
【星雲大師全集134】隨堂開示錄393
【作者: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2021-04-19各類致詞20 大學教育四要 全國大專校院校長會議 時間:2015年1月16日.地點:佛陀紀念館禮敬大廳五觀堂 教育部的各位長官、屏東科技大學的戴(昌賢)校長,及諸位校長、先生,大家早安、大家好: 中國有一句話形容美麗的女人:「自古紅顏多薄命。」現在我要為各位校長說一句話:「當選校長很辛苦。」 實在說,在中華民國做一位校長很不容易,佛光山由於信徒的支持,在二十年內,國內外辦了五所大學,但也很吃力。 各位校長都是教育界的泰山,我星雲雖然已八十九歲高齡,但從小在寺廟裡長大,沒有受過正規的教育,應該要跟各位校長學習。不過,承蒙大家看得起我,讓我表達對教育的看法,我就簡單提供四點意見,請各位指教: 第一、人文思想 當今的大學教育,需要人文思想。二十年前,我有心想要辦大學主要是感覺到,中國幅員廣大、歷史悠久,中華文化號稱是全世界最優秀的文化,可惜現代科技發展得太過快速,致使青年學子只重視發財、重視自我,缺乏人文思想,我覺得這個不足的地方,建議各位校長,能對人文思想多關心。 第二、品德教育 今天的大學教育,需要一個品德的教育、人格的教育。一個人能可以受到大學教育,就表示在眾人之上,當然在道德方面,也要能與眾不同。對於現在的國高中廢除孔子、孟子等文化教材,我覺得非常可惜。 我有一位弟子在美國耶魯大學拿到博士學位,很高興回來跟我說:「師父!這是我的博士證書,我今後要做什麼?」我說:「今後學習做人。」 現在有的大學生不講究道德、不講究人格、不講究做人,這是我們社會沒有很好的示範。道德教育本應該從小培養,但因為有一些家庭不很完美,所以才需要大學教育來養成他們的道德觀,所以我近年一直在推動「三好運動」,希望大家學習身要做好事,口要說好話,心要存好念。 第三、群我關係 今日的大學教育,需要養成學生有群我關係的觀念。現代的社會太過於重視自己的利益,不顧念別人;在社會生存,需要仰賴社會群體,共同集體創作,單獨是不能成功的。 像我們生存在世間,生活要靠士、農、工、商供應我們;成長要靠父母、師長給我們教育;到了社會,也需要眾多不同的因緣幫助我們。所以青年學子要心中有人,要能尊重,要有包容,不要太重視個人的利益,學習吃虧。反觀我這一生,都在吃虧,但別人反而待我更好。 第四、自覺發心 今天的大學教育,要讓學生能自覺發心。讀書不是靠老師教導,是要學生自己讀。做學生的要自我覺醒,將來如何給人接受?要學習做人、學習對自己負責任、學習對社會擔當、學習做人處事。我想這些不能完全靠老師教,必定要靠自覺。 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證悟,他是自己先覺悟後,才能覺人。所以青年學生自己要能自覺,而後發心、發展。發展什麼?開發我們的心田、心地、心裡的寶藏,我要能可以為國家、為社會、為人民謀福利。讓學生自我覺悟後,就會要求自己。 現在年輕的人害怕吃苦,其實苦是一種教育,苦是一個過程,所謂「吃得苦中苦,才為人上人」。我們要能養成青年學子肯得吃苦,肯得忍耐,肯得自我要求,發心為國為民。 我想今天的教育,不讀書不是很重要,做人不好那很嚴重,現在學生既然來讀書,我們先教導他們做好人。 以上四點意見:人文思想、品德教育、群我關係、自覺發心,表達我對於教育一點感想,請各位校長多多指教。 【延伸閱讀】 做人 常聽人說:「做人難,人難做,難做人。」做人真的是這樣的困難嗎?如果,你不把人當人,別人也會不把你當人,當然就做人難了;你看不起別人,別人也看不起你,你當然就覺得人難做了;你怕別人欺侮你,你卻欺侮別人,當然就覺得人難做了;你怕別人輕視你,你卻輕視別人,你當然覺得人難做了;你不喜歡別人疑忌你,可是你卻常疑忌別人,當然就覺得人難做了;你怕別人打擊你,你卻常打擊別人,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當然就覺得人難做了。 有的人目中無人,別人的心目中怎麼會有你呢?你沒有替人設想,沒有體諒別人,別人當然也不會替你設想,更不會體諒你,屆時你就要感嘆,做人難了。做人應該要寬以待人、嚴以律己,如果你常寬以待己,嚴以律人,那當然就難做人了。 做人常被是非困擾,此也是是非,彼也是是非,是非讓人們生活不得安寧,因此,如果我們能夠不聽是非,不說是非、不傳是非、不怕是非、不記是非,這不就好做人了嗎? 做人是「謙受益,滿招損」,但是我們偏向「滿受益」。做人需要低姿態,做事需要高水準,可是一些人,要求別人要高水準,而自己卻凡事都得過且過,這就是不會做人了。 做人要注意三點:無求、無私、無欲。 因為人到無求品自高、人到無私功自大、人到無欲自然正,能夠無求、無私、無欲不就很好做人了嗎? 人要如何做人?委曲求全、識大體,就是做人;人要如何做人?謙虛忍讓多學習,就是做人;人要如何做人?隨喜功德莫嫉妒,就是做人;人要如何做人?廣結善緣、布施歡喜,就是做人。 如何把人做好?應審度自己所長,補強自己不足,如漢朝匡衡的六戒: 一、聰慧睿智者,應戒免過分精細。 二、寡聞少見者,應戒免閉塞不明。 三、勇猛剛烈者,應戒免魯莽粗暴。 四、溫良仁愛者,應戒免優柔寡斷。 五、耽於安舒者,應戒免坐失良機。 六、粗心大意者,應戒免遺忘漏失。 美好的人生是人創造的,罪惡的人生也是人造成的,佛教教人很多道理,如:守五戒、行十善、四無量心、六波羅蜜、八正道、廣結善緣、以責人之心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學吃虧、立志、發心、立願、「常樂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捨中」,這些都是做人的道理。──摘自星雲大師著《迷悟之間》
相關新聞
-
【星雲大師全集11】十種幸福之道──佛說妙慧童女經5
序章② 學會讚美 美好關係從此開始 妙慧童女在問法前,先頂禮佛足,順時針繞佛三圈,然後長跪合掌讚美佛陀說:「無上等正覺……」他以誠心表示對佛陀的尊敬,充分展現求法的精神和態度,以及對佛法的信心;這般對佛法的信念,便是成就佛道的祕訣。 「無上等正覺,為世大明燈,菩薩之所行,唯願聽我問。」意思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陀,您的功德如世間的大明燈,我想請問您應當如何行菩薩行,願佛陀您能讓我請教! 妙慧問法,表現得體合宜,請教問題時,能以讚歎語作為開場,這就是善巧。 說到讚歎語,要怎麼說好呢?其實,讚歎別人是可以有各種變化的。例如在佛光山,佛光人的工作信條是「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很多信眾初次來山,都會讚歎殿堂莊嚴;法師氣質出眾、有威儀;佛光人笑容滿面,具親和力。也有人讚歎擔任義工的師兄師姐,就算再忙,也沒有一句怨言。 有一次,一位擔任知客的徒眾告訴我:「客人來時,我第一句話都是說:『您是第一次來嗎?』」 因為這位知客的問話很平常,不易讓人產生特別的感覺。所以我就告訴他:「問話要有一點變化,比較能產生同理心。」 他則是老實地告訴我:「我不知道怎麼個變法?」 其實,除了「第一次來」這句話以外,還有很多話可以說,像是:「歡迎您,請坐。」「這裡有書,您可以拿去看。」「請喝茶。」「等一會兒在這裡吃飯。」「您對本山都了解嗎?」「我能為您服務什麼嗎?」問話的內容多得是,只要你肯用心去思惟,就能給初進山門的客人一個方便的接引。能講出十句不同的開場白,你就很高明了。 法國大文豪莫泊桑最早禮福樓拜為師,向他學習寫文章。福樓拜指示他說:「你先到橋上去觀察人來人往,只要能寫出其中一百個人的樣貌和特色,我就教你寫文章。」於是莫泊桑遵照老師的教導,認真地記錄下每一個從橋上經過的人:那個人急急忙忙地過橋、這個人長得胖胖地、那位小姐瘦瘦地,乃至於個子多高、穿了什麼服裝等,他也都寫下來。雖然要寫出一百個不同人的樣子並不容易,但是莫泊桑為了要學寫文章,也就非常用心地描述橋上每個人的動作、風姿、表情、服裝顏色等等。 等到莫泊桑能為一百個路人寫出他們不同的特色之後,他再也不必去請教別人怎麼寫文章,自然而然就會寫了。所以,要想學習寫文章的人,首先要能把人的不同樣貌描述出來。 文章的起頭可以用各種不同的樣貌呈現,讚美別人也有很多不同的方式。同樣的,一般人求發財、求名利、求升官很容易,但是求取佛法就非常不容易。因為佛法是稀有難得的無價之寶,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得到,要有累世的福報因緣,才有機會聽聞;所以,切莫以為聞法很容易。就好比佛陀因地修行,為雪山童子時,為求得「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下一句的「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不惜以身命去換取。 又例如印度有一位名叫善順的人,想要聽佛陀說法,途經險谷山道,被婆羅門綑縛,並用玻璃引太陽光燒灼,還恐嚇他說:「想求得釋迦佛法的人都會有此等結果。」不過,善順雖然遭受苦刑,卻一點也不灰心、懼怕,幾小時後,眼看就要被活活燒死了,想到求法之事,心切意誠,便掙斷綑縛在身上的繩索,並對婆羅門說:「來求正法的我,是不怕被你們迫害的,就算你們有再多的人來,我也不怕!」婆羅門被他的勇敢、真誠所感動,最後予以釋放。最終善順也來到了給孤獨園,聽聞佛陀說法得道。 另外,玄奘大師赴印度取經的「寧向西方一步死,不回東土一步生」、雲門禪師腿子被壓斷、百丈禪師被刮耳聾、密勒日巴將身口意供養師父等等,也都是求法最具體的表現;乃至於在古代叢林裡,聽法者只可在講主脇旁偏坐,或是求戒時,戒子對戒師三請三叩,都是表示謙卑之意。因此,妙慧請問佛陀「如何做菩薩」,此等珍貴的佛法,當然更要表露求法的虔誠態度了。 自利利他的菩薩 說到「菩薩」,菩薩在因位修行,就如同是菩提道上的學生。學生有層次的不同,比方小學的學生稱小學生,中學的學生稱中學生,高中的學生稱高中生,大學、研究所的學生稱大學生、研究生;雖然都是學生,可是一個小學的學生和一個研究所的學生,差距還是很大。菩薩也是,菩薩從初發心菩薩一直到等覺、妙覺,一共有五十二個階位,就好比有五十二個年級,要經由自己努力修行,精進不懈,才能圓滿果位。 「菩薩」的梵文是 bodhisattva,音譯為「菩提薩埵」,略稱「菩薩」。「菩提」意即「覺悟」,或指「正覺的智慧」,「薩埵」為「有情」或「眾生」,因此一般將「菩薩」解釋為「覺有情」或「大道心眾生」。 「覺有情」有兩層涵義︰一是指能夠精進向上、追求無上菩提覺悟的有情,也就是自受用、大智慧的完成,為求道的菩薩;二是指能夠修持種種波羅蜜、普利三根,使眾生覺悟的聖者,也就是他受用、大慈悲的顯現,為化生的菩薩。 所以,菩薩既懷有出離塵寰、追求真理的出世性格,另一方面也充滿悲愍眾生、救拔倒懸的入世熱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自利利他的聖者。 其實每個人都可以做菩薩,菩薩不只是供奉在供桌上給人膜拜的泥塑雕像,而是活生生、活潑潑,為人服務、為人奉獻的你和我。一個人能發菩提心,表示能承擔,也就是菩薩。 我們學佛,要先學做菩薩。所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就是菩薩的精神。做一個菩薩,並不是一個人躲到山林裡打坐念佛修行,菩薩道最重要的是在眾生身上修,要能經得起時間的淬鍊,要能把自己的所有,和大家一起共有、共存、共融;果能如此,才是真正的菩薩。 佛告妙慧:「今恣汝問,當為解說,令斷疑網。」 爾時,妙慧即於佛前,以偈問曰: 云何得端正,大富尊貴身? 復以何因緣,眷屬難沮壞? 云何見己身,而受於化生, 千葉蓮華上,面奉諸世尊? 云何能證得,自在勝神通, 遍往無量剎,禮敬於諸佛? 云何得無怨,所言人信受, 淨除於法障,永離諸魔業? 云何命終時,得見於諸佛, 聞說清淨法,不受於苦惱? 大悲無上尊,唯願為我說。 佛陀告訴妙慧:「現在隨你所問,我當為你解說,斷除疑惑。」 這時,妙慧便在佛前,以偈語問道: 怎麼樣才能得到端正的相貌? 怎麼樣才能坐擁大富大貴? 以什麼樣的因緣,才能使眷屬和諧、團結、友愛? 怎麼樣才能見到自己化生於千葉蓮華上,供養諸世尊? 怎麼樣才能證得自在神通,遍及無量佛土,禮敬一切諸佛? 怎麼樣才能沒有怨恨?所說的話,眾人都相信,淨除一切我障、法障,永離一切魔業? 怎麼樣在命終的時候,可以得見諸佛接引,聞說清淨法,而不受種種苦惱? 大慈大悲的佛陀,只希望您能為我解說。 一切美好的開始在學會讚歎 爾時,佛告妙慧童女言:「善哉!善哉!善能問此深妙之義。諦聽!諦聽!善思念之,當為汝說。」妙慧白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在這段經文裡,釋迦牟尼佛跟妙慧童女說:「你問得很好,所問皆是深妙之義。現在你可要仔細諦聽,並加強思惟它的意涵,我要為你解說了。」 妙慧童女回答:「是的,佛陀,我歡喜聽聞。」 過去有一段時間,我為弟子、學生教授「讀藏指導」。有一次,我問大家:「每天晚上為你們講說讀藏指導,你們高興聽嗎?」 他們都說:「講得還不錯!」 但是我一聽卻感到很失望,心想:只是「講得不錯」而已嗎?難道講一句「我好喜歡聽」、「講得好」或者更好一點的話都不會說嗎? 許多人吝於布施善言美語,這是因為他心中擁有的美好財富太少了。讚歎是重要的修行法門,佛弟子面對三寶時,以梵唄唱誦來加以讚歎;每部經典的後面,也都有弟子聽經聞法後「歡喜讚歎,信受奉行,作禮而去」的描述。釋迦牟尼佛當初與彌勒菩薩同時修行,只因多修了一項讚歎法門,就比彌勒菩薩早九劫成佛,由此可見,讚歎是多麼的重要! 當今的國家社會需要多加讚美,家庭個人也需要多說好話。有科學研究指出,對花草多讚美,它們會長得特別漂亮。讚美不用花錢、花力氣,卻能增添人間善美的好事,尤其在供養功德當中,隨喜是最容易、最快速,也是最方便獲得功德的方式,何樂而不為呢? 什麼是隨喜?就是隨口讚歎他人,別人做了好事、得了好運、有好的成就、去了好的地方,我們都樂見其成,開心地祝福別人;這是一種正向、光明的生命態度。 人與人相處,產生摩擦的原因很多,主要就是給予對方的鼓勵、讚美太少,造成部屬求去、朋友疏離,實在是做人處事上最大的缺陷,所以人與人之間要懂得互相讚美、欣賞。佛法,姑且不去談它深奧的義理,若能奉行其淺顯易懂的道理,諸如「讚歎隨喜」等,也就能帶給人歡喜快樂了。 就好比參加體育競賽的人,需要很多人給予掌聲,才能幫助他發掘本有的潛力,乃至於國家頒發的獎章、獎狀、獎金,各種的榮譽,也都是為了讚美好事,給人信心。沒有力量的人,因讚美鼓勵而能產生信心;灰心失意的人,因暖言慰語而能振作精神,更何況與人廣結善緣,也能為自己帶來方便,所謂「人我一體」,成就他人就是完成自己,何不為之呢? 經文中,妙慧童女讚歎佛陀功德圓滿,佛陀進而為他殷殷說法,所謂一佛出世,諸佛讚歎擁護,在世間為人處事又何嘗不然呢?當我們學會讚歎,美好的因緣往往從此開展。
-
鍥而不捨追尋智慧 紐西蘭居民得《366》如獲珍寶
紐西蘭基督城居民 Nick Henshaw,去年耶誕節期間到南島西海岸度假時,在下榻的旅館接觸到星雲大師著作《366 Days with Wisdom》,閱讀後發現書本內容非常好,很有啟發性,到處詢問書本銷售處,經過數月尋尋覓覓,終於得知可從南島佛光山購得,於是在4月14日下班後,來到道場請購。 當Nick在道場看到《366 Days with Wisdom》,感動得如獲珍寶,喜極而泣。他趕緊拿起書本照相,要向好友發出勝利宣言:「我終於找到它了!(366 Days with Wisdom),感謝大家熱心提供資訊。」Nick 將於家人朋友分享書本內容,共同感受大師的智慧寶藏。 紐西蘭佛光山住持滿信法師在2015年發動「送智慧給旅行者」贈書活動,南北島佛光人組成366神勇隊,把星雲大師著作《366 days with Wisdom》送到紐西蘭各地。團隊在兩年内橫跨紐西蘭南北島近200個城鎮,行駛超過2萬3千公里路程,把書本送到700家旅館、醫院、監獄、養老院、診所、圖書館、學校等,累積送出逾2萬本書,把星雲大師的智慧傳遍紐西蘭,為社會增添關愛與暖流。
-
【星雲大師全集11】十種幸福之道──佛說妙慧童女經4
序章① 妙慧大哉問 佛光普照一切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菩薩摩訶薩十千人俱。 本經說法主是本師釋迦牟尼佛,說法的地方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聽眾有大比丘一千二百五十人,大菩薩有一萬人,菩薩包括在家、出家、男眾、女眾。 佛經中常提到王舍城,關於這座城市的由來,有一個很特別的故事。 佛陀在世的時候,摩揭陀國的國王頻婆娑羅王是一位賢能的君主,對待人民很慈愛,國內的老百姓都快樂地生活著。可是這座城裡都是以茅草建造的房屋,經常發生火災,三天兩頭不時地就傳出火警;往往東邊的房子一燒起來,就一路燒到西邊的房子,一不小心可能整座城市就要被燒光,因而弄得人心惶惶不安。 面對這種情況,頻婆娑羅王也想不出什麼好辦法,只能和群臣們商量,以更嚴厲的方式懲罰肇事的人,讓大家更加小心火燭。於是國王下了一道命令:「以後哪一戶人家發生火災,就要搬到城外無人的森林居住,不能再待在城裡!」 原以為老百姓都會因此而更加謹慎,可以暫時鬆一口氣了,沒想到過兩天又失火了,而且是從王宮裡開始燒起來的。火勢之兇猛,一下子就把半個王宮給燒毀,這時國王真是欲哭無淚,何況自己還是下了燒火逐城命令的人,更應該遵行,才能維持威信。於是他便履行承諾,搬到城外的森林去居住了。 國王搬走後,老百姓頓失依靠,群臣無主,國家也沒人領導,最後大家決定跟國王一起搬到森林去,重新打造一個新的王城。經過一番開墾後,原本荒涼的森林,變成了一座繁榮富麗的新王城,再也不受火災的威脅。為了紀念舊有的國都,國王便將森林命名為「王舍城」。王舍城,也就是日後佛陀經常前往說法的地方。 佛陀之所以選擇在此說法,捨棄人多豐樂的大城,一來是有感於頻婆娑羅王的虔誠之心,當佛陀還是悉達多太子時,頻婆娑羅王曾要分半個國家給他,並請求太子證悟後,一定要先來救度他;二來是佛法就像太陽的光明,平等普照世間所有萬物。 一般人聽到「耆闍崛山」,會覺得很陌生,但如果說到「靈鷲山」,就很熟悉了。其實,耆闍崛山正是著名的靈鷲山,地點位於當時印度中部摩揭陀國的王舍城東北方,因地質經過時間風化的結果,呈現鷲鳥的外形,所以就叫靈鷲山,簡稱靈山,或稱鷲峰。當時佛陀經常在此說法,幾部重要的大乘經典,像《法華經》、《大品般若經》等,就是在這裡宣說的。 現在,佛陀在此,要開始一段非常特別的講經說法,也就是我們來到這個世間上,如何為人處世,進而得到究竟解脫的方便法門。最令人驚歎的是,提問者竟是一位年僅八歲的童女──妙慧。 求法的珍貴 時,王舍城有長者女,名為妙慧,年始八歲,面貌端正,容色姝好,諸相具足,見者歡喜;曾於過去無量諸佛,親近供養,種諸善根。 這部經的當機者是一位非常美麗、聰慧,年僅八歲的妙慧童女。 這位年輕的小姑娘長得容貌端正、氣色紅潤,具備所有美好諸相,所有人等見到他,莫不欣然歡喜。之所以如此,正是他累世以來,親近、供養無量諸佛,種下種種善根,而感得的殊勝功德。 佛教中的相好端正,和一般人所謂的美貌是不同的,必須具備內在的美德,以及端莊的舉止。當時,年幼的妙慧,除了具有美麗的外表,更是一心向佛,經常跟隨父親到耆闍崛山聽聞佛陀講經說法,深受僧團大眾的喜愛。 佛陀時代,拘留國有一位婆羅門,名叫摩訶密,是一位有錢有勢的富豪,連國王都敬畏他三分,還拜他為國師。只是摩訶密雖然很有錢,為人卻吝嗇、貪心,一聽到有利可圖的事情,絕不放過。 摩訶密有七個女兒,每一個都長得花容月色、貌如天仙,而且穿金戴銀,展現千金貴婦的姿態。摩訶密對這七個女兒深感驕傲,四處炫耀他們的美貌。 有一天,一個人和他打賭:「你讓你的七個女兒到全國的街道上行走,如果大家都說他們漂亮,我就給你一千兩黃金,如果有人說他們不美,換你給我一千兩黃金。」 摩訶密一聽,大為歡喜,心想:「誰會說我女兒不美的?」 於是他當場就答應了這個賭約,隨後將女兒一個個打扮好,開始展開全國的巡迴遊行。三個月內所到之處,每一個人都大為稱許。最後摩訶密帶著七個女兒來到祇園精舍,想讓佛陀也讚賞一下。他對佛陀說:「佛陀!您到各國遊化,有見過比他們更美麗的女子嗎?」 佛陀回答:「我不覺得你的七位女兒美。」 摩訶密很生氣地說:「我走遍整個拘留國,大家都說他們美,來到舍衛國,為什麼您說他們不美呢?」 佛陀回答道:「世間上的人,都是以外表來做為美的標準,可是我認為真正的美是身不貪細滑,口不出惡言,意不起邪念。」佛陀這話說得摩訶密一時啞口無言。 佛陀對美的看法,足作為現代女性參考,不必過度迷戀外表或名牌,重要的是充實滋養內在的精神,若能如同妙慧童女般擁有智慧,才是最美。 時,彼女人詣如來所,頂禮佛足,右遶三匝,長跪合掌而說偈言:「無上等正覺,為世大明燈,菩薩之所行,唯願聽我問。」 這段經文不僅清楚易懂,還間接說明了請法的態度。 所謂「人身難得,佛法難聞」,生而為人本就難得,能夠再有機會聽聞佛法,就更加珍貴了。因此,聽經聞法,當心生恭敬,才會有感應、有收穫。 向善知識、大德問法,如何才是恰如其分呢? 過去佛學院的同學來找我,總是一口就說:「師父,您什麼時候有時間,我們聊聊好嗎?」問話看似直接了當,卻不具善巧。所以,佛經裡許多當機眾問法,如妙慧童女向佛陀請法,真可做為我們學習的典範。 問法時,首先要給予讚歎,讚歎既是一種尊重,也是一分虔心。比方,一開口先說:「師父,您好辛苦、好慈悲,我知道您很忙碌,但是能不能給我一點時間,為我開示?」 也有的人這樣問:「師父,您什麼時候有時間呀?」其實這樣的問話,主旨不明,顯得輕忽草率,應該進一步提出具體內容,例如:「師父,我有一個問題想要向您請教。」 至於要問些什麼?如何問法呢? 年輕時,有一次我要去拜訪一間寺廟。過去在台灣,出門要找個地方吃飯都很困難,所以我就設想:如果十一點鐘到達拜訪的寺廟,人家知道我中午可以留下來吃飯,就會多準備一份飯菜;如果十二點以後才去,人家早已把飯煮好,見到我來,多了一個人,還要費心多煮一碗米,也就很麻煩別人。 因此,等到我把時間都算好後,便提早出發,希望能趕在十一點抵達。但是抵達之後,寺廟的法師不擅於問話,也不懂得我們委婉的心理,劈頭就問:「某某,你中午要不要在這裡吃飯?」 這句話一問,還真叫人難以回答。早期台灣的經濟不是很好,吃一碗飯很不容易,若開口說:「要在這裡吃飯。」還真是叫人說不出口,好像我是特地來吃飯似的,實在很不好意思,所以只好回答:「不必麻煩、不必麻煩!」但是對方竟回應:「哦,你不吃?那我就不準備你的份了!」一點做人的客氣都沒有。 其實遇上這樣的情形,要是問人:「某某,你要不要吃麵?」或者:「你要不要吃飯?」都不好,應該肯定地說:「我去準備午飯給您吃。」或者:「我去煮麵給您用。」 總之,問話不能造成對方的為難,應該有一些巧妙的訣竅,否則話講得不當,還可能因此衍生出許多事端來。
-
【星雲大師全集134】隨堂開示錄392
各類致詞19 人間佛教的行者3-3 「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成立大會 時間:2015年8月9日.地點:佛光山金光明寺 我現在眼睛看不到、耳朵聽不到,照理講,可以睡覺休息了,其實我還是一樣每天工作。不敢說「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不過因為忙慣了,做為一個出家人,覺得不為人忙,對不起佛教,對不起自己的信仰,對不起家中的父母兄弟姐妹。 現在你們既然成立了人間佛教聯合總會,我希望今後要把信徒的信心找回來,希望所有人間佛教的你們,今後都要努力播種、耕耘,將人間佛教的思想傳播到全世界。就如同極樂世界,也是阿彌陀佛莊嚴起來的,如果我們自己都不來莊嚴極樂世界,不客氣說,我們念佛會有用嗎?你說台灣有哪一個人,念出了什麼程度?念了幾十年、四十年、五十年的人都有,你問他念出了什麼東西?一樣都不懂,沒有用的! 所以,我主張不論是信佛、拜佛、求佛、念佛,這都不重要,最重要的還是「行佛」。目前台灣的佛教界,你成立這個會,他設立那個會,都來不及參加,從中國佛教會、居士會、各種供僧會……實在好多啊!我們且不管他們,我們有人間佛教總會,讓佛教可以靠我們。 有一次,我到馬來西亞弘法,有八千位馬來西亞的青年,聚集在大操場唱一首歌,歌名是〈佛教靠我〉,我很感動。剛剛我來這裡之前,他們在路上告訴我:「師父!馬來西亞的佛光盃球員,在高雄與台北市大學的籃球賽,輸了對方一分,哭得很難過。」我說不要這樣子,怎麼這麼禁不起失敗,輸贏勝敗乃兵家常事。 當然現在我也有點難過,為什麼?因為當天我有參加他們的開幕典禮,他們都有這樣子(合掌),這表示什麼?就是對佛教的敬意。我也很關心他們,怕他們到了台灣卻失望而歸,因此我就給了他們每人一千元馬幣,就是每個人台幣約一萬元。為什麼呢?讓他們覺得佛教對他恩重如山,知道佛教了解青年的路費困難、需要幫忙。我覺得大家要學習觀音菩薩的救苦救難,學習文殊菩薩的行化,學習過去的祖師大德教育眾生。 我聽說有人到日本參加童子軍。現在的佛教都不參加童子軍,小孩子都去基督教、天主教了,我們佛教怎麼辦呢?所謂「好苗子」,好的小孩、優秀的年輕人、好的佛教徒,我們都需要啊!但是另一方面,我們自己也要做最好的、對世間有利益的人。 我每天早上五點鐘起床,然後口述文章,有關人間佛教的題目,我不只有五十個,還可以說上五百個、五千個。我最近寫的《貧僧有話要說》,你們都知道,很多的媒體都在批判我們的信仰,可是我敢說我有條件講「貧僧有話要說」,我的每一句都沒有假話,我敢面對他們說真話。他們說星雲大師有幾十億元,其實不只啊!幾百億也有了!但那都不是我的,是佛教的,是大家的。大家的東西,怎麼能說是我的呢?我只是一個貧僧嘛! 繼貧僧系列之後,最近刊出的「台灣選舉系列評論」,我幫趙無任寫選舉系列的文章,將來我還要寫人間佛教系列,一方面幫助你們,一方面為了人間佛教的未來,讓每一個人都有事情做,希望將來你們都能做人間佛教的老師、傳道者。不會有困難的,有勇氣就有辦法! 我已經是風中殘燭了,未來還有幾天都不知道,對於人間佛教聯合總會,我也照顧不了你們多少,不管什麼名位,都不可以給我,我不接受的,我都不要。我只是想我還有一點過去的緣分,可以供養你們。祝福你們!還有今天我們創立的「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我們以能參與為榮。將來人間佛教由我們把它發揚光大,這是我們一生的榮耀,我祝福你們,也祈求你們大家共同努力,謝謝! 【延伸閱讀】 觀念播種 人的一生,成敗的關鍵很多;「觀念」的對錯、正邪,是當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有的人一心只想賺錢,在他的「觀念」裡,金錢勝於一切;他把賺錢看得比人格、道義都重要,因為心中只有錢,所以無法成就大事。 「觀念」就像播種,播了什麼樣的種子,就結什麼樣的果。好的觀念能夠成功致富,成聖成賢;壞的觀念只會沉淪墮落、邪惡如魔。 好的觀念如黃金珍寶,一生受用無窮,茲舉數語如下: 1.人,要給人利用才有價值;人,要學習偉大,才能留下歷史。 2.錢,用了才是自己的;有錢是福報,會用錢才是智慧。 3.人,心中要有「偶像」;有偶像觀念,才能見賢思齊。 4.要做老大,先要懂得做老二;要做主管,先要懂得做屬下。 5.要想收成,先要播種;要想人家待自己好,先要自己待別人好。 一個人的成長在於「觀念」的健全,隨時調整自己的觀念,才是進步之方。「觀念」的善惡,也是處眾的根本,能不能發揮善的力量,就看他是否在觀念上能讓大家接受。 觀念就是財富。佛教的教義都是「法財」,過去常常被曲解,殊為可惜;如果我們能深入認識、了解,以佛法做基礎,建立正確的觀念,進而如法奉行,將是一生受用不盡的法寶。例如,六波羅蜜中,「布施」看似給人,其實是自己發財之道;「持戒」看似束縛,其實是自由平安之道;「忍辱」看似吃虧,其實是做人便宜之道;「精進」看似辛苦,其實是快樂成功之道;「禪定」看似呆板,其實是活潑安心之道;「般若」看似聰明,其實是內心明理之道。 再如五戒,不殺生,是不侵犯別人的生命;不偷盜,是不侵犯別人的財富;不邪淫,是不侵犯別人的身體;不妄語,是不侵犯別人的名譽;不飲酒,是不侵犯自他的健全。持守五戒,就是體現自由民主的真義。 世間上,任何事情都在觀念的「一念之間」,學習好的、善的、美的一念,則人生自然富有;每天在思想上都能大死一番,對自我品德的增進,必定有所助益。 人我相處,必須靠道德來維護,道德觀念有多重,人格就有多高;凡事都往好處想的觀念,是人際相處的潤滑劑,也是為人厚道的根本。一個人如果能從自己的心裡製造光明的認識、芬芳的思想、潔淨的觀念,生產陽光、花朵、淨水般的語言與他人共享,必能擁有一個真善美的人生。──摘自星雲大師著《迷悟之間》
鳳山講堂佛學講座 慧安法師談淨土法門的信願行
2021-04-19心動就行動 打造下半場美好的人生
2021-04-192021新北閱讀節 新北十年,閱來越美
2021-04-19國際佛光會沙巴協會督導TALK 分享「疫情中無常的體驗」
2021-04-19〔人間菩薩〕佛光一滴夫妻檔義工 同享妙廚法樂
2021-04-19幸福義工錢麗芳
2021-04-19紐西蘭南島佛誕寶寶祝福禮 溫馨感動幸福滿分
2021-04-19人間有情佛光有愛 打造桃園幸福城市
2021-04-19【星雲大師全集134】隨堂開示錄393
2021-04-19新馬寺推介三好共識團隊 助幼教園所辦學急轉彎
2021-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