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紐西蘭佛光山本土參訪團熱絡 寺院成為人生加油站
【人間社 心越 奧克蘭報導】2023-11-28紐西蘭佛光緣美術館第七屆藝術沙龍於10月28日開展以來,帶動了本土各階層人士參訪,其中超過35個參訪團特別前來參觀,超過5400人走進人間佛教的道場,讓寺院每個角落都充滿了人氣與朝氣。參訪大眾透過導覽員的精彩講解,欣賞園林景觀和中國古代唐式建築,瞭解各殿堂功能、大鐘大鼓的含義、參觀藝術沙龍展與認識人間佛教「三好四給」的理念。滴水坊美味健康的蔬食也讓大眾讚不絕口,好評連連。 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的《佛光菜根譚》法語遍佈寺院的長廊,觸動參訪者的心,大眾紛紛拿起手機拍照留念,並詢問「這些文字是誰寫的?」導覽人員也歡迎大眾在悉達多太子特展抽取法語,將大師的智慧語言帶回家。一位年近90歲的 Diane 阿嫲聽聞星雲大師70歲因糖尿病視力模糊,而開始寫一筆字,給大眾歡喜加持覺得非常感動,表示她知道這過程有多麽不容易。雖然她看不懂中文字,但是可以感受到大師的慈悲與祝福。 參訪者非常驚喜在寺院可以欣賞到豐富多元、高品質的本土藝術家作品展,透過欣賞藝術家的創作啟發對生命的熱愛及美學的修養。大眾也採取實際行動支持藝術家,請購畫作、首飾或雕塑品等作為聖誕禮物。展場外的雨傘裝置藝術也為參訪者創造了無限的歡喜,繽紛的色彩讓人充滿希望。 常住團隊的用心接待讓參訪者感受到人間佛教的溫暖與熱忱,珍惜道場贈送的鉛筆結緣,並學習以合掌及蓮花指向義工感謝。大眾感謝星雲大師將那麼漂亮的道場送給紐西蘭,為社會服務,提升民眾生活品質,真是紐西蘭民眾的福氣。大師指導寺院要成為大眾人生的加油站,具備法務、文教、藝術,滴水坊等設施充分發揮弘揚聖教、教化社會的功能,讓寺院成為公眾共享共有的道場,淨化大眾的心靈與豐富生活的場所。
相關新聞
-
揭開百年軍醫圖書館神秘面紗 「博愛忠真」校訓輝映佛法平等與和平
《星雲大師全集》贈書儀式,11月25日於國防醫學院致德圖書館舉行,適逢建校122周年校慶,圖書館對外開放,由圖書館館長郭世清親自導覽,揭開百年軍醫圖書館的神秘面紗。 郭世清表示,圖書館以國防醫學院「博愛忠真」為四個發展主軸:「博雅的人文素養、慈愛的醫者之心、忠誠的軍人天職及追求真理的科學本色」。相較一般軍校強調「忠」、醫學院強調「真」,作做為軍醫的國防醫學院,務必堅守四個面向的學子養成教育。 國防醫學院前身為清末(1902年)創立於天津的「北洋軍醫學堂」,歷經9次遷校,從天津、北京、南京、廣州、桂林、貴州、上海,到台灣兩處校區,於1999年正式遷至內湖現址。跨過清末民初、北伐、抗戰,許多珍貴的圖書和文物保留在圖書館,現已完成溫溼度控管的現代化保存,未來規劃予以數位化。 「如果圖書館少了熱情和感動,就只是K書中心和藏書樓」,郭世清是第一位非軍醫背景的圖書館館長,他一面透過老校友的口述,系統化整理國防醫學院的院史,同時將塵封已久的館藏重新整理上架,讓靜態文物變得鮮活,為醫學專業圖書館增添歷史文化的廣度。 辦公室入口的「穢跡金剛圖」,拓印於清光緒5年,在水源舊址時懸掛在解剖室門口。郭世清說,穢跡金剛是釋迦牟尼佛的化身,曾發願前往最汙穢之處鎮邪、除病、息災。解剖室經常現肚破腸流、膿血汙穢景象,自懸掛穢跡金剛圖數年皆平靜安定。搬遷至內湖後穢跡金剛圖移到圖書館,郭世清在畫前放上盆栽、加強燈光,重現文物風華,也護佑醫學院學子平安。 館藏還有二幅歷史悠久的碑文拓本,一幅為北魏太和12年(西元488年)的《暉福寺碑》,記載為文明太后和孝文皇帝祈福等事蹟;另一幅為清雍正13年(西元1735年)果親王愛新覺羅·允禮親書贈予成都昭覺寺第四代住持方丈的碑聯:「處一座而十方俱現,演一音而沙界全聞……」。 「讓學生在桌上打開20世紀的解剖學,旁邊放著30年代上海懷舊檯燈,面對清朝果親王的書法,這種時空交錯的歷史感,能讓人文精神油然而生」,郭世清運用巧思來涵養學生的人文素養,令其成為生命教育的內在養分。 圖書館一樓設有盧致德先生紀念館。盧致德中將1949年至1975年擔任國防醫學院院長,期間不僅帶領學院在台灣復校,並一手創立榮民總醫院、振興醫院及陽明醫學院。紀念館陳列盧致德中將一席軍裝及無數獎章,牆上編年紀錄生平事蹟,儼然一部台灣軍醫發展史。1975年國防醫學院圖書館更名為致德圖書館,以表彰盧致德中將對台灣軍醫教育及醫療體系的卓著貢獻。 談到佛教平等、和平、不殺生的主張,與重視軍事國防的圖書館是否產生扞格,郭世清引用《左傳》「止戈為武」及《孫子兵法》「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回應。 維護和平、保衛國家人民是軍人天職,尤其軍醫還要照顧全國居民健康、甚至擴及國際上急需救助的眾生,與佛教追求和平及眾生平等的主張互相輝映。致德圖書館原本即設有宗教專區,也收藏許多佛教文物、長期訂閱人間福報,這次《星雲大師全集》進駐,許多同仁及學生已翹首以待、準備借閱,郭世清期望以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的慈悲願力及多元的著作,豐富全校師生的心靈。
-
花蓮市校長聯席會議參訪月光寺 推廣三好校園
為推廣三好校園計畫,「花蓮市公私立高中職暨中小學校長聯繫會議」11月24日分別在四維高中及佛光山月光寺召開,說明計畫特色及執行方向,包括花蓮縣政府教育處督學游淑靜、四維高中校長蔡忠和、三好校園實踐學校委員黃雯玲及花蓮市各級學校校長與會,深入了解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三好理念。 主辦單位四維高中校長蔡忠和表示,三好運動深入學校課程教學多年,成為重要的品格教育特色,過去執行五年以來成果斐然,至今還是持續推動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的三好運動,養成正向人格特質,是學校教育中極為重要的基礎。 三好校園實踐學校委員黃雯玲說明計畫內容,星雲大師教育基金為使星雲大師倡導的三好運動能於校園中具體實踐,為品德教育注入活水,增進友善的師生關係,型塑優質校園倫理文化,進而擴展至家庭及社區,促進社會祥和,自2011年起辦理三好校園實踐學校選拔迄今,從第一屆28校,增加至第十三屆268校,累計共補助1786校次。 黃雯玲強調,綜觀實施三好運動校園都會有極大變化,包括建立學校品牌形象、學生氣質改變、營造校園師生和諧氣氛,同時也能與社區建立友善關係。進而帶來善的循環,將教育經費極大化,產生有形與無形的效益,讓學校、學生與家長之間創造多贏。再者,三好計畫非關特定宗教教義,而且易於理解易於倡導實踐,也是言教身教境教制教的實踐,並融合結合正式與非正式課程教學等多項特性,非常鼓勵學校踴躍參與。 海星中學校長陳海鵬相當認同星雲大師推行三好的精神,能夠從簡單的生活行為中彰顯良善品格,實在不簡單,而且教育無分宗教信仰,只要是對於學生有幫助,都是很好的方式,尤其進入數位時代,資訊取得管道多元快速,能夠在求學階段奠定正向正面的品格,對於未來將有極大助益。 會議最後由月光寺監寺妙勳法師說明建寺過程,歷時20年的心路歷程,從荒地到雄偉的寺院興建完成,確實不易,預計於明年底完工啟用。同時帶領與會校長導覽月光寺整體建築,除了主體唐式建築的大雄寶殿之外,未來將結合藝文與教育等面向,規畫有餐飲、美術館、教室以及住宿區域等多功能的環境,現代與傳統完美融合,同時也將開放與學校及社區等使用。
-
高雄富邦馬拉松友好城市 日本仙北、熊本市貴賓拜訪佛館
2023高雄富邦馬拉松友好城市,包括日本仙北市、熊本市貴賓24人,在高雄市政府運動發展局局長侯尊堯陪同下,於11月25日參訪佛光山佛陀紀念館。與會貴賓仙北市市長田口知明、仙北市役所觀光文化運動部部長小田野直光和次長田口聰美、熊本市觀光政策課主查須崎智一等,一行於禮敬大廳佛前香,與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會面交流。 高雄富邦馬拉松為台灣知名馬拉松賽事之一,每年都會邀請各國際友好城市及海外跑者來台參加賽事。25日登場的為休閒組賽事恐龍變裝競速賽,侯尊堯擔任鳴槍,隨後抵達佛館與大家會面。 如常法師介紹佛館創辦人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佛光山在日本東京、大阪、福岡、山梨、群馬都有道場。佛館以博物館功能為主,也和高雄市府有合作交流,全國自由車公路錦標賽將佛館設為起終點,透過運動串連起市民符合環保低碳的美好生活。以及國際書展暨蔬食博覽會,共同攜手推廣書香與蔬食。 侯尊堯表示,星雲大師倡導「三好」,舉辦各種發揚三好精神的體育活動。佛光山在體育方面和高雄市府有密切互動,例如自由車公路錦標賽、籃球賽,還有近期在佛館舉行的迷你足球賽等。希望透過與友好城市交流,從體育等方面都能有所開展。 田口知明表示,仙北市與高雄市的因緣,就是他們的田澤湖與澄清湖締盟姊妹湖已有36年。對於佛館的宏偉壯闊驚歎不已,看了非常感動,表示若有機會安排家庭旅遊,一定會偕同夫人前來。他也會向佛陀祈求,希望11月26日高雄富邦馬拉松全馬賽事大獲成功。 如常法師致贈星雲大師總監修的《獻給旅行者365日》日文版結緣。一行並至本館殿堂禮拜,參觀「佛教海線絲綢之路」特展等。
-
南天寺探索澳洲原民文化 體驗和諧的自然藝術
為了深入探索和體驗澳洲原住民文化的獨特風貌,佛光山南天寺策劃一場文化之旅,11月20日澳紐總住持滿可法師帶領南天寺法師和勝鬘書院學員、青年義工等共25位成員參訪澳洲新南威爾士州的班達農莊園Bundanon Homestead和班達農藝術博物館Bundanon Art Museun,領略當地原住民自然與藝術的和諧。 滿可法師一行首先到班達農莊園,體驗原住民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活方式。班達農位於新南威爾士州Nowra附近,占地1000公頃,以其原始灌木林地和19世紀的班達農莊園而聞名。這裡的自然景觀和英式花園啟發了著名澳大利亞藝術家Arthur Boyd的創作。2022年1月新開放的班達農藝術博物館更是將藝術和自然融為一體。 在參訪過程中,團隊受到原住民部落長老Auntie Grace和她的兒子Adam的熏香儀式(Smoking Ceremony)歡迎,這是一種象徵著身心淨化和歡迎訪客的傳統儀式。接著學習原住民的編織藝術。 導覽人員Mike和Peter向大家介紹了班達農莊園豐富的動植物群落,包括當地的野生動物和植物,並展示一個有兩百年歷史的單身漢小木屋,當時單身漢居住於此,砍伐雪松,建造傢俱,富有時代特徵。 在班達農藝術博物館,由解說員Anne說明原住民的畫作,學習欣賞來自東阿納姆地 Yirrkala 社區的 Yolŋu 藝術家作品中的故事講述、生態和物質性,畫材大部分來自大自然及廢棄之物。年長者多以天然素材作畫,年輕者以媒體製作影片作畫。採用的材料都是天然的或環保回收材料,作畫內容以原住民生活和故事為題材。 這次文化之旅豐富了團隊對澳洲原住民文化的理解,也加深了他們對澳洲自然與藝術的欣賞,圓滿文化交流和學習經歷。
新加坡人間佛教青年論壇 信仰年輕化
2023-11-29佛光山台北道場假日文學饗宴 佛教文學的說唱傳統論壇
2023-11-28彩繪燈籠點亮人生 永靖分會與親子共樂
2023-11-28首屆文明互鑑青年學者論壇成功舉辦
2023-11-28紐西蘭佛光山本土參訪團熱絡 寺院成為人生加油站
2023-11-28佛光山普門寺僧信二眾歡喜彩繪創意燈籠
2023-11-28人間生活禪 體驗禪修的奧妙
2023-11-28細說星雲大師三不朽人生 慧傳法師點亮蘭陽信眾心燈
2023-11-28〔寶島采風〕沙洲離島南國風 繽紛浪漫夕陽紅
2023-11-28慧慈寺微講座 「孩子,我想和你好好說話」
2023-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