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天佛誕多元文化音樂會 融合中西方音樂供養佛陀
【人間社 文慧 澳洲臥龍崗報導】2021-04-08為慶祝佛陀聖誕,佛光山南天寺4月2日至5日舉辦「南天佛誕園遊會」,特別在5日舉辦2場「佛誕節多元文化音樂會」。音樂會由澳洲星雲大師教育基金會與西雪梨大學澳中藝術文化研究院(Australia-China Institute for Arts & Culture)首次合辦、南天寺承辦,新南威爾斯州政府贊助。 佛光山澳紐總住持滿可法師、西雪梨大學副校長兼南天大學執行董事藍易振教授與南天大學校長Denise Kirkpatrick教授、印尼駐雪梨總領事館領事夫人Sinta Ekawati等應邀出席。「佛誕節快樂」藍易振教授代表主辦方致歡迎詞,他感謝南天寺推動與融和社區多元文化,特別舉辦「佛誕節多元文化音樂會」,透過音樂藝術凝聚社區的多元文化,在慶祝佛誕節當下,讓大家體驗美妙的音樂旋律,洗滌身心靈。 音樂會策畫人雪梨音樂學院黃建文博士(Dr. Nicholas Ng)邀請新南威爾斯州與昆士蘭州著名音樂家及年輕的中西方音樂藝術家,以琵琶、笛子、古箏、揚琴、二胡、小提琴、大提琴、鋼琴、喇叭、巴鬆管等融合中西方音樂文化供養佛陀,並透過包容性的音樂藝術,將光明、和平、希望與大愛帶給大家,點亮心燈。 黃建文博士指出,音樂會是澳洲星雲大師教育基金會與西雪梨大學澳中藝術文化研究院首次合辦的里程碑,很感動能融合佛教、中西方古典與民族音樂,透過音樂力量將大家凝聚在一起,互相交流。 其中,佛誕音樂會特別邀請了雪梨大學音樂學院中國樂團和澳洲琵琶研究會總監劉璐博士,她帶領其弟子馬來西亞籍青年琵琶演奏家John、林敬道,以及其他琵琶研究會中的六位琵琶手們為音樂會呈現了〈十面埋伏〉、《心經》,並特邀覺舫法師誦經以及〈拉古拉古〉等曲目。劉璐博士和琵琶手們從雪梨往來臥龍崗,為這場音樂會排練了將近兩個月;最終以琵琶獨特的演奏方式和旋律為觀眾和佛誕節日帶來祝福。除此之外,雪梨大學音樂學院中國樂團的老師及演奏嘉賓們也為此音樂會盡心盡力,呈現了〈康定情歌〉、〈鳳陽花鼓〉以及迪士尼動畫片《木蘭》的歌曲 (Reflection),為音樂會添加更多中國音樂元素的色彩。 音樂會壓軸是由北雪梨佛光緣監寺如儀法師偕同女高音Shirin Madj,與李盈、全體東西方樂器合奏,以〈佛光四句偈〉作總回向,祈願世界和平、眾生歡喜;雪梨佛光童軍代表主辦單位向表演者獻花。 伊朗裔女高音Shirin Majd來自布里斯本,是古典流行歌手兼Sweet Sound Ensemble藝術總監,很喜歡南天寺的祥和氣氛,希望再有機會參加多元文化的音樂演出。音樂老師李盈教授音樂與聲樂,她表示,很榮幸參與音樂會,每次到南天寺禮佛都很享受南天寺的寧靜與祥和。鋼琴伴奏Sarah Bostani首次到訪南天寺,感受到南天寺很友善、具正能量、積極及用心提供服務,音樂會充分表現多元文化的融和,有機會一定再訪南天寺。 音樂會也獲得很多回響。Ignativs Gan是南天寺的鄰居,見證了南天寺的興建,每次有親友到訪,必定帶來參訪南天寺,體驗寺院文化。藝術家Judy Bourk曾參加2020年南天大學美術館和諧藝術展,他們都表示首次出席佛教音樂會,音樂會充分體現了多元文化融和。 Steven Robinson與Enya Gannon很感動音樂會將不同樂器,不同的中西方音樂文化融合在一起,音樂會讓他們認識佛陀與佛教音樂,以不同的音樂語言,加強大家彼此間的互動與認識,希望南天寺日後能夠多舉辦音樂會,凝聚社區,敦親睦鄰。 國際佛光會雪梨協會督導黃勁鋒指出,南天寺不斷在創新與嘗試,透過音樂會加強社區互動,認識佛陀與佛教的多元文化,音樂會的演出者有音樂博士、碩士與專業的音樂家,是一場高水準的音樂盛會,喜見表演者均是年輕人,傳承藝術文化,適逢佛誕節慶典,很感動音樂會以美妙的音樂文化供養佛陀。
相關新聞
-
「法流翰墨丹青中」法寶堂開幕
「法流翰墨丹青中─林振豐、黃慧芳書畫師生聯展」4月3日於法寶堂開幕,展出林振豐、黃慧芳及其各自學生的書法和水墨作品,「法流翰墨丹青中」主要取意在佛教聖地佛光山法寶堂,2位藝術家和其學生作品,以翰墨或丹青,呈現「書畫悟道」的意境和傳統文化的藝術之美。展覽並結合AR運用,呈現不同的視覺感受。 佛光山常務副住持慧傳法師致詞表示,星雲大師創立佛光山,致力推動「人間佛教」,希望人人行三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還有「四給」─「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以及佛光山的四大弘法宗旨「文化、教育、慈善、共修」,大師在展望佛光山的未來方向中即包括文化、藝術,二位藝術家和佛光山都有因緣,此次的展出和星雲大師的「以文化弘揚佛法」、「佛教與藝文合一」的理念更是相契合。 林振豐曾任高雄市書法學會理事長,擔任佛光山人間大學鳳山分校書法班教師已有9年,連續多年春節期間率學生至法寶堂,於人間大學成果展演上揮毫與大眾結緣,和在佛陀紀念館雙閣樓舉辦美學講座。此次師生團隊共26人在法寶堂展出。林振豐說,書法是中華傳統文化重要的載體和力量,以涵養個人的修身養性,也是生活美學的展現,身為老師也要替學生找尋發表的機會,驗證學習成果,進而持續其學習動力。 蘭若藝術工作室總監黃慧芳,現在也是佛光山義工會文化弘揚組組長,從《喬達摩》讀到星雲大師談「佛教之美」,提到在焦山佛學院時,見到附近寺院出家人在禮堂懸掛他們創作的書畫的經歷時,想到自小就學習水墨,也應學習星雲大師為利益眾生寫書法的精神,2018年成立工作室,此次師生展出團隊共17人,學生從17歲到71歲都有。黃慧芳說,因為學佛找到生命的光明,畫水墨讓心裡更平靜,他的小孩更是鼓勵他要到佛光山當義工,正式加入義工行列也已9年。 高雄市青溪總會總會長吳盛逢讚歎每件作品都具水準,感謝2位對藝術、中華文化的付出,以及佛光山提供優質平台展出,讓大家有互相觀摩學習的機會。高雄市國際文化藝術協會榮譽理事長簡維亨表示和林振豐相識20幾年,亦師亦友,總是不吝指導,另外也感謝黃慧芳對協會的支持。 開幕有法寶堂堂主慧屏法師、鳳山講堂住持覺海法師、聖願寺住持演蓮法師、高雄市書法學會創會會長林信義、前高雄市藝文團體協會主席蔡嘉琛、高雄市補習教育暨品保協會理事長李世昌等多位與會。
-
寧靜的世界 陳景容88回顧展佛館開幕
「寧靜的世界─陳景容88回顧展」3月27日於佛陀紀念館本館二樓第三展廳外開幕,展出藝術家陳景容的油畫、素描、版畫、陶瓷畫、馬賽克鑲嵌畫等多元種類作品,此次特別挑選陳景容有關佛教相關作品,以及靜物、街景、人像等,題材豐富多元。陳景容並致贈畫作〈佛陀與印度少女〉以做紀念。 陳景容1934年生於彰化,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東京藝術大學壁畫研究所畢業,歷任師大美術系及研究所專任教授,現為名譽教授,榮獲法國藝術家沙龍油畫銀牌、文建會文馨獎等。 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致詞表示,陳景容可說是早期走出去的台灣之光,留學日本,定居法國,作品多次在法國巴黎展出,陳景容更接引許多青年走上國際,作育英才不遺餘力,而且不僅「走出去」,後來也回來在師大美術系任教。無論素描、油畫、版畫等媒材皆無不精通,即使已88歲高齡,仍然每天一早進畫室,晚上才離開,有著宛如藝術傳道者精進精神。 陳景容表示由於在佛館展出,挑選出多幅和佛教信仰有關的畫作,所贈送的〈佛陀與印度少女〉,佛陀在鹿野苑初轉法輪,宣揚佛法,佛像前有一名少女,營造出靜謐的宗教氛圍。因在日本留學緣故,對奈良古寺有所研究,以及印度之旅的經驗,畫作中不少有關佛教或印度少女的題材。陳景容的夫人是虔誠的基督徒,因此和基督教也有深厚因緣,也有許多以聖經故事為主題的畫作。 此外還有騎士、咖啡館、音樂會、乞丐都是他筆下描繪的場景和對象,陳景容在巴黎時,常常到咖啡店喝咖啡,店外有乞丐,他就畫乞丐,畫好後順便帶些麵包給他們作為答禮。「他們很有哲學的,有的一旁堆了很多書,就在那看書,也不在意有沒有人施捨。」陳景容還累積不少音樂會的作品,邊聽音樂會時邊速寫,現場昏暗,還要留意不能發出聲響,卻能因此全神貫注,往往演奏者的姿態和位置都能準確不需修改。陳景容稱讚布展團隊很用心,例如一進到展場內的〈佛陀與印度少女〉,一旁就是〈在湖邊的五位印度和尚〉,彷彿五位比丘正在聆聽佛陀說法,如此精心安排令人讚嘆不已。 展覽開幕後由陳景容為大家解說導覽,與會有高雄市立美術館行政長林羿妏、屏東大學視覺藝術學系主任林大維、行政院海洋委員會人事處處長陳詩鍾、天主教會台灣地區主教團中華聖經協會理事長李營生、高雄市大樹區公所區長陳振坤、楠梓區公所區長吳淑惠、台南市救國團主委陳順章、佛光山榮譽功德主陳和順等。
-
行願千里感動萬里 基督城大眾體驗生命的果實
「行願千里-許文融創作世界巡迴展」自從2021年1月在佛光緣美術館紐西蘭二館展出以來,備受各界讚賞,包括藝術家、教育界、退休人士及普羅大眾。 紐西蘭藝術家 J.K Weir 對「行願千里」的牛系列繪圖作品印象最深刻,她表示此系列詮釋了三個要點:對生命的尊重 (Respect),對生活的熱情 (Live) 和線條的動感 (Movement)。Weir 最愛〈母女情深〉,作者把牛的情感和身上的紋路描繪的非常生動。同樣是藝術家,Weir 覺得許文融老師的藝術才華獨一無二。自一月觀展以來,Weir 一直介紹她的繪畫學生及朋友來觀展,學生表示太驚歎了,很想學習獨特的繪畫技巧。Weir 也曾帶一位 90 歲的朋友來觀展,對方感到非常歡喜,停留許久欣賞。 紐西蘭籍退休夫婦 John 和 Adie,最欣賞〈不朽傳說〉雕塑作品,看似人體的雕塑,卻以佛經裡的字句作為人頭的表徵,說明這個人的思惟裡充滿佛教義理,是很高的藝術境界。觀展當日是 John 的生日,感覺展覽帶給他很大的精神層面收穫,感謝藝術家送給他的這一份特別獻禮。 基督城民眾 Janice 觀展時,對許文融老師的創作才華感到驚歎,尤其獨特的雕塑作品簡直令她大開眼界。她最欣賞主題作品-〈行願千里〉,感覺作品彷彿在詮釋一條漫長的人生路。得知這是敘述星雲大師一生為佛教奉獻的足跡,並瞭解到大師已經高齡95歲之後,Janice深受大師的精神感動。 紐西蘭坎特伯雷理工學院職員 Chiaki Bolam Smith,對〈禪林清境〉作品有很深感觸,彷彿看到自己的身影。Chiaki 在學校宿舍服務,學生來自紐西蘭全國各地,沒有親人的陪伴,加上學習壓力,學生有很多不適應之處,她的工作需要輔導學生,自己也承受著壓力,於是沒上班的時間會到基督城的 Port Hill 山上獨坐靜思釋放壓力,欣賞〈禪林清境〉之後,內心得到許多的啟示及能量。 「行願千里」將展至本月28日。許多訪客希望展出結束前再來觀展,欣賞這千載難逢,高素質、高境界的藝術展出。
-
南台別院「幸福樂」兒童巡迴美展 呈現兒童多樣幸福視角
第十三屆國際佛光緣小藝術家奬「幸福樂」2020兒童巡迴美展,3月6日下午在佛光山南台別院開幕,這是世界巡迴展的第3站,其中有35幅台南地區的得獎作品參與展出,特別是幼兒組、國中組、高年級組的佛光獎都獎落台南市,台南市成為這次國際比賽中得獎眾多的佼佼者。 第十三屆國際佛光緣小藝術家獎延續上一屆的「幸福樂」,讓孩童繼續以彩筆揮灑幸福,第十三屆海內外有近萬件作品參賽,有315名得獎者脫穎而出,年齡層涵蓋幼兒至國中,無論是到佛光山欣賞花燈、拔河比賽的同心協力、木棉花盛開帶來的幸福、佛像店師傅雕刻佛像的感動、還有以地球的形象呈現無遠弗屆的佛光等,傳達的都是孩子們眼中的美好世界、心中的幸福與感動。 佛光緣美術館台南館館長滿舟法師致詞表示,這次巡迴展的主題「幸福樂」,是讓小朋友去思考在生活中存在著幸福感,啟發孩子們感受到父母師長對他們的愛、付出和關懷,啟發孩子們內心的感恩跟知足,感受到幸福一直都在身邊,這就是這次活動的主要精神內涵,這也可讓大人們從孩子們的畫作中去看到孩子們心中的幸福是什麼。這次獲獎作品中看到最多的主題是「洗澡」,值得我們思考,在那洗澡的幾分鐘當中,孩子們感受到父母完全屬於自己,是最親近的時候,爸媽的陪伴是孩子們最幸福期待的一件事,有父母的陪伴,讓孩子感受到家的安全、歸屬、支持感,其人格成長必定也是很優秀的。 藝術家陳泰元、梁香、林俊賢、王國和代表藝術家們發表了鼓勵感言。陳泰元老師表示,藝術沒有國界、年齡、男女之分,是心靈的表現,在國際上只有藝術是大家能認同的文化、是共同的語言,在藝術裡世界觀都能達到。梁香老師說,兒童畫可表達出孩子們的心靈,這次的幸福主題讓孩子們培養出說好話、存好心、做好事,有同理心,也很感恩家長們對孩子們的藝術培養。林俊賢老師表示,孩子們畫作色彩活潑,表現出心靈的單純,藝術教育傳承更重要的是品德內涵的教育,期許孩子們種一棵菩提樹,從善出發,未來成為有智慧和善良的人。王國和老師表示,對繪畫的教育要正面指導,繪畫沒有對與錯,要對學畫者給於鼓勵及掌聲,讓其情感上得到滿足,尤其對小孩子可讓其人格發展得到完整。 台南市大灣高中15歲的佛光獎得主許安琪作品主題是「佛不分國界」,是有一部分就是在講全球,希望把佛教的「存好心」這樣的祝福讓全世界都知道,所以畫地球,畫作中下方的蓮花和手是代表純潔無瑕,這對他來說是最幸福的。13歲小藝術家林可惟繪畫主題是「愛心送暖幸福樂」,是要時時關懷周遭的人,分享愛就是一種幸福。 開幕式中郭育廷、林羽珊、許詠甯老師也前來共襄盛舉,為大家帶來了精采的古箏、古琴、大提琴演奏,畫展在美妙音樂和繽紛色彩畫作相結合的藝術饗宴中,正式展開,展至4月18日。
「美藝‧童年」 屏東縣光春小學畢業畫展
2021-04-17三鶯分區教育菁英 蒞金光明寺召開校長會議
2021-04-17日內瓦中法雙語講座 我如何成為佛教徒
2021-04-17【星雲大師全集11】十種幸福之道──佛說妙慧童女經4
2021-04-17紐西蘭孩童慶佛誕觀太子特展 浴佛祈福許下心願
2021-04-16南華大學現代華佗大林開講 台大雲林分院林綺英主任談新冠肺炎的防護與治療
2021-04-16吳亞鴻花開四季畫展閉幕儀式 分享創作感動故事
2021-04-16吳亞鴻典藏《十牛圖》 推介有緣人珍藏
2021-04-16佛光山於太魯閣事故現埸 舉辦超渡法會
2021-04-16大明社大安住疫情後的人心 潘慶忠談書法藝術與人生
2021-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