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繁花似錦人情之美 東亞族群織品展開展
【人間社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高雄大樹報導】2021-01-14歲末新春之際,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與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首度共同合作館際交流展覽,「繁花似錦人情之美一東亞族群織品展,從1月9日至2月21日於本館第三展廳展出,不僅呈現東亞各族群紡織技術的歷史紀錄,從中更可欣賞到女性編織工藝的創意。下午2點有定點導覽,歡迎大家前往聆聽。 在東亞各族群的物質文化中,紡織技術反映出不同族群的女性工藝史,自古至今,從種植棉、麻、養殖蠶蛾,紡織皆需大量勞力,無論在中國西南少數民族,或是現代在台灣原住民中象鼻部落的織女們,都說明了不同族群中紡織工藝的女性形象。本展藉由女性特有的審美觀,娓娓闡述各族群的歷史與價值觀。本展覽陳列來自於東亞族群的紡織品,這些透過女性紡織的工序,無論編織、紮染、或繁複工序的繡法等,不同的指尖技藝,其所展出的物件說明在女性編織工藝史中,女性製作物件並投射在使用者的溫情表現。 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在本展覽精選該館藏西南少數與台灣原住民服飾、考古物件、現代織品與公共藝術創作品數十組。同時,佛陀紀念館所珍藏民族服飾、苗族織布機、針線盒等。透過兩館豐富的編織物件,將東亞族群的女性針線文化透過細膩精緻華麗的紋飾與工法,提供傳統與現代元素融和交匯中,以更創新的展示手法,讓社會大眾於參觀時的無限驚喜。 人類紡織技藝的開始,從陶紡輪中可看出端倪,在東亞地區新石器時代出現各處,人類利用陶紡輪的旋轉重力將植物纖維揉搓成線,然後再紡織成布,早期的紡輪與捻杆配合使用的,把紡輪中間的孔套穿在直徑合適的捻杆上,只要快速地捻動捻杆,紡輪就會被捻杆帶動而旋轉起來,便可把幾股纖維交纏在一起,即紡成線。 爾後,技術的發展利用簡易的織布機,將線縱橫穿梭,透過女性獨有的心思縝密與耐性織布成疋,因此編織也成為女性工藝的重心。織布機的操作概念自古至今其實並無改變太多,根據考古文物的發現,在雲南李家山青銅博物館所藏的紡織場景貯貝器銅蓋上,雕塑一組由地位崇高的部落婦女領導一群女性織布的場景,證實了女性織布文化的延綿流長。同時也看到最早織布機的原型,似乎與現今的腰帶機近似。也證明在亞洲東南地區,或遠在台灣的原住民織布技巧上的相似性。
相關新聞
-
台北道場花開四季新春特展 三昧堂天官賜福百偶喜登場
台北道場「花開四季-三昧堂精工戲偶新春特展」,1月9日於佛光緣美術館台北館熱鬧登場,邀請國際知名三昧堂創意木偶團隊,展出百件戲偶,以主視覺佛教四大菩薩最吸睛。開幕的「天官賜福」在文財神和武財神遍撒糖果,觀展者熱情與天官握手、擁抱的喜氣、福氣中開展。 台北道場住持滿謙法師表示,三昧堂的木偶作工精緻,運用現代手法融合東西文化,涵蓋古今與歷史。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提倡人間佛教,三昧堂戲偶融入戲曲、故事傳達因果觀念,演出人生百態,也演繹佛教四大菩薩的精神與特徵,值得闔家觀展。 佛光山佛光大學創意與科技學院院長謝元富,2020年10月邀請三昧堂到佛大表演,因和天官握手後,同年12月佛光大學榮獲教育部第七屆藝術貢獻獎。謝元富說,三昧堂於佛大展演時,無論從製作、編劇到配上國樂和Cosplay,刻畫出內心的三好與四給,感動全校師生。 三昧堂創意木偶團隊創立於2008年,從傳統木偶結合現代創作走上國際,巡迴展演歐、亞等國家,已成台灣的文化外交大使。此次展品含括佛、菩薩、神祇與護法,在造型師王文志、偶衣師陳有豐的創意,凸顯木偶的唯美、偶衣的華麗與配件用色浪漫。 三昧堂總監嚴仁鴻介紹,主視覺的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還有全台首展的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傳遞四大菩薩的願力「悲、智、願、行」。 文殊菩薩左手持劍,右手拿蓮花,有別傳統頭頂的五髮髻,菩薩頂上髮絲漸層做出五片蓮冠,與禪宗「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相應。肩膀墊肩呈蓮花瓣,著青色偶衣,雙肩上的舍利塔現七色之光,表示燃燈供佛的佛堂之意,也象徵承受佛祖留下的重任,七佛之師-文殊菩薩引導大眾走向智慧之門。 菩賢菩薩傳統形象頭戴五佛冠,手持蓮花,坐騎六牙白象。三昧堂依歐式窗花雕製成唯美的五佛冠與毫光樣飾,將六牙白象做在衣服上,身披瓔珞,以白、金為主色,手持蓮花手爐,表現實踐與福報的內涵。 觀世音菩薩呈敦煌飛天優美姿態,異於以往樸實外型。髮型為複雜的盤髮與高聳的髮髻,配戴天冠與數條雪紡紗取代頭巾,透明材質的毫光,身著現代版修長白色燙銀的雪紡紗,配飾景泰藍瓔珞,呈敦煌風格。 地藏王菩薩以王族金喬覺展現。菩薩旁的神犬諦聽化為頭飾,同地藏菩薩合為一體。「慈因積善,誓救眾生,手中金錫,震開地獄之門,掌上明珠,光攝大千世界。」因地藏菩薩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設計多種火焰,民間相傳增損二將為菩薩的護法,「官將首」作品配合展出。 除此,Cosplay真人秀,由三昧堂粉絲巧扮孔雀明王、太平公主、梵天說法、何仙姑與蓮花仙子,也為展覽增添亮點。「花開四季-三昧堂精工戲偶新春特展」展期即日起至3月21日,歡迎闔家觀展。
-
花開四季 許釗滂台灣花景攝影展開幕
佛光山法寶堂新春期間展出「花開四季─許釗滂台灣花景攝影展」,展出知名攝影師許釗滂75幅有關台灣花卉的攝影作品,呼應星雲大師2021年的新春祝福「花開四季,耕耘心田」,結合AR擴增實境技術,讓大眾可從多元角度欣賞美麗花朵。展覽1月9日於法寶堂開幕,有內政部部長徐國勇等貴賓蒞臨剪綵。 許釗滂在攝影界有「光影魔術師」之稱,投入攝影逾40年,作品屢獲大獎,為國家公園專案委任攝影師。此次展覽從近300張照片中挑選出75張,花卉生長處從海拔3500公尺的高山到平地,品種有常見也有不常見的,年代從底片到數位,可說多年的拍攝全都綻放在這一刻。透過AR技術,用手機就可看到花卉不同的面向,讓觀賞更活潑且具故事性。 內政部長徐國勇於開幕致詞表示,他很佩服許釗滂可以為了拍照等上多日,就為了捕捉那一剎那,更感謝他付出心血拍攝國家公園之美。徐部長說,台灣有很多美景,但一直被忽略,近來因疫情無法海外旅遊,許多人因此得以發現台灣之美,這些都是珍貴的寶藏,許釗滂以鏡頭呈現,希望透過其攝影作品,讓大家認識台灣這美麗的土地。 佛光山常務副住持慧傳法師以星雲大師於佛光山開山五十年之際,指導未來要重視教育、文化、藝術、體育、音樂、學術、資訊的發展,擴大佛教事業的參與。許釗滂的攝影屬藝術層面,日前有機會欣賞其攝影集,從中了解到他在攝影方面的成就與造詣,許釗滂透過攝影,保留台灣與春夏秋冬四季之美。其父親的座右銘「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也成為他的人生觀,讓他因對這片土地的愛所感受到的美,能以無住的心流入心中,作品不僅美麗和蘊含深意,也傳達人間佛教的意義。 許釗滂表示,他所拍攝的花卉,地點從山上、海邊、平原都有,有不常見的,當然也有隨處可見的,只要保持敏銳的觸覺,處處都是美的題材,心中保有善與愛,就能發現這世界的美好,人生當中只要能秉持善心去做對一件事就不會後悔了。他也時常逆向思考,如此才會保持警惕,能夠覺察這些感到很開心。 現場有徐部長、高雄市政府副祕書長郭添貴、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副主委李文忠、慧傳法師等擔任剪綵貴賓。慧傳法師以星雲大師題寫的「花開四季,耕耘心田」墨寶贈予許釗滂,許釗滂致贈《台灣寶藏─許釗滂國家公園攝影輯》和其在佛光山拍攝的作品。 開幕並安排南華大學民族音樂學系學生音樂演出,許釗滂為大家解說作品,不少人驚歎他的攝影作品有畫作般的意境,許釗滂則說明他是如何構思,並希望能呈現水墨般的效果,以及示範透過AR呈現音效,還可看到許釗滂解說作品。「花開四季─許釗滂台灣花景攝影展」將展至3月29日。
-
【好書分享】克服逆境邁向未來 《人間佛教與未來學》
二十一世紀不覺已走過1/5,自然災害及族群衝突,儼然成為時代的主旋律,單靠科技發展,遠不能彌補天災人禍所造成的創傷,如何淨化社會人心,仍是這個世代最急切需要面對及解決的命題。於此,人間佛教可發揮怎樣的作用? 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自2014年始辦「人間佛教座談會」,歷年廣邀兩岸三地及各國菁英學者,從學術角度持續探討人間佛教在當代的發展及影響,先後以「開放」、「宗要」、「人間佛教的體認」、「人間佛教的共識」、「人間佛教社會向度」及「人間佛教社會思想」之主題,進行跨學科的廣泛討論,並結集出版,以期為躁動不安的時代及人心,提供適切恰當的建議。 人間佛教座談會於2019年進入第七屆,主題為「人間佛教與未來學」,共有來自兩岸三地、日本、新加坡,以及歐、美、大洋洲近30位學者,分別從經律解讀、辭典翻譯、文藝音樂、社會福祉、國際交流、環境生態等多元方向,探討人間佛教如何因應全球化、現代化必需秉持的信念與實踐。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賴品超教授於〈從利他主義的演化看人間佛教與人類的未來〉指出:對於人類的未來,有兩個十分根本挑戰;其一是與《增長的極限》尤其相關的生態問題,另一是人類族群間(當中包括種族間、國際間及宗教間)的衝突。如果人類無法妥善處理這兩個問題,無論是生態浩劫還是另一次的世界大戰,都有可能導致人類的滅絕,之後是已經再沒有人類存在的「人類後」(post-human)地球。這兩方面的挑戰都涉及人性的問題,尤其人類的利他主義(altruism)的演化。 本書出版之際,新冠病毒疫情肆虐已將近一年,生命脆弱、人心不安,運用人間佛教的思想及智慧,應是大家克服逆境,邁向未來的最佳法門。
-
從地水火風到星雲浩瀚 邁進音樂的殿堂
位於擁有世界豐富音樂遺產的奧地利的國際佛光會維也納協會,繼「歐洲人文自然科學與佛教的不解之緣」的文化講座系列之後,又陸續推出音樂欣賞講座系列,於2021年1月2日邀請旅奧知名鋼琴家張淑德教授以「樂音裡的地水火風」為題,進行了首場的音樂欣賞講座,吸引了來自14個國家,200多位歐洲佛光人與法師們共進音樂殿堂,上線聆聽這場難得的音樂饗宴。 張淑德首先敘述這場講座的因緣,是因為聆聽了佛光山海外巡監院院長暨歐洲教區總住持滿謙法師的佛學講座中,提及佛教的地水火風,聯想到音樂領域中有關這四大的豐富題材,引發了她要向佛光人介紹的靈感。並且表示希望大家以逛百貨公司的輕鬆心情隨著她來任意觀賞品嚐各種不同口味的美食。 在介紹「地」的主題中,張淑德首先帶領大家欣賞貝多芬第六號交響曲《田園》。從第一樂章輕快悠閒的鄉間漫步轉至第四樂章無處可躲的暴風雨,讓聽衆真真切切感受到自然與大地的變化多端。張淑德表示,貝多芬是她最爲喜愛的作曲家之一,貝多芬作品中所表達出水滴石穿、勤奮不懈的精神,正是與佛教「四正勤」所契合。 在對「水」的介紹時,張淑德用蕭邦前奏曲的《雨滴》、Menken 的「海底世界《小美人魚》」、德布西的《金魚》等快速音群來代表水的波動與魚的跳躍。並以此延伸至佛法的《楊枝淨水讃》與「修行者的願力要像廣大無邊的大海。」 在「火」的主題上,張淑德更以多種不同風格的音樂,如舒曼的「在爐火邊」的溫馨、Zeller的「礦燈」華爾兹帶來的輕鬆、Granados的「火焰的方當戈」從Goya的一幅畫所看到的火焰雖弱,卻永無止盡的燃燒等等,來描述火的多樣面貌。 張淑德老師用短短一節課時間,通過對多位作曲家的作品風格、和絃配器、節奏特點與時代背景等多方面賞析,帶領大衆領略音樂裏的地、水、火、風之美。從貝多芬至瓦格納,從格萊美到梵唄。在「風」的主題中,張淑德分享了作曲家韋伯的得意門生Alfonso Esposito以星雲大師傳奇一生為藍本所創作出的音樂劇《浩瀚星雲—與大師心靈對話》,以此來圓滿此次講座。伴着動人的旋律和激動人心的歌詞,讓大衆收穫歡喜與感動。 維也納協會輔導法師知怡法師在講座最後讚歎張淑德教授的發心,感謝她奉獻自己寶貴的時間,精心準備此次講座與大衆結緣。 會後聆聽者紛紛表示,非常感謝在這正值歐洲寒冷的天氣,又因新冠疫情而帶來內心的一股蕭瑟之際,能夠讓我們聽到大地田園的脈絡,潺潺活水的靈動,火光跳躍的詩情,及在浩瀚星雲中,讓輕風洗滌我們心靈的優美樂音!而歐洲覺心法師表示,今天也是她第一次聽懂這首描寫大師一生奮鬥的故事,《浩瀚星雲》的音樂,而得到一種另類的歡喜與收穫。 期待張淑德教授下一期的講座,將以「花與四季」爲主題,引領大家進入「花開四季」的殿堂,聆聽自然,訓練耳識,「耕耘心田」,增長善根與智慧!
〔人間菩薩〕「雞婆菩薩」蕭麗明 信仰傳承歡喜自在
2021-01-15〔人間菩薩〕吳俊江、傅美安伉儷 一步一履傳承母親宏願
2021-01-15同德高中三好社 迦南康復之家實踐三好
2021-01-15〔人間菩薩〕明師難求今已求 洪金妍時時沐浴在佛光法喜中
2021-01-15〔人間菩薩〕Sheila 不忘初心 人成即佛成
2021-01-15我的健康我決定 迎向健康人生
2021-01-15〔人間菩薩〕蔡淑卿 堅定信仰 不要跟丟
2021-01-15【星雲大師全集130】隨堂開示錄329
2021-01-15樂活台東 快意蔬食
2021-01-14佛光盃蔬食廚藝競賽 普中成果豐碩
2021-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