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雲大師全集17】佛法真義2.佛法義理55皈依
【作者: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2023-06-10皈依 我們進了佛教之門,第一步就是先要「皈依」。皈依誰?皈依三寶。三寶就是佛、法、僧。世間上一般人以金銀為寶;佛教則把佛、法、僧,也就是教主、教義及宗教師,定為我們今生信仰上的財寶。 三寶以法最為尊貴。佛陀在許多經典裡都不斷提到,三寶不是以佛為尊,佛也是依法才能成佛的;佛不依法,哪裡有佛呢?所以三寶當中,「法」才是最為尊貴、最重要的。佛陀沒有把自己神格化,他沒有藉由造神運動來提升自己,所以不管佛也好、人也好,都要依真理而行,真理才是第一。 真理就是佛法,諸如三法印、四聖諦、十二因緣,乃至慚愧、感恩、惜福、結緣、布施、平等、慈悲、般若等都是;佛陀因為擁有這些才能成道。所以佛陀如實的告訴我們:佛、法、僧三寶,以法為尊,以法為貴。佛陀依法而成道,然後再把佛法真理告訴眾生,只要大家依法而修,總有一天都能成佛。 因此,若問佛是誰?則與每一個人自己有關。所謂「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要皈依自己、皈依佛法,不可以皈依其他。你皈依自己,自己本來就是佛;每一個人都有佛性,你相信自己、肯定自己本來就是佛,才不會被神權給控制。你皈依法,就是皈依真理,也就是要「依法不依人」,才不會被感情、人我、是非給蒙蔽。所謂諸法平等,你皈依了佛法,就能有平等心,就有平等觀,就能平等的對待世間;就算你還沒有成佛,可是你擁有一顆平等心,你就已經超越了一般世間上對立的、醜陋的行為了。 皈依不是拜師父,而是確立自己的信仰,表示我從此要信奉佛教,成為正信的佛教徒。故而「皈依」是皈投、依止本師釋迦牟尼佛,他才是我們的老師。所以在皈依典禮時,如果有一個出家人在上面說:「你們是皈依我,拜我做師父。」那是完全不懂佛法,他也不夠資格做老師。 主持皈依典禮的大和尚,應該是這許多皈依、入門弟子的證明師;等於人家結婚,要有一個證婚人,或是要簽訂什麼契約,須要有見證者一樣。因此,為你們皈依的主法大和尚,只是為你們做一個證明人而已,怎麼可以說你們都是他的弟子、都是他的信徒、都是以他為師父呢?這是妄自稱大,這是不當的啊! 當然,「皈依」還是要從佛法的究竟意義來看,皈依最主要的是皈依我們自己,因為自己本來具有佛性,所以說「我是佛」,就是有這種的神聖性。皈依法,是平等的真理,這也是真正的緣起中道;真正的佛法,眾緣和合,一切平等,這才是佛法。因此佛教講皈依三寶,實際上是皈依自己,皈依真理,不皈依其他。 在世界上的各個宗教裡,沒有人敢有這樣的思想言論;而這個吻合當代自由、民主、平等的時代精神,其實早在兩千多年前,佛陀就已經告訴我們:「眾生皆有佛性。」如此石破天驚的偉大宣言,不但提升了每一個信者的地位;尤其佛陀的教示,「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更幫助眾生自己找尋出路,自己就是自己的貴人。你說,這還不夠說明我們信奉佛教、皈依佛法的真實意義嗎? 五和 佛門有謂「叢林以無事為興隆」。實際上,「無事」的前提一定要先做到「人和」;能夠「人和」,才能「無事」。所以僧團裡,平時以「六和敬」來維繫人事的和諧;對於社會大眾,我則提出「五和」的理念,即「自心和悅、家庭和順、人我和敬、社會和諧、世界和平」,以下依序說明。 第一、自心和悅:人是世界的主人,心是人的主宰,當我們的心能夠清淨、真誠、坦白,能擴大心的世界,能在心裡擁有他人、擁有社會、擁有佛法,那麼無論是看人、看事、看物,心裡自然能歡喜和悅。 第二、家庭和順:一個家庭裡,想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唱婦隨,唯有彼此相互了解、體諒、尊重、包容;所謂家人一條心,即使泥土也能變成金。 第三、人我和敬:與人相處,大家要能和氣、尊敬,凡事互相幫助、體貼、諒解,彼此之間不對立、不衝突,凡事往好處想,所謂「觀德莫觀失」,能夠經常記起別人的優點,那麼人我之間就能相互和敬。 第四、社會和諧:社會是由很多不同族群所組成,各自有不同的成長背景、生活習慣及不同的訴求等。在很多的「不同」裡,要讓社會和諧,必須依靠彼此尊重、互助、友好,並願意真誠的交流、對話,才能維繫社會的和諧。 第五、世界和平:世間最怕的就是彼此對立,家庭裡,夫妻、兄弟姊妹對立,感情怎麼會好呢?國家、種族對立,問題更不容易解決。如果每個國家都能講信、崇德,以慈悲喜捨之心包容異己,自然戰爭的侵略事件不再發生,願意以無我的精神對待其他國家、民族,世界就能和平共存。 所謂和平,是我先去跟別人和平,不是要求別人來跟我和平。凡事要求別人先做,比較不容易,應先從自己做起,主動釋出善意,有善因才有善果。因此,人和人之間只要不執著這個「我」,就能達到和平。基本上,戰爭與和平都在「人為」,如果大家的瞋恨心不停止,一直想要用武力去征服別人,就無法達到和平的目標。 而我所提倡的「五和」,是從小擴大,先從自我做起,能自心和悅後,再慢慢擴大到家庭,就能家庭和順,進而擴及社會,在與人相處上,人我和敬,自然就能夠社會和諧,甚至逐漸達到世界和平的目標。 一個團體裡,能幹的人,大都能促進和諧;不能幹的人,則容易引起紛爭。人與人之間,能夠容許異己的存在,尊重包容,就能和諧。如花園中,美麗的花需要有綠葉的陪襯才會更美麗;一首歌,配樂和諧才會動聽;一桌菜餚,酸甜鹹辣味道和諧,才會美味可口;人的五官,眼、耳、鼻、口長得勻稱,人才會美麗。相對的,不論國家、種族、宗教之間,唯有「和」才能真正的和氣、和平、和好、和悅、和順、和諧,世界也會變得更美好。
相關新聞
-
【星雲大師全集16】佛法真義1.佛法義理54發心的次第
發心的次第 省庵大師在《勸發菩提心文》裡面,開宗明義,第一句話就說:「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要務,立願居先。」所以信仰佛教的人,對發心有了認知、認同,就會去實踐。你信佛的功行、信仰的次第高低,大概都是從你的發心來評鑑、來論斷。 發心主要就是說,我信仰佛教,我在佛門裡面發心,透過服務奉獻、成就大眾,就能達到目標,獲得成果。因為發心就是開發我們的心地,開發我們的心田;心的田地,我能開發成熟,種植的禾苗,就能夠豐收。像懶惰的人,發心就會勤勞;愚痴的人,多用功一些就是發心;在修持慧解、信解行證上,發心愈多、立願愈堅,成就便會愈大。 「發心」也有不同的層次與次第。你在世間上,如果想要功名富貴,只要合理,可以發「增上生心」,增加世間法的財富、名位,佛教不會叫你排斥;頂多是希望你有了這許多的功名富貴,要能進一步發心,廣結善緣,未來就會有更多無限的功德。 不過,少部分的人對世間的財富、名位,不是有太高的興趣,他有更高遠的理想,想要遠離名聞利養,他就選擇出家修道,那就叫發「出離心」,這就更加能放下,更加能超越。當然,像一些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們,如果他們都是為法發出離心而出家的,就容易入道。 真正的佛法,管你出家的也好、管你在家的也好,都要能發「菩提心」。什麼是菩提心呢?就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心。 在佛法裡,凡是比我高深的,我都願意學習;或者我的道路,依佛的腳印,一步一步的向前;凡是佛陀說過的道理、講過的開示,我都遵守奉行,把它推廣,這就叫做菩提心。 發菩提心,就能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菩提心主要是以人為尊,所謂「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能夠犧牲奉獻的人,才是菩薩,才是發菩提心的人,也才是真正的佛弟子。 所以,今日如果佛陀還在世,就可以對弟子們做一些考試。佛世的時候,誰是菩薩?誰是羅漢?佛陀都有任命、認定的。今日的佛弟子發心的程度,假如也有一個認定的次第,讓大家按部就班的,從發增上生心,到發出離心,到發菩提心,這樣一步一步的從人到佛,這也就是人間佛教所提倡的,以菩提心為本,以菩薩道為行,這就是人間佛教的主旨。 也就是說,現在大家信奉人間佛教,每一個人要用增上心來開發心田,要用出離心來耕耘心田,要用菩提心來播種心田;要開發心裡的慈悲、智慧、信仰、力量、慚愧等寶藏,發心待人慈悲、發心精進修行、發心改變氣質、發心減少煩惱,無論做什麼事,只要發心,就有力量,心一發,世界就不一樣了。所以,對於發菩提心,大家要多加注意,要多加實踐。 給的意義 經典裡提到的「布施」,就是「給」。例如,給人家一些金錢、物質上的救濟,就是財物布施;給人家一些道理的開導,增加他的明理、智慧,就是佛法真理的布施;給人家精神上的安慰,讓他不會感到恐懼,就是無畏懼的布施,這就是「財施、法施、無畏施」三種布施。 我們給人家的服務,給人家的財物,給人家的一些幫忙,究竟這個功德是我的呢?還是他的呢?你不可以有分別心!凡是善舉,彼此都有分,沒有分你的、我的,分了就會產生分別,就有了差距,功德就有限。 不過,「給」要有佛法,要能不自苦、不自惱。我給你,我不苦,我不懊惱、我不懊悔,我不是為了貪圖虛名,不是要求你幫助,只是想到我所有的,要能與大家共享,這就是布施真正的意思。 在佛經裡,舉出很多布施的事例,其意義很特別,比方說「割肉餵鷹,捨身飼虎」,這聽起來太困難了。老鷹、老虎把牠打死不就好了,還要把我的肉割來給老鷹吃;甚至叫我連命都不要,要拿來餵老虎? 不是也有人說「打死一條毒蛇,等於吃三年長齋」嗎?但是這隻老鷹、老虎,在一個修行人的眼中,看法不是這樣的。你說老鷹、老虎是危害人類的動物;不過站在老虎、老鷹的立場來看我們,牠也感覺到人類是害蟲,是危害牠們生命的惡人。所以,有了彼此對待的立場,就會離佛法很遠。 佛經裡說:「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你有這樣的想法,不論布施也好、給也好,那是最高的境界;我只為了讓你脫苦,並不是為了自己布施要得到什麼好處,這一種施捨不是很寶貴嗎? 可是有人覺得學佛法太難了,叫人什麼都要給人,自己都不要,甚至還要犧牲自己。其實,「但願眾生得離苦」就好;如果我給他,而我自己卻受了損傷,這是不當的。佛法不都是講自覺覺他、自度度人、自利利他、自他兩利嗎? 當然,這有信仰上的層次不同,假如把經文的句子改成「但願眾生得離苦,也為自己求安樂」,也是可以的,這樣你也沒有罪過啊。假如你說我沒有所求,他離苦就好了,那麼你的信仰、施捨的層次,就又高了一點。 如佛經裡譬喻,真理等於虛空,等於河流,所謂「三鳥飛空,空無遠近,跡有遠近;三獸渡河,水無深淺,足有深淺」。 因此,修行的程度不論是有相的、無相的,有住的、無住的,這都好。等於念佛,有人說「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徒然」,這句話也形容得太過分了,即使念佛的心散亂,總比不念要好,沒有說徒然的,一切都有因果,一切善事都會有好報的。大家不要老是把佛法,朝困難的方向去想、從消極上去理解;佛陀所說的法,都是為了示教利喜,都是為了給眾生利益,給大家歡喜的。
-
【星雲大師全集16】佛法真義1.佛法義理53男女平等
男女平等 兩千六百年前,佛陀在印度成道後,住世說法四十九年,留下浩如煙海的三藏十二部經典;最特別的是,佛陀提出「眾生平等」的先進觀念。例如,佛陀喊出「四姓出家,同為釋氏」,就是倡導「種族」的平等;另外,在理上主張「空有平等、事理平等」,更為芸芸眾生點亮了一盞智慧的明燈。 佛陀當初因為證悟「緣起」而成道,「緣起」說明宇宙人生的一切,都是因緣互相成就,彼此互有關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相依相待、共生共存;能明白此中的道理,才能從差別、矛盾中取得平等。例如,人類有智愚、胖瘦、貧富、貴賤等差別,但是仔細研究,在人格本性上,人人具有的佛性,都是平等圓滿的。 所謂「平等」,如孫中山先生曾說:真正的平等,是「立足點平等,不是齊頭式平等」。就像一場賽跑,每個人的起跑點都一樣,但是槍聲一響,各人的速度快慢不一,彼此各憑本事爭取第一,不能要求大家同時抵達終點,這才是真正的平等。 其實,每個人立足在這個世間,法性都是平等的,只因外在的環境、自己的能力、資質的差距等不同,因而有種種貧富貴賤、善惡好壞的差別,因此,在表相上看起來沒有公平、沒有正義,但本質上仍然是平等的。 談到男女平等,由於東西方文化觀念不同,對女人的評價也有極大的差異。在西方,把女人視為純潔、善美、神聖的象徵,如安琪兒,是和平的天使;維納斯,是美的象徵;還有美國著名的自由女神像,也是以女性來代表和平、自由。在中國,則把女人視為禍水、掃帚星、蛇蠍、狐狸精等,不禁令人慨嘆,同樣是女人,東西方的看法卻有著天壤之別! 而在佛教,也常有人拿「八敬法」為藉口,壓抑比丘尼的發展,使得一些受過高等教育的優秀女眾不敢進入佛門,實為佛教的一大損失。其實,佛陀制「八敬法」,是為了讓女眾出家能被當時保守的印度社會接受的權宜之法。因為比丘僧團成立在先,自不願放棄「地位優於女眾」的既得利益;再者,當時隨大愛道比丘尼出家的女眾,大多是王妃等貴族,佛陀為了避免出身貴族的比丘尼看不起非貴族的比丘,並考量到比丘尼僧團剛成立,為了扶植及保護女眾教團,所以要比丘擔負起教育尼眾的義務;同時基於女性在托鉢乞食時有諸多危險,因而制訂此戒條。 這個世間,由於有權力的計較,男權掌握了社會,女權就沒有辦法發展;若換作在女人國,則女權統一國家,男人只有靠女人吃飯,這也是常有的事。我想同樣生而為人,應該要用平等的眼光來看待彼此才是。 《雜阿含經》卷四十五說:「心入於正受,女形復何為?」如果從佛教的觀點來看,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人人都是平等不二的,哪裡還有男女的差別呢?印順法師在《佛法概論》也提到:「男與女,約信仰、德行、智慧,佛法中毫無差別。女眾與男眾,同樣的可以修道解脫。」因此,我們唯有從佛陀的本懷來認識人權,發揚平等的精神,才能為女性帶來平等的空間。 佛教除了講人權的平等,更重視「生權」的平等,主張「眾生皆有佛性」,尊重每一個生命的權利,即對一切眾生生存權利的維護,這就是平等的真義了! 平等的重要 佛陀的教法之所以寶貴,讓我們尊重,並且視之為「寶」,就是因為他的道理真正給予人生增加了財富,增加了智慧,增加了安定,增加了悟道。 例如,佛法裡講慈悲,慈悲的意義非常深遠;信仰愈深的人,愈知道「慈悲」的可貴。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做人的基本條件就是慈悲,一個人可以什麼都失去,但不能失去慈悲。 再有,談到智慧,這世間講知識,可是知識有善有惡,所謂「聰明反被聰明誤」,知識也會生病,生病的知識就是愚痴。因此,佛教講智慧,有三種智、三種慧,如: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如: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或是清淨智、一切智、無礙智……所以你有了智慧,就能綜觀天下,無所不知,沒有說不通的。智慧就好像光明,我們每天都有光明的照耀,還不寶貴嗎? 再說忍耐,忍是力量、忍是智慧,忍是處理世間問題的一顆寶珠,只要「忍耐」一出手,問題都能解決。所謂「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忍讓看起來是吃虧,實際上是為自己討了不少的便宜。 其它的佛法,像無常,像止觀,像苦行,像恭敬……其實,所有的佛法當中,在我的信仰裡面,最值得讚歎的,就是「平等」。 世界所以不能和平,因為不能平等;世間之所以會有許多爭執,因為不平等;世界所以沒有正義、公平,也是因為沒有平等;甚至世界所以產生很多的差別、亂序,也都是因為不能「諸法平等」的緣故。 假如,慈悲,你能平等慈悲;忍耐,你可以平等忍耐;智慧,你有平等的智慧;無我,你能平等的無我……一切所有的佛法,如果都能冠上「平等」,那佛法的價碼就會奇高無比。 「平等」才是佛法真正的中心,釋迦牟尼佛所以要出家去修道,解決人間的問題,就是因為社會階級制度的不平等;釋迦牟尼佛悟道以後,所發出的第一句宣言,就是說:大地眾生,一切平等,都有如來智慧德相。可見佛陀對於平等是很重視的。 其實,這個世間應該是「你我要平等、事理要平等、貧富要平等、智愚要平等」,雖說這些在事相上是有差距的,然而在本體裡,實際上都是平等的。所以佛教裡面,對於四眾弟子,僧眾、信眾不平等,這是違背了佛法的真義。 再如有些比丘,自以為地位很高,就看不起比丘尼,造成男女不平等,這是完全沒有體會到佛心,根本就沒有信奉佛法,所以認真說起來,是不夠條件做佛弟子的。 你信奉佛法嗎?你信不信奉平等法呢?「平等」就是佛法。因此,佛光會在最初成立的時候,我就為佛光會員寫了一首〈佛光四句偈〉:「慈悲喜捨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禪淨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願心。」所有佛教的宗派、教理都應該平等;所有的慈悲、忍耐、慚愧、感恩都要平等。 所謂:「願將佛手雙垂下,摸得人心一樣平。」所有信仰佛教的同道們,大家有緣相聚一處,彼此應該和諧快樂地你幫助我、我幫助你,你尊敬我、我尊敬你,這就是平等的共居;如果你在世間上對人有了不平等的心,自以為大、自以為好,種種的分別、種種的對立,那就表示你沒有佛法,如此還能稱為是一名佛教徒嗎?希望大家都能深思,自我檢討。
-
溫哥華「話說星雲大師」歷史與傳承論壇 充滿感動與法悅
2023佛誕節系列慶祝活動最後一場「話說星雲大師—歷史與傳承」論壇於5月28日在溫哥華佛光山登場,以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到溫哥華弘法歷史的影片為開場,邀請5位與談人,與談歷史回顧與展望未來,吸引了百位佛光人蒞臨。 在〈一顆永恆的心〉歌聲中,回顧大師法駕溫哥華的珍貴影片,看到彼時彼刻大師的身影,以及佛光會在溫哥華成立的歷史點滴,令在場大眾動容。 論壇由督導王克謙主持,第一階段的與談主題放在歷史回顧,邀請住持覺初法師、督導長連漪及副會長王浦,分享不同時期、不同空間、不同角度,大師給大家的感動。 覺初法師分享自己有幸能走過與佛光會一起成長的過程。回憶到1991年2月3日大師在台北成立「中華佛光協會」。次年成立「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後,佛光會在世界各地就如雨後春筍般地遍地開花。大師更是馬不停蹄奔走各個國家主持成立大會、幹部講習會、佛學講座等,非常忙碌。儘管如此,他總能細心觀察到每個角落的人,並且貼心地去關懷照顧到每一個人。 漣漪則透過一張張的照片,分享淨華分會成立的因緣。淨華分會是大師為溫哥華藝文界人士所成立的分會,全世界僅有一個。而大師取名「淨華」,意指洗淨鉛華,期望他們能夠透過藝術、文字來淨化人心。 王浦分享,大師對信徒總是像父親對待自己的孩子般噓寒問暖,且隨時隨地給人歡喜。即使在忙碌的行程中,仍願意撥空到其他佛寺與之交流,滿人所願。大師說:「心願有多大,就能成就多大的事情。」 之後督導莫士昌、蘇賜發與黃梅花也分享了過去舉辦梵唄音樂會,以及在佛光會的點點滴滴,大家都很懷念大師的睿智、平易近人,以及人人平等的關懷。 與談進入第二階段—佛光傳承,展望未來。邀請協會現任會長吳家遜與副會長史庭如分享他們從佛青到如今承擔重任,大師給他們的啟發。 吳家遜在佛光家庭長大,歷經佛青會長、傳燈分會、到現任協會會長,是佛光第二代的傳承。被問及是什麽動力讓他安住在佛光大家庭中並發心承擔薪火相傳的任務?吳家遜感性地說,看到自己父母與師兄師姐們逐漸變老,不再那麼強壯有力了,他感受到「佛教靠我」的急迫性,於是捨我其誰的接下了會長一職。 副會長史庭如以過去曾在台灣人間衛視任職與佛光歌詠隊唱歌的經歷,分享了許多大師正面、背面、側面的照片,並解說當時的因緣。她說能在佛光大家庭中成長、成家,感覺很幸福,大家就像一家人。 與談結束,主持人即興地邀請了在座的妙新法師、妙偉法師與有因法師,請法師們分享與大師的因緣,每一段都令人感動不已,也讚嘆因緣的不可思議。 最後覺初法師在結語中提醒大眾,要有「佛教靠我」的理念。大師這一生實踐了「不要佛教養我」,我要「佛敎成長」的精神,為法為教努力不懈弘揚人間佛教。這也提醒著自己,為了佛教的弘揚,一定不能計算個人榮辱得失,以師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全力以赴弘揚人間佛教。
-
【星雲大師全集16】佛法真義1.佛法義理52提放自如
提放自如 最近一、二十年來,由於我視力不好,不能看書,甚至都不能看電視,生活裡面百無聊賴,除了講課,或者口述文章以外,最重要的就是寫一筆字。 所謂「一筆字」,就是因為眼睛看不到,落筆以後,假如要寫兩個字、三個字或四個字,不能一筆完成的話,第二筆就不知道要從哪裡繼續了。所以,我必須把要寫的幾個字,一筆完成。這個除了靠模糊的眼力以外,最主要是靠心力幫忙,必須一筆從頭到底,我自己就名之曰「一筆字」。 自從寫一筆字以來,承蒙各界對我的謬讚,給了我許多的鼓勵,讓我對寫一筆字,增加了很大的信心。 在寫一筆字當中,常有人問我:「你最喜歡寫什麼字?」當然,我最喜歡寫的字,都是有關佛法的。例如,不忘初心、不請之友、從善如流、與人為善……但是我最喜歡寫的,還是「放下」這兩個字。 常常在我寫「放下」的時候,就有人說:「這太消極了,在世間上,為什麼都要放下才好呢?」 我覺得講這個話的人,他不懂得「放下」的意義。因為沒有提起,你就不懂放下。像你出門旅行,提個皮箱、日用品,這時「提起」對你當然重要;可是你回到家裡面,在客廳吃飯、到廚房幫忙,你還揹個皮箱進進出出?你覺得這樣會快樂嗎?假如說把皮箱「放下」,不是當下就能自由自在嗎? 所以,我覺得佛法教育人的,教你放下,它也一定告訴你要怎麼樣提起。當提起的時候,你要提起;當放下的時候,你要放下。提起的時候,要負責,要奉獻,要賣力;假如你提不起精神,就於事無補。 當你功名不就,事業不成,人家對你不能信賴,或者丟官去職,你不能放下,煩惱、計較有用嗎?在佛門裡,當提起的時候,就知道要能放下,當放下的時候,也要能提得起。 為了這許多人在世間上不肯放下,我還曾經說過一個故事。 有一位青年,爬山時不慎滑入山谷,所幸及時攀住樹藤,沒有跌死。他抬頭一看,往上是懸崖峭壁,往下是萬丈深坑。心中一急,大叫「佛祖救我!佛祖救我!」佛祖真的應聲而至,青年高興的請佛祖趕快救他。 佛祖說:「我是想救你,只怕你不聽我的話。」青年說:「這都什麼時候了,我怎麼敢不聽您的話呢?」 佛祖說:「好,現在就請你把手放下來。」青年一聽,這還得了,把手放下來,不就跌死了嗎?他不但不肯放手,反而抓得更緊。佛祖很無奈的說:「你這樣執著不肯放下,你不放手,我又怎麼能救你呢?」 所以,「放下」在我們的生活裡面很重要,我們不要計較,不要比較,不要給功名富貴、貪瞋愚痴來束縛,你不是自己就放下了嗎?不是自己就自由自在了嗎?所以,學佛說難是很難,放不下呀!說容易也很容易,只要能放下,沒有人會來跟你為難。 為了現在一般人對「放下」為難,我就改為「提放自如」,要提起就提起,要放下就放下。該提起的時候,不放下很痛苦;該放下的時候,背負那麼重,也很難過。因此,當提起就提起,當放下就放下;能如此,就是學佛最好的修行。 頓漸平等 中國佛教八大宗派當中,「禪宗」自菩提達摩東來,五傳到了弘忍,五祖門下分出南、北二宗。「南宗」以惠能為中心,「北宗」以神秀為代表,史稱「南能北秀」,又稱「南頓北漸」。 所謂「南頓北漸」,即:惠能大師行於南方,駐錫在曹溪的寶林寺,他認為「心性本淨,本來是佛,識心見性,即可頓悟成佛」,所以主張「直指人心,頓悟成佛」的「頓悟教說」。另一方面,神秀大師住在北地的荊南玉泉寺,他主張「佛性人人本具,但為客塵所覆,必須透過時時修習,拂塵除垢,才能成佛」,因此重視「息妄修心」,強調「漸修漸悟」的禪法。 由於南宗禪重在頓悟,北宗禪主張漸修,彼此對於修行的方法,認知不盡相同,因此一直紛爭不斷。而這個當中,造成頓、漸分歧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六祖和神秀兩位大師,他們對戒、定、慧這個根本佛法有不同的看法。 神秀大師以〈七佛通偈〉來解釋戒、定、慧,他說:「諸惡莫作名為戒,眾善奉行名為慧,自淨其意名為定。」這種解釋明顯可以看出,是一種對待法,要人不做惡事,要去行善。這種法門是接引大乘人,同時也可以勸小根智的人。也就是說,如果有人對於真正的佛法不容易深入的話,很簡單的告訴他:「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就是戒、定、慧。 而另一方面,六祖惠能大師則以「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痴自性慧,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減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昧」來解釋戒、定、慧。惠能大師講的是心地法門,只要心地無非、無痴、無亂,那就是戒、定、慧,還要另外再找什麼戒、定、慧呢?還有什麼另外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呢?所以這一種道理是接最上乘人,是勸大根大智的人,是頓悟的法門。 另外,對於「頓漸之爭」,我們還要了解,什麼是頓?什麼是漸?頓漸之間到底有什麼分別?所謂「頓」,就是突然,這裡面沒有時間,沒有過程,是當下的,是即時的、迅速的、直接的,好像石火電光,就是那麼一刻,一下就悟了,不容許你思想,不容許你猶豫,不容許你考慮;你分別、猶豫,那就不是禪了。所謂「漸」,它是有次序性的,有連續性的,如時鐘,滴滴答答,持續地向前進行。 簡單說,不依次第,快速到達覺悟之教法,稱為頓教;依順序漸進,經長時間修行而覺悟者,稱為漸教。 「頓漸」之說,其實是後世門徒強加分別的。實際上,在《六祖壇經》裡,惠能大師開宗明義就說:「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故名頓漸。」換句話說,佛法本來沒有頓漸之別,只是眾生的根機有鈍有利,所以說「法本一宗,人有南北;法即一種,見有遲疾」。 當初六祖惠能大師初見五祖弘忍的時候,五祖問他從哪裡來,惠能回答:「從嶺南來。」五祖說嶺南是獦獠,獦獠沒有佛性。惠能即刻反駁:「人有南北,佛性哪裡有南北呢?」 意思是,人有南方人、北方人,但是佛性是不分南北的。也就是說「人有利鈍,法無頓漸」,所以佛法不必用頓漸來分別;因為「理上有頓悟,事上要漸修」。因此,認真說起來,學佛修行,要想一下子就一步登天,那是不可能的,凡事都要一步一步來,所謂「萬丈高樓從地起」。所以過去的禪師們,有很多人都是先悟後修,他先覺悟,悟了以後要修,修道以後,還要再慢慢體證。故而「頓漸」應該要相互包容,不管是頓門或是漸門,應該「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就如華嚴五祖圭峰禪師,他把修行分為:漸修頓悟、頓修漸悟、漸修漸悟、頓修頓悟四種。 不管是漸修頓悟、頓修漸悟,或是漸修漸悟、頓修頓悟,大家應該要互相包容,互相容許異己的存在,不要在法上做無謂的比較。佛法不是學說,不是拿來作研究用的,佛法是讓我們修行悟道的,只要我們能「識自本心,見自本性」,當下就能完成自我。所以不管頓也好,漸也好,都是修行法門,應該是「頓漸一如」,不要去互比高下。就如阿彌陀佛與藥師佛,難道我們還要去分別誰是第一、誰是第二嗎?因此,所謂「榮的由他榮,枯的由他枯」,學佛不但要「行解並重」,對於「頓漸一如」,我們也應該要有這樣的看法才是。
烏日分會幸福百法生活講座 暢談保健養生之道
2023-06-10【星雲大師全集17】佛法真義2.佛法義理55皈依
2023-06-10駐日內瓦辦事處處長 訪日內瓦佛光山
2023-06-10南非德本協會捐贈輪椅 佛光人愛心超越距離
2023-06-10多倫多佛光人森林浴 體會人間一方淨土
2023-06-10南投國姓國中生命教育講座 從服務看未來與希望
2023-06-10育德工家 林賜勳暢談霸凌
2023-06-10南華大學舉辦運動競技與健康促進趨勢學術研討會 致力打造棒球專業訓練基地
2023-06-10慧傳法師開示 法會度脫有緣無緣眾生
2023-06-09國際義工在佛光山 深刻體驗佛門生活
2023-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