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雲大師全集116】隨堂開示錄─教育講習33-3
【作者: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2022-06-24佛光弟子應有的思想3-3 住持主管講習班 時間:2002年5月11日.地點:日本佛光山本栖寺大講堂 四、佛光山的性格 不平則鳴,許多的人事要如何擺平?這需要很大的智慧來巧妙運用,要人不要有意見而做到完美是很難的。甚至做了夫妻,有人也會因為性格不合而要離婚。有時候,我們別分院的主管與住眾不和,是因為性格不合、不給方便,不肯多用一點方法。假如有人要你介紹佛光山,這很簡單,只要能認識佛光山的性格,將幾點告訴他就可以。 (一) 人間的喜樂性格 佛教提倡「苦啊!苦啊!」佛光山不提苦嗎?我們也提,只是我們要離苦得喜樂,喜樂才是目的,這跟佛法並沒有相違背。「苦」是佛法的增上緣,但只是一個因,只是一個過程而已,學佛難道就是憂愁的嗎?整天把學佛和苦惱擺在一起,認為苦才能入道,難道喜樂入道不行嗎? 人間佛教,歡喜喜樂,不歡喜苦。「苦」是實相,容易體會,但喜樂就不容易創造了。例如:一個人平時沒事,無緣無故就會苦起來,但是無緣無故快樂起來的比較少。我是想到人性的需要,想讓佛法提早實踐,將佛法和人的理念結合在一起,用「苦」是不容易的。 像我們辦活動要讓人歡喜,他這一次來參加,如果沒有讓他歡喜,下一次就不會來,所以活動結束,我都會調查人家歡不歡喜。佛法講歡喜,就像每部經典的最後都提到「皆大歡喜,信受奉行」,聽佛說法是歡喜踴躍的,可見得佛陀都是給人歡喜的。 你自己沒有喜樂的性格,又有什麼東西能給人呢?所以你要養成習慣。例如:你剛剛被人罵或受了委屈,但上課時也不能老是板著面孔看桌子,難道你認為聽講者不知道嗎?如果需要讓人包容、讓人原諒,這都是可憐的、不周全的,是人格上的欠缺。 喜樂的性格,是把傳統的說法更換成現代的意義,這就是現代佛教發展很重要的本質。如果我提倡苦、苦、苦,你們今天會坐這裡嗎?苦是壓力,喜樂是一種灑脫。我們佛光人的喜樂在哪裡?你有在修行、與人相處、生活起居、思想理念、性格裡,感到喜樂嗎?如果你的內在充滿喜樂,那麼說話、做事都有喜樂。甚至是苦修、苦幹、做苦工都有喜樂,因為是心甘情願的。 言行舉止 給人歡喜 要培養自己喜樂的性格,要在行住坐臥,言行談說中都有喜樂給人。過去講過「不把煩惱帶到明天,不把悲傷帶到床鋪上,不把憂傷傳染給人」。因此,你們跟我在一起,我會給你們歡喜,因為我有喜樂的性格。 慈航法師、太虛大師都提倡彌勒佛信仰,歡喜講《彌勒上生經》,現在浩霖法師也跟隨他們提倡彌勒淨土。我過去以為他們長得胖胖的像彌勒佛一樣,所以跟彌勒佛有緣,但現在想想或許不是,因為彌勒菩薩並不胖,只有布袋和尚是胖的。彌勒佛給人「皆大歡喜」,每年過年初一是彌勒菩薩的聖誕,但我們並沒有把歡喜、初一跟彌勒菩薩連在一起想。 現在「彌勒淨土」給民間宗教用去。如一貫道說「釋迦佛的時代過去了,現在是彌勒菩薩掌天盤」。為何出現這樣的說法?這是因應人的需要,苦難的中國社會要歡喜,不要痛苦。認為跟隨彌勒菩薩、相信彌勒菩薩的話,他就會得到歡喜。甚至,要上生彌勒淨土不用一心不亂、不用斷煩惱、不需要業障消除才可以去,他們覺得這是比較相近的。 在舊金山時,有一位老師提出:「我們信佛、學佛都可以,但要成佛,我們認為不可能,我並沒有成佛的願望,因為我知道我達不到這個程度,可是如此一來,佛教就跟我無緣了。是不是能把學佛的層次降低?例如:讓我學習做人,可以比一般人的層次再高一點、修養再好一點。就如同我現在是幼稚園的階段,就不要跟我講大學的入學,只要講如何進小學。」 我們大乘佛教常常都要人家學習菩薩道的精神,「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難」你也要做得到。釋迦牟尼佛為何要提出東方琉璃淨土、西方極樂淨土、彌勒淨土……因為他知道眾生八萬四千根性,需要八萬四千法門。 自知輕重 自省自勵 我們提倡「人間淨土」,什麼淨土都在裡面。這當中有教義、有內容。當初我創立佛光山,不是只有硬體而已,軟體是人間佛教喜樂的性格,還有我們弘法的主題、宗旨及修行的方法。我們應該有智囊團,大家集體創作,不要只從我來發展,因為「由我來」,就只是我一個人的。 你們說「人家看到佛光山的出家人很歡喜」,這句話讓我很悲傷,我並沒有感受到佛光山出家眾的喜樂,因為我們也有一些出家人煩惱重重,人家看的是外表,都是一時的。過去有省議員到佛光山參訪,他說佛光山跟其他寺院不一樣,因為我們有「表情」,能有表情是很可貴的。 我一生會進步是當我聽到人家讚美我時,我不一定非常歡喜,而是感到很沉重,因為我會覺得自己不夠好,還有要加油的地方;人家毀謗我時,我會自我肯定。人家說好或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自知輕重」,還要再努力,這對未來很重要。 (二) 普世的平等性格 講普世的平等性格,你們真的能做到嗎?你不會有輕視其他眾生、國家的觀念嗎?如果你有時會區分外省人、台灣人,那麼你如何有普世的精神呢?在佛的心中,每一個眾生都是佛祖,沒有首陀羅,因為佛有普世的平等性格。所以,我們在精神上要有普世的平等性格,這個目標不能少,不能沒有。 許多的思想並不是文字而已,這都是要灌輸到心裡面,化為力量注入到我們的血液裡。
相關新聞
-
【星雲大師全集116】隨堂開示錄─教育講習33-2
佛光弟子應有的思想3-2 住持主管講習班 時間:2002年5月11日.地點:日本佛光山本栖寺大講堂 三、給的學習 《怎樣做個佛光人》就是思想訓練的基本教材。 我們過去講「常住第一,自己第二」,是個人重要還是常住重要?當然是個人重要,因為「個人重要,常住就重要」,也不可說「常住不重要,自己重要」,其實,統統都在團體裡,都是很重要。 在團體裡,你要發展未來,要學習「老二哲學」,打出「自己不重要」的口號,這樣無論對哪一方都好說話。你要如何表現「常住第一,自己第二」呢?例如:調職時,有人說:「叫他到那裡去很辛苦,不知他肯不肯去?」另一個人就說:「他常常是以常住第一,自己第二的,所以我想他是會肯犧牲的,我敢代他承認。」這也就是大眾對你的肯定。 「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你們懂得裡面的意思嗎?「給」你做得到嗎?你能「給」常住、佛教、師兄弟、師父、社會、國家多少?「給」我能做到多少?有多少力量「給」?能「給」多少?沒有東西「給」的時候,我有慚愧心嗎?我有東西「給」時,我吝嗇嗎?我真的能奉行「給」嗎? 行菩薩道 布施為首 有一次陳履安先生跟我說:「大師,我看出你一生的事業最重要的就是『給』。」莊嚴的佛光山、佛光會、佛教,都是從「給」樹立起來的。「給」就是割捨,但我們一般不肯給,不甘願給,給不起,沒有東西給,沒有習慣給,沒有給的心量、給的歡喜、給的習慣。 當遇到一個你不歡喜的人時,你肯給他嗎?當你只有一樣東西時,你肯給嗎?如果給了就沒有,你肯給嗎?佛教的「無緣大慈」,對無緣的人你肯給嗎?明白說,要給得很微妙、很有智慧、很中道,要讓人接受得很歡喜。你們有學習、發願「給」嗎?這個「給」字,是六度之首「布施」,是菩薩道的第一法門。 能給嗎?給了之後,會有副作用或不好的後果嗎?光一個「給」字,我們沒有去研究,卻只學會給人煩惱、懷疑、失望、傷心。「給」有這麼困難嗎?給不是亂給,是要有一個範圍及原則,我們習慣給很多人家不要的,人家要的卻不肯給。 如果學會「給」,就是繼承到佛光山的宗風。出家前,我貪虛榮、貪享受、貪人家的東西;出家後,我學會「給」,不貪就會得到很多快樂。 給人信心:給人信心是給他信仰,讓他信佛教,將自己的力量與佛教的力量結合在一起。現在佛光山的徒眾對自己沒有信心,聽到一句話、一件事,就會被打倒,當自己的信心不夠,就會有障礙。 給人歡喜:給人歡喜,妙不可言。所謂「敬人者,人恆敬之」,你給人歡喜,人家就會給你歡喜。我常用一句話勉勵自己:「我要把歡喜布滿人間。」這一句話,你們以為沒什麼了不起,但我到處努力「把歡喜布滿人間」,因此產生了力量。 給人希望:人生的意義在於有希望,如果沒有希望,生不如死,活得就沒有意思。有希望很重要,如:「希望明天一早起來有稀飯吃」、「希望爸爸晚上帶糖果回來」、「希望今天能參加拜佛,回來很安心」等。從這裡可以看到希望。 給人方便:給人方便很重要,給人方便就是給人一點因緣。世間上有多少人給我們因緣,我們怎能不給人因緣?這是佛光山的宗風,如果光是我提出,而你們的心中沒有認同,這還是我的,沒有變成你的。就像念佛一樣,念念於心,要把這思想念到與你們不二。 隨時修「給」 和諧歡喜 給人方便就是給自己方便,一個人不肯給人方便,就是不肯給自己方便,很傻,自斷自己的因緣。 人間佛教就是修行「給」的法門,人間歡喜和諧都是靠「給」而來,不一定要誦經、拜佛,佛陀並不需要你給他這些,而是要你修「給」。人間佛教是生活、思想的修行,任何時候都可以修行。你要拜佛,沒有佛堂如何拜?你要參禪,沒有禪堂又如何打坐?但你修「給」,春夏秋冬,天南地北,何時何地都可「給」。 「給」是無限、無邊、無窮、無盡、無上的。很多人都將人間佛教看得很膚淺,認為說什麼「給人……」都是廢話。是廢話嗎?我們是直探如來的真心,直探如來的本懷,我們是「做」的佛教,不是「說」的佛教。(待續) 【延伸閱讀】 直指本心 唐朝的杜鴻漸相國是一位學佛很久的儒者。 有一天,杜鴻漸相國帶了他親自撰寫的兩卷《起信論章疏》,來到四川成都的保唐寺,呈請保唐無住禪師批閱,並且說:「弟子雖然心智淺薄,不過,先前藉著公務閒暇之餘,寫了這兩卷章疏,煩請禪師過目,看看能否稱得上是佛法?」 保唐無住禪師回答說:「撰造章疏,都是用識心去思量、分別,都是有所造作的舉心動念才完成的。在《大乘起信論》提到:『一切法本來就是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的。唯有一心,故名真如。』今天相國您著言說相、著名字相、著心緣相,這都是著了種種相,怎麼能說是佛法呢?」 杜鴻漸相國原本以為,保唐無住禪師會像其他人一樣,大大地讚賞一番,不料,保唐無住禪師卻從理上,一語道破杜相國對佛法的執迷,而且說的正是合乎心地法門的真實道理。所以,杜鴻漸相國不但沒有生氣,反而對保唐無住禪師更加欽佩不已! 真實的佛法禪心,並非由語言文字,或者是任何可見可觸的事相,所可以完整表達的,因此,區區兩卷的《起信論章疏》,如何能注釋出《起信論》一心二門的甚深微妙心法呢? 保唐無住禪師以「著言說相、著名字相、著心緣相、著種種相」的當頭棒喝,來點醒杜鴻漸相國,希望他能夠超越文字表相、種種思量分別,而直指本心,這樣才能夠真正通達佛法。──摘自星雲大師《星雲禪話》
-
【星雲大師全集116】隨堂開示錄─教育講習33-1
佛光弟子應有的思想3-1 住持主管講習班 時間:2002年5月11日.地點:日本佛光山本栖寺大講堂 一、思想的重要──上下相認 關於思想,在每一個國家、團體都非常重要。世間上無論要成就什麼事或發展什麼前途,觀念、頭腦很重要,一念之差就好比哭婆、笑婆。要講宗風、宗旨,最重要的是認知的統一、思想的一致,以及精神、觀念能結合。實際上,做事有差錯,事務性的都可改正,思想上的卻很難改正。 做一個佛光山的弟子,要認定思想的重要,一念忠、一念奸,一念善、一念惡,一念好、一念壞,論升級、調職、常住看重或不看重,這都是思想問題。你們對這一個團體的肯定程度如何?像宗務委員會從高階層調動你們,或者是低階層對上面長官的認定,我們心裡的一個重點就是「上下相認」。 二、習慣──不走叉路 不要以為自己是自由派,有話就講,講得痛快,那其他的人就不痛快,這很自然的。一個人無論在哪一個團體,不一定是在佛光山,基本上要有盡忠報國的觀念、思想,要竭盡忠誠來報效、來從事。很多奸臣、壞人行事不如法,他並非有心要做壞人,而是思想上的習慣;有人忠心耿耿,是因為他習慣「不走叉路」。也有人容易受人收買、受人影響而改變自己,有了這種紀錄,要成事很難,因為人家都會怕他靠不住。 當官者能爬到高位是憑什麼?但憑他平常講話、做事都有國家、領袖、責任的觀念。例如:「我們的領袖蔣總統昭示我們,三民主義……」講多了就容易升官,因為每一個領導人都有很多的眼線,會向他報告外面的風吹草動,對於誰好或不好,他會知道誰講得實在,你也不能向他報告錯誤,慢慢地,他會相信你,多次信任以後,當然對你另有看重。 在政府做官,經過幾年考核,怎麼會不知你的實力?例如:要任用誰當上將、總司令,有上萬人的軍隊要給你運用,他當然要先調查你的個性、家世背景,了解之後才會分官職給你。因此,在團體裡,要先盡忠報國,先有表現。表現好,運氣一來,投對門路,你的前途、成績就不須掛念。 要在思想裡養成我們的宗風,不是光喊口號而已。有的時候不要言語,也沒有人報告,但可從動作裡看得出來。 像日本這一次開國際佛光會世界大會,有的人未經過正常的手續報到,或者是沒有佛光會的地方徒眾也來參加,我責怪了他們,他們還是「忠心耿耿」要來參加;但有的人是請他來參加,他卻認為這沒什麼了不起,很麻煩,因為你不能認定佛光會的價值,這就有問題了。或者你不能來,要請假或請人來道歉,讓大會了解狀況後請求諒解。例如:慈容法師若一次不參加佛光會或佛光山的活動,就會很難過,這可看出他的忠心耿耿。 你不珍惜這項活動,我們也不珍惜你,這是對等的。平時我們一不小心,思想就會有問題。現在山上有人常拿常住來開玩笑,說尖酸刻薄的話,例如:「現在的常住哪有什麼制度、標準……」你以為沒人治得了你,但有人會報告,聽的人也會看不起你,認為你的思想有問題。(待續) 【延伸閱讀】 請假種種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在家庭裡,有事外出,總會告知家人「我要到哪裡去」。在機關裡服務,有事請假,也應說明假別、事由。 「請假」在任何機關團體裡,是每個成員都應該遵守的規矩。記得有一次,一位特任官的次長不假南下,經過台中,部長一聲令下:「此假不准!」次長即刻返回。 有的人不願意請假,因為他覺得向人請假等於降低了自己的身分;有的人則是擔心上級不准,因此留書就算。其實請假非表誰大誰小,乃尊重職務權責的意思。請假必須經過主管批准,才算合法。一個國家的總統出國,也需要外交部發給護照;寺院裡的住持外出,也要知會客堂。官無大小,應該要有去處,如過去儒家有謂「遊必有方」,兒女外出,一定要向長輩告知去處,才是孝順。 請假也是一種工作倫理,代表禮貌、秩序、規矩,如果不請假就外出,失蹤了都沒有人知道,因此請假對團體、個人來講,都有好處。 茲將請假的種種,分述如下: 一、一般假別,大約可分為事假、公假、病假、喪假、婚假、產假等。 二、請假必經主管簽字,才算完成手續。如果請假的時間很短,口頭說明即可;超過幾個小時以上,必須有請假單據。若依過去寺院叢林的規矩,欲請長假者,必須搭衣持具,到客堂向知客師或向當家、住持請假,方被認可。 三、請假單上要註明職務代理人,並詳填請假事由,以及緊急聯絡電話。 四、有的人請假不能如願,即表示請假不如法,例如請假條件不符,或是態度不友善。 五、請假期滿,回單位上班時,必須向所屬單位主管銷假。如在叢林裡,必須向知客師銷假,甚至請知客師代為知會當家師,表示制度外,還有另一種人情關係。 談到請假,我自己一生,沒有一分鐘不在大眾的視線之內,我也沒有一分鐘為了私人的事情自己請假外出,我都是在團體裡與眾人同來同去,甚至經常為了密集的弘法行程,不得不被人「限時專送」,後來更成為「快遞」,但是我一生樂此不疲,引以為榮。 ──摘自星雲大師《人間萬事》
-
【星雲大師全集116】隨堂開示錄─教育講習32-2
怎樣做好一個人2-2 住持主管講習會 時間:2003年5月12日.地點:佛光山傳燈樓集會堂 第二種類型: 1.要做一個有情有義的人 現在的人不像人,因為他們無情無義,我們看到很多的動物都是情義感人、有情有義。《人間福報》的「奇人妙事」裡有很多感動人的動物。人之所以能叫做人,就是因為有「仁義」。仁義的「仁」,為什麼在人字旁要有兩橫?兩橫就是兩個人以上,也就是你心中要有人,除了自己以外,還要有別的人。 現在有很多人在我以外就沒有別人,這個我不合意、那個我不認同,你沒有尊敬別人,人家怎麼會尊重你呢?所謂「仁義」,「義」就是道義、義氣,要待人好。其實社會上有一些單位將「義工」改為「志工」是不大妥當的,譬如我立志要做一個壞人,但我就不能說:「我要『行義』,做一個壞人。」沒有人這麼說。義,像有道義的義工;志,像汪精衛叛國,必定不能流芳百世,而是遺臭萬年。流芳百世是「義」,遺臭萬年是一種壞的「志」。所以,人應該要有「義」,希望佛光山的徒眾們有緣在一起,要尚義,彼此要有一點義氣。 心懷感恩 不忘義理 過去的強盜講義氣,甚至現在的黑道,偶爾也會被人讚美,為什麼?黑道也有義氣。當然我們講的是正道的義氣,現在的人不說正道的義氣沒有,連黑道的義氣也沒有,根本就無仁、無義。因此,我們要做個有情有義的人,光對喜歡的人有情,那個不叫情,而是自私,我們講的情是「慈悲大愛」。人為什麼生存在世間?就是要有情義。佛光山不少溜單者是無情無義的,當初上山求道時是什麼心情,離開的時候,卻將常住的東西、師門的紀念品如敝屣般地丟棄在地上。事實上,你能走得出佛光山,但你走得出人生的情義世界嗎? 2.要做一個有悲心願力的人 當然,有了情義還不夠,我們要做一個有悲心願力的人。哪一個佛菩薩是沒有慈心悲願的?你的悲願在哪裡?你願意為天下蒼生祈願祝福嗎?你能弘法利生,捨我其誰嗎?所謂「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你要為人間、為生命留下些什麼?難道就這樣在人間悄悄地來、無聲無息地去了?倒不是要你有多高的名位,但是總要不辜負做人,留一點好人的形象在人間,至少死了之後,能讓人記住你的名字好幾年,做一個讓人懷念的人,為常住留下一點功勞,為大眾留下一點護持,為歷史留下一點紀念。當然,在團體中能夠留一點懷念給人,這一定也要有一些犧牲和悲願的。 3.要做一個有智慧善巧的人 現在佛光山的人在思想上、智慧上不用心,只在人我是非上計較,所以智慧巧妙顯發不出來。有慧巧的人,「一理通,萬理徹」。 處處用心 發揮能量 我剛才要來這裡上課的時候,想找一份資料,就請某人替我找尋,但是他聽了半天都不能會意,後來我就告訴覺念法師,他立刻就拿來了。這就是他平常處處關心,所以能夠「聞一知十」,我一講,他馬上就可以知道。 這一次如常法師編輯《雲水三千》,需要很多圖片。舉凡我走過的地方、接觸過的人,有許多人的名字我都記不得了,不過,只要我一喊:「覺念,你來看一看這是什麼人?」他馬上就能說出這是誰。所以,人要有慧巧,什麼事都要用心。 4.要做一個中道有量的人 什麼是「中道」?中道,是一個人的「能量」。能,就是佛性、真心,能大能小、能前能後、能多能少、能高能低、能苦能樂、能冷能熱,無所不能。基督教說上帝是萬能的,其實每個人也都是萬能的,但是你能嗎?在佛法裡修行了多少年,你的能量有多少?「能」之外還要有「量」,量要大,能量是用不完的,能量是廣大無邊的。你不一定要成佛,但是要能做一個中道、有悟性的人,要能做一個有能量的人,不要天天計較比較、人我是非,辜負了穿這套僧服。 何況出家了,你能不發展一點自我的潛能嗎?不能提升一點佛性嗎?對人我之間可以這麼沒有「量」嗎?因此,我們做一個人要有情義,要有悲願,要有慧巧,要有中道。 今日社會的青年大都是自私,求享受,心裡只有自己,只要我歡喜,有什麼不可以?事實上,你對人沒有情義,做什麼事都做不來的,能量不足,什麼都不行。 第三種類型: 1.要做一個有歷史觀的人 2.要做一個有文史哲的人 3.要做一個有宗教性的人 4.要做一個有生命力的人 第四種類型: 1.要做一個感恩的人 2.要做一個付出的人 3.要做一個耐力的人 4.要做一個圓滿的人 佛教的三藏十二部、中國的四書五經,乃至好的出版社所有的出版書籍,種種的百千萬法門都是為了做人。老師的諄諄教導、父母的千言萬語,都是為了教我們如何做人,不要連做人都有缺陷、都不圓滿,那就百病叢生了。 這次講習會首度使用傳燈樓集會堂,大家都在參與歷史,希望談出一個做人的原則、做人的方向、做人的辦法,希望大家能識大體,毫無掩飾,毫不護短,切實地檢討。
-
【星雲大師全集116】隨堂開示錄─教育講習32-1
怎樣做好一個人2-1 住持主管講習會 時間:2003年5月12日.地點:佛光山傳燈樓集會堂 舉世在 SARS 不安的社會情況下,除了祈福以外,也讓我們有個時間聚集在一起談話。所謂「談話」,並不是講演,也不是上課,不是單方面填鴨式的傳授,而是互相交換意見。先由台上的人做報告,我們可以就著他們的報告內容再來談。另外,我也準備了教材,會一天發一份給大家,其中我會講一個題目:「我們的毛病在哪裡?」我們的毛病如 SARS 一樣。現在一個 SARS 就讓全球的人緊張兮兮,而我們的毛病少說也有一百個,可謂「百病叢生」,如果自己不去治療,就會像 SARS 一樣無法控制。 今年佛光大學發出通告,要請教授去講演「辦學的理念和精神」。我在日本弘法,看到之後,就打電話給慈惠法師:「講演『辦學的理念和精神』不是應該讓我講嗎?是我辦的學校,怎麼只找外面的人來講呢?我從來不好講,但是對此,我要當仁不讓,應該也要讓我來講。」所以,四月二十一日下午,我就去佛光大學講了一場「辦學的理念和精神」。 人格獨立 融合群體 我們在佛光山,要怎樣做一個佛光人?是有精神、理念、目標的。同樣地,我們辦佛光大學,是為了替國家社會培養人才,因為現在的社會有時候「人不像人」。所以,我們開創佛光山,是希望培養「佛光人」,我們辦大學,也是希望培養「大學人」,培養一個受過高等教育的人。 一個人不管有沒有受教育,都要會做人,小孩子生下來就是一個人,他不會走路,父母要慢慢教他走路;他不會吃飯,父母要慢慢教他吃飯;他不懂禮儀,父母要慢慢教他禮儀;甚至他長大了以後,職業技能都不通,還要進一步再接受教育。受教育當中,尤其是「人」的教育,學習怎樣做一個人,大家都忽略了。講知識,只是人的一點需要;講理想,也只是一個空幻的目標;講語言,就算講得頭頭是道、滔滔不絕,還不能算是做一個人。做好一個人是非常重要的,以下就簡單地講說四種類型的人,每一種類型,都有四個「要做」。 第一種類型 1.要做一個獨立人格的人 有一些人沒有獨立人格,總讓人牽著鼻子走,沒有主張、理念、思想,無法自己頂天立地。大家雖然在本山教團,但是應該先學習讓自己具備有獨立的人格,不能凡事都要別人指教我、監督我、原諒我。 2.要做一個參與群體的人 人,是團體,是群眾,就連佛陀都說「我是眾中的一個」,所以要做一個參與群體的人,能跟人融和,能跟人在一起。我在本栖寺時,有一個住眾忽然問我:「怎麼樣才能在本栖寺生存?」我說:「待人好。」怎麼樣生存的道理很多,總說一句「待人好」。待人好,你就可以生存;待人不好,你就沒有辦法生存。待人好,說是很容易,但當中要有多少的忍耐、勤勞、發心,要給人家多少的讚美,人家才容許給我一點生存空間,人家才願意給我一點尊嚴,我才能做一個團體的人,我才能做一個參與群體的人。 3.要做一個服務社會的人 社會是各個團體、芸芸眾生所組成的,我們不是做社會的分離者,也不是做社會的寄生蟲,我們應該要在社會裡取得一個地位,取得一個尊重。 自我檢討 包容他人 爭名奪利、有財富權位,不一定受人尊重,但是能服務人,必定會受人尊重。我們出家人,尤其學佛者,就是要做一個社會服務人,要常常檢討我為社會服務了什麼?替大家做了什麼?最近,傳燈會給大家一份表格,要大家自我檢討評鑑,我看大家都沒有檢討得很清楚,也可以說有不少的人根本就不認識自己,有的太過自謙,有的自我膨脹,這都失去了對自己公平的評鑑或認知。 4.要做一個包容地球的人 如何能夠成佛?所謂「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佛的心就如天地虛空一般。我們每一個人都在「學佛」,但有時候連一個住眾都不能包容,又如何做主管呢?對一個主管不能尊重,又如何做部下呢?大家都是同門師兄弟,卻仇眼相視,又如何能度眾生呢? 有一些中年人,太太不要丈夫,要來出家;丈夫不要太太,要來出家。我覺得很奇怪,你連自己最親的人,夫妻都不相愛了,將來還能愛人類嗎?能愛別人嗎?你的「愛」不能昇華為廣大的慈悲、包容,你這個出家人怎麼能做得好呢?所以,我把怎麼樣做一個人,從個體人到群體人、到社會人、到地球人,做為一個單元。(待續)
沙巴禪凈中心佛學講座會 絲路上的犍陀羅
2022-06-24馬佛青到東禪寺學習直播 參訪東禪佛教學院
2022-06-24澳洲專業人士參加中天寺「舒解壓力、身心平衡」工作坊
2022-06-24遇見就是風景 森林浴奇妙之旅
2022-06-24三生有幸座談會 陪伴喪親者解開心中「結」
2022-06-24北市北督導線上研習 分享會務輔導及公關文宣
2022-06-24【星雲大師全集116】隨堂開示錄─教育講習33-3
2022-06-24惠中寺未來與希望系列講座 許亞芬闡明「蛻變的蛹,如何化蝶」
2022-06-23覺誠法師拜訪巴基斯坦大使 落實共生吉祥好因緣理念
2022-06-23倫敦中譯英翻譯團隊慶四週年 妙光法師千里之外祝賀傳佳音
2022-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