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雲大師全集115】隨堂開示錄─教育講習68-4
【作者: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2023-01-31如何做個如法的出家人7-4 佛教東傳二千年佛光山國際三壇羅漢戒會 時間:2000年5月15日‧地點:佛光山雲居樓 不可以好吃館子,雖然是素菜館,也宜少到。我到美國去,每次到西來寺,都要查問,在我離開西來寺期間,有哪幾個人去吃披薩。當然有的人好吃,我也不一定都說不可以吃,吃是人之常情,我也總是招呼當家、住持,偶爾買回來給大家吃。但不可以到街上吃,一個出家人坐在館子裡吃,好看嗎?無論是在台北也好、在高雄也好,多少素菜館的負責人,千方百計要請我去吃一次,照個相,日後就可以說:「星雲大師都來吃我的館子。」但我就是不去。 謹慎處世 樹立僧格 或許你會說:「我們常常東西南北往來行腳,能不吃飯嗎?」難道除了吃館子以外,就沒有別的解決方法嗎?早上出門,帶個麵包、餅乾,晚上回來,帶個便當,都是解決方法。尤其信徒,很歡喜請出家人吃飯。 實在說,我們度在家的信徒來學道,但另一方面,在家信徒對我們的過分恭敬供養,也是在「度」我們,誘惑我們向世俗社會墮落,你們要很慎重!餓一餐、餓兩餐不要緊,不要隨便亂吃,要把一個出家人的僧格、僧性樹立起來。 三、我很不喜歡出家人攀緣、私交,和在家信徒一對一來往。出家人叫做「和合眾」,我在眾中,不要常常離開大眾,聽到哪一個信徒對我們很好,就覺得特別高興。在我後面的「蓮池海會」玉雕,價值多少錢?你們可想而知。當初擁有的主人說要送給我,我表明不要,我沒有收過人家這麼大、這麼好的禮物,但這位居士很會說話,他說:「這本來就是屬於你。」 在大眾中 不存私交 我說:「世界都是屬於我的。」他又說:「我不是送給你,我要送給大家,佛光山看的人多,我送給佛光山總可以了吧!」那我可不管。後來,他還是送來了。 最近慈容法師在三峽建了一間信徒大學──金光明寺,做為佛教的文教中心,這位居士也去看了,事後就跟慈容法師說布置可以如何、如何。看起來是真的很發心要幫我們的忙,我們應該要很感激才對。甚至他還叫慈容法師到他那裡看看有什麼可以用來布置的。只是他跟慈容法師說:「我的小孫女好想念你,看到你的照片就拜,叫你師父,拿其他出家人的照片給他,他都不要,你看這個緣分……」但慈容法師是何等的道行,他不動心。 拒絕誘惑 和合眾緣 這使我想起一、二十年前,有一位做當家的徒弟,信徒帶小孩子到道場,對他說:「我這個兒子好想你呀,每天都吵著要來,他真是前輩子和你有緣,請你一定要慈悲,做他的師父啊!」 這位當家就說:「不行呀!在佛光山有一個制度,不可以私收徒弟,第一代、第二代,都沒有個別收徒弟的。」 信徒說:「不行呀!你能斷他的慧命嗎?這樣一來,他以後就不會信佛教了,我們全家以後也就不會來了啊!」 這樣的話說久了,這個當家心裡就想:「佛光山的制度有什麼好?他和我有緣分,我卻不能度他,這太專制了!」從此,他就中毒了,久而久之便受不起外界的誘惑。信徒轉而就說:「師父呀!如果這裡你不能留,讓我供養你,我有一層樓可以給你住。你在這裡忙得要死,到我家來,讓我供養你,也好安心修行吧!」禁不起誘惑的人,最後只好向世俗投降。希望你們不要不識主,不要以為那樣很好。 有一個居士跟我炫耀他的家裡住了十三個出家眾,我說:「你家裡怎麼住這麼多出家人呢?」他回答我:「從四面八方來的,他們沒有地方去,我就收留他們呀。」大概都是溜單的。他認為他有很大的功德,收留了這麼多出家眾,就像收了許多孤兒一樣。但是我告訴他:「你好罪過呀,出家人是住在僧團裡的,你不讓他住在僧團,卻住在你的家裡,這是破和合僧,犯五逆重罪啊!」 有時候,有的人有了罪過,自己卻不知道,善惡不分,好壞也不知道,造了地獄的因,還把它當作是上天堂的路,好可怕! (待續) 【延伸閱讀】 不收禮物 佛陀時代有一個婆羅門,因為親友跟隨佛陀出家,使他怒不可抑,於是怒氣沖沖地衝進王舍城的竹林精舍,惡口瞋罵佛陀以妖術誑惑世人。對於婆羅門的惡罵,佛陀先是沉默不語。靜靜聽完婆羅門的惡言羞辱後,佛陀才沉靜地開口道:「你如果帶著禮物去拜訪朋友,但是朋友堅持不收你帶來的禮物,那時候你要如何呢?」 婆羅門回答:「要是朋友堅持不收下禮物的話,我只好再帶回家。」 佛陀又說道:「今天你在我面前說的那些話,我不接受,那些瞋怨惡口的語言就再歸你所有。」 ? 佛陀明白,以諍止諍,只有增加仇冤,無法止息眾生諍論的妄心,唯有忍辱為大力,才能調御剛強眾生、令其平和。《勸發菩提心集》說「忍辱大力能摧煩惱」,六祖惠能大師也頌揚「忍則眾惡無喧」,忍耐的力量可以摧伏世間一切惡法,不僅是修行者的功課,也是生活必要的修養。 佛陀在《佛遺教經》稱許:「能行忍者,方可名為有力大人。」忍辱,是以慈悲的胸懷待人,以智慧的力量處事。忍辱,並非一味的壓抑,更不是懦弱退縮,而是給別人也給自己留餘地,是養深積厚、積集福德、勇猛擔當。不是爭一時之氣,而是爭千秋大業。可以說,忍辱是成功立業、為人處事的不二法門。所以古德先賢也不時勸勉:退後的世界,海闊天空!能在順逆境界中安忍不動,安心不亂,凡事用體諒與包容心對待,會有意想不到的自在風光。──摘自星雲大師《星雲說喻》
相關新聞
-
【星雲大師全集115】隨堂開示錄─教育講習68-3
如何做個如法的出家人7-3 佛教東傳二千年佛光山國際三壇羅漢戒會 時間:2000年5月15日‧地點:佛光山雲居樓 昨天國際佛光會在國際會議廳舉行第八次世界大會開幕典禮,有三千多人參加。 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是在民國八十年(一九九一)成立,民國八十一年(一九九二)於洛杉磯成立世界總會,從台灣成立中華總會開始算起,至今已將近十年,這十年來我最感到欣慰的,是佛光會的會員與一般佛教徒不一樣,開會的時候,沒有人起來走動;我講經的時候,沒有人交頭接耳;聚餐的時候,我鼓勵他們講話,但是音聲只給彼此聽到;自助餐排隊,不會著急或爭先恐後。在文明的社會裡,應該要有文明的人、文明的禮儀,現在全世界都這麼做了,難道我們出家人要落於他們之後嗎?威儀是說不盡的,總之是不當看的不看、不當聽的不聽。不當看的你看了、不當聽的你聽了,只有對你不利。 不買不要 最為富有 六根是賊,我們要時時防衛盜賊來擾亂,時時把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管理好。 二、我很不喜歡一個出家人好買、好積聚、好貪心,愛慕虛榮,喜歡跑商店、百貨公司,一看到流行的東西就要。 幾年前我到紐約去,有信徒跟我說:「前幾天,有幾個不知哪裡來的出家人坐在飯店裡吃飯,邊吃邊聊,還從皮包裡拿出一個東西,說這是現在最流行、最寶貴的!」接著那位信徒就說:「像這樣子的情形,怎麼叫我生得起恭敬心?世俗的人愛慕新奇、虛榮,你們出家人也是這樣嗎?」 佛光山有兩個年輕的比丘尼,一個叫永文、一個叫永均,永文法師現任佛光衛視(今人間衛視)總監,永均法師做香海文化公司的總裁,為什麼他們能有條件資格做這許多事業呢?因為當初他們常有機會到國外去,每次經過百貨公司、超級市場,要給他們零用錢下車去買東西,他們都不肯去,沒有想要這些東西。「不要」就是出家人的性格,「不要」的人最富有,天天貪、天天要就貧窮了。 淡泊物欲 利和同均 所以,我在佛光山也曾經跟徒眾們說,大家出家了,如果戴念珠,念珠一條不可以超過二十塊錢;如果戴手表,一只不可以超過三百塊錢。無論要什麼東西,都必須在價碼之內。 雖說現在不可能像過去出家人只擁有三衣一鉢,其他的東西不可以擁有,畢竟時代不一樣了,但也不能展現無限的貪心。假如市面上的肥皂只要十塊錢,你不可以買五十塊錢的,不能說貴的才要買,便宜的不買。皇家、貴族可以,但我們出家人不可以。 凡擁有物一定得要名牌的、精緻的,這是不對的,出家人只求其有就好,人格不在於你擁有多好的東西,而在於確實。你認為出家人穿的衣服,布料不好,要綢的、緞的,反而讓人家看不起你。 出家人東西愈少,煩惱愈少;東西愈多,拖累、煩惱愈多。買水果、餅乾,要懂得利和同均,買回來要分給大家吃。如果你買回來分給大家吃,能有這種美德,也還滿好;如果你獨享、獨樂,很自私,最後必然是會沒有人緣的。(待續) 【延伸閱讀】 心靈的文明 上古時代,蠻荒未開,人民茹毛飲血,穴居巖洞,以樹葉蔽體,這就是野蠻而不文明。隨著人民智識漸開,慢慢的從鑽木取火,到使用瓦斯爐、電子爐等,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綾羅綢緞,住的是洋房別墅,這就是文明。 但是,這只是物質的文明,吾人還有一個心靈的文明世界有待開發。什麼是心靈的文明呢? 當一個人從對人粗暴無禮,到待人溫文儒雅,這就是心靈的文明;當一個人從寡廉鮮恥,到慚愧感恩,這就是心靈的文明;當一個人從自私自利,到一心為人,這就是心靈的文明。 心靈的文明,就是心中有慈悲、有智慧,心中有美好的東西,這就是心靈的文明。換言之,心理的建設,心靈的昇華,就是心靈的文明。 人性本是美好的,所謂「惻隱之心,人皆有之」、「人之初,性本善」;吾人的心靈深處,原本就有一個文明的世界,佛教稱之為「佛性」。只是我們這顆善良的佛性,日積月累,被自己的貪瞋愚痴所矇蔽、被世間的五欲六塵所染汙,因此又慢慢回到野蠻時代,故而物質愈文明,往往心靈愈墮落。所以,一個國家不能只注重物質文明的建設,更應該關心的是心靈的文明。 現代舉世提倡生態環保、心靈淨化、反核限武、文化外交、和平統一等,這就是心靈的文明。 現在我們的社會,到處充滿著和諧、和平、團結、友誼,這都是從心靈所產生的結果,這就是心靈的文明。 乃至公益機構、慈善團體,紛紛從事養老育幼、撫孤恤貧、興學設教;政府機關推動陽光法案、便民專案;醫療單位研發救人救世之產品等,這也是心靈的文明。 沒有心靈文明,哪來的物質文明?如果心靈不文明,所製造的都是一些殺人、危害社會的產品,如何得享物質文明?如何產生風俗、習慣、宗教、語言、哲學、科學、文學等文化文明? 所以,我們的社會愈來愈文明,這就是進步;愈來愈進步,這就是文明。佛經裡所謂東方琉璃淨土、西方極樂淨土,都是心理的文明世界;佛陀的清淨法身、圓滿報身,也都是文明的境界。我們能夠創造美好的世界,建立人間的淨土,這就是心靈的文明。 ──摘自星雲大師《迷悟之間》
-
【星雲大師全集16】佛法真義1/佛法義理⑳
平等 孫中山先生提倡革命時,曾對世界發出「以平等待我之民族」的宣言。但世間真的能做到平等嗎?我們常說「法律之前,人人平等」,但沒有錢,能打官司嗎?在勢利權威的前面,有理的小民能爭得平等嗎?世間上多少人在假平等的口號之下犧牲了,造成人間許多的不美滿。如何才能真正平等呢? 佛教的《法華經》裡說到,有一位常不輕菩薩,見到人就說:「我不敢輕視汝等,你們將來都是偉大的聖賢,都要成佛的。」還有一位睒子菩薩,很重視生態環保,他說:「我每走一步路,都不敢重踏,怕踩痛了大地;我每一次講話,都不敢大聲,怕驚醒熟睡的大地;我也不敢亂丟東西在地上,怕汙染了大地。」由此可知,菩薩看待別人都如同對待自己一樣。 平等是要從思想上建立的,有智慧、有仁慈心,慢慢的觀念就會不同。舉個例子說:小孩子吵鬧,被大人處罰是很平常的事。有一個家庭,小孩子吵鬧不休,祖父終於忍不住打了他。小孩的父親看到這一幕,就自己打自己。祖父驚訝地問道:「你怎麼自己打自己?」他說:「因為你打我的兒子,我就打你的兒子。」這個叫做愚痴,不是平等。 平等是合乎理性的,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真理。所謂「真理」,必須要有平等性、必然性、普遍性、永恆性,這才是真理。假如你有錢,說話就有理,我沒有錢,說話就沒有理,這就不平等;你是男人講話就有力量,我是女人講話就沒有力量,這也不平等。 佛教的七眾弟子中,有男眾、女眾,大家都是平等,不必說我大你小,你們都要聽命於我。我一生都在倡導男女平等,因為「平等」才是佛法。當初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也倡導平等,想要打破階級制度,因此提出「百川入海,同一鹹味;四姓出家,同為釋氏」的平等觀。 心、佛、眾生 三無差別 佛陀初成道時,在菩提樹下也說:「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正說明,「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同體平等精神。佛教不但要人我平等,還要男女平等、生佛平等、聖凡平等、理事平等,佛是覺悟的眾生,眾生是沒有覺悟的佛,兩者都是一樣的。 所謂平等,不是用強制的手段逼迫對方就範,而是立場互換,視人如己。當然,平等也不是盲目、任性、齊頭式的要求,而是在理性的立足點下,彼此尊重,不分大小、你我,不分貧富、貴賤,不分種族、國籍,能夠顧及對方的尊嚴、權益,才是真正的平等。 「願將佛手雙垂下,撫得人心一樣平。」人的心千差萬別,如果大家不起分別之見,在平等的法界裡面,那真是一個美好的人間。 信仰 中國人對於信仰宗教,大部分是建立在祈求保佑上;即使一般的佛教徒,也不容易懂得真正的信仰是要建立在「無我」、「不著相」的慈悲上,要具備正見、誠信、不邪見的思想,要有為人奉獻而不為己求的宗教情操。 說到「信仰」,常聽到有人說:「只要心好就好了,何必要信仰宗教?」既然心好,為什麼不信宗教呢?也有人說:「我不信宗教,我沒有信仰。」他以沒有信仰為榮。但事實上,一旦他的人生遇到重大的苦難,例如:經商失敗、感情不順、人生失意,或是為病苦所折磨時,很自然的就會想要找一個宗教來依靠。尤其家中有人往生,也會想找個法師來誦經。所以人只要有生死問題,就離不開宗教。 記得有一次,知名作家司馬中原先生在講演時提到,他雖是天主教徒,但是身上流有佛教的血液。他說,在中國,一個人不管信什麼宗教,血液裡都有佛教的成分。因為幾千年來,從祖先代代流傳下來的習慣,人只要有了疾病,或是面臨苦難的時刻,不是稱念「阿彌陀佛」,就是祈求「觀音菩薩」,這是一種很自然而深刻的佛教信仰。 其實,在佛教裡,諸佛菩薩你信不信不重要。你信他,他也不多長一塊肉;你不信他,他也不會少一塊肉。不過你自己如果沒有信心,那就太可惜了!自己沒有信心就表示我不能、不會、不懂,因為我沒有信心。 假如你有信心的話,我能做很多的善事;假如你有信心的話,我有力量可以幫助人;假如你有信心的話,我會有智慧去分別善惡;你有信心的話,我能、我會、我可以,人生不是很有價值嗎? 當然,信仰等於學校一樣,小學、中學、大學,有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信仰也有初學、初信,一級一級的昇華、超越。 關於信仰的層次,我曾經說過:「邪信」不如「不信」,「不信」不如「迷信」,「迷信」不如「正信」,所以信仰最終還是要建立「正信」。正確的信仰可以讓我們獲得無比的利益,我們不但要建立正信,要信仰正信的宗教;尤其,我們每個人最好都要建立對自己的信心,都要信仰自己。在佛教裡指示我們,信仰最重要的,是自我要相信,比方說「我能成佛」、「我能做好人」,你說這個信仰會不重要嗎? 信仰能擴大自己 成就未來 信仰如海洋,你能把心胸開闊如海洋,不好嗎?信仰如山中的寶藏,你心內所謂的智慧、懺悔、仁義的美德,你能說你不信仰嗎?所以不管你是什麼人,你都必須承認,你也有信仰!你有了信仰,才有完整的生命;你有了信仰,才有自我的靈魂。信仰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信仰才是我們要超越的理想,信仰才是我們擴大的自己;有信仰,才能成就自己的未來。 不管誰都需要信仰,有了信仰,就能擴大自己,成就未來。
-
【星雲大師全集16】佛法真義1/佛法義理⑲
豎窮三際 橫遍十方 常有人問我:「佛光山是怎麼樣管理的?」我都說:「佛光山不管而管,自己自我管理。」這就是佛光山五十年來的管理學。也有人問我:「怎麼樣行政辦事,才能周全?如何舉辦活動,才會皆大歡喜?」我就告訴他:「豎窮三際,橫遍十方。」他聽了這個話,表情一片茫然,這二句話,與我們做行政工作、舉辦活動有什麼關係呢? 「橫遍十方,豎窮三際」這兩句話,一般是形容佛陀的法身境界橫遍十方,沒有邊際;豎窮三際,沒有時間的限制,所謂「盡虛空、遍法界」,無量無邊的意思。這個佛法真理很偉大、很高,就是它能幫助我們做事很圓融、很歡喜。 比方說「橫遍十方」,今天要開會,一個請帖、一個通知、一個聯繫,如果你不能橫遍十方,把你周遭的人事關係照顧周全,只告訴小部分的人,沒有告知所有相關的人,對方會生氣,認為你嫌棄他、不尊重他。像你在上班,吃飯的時間到了,你對旁邊的人,張先生、王先生……都能關心招呼大家一起來吃,你會想到我的老師還沒有吃,我的學生還沒有吃,通知他們都來吃飯,就是上下交流,你做人還不周全、周到嗎?他們會很高興,這就是你能「橫遍十方」。 「豎窮三際」就是人我的溝通,對上面要報告,對下面要通知;讓上面的人知道後可以指導我們,下面的人明白後,準備相關的材料,大家建立共識,萬眾一心,那麼你的行政工作,必定會獲得大家的支持。所以「橫遍十方,豎窮三際」,對一個行政工作的人來說,怎麼能說不重要呢?做人做事「橫遍十方,豎窮三際」,這也就是廣結善緣,每一個緣分都關照到了,眾緣和合,凡事也就能成就了。 因此,我們就想到,佛教裡面有很多的法寶,如四攝法、六度萬行、四弘誓願、四聖諦、十二因緣等等,都可以用於生活,都可以用於行政;佛法是重視「知行合一」的,講出來的佛法,要能在生活裡面去落實。 以此類推,你在你的工作行政中,無論你做企業家開大公司,或者你開一個小飯店,哪怕只是一個小攤販,對於你的親戚朋友、周遭的因緣,你都不能忘記;每一個人都是我們成就的緣分,只要懂得落實「橫遍十方,豎窮三際」,還怕事業做不成嗎? 體相用的真義 常有人問:佛有三身「法身、報身、應身」,是什麼意義?也有人問:佛教常說「體相用」,這又有什麼意義? 在佛教裡,用「三」來表示的名相為數很多。例如:「三學」戒定慧,戒為體,定為相,慧為用,彼此互有密切的關連;再如:「三藏」經律論,經為體,律為相,論為用,三者也有互通的意義。 現在,我們把佛陀的三身「法身、報身、應身」,和「體相用」合而為一。佛的法身,遍滿虛空,充塞法界,這就是佛陀的真如理體,是「體大」;佛的報身,萬德莊嚴,相好圓滿,讓人尊敬,這就表示「相大」;釋迦牟尼佛千百億化身,不論阿彌陀佛、藥師佛,乃至諸大菩薩、諸大羅漢、諸大聖賢,甚至世間的「青青翠竹,無非般若;鬱鬱黃花,皆是法身」,這不就是「用大」嗎? 所以,佛陀的法身、報身、應身,就是體大、相大、用大。三身雖有差別,雖有層次上的不同,但是合而為一:一個佛陀,一種信仰;一層真理,一種解脫。我想,「體相用」應該用這樣來解釋。 甚至,我們從佛陀,再說到凡夫眾生。根據《大乘起信論》說,我們的心,它的本體、相狀、作用,廣大無限,所以稱為體大、相大、用大。心的「體大」,大如虛空,甚至比虛空還要大,所以佛經裡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一個人如果有容納宇宙虛空的心量,必定能做大事。 在我認為,心的「體大」就是生命,如果萬物沒有生命,就沒有作用了。作為本體的生命,是不增不減,是永恆存在,是絕對的、無限的、真常的;心的「相大」就是生死,是生命的階段性轉換,是有生滅、去來的無常變化,是相對的、有限的、非常的。而心的「用大」,就是生活。我們活在世間上,生命從生到死,其中的食衣住行、言行舉止、身心活動等等,無一不是生命的作用。 因此,我們既然來到世間「生活」,就有「生命」,雖然生命有「生死」的無常變化,但我們可以利用有生之年,好好發揮生命的本體,把它的精神、意義、能量,隨機、隨緣、隨宜的權巧應用,如此就能發揮生命的價值。 說到生命,人的生命是無法單獨存在的,必須要靠很多的因緣成就,所以宇宙世間是一個大我的生命,是共同的,是同體共生的。例如,我們出生之後,需要父母的照顧,需要師長的教導,需要社會各種人士給我們的緣分,我們才能活下去;沒有他們,我們的生命就沒有辦法維持。因此,生命是彼此相互關聯的,當別人給了我們存在的因緣時,我們也要給人家一些因緣,讓他們的生命也能存活下去。 再說到「生死」,有生必然有死,這是世間最自然的現象,也是最平等、最公平的事情。舉凡是人,不論帝王將相,或是販夫走卒,都有生死。但是有的人好生惡死,也有人活得無趣、無奈,就以自殺來結束生命,這都是過於極端。 其實生死就如同睡覺,睡著了就像死去一般;睡醒後,好比又再重新活過來。生死也好像日出日落,早晨太陽從東邊出來,到了傍晚從西邊落下;明天一早,它又會再度重新升起。所以生死是圓形的,生了就會死,死了又會再生,生命是不死的。所謂「生也未嘗生,死也未嘗死」,死亡在佛教稱為「往生」,往生不是死,只是生到別處去。死亡,其實就如衣服破了、房子壞了,要換新的一樣,是值得歡喜的事情。 萬有環環相扣 就是人間佛教 最後談到「生活」。人打從一出生,就開始學習喝奶、走路、被愛;長大以後,學習讀書、交朋友;成年了,開始學習各項技能。為了在這個世間上生存,每個人都要承受許多的壓力。尤其人際之間的相處,彼此的因緣很重要,所以我們都得學習讓人家願意接受我,讓人家認同我,讓別人欣賞我;若我的所行所做,都不能被人接受,只怕生存就會產生障礙了。 所以,生命、生死、生活,都是人間佛教所關心、重視的。我曾經說過:「人間佛教包括生命、生死、生活;生命是人間佛教的體,生死是人間佛教的相,生活是人間佛教的用;乃至人間萬有環環相扣的關係,就是人間佛教。」這就是人間佛教對「體相用」的看法。 說到人間佛教,今天全世界儘管佛陀說法有所謂「八萬四千法門」,但是合而歸一,我們只有一個佛陀。所以,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希望流傳了二千六百年的佛法,大家能夠共同合作,齊聚一起,歸投在佛陀的懷抱裡,以佛陀為中心,再來創造佛教的輝煌時代,讓全世界千百萬化身的諸佛,都能為真理而共同努力,這就是「體相用」的真義。
-
【星雲大師全集115】隨堂開示錄─教育講習68-2
如何做個如法的出家人7-2 佛教東傳二千年佛光山國際三壇羅漢戒會 時間:2000年5月15日‧地點:佛光山雲居樓 在本山有一個規定,你不穿長衫,離開了學院、宿舍,就要著圍兜、戴斗笠,這代表工作服。例如,我當行堂、典座、挑水、掛燈籠,就要穿工作服,讓人家知道我是在工作。所以,你們受戒有三衣鉢具,五衣就是工作服,七衣是平常的服裝,九衣是法會的大禮服,有其標準,穿要有穿的樣子。 禪者威儀 走出道風 另外,走路也要有走路的樣子。走路不是很簡單的事情,你沒有在嚴格的訓練之下,走上一年、半年,是沒有辦法走得像樣的。走路要學習如同頭頂上頂著一碗油,頭頂不動,兩個肩膀平均,身體不能動,只有手擺動。軍隊裡,軍人從入伍訓練立正、稍息,一直到了當上將軍、到三軍大學去,還是要會得立正、稍息、向右轉,那是不容易如法的呀!軍隊靠著立正、稍息,才把精神表現出來,而出家人就是靠著安詳的走路,把禪者的威儀走出來。 為什麼要叫你們過堂、早晚課、上課……到哪裡都要排隊?因為走路要走得好並不容易呀!不是在戒期中,聽一下行住坐臥的威儀講解,就能說我懂的。你真正能從走路裡,把一個禪者的道風走出來嗎?能把一個修行者的風儀走出來嗎?走路是不容易學習的。 行住坐臥 時刻觀照 再說坐吧,有的人坐沒有坐相,蹺腿、靠背、歪倒,完全沒有威儀。我今天收到海外一所佛學院寄的一本雜誌,裡面有一張照片,照的是佛學院一位老師和許多中學生講話。中學生有沒有威儀我們不去講,但我看到我們的法師坐的樣子,倒是覺得:這如何讓學生生起尊重心呢?平常沒有人教育、指點,也沒有時時刻刻用心照顧自己,現在你們要下山了,以後要照顧自己的威儀。 生活起居 靜心用心 有些事情,我並不是要你們學習,只是告訴你們一點我一生的心得。早年,我常常從台北到高雄,從高雄到宜蘭,火車一搭就是一天,在火車上一天、半天,我都不上廁所,為什麼呢?長途旅程,上洗手間不是很平常的事嗎?但是我怕失去威儀。雖然我患有三十年的糖尿病,在一般的糖尿病患,常常要上洗手間,但我不會,十個小時、八個小時也沒有關係。當然,關於這一點,我只是要告訴你們我有過這樣的經驗而已。不過,坐在火車上,倒是有時會聽到旁邊的人說:「那個出家人都沒有動耶!」 如果我沒有力氣,支持不住,就不會去坐火車,讓人家指指點點。不過,後來顧念到經常要外出弘法,乘坐小汽車比較方便,也就少坐火車了。 不但是站要有站相、坐要有坐相、走路要有走相,就是關房門,也要訓練自己,輕輕把門一帶,沒有聲音;使多少力要能拿捏得準。 又例如在浴室裡盥洗,水龍頭一轉,嘩的一聲,會吵到別人。如果水流要快,可以用毛巾包住水龍頭,讓水順著毛巾往下流,外面聽不到流水的聲音,也就不至於打別人的閒岔了。所謂「寧動千江水,不動道人心」,即使是走路、說話,也都應該要輕悄悄的。(待續) 【延伸閱讀】 歡喜修行 如樹初生長, 日夜無休息, 智者樂修行, 增長亦如是。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 世間萬物,都是生生不息、繁榮昌盛地生長。善的會增長,惡的也會增長,所以我們要捨去惡事的增長,重視善事的增長。好比一個孩子呱呱墮地後, 隨著歲月一天天成長,身體不斷健壯、知識不斷增加,人情世故也更為熟悉;一棵樹的成長也是如此,從一顆種子、一株禾苗種到地下,接受陽光、土壤、水的滋養,會不斷地成長茁壯。我們的心念,也應該隨著時間不斷成長。 比方,佛教很重視慈悲的養成,要隨著時空的歷練,讓慈悲心增長;智慧和忍耐力,也要隨著時間不斷增上;乃至個人的修養、慚愧心,都要隨著時間成長,不斷成長就是進步、就是成就。 所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很多人在晚年時,才感嘆自己虛度一生,再回頭已經來不及了。所以人在青少年階段,就應該時時留意自己在各方面是否有進步、成長。 「智者樂修行,增長亦如是」,一個有智慧的人必定是歡喜修行,也樂於看到自己的道德人格日日增長。比方誦經、念佛、參禪靜坐等,都可以逐漸延長時間、次數,考驗自己的定心與耐力,一旦日久功深,自己也會受用良多。所以,無論是待人處事或自我修持,有智慧的人都會努力督促自己不斷成長,突破自我的格局。 這四句偈頌啟示我們:成為智者並不難,難在堅持不懈,難在對自我革新、奮鬥的熱情。若能及時醒覺,再努力一下、堅持下去,那麼做什麼事都不為難矣! ──摘自星雲大師《星雲說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