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義大院長杜元坤 談健康新「膝」望
【人間社 張媚惠 台南報導】2021-04-28佛光山南台別院於4月24日特別邀請義大醫院杜元坤院長,以30年豐富經驗與950位鄉親分享如何挽救退化性關節炎-透過軟骨再生新技術,膝蓋磨損不動刀,及新一代膝關節軟骨細胞層片的移植治療等話題,讓健康重生新「膝」望!現場座無虛席。 台南市長黃偉哲讚譽杜醫師長期從事公益,充分實踐佛陀愛護人民的精神,而且南台別院講座及禮讚,皆能讓大眾獲得身心靈平安與療癒。市長也提及,膝蓋保持健康則人生是彩色的。講座將介紹膝蓋的健康保健,及防止肌肉流失暨膝關節的保養,精采可期。 滿舟法師開示,講座的源起於杜院長懸壺濟世行善多年,期望有因緣造福原生故鄉,回饋鄉親,今日正是台灣之光-杜元坤院長回台南的首場講座,現場也義賣杜院長新書,義賣所得全數捐作澎湖天主教惠民醫院重建基金,是超越宗教信仰的展現。 滿舟法師並提出,星雲大師也常將版稅捐贈到花蓮門諾醫院、慈濟醫院等,呼應宗教的尊重與包容。杜院長長期熱心偏鄉義診,也是守護澎湖十萬人的醫師,同時化身人間義工菩薩,勉勵大眾,世間最寶貴的是健康,在心靈應兼備:心寬自在、放下淡然、樂觀進取、感恩知足、學佛行佛及發心立願等六大保健,及擁有專業醫療、家庭支持、宗教信仰的三合一幸福人生。 杜元坤院長表示,膝蓋是承受人體重量最重要的部分,退化性關節炎會常侵犯負重關節,至於為何會有退化性關節,是因為膝關節的軟骨磨損,造成嚴重的發炎,又分物理因子造成的原發性退化性關節炎,及化學因子引發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其五大症狀有:關節疼痛腫脹、關節僵硬、出現「喀喀聲」、關節變形、大腿肌肉萎縮等,杜元坤醫師說,可採用單腿站立、蹲下及30秒坐起測試、上下樓梯等方法,來自我檢測膝關節。 杜元坤再說明,退化性關節炎的分級與症狀。共分為4級,觀察重點是在3級的「骨刺」,與2級的「關節輕微變窄」;治療的方式種類很多,尤其市面上的保健食品雖百百種,但仍需視個人本身健康狀況來選擇服用。 針對不動刀治療退化性關節炎,院長提供良方:體重控制、復健物理治療、口服藥物,及輔具的協助及注射治療。尤其以減重是首要步驟,更避免不當的姿勢來損傷軟骨,並且選對好運動,才能讓膝蓋不會痛,同時建議可選擇滑步機運動來減少膝關節的負擔,及健走要注意的事項。並提醒大家,當走路時腳會突然軟腳,或難以行走彎曲伸直且會疼痛,應該馬上就醫。 至於改善退化性關節炎的復健運動,可選擇熱身運動-關節運動併股四頭肌力訓練,強化運動-下肢肌力運動,功能運動-平衡運動,還提醒注意,適當的調整運動時間及方法。 杜元坤再為大家建立新觀念,面臨傳統的治療藥物容易引起腸胃不適的情形,尤其心血管的疾病風險與藥物的劑量大小、使用的頻率、時間的長短等都有關聯,而「玻尿酸」是一種侵入性的治療,注入關節中,作用如同關節液,形成關節的潤滑保護。 「PRP關節微創注射式組織修復治療」,院長進一步講說,是退化性膝關節者的新選擇。PRP高濃度血小板的血漿,用自體抽出的血液經由離心過程得到的分離物,能夠提供人體自我修復的原料讓組織再生,更據有減少軟骨細胞壞死磨損抗發炎疼痛的功能,注射於發炎部位加速治療,PRP適用的範圍則有骨髓發炎等,是針對膝蓋注射的治療,對於強化韌帶潤滑關節腔及軟骨再生效果良好。 杜元坤再針對神經再生新突破,更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幹細胞外泌體」做說明,以及未來幹細胞的EV治療OA模式,醫生特別強調,細胞外液體在臨床上是極具治療的潛力。並介紹軟骨再生法-膝軟骨細胞層片的介紹,及高位脛骨截骨術,及半人工膝關節的置換手術等多項新的治療方法。 「如何預防退化性關節炎?」醫生總結說,應該避免軟骨的傷害,訓練肌力、常常曬太陽及補充維他命D、每天500C.C的牛奶加上適當的運動來避免骨質疏鬆。 接著,杜院長再用自身「以愛執刀」來交織彩色人生交響曲為例,帶領大家深入說明,心靈健康的重要性,為今日講座揭開第二首精采曲幕。醫師描述音樂與醫療的人生,和醫療非常相似的就是「音樂」,並舉出,布拉姆斯搖籃曲、貝多芬的交響樂、及孟德爾頌的結婚進行曲、加上德弗札克的新世界交響曲等多首曲子,來描述醫療人員如何結合音樂的力量來幫助病患,善用音樂為病人妥善治療,帶領病人克服病痛走上音樂之路。他說,人生不論是出生、成長、春夏秋冬、結婚、拚事業、到最後生命終站,都與音樂息息相關。 席間聽眾詢問,外泌體治療是否有後遺症。醫生說明,外泌體的取得、細胞施打途徑、與使用時機正確與否等都會影響結果。脊椎受傷是否適用神經繞道手術? 杜院長說,神經繞道手術就是希望癱瘓者得以再重生。
相關新聞
-
人間佛教走入竹科 三好四給溫暖人心
由竹科管理協會、工業技術研究院、佛光山人間大學新竹分校及企業團體主辦的「第二屆竹科預防醫學論壇」,3月16日於國立清華大學台積館登場。清華大學副校長呂平江、人間大學新竹分校校長妙詠法師、國際佛光會桃竹苗區協會長陳彩萍及新竹區督導長張淑治等人與會,邀請監察院前院長暨董氏基金會董事長張博雅等六位醫界專家、學者分享預防保健及醫學方面課題,嘉惠竹科人的健康。 張博雅及佳世達集團董事長陳其宏、馬偕總院副院長葉宏一、奇美醫院副院長鄭天浚、三軍總醫院前院長于大雄、成大醫學院院長沈延盛等人講授健康管理方法,提醒聽眾用健康的方式生活,就能樂活一生。 呂平江致詞,代表校長歡迎各位嘉賓蒞臨,清大已邁向醫學的籌畫階段,校內醫學研究成功發展;很榮幸「預防醫學論壇」擇在清大舉行,以學習的心情參與盛會,祝福論壇成功圓滿。 竹科管理協會秘書長李道霖表示, 近年來竹科發生高階菁英或主管不到60歲即因病往生,為避免撼事發生重演,期能透過醫學與科技業的交流論壇,幫助科技人找到照顧身體的方法。因為第一次論壇與人間大學新竹分校互動的因緣,以感恩心情再次邀請共同主辦第二次論壇,幫助竹科人找回健康,為國家社會貢獻心力。 妙詠法師表示,感謝竹科管理協會肯定,邀請參與論壇;佛光人本著給人信心、給人希望、給人歡喜、給人方便的理念參與活動,希望營造莊嚴、歡喜會場,讓更多竹科人樂於參加有益身心的論壇。會場有專人介紹人間大學與法寶寺文教課程、鼓勵蔬食等活動,提供與會者美味素食餐點,並贈送星雲大師著作叢書結緣,希望透過佛法及文化、教育,幫助竹科人身、心、靈健康。 陳彩萍表示,因應本次論壇召開多次籌備會與場地勘察,討論工作內容、分組、職掌等,感謝佛光人發揮集體創作,秉持「三好、四給」精神服務大眾,與科技人結善緣。張淑治談到,佛光人用歡喜心承擔交通指揮、會場布置、接待、招呼及引導等服務性工作,藉此機緣推動蔬食A計畫,讓竹科人有機會接觸人間佛教,大家忙得開心又充實。 主辦單位安排贈書活動,由妙詠法師致贈《獻給旅行者365日》一書給清華大學,由副校長呂平江代表接受;呂副校長表示,會將這本好書發放至各院、系、所及圖書館,提供師生借閱,以增進人文素養、增益身心。
-
疫情過後 譚敦慈談健康生活20招
2015年以來,佛光山惠中寺每年5月底至6月底舉辦連續29場叫好又叫座的「未來與希望講座」。今年因新冠病毒疫情,改以「雲講堂」形式在網路播放,讓求知若渴的廣大群眾,不致因疫情而斷了學習之路。6月5日由倡導無毒生活的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護理師譚敦慈,從研究資料及臨床實例中,談疫情過後,回歸正常應有的生活方式。 譚敦慈首先提到,這波疫情造成很多人死亡,根據衛福部統計,新冠肺炎每確診一例,就要花掉210萬,如此龐大的社會成本,影響經濟、醫療、民生至鉅。如何預防各種傳染病是現代人的重要課題,雖然疫情總會過去,但夏天原有的腸病毒、秋冬的流感一樣不可掉以輕心,所幸疾病都有其預防的方式,只要落實在生活中,就可度過難關。 以下就是譚敦慈建議的防疫及清潔措施小撇步: 1.從統計研究及案例中指出,有「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症狀者,若感染新冠肺炎,容易成為重症患者,因此要控制好血壓、血糖、血脂肪,以及體重。 2.保持環境清潔,清除多餘物品,就不致孳生蚊蟲,可降低感染源。 3.均衡飲食,要奉行少油、少鹽、少糖,尤其糖會使免疫力及抵抗力降低。不建議吃保健食品,因有可能反而攻擊自身的內臟及神經。多吃新鮮蔬果,薑、辣椒、九層塔等抗氧化食物,素食者要攝取足夠的豆類食物。 4.血液中白蛋白維持在4.0以上。 5.非限制水分者,水份攝取要足夠,以白開水為主。茶和咖啡有單寧酸,會影響鈣質吸收,咖啡勿加糖及人造奶精。 6.不生食,食物經烹調過程可以去除農藥、細菌及寄生蟲。 7.公筷母匙容易忘記,飲食宜採分餐制,也不要共用餐具。 8.沖馬桶要加蓋,以免細菌飄至空氣中,附著在牙刷及毛巾上,停水時也要將水舀至水箱中再沖水。 9.與人保持距離,有呼吸道症狀者要距離2公尺,最好戴口罩。 10.儘量不要在商場試吃,因上面易有飛沫。 11.個人用品如口紅、睫毛膏、毛巾、杯子不要共用。 12.勤洗手,洗手的時機包括離開醫院、備餐前、如廁後、吃飯前及回家後。洗完務必擦乾,否則可能還有84%細菌殘留,擦手巾要天天換。 13.打噴嚏時用手肘掩住口鼻,不用手觸碰眼口鼻,因黏膜易受細菌感染。 14.定時開窗流通空氣,冷氣定時轉為對外循環,濾網一周清洗2、3次,晾乾才可放置回去,以免黴菌滋生。 15.回家後洗澡再上床,睡覺前再洗一次手,以免睡覺時無意識觸碰眼口鼻。 16.適當運動,選擇自己喜歡,可以使心情愉快,能持之以恆的運動皆可。 17.煮菜不要大火爆炒,其煙霧與香菸、電子菸都會危害肺部。 18.搭乘大眾運輸還是戴口罩為佳,戴前先洗手,鼻翼固定,與臉部密合,去過醫院或有潮濕異味就要更換。 19.75%酒精可對抗新冠病毒,但對腸病毒無用,調製漂白水,要戴眼鏡口罩手套;擦拭時,方桌要同一方向,圓桌則由中心向外畫圓。靜置24小時,讓氯揮發再倒掉,才不致破壞環境,家中有小孩或寵物者,擦完漂白水20分鐘後,再用清水擦拭一次。 20.使用清潔劑要由上往下噴,並保持通風,如此能降低肺癌風險。
-
助道之行 快樂義工保健身心
炎炎夏日,常在戶外與室內進進出出的義工如何保健,才能身心歡喜地為大眾服務呢?佛光山南屏別院6月2日邀請醫學博士楊麗華分享「消暑解鬱轉菩提──談身口意養生無煩惱」,以及佛光山海外巡監院院長暨台北道場住持滿謙法師講授「義工菩薩自在行」。現場300多位義工從實作與實例中認識夏日保健之道,拓展視野,學習自利利他的菩薩行。 艷陽高照,如何「消暑解鬱轉菩提」呢?醫學博士楊麗華強調「上醫治未病」,平時的保健最重要。說明夏日最熱的三天又稱為「天炙日」,是接受上天針炙治病的好機會,中醫有「冬病夏防」的說法,應該歡喜去迎向陽光,在陽光下恣意伸展。 學佛須從「身口意」修起,保健之道也如此。在「身」方面,楊麗華以自編的簡易歌訣,帶著大家一起拍壓經絡穴道,又提醒大家外出要帶替換衣服,若是汗濕衣服,立刻換掉。在「口」方面,強調不要貪吃冰品,要喝溫水。 楊醫師以中醫角度分析生病有「內因」、「外因」和「不內外因」。怒、喜、憂、思等情緒為「內因」;風、寒、暑、濕等環境因素為「外因」;勞傷、寄生蟲等因素為「不內外因」。百病皆因情緒起,養生要身心並重,人生雖有喜怒哀樂,但煩惱即菩提,要能自得其樂,苦中作樂,知足常樂,為善最樂。 行遍世界的滿謙法師,引用經典與自身見聞,講授「義工菩薩自在行」。他先讓大家思考「我是誰?」而後讚嘆義工就是在修菩薩行。菩薩要「自得度,令他得度」,眼界要高,心量如海。 滿謙法師說明的義工的態度,要重視戒律規矩,集體創作;要以身作則,溫暖世道;要做不請之友,主動積極,不求回報;要點亮菩提心燈,容受眾生的各種狀況,平等對待每一個人;要做快樂的義工菩薩,我在眾中,眾中有我。 滿謙法師引用《華嚴經》:「其人福聚雖復多,不及發心功德大,以諸三世人中尊,皆從發心而得生。」說明發心的重要,當義工除了發菩提心,還要發長遠心。而且當義工是快樂的事情,所作功不唐捐 ,自己是最大獲益者。 滿謙法師在全世界看到很多義工,在歐洲時,有天主教徒來道場當義工,甚至願意花上六、七小時的車程來服務。又如在巴拉圭建的中巴佛光康寧醫院,動用了7000義工,其中很多是天主教徒,只因歡喜做義工,所以願意無私奉獻。 滿謙法師勉勵義工成為「一千手眼展慈心」的觀音菩薩的一隻手。然而做慈善容易,度眾生不易,最難是「法布施」,佛光義工要自我提升,解行並重,除了動手做事,還要去思考佛法,培養為人講說佛法的能力,並且拓展國際視野,從一念心開始,用大悲心,莊嚴自己的菩提宮殿。 南屏別院住持妙樂法師勉勵義工們要自我提升,珍惜因緣。因世間無常,身心靈健康,才能歡喜當義工,成為觀音菩薩的一隻手。
-
巴西醫生Fatima談「認識佛教」
佛光山如來寺佛學講座,4月29日邀請巴西佛光協會蓮花分會委員、人間佛教宣講員Fatima醫生主講「認識佛教」,吸引了近200位巴西人前來聆聽。 Fatima以歷史、醫學、科學角度的講說佛教。她首先介紹佛陀時代的印度背景,及太子出家到降魔成道的過程。略說佛教南北傳的分布後,她敘述了達摩祖師將禪法東傳到中國成立禪宗的歷史,以及星雲大師渡海來台,在世界五大洲弘揚人間佛教的願心和成果。 Fatima以醫學角度剖析無常、因果業力的道理,也用量子力學的發現來證明佛法的真實性,重申科學愈發達愈能解釋佛教深奧的義理,學佛修行確實能夠改變心性,改變腦部的結構。 最後她以「六度波羅蜜」略述菩薩道的修行。一氣呵成的精闢演說讓巴西人欲罷不能,講座結束後聽眾紛紛向前繼續詢問。這場佛法饗宴讓週日來山的民眾更認識佛教,種下學佛因緣。
烏日分會幸福百法生活講座 暢談保健養生之道
2023-06-10【星雲大師全集17】佛法真義2.佛法義理55皈依
2023-06-10駐日內瓦辦事處處長 訪日內瓦佛光山
2023-06-10南非德本協會捐贈輪椅 佛光人愛心超越距離
2023-06-10多倫多佛光人森林浴 體會人間一方淨土
2023-06-10南投國姓國中生命教育講座 從服務看未來與希望
2023-06-10育德工家 林賜勳暢談霸凌
2023-06-10南華大學舉辦運動競技與健康促進趨勢學術研討會 致力打造棒球專業訓練基地
2023-06-10慧傳法師開示 法會度脫有緣無緣眾生
2023-06-09國際義工在佛光山 深刻體驗佛門生活
2023-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