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雲大師全集16】佛法真義1.佛法義理㊿佛佛道同
【作者: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2023-05-21●佛佛道同 我出家以來,主持過的藥師法會與彌陀佛七法會不計其數,對阿彌陀佛與藥師佛很有感情。在主持法會當中,有不少參與的信徒問我︰「我們一下子打佛七念佛,拜西方阿彌陀佛,一下子舉行藥師法會,拜東方 藥師佛,會不會有所衝突?會不會讓東方、西方的佛菩薩忙不過來?」 其實「佛佛道同」,東、西只是依人的思維習慣。佛的光明,無數無量無邊,光光無礙。你拜哪一尊佛,稱念哪一尊佛的名號,只要契合佛的慈悲,心意相通,感應道交,念一方佛即念十方佛。 《普門品》說︰「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所以藥師佛、阿彌陀佛,何嘗不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藥師經》說︰「若有大眾能受持八分齋戒……以此善根,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所,聽聞正法,而未定者。若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臨命終時,有八大菩薩,乘空而來,示其道路。」藥師佛也在幫助阿彌陀佛弘法。 甚至《阿彌陀經》中,釋迦牟尼佛稱讚六方諸佛不可思議功德,並鼓勵大眾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六方諸佛也稱讚釋迦牟尼佛不可思議功德。由此可知,「光光無礙,佛佛道同」,阿彌陀佛有釋迦牟尼佛的悲願,釋迦牟尼佛也有阿彌陀佛救度世人的方便力。 人之所以會有張三、李四的不同,是因為眾生有分別,在佛的世界則沒有分別。也就是說,可依個人意願、性向、根機不同而入佛門,此即《楞嚴經》所說的「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所以十方三世佛中,只要以虔誠不二之心,禮敬其中的任何一尊佛,都能夠成就我們的道業,這也是佛法殊勝的地方。換句話說,禮藥師佛一樣可以往生西方淨土,拜阿彌陀佛也可以求得無量壽。 我從小禮拜觀世音菩薩,對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感受最深,我常在面對釋迦牟尼佛、藥師佛、阿彌陀佛時,心中禮拜觀世音菩薩,因為我深信觀世音菩薩隨類應化身的方便示現,更何況「佛佛道同,光光無礙」。 世間上喜歡分人相、我相,因此人我之間的鴻溝難以填平,假如我們都能視人如己,立場加以調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無我、無人,眾生一體,世間上還會有鬥爭、暴亂的事情發生嗎? 佛殿裡,供奉的是釋迦牟尼佛,但是你把他當成阿彌陀佛,佛與佛之間會計較嗎?不會的。就好像燈光,一燈亮了,再有一燈、二燈,甚至三燈、四燈,彼此光光相照,此即所謂的「佛佛道同,光光無礙」。佛性的遍及一切,空性的自在無礙,都是在說明同體共生的道理。 ●同體共生 人在世間生存,不可能單獨存在,人與人之間都是「同體共生」的生命共同體,彼此都需要仰賴眾多因緣才能存在。 例如,我們穿衣需要有工人織布,吃飯需要農夫種田,出門搭車要有司機幫忙駕駛。不但日常生活裡,時時刻刻都需要士、農、工、商,各行各業奉獻每一個人的力量,才能提供生活所需;就是人與萬物之間,也都是不可分割的,都是對方生命裡的一部分,所以佛教講「同體共生」,宇宙世界就是一個大我的生命。 所謂「同體」,含有平等、包容的意思。例如,人的身體有眼、耳、鼻、舌等諸根的差異,卻同為身體的一部分;地球雖有國家、民族、地域的不同,卻需共同仰賴地球而生存。所謂「共生」,具有慈悲、融和的意思。有這麼一則故事:聾子、瞎子、瘸子遇到房子失火了,三個人靠著互相幫忙,因此得以逃出火災現場。 在佛教的《百喻經》裡,也有一則〈蛇頭蛇尾〉的故事:蛇尾巴討厭蛇頭總是走在前面,自己卻只能跟著後面跑,於是就跟蛇頭抗議:「怎麼老是你走在前面,我走在後面?如果不是靠我這個尾巴,你又怎麼能彎曲、向前?」說完,就把尾巴繞在樹上。 經過幾天,蛇頭都沒有東西吃,只好宣布投降:「我不要走在前面了,我願意追隨你,老大給你做,我來做老二。」這下蛇尾開心的走在前面。但是,蛇尾沒有眼睛,看不到前方,走著走著就掉到深坑裡面去,於是就這樣活活給摔死了。 宇宙間的一切,彼此都是互相依附、賴以生存的生命共同體,大家如能有這樣的共識、想法,則國與國之間、種族與種族之間、宗教與宗教之間,自然不會有衝突;能在異中求同,彼此互相尊重包容,就能眾緣和合,共生共存。 不過,「異中求同」之外,也要懂得「同中存異」。例如,眼睛有眼睛的功用,耳朵有耳朵的功用;不同的功用都有它存在的價值,大家要各司其職,和諧運作,就能同體共生。如果耳朵嫉妒眼睛,眼睛看不到前方,走路就會危險;又好比一桌的菜餚,色香味皆不同,但隨大家歡喜,各取所需,就是最美味的食物。 我常說,人是一個、命是一條、心是一點;我盡我的一點心、盡我的一條命,把生命擴大到全世界。就像一滴水融入到大海之中,隨著大海的水,慢慢就能擴大成無限;又好比一滴水澆在花草上,讓花草的生命得以多采多姿的發展。 這一點水看起來不多,卻是無限;把個人的一點生命融入到國家、民族、宇宙之間,彼此同體共生,社會就能和諧。
相關新聞
-
【星雲大師全集16】佛法真義1.佛法義理㊾行佛
●行佛 過去一般佛教徒都說「我信佛」,若問他:「佛」是什麼?他卻說不出來。有些人遇到苦難時,就說「我求佛」、「我拜佛」;有的人平時覺得,自己有些行為需要規範,所以「我念佛」、「我學佛」,用以克制妄念、行為。但比拜佛、求佛、信佛更上一層的,那就是「行佛」。 行佛,就是依照佛陀的教法去實踐奉行,在日常的行住坐臥中,任何時候都能自動自發,覺照現前所行是否清淨,並藉由佛心把自己本具的寶藏開發出來。平時我們稱呼學佛的人為「行者」,就是要去「修行」佛法,要如佛陀所說、所行去做,例如:行佛的慈悲、喜捨、無我、忍耐、平等。所以,真正的修行人,是要「行佛」,而不只是「學佛」而已;想要有所成就,是要時時刻刻,每日地在生活中實踐,而不應是知道了訣竅卻束之高閣。 在佛教的經典裡,每部經都以「如是我聞」作為開頭,以「信受奉行」作為結束;能夠信受奉行佛法,就是行佛。所以,佛教講「解行並重」、「福慧共修」,都是說明學佛不能只在義理上鑽研,佛法要在生活中體驗、印證,唯有透過自己力行,才能融入身心,成為自己血液裡的養分,如此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 記得四、五十年前,也記不得什麼因緣,我到了北投一間寺廟,許多的信徒在那裡拜拜。我才剛進去不久,就看到過去台灣代理澳洲 OAK 奶粉的董事長曹仲植先生也走了進來。 他的太太是虔誠的佛教徒,一看到我就趕緊跑過來說:「師父!我先生來了,你趕快叫他拜佛。」我一聽,在那個時候,像這樣穿著西裝革履的大老闆,要叫他拜佛,這是很為難的事情,我也不知道從哪裡來的靈感,就說:「曹先生不必拜佛,行佛就好了。」曹仲植居士很聰明,他即刻說:「師父說得對,我不必拜佛,行佛就好。」 就這麼一句話,曹先生從事社會慈善公益活動,不遺餘力,例如他創辦台灣生命線,援助無依無助的人走向光明之路;成立曹氏基金會,獎助清寒學生。直到現在捐助了百萬輛左右的輪椅給全世界需要的人,甚至每當世界各地遇有重大災害,他都捐助千百萬元賑災。當別人讚美他善名遠播時,他總是說:「念經不如聽經,聽經不如講經,講經不如實踐,我只是『行佛』而已。」 因此,為了提升佛教徒的信仰層次,我提倡「行佛」,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能確切實踐佛法。例如佛要我們慈悲,則不可輕易傷害生命;佛要我們忍辱,則不可瞋心怒罵他人;佛要我們廣結善緣,則不可自私自利……唯有真正落實「信仰生活化」、「生活佛法化」,二六時中不論行住坐臥,都能自動自發、自覺自悟的「行佛所行」,我們才能獲得佛法的受用,佛教也才能根植於人間。 ●我是佛 「我是佛」這句話不是傲慢的話,也不是夜郎自大的狂妄之言,這是佛陀開示的言教。佛陀成道時說「人人都有佛性」,這句話是要我們直下承擔,要肯定自我,要我們相信自己也有成佛的性能。 在佛教裡求受過三壇大戒的比丘、比丘尼,應該都有誓願過:「我菩薩某某,今天在得戒某某菩薩座下求受具足戒……」所以,既然都已經成為菩薩了,如今佛陀說「人人皆有佛性」,我們就應該要直下承擔「我是佛」。 有一個信徒問禪師:「什麼是佛?」 禪師看著他說:「我告訴你,你也不會相信!」 信徒說:「師父!您的話我怎敢不信。」 禪師說:「好吧,你既然肯相信,我告訴你:『你就是佛』啊!」 信徒驚訝的說:「我是佛,我怎麼不知道呢?」 禪師說:「因為你不敢承擔啊!」 這個世間上,很多佛教徒不敢承認自己就是「佛」。像法融禪師不敢坐在寫有「佛」字的椅子上,道信禪師笑著說:「你還有『這個』在嗎?」慧忠國師有一次喊著:「佛啊!佛啊!」侍者一臉疑惑的問國師:「您在叫誰啊?」國師回答:「我在叫你啊!為什麼你不敢承擔呢?」 有一次,我在寫字,信徒來了看到,就向我索取一幅字,作為座右銘。我寫了「我是佛」送給他,這位信徒很驚訝的說:「師父,這我怎麼敢要啊!」 所以,後來我在各地主持皈依典禮,總要信徒說「我是佛!」起初大家都很小聲說:「我是佛。」我說:「太小聲了,不夠力量,再說一次。」第二次,聲音就變得宏亮了。我告訴他們:當我講「我是佛」時,我可以打人嗎?我可以罵人嗎?佛能喝酒嗎?能抽菸嗎?你敢承擔「我是佛」,你的人生就不一樣了。既然「我是佛」,就應該要慈悲,既然「我是佛」,就應該要普利天下。這句「我是佛」,對自我的勉勵,自我的肯定,自我的發心、成長、擴大,是有特別意義的。 我認識佛,甚至鼓勵大家承認「我是佛」,這是因為佛教講究平等。佛有過去的諸佛,有未來的諸佛,也有現在的諸佛。如《法華經》裡,常不輕菩薩說:「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皆當作佛。」你知道我是個好人,我是個善人,過去也有稱讚是智人、哲人、超人、能人、仁人;可是我們卻遲遲的不敢說「我是佛」。我雖是人,但人能成佛,佛是人成,人成即佛成;既然佛是人成,而佛陀也明確告訴大家,人人都能成佛,為什麼我們不敢直下承認「我是佛」呢?
-
【星雲大師全集16】 佛法真義1/佛法義理㉒
不二法門 常有人問我,佛光山有一座「不二門」,為什麼叫「不二」?其實,「不二」是取自《維摩詰經》中「維摩一默一聲雷」的典故。 有一天,維摩居士示疾,佛陀要文殊菩薩率領諸大菩薩前去探病,於是雙方就在維摩丈室裡,展開了一場「不二法門」的討論會。 首先,在場的三十餘位菩薩,各就所見,提出發言。最後文殊菩薩說:「依我見,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才是入不二法門。」說完以後,文殊菩薩就反問維摩詰居士:「菩薩如何進入不二法門?」 這時,維摩詰默然!眾人茫然,相視而對。只有文殊菩薩懂得此中奧祕,於是讚歎:「善哉!善哉!乃至無有語言文字,是真入不二法門。」 所謂「不二」,指的是佛法的出世法,佛法講「煩惱即菩提」,理上是不二的。例如,原本酸澀的水果,經過和風及太陽的吹拂照耀後,就能成熟,轉酸澀為甜美,可見酸即是甜,甜離不開酸;酸中有甜,甜中有酸,酸甜是不二的。 又如,人有生,也有死。太陽從東方升起,就像人之生;從西方落下,如人之死。生也未曾生,生了要死;死也未曾死,因為死了又會再生。可說,人生也是「生死不二」。 以出世法來看世間,是從理上來解悟;但是在還沒有覺悟之前,不可以理上廢事,還是需要用理來解事,才可以因事而明理,因理而顯事,才能夠「理事圓融」,那才是真正的「不二」。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年輕得志,意氣風發。有一次,他問智常禪師道:「佛經上所說的『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麼可能容納那麼大的一座須彌山呢?這是騙人的吧?」 智常禪師聞言而笑,反問道:「人家說你『讀書破萬卷』,可有這回事?」 「當然!當然!我讀書豈止破萬卷?」李渤一派得意洋洋的樣子。 「那麼你讀過的萬卷書,如今何在?」 李渤抬手指著頭腦說:「都在這裡了!」 智常禪師道:「奇怪,我看你的頭顱只有一粒椰子那麼大,怎麼可能裝得下萬卷書?莫非你也是騙人的?」 李渤聽後,腦中轟然一聲,當下深有省悟。 「須彌藏芥子」是事,「芥子納須彌」是理,如果我們能夠明白理事無礙,那麼就能把宇宙的本體和現象融和在一起,把人我融和在一起了。 禪者心中 淨穢不二 有一天,趙州禪師和弟子文遠禪師在論道,正巧一位信徒送來一塊餅。文遠馬上說:「請老師吃吧!」 「這不公平,這樣吧,我們來比賽,贏的人可以吃這塊餅。」趙州禪師說。 「怎麼比賽法呢?」文遠問。 「誰把自己說的最骯髒、最無用,那一個人就贏了。」趙州首先說:「我是一頭驢子。」 文遠說:「我是驢子的屁股。」 趙州禪師馬上接著說:「我是屁股裡解出來的大便。」 文遠一聽,這下我還比什麼呢?想了想就說:「我是大便裡的蛆。」 趙州聽了,知道自己輸了,就問:「你這隻蛆在大便裡面做什麼呢?」 文遠禪師說:「我在裡面乘涼。」 人常常有分別心,但在禪者的心中,卻是淨穢不二,毫無分別。在一位真正開悟的禪師心中,他肯定自己的見道,不管他是與非、有與無、好與壞,在他心中都是一個,這才是真正懂得「法無二法」真義的人。一般人若能將「不二法門」的哲學應用在生活上,就能「人我一如」、「自他不二」了。 如是我聞 在佛教裡,只要讀過佛經的人都知道,幾乎每一部經典的開頭,都有一句「如是我聞」。那是佛陀臨涅槃前,弟子阿難請問佛陀,您講的經藏,我們結集以後,未來要怎樣才能讓人生起信心呢?佛陀就說,我所有的言說,應該在一個專論之前,安上「如是我聞」。意思是說,這一部經,是我阿難親自聽佛陀如是宣說,我把它如實記錄下來的。 因為有「如是我聞」,才有三藏十二部的佛法留傳後世。因此,佛法以音聲做佛事,所謂「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佛教的修行法門雖然很多,但是對於世間眾生來說,透過耳根來聽聞佛陀教法最深刻。像觀世音菩薩是「聞」聲救苦,以耳根來聽聞眾生求救的音聲,無論在哪個地方,觀音菩薩都能「千處祈求千處應」,了知眾生的心念,救度眾生的悲苦。 也有人問,為什麼是「如是我聞」,而不叫「如是我看」呢?因為聽聞比看更有價值。比方說,以前發生過的事,過去就看不到了,但是歷史可以回憶,可以重述;遠處的我看不到,但聲音大一點,甚至透過電台轉播,我可以聽得到;隔一道牆,你在那邊,我在這邊,看不到,但是你講話,我可以聽到。眼看耳聽,各有功用,但是耳根的功用超越眼看,因此經典裡都用「如是我聞」,不用「如是我看」。 佛教的修行法門也非常重視「多聞薰習」,何況佛陀的言教既然都是「如是我聞」,我們就應該要懂得「諦聽、善聽、全聽」。尤其在佛教裡,讚美修行的人,要以聞、思、修而入三摩地。意思是聽聞了以後,還要懂得思想、思考,把所聽聞的從遠處、大處、好處去想,思考了以後,要去實踐修行;當聞、思、修皆具足了,他就能獲得證悟、證道、證覺,就叫作三摩地。 因此,一句「如是我聞」,在過去的解釋,只表示聽經,在現在的意思是聞法。其中還包含有恭敬、供養、思考、修持等等的內容;尤其最後要能夠「信受奉行」,能如是,才能稱作「如是我聞」。
-
《365日》贈福朋喜來登酒店 點亮旅人的心燈
佛光山北海道場妙原法師、中華古今人文協會副理事長許橞鄞,1月16日致贈《獻給旅行者365日》中英雙語版250冊予八里福朋喜來登酒店,總經理羅世璿代表受贈。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北區協會區委吳素霞帶領八里分會幹部共襄盛舉。 「面對著旅途中的彷徨無助、悲歡離合、榮辱毀譽,成功的喜悅、失意的傷感,希望《獻給旅行者365日-中華文化佛教寶典》這本書,能夠提供你一點幫助。」《365日》總監修星雲大師如是期待,該書能遍布全世界飯店的每一個房間,中華古今人文協會也致力於發行各種語言版本,為旅人人生的旅程注入生命的光華。 妙原法師致詞表示,星雲大師在50年前,即希望能為旅人提供一本淨化心靈的好書,《獻給旅行者365日》目前已翻譯了9國語言,流通到全世界。有位讀者分享,經歷長途跋涉的旅程,在飯店安靜的讀到其中一篇文章,提昇了自己的心靈能量,感覺下一個旅途更有希望。 羅世璿感謝中華古今人文協會的贈書,並歡喜地分享,看著飯店依據6年前的藍圖一步步成長,目前是八里地區第一個國際品牌的五星級觀光型飯店,預計於3月1日試營運,期待在地深耕,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提供顧客多樣性且全方位的服務。他說,飯店不僅只是飯店的功能,在每一個房間放上一本《獻給旅行者365日》,藉由讀一本好書,增進大眾旅遊的品味。 許橞鄞表示,協會自2014年迄今,《獻給旅行者365日》贈書近1800家飯店已逾180萬冊,中英雙語版送出17萬本。飯店提供旅遊住宿,但也有人是來飯店沉澱心情的,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到需要的人,點亮旅人的心燈。《獻給旅行者365日》是一本非常受歡迎的好書,有些在飯店讀過的人,會打電話到協會索書,從旅人變成了讀者。
-
馬來西亞佛光山贈送人間佛教書籍予拉曼大學及廈門大學圖書館
秉持佛光山「以文化弘揚佛法」的理念,馬來西亞佛光山於歲末期間,由馬大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代表佛光山贈送星雲大師著作及人間佛教系列書籍給本地2間大學圖書館作為該圖書館的藏書。 2022年12月29日,馬來西亞佛光山有燈法師代表贈送《人間佛教藝文學報》、歷年《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實踐研究》、《人間佛教青年寫作論文集》、《佛法真義》等圖書予拉曼大學,獲得拉曼大學雙溪龍校區圖書館館長洪鑽心及中華研究院副教授陳中和博士的熱情接待。 移交儀式後,洪鑽心館長也帶領有燈法師一行人導覽拉曼大學雙溪龍校區圖書館,並在之後進行進一步的交流,讓大家瞭解圖書館的運作。 2023年1月5日,有燈法師代表馬馬來西亞佛光山贈送《人間佛教藝文學報》、歷年《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實踐研究》、《人間佛教青年寫作論文集》、《佛法真義》圖書予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東南亞華人文獻研究中心,並由該中心主任的許源泰博士、研究員朱俊凱及研究助理方欣德接待。 在移交書籍後,許源泰博士也與有燈法師進行交流,一同探討該中心與馬來西亞佛光山未來合作開展研究專案的可能性。交流期間,廈門大學佛學會理事一行人在顧問老師池建國博士(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MBA中心主任)及主席成志喜的帶領下蒞臨研究中心參訪並與有燈法師會面交流。
烏日分會幸福百法生活講座 暢談保健養生之道
2023-06-10【星雲大師全集17】佛法真義2.佛法義理55皈依
2023-06-10駐日內瓦辦事處處長 訪日內瓦佛光山
2023-06-10南非德本協會捐贈輪椅 佛光人愛心超越距離
2023-06-10多倫多佛光人森林浴 體會人間一方淨土
2023-06-10南投國姓國中生命教育講座 從服務看未來與希望
2023-06-10育德工家 林賜勳暢談霸凌
2023-06-10南華大學舉辦運動競技與健康促進趨勢學術研討會 致力打造棒球專業訓練基地
2023-06-10慧傳法師開示 法會度脫有緣無緣眾生
2023-06-09國際義工在佛光山 深刻體驗佛門生活
2023-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