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美雲來集講壇 我的生活我的信仰
【人間社 心均 北美報導】2021-10-20北美雲來集講壇10月16日舉辦一場英文論壇,由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青年發展主委陳澄慧主持,與談人有來自澳洲的國際佛光會檀講師曾廣志博士、台灣的中華總會理事劉宗澧、新加坡協會理事吳慧娟和倫敦青年妙慧講師Roxy Pang。4位親近佛門多年的青年與談人,以主題「我的生活、我的信仰」,分享信仰在個人生命的影響,並使得他們擁有更好的生活和人生目標。近250人在zoom會議室和youtube頻道觀看。 論壇由休士頓青年Tina Ho擔任司儀,介紹主持人和與談人後,主持人陳澄慧即以輕鬆有趣的問答方式進行對話,最早接觸佛光山的因緣、參加過記憶最深的活動、求學時期信仰對自己的意義、生活的挑戰與如何運用佛法克服等問題,與談人將回答寫在白板上,面對鏡頭侃侃而談。 4人多是自小或在青年時期接觸到佛教,劉宗澧14歲時跟隨父親劉招明親近澳洲中天寺;吳慧娟則是受鄰居阿姨信奉佛教的啟發,親近新加坡佛光山;Roxy在7歲時,與祖母在倫敦尋找佛教寺院,找到倫敦佛光山;曾廣志自小接觸佛法,在1987年星雲大師至馬來西亞怡保弘法時,開始認識佛光山。 在加入佛光山大家庭後,人生並不是就從此順遂,但因有大眾、親友的包容並給予因緣,讓菩提種子得以繼續生根茁壯。曾廣志因走過母親生病、父親工廠遭祝融等成長歷程,對生死與苦有很強烈的感受,28歲台灣高雄醫學院畢業後,旋即到南華大學攻讀生死學研究所,而當時的南華學雜費全免,大師在教育的無私付出和對人才的培養,讓他深受感動。 劉宗澧表示,大學時期因感情與家人鬧僵,但家人給予空間,朋友給予因緣,擔任佛光青年團幹部,進而能回歸正軌,深入佛法。吳慧娟原本內向安靜,但在成為新加坡佛光青年團團長後,受到法師、同參的支持,克服自我,增加信心、堅持與自我觀照的能力。 人生總是面對著重重困難,與談人也在主持人的提問下,寫下他們目前所面臨的挑戰。面對家庭、育兒、工作、人際關係、無常、會務工作等等挑戰,曾廣志分享在疫情期間,面對的是政府無預警封城,今年父親往生,無法回鄉奔喪的人生變化,在如此動盪充滿不確定性的時期,佛法有如救生圈與船錨般,讓他不被洶湧而來的情緒巨浪吞噬,而心處於堅定平穩的狀態;在這2年期間,佛法是面對生命無常的盔甲。 吳慧娟在跨國公司工作,天天面對不同的客戶、條規與交貨要求,但因為在佛光山的薰陶,能夠在工作時,以三好為工作信條,處處為他人著想,因此圓滿完成工作任務,也結下許多善緣。如此,吳慧娟與其同修堅信,佛法是給予自己3個孩子的最好教育,目前全家人都參與了新加坡佛光山的社教課程。 目前是倫敦道場的全職員工Roxy表示,所有的挑戰其實源於自我。在道場,每日的日常行事不盡相同,更與自己專業不同的情況下,需承擔不同的任務,忽而擔任翻譯,時而去教課,更要代表參與外界交流等等,如果沒有「以眾為我」、「當下即是」、「廣結善緣」的觀念,很容易就消耗了熱情與精力。曾經在社會工作與目前在道場服務的經驗,讓Roxy更能理解、體諒與尊重他人,以「我是佛」擴及到「人人都是佛」,去除我執,關懷服務更多人;現在常住的工作,已經不再只是工作,而是修行。 育兒、工作與信仰之間,佛法其實可以成為精神支柱,並不衝突,劉宗澧真正的落實三好家庭。除了將公司規畫出一個空間做佛堂,每日工作前做早課外,更以三好、四給為育兒宗旨,也常常全家參與道場法會活動。劉宗澧分享家人面對恐懼時,信仰提供的力量:數月前其6歲兒子因急性闌尾炎需動手術,在手術前,全家人以金佛卡與藥師咒,讓孩子去除恐懼並安定下來;而每日的睡前禪坐習慣,兒子在醫院仍持續不間斷,也讓身心平衡,康復神速,僅住院2天就能出院。 從第一次親近佛光山的因緣和感受、信仰在生活中的體證、職涯與家庭觀念轉變,至信仰融入生活後的人生目標。與談人娓娓道出許多因為佛教的信仰而改變的生活點滴,因此也為線上的觀眾,解答了信仰如何在生活上起了積極的影響力。 講座網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UgIQUSLxao
相關新聞
-
紐約道場「話說師父」 分享與星雲大師的因緣
農曆7月22日為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95歲華誕,佛光山紐約道場8月29日舉行每周日例行共修,特別安排「話說師父」分享會,邀約法師、佛光人雲端分享與大師的因緣故事,並由國際佛光會紐約協會副會長陳澄慧擔任主持人。 佛光山紐約道場監院有望法師分享,因母親的引導,他的學佛因緣甚早,而真正開始學佛是在稍長後讀到星雲大師著作《化緣錄》;後來至美國深造,德州香雲寺是他第一個歸屬的家,並在2007年參加佛光山西來寺短期出家後,更確定自己人生應該要有一個轉彎,這樣的想法獲得母親及家人的支持。2008年,有望法師正式剃度出家,當他第一次見到大師時,覺得「坐在身邊的師父,讓我感覺有如一座山,很有攝受力」,十多年來在心情上與大師是相連的,獲得很多的教誨,人生也走上最正確的方向。 新州佛光山監寺覺懺法師分享,1993年與「覺」字輩的4位法師奉派至紐約道場,「星雲大師一輩子以其身教言行,不管對出家弟子或在家信眾總不忘信守承諾,使我認為在佛光山如同選對名門望族出家,是人生最美好的一件事」,遵守跟隨大師學習,也影響他一生的信念。 佛光山波士頓三佛中心監寺妙璽法師感謝大師說的3個字「走出去」所給予的因緣,讓他有機會接觸正信佛教,進而成為佛光山出家弟子;以被派至西澳道場服務為例,「走出去」弘法效果,讓他深感只要走出去就能更加廣結善緣,從澳洲到美國,親見這些寺院都是大師不斷走出去而成就的。「在集體創作、非佛不作的理念下,一直走到今天,四海都有佛光人,相信只要 肯走出去,佛教就有希望,有未來 」。 紐約協會會長王如茵分享,因接送女兒參加中文學校、童軍團,而與佛光山結一輩子的法緣。她從閱讀《星雲日記》認識大師,雖無親身接觸過大師,但看到大師著作及各地建寺院,還有在大師的弟子身上,皆可感受大師走過海外弘法的艱難腳步,以及不捨眾生的宏願。 紐約協會督導王喬榮分享,與大師的因緣來自一通電話,為佛學講座架設音響,那是他第一次聽大師開示。當時才完工的大雄寶殿舉行皈依典禮,全場滿座,王喬榮認為,大師潛移默化講說,大家生起歡喜心,「能聽聞佛法的正法,何其有幸,而加入佛光會如同搭上佛光列車在正確方向前進」。 紐澤西協會會長童振邦說,1980年曾帶觀光客參訪佛光山,當時感覺法師很勤勞和善,後來在報章雜誌上讀到永芸法師、永固法師的文章,開始對佛光山非常嚮往,於是進一步接觸新州佛光山及佛光會。他說,有機會擔任協會長,對於大師倡議的「文化、教育、慈善、修持」四大宗旨很有共鳴,「以身為佛光人感到自豪,跟隨大師腳步弘揚佛教,透過不斷參與、承擔所累積的福報,才可終身受用。」 波士頓協會會長黃國樑指出,初來美國之時,有因緣踏入聖地牙哥西方寺,感受到道場的祥和、友善,當時除了參加共修外,也有機會在滴水坊及流通處當義工,一切都讓他感到歡喜。後來,也參加家庭普照、寺院參訪,漸漸有了家的感覺,於是加入佛光青年團,從慢慢接觸、參與,到認識更多善知識,不知不覺中,離鄉背井的寂寞已拋諸腦後。 紐約道場住持永固法師表示,大家彷彿都有同樣感受,譬如大師像一座山也像大海,大師的心量之寬廣是沒有邊際,大師的心思細膩如父親般不斷叮嚀。永固法師分享第一次調派到紐約道場,當時道場極少對外互動,因此希望大家要走出去,把人帶進來,且大師曾說:「要爭氣,不要生氣」,所以更要努力讓社會認識佛光會,一定要跟他們成為朋友。法師說,每個人的結緣實在很奇妙,引用大師話說「奇妙啊!奇妙,我把你們像草子一樣播撒出去,沒想到這些年來,你們竟然遍地開花」,那種師徒惺惺相惜的感覺,令人感動。 曾是小留學生的陳澄慧,受到紐約道場法師的照顧,當時16、17歲的她感受到「道場就是一個家」。提及大師在她的生命中影響很大,如同永固法師一樣,獲得提攜與教導;並分享大師曾說:「生於憂患、長於困難、一生喜悅」,從大師身教與言教,看到人間佛教與佛光山安頓人心的力量,身為海外信眾不僅因而感受到大師的關懷,更了解到佛法的正法傳承,「發揚就是大家最重要的使命」。
-
大洋洲「信仰與傳承」法寶講座 人間佛教落地生根三十而立
主題為「信仰與傳承」的法寶講座,8月21日上午在中天寺圓通寶殿舉行。由國際佛光會大洋洲祕書處主辦、昆士蘭協會承辦,禮請檀講師楊史邦主持,中天寺住持滿望法師、國際佛光會慈善服務委員會主任委員暨中天寺二期工程主任委員盧淑媛顧問和昆士蘭協會會長劉宗澤與談,現場、線上共有150餘名佛光人參加。 法寶講座分為兩個部分:一是信仰,二是傳承。圍繞信仰,滿望法師分享1991年到澳洲啟建中天寺道場(第一期工程)的心路歷程。中天寺一期工程自星雲大師1989年第一次到布里斯班與信眾見面緣起發心,到1993年歷時五年時間一期工程建設完成並開光。滿望法師回憶自1991年9月至中天寺參與建寺工作到1997年離開,期間7年的主要弘法利生、傳播信仰的工作。首先,在中天寺還未建成之時,透過家庭普照來聚集人;其次是發展中文教育培育人才;再者是環保護生以及舉辦各類活動。在過程中,滿望法師本著信念和秉持出家人的慈悲和擔當,做到了1.堅持、專注、一心不二;2.敬業、點滴學習;3.有佛法、有信仰;4.對信徒有慈悲。建寺是廣結善緣,但更珍惜善緣。 盧淑媛分享了她及家人在20多年前與中天寺結緣、與法相會的經歷。提及中天寺是個充滿溫暖與愛的大家庭,讓她對佛法更有堅定信仰,體會到生命的意義與價值,讓她20多年來護持正法、永不退轉菩提心。她把佛法融入家庭,帶領全家人信仰佛教;把佛法融入事業中,以慈悲回饋大眾、利益大眾為目標,事業獲得了成功。盧顧問說,她有信仰,學佛、拜佛、行佛,做一個佛光人,這是認為一生中做得最對的事情。劉會長分享他的父母、祖父母和外祖父母老一輩與中天寺、佛光山的因緣,以及他們修福修慧的故事。他回顧自己從青年時期對佛教還有懷疑,到後來聽聞正法,深受感動,堅定信心跟隨星雲大師和佛光僧團學習佛法,信仰是人生軌道。 第二部分是傳承。楊檀講師請滿望法師為信眾講述中天寺二期工程之後的規畫。滿望法師講到,中天寺建寺30餘年,是眾法師和諸信眾一棒一棒接力而來。在一期工程結束後離開了中天寺,如今又因為二期工程的因緣回到了中天寺。二期工程完成後,將秉承星雲大師的四大宗旨「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與此同時,將特別在文化、音樂、體育和美術方面加強,讓中天寺成為社會紐帶,讓佛光會員幼有所養,老有所依,步步都是生命軌跡。未來的中天寺是屬於信眾大家,也請各位信眾在這裡留下善因善緣。 盧顧問回憶了當年中天寺寶塔工程建設時的挑戰,以及大家廣結善緣,最終完成了工程的歷程。還分享在疫情中,如何用佛法、信念,克服惶恐、生起智慧,擁有定力。「有佛法就有辦法,佛法智慧幫我們找到避風港。」她表示,孩子在她學佛之後,發心做慈善,以慈悲關懷社會、幫助他人,很好地詮釋了傳承。並分享,友愛服務隊成立20多年來,在依來法師帶領下,一代又一代的隊長接力下,堅持以慈善為關懷,以菩薩精神廣度大眾,為100多個機構提供贊助。 「佛教靠我,家庭靠我,事業靠我,最重要是的道業靠我,是集體創作中不可缺少。」劉會長分享佛教在他的家庭中的傳承,認為傳承是一種責任,需要承擔。有了中天寺這個平台,大家要全力承擔,傳承下去。在很多善法之中,沒有什麽比給人因緣更重要。 楊檀講師總結到,正確信仰才能建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傳承是續佛慧命。從滿望法師看到信仰的力量,從盧顧問身上看到不可以沒有慈悲,從劉會長身上看到承擔。大師教誨銘記在心,不忘初心;當一個不請之友,隨時回來中天寺慧命之家。
-
溫哥華孝道月 生命分享感謝師恩
國際佛光會溫哥華協會督導委員會,於8月18日舉辦「感謝大師 有您真好」分享會,在溫哥華佛光山住持覺初法師引導下,22位督導分享星雲大師帶給大家生命的法水與資糧。 覺初法師表示,佛弟子在孝道月,是上報四重恩的好契機。除了佛恩、父母恩及眾生恩外,師恩浩蕩,督導們都是二、三十年隨著佛光山一同成長的骨幹。因佛光會的發展,與大師的交流和開會的機會很多,大家可以暢所欲言地分享讓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情或一句話。 王浦督導長回憶,記得大師第一次法駕溫哥華,為了讓大家開心,所以就在外面走來走去,大師說他知道大家歡喜看到他,所以就走出去,讓大家歡喜;又很多人歡喜跟大師照相,一個又一個的照,大師亦說,大家歡喜照相,會將這照片放在家裡,就是把人間佛教帶到家庭裡。大師總是慈悲的處處給人歡喜。 林志鍇督導表示,十多年前在佛光山跟隨星雲大師學習人間佛教,方知什麼是佛教。師徒雖很少見面,但每日至少有三次與大師接心,因為念「佛光四句偈」,給了自己一個修持的方向。 王克謙督導分享自己有阿羅漢性格,初始在佛光山聽到大師說我是「眾中的一個」覺得沒有什麼。但隨著在佛光山、佛光會做義工當中,深深體會到「我」以外的「眾」是那麼的大。感恩師父上人將他從「我」的世界帶到「大眾」中,讓身心更為寬廣自在。 李玉霜督導分享,她三歲時,在宜蘭就見到大師。因奶奶已跟著大師學佛,她都去慈愛幼稚園。到小學時,只要考試一百分或第一名就可以去念佛會換禮物,大師會送奬品。後來從法師口中得知,原來獎品都是大師自己節省下來所買,所以從小就感受到師父為佛教奉獻的偉大情懷。 分享會結束前,覺初法師勉勵督導們,大師的一生都是為了佛教。無論遇到再大的險阻,依然是向前有路,勇往直前;現在雖然沒有很多機會見到師父上人,但精神跟大師都在一起,每天都閱讀及思惟師父上人的文章及著作,護持三寶,身體力行「人間佛教」的精神與宗旨,就是報答師父上人教誨的最好的回報。
紐約州府成立跨宗教委員會 佛光山代表佛教出席
2023-11-30人間佛教發展研討會 共研增加信仰人口
2023-11-30壽山寺60周年 人大鳳山師生與星雲大師接心
2023-11-30雪梨協會出席新州政府「團結更強」論壇 促進家庭共享和諧
2023-11-30隨侍翻譯眼中的星雲大師 妙光法師新加坡開講
2023-11-30仁德醫護專科學校 生命教育講座嘉惠新生學子
2023-11-30寺院、師生、家長同心協力 營造學生成長茁壯平台
2023-11-30閱讀起步走 佛光人贈書偏鄉學童受惠
2023-11-30西南邊陲明代古廟 雲南雙江傣族風情
2023-11-29訪談節目團隊參訪萬年寺 讚歎人間佛教殊勝
2023-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