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溫哥華「話說星雲大師」歷史與傳承論壇 充滿感動與法悅
【人間社 定住 溫哥華報導】2023-05-312023佛誕節系列慶祝活動最後一場「話說星雲大師—歷史與傳承」論壇於5月28日在溫哥華佛光山登場,以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到溫哥華弘法歷史的影片為開場,邀請5位與談人,與談歷史回顧與展望未來,吸引了百位佛光人蒞臨。 在〈一顆永恆的心〉歌聲中,回顧大師法駕溫哥華的珍貴影片,看到彼時彼刻大師的身影,以及佛光會在溫哥華成立的歷史點滴,令在場大眾動容。 論壇由督導王克謙主持,第一階段的與談主題放在歷史回顧,邀請住持覺初法師、督導長連漪及副會長王浦,分享不同時期、不同空間、不同角度,大師給大家的感動。 覺初法師分享自己有幸能走過與佛光會一起成長的過程。回憶到1991年2月3日大師在台北成立「中華佛光協會」。次年成立「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後,佛光會在世界各地就如雨後春筍般地遍地開花。大師更是馬不停蹄奔走各個國家主持成立大會、幹部講習會、佛學講座等,非常忙碌。儘管如此,他總能細心觀察到每個角落的人,並且貼心地去關懷照顧到每一個人。 漣漪則透過一張張的照片,分享淨華分會成立的因緣。淨華分會是大師為溫哥華藝文界人士所成立的分會,全世界僅有一個。而大師取名「淨華」,意指洗淨鉛華,期望他們能夠透過藝術、文字來淨化人心。 王浦分享,大師對信徒總是像父親對待自己的孩子般噓寒問暖,且隨時隨地給人歡喜。即使在忙碌的行程中,仍願意撥空到其他佛寺與之交流,滿人所願。大師說:「心願有多大,就能成就多大的事情。」 之後督導莫士昌、蘇賜發與黃梅花也分享了過去舉辦梵唄音樂會,以及在佛光會的點點滴滴,大家都很懷念大師的睿智、平易近人,以及人人平等的關懷。 與談進入第二階段—佛光傳承,展望未來。邀請協會現任會長吳家遜與副會長史庭如分享他們從佛青到如今承擔重任,大師給他們的啟發。 吳家遜在佛光家庭長大,歷經佛青會長、傳燈分會、到現任協會會長,是佛光第二代的傳承。被問及是什麽動力讓他安住在佛光大家庭中並發心承擔薪火相傳的任務?吳家遜感性地說,看到自己父母與師兄師姐們逐漸變老,不再那麼強壯有力了,他感受到「佛教靠我」的急迫性,於是捨我其誰的接下了會長一職。 副會長史庭如以過去曾在台灣人間衛視任職與佛光歌詠隊唱歌的經歷,分享了許多大師正面、背面、側面的照片,並解說當時的因緣。她說能在佛光大家庭中成長、成家,感覺很幸福,大家就像一家人。 與談結束,主持人即興地邀請了在座的妙新法師、妙偉法師與有因法師,請法師們分享與大師的因緣,每一段都令人感動不已,也讚嘆因緣的不可思議。 最後覺初法師在結語中提醒大眾,要有「佛教靠我」的理念。大師這一生實踐了「不要佛教養我」,我要「佛敎成長」的精神,為法為教努力不懈弘揚人間佛教。這也提醒著自己,為了佛教的弘揚,一定不能計算個人榮辱得失,以師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全力以赴弘揚人間佛教。
相關新聞
-
緬懷星雲大師論壇 播種真善美於人間
新加坡佛光山繼緬懷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特展開幕後,「話說星雲大師:播種真善美於人間」緬懷星雲大師論壇,5月20日下午2時,由新馬泰印總住持覺誠法師主持。特邀政界及媒體界的新加坡社會與家庭發展部長兼榜鵝西議員孫雪玲、《新明日報》總編輯朱志偉及《聯合早報》前總編輯兼第二屆「真善美新聞貢獻獎」得主林任君擔任與談人。 會上孫雪玲與大眾分享,如何受到大師文章的啟發,助她度過喪親之痛。表示星雲大師的教誨和慈悲對她來說很重要,在她人生非常沮喪和低潮的時候,大師的慈悲、智慧和著作給了她很大的力量。其中「我們的心可以創造天堂,也可以創造地獄」,在她的心裡落下了很深的記憶。「心念可以牽動我們的行為,而行為會造成我們所面對的挑戰和遭遇,遭遇就會形成我們的命運。所以我們應該怎麼從心做起」。 當被問及如何引導年輕人向善向美,孫雪玲提到很多年輕人會因害怕失敗而焦慮。她以大師的話「有成有敗的人生是合理的;有得有失的人生是公平的;有苦有樂的人生是充實的」鼓勵年輕人要把眼光放遠,不能渴望每一步都走得快走得好,最重要是要走得穩,走得心安理得。過程中要秉持著「三好」的信念,不要把眼前的得失看得太重,有信心就會得到回報。 新加坡當地媒體在落實大師的「真善美」精神上,不遺餘力。林任君談到當地《聯合早報》肩負著「有責任新聞自由」的理念,致力提供負責任的新聞報導,維持當地華文媒體的可信度。林任君分析,新加坡媒體所面對的挑戰,是全球主流媒體共同面對無線網路科技所引起的媒體無情衝擊,社交媒體大風暴。年輕人自小透過新媒體獲得資訊的習慣,傳播速度非常快,也讓讀者沒有時間思索,互聯網亂象叢生。而「求真」是主流媒體的天職,在面對社交媒體假新聞氾濫成災的現象,主流媒體在維護真理找出真相方面,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 為了對抗鋪天蓋地的虛假訊息的衝擊,主流媒體應該堅守「真、善、美」,也就是星雲大師的教誨。唯有堅持求真、弘善和揚美,主流媒體才能繼續鞏固公信力,發揮專業優勢及堅守職業道德,這也是新聞業最大的使命。當年星雲大師創設真善美新聞傳播獎,就是希望媒體能發揮正面的影響力,鼓勵更多媒體人,積極向善,為弘揚真善美而努力。 《新明日報》總編輯朱志偉談到星雲大師的《點智慧》,他15年持續編寫《點智慧》,每天的功課是看大師的文章。《點智慧》的主題與一般市民的生活有關,連結典故或故事,把大師的佛法真實的編寫出來。他娓娓道出自2009年與大師的因緣。自從編輯《點智慧》後,他時常提醒自己,在處理新聞標題、照片、文字時都會再三思惟,是一種潛移默化。 2019年最後一次見大師,讓他留下深刻的印象,當時大師重感冒,但是第一句話是對他說好久不見;對新馬媒體說,佛光山還有什麼需要改進的。大師的謙卑透過文字、報導和弟子對他的敘述,足見大師是一位聖賢。朱志偉說,他何其榮幸能向一位聖賢學習。 雖然朱志偉不是佛教徒,但是仍為星雲大師的身教所懾服。他認為大師的影響力是跨越文化與宗教的。他提到人們平時的煩惱都與貪嗔癡有關,因此他每天都會找一些與善有關的典故,把大師的法語透過《點智慧》真實地反映出來。他表示,「我們可以不相信宗教,但一定要相信因果。如果我們沒有因果觀,內心就沒有了約束,缺乏敬畏。」 現場觀眾踴躍參與提問後,3位與談人為現場觀眾進行簽書會,圓滿結束此次的緬懷大師活動。
-
法水寺星雲大師讚頌會 菩薩行者乘願來
佛光山法水寺僧信二眾於5月16日上午舉辦「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讚頌會」追思活動,透過莊嚴梵唄聲中,以美妙的旋律和音聲表達大眾對大師的緬懷和哀思,再一次感受到大師人間佛教理念不可思議以及其慈悲和願心。 貴賓邀請群馬縣議員星野寬、上毛新聞社長內山充、曹洞宗慈雲山松田院龍源寺住職渡辺龍道、博鰲亞洲論壇創始人兼第一任中方祕書長蔣曉松賢伉儷、渋川市代理市長金井裕昭、法水寺信徒代表謝明達、伊香保觀光協會、楠山設計、東武建設等團隊,近百名中日人士齊聚一堂。 首先在謝明達分享中拉開活動序幕,提到大師一生為教為人,而有了「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偉大事業,終生的理念就是自己還能為大家做些什麼?個人深受其精神的影響下,也發願希望為群馬縣、日本、乃至為更多人做些什麼。 接著由法水寺住持滿潤法師帶領大眾隨著梵音,緩緩依序向大師獻花致意,其中亦有不少與會者難掩不捨之情,潸然淚下。其中蔣曉松攜夫人向山徳子出席獻花時,不由紅了眼,淚水盈眶,表示雖不捨大師,但發願與大家一同為世界和平而努力,來完成大師的志願。 讚頌會中以大師創作曲做主軸核心,分別有群馬當地知名歌手沢田知佳獻唱〈三寶頌〉、〈和諧〉,用歌聲感染現場的每一位聽眾,在這個特殊的時刻感受心靈的寧靜和祥和。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婦女聯誼會主任委員邱美艷唱〈愛就是惜〉,深情和溫暖的旋律,讓人們回憶起大師對愛與慈悲的強調,以及愛惜今生的相逢善緣。國際佛光會大和協會會員〈國際佛光會歌〉也彰顯團結與寬容的精神,讓來賓更加瞭解佛光會的創會精神。 讚頌會尾聲,滿潤法師特地感謝大家遠道而來憶念大師,隨後提到遵循大師的交代「想我的話,就唱歌給我聽」,當日獻唱曲目皆由大師作詞。世界的和平、人間的安樂,正是大師的目標與期待。例如東北大地震,不分國界,在送上400噸救援物資,3年高中獎學金等,學到「施者受者等無差別」的教示,感謝能幫上忙,不起慢心,這些都是大師的教導,完成「布施行」。 最後由大和協會理事們獻唱〈惜別歌〉,讓與會者感受對大師的懷念及對人間佛教的堅守將永遠延續下去。追思會不僅是對大師的緬懷和紀念,更是一個鼓舞人心的時刻。大眾透過音聲表達對大師的敬仰和感恩,同時也傳遞人間佛教的智慧和慈悲,為社會帶來一縷希望和溫暖,更深信大師乘願再來的精神將永遠指引著大眾,繼續前行。 群馬縣議員星野寬夫人會後分享到,這是她首次來到法水寺,讚頌會全程透過翻譯成日文的歌詞中,感動大師的目標遠大,心中亦充滿來自大師的溫暖及力量,也歡喜期待參加下次法水寺的活動。
-
話說星雲大師 心定和尚:大師是我一生最大的貴人
「大師是我一生最大的貴人,大師對我真的特別好」,佛光山退居和尚暨泰華寺住持心定和尚一語道出了父子般的師徒之情。佛光山於5月16日上午舉行「話說星雲大師」,席上,心定和尚憶念1968年跟隨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出家55年以來,弘法建寺的點點滴滴。 心定和尚表示,在大師提拔與鞭策之下,秉持「做中學」克服所有的困難;在大師帶領下,圓滿佛光山各殿堂的建築任務;乃至美國、馬來西亞、澳洲等國家都有大師和他的弘法身影。1968年追隨大師出家的心定和尚提及,出家後,協助佛光山接引大佛、淨土洞窟、文物陳列館等早期建築工程,從中累積許多經驗。大師栽培心定和尚不遺餘力,除了讓他擔負硬體建設的重任之外,舉凡申請佛光山建築執照、信徒香會會議手冊、新春平安燈法會等大小事,「逼所成慧」讓他順利完成大師交代的每一件事。 惜才、愛才的大師鼓勵心定和尚至中國文化大學印度文化研究所就讀,也因此讓他學會梵文,而有機緣錄製《大悲咒》梵文音樂專輯,以梵音撫慰人心。談及建設西來寺的因緣與面臨的問題時,心定和尚說,大師對美國宗教簽證有極大的貢獻,美國政府特別修法通過宗教簽證,甚至優先入籍等法案。 心定和尚在70歲時,被大師派往泰國建設泰華寺,於當地以大師「給」的精神,長期於泰國摩訶朱拉隆功大學及瑪古德大學宣講佛法,為泰國佛教培育優秀僧伽人才無數。他談及,在泰國弘法以慈善事業為重點,並致力於大乘佛教經典翻譯為泰文的文化工作,秉持大師「四給」精神跨宗教關懷社區民眾,捐贈大悲咒水、醫療器材等予當地醫院,讓人間佛教在泰國遍地開花。最後心定和尚不忘祝福眾人「佛祖保佑大家天天快樂、天天健康、天天發財、天天平安」。
-
話說星雲大師 慈莊法師以寺為家跟隨大師腳步
追隨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出家70年的佛光山長老慈莊法師,於5月16日上午在佛光山舉行的「話說星雲大師」中,述說大師在台弘法的種種事蹟。憶及1953年,大師蒙宜蘭信徒面邀前往當地弘法,當時大師本著弘法熱誠,透過家庭普照、講經說法、青年歌詠隊、建寺等各種方式弘法,從宜蘭到高雄、台灣各地,乃至世界各地都有佛光山道場,讓「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大師的慈悲、親切、包容讓他永生難忘。 「大師馬不停蹄為人間佛教而努力,將佛法送到家裡。」慈莊法師娓娓道出大師度衆的感人事蹟,當初大師帶領青年「走出去」關心信徒,給人信心、給人希望,進而接引青年學佛,參加寺院活動。 慈莊法師細數,大師成立歌詠隊,讓青年既能開心唱歌又能歡喜聞法;大師開辦國學精修班,親自教的《古文觀止》比學校教的更令人容易理解。既會講經說法又會敲打法器的大師身影,深深影響慈莊法師的人生,從此以寺為家,每天在雷音寺快樂學佛。 慈莊法師回顧大師受信徒之邀前往高雄建設壽山寺,之後創辦壽山佛學院,乃至佛光山開山,都是為了戳力弘揚人間佛教。重視教育的大師創辦佛光山叢林學院培育人才,將徒衆送往海外弘法。大師派他前往美國籌建西來寺,爾後,從美洲、歐洲,到澳洲、大洋洲、亞洲,都有信衆請大師前往建寺,帶給當地民眾佛法與信仰。 「佛光山僧團是集體創作,制度領導」,慈莊法師佩服地表示,大師的智慧、敏銳是與時俱進的,每次派他至世界各地覓地建寺,不管是找古老建築、教堂,或是先進的建築,大師都說:「OK!很好」,感動於大師的智慧與信任,讓他認真完成交付的每項任務;感動於大師的慈悲與包容,讓他心無罣礙地跟隨大師的腳步走。
烏日分會幸福百法生活講座 暢談保健養生之道
2023-06-10【星雲大師全集17】佛法真義2.佛法義理55皈依
2023-06-10駐日內瓦辦事處處長 訪日內瓦佛光山
2023-06-10南非德本協會捐贈輪椅 佛光人愛心超越距離
2023-06-10多倫多佛光人森林浴 體會人間一方淨土
2023-06-10南投國姓國中生命教育講座 從服務看未來與希望
2023-06-10育德工家 林賜勳暢談霸凌
2023-06-10南華大學舉辦運動競技與健康促進趨勢學術研討會 致力打造棒球專業訓練基地
2023-06-10慧傳法師開示 法會度脫有緣無緣眾生
2023-06-09國際義工在佛光山 深刻體驗佛門生活
2023-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