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雲大師全集129】隨堂開示錄332
【作者: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2021-01-20對談專訪42 當基督遇見佛陀──與單國璽樞機主教對談5-3 時間:2006年12月16日.地點:台北國父紀念館 主持人:佛教和天主教是現在世界上信徒最多的兩個宗教。從十五世紀世界的發現以後,天主教在世界上幾乎沒有一個地方沒有信徒,已經成為真正世界性的宗教。所以,我想請教樞機主教,天主教的領導者是用什麼方式來帶領他的教徒,使它能夠經過這麼多年之後,還是一個非常興盛的、正信的宗教? 單國璽樞機主教:首先就是說,天主教非常注重信仰的純潔,對於耶穌基督所傳下來的信仰,儘可能不要讓它變質。另一方面,它也重視基督所建立的制度。基督收了十二個門徒,在這十二個門徒當中,有一個領袖,也就是伯多祿(Simon Peter)。教宗就是宗徒Peter的繼承人。現在的教宗是第二百六十五位繼承人,他就如同是一個國家的領袖,後來又有主教、教區的設立,甚至每一個國家還有主教團、總教區。 換句話說,天主教單純設有一個中央領導,中央對於信仰特別注重。後來中央之下再設有主教,主教下再有神父。可以說,制度建立得很清楚。到現在天主教已將近有十億教徒,分散在世界各地,但都是同一的教會、同一的領導、同一的信仰。 主持人:剛才我們聽到樞機主教說明,天主教是用這樣一種方式來帶領他的信徒,使天主教成為世界上信徒最多的一個宗教。那麼,雖然天主教在世界各地都是非常重要的宗教,但是各地也都還有不同的宗教。所以,我想要請教星雲大師的是,您是基於什麼樣的理念,還希望在那些以天主教、基督教為主,或者是以其他宗教為主的地方,從台灣出發,把佛教宣揚出去?為什麼您要懷抱著一種「法水長流五大洲」的想法? 大師:因為世間上有了太陽,還要有月亮、有星星;有了火車,還要有公共汽車、有飛機;有了眼睛,還要有耳朵、有鼻子。可以有很多的選擇、很多的功能。 佛教在中國兩千多年來,過去的傳教,有一點方向錯誤,就是一直要把出家人的佛教讓在家信徒接受。比方你要結婚了,佛教就說:「哎呀!不是冤家不聚頭。」你要生孩子了,「哎呀!都是一些討債鬼!」或者你想要錢,「哎呀!何必那麼貪心?黃金是毒蛇啊!」這麼一來,讓一般在家信徒學習出家人的出世觀,說:「夫妻是冤家」、「兒女是討債鬼」、「黃金是毒蛇」,許多人也就不敢親近佛教了,而讓佛教失去了很多的信徒。 實際上釋迦牟尼佛不是這樣。釋迦牟尼佛觀機逗教,契理契機;釋迦牟尼佛「示教利喜」,開示教導,讓人歡喜。所以,什麼叫做「人間佛教」?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可以讓每一個人的家庭、每一個人的生活,因為佛教而能改善、能昇華、能發展、能擴大的,就是人間佛教。這也就是人間佛教應運而生的道理。 主持人:放眼這個世界,東西仇恨、南北對立,處處天災人禍不斷。就拿我們台灣來說,最近有一位非常有學問的學者,他用四個字來描述今天的台灣,他說:「台灣病了。」那麼,我想請教樞機主教的是,這一個生病的台灣,種種的混亂、弊端層出不窮,要從哪裡著手,才能改善呢? 單國璽樞機主教:兩千多年以前,耶穌在宣揚福音的時候,一開始就說:「天國近了,你們悔改吧!」我想,台灣社會的病症那麼嚴重,如何改善?最基本的還是人心要改變、要悔改,我們的看法、精神價值、對他人的關係,都要重新調整。 實際上,最近幾十年,社會所強調的都是科技的發展、物質的享受,而把精神價值放在一邊,倫理道德也不管,以至於有現在這樣的結果。所以,我想還是要從改變我們的心靈做起,每個人先從反省自己有什麼做得不對,把價值、秩序弄清楚,知道什麼是該追求的、什麼是不該追求的,真正地讓自己脫胎換骨、改頭換面,所謂從誠心、正意、修身、齊家而至平天下。 現在人人都講人權、講自由,拿一個比喻來說,立法院裡正在討論的墮胎合法化問題,有的人說,至少給懷孕的媽媽六天時間想一想:墮胎不墮胎?而事實上,一個無罪的小孩子,沒有力量可以保護自己,也沒有律師替他辯護,能夠說緩刑六天後,就不要他了嗎?這是妨礙他的自由。所以,人們對於自由的價值是分不清的。 又比方,人們在馬路上開車,有行路權,經過的路人則有生命權。那麼到底是行路權重要,還是生命權重要?在生命權和人權自由有衝突的時候,當然生命是最寶貴、最優先的。 但是現在這些思想、價值觀都亂了,許多人妄用自由、妄用人權,不知道人權是從哪裡來的。人權原來是從人的本性而來的。 比方現在社會出現的同性結婚,這也是人權、也是自由,但是天主、上帝造的人,無論是在生理或心理方面都不一樣,這是沒有辦法改變的,所以一個男人不能做媽媽,一個女人也不能做爸爸,若要結婚,這也就違反自然律、違反人的本性了。 假使這些價值觀念,沒能重新整合、調整,按照該當怎麼樣就怎麼樣,社會的亂象也就解決不了了。 主持人:剛剛樞機主教舉了一個「人工流產合法」的問題作例子,一個人從懷孕算起,胎兒時期是人的一生當中最脆弱的階段。那麼如果我們在人一生最沒有能力保護自己、最沒有能力說「抗議」這句話的時候,奪取了他的生命,算不算是對人權最大的一種侵犯?我們很希望大家認真地去思考,尤其是希望在立法院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大家能夠認真地去思考。 俗語說:「小病從醫,大病從死。」大家都認為台灣真的病了,而且病得非常嚴重,病入膏肓。那麼,我想請教星雲大師,我們台灣還能救嗎?需要醫治嗎?如果要醫治,該從哪裡著手呢? 大師:台灣的病是「自私」,每一個人都認為自己才是對的。如何才能得救呢?剛才樞機主教說到「悔改」,確實,認錯是一個人最大的勇氣,認錯能去除自私。但是落實治病方法之前,首先要能自覺,覺悟自己的毛病出在哪裡。如果一個人不能自覺,也就只有任性,錯了也不肯承認。 有了「自覺」以後,台灣社會還需要「公正」。現在的台灣,沒有公正、沒有公平,以非為是,以錯為對,這是很可怕的。是非不分、黑白不分的結果,社會就會亂了次序。所以,大家要有是非觀念,不要只講利害,這個對我有利,我就舉手贊成;這個對我不利,我就加以反對。總說今天台灣的病,要從重建社會的次序,喚起每一個人的覺醒做起。(待續)
相關新聞
-
【星雲大師全集129】隨堂開示錄331
對談專訪42 當基督遇見佛陀──與單國璽樞機主教對談5-2 時間:2006年12月16日.地點:台北國父紀念館 主持人:聽了樞機主教說與星雲大師認識的經過,可以知道,四十年前,兩位大師都還年輕的時候,樞機主教看大師是一個不一樣的和尚。那麼不曉得星雲大師您在年輕的時候看樞機主教,是不是也是一位不一樣的神父?(眾笑) 大師:剛才你們都提到了。換句話說就是:我們彼此看得很順眼。(眾笑)這都是緣分。在宗教裡,我真是可以稱呼單樞機主教「師兄」的。你年齡比我大吧?(眾笑) 單國璽樞機主教:大四歲。 大師:名副其實的師兄。 主持人:大師,我想要請教您們兩位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是我代今天在座的各位聽眾問的。他說,天主教和佛教都是歷史悠久、學理非常深厚的宗教,那麼有的人終身成為一個天主教徒或者是一個佛教徒,可是他們都沒有辦法用很簡單的方法說出自己信仰的宗教,它的特色是什麼?我們是不是先請大師說明一下,佛教到底有什麼特色?它有什麼地方跟其他宗教不同嗎? 大師:釋迦牟尼佛是佛教的教主,我們把他看成是人,不同於民間的宗教是拜很多的神。但是我想他們的神,和基督教的天主、唯一的神又不一樣了。 我們把佛看作是人,這個人是覺悟的人,不同於一般的人。他的覺悟,並不是為了賞賜我們、救濟我們,而是指引我們,讓我們依著他的教示,可以「般若波羅蜜多」,擁有般若智慧;可以「波羅蜜」,成功到達目的地。 佛教主要教示人的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它是很重視理性的宗教。不過,今天在這裡並不是要向各位傳教,只是談說天主教和佛教之間的友誼,以及相處的一些關係。我想,像剛才頒發榮譽博士學位這麼一件小事,今後可能會影響社會的大家包容、影響世界的人士和諧。所以,樞機主教在這方面是有很大貢獻的。 主持人:那麼單樞機主教能不能用很簡單的方法,告訴我們什麼是天主教?讓大家知道天主教是什麼樣的宗教,具有什麼樣的特色? 單國璽樞機主教:天主教是一個「啟示」的宗教,不是用人的想法、人的看法所創立的一個宗教,它是由天主啟示的,是人的智慧所不能夠達到的。就像這個講台上的布幕,你把它放下來以後,裡面有什麼就看不到了,要把它拉開以後,才可以看到裡頭有什麼。這個我們就叫做「啟示」,英文是「Revelation」。 天主是一個最好的教育家,他藉著原始人、故事等等,告訴人們宇宙是他所創造的,人類是他所創造的,人類是他所愛的,人類是他的子女,讓萬物之靈的人類來幫助他美化這個世間,改造這個世間,讓這個世界能夠更好。所以,天主教是個啟示的宗教。 可以說,中國的古聖先賢都是天主打發來啟示我們一點真理的。慢慢地、一點一點地讓我們了解,最後,天主的獨生子耶穌基督來到世上,把真正的天主教的信仰告訴我們。所以,天主教是一個啟示的宗教、是個依循的宗教。 天主教所謂的「救恩」,也就是因為人們沒有辦法直接分享天主的生命、分享天主永恆的生活,所以天主藉由耶穌降生成人,取了我們的人性,讓他與人結合在一起。這也就如同中國古人所追求的「天人合一」。如此一來,我們藉著基督,就跟整個宇宙接近了、合一了。 所以,我們的得救,是藉著基督,分享天主永恆的生命、永恆的富樂。簡單地說,天主教就是一個啟示的宗教、一個依循的宗教。 柴松林教授:聽了兩位大師對天主教和佛教的解釋,給我們很大的啟示。接著要再了解的一個問題是,我們做為一個人,是不是一定要尋求一種宗教信仰?那麼如果一個人沒有宗教信仰,到底會怎麼樣?請星雲大師先為我們開示。 大師:在我的想法,一個人就是不信什麼宗教,也不能不相信因果,不能不相信道德。而事實上,每一個人都是宗教的動物。比方人在遇到危難、疾病的時候,自然地就會想到宗教。所以,宗教就好像黑暗的時候需要光明,渡河的時候需要渡船,年老走路危險需要拐杖,光明、渡船、拐杖可以讓人從此岸到彼岸,從苦到快樂,可以完成你想要到達的目標。 就好像剛才樞機主教講「天人合一」,或者你想要升天;又或者佛教說「自我完成」,你想要往生淨土。我想,宗教裡有很多的不同,但是在追求的意義上則有一些共同點。 主持人:請教樞機主教,很多人自認為是一個無神論者,那麼一個無神論者,他的心中是不是也有信仰,或者說有一種宗教情操? 單國璽樞機主教:真正的宗教,就是讓人感覺到自己有一個靈魂、有一個精神。這個靈魂、精神自然地會有一種渴望,並且希望神能給予滿足。比方有的人希望長生不老,希望……這些渴望,只有神才能夠讓我們滿足。 假使一個人認為世間一切都是物質的,沒有靈魂,也沒有精神,不相信來世,也不相信神的存在,那就沒有辦法談宗教的問題了。假使我們真正相信人有靈魂,相信有一個精神界,那麼人就需要宗教了。如同聖經上所說的,不光是食物就可以滿足我們,因為我們還有個靈魂,還有一個精神體,這個精神體要求更高的境界。如同聖奧斯定所說的,人是為了天主所創造的,為了更高的境界所創造的,我們達不到那個目的,就得不到安息了。 但是另一方面,宗教感染是出於內心、出於良心,真正地去相信、接受,並且按著去實行。所以,我們不能夠勉強別人接受自己相信的宗教,因為良心是人最寶貴的一個自由,是最基本人權之中的人權。 在自由世界裡,都非常注重宗教自由的問題,尊重人的良心。就像宗教之間的交談,並不是說我要把大師變成天主教徒,而是要尊重大師所信仰的佛教,因為他對於佛教是從內心裡面相信的,我完全尊重。那麼對於無神論者,他不接受,我也不會勉強他,因為那也是他良心的一種選擇。所以,大家都需要宗教,但是我們也尊重每一個人的自由。(待續)
-
【星雲大師全集129】隨堂開示錄330
對談專訪42 當基督遇見佛陀──與單國璽樞機主教對談5-1 時間:2006年12月16日.地點:台北國父紀念館 主持人(柴松林教授):今天兩位對談人,一位是佛教的領袖,他是人間佛教的開拓者,也是實踐者。佛教傳入中國兩千多年,今日的台灣,可以說是佛教有始以來最興盛的一個時代。當中,星雲大師推動人間佛教,可謂有很大的貢獻。 同時,他更大的一個特色,就是讓佛教從東方到了西方;過去佛教東傳中土,現在星雲大師除了讓佛教在本土發揚滋長之外,又以台灣為中心,弘揚到世界各地。各位進入佛光山的山門,都會看到一副對聯,上面寫著「法水長流五大洲」;確實,星雲大師他是使法水長流五大洲最有貢獻的一位。 至於單樞機主教,他讓本來在西方盛行的天主教,在中國開花結果,並且獲得世界性的聲望。所以,他們兩位都可以稱得上是今日的「聖人」。 剛才我說兩位是宗教家,其實這不是正確的說法,他們除了是偉大的宗教家,同時也是教育家,各位可以看到,他們不但創辦大學,也創辦中學、小學。甚至於他們也是慈善家,設立了很多育幼院、養老院、醫院等等各種不同性質的機構。 不過,更重要的是,他們是人生的導師,使我們能夠在困境之中得到援助;也是今日迷茫社會的一座燈塔,引導每一個人走向光明。所以,今天我們能夠有機會聆聽兩位大師的對談,是一種非常難得的幸運。 兩位都說他們要「封人」、要「退隱」,但是我認為他們不是要封人、不是要退隱,而是要擺脫俗務的煩擾,使影響力更能弘揚到全球,不僅僅是貢獻給台灣而已。 剛才吳總會長說了一句話,他說:「今天在座的每一位,看了都很順眼。」使我想到,好朋友相聚的時候,常常會用一句話來形容,就是:「眼前一笑皆知己,座上全無礙目人。」今天大家非常和諧、融洽地聚在這裡聆聽兩位智者的真言,相信對我們每一個人,甚至對往後的世界都會造成重大的影響。下面我們就請兩位大師開始進行對談。 首先請教單樞機主教一個問題,從歷史上來看,到處都是爭戰,不同的宗教之間,彼此難以相容,不僅僅是在西方各宗教如此,就是佛教從西方來到了中國,它也受到本土信仰的一些抵制。那麼為什麼兩位能夠變成好朋友呢?甚至幾十年的往來,還成了知己? 尤其我經常聽到樞機主教讚美星雲大師,說他是如何的慈祥、如何的和藹、如何的對旁人寬厚,而對自己非常的嚴厲。同樣的,星雲大師對樞機主教也是讚不絕口。那麼我們今天要了解一下,在歷史上,常常發生宗教敵對、仇視,甚至於戰爭,而兩個完全不同宗教信仰的領導者,竟然會成為好朋友,這令我非常好奇。首先請樞機主教來為我們說明。 單國璽樞機主教:我來到台灣的時間比較晚,民國五十二年(一九六三)才從國外來到台灣。那個時候,我有機會到宜蘭羅東聖母醫院去拜訪幾個神父朋友,就已經聽說大師在宜蘭傳播佛法,並且跟一般的和尚不一樣,他是騎著腳踏車到鄉村去弘法,吸引了很多的青年參與。我想,慈容師父、慈惠師父,大概都是他的第一批學生。這跟天主教的精神是完全相同的,傳教士來到一個地方,也是上山下海到處去宣傳福音。 因此,從那個時候起,我就注意到他。我說:「這個和尚跟其他的和尚不一樣!」因為在我們過去的印象,和尚就是在深山或者在廟裡修行的,很少和社會人士接觸,而他是那麼樣地接近群眾。 後來他到佛光山開山,開山不久後的五、六年,我在徐匯中學做校長,帶著畢業班的同學,以及幾個老師到南部做畢業旅行。我說:「我們一定要到佛光山去看一看!」 那時候佛光山還是草創時期,我看到大師戴著斗笠,穿著短衣在那裡工作。後來為了不願打擾他工作,只有談了幾句話。我問大師:「你在這裡開山,有些什麼計畫嗎?」他說:「要在這裡建立叢林學院,培育年輕的出家人。」 甚至後來他還建了中學等等。從那次之後,我就說:「這個和尚實在很注重教育!」 那麼,當我做了主教以後,從國外來的很多貴賓,或是從羅馬來的一些樞機主教,我也經常領著他們到佛光山去參觀。大師會為我們講說他的理想:為了佛教人間化,所以倡導人間佛教。但是大師非常的謙虛,他說:「我們是跟你們天主教學的。」實際上,我們的理念或者看法都是非常相近的。就這樣,慢慢地有了許多的往來交談。 另外是十一年以前,教廷有意召開「第一屆佛教與天主教國際交談會議」。那時候我在羅馬開會,大家問我要在什麼地方舉行。我說:「你們要是願意到台灣的話,我可以協助聯絡安排。」他們都說:「好啊!就由你去找一個好地方。」之後,我就去找大師,大師滿口答應了,並且說:「在佛光山的吃住,一切免費。」 那一次,有五十幾個學者專家,從世界各地來到佛光山,天主教、佛教各有一半。當中,許多高僧也遠從斯里蘭卡、印度、日本、韓國,以及歐美等地而來。我們在一起交流了四天,對彼此的認識就更清楚了。 後來,一九九七年,大師願意到羅馬見教宗,也是我牽線的。(大眾鼓掌)因為教宗不會說中文,大師也不會講義大利文,所以我又做了他們的翻譯。就這樣,對彼此的認識,就愈加清楚,從中也知道他很多理念是與我們相合的。雖然我們的信仰、教義有所不同,但是我們不用看那些不同的,只要看共同的,找出共同點就好。 後來我們又想,雙方在教育、文化、慈善事業等方面,有些什麼可以合作的地方。比如九二一大地震之後,南投山區很多地方都須要救助,但是因為大部分的原住民不是天主教徒就是基督教徒,很少是佛教徒,在當地沒有寺廟。因此,那時候佛光山有一些物資要進入,天主教是完全配合,允許放在定點,讓天主教的神父、修女、教友們共同去分;大家不分彼此。 這是我與大師認識的經過。我對大師非常敬佩。(待續)
-
【星雲大師全集10】人海慈航:怎樣知道有觀世音菩薩14
第三章(4) 慈悲加智慧 能有無窮妙力 自己就是觀自在 觀自在,既是觀世音菩薩的另一個名號,但事實上,觀自在也不一定是觀世音菩薩,而是我們每個人,我們自己就是觀自在。 任何時刻,你都能觀察到自己的起心動念,觀察到自己是否自在嗎? 當你觀察到自在,就能像觀世音菩薩;當你觀察到不自在,雖說每個人都能做觀世音,但總是不自在。 如何才能做個名副其實的「觀自在」呢? 一、觀事自在:好事、壞事,都能自在;大事、小事,都能自在;難事、易事,都能自在。所謂家事、國事、天下事,尤其是人事,無理的、冤屈的、難堪的,當遭遇到這些事情時,你都能自在嗎?假如你面對任何事情,都能舉重若輕,迎刃而解,不逃避現實,凡事都能勇敢面對,處理時更能得心應手,那你就會自在了。 二、觀人自在:好人、壞人,君子、小人,能人、愚人,善人、惡人,和一切人相遇,甚至相處的時候,你能自在嗎?所謂自在,並不是要你天天跟壞人打交道,和惡人混在一起;重要的是你能認識善惡,知道好壞。所謂「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性不同,千奇百怪,你在芸芸眾生中,都能與人為善,不受傷害,不就可以自在了嗎? 三、觀處自在:我們住的地方有大有小,華屋、斗室、大廈、陋巷。另外,有的地方是正人君子聚會之所,有一些是雞鳴狗盜之輩雜處之地。你處身其中,都能自在嗎?「孟母三遷」,正因為他擔心兒子生活在人品低劣的地方,耳濡目染而變得墮落了,因此而覺得不自在。平時我們看別人住觀光飯店、湖濱小舍,你羨慕人家可以悠遊自在,但是當你住上一兩個月,你還能自在嗎?佛殿、神廟、教堂,你身處其中,都能自在嗎?飯館、麵攤、快餐店,你都能以同樣的心情用餐嗎?假如你處處都能隨遇而安,不計何處,都能不露厭惡之情,雖然你可以有另外的選擇,但是一時的處境,你都能忍耐不計較,你就能自在了。 四、觀聲自在:這是個充滿各種音聲的世界,大自然裡有蟲鳴鳥叫,社會上到處人聲鼎沸、惡聲罵街、高人論道……你遇到這許多境界,聽到這許多聲音,都能自在嗎?隔壁鄰居是機械工廠,對面住戶不時傳來收音機、唱卡拉OK的高分貝,甚至有人在身邊竊竊私語,你都能處之泰然嗎?如果能夠在喜怒哀樂、悲歡離合、談笑謾罵,乃至一些詆毀諷刺、奉承讚美的聲音中,都能不失自在的心情,那你不就是觀自在了嗎? 五、觀理自在:世間上的道理,所謂天理、地理、人理、物理、事理、心理,每一個人都執著於自我之理,所以,俗話說:「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甚至有一些人,明明無理,卻要強辯其理;而有錢有勢的人,都認為自己最為有理。不管有理無理,你都能心平氣和嗎?有理不在於大聲說話,道理也不在他人口中,道理是在自己的心中。如果你處在紛亂吵雜的說理當中,一樣能安然自在,你就最有理了。 六、觀心自在: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顆心,心最喜歡多管閒事了。你榮華富貴,我心生羨慕,但又不能擁有,就感到不很自在;你聰明伶俐,總是受人讚美,而我不能,所以心生嫉妒,也非常不自在。我們的心每天跟隨世間不斷地翻滾、起心動念;我們在得失、有無、是非、貧富之中,時而懊喪,時而快意,都非常地不自在。不能中獎,固然內心不自在;就是中了頭獎,你能自在嗎?所以,光是一個「觀自在」,就夠我們一生學習的了。 人間佛教的觀音修持法 綜合上述觀音法門,除了平時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禮誦〈大悲咒〉、〈普門品〉、《心經》等等之外,針對人間佛教的觀音修持法,我作一些補充: 一、學習做觀世音︰在眼的方面,要慈眼視眾生,也就是說要做觀世音菩薩,就要將眼根修好。看到不喜的、不悅的人或事,不要去瞪眼或翻白眼,要以慈眼去面對,有了慈眼就可以做觀世音菩薩。 在耳的方面,除了慈眼之外,還要耳根圓通,「聞」是對世間聲音的接收,接收後要善聽,不論是惡聲、大聲、怪聲、吵聲、罵聲,都要像觀世音菩薩化一切音聲為梵音清淨音,尤其要將別人對我們的惡言惡語,聽成是善意的讚美,如此便修成觀世音菩薩「善聽」的法門。 在口的方面,會講話的人,都是講一些讓人聽了歡喜的話,所以我們要學觀世音菩薩多說柔軟語、慈悲語、歡喜話、有佛法的話。 二、家中要有活觀音︰每一位女主人都是家庭中的觀世音菩薩,其威儀姿態不僅美麗莊嚴,且具有柔性言教。世間上也有很多美麗的女人被稱為「妖精」,可見光是美麗但不能給人歡喜,也是沒有用的。美,是一種內在的德行,一種給人歡喜的感受。女性在家庭中,要學觀世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要做菩薩的化身,將慈悲歡喜帶給每一個人。 三、社會上觀世音的形象︰〈普門品〉中說「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在社會上工作,面對各種不同階層的人士,要懂得隨機說法。也就是說在人際之間要做個觀世音菩薩,上班族必須具備與同事融合、攝受的性格,平常多讚美人,人際關係自然就會和合,進而團結一致,凝聚力量,隨機應變,為社會求取更多的和諧與進步。 四、觀音法門的管理法︰每個人若要管理好自己、家庭和事業,則須具備觀世音菩薩的悲智雙運,才能做好管理的工作。有些人本身是好人,但不懂得做好事,雖具慈悲但不如法,則成了濫慈悲;有些人有智慧理性,但太執著於公平,則不合情理。觀世音菩薩是大慈悲、大智慧的化身,慈悲中具有智慧,智慧中具有慈悲,所以我們管理自己、管理家庭、管理事業,要學觀世音菩薩不僅慈悲,還要有智慧。 慈悲加上智慧,才能有妙力無窮。 如何做個日日觀音 每年的農曆二月十九日是觀世音菩薩聖誕日,六月十九日是觀世音菩薩成道日,九月十九是觀世音菩薩出家紀念日,在這三天,無數的信眾都會來山禮拜觀世音菩薩。 觀音法門最重要的精髓,除了禮拜、稱念觀世音菩薩之外,便是要能與菩薩交流。 如果你了解觀世音菩薩的性格,深入他的大慈大悲、大自在身,以及喜捨助人的特質,那麼就不會只在農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才來禮拜觀音菩薩,而是每天都會禮拜觀音,做個「日日觀音」。 觀音也和人一樣有歡喜、微笑、傷心,但他不是為了自己而歡喜、微笑、傷心,而是為了眾生而歡喜、微笑、傷心。我就以下面這首詩偈勉勵大家,如何做個日日觀音── 悲傷的時候有歡笑的表情, 歡笑的時候有悲傷的掛念。 忙碌的時候有輕鬆的感受, 輕鬆的時候有忙碌的進取。 貧窮的時候有富貴的自尊, 富貴的時候有貧窮的謙虛。 急躁的時候有緩慢的修養, 緩慢的時候有急躁的精神。 憂苦的時候有快樂的觀念, 快樂的時候有憂苦的心情。 發怒的時候有慈悲的心腸, 慈悲的時候有發怒的認真。 得意的時候有失落的想法, 失落的時候有得意的喜悅。 擁有的時候有喜捨的個性, 喜捨的時候有擁有的感受。 前述佛印禪師和蘇東坡看見馬頭觀音的典故,不禁想起在《佛說大乘莊嚴寶王經》中,釋迦牟尼佛對除蓋障菩薩說,自己有一世曾是行商的大商主,受困於師子國,觀世音菩薩於彼時是為聖馬王──一匹「能救度一切有情」的馬,載他離災脫厄。 觀世音菩薩,普門示現,普門大開,好因好緣都在我們的眼前當下。 做了「日日觀音」,我們生生世世都能做觀音。
-
【星雲大師全集10】人海慈航:怎樣知道有觀世音菩薩13
第三章(3) 學觀音、拜觀音 自己要做觀世音 「一心稱念,即得解脫」之四 修道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堅定的信仰和道心。當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因而信心產生動搖時,在觀音法門中,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 人的性格總是落入「以物喜,以己憂」的情緒化之中,一旦歡喜、高興了,就覺得信心增長;一旦煩惱來了,就覺得菩薩沒有保佑,信心又退失了。 信心要如何保住呢? 持念觀世音菩薩名號,持久了,習慣了,不自覺地心裡就有了觀世音菩薩,那麼無論你在哪裡,也不論你看到了什麼、做了什麼,或者煩惱來了,「觀世音菩薩」聖號就會脫口而出,那麼觀世音菩薩也就會助長你的五根: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增強你的五力: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和慧力。 「一心稱念,即得解脫」之五 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能減少貪、瞋、愚痴嗎? 三毒是荼毒殘害眾生身心的大煩惱。在〈普門品〉中,明白提到:「若有眾生多於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瞋。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痴。」 所以,一心稱念,即得解脫──可以減少、去除心中的貪、瞋、痴。 這是什麼道理呢? 當一個人貪得無厭,這個也要、那個也要,功名也要、富貴也要,錢財、物質什麼都要的時候,假如他能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想到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精神,進一步就會自動反省:「自己為什麼要貪多呢?」那麼,身心自然就會產生變化,不再一味貪求了。 當一個人瞋恨心重,經常要罵人、打人、怪人、冤枉人、欺負人時,若能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想到觀世音菩薩是那麼地有智慧,那麼地體貼人,到處幫助人,而我為什麼老是欺負人、討厭人呢?在性格上,他也會受觀世音菩薩的感化而改變。 一個人愚痴,也就是不明理、邪見、胡思亂想、顛倒妄想、沒有智慧,若能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進而想到觀世音菩薩是個大慈悲、大智慧者,我應該學習菩薩的慈悲、智慧,也就能去除迷惑,遠離愚痴了。 所以,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的妙用,就如同戒、定、慧三學,能止息心中的貪、瞋、痴三毒,也就是所謂「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 從外境而生起的「火難、水難、風難、刀難、鬼難、囚難、賊難」七難,是小難,從內心而生起的「貪、瞋、痴」三毒則是大難。將貪欲轉為慈悲,瞋恚轉為勇猛,愚痴轉為智慧,以慈悲、勇猛、智慧而饒益一切眾生,也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大威神力了。 「一心稱念,即得解脫」之六 〈普門品〉中言:「若有持是觀世音菩薩名者,設入大火,火不能燒,由是菩薩威神力故。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可以這樣試驗嗎? 但若真要如此試驗,那就是不了解經文的真正意義了。 有些事情不能完全從事相上來看,要從理上去解釋。如經文中所指的「大火」,從理上來說,是指「心中的瞋火」。比方我心頭起了無明火,起了瞋恨心,動念要殺死某人、要打某人、要找某人算帳,這時,如果我能稱念觀世音菩薩名號,或者向觀世音菩薩禮拜,或者燒一支香供養觀世音菩薩,就不會有「我要殺了他」、「我要打死他」的念頭了,你就會為了這支香、為了這一拜,而息下心中的怒火。因為你會想:「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我既然禮拜他,怎麼能去打死人呢?」那麼,心中的無明火自然就息滅了,就不會再延燒了。 又如經文所說:「若為大水所漂,稱其名號,即得淺處。」 「大水」也可從精神上解釋為「愛欲之水」。古往今來,許許多多的人因為貪愛而把身家毀滅,為渴愛,漂溺生死大海!如果當初他知道一心稱念觀音的功德,能將貪愛的心轉而為觀世音菩薩「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悲心,也就可以從愛欲的漩渦滅頂裡解脫了。 〈普門品〉裡的「三毒七難」,貪、瞋、痴「三毒」和火難、水難、風難、刀難、鬼難、囚難、賊難等「七難」,以及「二求願」:求男得男、求女得女的願望──統統可以從理上解釋。 求人不如求己 我們要如何將觀音法門的修持,運用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呢? 首先要有一個觀念,那就是「求人不如求己」。 佛印了元禪師與大文豪蘇東坡兩人,既是詩文同好,亦為禪佛同道,兩人經常相偕出遊,一同吟詩作偈,交換人生心情。 一次,兩人又一起到郊外散步,途中見到一座馬頭觀音石像,昂揚而立,佛印一見,立即合掌禮拜觀音。 蘇東坡看到這座馬頭觀音,卻不解地問說:「觀世音菩薩本來是我們要禮拜的對象,可是為什麼他的手上和我們一樣,掛著一串念珠而合掌念佛,到底觀世音菩薩在念誰呢?」 佛印禪師回答:「念觀音。」 蘇東坡不假思索應道:「為什麼觀世音菩薩手持念珠念觀音呢?」 佛印禪師說:「求人不如求己。」 學佛,其實就是學自己,完成自己。正因為佛由人成。 禪者有絕對的自尊,大都有「放眼天下、捨我其誰」的氣概,所謂「自修自悟」、「自食其力」,正是禪者的風範。 我們不知道自己擁有無盡的寶藏,不求諸己,但求諸人,希求別人的關愛、別人的提攜,稍有不能滿足所求,即灰心失望。 一個沒有力量的人,怎能擔負責任? 一個經常流淚的人,怎麼能把歡喜給人? 儒家說:「不患無位,患所以立。」只要自己條件具備,自然不求而有。觀世音菩薩手拿念珠,稱念自己的名號,正說明此意。 對於自己的未來,我們總希望有人指點,甚至於修行要覺悟,也希望有人幫忙。其實,世間上的事情,靠自己才是究竟之道。經常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淨化自己的三毒煩惱,精進於道業的修持,才會有更深入的體會。 自己做觀音 世界上最美麗的人是觀世音,最慈悲的人也是觀世音。 我從小禮拜觀世音菩薩,對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感受甚深,而世界也無處不有觀世音菩薩。在日常生活中,修持或實踐觀音法門,最重要的是,要讓自己的性格像觀世音菩薩一樣慈悲。 因此,修學觀音法門者,或者早晚瞻仰觀世音菩薩,或者禮拜觀世音菩薩,或者為觀世音菩薩燒一炷香,獻一朵花,乃至讀誦〈普門品〉,誦念《法華經》,持誦〈大悲咒〉,甚至坐在汽車、捷運裡閒著沒事,也可以默念一卷《心經》,或者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幾百聲。朝念觀世音,暮念觀世音,念念不離心,自然有感應。 學觀音、拜觀音,自己就要做觀世音。 如何學觀音?拜觀音?做觀音? 一、要能做觀音,觀看、觀聽社會上有什麼聲音?山河大地有什麼聲音?自己內心裡有什麼聲音?吵架聲?怨恨聲?不好的聲音?如何去改變這種聲音?能與觀世音菩薩一樣尋聲救苦嗎?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要盡力去協助一些需要救助的人們,為其解決困難,分擔其憂苦,就是觀世音菩薩。進而自淨其意,將心清淨以後,那麼眼中所見的每一個人,也就都是觀世音菩薩了。 二、要能做觀自在,觀世音又名觀自在,試想自己是否觀照一切事情都能自在嗎?有的人雖有錢,但卻活得不自在;有的人看到喜歡的人不自在,看到不喜歡的人也不自在;人多的地方不自在,對不滿的事情、不悅的物、不喜的聲音種種都不自在。因此,我們要學觀世音菩薩的自在,且從內心自在做起,看世間、看眾生、看一切事物都能自在,自己就是觀自在了,當然處處就能自在。學佛要學自己,學得很自在,而學會無處無時不自在。 三、要能夠施無畏,「施無畏」也是觀世音菩薩的另一種稱號,觀世音菩薩以他的大慈悲、大智慧、大勇猛而救苦救難,並施予眾生無畏,遇事不要恐懼,所以,我們要效法觀世音菩薩的施無畏,發願做眾生的保護傘,消除眾生的恐慌,做眾生渡過迷津苦海的舟航。 願每一個人,都能自己做觀音,能大自在,並且大無畏。
圓福寺臘八粥供眾 雲嘉歡慶法寶節
2021-01-20安國寺臘八粥供佛饗眾 傳遞佛陀慈悲沐佛恩
2021-01-20慶祝法寶節 永和學舍臘八粥供眾結緣
2021-01-20培育幼苗加強人間佛教理念 大洋洲佛光中華學校首次校務聯會
2021-01-20壽山國小讀報教育冬令營 環保愛地球闖關嗨翻天
2021-01-20南華大學碩士生李慧玲獲設計競賽第一名 傳達正確衛教觀念
2021-01-20慈悲基金會梨山寒冬送暖 佛光人慈悲不分宗教
2021-01-20佛光山桃園講堂臘八粥結法緣 吉祥保安康
2021-01-20疫情嚴峻送暖心 慧慈三好兒童贈臘八粥
2021-01-20〔人間菩薩〕佛光青年陳冰瑩 積極弘揚三好四給
2021-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