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國寺雲水書車 法寶節送臘八粥與長坑結法愛
【人間社 連曼欽 淡水報導】2022-12-31佛光山安國寺「雲水書坊 行動圖書館」12月30日再度展翅高飛,到淡水八里區長坑國小與全校師生百位共度歡樂時光。海鷗叔叔林茂華與三好義工張秀琴、王淑芸、連本恆等,不畏冷颼颼的天氣,為這學期最後一次的服務,三好義工媽媽送上暖身暖胃的八寶粥,添增歲末祝福更多「慈悲喜捨」法情法愛。 校長黃淑華與全校師生,以熱情笑臉迎義工,小朋友很有禮貌問候三好義工媽媽,高年級忙碌找好書,舒適安靜坐在長廊旁閱讀,一本一本地閱讀,細聲討論,專注神情令人歡喜。 黃淑華校長說與安國寺雲水書車結善緣好多年,很感恩今日義工在寒冬仍然用一份份濃濃的愛,有書、有人、有分享。閱讀是培養寫作能力的泉源,是拓展個人的視野,更是個向上提升的開始,海鷗叔叔、三好媽媽說故事,分享所有活動皆是謙和有禮,培養品德教育是孩子們的身教典範。 黃淑華指出,中、低年級愛讀好書,也愛聽故事,三好媽媽帶來《田裡找到開心》展開一場豐富故事情節,三媽媽輕鬆說故事,製造幽默提問,逗得原本害羞不敢表達的小朋友,最後也活潑爭相出場表演「行三好」手語表達人人行三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是趣味又能啟發性的活動。 「雲水書坊 行動圖書館」潛移默化飄書香,也增益幼苗在法義薰陶「身、口、意」的善法,落實在生活中,有效達到寓教於樂。生活教育行三好,在長坑校園充分表現無遺。 緬懷佛陀成道日,法寶節三好義工誠心誠意,贈上熱騰騰營養的八寶粥給全校師生共同分享,重要節日的歡喜,黃淑華不忘將法寶節的意義教育小朋友要懂得感恩,全校師生品嘗臘八粥,讚嘆連連「美味!實在好吃!謝謝您們。」孩子們吃得津津有味,臉上洋溢著幸福,歡樂活動有祝福、有希望。 義工們也將星雲大師新春墨寶「仁和安康・富樂吉祥」與一本《向星雲大師學管理》和《小杰的神奇之旅》贈送長坑國小,黃淑華承接好書與「安國寺 雲水書坊行動圖書館」共結好緣。
相關新聞
-
大英圖書館《法華經》學術研討會 倫敦佛光山「入佛知見」談實踐
大英圖書館、國際敦煌項目以及香港北山堂基金擕手合作的數碼化《法華經》手稿項目於2022年12月圓滿。為歡慶這項跨國際及領域的成就,大英圖書館於12月15及16日舉辦了一場學術研究會,以「《法華經》一部佛教寶典的教義、傳承及物質文化」為主題,特邀學術界、宗教界及藝術界代表,齊聚一堂,透過《法華經》的緣起、翻譯、流傳、要義、以及敦煌石窟裡畫像等,帶領逾200位與會者一起超越時空,展開了「法華經之旅」。倫敦佛光山是唯一受邀發言的宗教團體,住持妙多法師及青年妙慧講師彭寶珊談生活中實踐獲嘉評。 大英圖書館執行長羅利基廷在其歡迎詞中表示,這是讓人振奮及值得驕傲的時刻。我們為歷史悠遠的《法華經》開啟了數碼時代。我們的使命是要透過現代數碼科技,讓所有對《法華經》這部佛教寶典有興趣者,提供方便、免費的搜索、遊覽;也讓《法華經》手稿得以保存及傳承。《法華經》手稿數碼化為國際敦煌項目最重要項目之一,整個過程漫長及挑戰重重,感謝團隊的願力及努力,讓我們大家見證了這歷史性的時刻。 主題演講嘉賓為普林斯頓大學佛教研究和宗教學教授,斯蒂芬·泰瑟。他以「《法華經》,創建佛教經典」為題目,與大眾探討《法華經》的緣起、從學術視角分析《法華經》是如何被理解為永恆不朽的真理,泰瑟教授圖文並茂,利用大英圖書館及其他的收藏品,包括敦煌石窟內的畫像,探討《法華經》對中世紀的中國文化藝術的影響。針對許多問題如:《法華經》是由誰發起的?原著是誰?有誰翻譯成中文?如何被宣揚及誦度?通過什麼媒介?哪一版本最廣為流傳?泰瑟教授皆透過經文深入淺出的為與會者講解。 《法華經》云: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現於世,引導眾生以「開」、「示」、「悟」、「入」佛知見,佛法要解行並重。從學者的視角理解了《法華經》教義,要如何實踐於生活中呢?妙多法師及彭寶珊權巧的引用《法華經》裡的人物及譬喻,以自身的經驗實例來做分享,獲得與會者熱烈的迴響。妙多法師與彭寶珊,一僧一信,詮釋了佛教的平等思想,只要秉持信、願、行,出家在家一樣能修行。妙多法師分享了自己的出家因緣以及弘法經驗,說明佛陀證悟時發出人人都具有佛性的宣言,《法華經》也明確的告訴我們說,成佛是修行的最終目標。 彭寶珊則分享大學畢業後,初入職場時,面對繁雜的人事物,星雲大師主張的「我是佛」如何啟發她、陪伴她職場上化險為夷。她引用常不輕菩薩的「我不敢輕于汝等。汝等皆當作佛」來說明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不分貧富貴賤、不分男女膚色的重要性,更強調佛教的平等性。以「藥草喻品」來分享了菩提園三歲小菩薩把在課堂中學習到的「慈悲」帶回家,並在媽媽指責他時,善巧的提醒媽媽待人要慈悲。非常生活化的分享,獲得了與會者的共鳴,菩提園可愛的小菩薩也讓《法華經》譬喻的分享更接地氣。妙多法師也分享了星雲大師倡導的「三好運動」及「人間佛教」理念。 為期2天的研討會,也邀請了美國斯坦福大學教授保羅·哈里森分享《法華經》各語言的翻譯及版本、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館策展人鐘子寅分享「法華經及其美術」展覽的籌備及特色、敦煌研究院的駐院學者尼尔-施密特主講「圖像、文字和儀式的交匯點:莫高窟壁畫中的《法華經》」、大英圖書館團隊分享數碼化《法華經》的心路歷程、挑戰及收穫以及多位學者專家從不同角度探討分享《法華經》這部經中之王。與會者也有機會通過問答環節及休息時間與演講者做交流。期許數碼化能讓《法華經》更廣泛流傳,讓更多有緣人能認識《法華經》,並效仿〈法師品〉中所說的,以受持、讀誦、解說和書寫來行持《法華經》。
-
金光明寺大樹書屋頒獎 獎勉閱讀率名列前茅小讀者
佛光山金光明寺大樹書屋兒童圖書館,為鼓勵小朋友精進閱讀好書,於12月11日在金光明寺大雄寶殿,特別為館內閱讀率進排行榜前15名得獎孩子們,恭請住持覺培法師頒發獎品和獎狀以資鼓勵。現場觀禮法師、信眾、家長及社教義工近150人。 覺培法師感謝何嘉仁文教基金會、天下遠見事業高希均教授、洪建全基金會執行長簡靜惠老師等,經常關心並贊助該寺雲水書車及大樹書屋各類好書。由於他們的發心支持及推動閱讀好書習慣的理念,讓海鷗叔叔林顯耀可以載著豐富的書籍,走入27所偏鄉小學,讓偏遠地區的孩子們,可以同樣享有跟都市孩子們閱讀好書的機會。年前成立大樹書屋,就是因為有感於讀書不但可以增加孩子們豐富的想像力,還可以讓孩子們小小的心靈世界,啓發無限的創意。 這次拿到閱讀率第一名的張少睿,非常開心得到常住的獎勵,短短半年內他就讀了158本書。就讀中和復興國小三年級的他表示,他喜歡來寺院大樹書屋漂亮、安靜的環境裡看書,因為書屋有很多是他在學校圖書館不曾看到過的書。他借回家的書,都是利用輔導課下課,等阿嬤來接的空檔時間、或吃完晚飯後閱讀。 他還說,多讀課外書籍,讓他的寫作能力變強,他還把讀到的書中內容講給班上其他小朋友聽,這都是他從書本裡學習到許多不同的知識和世界各國的文化才有的能力。每周六的到來,是張少睿最期盼的日子,因為阿嬤會帶他來寺院讀書、借書。 張少睿的阿嬤李秀里說,張少睿2歲就能認識很多字,除了受到目前已在佛光山出家的叔叔慧笙法師教導外,還有就是跟著她到寺院參加法會,聽著法師的梵唄聲,一字一字手點著經書識字。這也是他如此喜愛來大樹書屋看書、借書的緣由。 得獎者張詠晴、葉亭妘、張詠珵、葉昶呈是2對姐弟雙胞胎,分別就讀小學二年級和一年級。在母親葉旻欣的帶領下,經常來書屋借閱書籍,她讀書給孩子們聽,開啓她們對閱讀的好奇和習慣。她表示,非常感謝寺院有這麼一間藏書豐富的大樹屋,不但小朋友喜歡,連大人們也可以從書中和孩子們一起共同學習,書香讓親子之間更親密、更和諧。
-
中區讀書會帶領人研習 共學共好成就社會和諧
人間佛教讀書會「2022年初接精進班&認證帶領人座談會暨精進培訓」中區場,12月4日於佛光山惠中寺舉行,由人間佛教讀書會滿穆法師、妙寧法師、台灣區執行長鄧淑明及講師群莊月香、石娟娟、林灑津、陳淑貞等授課,課程有「初階精進」及「認證帶領人」研習座談暨培訓,透過導讀微電影示範,從「聞思修證」帶領學員研擬方案設計,逾百位熱愛讀書的義工出席。 中區總住持覺居法師表示,3個人就可以組成讀書會,大家秉持「共學、共好、共同成就」來安住身心,藉由讀書成長自己影響別人,一起營造社會和諧,創造幸福美好的生活環境。 鄧淑明指出,讀書會是共讀互動對話的團體,而非一言堂,成功的帶領人必須一步一腳印與成員共學,經由相互討論後彼此有所啟發。林灑津說,讀書會導讀人有如穿針引線般,將文本中每一個珍珠串連起來。 「初階精進」帶領人研習,說明帶領讀書會的基本原則「人」比「書」重要,「聽」與「說」的要領,帶領人要運用「三心」的態度與精神,在讀書會前「用心」準備、會中「專心」引導、會後「關心」每個人心得分享與自我教育內涵的成長。 有關「帶領人困境與因應之道」,講師群引領學員集思廣益尋找方法,克服帶領時現場遇到的困難與狀況,像是人數不夠、冷場時怎麼辦?面對問題時如何適時的反應處理,以增強帶領人的信心。 課程「聞思修證帶領討論法理論」,講師以微電影「The Tree」示範帶領,教導學員應用「聞、思、修、證」四層次帶領法,共同腦力激盪。探討影片中樹倒在路中央,小男孩、警察、路人的各種行為,從好天氣到下雨天等所呈現的內容,由畫面、影像、聲音、劇情、人物、語言、鏡頭,找出主題核心,列出讀書會「方案設計」。 學員林麗真表示,第一次參加人間佛教讀書會初階精進班,學到利用「聞、思、修、證」四層次讀書會帶領人的方法。而多讀好書從「心」改變,必能締造書香社會,讓「生活有書香 生命更精彩」。 學員楊素娟指出,這是第二次參加讀書會帶領人課程,運用分組討論與實作課,更能深入了解四層次的運作,尤其石娟娟老師活潑、熱情又專業的帶領方式,,學到如何將讀書會帶得精彩的方法,受益良多。 嘉義圓福寺李家芸分享,透過與學員互相討論,理論學習和實務操作並行,更懂得如何帶領讀書會,也期許自己在設計讀書會方案時,能以客觀活潑的方式,讓參與讀書會的學伴一同共學。 學員蕭惠玲表示,自己在帶領讀書會的過程中,有許多盲點無法突破,莊月香講師以自然流暢的方式,帶入材料的情境,進而啟發核心價值,值得學習。期許累積帶領經驗,能行雲流水般的帶領討論,讓參與者歡喜加入讀書會這個行列。 學員莊淑敏感謝鄧淑明講師帶領「聽與說」分組討論,學到專注傾聽,接納,做回饋三點重點歸納。在林灑津講師實際帶領「聞思修證」四層次的提問,之前對思與修,辨別不清,經由研習,詳細深入的講解,能夠清楚的界定思與修的差別,對日後進行讀書會時相當受用。 課程總回饋與綜合座談,滿穆法師表示:帶領人為引導發言的人,要尊重包容、給予鼓勵及支持,學習從分組討論到全體討論,感受到集體創作的快樂。妙寧法師鼓勵學員多讀書,社會才能共學共好,帶領人就是要突破,要朝宣講員、檀講師目標前進。也提點「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讀書會可以從關懷出發;莊月香期許學員從生活資糧中結合讀書會,正向思考集體創作,秉持熱忱與專業的精神,人人都能成為一位稱職的帶領人。
-
生活有書香 法寶寺人間佛教讀書會帶領人培訓
佛光山法寶寺9月24日辦理「2022年人間佛教讀書會帶領人培訓」課程,由人間佛教讀書會滿穆法師、妙寧法師、東南亞區執行長彭桂芳及講師黃美雪授課,近百位愛書人齊聚一堂。 課程從理論、實務認識讀書會架構、組織及帶領人精神與態度,再到講師示範帶領、聞思修證讀書會帶領討論法、共同方案設計,最後透過分組實務演練,讓成員更理解如何帶領讀書會與帶領技巧。 「讀書會的距離與帶領人的距離有多少?」監寺覺舜法師表示,讀書會重在溝通與提升心靈力量,勉勵成員把心打開、不帶成見投入課程,並透過培訓具備能力,發願從參與者成長為帶領者、自利利他。 「每位成員就像珍珠,帶領人則是串起珍珠項鍊的巧手。」談到帶領人的精神與態度,彭桂芳表示,須具備開放、信賴、學習、平等心與精神,保持接受、回應、邀請、欣賞的態度,隨時檢視自我,學習傾聽與回應,讓每位成員覺得被關注,能更歡喜參與。 「閱讀,是跟材料、作者對話。」聞思修證帶領討論法,由黃美雪帶領示範「十修歌」,並透過聞思修證四層次解讀材料與共同方案設計,讓學員透過實際示範熟悉完整帶領流程,並透過「方案設計」學習如何循序漸進有效提問、啟動閱讀。 滿穆法師表示,讀書會是送溫暖、排除負面認知的團體,是安全的會場,可以放鬆、自在、沒有壓力的發言,而成熟讀書會的成員都能專心聆聽,帶領人更要用心傾聽並協助整理、歸納發言,讓成員歡喜交流、自在學習,輕鬆聊天就能把一本書讀完。 妙寧法師表示,今天只是學習的開始,而最好的學習效果就是馬上去做,勉勵成員趕快邀約志同道合的夥伴成立讀書會,將今日所學當作如三餐的日常功課,鼓勵發言、引導對話,而最好的對話就是成立讀書會。 桃竹苗區協會長林依潔分享,很幸福能參與培訓課程,透過講師們系統化的教學,讓我們能更懂得帶領的原則和精髓。除了學習,更要不斷勤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