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人間佛教閱讀研討會」第13場次 發願將人間佛教永續傳承
【人間社 黎維桂 新竹報導】2022-06-13【人間社 陳鴻源、黎維桂新竹報導】2022人間佛教閱讀研討會第13場次,6月11日於佛光山法寶寺熱烈展開,研討會主題星雲大師的著作「《人間佛教佛陀本懷.佛教東傳中國後的發展》」課程有活動引言、專題演講、主題論壇及帶領回饋等,有130餘位愛讀書人歡喜參與,透過講師群分享,進一步了解佛教東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共同發願將人間佛教永續傳承。 專題演講禮請佛光山傳燈會男眾教育培訓組主任慧喜法師主講,論壇由佛光會檀講師涂順龍主持,禮請佛光山義工會會長暨都監院頭單書記慧屏法師、慧喜法師及人間佛教讀書會東南亞區執行長彭桂芳為與談人。 佛光山法寶寺監寺覺舜法師在開場表示,今日研討會因緣殊勝,講師群帶來精彩分享,希望大眾打開心胸,共同探索〈佛教東傳中國後的發展〉,齊心努力走入社會,讓更多人了解人間佛教的美好。 專題演講上,慧喜法師以幽默風趣的方式,從緣起、大意、宗趣等面向,說明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後的發展,以人間性格與積極入世為核心價值,佛教除了融入中國文化外,也影響了日本、韓國及越南諸國的文化。 慧喜法師談到中國佛教衰落的原因,是因為缺少佛教的人間性與入世的精神,以及不了解社會及民眾的實際需求導致。法師從人間佛教的核心、方針、警惕與關心議題上,提示佛教要以人為本,不離人間,要與生活結合,才能把信仰傳承,讓正法久住。 在主題論壇談到〈佛教東傳中國後的發展〉篇章,給您最深刻的是哪一段?慧屏法師表示,「人間佛教的生活行儀」落實人間佛教的生活修行,有規矩、威儀,讓他印象深刻。慧喜法師說,人間佛教生活觀,積極入世,與各界人士對話很重要。彭桂芳以「人間佛教的藝術成就」,分享實際參訪敦煌「莫高窟」為例,他發現佛教藝術真美,能看見很震撼。 「提到漢傳佛教特別重視素食的原因、好處與影響?」慧屏法師表示:「素食不殺生,實踐慈悲,環保愛地球,自他受用。」「身為佛弟子的修行,如何如禮行儀?對佛教會有哪些幫助?」慧喜法師指出:「一切威儀中常念佛功德,用佛心做事,是慈悲、積極的,用歡喜心與別人接心,是為積極助人的典範。」 「佛教公益慈善中,哪些是讓您感到比較特殊的?哪些項目的推動是現時代仍然要持續實踐的?」彭桂芳指出,佛教的「慈悲喜捨」很重要,藉學校教育及文化交流,永遠從關懷出發,期盼佛教全球化。「佛教若要影響社會名流,需要具備什麼條件?」慧屏法師指出,佛光人要深入了解人間佛教,有信心以四攝法了解社會大眾需求。 「在不同年代有不同的弘法方式,但不變的是什麼?」彭桂芳分享觀賞音樂劇「佛陀傳」在全球宣揚人間佛教的表演,深感結合佛法、音樂、表演及藝術的創新與美感。慧喜法師認為,人間佛教需要觀機逗教,了解現代人的需要,因此,佛弟子需要具備正信、正派、正命及正道的行為及精神,在各行業展現影響力。 「當代的人間佛教,該如何用具體行動,落實佛陀本懷?」慧屏法師期勉佛光人要了解社會所需,提升自我投入團隊,積極參與文化、教育、慈善、共修等弘法利生事業。彭桂芳說,佛教需要人才,佛光人要落實教育、關心社會、走入人間。慧喜法師表示,佛光人要有忍辱力、守本分、承擔力及信仰傳承力。 最後,帶領回饋由人間佛教讀書會講師高淑敏主持,學員很熱絡提出心得分享,老師也給予獎品鼓勵。 外國青年唐海澤,兩個月前來台灣,現在為美語教師,對於佛教陌生的他,特地從網路找到佛光山法寶寺。他想認識佛教的禪宗,於是特地從新竹竹北騎了30分鐘單車到法寶寺,剛好遇到研討會而一同參加,他覺得很棒。學員吳浩君說,從論壇中認識佛教歷史變遷與興衰,更了解佛教的使命與目的是以人爲本,而不是強調哲學深論。 涂順龍也以四句聯:「論壇論壇,有論有談,長論深談,短論淺談,輕鬆自在,不躁不煩。三位與談,各個不凡,高潮迭起,逆風揚帆,若能吸收,定能發展。」與大眾分享。
相關新聞
-
人間佛教佛陀本懷 研討佛教東傳中國後的發展
「2022年人間佛教閱讀研討會」4月30日於佛光山小港講堂舉行,以《人間佛教佛陀本懷—佛教東傳中國後的發展》為題,禮請佛光淨土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慧知法師主講,為200位愛書帶來書香的週末時光。 主題論壇由人間佛教讀書會總部台灣區執行長鄧淑明主持,與談人為慧知法師、人間福報社社長兼總編輯妙熙法師、國際佛光會中華佛光青年團總團執行長有度法師;人間佛教讀書會講師張瀞方帶領回饋與分享。 小港講堂住持永恭法師說明,「佛教」是佛陀對「人間」的教化。星雲大師正是繼承和發揚佛陀所開創的「人間佛教」。 慧知法師從人間佛教衣食住行等生活行儀,講述佛教東傳中國後發展的概況。中國佛教提倡素食,是為了實踐慈悲的精神,再加上儒家的「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思想影響,素食於是成為中國佛教日常習慣和修持生活的特色,亦是人間佛教尊重生命的重要理論。 接著,慧知法師以投影片介紹佛教與中國服飾、建築、交通的相互影響。佛門「三千威儀,八萬細行」,行、住、坐、臥都要合乎威儀,這也是人間佛教必要的修行。人間佛教對於「生活即修行」的重視,完全表現在五堂功課與三餐飲食,也因此獲得信徒的恭敬與尊重。 慧知法師以幽默口吻,輔以生動的影片,將「人間佛教的社會公益」、「人間佛教藝術的成就」、「人間佛教與文人的往來」、「人間佛教與政治的關係」、「人間佛教的語言文字」、「中國佛教衰退的原因」等議題,深入淺出地串連起來。 在主題論壇時間,有度法師以「臨濟栽松」的公案表示,佛教重視環保,並以綠色公益基金會的宣傳影片,說明佛法要從生活中實踐。例如素食,就是為了實踐慈悲、平等、護生。大師曾說,吃素較容易消化、比較莊嚴態度溫和、耐力比較夠等優點。然而佛教這麼好,學佛的人為什麼這麼少?這是佛子們要努力的。即使做不了偉大的人,也要做一個傳播偉大思想的人。像佛光青年讀書研討會,使青年更有覺照力;青年歌詠隊說唱佛法,用歌聲感動他人,傳遞正能量,都是值得推廣的多元弘法。 妙熙法師表示,對佛教東傳後,與中國的藝術文化相互影響。佛光山重視藝術、文化的提升,從修心做起,自然地展現文化的教養與氣質。例如:說出使人溫馨的語言、經得起磨練、不忘初心等。妙熙法師又將《金剛經》的四句偈改為:「一切有為法,能神通變化,能用亦能行,應作如是觀」。例舉《人間福報》在頭版置放真善美的新聞,就是許多報紙中無法達成的獨特性。而「今日新聞,明日歷史」。當代的佛教應該要能夠回應當代問題;人間佛教的步伐要能時時刻刻回應當代人心的問題;人間佛教必須與時俱進。 慧知法師分享,弘法方式有很多,不變的是「弘法的初衷」。如同古代高僧面對法難,依舊不放棄弘法心念,即使遇到不支持佛教的執政者,僧人還是為法忘軀。堅守到雲開霧散的時刻。大師曾以球賽為例,比賽前都要努力,比完賽就要回歸原點,重新再來。現代人應從歷史中的經驗調整生命的態度;從教育中明辨混淆佛教的附佛外道;從閱讀中拓展生命;從服務中廣結人緣。帶領自己與他人走入佛教,認識佛教,相信佛教,建立幸福與快樂的人間淨土。 童軍團團長陳麗文回饋此次最感動的三點:佛教遇到法難,認為每一次的困難,都是我們改變的開始,所以碰到困難,應該想盡辦法走過經歷,是生活當中常會碰到的;還有溫馨愛語,面對熟悉人都很習以為常,卻常常忘記對他人說溫馨愛語;最後植樹問題,有大樹乘涼是件幸福的事,面對今天大家來種樹,相信能對他人受惠,就像《人間福報》過去不被看好,如今卻有好多人受惠於一份真善美的報紙。
-
新馬泰印汶人間佛教閱讀研討會 當代人間佛教的發展
「2022人間佛教年閱讀研討會」5月1日舉行,與談人除了分享當代人間佛教的發展概況,亦對未來的發展不約而同的提出了他們最為關切的問題:佛教未來的發展是否後繼有人? 與談人一致認為,佛教的弘傳要後繼有人,人才的栽培最為急切,也應該更加大力推動青年學佛。每年5月1日舉行的人間佛教閱讀研討會今天在台灣佛光山實體以及新、馬、泰、印、汶線上同步舉行,共同探討星雲大師的著作《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當代人間佛教的發展》。研討會分兩階段進行,首階段是由人間佛教讀書會執行長暨國際佛光會祕書長覺培法師進行專題演講,次階段則是主題論壇,與談人有佛光山常務副住持暨都監院院長慧傳法師、新馬泰印教區總住持覺誠法師和覺培法師;論壇的來賓則有佛光山文化院院長依空法師、紐西蘭佛光山住持滿信法師以及印度佛學院院長妙軒法師。 談到在本章中最印象深刻的部份,慧傳法師說,文章中大師在宜蘭落腳,接引青年學佛的部份給他印象最深刻,「最近有不少的寺院道場說要送給佛光山,為什麼呢?那是因為這些寺院後繼無人!」 慧傳法師指出,很多人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把寺廟建起來,而忘記了教育的重要性。相反的,大師很重視人才的培養,大師早年在宜蘭大力的推動幼兒和青年學佛,也很重視青年的教育和佛教人才的發掘,因此設立了歌詠隊、補習班等,讓青年可以充實心靈之外,也得以發揮專長,從義工變員工,再從員工變成僧眾。 覺誠法師則指出,人間佛教的復興路途中,培養佛教人才是當務之急。「師父培養了我幾十年,爾後的30年我們要如何培養下一代?我們現在活在一個非常安逸的淨土世界,但我們有危機意識嗎?我們現在得到了師父的法,但是下一代人對人間佛教的重要性的認知是否跟我們一樣?」 覺誠法師說,當他看到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沒落的佛教,不由得想起一千年後的人間佛教會是怎麼樣?責任在誰身上?我們要如何傳承下去?如果我們繼續安逸下去,佛教是不是再次衰敗下去?他表示深深體會大師對培養下一代的急切性,因此他促請僧信二眾好好去思考,如何在全世界的道場推動兒童佛學班,以打好人間佛教傳承者的根基。「我們真的要好好的思考,未來的佛教在誰的手上繼續的發揚光大?在誰的手上慢慢消失?這兩三年的疫情讓我們體會了生命的無常,我們的時間不多了,要為了佛教,不要為小事執著,要思考如何為佛教培養接班人。」 覺培法師則指出:「從這一篇文章中的5個面向發展人間佛教來看,如果有一天法難發生在台灣這塊土地上,幸好有國際弘法,我們種子已經播出去了;如果有一天附佛外道特別的興盛,幸好我們的弘法活動是那麼的熱絡,各位參加讀書會建立了正確的觀念,那所謂的附佛外道都應該是有了正確的信仰的人不會去相應,這樣的人越多,我相信附佛外道能夠接觸或是相應的人就越少。「為了避免發生法難或佛教斷層,我們現在就必須要不斷的播種,我們不能去問這棵樹未來會落在哪裡,成果在哪裡,只能盡力的去播種、耕耘,這就是危機帶給我們的省思。」 另外,慧傳法師也分析了大師在文章中提到〈中國佛教皆段性的發展〉以及佛教東傳到中國後所歷經不同的階段。他強調,人間佛教是現在重要的時期,因為它把好多東西都融合進來,所以它是符合現代佛教的需要,他也不會去排斥經懺的問題,但是大師說要「以法為會」,這是大師很高的智慧。 在論壇中,依空法師、滿信法師和妙軒法師則通過影片分享了佛光山在教育和海外道場本土化的經驗過程,而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署理會長慈容法師則在最後分享當年隨着大師在宜蘭弘法和推廣大藏經的點滴。
-
新馬泰印汶人間佛教閱讀研討會 覺培法師專題演講
「2022年人間佛教閱讀研討會」於5月1日同步在線上、實體盛大舉行,這場跨越6個國家和地區的研討會,針對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的著作《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當代人間佛教的發展》,進行了專題演講和主題論壇,多達2,000名佛光人和愛書的大眾參與其盛,聆聽法師的導讀和心得分享,同霑法益,度過一個心靈豐足的五一假期。 由馬來西亞佛光山承辦的這場閱讀研討會,以《人間佛教佛陀本懷》裡的第五章〈當代人間佛教的發展〉作為專題演講和主題論壇的主軸,以直播方式跟大眾分享佛法智慧。 放假日子不忘讀書,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尼、汶萊和台灣的愛書人參與了這項年度盛事;由台灣和馬來西亞的佛光山法師,通過導讀和主題論壇,解說了文章的內容精髓,以及大師的思維和所要傳達的訊息。 人間佛教讀書會總部執行長暨國際佛光會祕書長覺培法師首先針對《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當代人間佛教的發展》發表專題演講。在進入本章的導讀之前,法師言簡意賅的講解了大師撰寫《人間佛教佛陀本懷》這本書的用意。 法師首先向與會者梳理大師撰寫此書的用意和思維,是要再次的提醒大家,佛教發展到今天,勿忘記佛教要回歸到佛陀的本懷。 「佛教從曾經的印度,慢慢的走到了中國,成為中國佛教;走到了日本,成為日本佛教;走到了韓國,成為韓國的佛教。在義理上,有所謂的南傳佛教、漢傳佛教、甚至是藏傳。在這麼多的名稱之下,到底我們信仰的是什麼佛教?」 「當我們看到傳統跟現代有了一些分歧,到底我們是以什麼為依據?佛陀說:依法不依人,『法』在時代的演變當中,我們詮釋的是不是佛陀的教義?『法』在對外的弘傳上,有許多發展的面向,在發展的面向上,是不是符合佛陀的本懷?」 法師說,大師在這一本書可以說是掛念著接下來的我們,能不能掌握著佛陀的本懷,走在這一條佛教的發展的道路上,沒有偏頗、沒有排擠、沒有互相攻擊,應該看到的是一個更長遠,讓正法永續;甚至是要看到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 「所以,當我們看到大師在本書中對人間佛教的體認、總說,到佛陀的人間生活、佛教義理、佛教東傳中國後的發展,你可以看到大師如何用心良苦的把釋迦牟尼佛傳用最精簡的方式再次的強調,佛陀當時是為了什麼出家?我們現在到底是不是走在佛陀的本懷上?」 法師隨後對本書的第五章,即本場閱讀研討會的主題〈當代人間佛教的發展〉進行了導讀。 法師強調,如果今天講當代的人間佛教,是應該要回應當代的人心。每一個當代的人心問題又離不開當代的時代、當代的社會背景和當代的社會問題,這裡面包括了在全球化今天的我們、我們所面臨的疫情衝擊、目前人類史上第四次的工業革命等,在這個時代的衝擊中,人間佛教能夠給當代人帶來什麼? 「這一篇依循著師父上人帶著我們,從佛教歷史,印度傳到中國發展的興衰過程,到今天我們看到了師父這一篇從近代的佛教走到了當代,現在的我們應該何去何從,這篇給了我們很大的省思。」 法師根據此章的內容,以文化出版、教育、弘法、慈善、和國際弘法五個面向,講解了人間佛教在當代的發展,並提醒出席者,身為佛教徒,責無旁貸的要了解佛教的興衰史、責無旁貸的應該承擔起如來家業、不能讓佛教衰敗。
-
花蓮雲水書車上山傍海 滿足花蓮學童學習力
花蓮縣境南北狹長約140公里,公路台9線貫穿花東縱谷,台11線與太平洋東岸平行,雲水書車馳騁在這2條公路上,在市區、在山上、在海邊,滿足各年齡花蓮學童閱讀和學習的渴望。校長、老師、園長們感謝佛光山文教基金會雲水書車裝載多元圖書,擴大學童視野,協助校方提升孩童學習力。 花蓮市三立芳幼兒園和天使恩典幼兒園是雲水書車服務最小的年齡層,在三立芳園長劉祝冠的支持下,書車在此服務已超過10年,幼兒童每每看到書車展翅開啟便興奮起來,園方老師們設計課程主題,讓學齡前的孩童學習自己找書、看書,譬如與郵票有關的繪本或書籍,書車義工和海鷗叔叔一邊協助,一邊回答小小孩童的問題,讓每一次書車的出現都充滿著新奇。 距離花蓮市約100公里,位於台九線旁,公辦民營的玉里鎮KIST三民國小,是由花蓮縣政府委託財團法人誠致教育基金會辦理校務。校長劉冠暐表示,偏鄉的教育資源較少,為拉近和都會區同學的學力,不僅提升教師備課品質與學生學習權,更融入品格教育,達到品格力與學習力並進,與星雲大師的辦學理念一致,藉由閱讀、學習可以翻轉學童人生。而雲水書車每年添購新書,大大地協助校方有限的圖書。問及學生喜歡學校圖書館的書,還是書車的書,多數的學生選擇書籍多樣又新鮮的書車。 沿著三民國小旁的聯外道路上山,是布農族部落為主的崙山國小,學生人數不多,師生非常珍惜和期待書車的到來,其中有對各式科學充滿著好奇心的特殊學生,但學校資源有限,無法滿足其求知慾,就依賴書車的書來解惑;一、二年級的學生,則喜歡邊翻閱邊大聲地念書,朗讀聲迴盪在青色山間,格外令人動容,而老師們也喜歡看書,陪伴學生一起享受閱讀時光。 靠近太平洋邊的豐濱國小,是阿美族聖山Cilangasan實驗學校,由現任原住民委員會林碧霞政務副主任委員時任豐濱國小校長時申請書車到校,她希望阿美族的孩子們除了學習傳統文化,更要提升學習力。 現任校長陳仙萱表示,學校設有閱讀角落,書車的豐富書籍提高學生閱讀興趣,期能幫助學生提升學習平均成績。在聽到星雲大師的「好苗子計畫」,和佛陀紀念館聯合畢業典禮活動,甚為感動,她期待進一步了解相關內容後,帶學生前往參加不一樣的畢業典禮,打開新「視」界。 各校師生們都感謝海鷗叔叔巫忠儒和義工菩薩們,總是準時抵達學校,注意各校需求更換或排列書籍。值得一提的是玉里督導徐春妹,因為三民國小和崙山國小附近沒有用餐地點,她都會幫忙準備午餐,送到中間休息站,展現佛光人友愛精神和集體創作的行動力。
沙巴禪凈中心佛學講座會 絲路上的犍陀羅
2022-06-24馬佛青到東禪寺學習直播 參訪東禪佛教學院
2022-06-24澳洲專業人士參加中天寺「舒解壓力、身心平衡」工作坊
2022-06-24遇見就是風景 森林浴奇妙之旅
2022-06-24三生有幸座談會 陪伴喪親者解開心中「結」
2022-06-24北市北督導線上研習 分享會務輔導及公關文宣
2022-06-24【星雲大師全集116】隨堂開示錄─教育講習33-3
2022-06-24惠中寺未來與希望系列講座 許亞芬闡明「蛻變的蛹,如何化蝶」
2022-06-23覺誠法師拜訪巴基斯坦大使 落實共生吉祥好因緣理念
2022-06-23倫敦中譯英翻譯團隊慶四週年 妙光法師千里之外祝賀傳佳音
2022-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