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雲大師全集10】人海慈航:怎樣知道有觀世音菩薩16
【作者: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2021-01-24第四章(2) 效法觀音精神 接引廣大眾生 觀世音的管理法 有人問我:「佛光山這麼多的信徒,你是怎麼管理的?」 我並沒有什麼高深的管理法則;管理人,我倡導法治、人治、無為而治,因為最好的管理,莫過於自己內心的管理。 談到管理法,佛教自有一套不同於世俗社會的管理法,像戒律有戒律的管理法,叢林有叢林的管理法。佛教自釋迦牟尼佛那時流傳到現代,也有現代的管理法,甚至過去的諸佛菩薩、歷代的祖師大德,也建立各種符合當時代所需的管理法。其中觀世音菩薩慈悲圓融的管理法,是最值得參考的管理法。 和合無諍,以讚美代替批評,以正面代替負面,凡事往好處去想,歡喜助人,以平等心、柔軟心善待每一個人,就是觀世音菩薩圓融無礙的管理法。 一九六一年,我在雲林虎尾念佛會主持佛七時,益妙尼師神色憂戚地前來對我說:「恐怕下一次不能再見到你了,因為我罹患大腸癌,醫生說我只有兩個月的生命……」 當時我還很年輕,雖然心裡相當難過,但是不知道如何安慰他,只有說道:「出家人應該將生死看淡,你要多做些歡喜助人的事,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鐘,其他的事就不要想得太多。」 沒想到他聽了我的話之後,收起悲哀的情緒,在雲林廣播電台開闢《佛教之聲》節目,想以餘生度眾利生。而為了籌措每個月的製作經費,還到處奔波勸募,後來,當我再度和他見面時,他的臉上泛滿紅潤的色彩。 二十年過去了,《佛教之聲》不斷地給予聽眾莫大的信心與力量,益妙尼師的生命也繼續發揮著光與熱。 有許多人問我:「為什麼佛光山有這麼多的佛教事業,都是以『普門』為名?」 這句話將我的思緒帶回六十多年前: 一九四九年,我初來台灣時,曾經度過一段三餐不繼、顛沛流離的日子。記得在台北南昌路某寺,曾被一位長老責問:「你有什麼資格跑來台灣?」 到了中正路某寺掛單,也遭拒絕。因夜幕低垂,我只有緊緊裹著被雨水淋溼的衣服,在大鐘下躲雨露宿。第二天中午時分,在善導寺齋堂裡,看見一張八人座的圓形飯桌,圍坐了十五、六個人,我只有知趣地默然離去。 在走投無路下,想到或許可以去基隆某寺找我過去的同學,當我拖著疲憊冰冷的身軀,冒著寒風細雨,走了半天的路程,好不容易到達山門時,已是下午一點多鐘。 寺裡的同學聽說我粒米未進,已達一天之久,趕緊請我去廚房吃飯,可是就在這時,旁邊的另外一個同道說話了:「某法師交代,我們自身難保,還是請他另外設法好了!」 當我正想離開之際,同學叫我等一等,他自己拿錢出來買了兩斤米,煮了一鍋稀飯給我吃,記得當時捧著飯碗的雙手,已經餓得不停顫抖。向同學道謝後,在淒風苦雨中,我又踏上另一段不知所止的路程。 由於這段刻骨銘心的經驗,我當時立下誓願:「日後我一定要普門大開,廣接來者。」 二十年以後,我實現了願望,先後在台北成立「普門精舍」、「普門寺」,教導所有的徒眾都必須善待信徒香客,讓大家滿載歡喜而歸。直到現在,佛光山的各個別分院仍然保持一項不成文的規定:每一餐多設兩桌流水席,方便來者用齋,對於前來掛單的出家人,則一律供養五百元車資。 此外,我又在佛光山開辦中學、幼稚園,乃至佛教雜誌,都是以「普門」為名,凡此都是取其「普門示現」的意義,希望徒眾都能效法「普門大士」──觀音的精神,接引廣大的眾生。 以前擔任住持時,每年大年初一,我都約略算出今年春節大概會有多少人上山;在某些寺院待上一兩天,我也能知道該寺油香的多寡,徒眾輒感驚訝,其實我並無特異功能,只是留心注意車流量的多少,並主動去了解每個地方的人文經濟,由於我心中有數字概念,在管理寺院時,無論行政、財務、工程、總務各方面,能從大結構和小細節預事而立,面面俱到。 一九六○年代,我初創佛學院,即使「出坡」這麼一件例行事情,我都親自說明意義,並且身先表率,挑磚擔水;多年後的今天,想為我做事的徒眾何止千萬,但我未曾以命令口吻,叫人做事,還經常為徒眾解決問題。最好的管理,不一定高高在上,發號施令,而是深入群眾,與對方建立休戚相關、生死與共的關係,才能發揮最大的整體力量。 管理的妙訣在於將自己的一顆心管理好,讓自己有時間的觀念,有空間的層次,有數字的統計,有做事的原則;尤其重要的,讓自己的心裡有別人的存在、有大眾的利益。 「一心」的管理法 世間上的管理,主要是站在「人」的立場來管理,目前各種的管理中,最難管理的就是人的這一顆「心」。 其實真正的管人,如果能有觀世音菩薩的慈悲,還是好管理。因為在慈悲的面前,人人都樂意接受;在慈悲的面前,人人都不會反抗,所以觀世音菩薩不是管理人而已,他更重視的是如何管理人的這一顆心。 因此,我們信仰觀世音菩薩,要學習佛教的管理法,應先了解佛教管理「心」的法門。 經云:「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 我們的心就好像工廠一樣,設備良好的工廠製造出良好的產品,人見人愛;設備不好的工廠,只會增加環境的汙染,自惱惱人。如果我們正本清源,打從自己的心製造光明的見解、芬芳的思想、潔淨的觀念,與他人共享,則能擁有豐美的人生。 佛教經典,不僅僅是用以誦經求功德,更可以深入了解經文大義,應用於做人處事的管理上,必然受用無窮無盡。
相關新聞
-
【星雲大師全集10】人海慈航:怎樣知道有觀世音菩薩15
第四章(1) 觀音管理 第四章觀音管理 現在最時髦的學科,就是「管理學」。 當今每一個行業都在積極尋找各自領域裡的管理專家,如學校管理、工廠管理、醫院管理、財務管理、圖書管理、資訊管理、人事管理等等。可以說,世間無一不要管理,世間諸多管理,列舉六事: 一、關於財務的管理:財務管理不是只有收支登載而已,必須有成本概念,還要懂得投資,甚至轉投資之道,尤其要開源節流、量入為出。懂得管理財富,也要運用財富;財富如水,有其性格,從哪裡流來,要從哪裡流去,所謂「十方來、十方去」,即是這個道理。 二、關於人事的管理:財務沒有聲音,不會抗拒;相對地,人事就較難管理了。因為人有思想,有利害,有要與不要,有各自的立場。人事管理雖然不易,但只要公平、公正、公開,只要能對人尊重,於人有利,讓人保有尊嚴,其實也不難管理。 三、關於身體的管理:每天一早,起床漱洗更衣,就是一天身體管理的開始,乃至寒暖飽飢也需要安排妥當,忙閒動靜也要有一定節制,身體能為我們服務多少、支出多少,主人翁自己也得計算清楚,現代自然醫學尤其重視身體的自我管理,吸收、支出都能平衡,身心無罣礙,寒暖動靜適宜,就是最好的管理。 四、關於心理的管理:人最不能控制的就是自己的心,貪瞋愚痴,疑忌妒恨,雖然佛法裡有很多方法可以對治,如五戒十善、五停心觀、六妙法門等,但事實上能把心管好的高手,在世間並不多見。 五、關於情緒的管理:EQ(情緒)管理是近年熱門的管理學,所謂情緒管理就是在不該怒時不要發怒,不該氣時不要生氣,情緒會影響別人,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不但替別人留有餘地,也替自己留有迴旋轉身的空間。冷靜、中道、忍耐、放下、看開,都是很好的情緒管理。 六、關於因果的管理:因果雖然難以管理,但我們可以掌握,「如是因」必有「如是果」,你想要有怎麼樣的結果,就要種什麼樣的因;你種了什麼因,也必定會有什麼樣的後果。如〈因果十來偈〉說:「端正者忍辱中來,貧窮者慳貪中來;高位者禮拜中來,下賤者驕慢中來。」不種惡因,自然不受惡果,這就是最高明的因果管理。 管理學最重要就是管好自己,一切自然能循序漸進。然而,現今世風日下,人心不古,每日翻開報紙,無不有弒親劫財的事件,在此世情澆薄、物欲橫流的社會,實在要有觀世音菩薩的精神,才能挽救愈來愈糜爛、愈來愈墮落的沉淪世間。 自古以來,中國社會,除了大城市有類似現今社會維持治安的警察人員外,其餘的鄉村農鎮,幾百里內可能都沒有一個官兵在守護地方的秩序和安寧,都是依靠幾個寺院庵堂、幾尊佛菩薩的聖像和幾句善惡因果的佛理,來維持正義。 人與人之間,再有什麼不平,倘若訴訟的事情發生,若是心存善解、慈悲,線香一把,佛菩薩像前一跪,也就可以化解得煙消雲散了。所以說,單靠政治、法律和軍警,不足以維持社會的倫理、道德和安寧,假使每一個人都有宗教的信仰,都明白因果的報應,都把自己皈依在諸佛菩薩的座前,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真理,會是安定社會的最大要素。 惡人與聖者,往往存乎一心,就像日本有一位鬼平兵衛,原本是一個作惡多端的地方惡霸,後來因受兒子善心感動,明白善惡因果,終於一改過去,虔心行善,成為了「佛平兵衛」。人究竟是魔鬼呢?還是佛祖呢?就看自己是學魔,還是學佛? 觀世音菩薩無非是最好的管理專家,因此,管理的開始,要從皈依信仰觀世音菩薩,明白善惡因果開始,乃至學做觀世音菩薩,才能創造真正富而好禮、安和樂利的群體社會。 工作的責任 談「觀音管理」之前,先談一段有關於「工作責任」的小故事。 一九九三年七月中旬,我到俄羅斯莫斯科成立佛光會,正好逢遇該國通貨膨脹危機,物價飛漲得令人難以置信。以大學教授而言,每個月薪資十一塊美元,一大早趕去排隊買麵包,排上三、四個小時,只能買到剛好配給的分量。 當年之行很感謝莫斯科的佛光會會長,為我安排了一位畢業於北京大學、中國話十分流利的保爾教授擔任隨行的導遊。保爾教授非常盡忠職守,總是寸步不離地緊跟在我身邊。 有一次,我於某處脫離既定行程,急著趕回飯店赴一場重要的約會。在五個小時的車程中,我們彼此交談得十分愉快。 即將到達飯店時,我想到他連日來,一直隨著我辛苦奔波,心中十分過意不去,於是說道:「回飯店後,我沒什麼特別的事了,你就早一點回家休息吧!」 但保爾卻堅持說:「不行!照顧您是我的責任,只須讓我離開一小時,回家看看中風癱瘓在床的父親即可。」 念及一位孝子在物質貧乏的國度裡,還需要照顧重病的老父親,實在令人感到心酸,且又感動無比!我立刻從身上掏出六百美元給他,保爾久久說不出話來,可以看出他那交織著激動而高興的心情。 這是我莫斯科之行中,感覺最愉快的一天。 因為保爾讓我看見,就算薪資再如何微薄不足,生活再如何困頓不堪,工作再如何艱難辛苦,都要完成被託付的「責任」。 在任何的管理學中,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責任」二字。 不管是職場、家庭,乃至一國之邦,所有主其事者,乃至置身其中的每一位成員,都要有責任感。觀世音菩薩若無責任感,那麼他且自在快意做佛去了,又何必自找麻煩,處處尋聲救苦。而一個人來此人世,要對得起自己和此生的意義,也是要肩負起「責任」。 人生最大的悲哀,是自己對前途不抱希望;人生最壞的習慣,是自己對工作沒有責任。
-
【星雲大師全集129】隨堂開示錄334
對談專訪42 當基督遇見佛陀──與單國璽樞機主教對談5-5 時間:2006年12月16日.地點:台北國父紀念館 主持人:我們聽到樞機主教敘述他過去的一生,可以說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非常令我們敬佩。同樣的,我也想要請教星雲大師,您如何來看待您過去這八十年的歲月。如果再重新年輕一遍,您還會出家做和尚嗎? 大師:八十年的歲月,不堪回首,我簡單地向各位報告。我把我的一生分成八個階段,以十年為一個階段。 我出生在貧窮的家庭裡,不管富也好,窮也好,既是有生命,就要成長,所以第一個十年,算是我的成長時期。 第二個十年,十歲到二十歲,是學習時期。過去家庭的經濟能力無法供我念書,一直到了十二歲,有機會做和尚;那時候選擇做和尚,也不是想要了生死、斷煩惱,這些我都不懂,只是想到做和尚可以念書而已。也因為這樣,我一生對讀書是不退票的。 第三個十年,二十歲到三十歲,是參學時期。我在大陸各大叢林,金山、焦山、常州天寧寺、高旻寺、棲霞山、古林寺等佛教宗下、律下、教下的寺院參學,可以說,海、陸、空各種法門我都去學習了。後來到了台灣,我也到鄉村、到都市,跟著很多長老參學。尤其慈航法師的那種慈悲,真是深深地影響了我。 第四個十年,三十歲到四十歲,是文學時期。那個時候,看到佛教不興,自己又沒有什麼專長,就想:寫寫文章,護持佛教吧!哪一個人批評佛教,我就撰文跟他講理。 第五個十年,四十歲到五十歲,是歷史時期。想到光是搞文學,還是世間法,應該要進一步提升自己。於是我就開始建設佛光山,創辦各種弘法事業。至今也有四十年了。 第六個十年,五十歲到六十歲,是哲學時期。到了五十歲,想到:「哎!只是做個建寺的寺務僧也還不夠,應該要有學問。」所以就開始到處講演。 第七個十年,六十歲到七十歲,是倫理時期。這時候,慢慢感覺到,很多跟隨我的年輕徒弟,他們也有父母,我應該把他們的父母都看成是我的父母。所以我開始與每一個徒眾的家庭做聯誼,多次把他們居住在海內外的父母請來佛光山,每年召開一次「親屬會」,我喊他們叫「親家」,他們也喊我是「親家」。 第八個十年,七十歲以後,才慢慢發覺到,佛學還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尤其佛法以戒、定、慧為主,所以前幾天我在紅磡香港體育館做三天的講演,講戒、定、慧,就是為了讓人間佛教能夠與佛陀時代的戒定慧相應、溝通,讓現代人能夠獲得佛法的利益。 就這樣,八十年的時光過去了。 那麼剛才你問我來生是不是還要做和尚,現在我要向各位報告,我從做和尚的那一天開始,就覺得這一生做和尚不夠,來生還要做和尚! 主持人:聽了兩位大師豐富的一生,給我們很多的啟示。無論是在場的朋友或者是信徒,我們希望兩位是長生不死,但是從世俗的觀點來看,兩位立德、立功、立言,將來一定是往生極樂世界,或者是蒙天主寵召,進入天國。所以他們沒有來生,不可能再做和尚,也不可能再做神父了,他們要與天主或者與佛陀在一起。 今天的時間已經接近尾聲,在即將結束這個盛會之前,我想要代表在座的各位聽眾,與電視機前的觀眾,請兩位大師講一句話,做為我們今生的座右銘。首先請教樞機主教。 單國璽樞機主教:我想,如同耶穌所說的,他來到這個世間上,不是為了受人服侍,而是要服侍人。所以,要想擁有一個完整的人格,或是在各方面都要能夠成熟,不光是關心自己,一定還要想到別人、想到這個社會。 這一生不能夠光是在世間上白白地消耗別人所生產的,自己卻一點貢獻也沒有,一定要想辦法!一個人要能成長、要能超越,就是看你關心別人多少、為別人付出多少,這樣你才能成為一個幸福的人、一個成功的人、一個滿足的人。 主持人:同樣要請教星雲大師,能不能說一句真言,讓我們終身信守? 大師:不管任何人,每一個人選擇一種宗教信仰! 主持人:聽了兩位大師的對話,使我們更加了解到他們是偉大的教師。 美國一位史學家叫做亨利亞當斯,他在書裡寫過一句話:「教師的影響力無窮無盡,但是他永遠不知道他的影響力遠到什麼地方。今天他給學生一點點,這個學生就要用他的一生去把它放大。」今天兩位大師給我們的教誨,不僅僅讓我們用一生去放大,而且會去影響全世界。(大眾鼓掌) 一位宗教家能夠給予人的最寶貴的東西,就是他們自己。那麼今天兩位大師把他們自己奉獻給我們每一位聽眾,奉獻給我們全球的人類,很謝謝兩位。 司儀(胡秀卿女士):非常感謝星雲大師和單國璽樞機主教精闢的對談,我相信在座的各位一定獲益良多。也感謝柴松林教授的主持。
-
【星雲大師全集129】隨堂開示錄333
對談專訪42 當基督遇見佛陀──與單國璽樞機主教對談5-4 時間:2006年12月16日.地點:台北國父紀念館 主持人:兩位大師都是宗教界的領袖,他們過去幾十年的生命都是致力於追求自由、追求平等,追求社會的和諧、世界的和平,提升人權的水準、豐富人權的內容。那麼在今天的台灣,很多人都說我們已經自由了,可是我們看到的台灣,卻是自由到放任的地步,那是不是由於缺少某一些東西?譬如缺少自律。這是目前台灣的情況。 那麼再放眼看對岸的中國大陸,最近十幾年來,它們的發展非常快速,但是對於人權卻仍同樣的忽視,尤其對宗教自由做了很多的限制。距離真正的自由,可謂還有很遙遠的距離。對於這一種情況,我們要如何改善,讓台灣這一個自由到放任地步的社會,能夠經由自律而建立它的秩序,不傷害旁人的自由?同時我們也很希望對岸的大陸,能夠開放給人更多的自由,尤其是尊重宗教自由。請兩位給我們一些指示。首先請教樞機主教。 單國璽樞機主教:我想,自由是普世一個普遍的、大家都接受的價值。真正的價值,如同真理一樣,不用怕。真正的自由對國家社會只有好處,沒有壞處,除非妄用自由。 現在大陸正在鼓勵大家發展經濟致富,但光是在物質方面發展,而輕忽了精神生活、輕忽了宗教價值、輕忽了良心的自由,社會就不能平衡發展。沒有良心的自由,人就沒有什麼可以約束自己,就像現在社會上制定的法律條文很多,但社會還是亂,假使大家有信仰,一定能夠自律,好比中國人常常說的:「頭上三尺有神明。」別人看不見,但是神明可以看得到,他有這樣的認知,也就不會胡作亂為了。 因此,為了社會的發展、經濟的發展、國家的和諧、國家的前途,我想,向遠處看,還是需要給人民信仰上的自由。 主持人:俗語說:「人在做,天在看。」我們也想聽聽星雲大師對兩岸有些什麼期待,能不能提出一些建議,讓在座的各位朋友共同努力? 大師:現在兩岸都互相講「統戰」,台灣想統戰大陸,大陸也想統戰台灣,誰統戰誰、誰強誰弱,這很難講。不過,我們台灣有優勢,就是樞機主教講的宗教的信仰、宗教的自由。佛教和天主教都講戒律,那麼今天承蒙輔仁大學頒給我名譽法學博士,我就趁此來講法、講戒。 佛教裡的五戒是自由的意義,你不守戒,犯了法,失去自由,就要被關閉;你肯守法守戒,也就能夠自由了。例如五戒當中的不殺生,就是不侵犯你的生命,而尊重你生命的自由;不偷盜,就是不侵犯你的財產,而尊重你財產的自由;不邪淫,就是不侵犯你的身體而尊重、保護你;不妄語,就是不用語言去傷害你、打擊你。現在的台灣,言語肆無忌憚,儘管沒有犯罪,實際上是妨礙自由的;因為自由的真義是尊重別人,不妨礙別人。 第五條是不飲酒,縱觀社會上多少酒後駕車出了人命。所以,能把宗教信仰的自由、戒律的自由在中國大陸實踐,對中國大陸也是很大的貢獻。 主持人:兩位大師都經歷了非常充實而圓滿、非常豐富而輝煌的一生。 那麼我現在要請教兩位,如何來看待自己過去逝去的歲月?首先我們請教樞機主教。 單國璽樞機主教:我也是出家人,我的出家也有一點曲折。在我念小學的時候,鄉下缺乏醫療設備,我的一個鄰居本來身體很強壯,卻忽然在夜裡喊疼,經過三天三夜就死了。那時候我就說,我長大以後要當醫生,要到偏遠地方給人看病。 後來呢?中日戰爭時期,我還在念中學,遇上了華北大旱災,三年沒有下雨。那時候,幾個大的城市,公路、鐵路延線都是日軍和黃鞋軍在戰爭。至於鄉下呢?有的是國軍的游擊隊,有的是共軍的游擊隊,那叫做「八路軍」,甚至後來還有一些雜牌軍也來了。可以說,當時真是兵荒馬亂。尤其老百姓家裡一有剩糧,日本人來了也要,別的游擊隊來了又要,到最後都是家無剩糧,一遇到旱災,就餓死很多人。 那時候,有的人在路邊躺著,因為很多天沒有吃東西,連求救的聲音、力量都沒有,我看了真是愛莫能助,但還只是一個中學生的我,也沒有那麼大的力量可以幫助他們。於是,我就想:怎麼樣才能解決華北的大旱災?尤其有的時候黃河水多了就要氾濫,因此,我就說中學畢業以後要去念水利工程,好能在缺水的時候,利用黃河的水來灌溉;要開挖幾條運河,好讓雨下得多、水澇的時候,能將黃河的水疏散,解除旱災、水災。 不過在我中學畢業的時候,國共內戰又開始了。內戰期間,我一直在想:什麼時候戰爭才要結束啊?一方面也想到,戰亂時期,恐怕這麼大的水利工程,政府是不會把重點擺在這上面的。 那麼,後來在打仗的時候,我看到一個大鬍子的外國神父,在日軍來到城裡的時候,婦孺們都逃到了他的教堂裡,因為大家都認為神父可以保護他們。所以,教堂內、院子裡,到處都擠滿了人,大概有三千多人。 那時候,神父手無寸鐵,站在大門口,日軍拿著刺刀迎面而來,他伸開手,就說:「你先殺我好了!你把我殺了,才能解決……」他那樣勇敢,那樣保護人,連那些沒有理性的,在戰爭中殺紅了眼的日軍也都被攝服了,全不敢進入。這麼一來,那麼多的人就都得救了。因此,我說我要做一個像他那樣,能夠犧牲自己去救別人的人。(大眾鼓掌)我說假使我做了神父,從事教育工作,一樣可以輔導我的學生,讓他們去做醫生,讓他們去做水利工程師,讓他們去做其他工作,改革這個社會,這可能比我一個人做,力量還來得更大。所以,就這樣,我做了神父。 在我正式進入北京耶穌會初學院修道的時候,已經是二十三歲,那時候戰爭剛剛結束。這是我的經歷。那麼假使現在讓我再做選擇,我大概還是會走這條路。不過,我可能要好好地利用時間來充實自己,好能夠為別人做更多的服務。所以,雖然現在我已經八十四歲,最近還發現得了肺腺癌,但是我還是希望能夠為大家所用。我記得周聯華牧師在他八十大壽的時候說要「封口」,從那以後就不講道了。我呢?我不「封口」也不「封衣」,假使還有一點廢物利用的價值,我希望別人能夠儘量地利用、天主能夠儘量地利用,一直到我最後不能講話、不能做什麼為止。只要我還有一口氣,還能夠為別人服務、能夠做什麼,我是在所不辭。(大眾鼓掌)(待續)
-
【星雲大師全集129】隨堂開示錄332
對談專訪42 當基督遇見佛陀──與單國璽樞機主教對談5-3 時間:2006年12月16日.地點:台北國父紀念館 主持人:佛教和天主教是現在世界上信徒最多的兩個宗教。從十五世紀世界的發現以後,天主教在世界上幾乎沒有一個地方沒有信徒,已經成為真正世界性的宗教。所以,我想請教樞機主教,天主教的領導者是用什麼方式來帶領他的教徒,使它能夠經過這麼多年之後,還是一個非常興盛的、正信的宗教? 單國璽樞機主教:首先就是說,天主教非常注重信仰的純潔,對於耶穌基督所傳下來的信仰,儘可能不要讓它變質。另一方面,它也重視基督所建立的制度。基督收了十二個門徒,在這十二個門徒當中,有一個領袖,也就是伯多祿(Simon Peter)。教宗就是宗徒Peter的繼承人。現在的教宗是第二百六十五位繼承人,他就如同是一個國家的領袖,後來又有主教、教區的設立,甚至每一個國家還有主教團、總教區。 換句話說,天主教單純設有一個中央領導,中央對於信仰特別注重。後來中央之下再設有主教,主教下再有神父。可以說,制度建立得很清楚。到現在天主教已將近有十億教徒,分散在世界各地,但都是同一的教會、同一的領導、同一的信仰。 主持人:剛才我們聽到樞機主教說明,天主教是用這樣一種方式來帶領他的信徒,使天主教成為世界上信徒最多的一個宗教。那麼,雖然天主教在世界各地都是非常重要的宗教,但是各地也都還有不同的宗教。所以,我想要請教星雲大師的是,您是基於什麼樣的理念,還希望在那些以天主教、基督教為主,或者是以其他宗教為主的地方,從台灣出發,把佛教宣揚出去?為什麼您要懷抱著一種「法水長流五大洲」的想法? 大師:因為世間上有了太陽,還要有月亮、有星星;有了火車,還要有公共汽車、有飛機;有了眼睛,還要有耳朵、有鼻子。可以有很多的選擇、很多的功能。 佛教在中國兩千多年來,過去的傳教,有一點方向錯誤,就是一直要把出家人的佛教讓在家信徒接受。比方你要結婚了,佛教就說:「哎呀!不是冤家不聚頭。」你要生孩子了,「哎呀!都是一些討債鬼!」或者你想要錢,「哎呀!何必那麼貪心?黃金是毒蛇啊!」這麼一來,讓一般在家信徒學習出家人的出世觀,說:「夫妻是冤家」、「兒女是討債鬼」、「黃金是毒蛇」,許多人也就不敢親近佛教了,而讓佛教失去了很多的信徒。 實際上釋迦牟尼佛不是這樣。釋迦牟尼佛觀機逗教,契理契機;釋迦牟尼佛「示教利喜」,開示教導,讓人歡喜。所以,什麼叫做「人間佛教」?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可以讓每一個人的家庭、每一個人的生活,因為佛教而能改善、能昇華、能發展、能擴大的,就是人間佛教。這也就是人間佛教應運而生的道理。 主持人:放眼這個世界,東西仇恨、南北對立,處處天災人禍不斷。就拿我們台灣來說,最近有一位非常有學問的學者,他用四個字來描述今天的台灣,他說:「台灣病了。」那麼,我想請教樞機主教的是,這一個生病的台灣,種種的混亂、弊端層出不窮,要從哪裡著手,才能改善呢? 單國璽樞機主教:兩千多年以前,耶穌在宣揚福音的時候,一開始就說:「天國近了,你們悔改吧!」我想,台灣社會的病症那麼嚴重,如何改善?最基本的還是人心要改變、要悔改,我們的看法、精神價值、對他人的關係,都要重新調整。 實際上,最近幾十年,社會所強調的都是科技的發展、物質的享受,而把精神價值放在一邊,倫理道德也不管,以至於有現在這樣的結果。所以,我想還是要從改變我們的心靈做起,每個人先從反省自己有什麼做得不對,把價值、秩序弄清楚,知道什麼是該追求的、什麼是不該追求的,真正地讓自己脫胎換骨、改頭換面,所謂從誠心、正意、修身、齊家而至平天下。 現在人人都講人權、講自由,拿一個比喻來說,立法院裡正在討論的墮胎合法化問題,有的人說,至少給懷孕的媽媽六天時間想一想:墮胎不墮胎?而事實上,一個無罪的小孩子,沒有力量可以保護自己,也沒有律師替他辯護,能夠說緩刑六天後,就不要他了嗎?這是妨礙他的自由。所以,人們對於自由的價值是分不清的。 又比方,人們在馬路上開車,有行路權,經過的路人則有生命權。那麼到底是行路權重要,還是生命權重要?在生命權和人權自由有衝突的時候,當然生命是最寶貴、最優先的。 但是現在這些思想、價值觀都亂了,許多人妄用自由、妄用人權,不知道人權是從哪裡來的。人權原來是從人的本性而來的。 比方現在社會出現的同性結婚,這也是人權、也是自由,但是天主、上帝造的人,無論是在生理或心理方面都不一樣,這是沒有辦法改變的,所以一個男人不能做媽媽,一個女人也不能做爸爸,若要結婚,這也就違反自然律、違反人的本性了。 假使這些價值觀念,沒能重新整合、調整,按照該當怎麼樣就怎麼樣,社會的亂象也就解決不了了。 主持人:剛剛樞機主教舉了一個「人工流產合法」的問題作例子,一個人從懷孕算起,胎兒時期是人的一生當中最脆弱的階段。那麼如果我們在人一生最沒有能力保護自己、最沒有能力說「抗議」這句話的時候,奪取了他的生命,算不算是對人權最大的一種侵犯?我們很希望大家認真地去思考,尤其是希望在立法院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大家能夠認真地去思考。 俗語說:「小病從醫,大病從死。」大家都認為台灣真的病了,而且病得非常嚴重,病入膏肓。那麼,我想請教星雲大師,我們台灣還能救嗎?需要醫治嗎?如果要醫治,該從哪裡著手呢? 大師:台灣的病是「自私」,每一個人都認為自己才是對的。如何才能得救呢?剛才樞機主教說到「悔改」,確實,認錯是一個人最大的勇氣,認錯能去除自私。但是落實治病方法之前,首先要能自覺,覺悟自己的毛病出在哪裡。如果一個人不能自覺,也就只有任性,錯了也不肯承認。 有了「自覺」以後,台灣社會還需要「公正」。現在的台灣,沒有公正、沒有公平,以非為是,以錯為對,這是很可怕的。是非不分、黑白不分的結果,社會就會亂了次序。所以,大家要有是非觀念,不要只講利害,這個對我有利,我就舉手贊成;這個對我不利,我就加以反對。總說今天台灣的病,要從重建社會的次序,喚起每一個人的覺醒做起。(待續)
月光寺慶祝法寶節 臘八粥送暖醫護與寒士
2021-01-242021年人間佛教宣講員考核 宣講佛法傳承佛教法脈
2021-01-24佛光童軍初級訓練營 快樂學習發揚三好精神
2021-01-24寒冬送暖守護慈生 佛光人捐口罩助防疫
2021-01-24佛教天主教對談 正念對待疫情
2021-01-24大明寺小小華佗營 體驗一日中醫師
2021-01-24蘭陽別院雲水書車期末感恩 期盼海鷗展翅又高飛
2021-01-24首度與多元宗教合作 法寶節派送臘八粥與眾結緣
2021-01-24世界和平鐘紐西蘭代表 參訪北島佛光山
2021-01-24永餘法師佛學講座 從勝鬘經談人間佛教的實踐
2021-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