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慧慈寺微講座 「孩子,我想和你好好說話」
【人間社 陳德啟 台南報導】2023-11-28「2023佛光山慧慈寺奮起飛揚微講座」第四場與慧慈幼兒園於11月26日聯合舉辦,邀請薩提爾模式專業教育講師紀宗佑以「孩子,我想和你好好說話」為題,透過實際案例、提問及對話演練,與逾130人分享親子和諧相處的秘訣,了解如何面對自己的情緒,以及用關心的話語讓孩子的情緒找到出口。 「如何和孩子好好說話?」紀宗佑舉自己和父母的對話模式、偏鄉孩子的案例,導出「家是給溫暖和愛的地方,外面的世界才是壓力的來源」。要適時讓孩子發揮創意,可以獨立自主,有自己的夢想、想法,不要將大人的經驗介入孩子的生命,過度管控只會阻斷其想像力,透過討論、平等對待,讓孩子願意把心裡的話說出來。 「如何表達情緒與應對?」紀宗佑表示,父母的身教、言教很重要,關心孩子的內心世界,引導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在資訊爆炸的加速年代,知識的搜尋快速方便,大人的角色是給孩子溫暖與關懷,擁抱、談話都能帶給他們幸福感。因此,親子之間需好好交流、和諧對話、訴說內在情緒,情緒是一種能量,不會憑空消失,負面情緒在體內長期累積,容易產生病變,所以要學會安頓自己的情緒。 課程中,紀宗佑親自示範指導家長演練「指責、討好、打岔」等情境,藉由肢體語言與對話練習的輕鬆歡笑氛圍裡,告訴大家溝通技巧是點出與重複對方的情緒、傾聽、回應等方式,藉此與孩子的渴望連結,讓其感受到被肯定與理解、被愛與認同。 紀宗佑強調對話的基本功是傾聽、好奇、表達;對話原則是不給答案、不說道理、沒有目標導向、沒有為什麼等。至於互動核心是給予孩子責任,讓他在探索的歷程上能帶著愛出去、想念家,最後懂得回家。 慧慈寺監寺知霖法師表示,慧慈幼兒園非常重視品德教育,在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的指導下,將「三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融入品德教育中。此外,情緒管理與人際溝通對所有人而言是很重要的一門功課,希望藉此講座,讓大家在親子互動與情緒管理皆有所收穫。 園長游素珍分享令他震撼的一句話「給愛、不礙」,讓他重新省思自己的想法和既有觀念,也懂得不是改變別人,而是學習調整、看待自己內心的世界;希望家長回家後能與孩子和諧對話,「讓我們就從愛、關懷、傾聽出發吧!」 家長蔡宛樺說:紀宗佑透過提問、演示讓家長反思,而不是單一方向的聽講。打破大人和小孩的階級,對話的核心在於家庭的意義,父母的關懷、溫暖,走進孩子的世界,讓孩子有機會表達內在情緒。黃蓮茵表示,這場講座後讓他了解要用孩子的角度、想法,好好地聽其說話,希望能和孩子一同成長努力。
相關新聞
-
法寶寺FUN輕鬆增能講座 蔡淑慧談「探索心靈的元宇宙祕密花園」
由佛光山法寶寺、竹北市東平里社區發展協會主辦,國際佛光會新竹竹塹分會、竹北第一分會、竹北第二分會承辦的輕鬆增能講座第五場,11月15日於竹北市東平里集會所舉行,主題「探索心靈的元宇宙祕密花園」,邀請工業技術研院資深物理研究員蔡淑慧博士授課,展開「心物合一」的心靈療癒饗宴,百餘人與會。 法寶寺監寺覺舜法師致詞,現代的人工作繁忙且壓力大,常處在身心的亞健康,透過專注覺察心內與心外的狀態,會發現善美的世界;鼓勵大眾多走出來參加講座、當義工,從學習與服務中成就自己,回歸真心本性。 竹北市市長鄭朝方教導大眾深呼吸吐氣法並談到,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在人生中一定會有挫折,當遇到挫折時,就要「觀自在」,學習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智慧,如此才會身心自在,讓身、心、靈與萬物融為一體。 蔡淑慧說,「心物合一」之心腦共振與生命物語,由身心靈自我療癒開始,自己努力15年,在研究舒曼雲朵床時,發現人體中的心臟與舒曼波同調的核心原理,說明心臟與舒曼波(schumann resonances)是如何產生同調共振,進而達到身心靈紓壓平衡的狀態。 當人體進入睡眠後,感官世界是如何運作?人為什麼需要睡眠?夢境它代表的生命意義?這些是科學界待探索的領域。從「清明夢」中與過世的父親對話,和自己修行的體悟,證實「清明夢」和一般雜夢的腦波不同。然而舒曼床也是從「清明夢」發明的,人一但進入夢境情景,全部腦波啟動,此時與夢境合一,達到「心物合一」的境界。 從鑽研「唯物論物理」跨越到人類心靈領域「心物合一物理」的現代科學家蔡淑慧說,《台灣物類相感誌》記錄自己的生命故事。無意中來到一座山林裡,並且長住四年,展開每天的生活哲學,心靈與夢境反思的紀錄,與大自然中的植物、動物對話,並從自然中思索、滋養人類意識研究的養分,獲得「無」中去生「有」啟蒙。 喜歡研究老祖宗思想背後的現代科學意涵,從日常生活中觀察,體會到「萬物皆有靈,草木皆有情」及佛書「四分律」提及的萬物在特定的時空之下,都可以透過「心物合一」途徑來滋養身心之靈藥。
-
吳周平聊關係 察覺感受回歸清明
彰化社區大學11月11日進行「112年秋季班公民素養周系列講座」末終場,百餘位師生專注聆聽「分享快樂學習空間創辦人暨正念關懷協會講師吳周平」暢談「這晚.我們聊關係」。副校長妙宥法師致贈結緣品給吳周平,嘉勉師生精進學習,納受美好的人我關係;空靈鼓初階班張美玲師生演奏〈紫竹調〉揭開序幕。 吳周平舉自身的嘴唇傷口實例開場:「心情指數、想法、情緒、感受,都是來來去去。」從心情指數變化中體察及感受自己與自己的關係,並引用美國家族治療大師薩提爾的話為主題作註解:「我想要愛你,而不抓緊你;欣賞你,而不評斷你;參與你,而不侵犯你。如果我也能由你那裡獲得相同的對待,那麼我們就可以真誠地相會,而且滋潤彼此。」 東方的儒家強調人與人的關係,道家講究人與天地萬物,佛家體察人與心的關係;西方心理學研究的精神分析、意識、潛意識、創傷經驗、家族治療都在說明形成「我」的感受:「我的感受不真實,但會影響我,如現今網路時代的Wi–Fi。」因此,「個人認為佛陀就是融合東、西方思想的偉大且實際的心理學家。」 吳周平邀請三組聽眾上台演示「關係的阻礙是什麼呢?為什麼會影響我們的關係呢?」印證在人我關係中會受到「溝通姿態(個性)、感受、感受的感受、規條、期待、渴望、我是(生命力、精神力量)的影響。」 透過演示「如何處理未滿足的期待?」驗證「放下未滿足的期待,找出滿足未滿足期待的其他方法(交換、調整),回到自己内在渴望的層次,找到實際而健康的其他方法以滿足渴望,在滿足那些尚未滿足的期待上工作,探索、處理實現未滿足期待的阻礙(成長經驗),決定保有那些未滿足的期待,但了解、接受付出的代價,並為此決定結果負責。」 吳周平總結,從演練過程可體驗「人我關係」實際的感受與應對方法,明白對無我的誤解及知識上的無我,與無我之前受「有我的」影響,察覺自身想法、情緒、感受。漸漸的「我」消融了,「我」變得更有彈性了,「我」變得柔軟了,「我」已經不再是原來的「我」;終究回歸「清明的我」:用這些話「無染的看待關係、無礙的進入關係、在關係中滋養彼此、在關係裡更自由、在關係中見『有』『無』。」
-
低碳綠生活 簡慧貞傾囊相授食在健康
「從生活中的小事,接軌國際的大事;從生活中的常識,確保健康這件事。」2023國際書展暨蔬食博覽會名家講座11月11日場次,環境部化學物質管理署副署長簡慧貞,於佛陀紀念館五觀堂開講「永續發展綠生活-食在健康」,與近150人分享,從食物、鍋具的選擇和保存,延伸到永續發展綠生活的議題。 「所謂永續發展是下一代與這一代發展的條件、對地球資源的運用是一樣的,如此才不會剝奪下一代發展的機會。然,從工業革命至今,地球資源是否已經用罄,限制下一代的發展。」簡慧貞點撥出永續發展的核心。 聯合國為了遏阻全球暖化趨勢,2015年巴黎協定避免地球升溫超過2°C,最好控制在1.5°C以內,但地球暖化仍持續加速惡化,最終發展至各國必須在2050年前斷然採取行動–淨零排放。但是人類繼續要生存,產業仍舊要發展,於是因應推行2050 淨零排放路徑,「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及「社會轉型」。 淨零綠生活是「生活轉型」的關鍵策略之一,簡慧貞從「食、衣、住、行、育、樂、購」生活層面,詳述零浪費低碳飲食、友善環境綠時尚、居住品質提升、低碳運輸網絡、綠色旅遊,以及使用取代擁有。在食的部分,如外出用餐時,可以選擇「環保餐廳」、「環保標章餐館」或「AMOT溯源餐廳」。她推薦不提供一次性餐具、優先使用國產在地食材,提供環保、低碳供餐及用餐環境的佛光山與佛館的餐廳。 簡慧貞表示,淨零綠生活是一個永續發展的生活方式,透過減少垃圾、節約能源和水資源等,減少對環境的影響,達到低碳、環保、節能的目標,最終實現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處。舉例淨零垃圾,避免使用過多不必要的包裝物、塑膠袋等一次性產品,推崇回收再利用、堆肥等綠色垃圾處理方式。 聚焦綠色飲食、綠色安心食用,簡慧貞提策眾人,優先購買新鮮天然在地食材為主,減少過度加工食品。使用天然的蔬果色素製作食品,如紫色可使用紫薯或芋頭、紅色可使用火龍果、黃色可以使用薑黃等含有天然色素的蔬果。食品或食材如需添加食品添加物時,宜選購衛福部食藥署許可證字號者。 對於香氣濃郁、色澤鮮豔、口感耐嚼彈韌、貯存時效過長、久煮不爛等食品,都需要特別警覺留意,如順丁烯二酸酐化製澱粉食品、玫瑰紅B紅湯圓、二甲基黃皂黃豆干、蘇丹色素鴨蛋黃等。選購食品應即期內食用、變質後切勿食用。簡慧貞特別叮嚀,超過2小時的珍珠、湯圓軟Q不會變硬,小心是毒澱粉取代天然澱粉。 為減少耗損能源,避免長時間烹調食物;避免食物浪費,吃多少煮多少。為減少碳排放,減塑自備購物袋,多吃在地當季蔬果食材。此外簡慧貞並加碼相授「生活化學物質安全使用妙招」、「致癌作用」等,令眾涉獵專業知識。 講座中,簡慧貞不時提醒不沾鍋變成沾鍋時,要將它淘汰,因有裂痕,會有塗層脫落,其毒性影響人體,並交代聽講者回家功課「清冰箱」。
-
簡文仁名家講座三「ㄌㄧㄥˊ」的健康 樂齡、淨零、心靈
國泰醫院物理治療師簡文仁,11月7日於佛陀紀念館舉辦的2023國際書展暨蔬食博覽會名家講座,以「三ㄌㄧㄥˊ的健康-樂齡、淨零、心靈」為題,講演健康不只是個人的樂齡生活,也是環境的淨零生態,更是淨土的心靈生天。逾160人在五觀堂,契入生態環保、心靈環保及綠生活的核心。 以「3動、3R、3問」為主軸,簡文仁侃侃而談,3動是樂齡生活需要腦動、身動與互動;3R是淨零生態需要「Reduce–減量、少欲、Reuse–再用、少丟與 Recycle–回收、少廢」;3問是心靈要問「我從何來、我往何去、我的意義」。 一般人界定「樂齡生活」是人退休後,過健康快樂的生活,再造一個「安可」人生,其實任何年齡層都要快樂。所謂健康,簡文仁定義它是身平安、心喜樂、靈成長的身心靈健康;再從客觀、主觀、宏觀角度,總結健康是生理、心理、社會的和諧。 「腦動:學習、旅遊、想東西;身動:手動、腳動、核心動;互動:你好、我好、大家好」,簡文仁揭示樂齡的策略。例舉藉由五感訓練、回想,降低失智風險;隨時隨地快快樂樂的運動,掌握控制自己的動;不要宅在家,多參與社區活動,甚至義工服務,與人良性互動。 講到身動時,簡文仁帶領大眾撞背、拍胸、摩腰、上肢、下肢、手指、腳尖等運動,並示範控制呼吸,勻、長、強、停隨心所欲。 地球資源有限,當今人類沒有權利掠奪後世子孫的資源,應以環保3R淨零生態,期使地球能源永續循環,為人間安和樂利的淨土。簡文仁鼓勵大家,少買、少吃、少用、不換組件只換零件維修器具;養成「勤儉捨留」的觀念,該省則省,減少浪費。並強調布施是最上乘的捨。 談及心靈層面,簡文仁引領與會者,從血緣、地緣、人緣,追溯「我從何來」;由死亡、靈魂、影響力,探究「我往何去」;經天命、任務、繼起,確認「我有何義」。勉眾在有限的人生當中,以「生活的目的,在增進人類全體之生活;生命的意義,在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影響人生的因素有基因、環境、健康、生活、認知,簡文仁統攝健康的生活,從正確的運動、均衡的飲食、愉快的心情、優質的睡眠、規律的作息、良好的習慣下手。 精采的講演完結後,簡文仁為大家致上祝福,囊括人間、空間、時間:人人好無人除外、處處好無遠弗屆、時時好無限永續。
新加坡人間佛教青年論壇 信仰年輕化
2023-11-29佛光山台北道場假日文學饗宴 佛教文學的說唱傳統論壇
2023-11-28彩繪燈籠點亮人生 永靖分會與親子共樂
2023-11-28首屆文明互鑑青年學者論壇成功舉辦
2023-11-28紐西蘭佛光山本土參訪團熱絡 寺院成為人生加油站
2023-11-28佛光山普門寺僧信二眾歡喜彩繪創意燈籠
2023-11-28人間生活禪 體驗禪修的奧妙
2023-11-28細說星雲大師三不朽人生 慧傳法師點亮蘭陽信眾心燈
2023-11-28〔寶島采風〕沙洲離島南國風 繽紛浪漫夕陽紅
2023-11-28慧慈寺微講座 「孩子,我想和你好好說話」
2023-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