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寶寺生活系列講座 從交棒與接棒談信仰傳承
【人間社 吳浩君 新竹報導】2022-04-20「唯有不斷的交棒、不斷的接力才有無窮希望。」劉招明說道,人生像接力賽,就算你跑完了這一棒仍有餘力,還是應交給後繼者,給予機會衝刺爭取勝利。佛光山法寶寺生活系列講座4月17日邀請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副總會長劉招明、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檀講師陳秋琴伉儷,與兒子劉宗澧(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理事)從交棒與接棒談信仰傳承,線上線下近400人參與。 講座由陳秋琴擔任主持,以輕鬆座談方式共同探討交棒與接棒的議題,「人生不只是場馬拉松,更像團體接力賽具有積極意義。」凡事要集體創作,更需代代相傳,有傳承才有無窮的希望,藉由家庭教育、信仰傳承、事業接班、公益參與等四個面向與大眾分享。 劉招明表示,家庭和諧有三要素:孝順、愛與關懷、包容,感謝妻子陳秋琴全力照顧家庭、成就事業。利用週末放假帶孩子回老家探親,組織家族旅遊。藉由家人互動相處,讓孩子懂得孝順、體會親情重要。與孩子是三分父子七分朋友,保持應有的倫理規範,也能如朋友歡樂相處。劉宗澧則感謝父親百忙中還安排旅遊,創造更多家庭連結。 家庭難免有衝突,面對彼此想法差異時,父母可以耐心平和讓孩子表達意見、平等討論、尋求共識。陳秋琴表示,母親可善用柔軟的力量,作為父子間的橋梁。在孩子面前多稱讚父親的辛勞和愛護子女的心意,在父親面前分享孩子懂事及他人的讚譽,給彼此留下正面歡喜的印象,平時相處和樂遠比發生事情才化解衝突來的重要。 具備正知見、孝順和行善要及時,是劉招明想傳承給子女的家庭文化。「人生不但要賺淨財,更要賺法財。」法財讓我們生活平安順利,透過行三好、四給而能廣結善緣,這些善緣就是一種法財。而劉宗澧在父親身上學到給的精神,因此教育他的孩子「不是我要什麼,而是我能給什麼。」給的人生能夠實現更有價值的生活。 「有福同享,有難同當。」陳秋琴以正能量接引子女學佛,分享擔任佛光幹部的溫馨感動,鼓勵他們參加道場活動。劉招明以身作則,親自陪伴孩子參加短期出家,甚至一同剃頭體會叢林生活,讓孩子們從不認識佛教到選擇皈依受戒。劉宗澧提到,父母邀請其他家長帶著子女來參加佛光山活動,因為有同齡夥伴參與而更能融入。認為孩子因為信仰而養成良好習慣,更懂得自律,也能在家庭與信仰中互相成就。 關於事業接班,劉招明主動創造因緣,安排孩子假期空檔到公司實習,熟悉公司事務。曾經歷兩次健康危機,他感謝妻子傾力扶持和子女的孝心接任事業,更感謝妻子讓孩子學會感恩心跟責任感。劉宗澧回饋,傳承是父母的肯定,自己的努力很重要,更欽佩父親的共識開放,接納子女不同的想法和發展。 劉招明夫婦積極投入公益,更強調要言傳身教、把握因緣,用慚愧感恩的心回饋社會。劉宗澧分享,帶著孩子一同參加法會,將功德迴向給法界眾生,透過法布施讓孩子了解,身口意的布施遠比付出金錢更有價值,並將四給落實於生活。 劉招明談到交棒與接棒,應該留財不如留德。如星雲大師所說:要把財富留給世間,功德留給子孫,將智慧留給自己,將歡喜留給大眾。陳秋琴分享,有承擔才有進步,肯付出才有收穫,期望大眾承擔信仰傳承的責任,因為信仰而有慈悲智慧、建立使命責任、得到快樂人生。
相關新聞
-
【人間佛教座談會】首度線上舉行 探討人間佛教應對現代危機
由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及澳洲星雲大師教育基金會合辦的「2021第八屆人間佛教座談會」,將於11月6-8日舉辦,座談會首次移師澳洲南天大學,主題為「人間佛教對現代危機的回應」,探討佛教應對當代危機之道。計有來自美、澳、英、德、荷、台等國家地區,共23位學者參與發表,展現人間佛教研究的國際化趨勢。座談會將以全英語進行,並於開閉幕典、基調對談、綜合座談提供中文即席口譯。 座談會首日將以基調對談「不該浪費的良機—重整被打亂的生活」拉開序幕,由國際佛學泰斗,加州柏克萊大學名譽教授路易斯.蘭卡斯特(Lewis Lancaster)教授和榮獲澳洲官佐勳章(AO)的心理學家兼社會研究員休.麥凱(Hugh Mackay)榮譽博士主講。蘭卡斯特教授同時也是電子文化地圖協會(ECAI)創辦人、《佛光大辭典》英譯計畫最高學術顧問、佛陀紀念館「佛教海線絲綢之路—新媒體藝術特展」學術策展人。麥凱榮譽博士從事社會研究60年、專欄寫作逾25年,是澳洲心理學協會榮譽會員,獲五所大學榮譽博士學位,2021年出版《仁慈革命》(The Kindness Revolution)。 六大子題論壇論題包括:創建包容性社會、邁向未來的人間性社會—複雜體系中之自我挑戰、借鑒澳洲應對當代危機的經驗、重新評估當代的佛教適應、尋求健康幸福的人間之道,以及化慈悲為行動,從多元角度探討人間佛教安樂之道。 本屆座談會發表人有人間佛教學者及各領域翹楚,包括澳洲臥龍崗大學榮譽教授Stephen Hill、國際人權律師Leanne Smith、藝術教育工作者Linus Lancaster、中華民國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邱子倫博士、美國西來大學人間佛教研究所黃穎思(Jens Reinke)博士、澳洲南天大學人間佛教中心主任覺瑋法師、澳洲格里菲斯大學醫學院高級講師曾廣志博士、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妙光法師等。每場次的前一小時由發表者依次以影片發表,後一小時則是發表者線上即時交流對談。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秉承星雲大師「以教育培養人才」的宗旨,致力推動佛教現代化、大眾化、生活化、國際化,將人間佛教理念傳向全球。為促進佛教界與學界交流、掌握人間佛教研究趨勢,2014年起首辦的人間佛教座談會,已打造成研究人間佛教的資源共享平台,成為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的重要論壇。歡迎各界人士、學者踴躍報名。 座談會官方網站:https://hbsymposium.fgsihb.org/ 線上報名連結:https://reurl.cc/7309eb (大陸、港澳地區) https://reurl.cc/1o13V9 (其他國家地區)
-
第八屆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系列報導(十)
9月11、12日,「第八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在滬隆重舉行。本次會議由上海大學、上海大學道安佛學研究中心、和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聯合主辦,因疫情防控需要,全部採用線上方式召開。 9月12日下午的第六場研討會後,舉行了綜合座談暨閉幕式。閉幕式由上海大學道安佛學研究中心主任程恭讓教授、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主持。 在閉幕式上,程恭讓教授首先邀請佛光山長老慈惠法師發表演講。慈惠法師指出,人間佛教是佛陀釋教的善巧方便,人間佛教就是以佛陀的本懷為基礎來弘揚的。人間佛教在全世界不同的地區得到弘揚,最重要的就是要契理契機。長老以佛光山推動人間佛教全球實踐的豐富成果,證明人間佛教理論的合理性。 接著,各場次主持人暨評議人代表對兩日來的各場分組討論作了綜合彙報。代表們認為,研討會題材多樣、內容豐富、視角新穎,涉及到了生態文明、海外比丘尼弘法、各宗教之間的比較,佛教宗派之間等多個維度;從方法上看,有學理上的闡述,有宗教學、歷史學、社會學研究的視角,有田野的考察,各種不同的研究方法使得人間佛教研究路徑更加寬廣。各個發表者有深厚的文獻功底,研究內容扎實詳盡。閉幕式也邀請了佛光山文化院院長依空法師出席,依空法師依據星雲大師的著作《人間佛教佛陀本懷》,對於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精神進行了深入的解讀。 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唐忠毛對參會學者的論文做總結性學術評議。唐教授指出本次會議主題聚焦在人間佛教的交流性和文明互鑒之中。正如程恭讓教授所指出交流性是佛教的一種根本特徵,在一定程度上中國佛教史也可以說是中國佛教的交流史。當下人間佛教的國際性交流,展現了中國佛教的風貌。人間佛教在與西方文明、世界文明交流中發展成為人類共同的智慧。「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連續召開了八屆,從發表成果來看,研究方向雖然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為主,但其研究內容呈現出了多元的方向、多元的視角。研討會已經發展成為中國佛教學術研究的高端平臺,推動了兩岸人間佛教文化的交流,對當代世界佛教的研究有著重要意義。 閉幕式最後,妙凡法師做總結性發言。他指出人間佛教有五個面向,第一「對治義」,對治明清以來佛教的經懺化等等弊端。第二「回歸義」,回歸佛陀本懷。第三「普濟義」,普濟是大乘佛教的精神。第四「究竟義」,人間可以成佛。第五「現代化」,人間佛教必須與時俱進。人間佛教的研究要緊扣佛陀本懷同時汲取傳統智慧,去發掘佛教中積極向上的方面。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至今已成功舉辦八屆,截止日前,累計參與者達348人,發表專業學術論文近400篇。研討會集眾家之長,不僅有深具影響的前輩專家,眾多的年輕學者也參與其中。會議的連續舉辦為學術界搭建了一個穩定、高端的學術平臺,也培養了許多佛教研究的年輕學者,這些學者有些已經開始在各自的研究領域之中展露鋒芒。 程恭讓教授指出會議在主題設計上不僅包含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方方面面、近現代人間佛教等相關問題,同時更加注重以多元宗教、多元佛教的角度對佛教、文化、文明做整體全面的深入探討。會議論文既有從宏觀視角的觀察,也有詳細具體的研究,所關注的議題涉及傳統與現代,中西文化,傳統佛教與人間佛教等多個面向。系列會議的研討成果豐富了當代中國佛教的思想論述,深化了對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的理解,為佛教中國化研究及當代佛教學術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
-
第八屆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系列報導(九)
「第八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9月11、12日在滬隆重舉行。本次會議由上海大學、上海大學道安佛學研究中心和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聯合主辦,因疫情防控需要,全部採用線上方式召開。 第6場研討會由上海師範大學對外漢語學院教授夏廣興、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講師孫國柱主持兼評議。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後劉怡寧、南開大學社會學系講師遲帥、揚州大學哲學系講師王若曦、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生顏峻、揚州大學哲學系講師樊沁永、上海大學文學院講師黃凱發表論文。 劉怡寧:禪對當代文明的啟發 從人間生活禪出發的考察 劉怡寧的論文〈禪對當代文明的啟發:從人間生活禪出發的考察〉,由宗教社會學關注宗教與當代世界之關係的研究視野出發,以經典的解讀為依託,考察「人間生活禪」如何可能實踐出「人間佛教」入世實踐的內在修行意涵。 遲帥:人間佛教的理論實踐的目的及效果–從太虛大師到星雲大師 遲帥發表論文〈人間佛教的理論實踐的目的及效果–從太虛大師到星雲大師〉,將人間佛教的理論與實踐,置於太虛大師和星雲大師建設人間佛教的基本思路當中,說明人間佛教的提出有其歷史和時代的針對性,一方面人間佛教為了對治世人對佛教的偏見以推動佛教改革,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回應現代文明發展而出現的道德和社會問題。太虛大師和星雲大師在不同歷史時期,持續推動的人間佛教運動,為漢傳佛教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貢獻。 王若曦:論《人生觀的科學》中太虛與梁漱溟的文化理論互動 王若曦在其論文〈論《人生觀的科學》中太虛與梁漱溟的文化理論互動〉,梳理了太虛與梁漱溟圍繞文化圖景所展開的思想互動,還原太虛法師「人生佛教」思想的發生背景。王若曦認為,這種梳理有助於發現梁漱溟佛學思想變化的隱微之機。 顏峻:太虛大師「現實之理」的思想與特質 顏峻於發表的論文〈太虛大師「現實之理」的思想與特質〉,指出《真現實論》是太虛大師以「鏡涵萬流,包容一切」的態度而作的「佛學大全」,構建了一套完整的教理行果體系,融貫大乘三系、中國八宗,以之抉擇世出世法,為太虛大師一生思想的體現和結晶,亦是人生佛教的教理基礎。 樊沁永:慧遠與鳩摩羅什法身觀新論–以善巧方便溝通證法與教法為視角 樊沁永所發表的論文〈慧遠與鳩摩羅什法身觀新論–以善巧方便溝通證法與教法為視角〉,乃依照《大乘大義章》前2章內容,分別解析慧遠和鳩摩羅什的法身觀,進一步推論漢傳佛教在中國化的發展方向上,中印佛學2種不同的思維方式,以經典和修證互動的方式推動著人間佛教的發展。同時也輔證了善巧方便對於全面理解佛法本義的重要性。 黃凱:《九橫經》的版本、出處與文本變遷 論文〈《九橫經》的版本、出處與文本變遷〉,作者黃凱指出,《九橫經》是最早一批翻譯到中國的佛經之一,其內容反映了早期佛教對生命的現世關懷,極具人間佛教精神。黃凱透過梳理《九橫經》的文本傳播歷程和九種橫死觀念的發展衍變脈絡得出,該經是出自大眾部的一部晚期經本,後被《藥師經》所吸納改造,從而在佛教中形成了《九橫經》、《藥師經》2大九橫教法系統。
-
第八屆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系列報導(八)
「第八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9月11、12日在滬隆重舉行。本次會議由上海大學、上海大學道安佛學研究中心、和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聯合主辦,因疫情防控需要,全部採用線上方式召開。 第五場研討會由蘇州大學宗教研究所教授韓煥忠、山東師範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副教授常紅星主持兼評議,江南大學宗教社會學研究所教授鄧子美、華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學系教授廖楊、西北大學絲綢之路研究院教授李海波、中國佛學院普陀山學院界定法師、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講師孫國柱、上海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徐文靜、上海大學文學院博士生常凱發表論文。 鄧子美:以清淨智慧促進文明交流互鑒 鄧子美發表論文〈以清淨智慧促進文明交流互鑒〉時,表示實踐與交流是增益智慧的第三取向,而這一取向著重於個體智慧的啟發、激發,其在此基礎上闡解了轉染成淨,尤其是智慧及淨智與文化交流文明共鑒的獨特聯繫,認為淨智的誕生與擴散承傳都獲益於文明互鑒,而清淨智慧亦對促進文明共鑒,具有獨特意義。 廖楊: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與人類宗教文明的交流互鑒–比較宗教學的視角 於論文〈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與人類宗教文明的交流互鑒–比較宗教學的視角〉,廖楊認為不僅同一宗教內部需要積極開展對話和交流,不同宗教之間也需要開展宗教對話和交流。從比較宗教學的角度指出,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借助現代科學技術和當代資訊技術進行弘法,形成了有別於其他世界宗教,較為獨特的宗教文化傳播模式,與時俱進,卻又不故步自封,與其他宗教和諧共生,為世界宗教文明的和合圓融與交流互鑒提供了範例,也為佛教中國化提供了參考。 李海波:君子與善人:儒家倫理視域下的「三好」說 李海波發表論文〈君子與善人:儒家倫理視域下的「三好」說〉,說明其觀點,儒、佛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兩大重要組成,儒家倫理一直是中國社會的主流,「君子」文化為儒家倫理當代實踐中的一個重要面向。星雲大師提出的「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三好運動,從佛教教化角度給予世人,以現代人的行事準則指導。三好說與君子文化同為傳統文化創造性的當代詮釋,二者在理論層面和實踐層面同中有異,三好說既是佛教人間化的具體落實,也與儒家倫理相融相通,具有更強的操作性,對社會的文明發展和有序運行有莫大益處。 界定法師:曉雲法師佛教教育思想述評 界定法師發表論文〈曉雲法師佛教教育思想述評〉,認為對教育事業的摯愛、虔誠的宗教情懷及卓越的教育遠見,是曉雲法師教育思想形成的決定性因素。並對曉雲法師的佛教教育思想做了闡述,將其歸納為三點:一是自牧教育;二是教育的本質是開啟學生的「心性」(德性);三是用般若法門來進行「佛化教育(覺之教育)」,從而使每個施教者和受教者皆能獲得般若智慧。 徐文靜:民國時期漢藏佛教交流平台的發展與特點 徐文靜在其論文〈民國時期漢藏佛教交流平臺的發展與特點〉,指出民國中後期漢藏佛教交流開始進入自主發展階段。這一時期成立了諸如留藏學法團、漢藏教理院、菩提學會等漢藏佛教文化交流平台,這些平台開始有組織、有規模、有章程的進行包括舉辦法會、培養佛教人才、翻譯佛教經論等漢藏佛教文化交流活動,為近現代漢藏佛教之間的交流互鑒做出貢獻,促進了藏傳佛教的中國化方向,以佛教文化為橋樑,溝通了漢藏民族之間的交往,鞏固了漢藏人民的感情。 孫國柱:近現代白話文運動背景下的胡適與星雲–以佛教語言現代化為焦點 孫國柱的論文〈近現代白話文運動背景下的胡適與星雲–以佛教語言現代化為焦點〉,聚焦於佛教語言現代化的問題,將胡適和星雲2位文化巨匠的相似性關聯作為研究的重點。孫國柱認為,星雲大師在很多方面都主動接受了胡適的影響,包括個人的生活習慣,對於佛教事業的看法,甚至人格的修養。而星雲大師的語言表達生動善巧,可以視作近現代白話文運動在佛門的縮影。 常凱:菩薩道與上帝國:李提摩太對《大乘起信論》的耶化詮釋 常凱在論文〈菩薩道與上帝國:李提摩太對《大乘起信論》的耶化詮釋〉,對李提摩太在社會關懷這一重要關切下,對《大乘起信論》所做的基督教神學的詮釋做了梳理,指出李提摩太的翻譯實踐體現出晚清佛耶對話模式,由排他論走向相容論的重要轉向,以及李提摩太的對話實踐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佛教交流史中的重要意義。
佛光山開山56周年 金光明寺抄經祈願走過難關
2022-05-17南台別院同步抄經 祈願世界疫情消弭世界和平
2022-05-17渥太華佛光山新戒回寺 首次抄經座談修道會
2022-05-17佛光山開山56周年紀念日 5位大馬出家青年僧親屬蒞臨東禪寺線上觀禮
2022-05-17台東大學烘培課進道場 金剛寺弘法有亮點
2022-05-17紐約協會三好娃娃花車大遊行
2022-05-17巴西如來寺響應「佛光山開山56週年全球同步抄經修持」
2022-05-17世界總會30周年 里斯本協會26周年紀念回顧
2022-05-17佛光三十奮起飛揚影像展 多倫多放光
2022-05-17芝加哥繼往開來奮起飛揚 佛光三十影像展揭幕
2022-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