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野廚男kuan kevin 萌生在地環境的關懷
【人間社記者 薛斐文 台北報導】2020-06-15碎石延伸前方,看不到盡頭的隱約路徑,蓪草長及人高,林木枝葉茂盛,抬頭見樹不見林;停步休息,呼吸和心跳聲陪伴著自己,這條路很久沒人走過。愛山人山野廚男kuan kevin6月7日山中行。 拔腳起步,突然地上嘩啦匡啷地大聲響起來。一只紅色糖果鐵罐,其上大大印著「佐久間糖」,kuan kevin撿起它放手上,日日夜讀《螢火蟲之墓》小說的情景映在眼前,並遙想台灣日據時期第5任總督「鬼佐久間」的過往雲煙。 踏上1914年「太魯閣戰役」的古道,沿合歡山東麓的關原、碧綠神木、卡拉寶,往托博闊、開晉(麻哈篙河階)、西拉歐卡、見晴駐在所、巴多諾夫,直到古白楊。宛如走入時光隧道,這附近幾條稜線,古物如石圍、疊石、器物、耕作地,尚顯見當時的跡證。山櫻一株株,等距分布與相仿的樹圍,標記著人為的刻意與年代記號。 kuan kevin仔細觀察,發現每一棵櫻花樹,都被血斑天牛盯上,深深的蛀洞下堆著木屑,像是乾涸的血。這條路,曾經是日本帝國軍隊為征服山民的要道,kuan kevin走過,深深感同身受到戰爭摧殘之下,平凡百姓無處訴說的哀傷。插在山嶺上的旗幟,終究敵不過日月的摧殘,大自然回收的過程,並不區分國籍種族。 觀看百年間的事於一瞬,這次奇幻經驗是始料未及的。kuan kevin將展開下一步,對在地土地環境的關心,發現台灣的豐富,了解台灣的歷史,因為那是生命之根。
相關新聞
-
禪與人工智慧 包盛盈博士專訪
「究竟AI是為人類謀福址,或是一種慢性的災難?」受邀在2018國際青年生命禪學營「禪與AI人工智慧」座談會的與談人包盛盈博士,對科技提出這樣的人文的觀察:與其擔心AI會不會取代人的工作,更應該思考「我的工作對人類有正面的影響嗎?」 包盛盈是MIT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博士,目前在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MIT Media Lab)授課並推動多項國際產學合作,參與主持多項國際大型研究專案;成立跨國(美東、矽谷、香港)之創投,推動MIT創業基金、輔導將MIT內部學術研究轉型成為新創公司。 許多人看到包盛盈的學經歷第一個反應都是睜大眼睛、倒吸一口氣,從醫學工程,跨界科技界,都是在最頂尖的學校,求學期間拿到的第一名多到數不清,包盛盈非常謙卑地表示,她不是特別聰明,只是很盡責而己。 在家人的期許下,包盛盈很自然選擇唸醫學,但自己的個性太會去想像病人的需求、感受對方疼痛,並不適合當醫生,後來跨界科技領域,過程曲折,因為她心底深處最喜歡的其實是藝術與美學。 在MIT的媒體實驗室(Media lab)很多研究人員就是專注某一領域,包盛盈的跨界將醫學、工程、電腦科學與藝術創新結合,作品獲獎無數,包括iF設計大獎,德國紅點設計獎,麻省理工學院TechX創新大獎、英國倫敦Best Design of the Year 2014,受邀TED演講,被TED評選為十年來最浪漫的創新。 她與學員分享Light Byte作品,以陽光、木頭等自然的元素,加上手工琢磨,讓科技隱藏到背後,當人走進空間,將當下腦海中的念頭寫在紙或手機上,透過陽光篩過小木片的百頁窗,可以瞬間表達出來,感受到科技與大自然對話。 Light Byte原本只是渲洩對藝術熱愛的作品,並沒有想到商業化,但許多參觀的企業都很喜歡這種氛圍,結果又成了另一個很成功的新創內容。 包盛盈表示,整個世界都在發展AI,但究竟AI的目的是什麼?科技原本是要幫人類更輕鬆,但現實似乎不是,有了智慧手機之後,人幾乎無時無刻都在工作。求名求利到一個階段,會高處不勝寒,例如她得到IF大獎,只有快樂5分鐘,接著又開始去想等一下要做什麼事情。 「科技可以解決的其實很有限,宗教是個比科學更大更廣的學問」往往科學無法解答的,在宗教可以找到答案,獲得無邊無際的喜悅幸福感。
-
菩薩義工辜凱如 成就小我 開啟大眾方便法門
猴年新春期間,在佛光山寺務處旁的淨房,總能看見辜凱如背著女兒,辛勤地將環境打掃的一塵不染,開啟大眾方便法門,別無所求的她知道,家人平安就是她一生最大心願。 目前於屏東醫院擔任看護工作的辜凱如,17歲就開始獨立自主,一路走來坎坷,婚姻不順、母親中風,甚至與兒女分隔兩地,但她仍不怨天尤人,辛勤工作,且熱心公益不落人後。 「做多做少無妨,希望我做的這一切,迴向給母親及孩子,讓他們平安就好。」她感恩地說,去年因緣際會來到佛陀紀念館,看到許多義工不畏辛苦,將環境打掃的一塵不染,辛苦工作也是可以如此開心,辜凱如發願一定要回佛光山擔任義工。 工作不分貴賤,打掃廁所並無特別污穢骯髒,「自己在家不也是這樣打掃嗎?」她笑著說,雖然早晨六點多騎著機車、背著女兒,不畏辛苦每天從屏東來回,將淨房打掃的光亮如新,讓大眾有個乾淨環境使用,忙碌反而更樂在其中,因為她知道,只要家人平安,心中保持法喜,才更面對種種困難與考驗。 「但我知道自己沒有比較特別。」她幽幽地說,看到許多老菩薩,發心發願為大眾服務,自己只是舉手之勞,雖然工作、家庭兩頭忙錄,但辜凱如知道,也因受到善心人士及政府的幫忙,才能讓生活慢慢步上正途,更要時常回饋社會與他人。 無數義工菩薩無私奉獻,滿懷熱誠幫助十方大眾,他們一句句的噓寒問暖,讓她備感溫馨,「其實把他人看得比自己還要重要。」辜凱如表示,若真的要如此計較,就不會這些菩薩們奉獻自己、服務他人 「把老人家視為自己長輩父母,照顧地無微不致,打掃工作也是如此。」她提到,人生是苦是憂,仍還是要持續向前,停留在過去,痛苦只是自己,認真把自己職責做到最好,佛陀菩薩都看在眼裡,只要工作空閒之餘,「只要山上有需要,必定會回來幫忙。」辜凱如堅定地說,也在心中默默乞求菩薩保佑,孩子平安順利,也希望母親病況好頤養天年,一同享兒孫之樂。
-
資深製作人陳慧玲 以佛法孕育優質戲劇
「遇見佛法是我這輩子最開心的事情!」資深製作人陳慧玲將佛法運用在工作上,製作出多部膾炙人口的好戲,獨具慧眼的她也在金鐘獎盛會中成就許多影帝、影后,尤其《雨後驕陽》更為台灣8點檔注入新元素。 以《雨後驕陽》為例,陳慧玲指出,過去台灣連續劇頂多把一個產業當背景,但她希望拍攝出以鞋業歷史為縱軸、相關事件為橫軸的一部優質戲劇,製作前就得下工夫,從認識、了解劇情希望傳達給觀眾的意涵,以及角色的篩選,一直到著手拍攝等,都是種種考驗。 「田野調查是我的習慣。」陳慧玲提到,拍戲前,田野調查是不可避免的,透過採訪與調查,深入劇本的精髓,尤其為求戲劇質感,她堅持出外景拍攝,讓觀眾能夠享受一齣齣的好戲。 此外,陳慧玲提及,時下日劇、韓劇蔚為風潮,台灣戲劇漸漸沒落,她說道:「沒有做出好戲,讓觀眾流失,因此,更激勵自己做出好戲。」她常透過這些戲劇學習敘述和包裝故事的技巧,讓更多觀眾能夠欣賞優質好戲,並支持台灣本土劇。 陳慧玲透露,從大愛電視公開徵案中脫穎而出後,她致力於大愛劇場10多年,以《別來無恙》獲得金鐘獎最佳戲劇的肯定之後,陸續推出《草山春暉》、《芳草碧連天》、《我愛美金》等,一檔又一檔叫好叫座的戲劇。 「戲劇不但能鼓舞人,更能療癒人心。」她回憶起剛開始工作的前10年,自我解嘲因為業障太深而成為製作人,困難重重,直到《阿母醒來吧》,由於一位觀眾call in感激地說,在這齣戲中,看了得到相同病的主角樂觀面對,鼓舞她有勇氣面對困難。 陳慧玲表示,佛法讓她更有智慧,面對困難時也能如魚得水,並時常以星雲大師的四給「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和靜思語「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來提醒自己,將複雜的事情簡單化,在快速變動的環境裡,保有一顆安定、清淨的心。 熱愛文藝的陳慧玲分享,佛陀紀念館不僅具有國際規格,成立目的更是為了宣揚佛法和接引更多人而努力,將佛法融入文化和藝術,使人人能有機會接觸人間佛教,讓她非常感動與敬佩。
-
星雲大師高雄弘法一甲子 陳曾四欣護持文化教育為己任
紀念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在高雄弘法一甲子,感念大師以文化、教育弘揚佛法。5月17日在佛光山南屏別院5樓客堂,企業家高雄凱景實業有限公司陳曾四欣分享長達15年推廣《人間福報》的心得與感想。 「一個人要有文化,更要有教育,多讀書才能長知識、得智慧,進而人格提升,希望每個人都能文化與教育兼具。」認同星雲大師以文化、教育弘揚佛法的陳曾四欣表示,大師在高雄弘法一甲子,對台灣、全球、五大洲的貢獻,若沒有文化與教育是無法長久發展的。 陳曾四欣提到,大師、佛光山法師對於《人間福報》竭盡心力,信徒也努力推廣。有人覺得《福報》內容寓教於樂,富有教育性,給予支持並推薦給家人、朋友訂閱,但也難免會遇到無法認同的人。 「《福報》從標題、世界奇景、星雲說喻等內容都非常具有啟發性」,陳曾四欣侃侃而談,每當她遇到問題時,總會思考閱讀內容,從中深得其益。尤其大師的「貧僧有話要說」,自4月1日起透過《人間福報》刊載及人間衛視的播放,讓更多人可以認識佛教,在宣傳佛法上是有效益的。 推廣《福報》過程中讓陳曾四欣感受大師的偉大、重視教育。她讚嘆,佛光山法師水準很高,大師比企業家更懂管理學,同時也深深覺得,企業必需教育、文化並進,才能有長遠發展。 陳曾四欣回想,1981年水陸法會與大師結緣至今已有34年,大師刻苦耐勞與勤勞的精神,影響她最深。在潛移默化中,她勤奮表現在事業上,一天工作15小時以上。一路跟隨大師至今,很幸運有位支持她的先生、3個孝順兒子,讓她得以無後顧之憂全力發展事業。 平常以誦持《阿彌陀經》作為修持定課的陳曾四欣廣泛閱讀經典,為了讓自己精進有目標,近期發願誦讀15部《無量壽經》。對於《金剛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偈語,則視為個人生活座右銘,自我勉勵凡事不執著,學會放下。
駐日內瓦辦事處處長 訪日內瓦佛光山
2023-06-10南非德本協會捐贈輪椅 佛光人愛心超越距離
2023-06-10多倫多佛光人森林浴 體會人間一方淨土
2023-06-10南投國姓國中生命教育講座 從服務看未來與希望
2023-06-10育德工家 林賜勳暢談霸凌
2023-06-10南華大學舉辦運動競技與健康促進趨勢學術研討會 致力打造棒球專業訓練基地
2023-06-10【星雲大師全集16】佛法真義2.佛法義理55皈依
2023-06-10國際義工在佛光山 深刻體驗佛門生活
2023-06-09瑞典佛教會慶祝衛塞節
2023-06-09惠中寺未來與希望講座 詹慶齡談閱讀傳愛
2023-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