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間佛教獎學金開題報告會 31位碩博俊彦「關注人間佛教,傳承中華文化」
【人間社 王晶 北京報導】2021-07-016月25至27日,來自全國22所高校、31位碩博俊彥齊聚北京光中文教館,出席以「關注人間佛教,傳承中華文化」為主體的2021年人間佛教獎學金開題報告會。 本次開題報告共分為六場,點評老師分別是西北大學教授李利安、上海大學教授程恭讓和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文良。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和北京星雲文教基金會祕書長張靜之,也針對相關選題中的一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評論和建議。報告會由西北大學絲綢之路研究院老師李心苑主持,負責每個場次答辯的進行。 參加開題報告會的碩博生有著不同的專業背景,主要分布在哲學、歷史學、宗教學、社會學、新聞學、文學、民俗學、文獻學、經濟管理學等領域,他們從自己的專業出發,以全新的視角展現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理解,並展開自己的相關理論研究。不同領域青年學子的廣泛參與,說明佛教文化在青年學生當中具有廣泛的影響力,也反映了人間佛教在年輕一代學者心目中依然保持著相當大的魅力。 從本次報告會的內容來看,學生們的選題多元而新穎,但都緊緊圍繞人間佛教尤其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相關主題,其中有關人間佛教的神聖性建構、宗教多元主義以及生命倫理等問題的討論更加體現出面向當下世界的擔當精神和緊跟學術前沿的自覺意識。選題中所涉及的祈願文化、感應思想、信眾教育、神聖空間以及人格、情感、醫療、生死等問題,在很多方面實現了學術領域的拓展、學術思想的深化和學術方法的創新。 每場報告會,三位點評老師從開題報告的選題、思路、大綱以及研究方法、文獻依據等方面給每位學生做了詳細的點評,重點關注選題的視角和領域的選定以及論文結構與內在邏輯等問題,在指出問題的同時,分別給出寶貴的具體建議,並勉勵學子們進一步完善研究計畫,期待大家拿出高質量的學術成果。
相關新聞
-
佛光寶寶祝福禮 祖庭大覺寺歡喜登場
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於5月13日為零歲至六歲的小朋友舉辦「佛光寶寶祝福禮」,有來自北京、上海、南京、揚州、蘇州、福建、常州、無錫、宜興等地的小朋友及家長,近六百位參加,其中有許多兄妹、兄弟、姐妹檔,還有多對雙胞胎、龍鳳胎。大覺寺都監妙士法師帶領大眾祈求觀世音菩薩加持、庇佑孩子們,健康平安成長,擁有光明的人生。 祝福禮結束之後,是親子互動時間。零歲至一歲的寶寶「抓周」;二至三歲的寶寶進行「趣味搬搬樂」、「滾海洋球」;四至六歲的寶寶「報紙運球」。最後大家一起「呼拉圈接力賽」,場面熱鬧,精彩有趣。所有的家長和孩子留下美好的記憶。 來自揚州的許燕茹說,她的孩子佘寂初第二次參加佛光寶寶祝福禮,兩年前的春天,他還是個三歲小孩,對此活動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身為家長的許燕茹說,最大的願望是希望他能認識更多優秀的小朋友,在與同伴們的交流中得到自信、得到啟發、得到快樂。更希望借此加深小朋友與三寶的因緣,蒙三寶加持,健康平安成長。 無錫的徐美峰學佛十年,她懷著寶寶時天天念誦《普門品》、《地藏經》、《藥師經》,希望自己的孩子親近佛門,加入弘法行列,現在只要大覺寺有活動,都希望能夠參加。 宜興的張敏在素博會期間第一次到大覺寺,當天就在知客組報名擔任義工,隨後參加佛光寶寶祝福禮,希望寶寶從小得到佛教文化的薰陶。她說帶著寶寶參與這樣的大型活動,可以增長小孩的見識和膽量。 北京的崔倩帶著孩子參加佛光寶寶祝福禮,希望薰陶和培養孩子堅定的信仰。「這裡很貼近生活,處處都體現佛陀的教育,比如帶給人歡喜的法師,言行與威儀都能感化人,因此路途再遠也值得。」 與會者大多認為,有信仰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信仰如同明燈,會給人生帶來光明。人間佛教的理念像一顆種子,使寶寶將來成為行三好、四給的人,為家庭、社會擔起一份責任。
-
揚州講壇 易中天主講《莊子與禪宗》
揚州講壇邁入第二個十年,2018年5月12日開壇,邀請易中天老師主講《莊子和禪宗》。易中天是大陸最受喜愛的學者之一,讀者遍及各個社會階層和年齡層,其著作總銷售量高達二千多萬冊,還被翻譯為日文、韓文和越南文,在世界各地有廣泛影響。 易中天,學者、作家、教育家,1947年生。曾任教於武漢大學和廈門大學,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88年在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第一部學術著作,1992年在上海出版代表作《藝術人類學》,獲首屆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11年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易中天文集》十六卷數百萬字,現居江南某鎮潛心創作,已出版《易中天中華史》二十卷,《易中天中華經典故事》六冊。 2005年起,易中天在中央電視臺擔任《百家講壇》主講人,掀起收視高潮,演講稿《品三國》和《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後,當年便創造數百萬冊的出版奇跡。 以下為易中天《莊子和禪宗》演講內容: ◎莊子的人生觀 講莊子,先從一個故事說起。有一天,莊子和惠子在橋上看魚,河水非常清澈,可以清楚地看見魚兒在游,莊子說:倏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問: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也?莊子回答: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說:我非子,固不知之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好,回到我們開頭的話題「安知魚之樂也」。「安」在古漢語中,有「怎麼」的意思,也可以解釋為「哪裡」。莊子就偷換了一個概念,你說我哪裡知道魚的快樂,我告訴你,我在這裡知道的。 莊子用這種問答方式表達了他的人生觀,即我的人生與你無關,這就是莊子人生哲學的第一個觀點。既然如此,你就不要把你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態度強加於我。 我們可以再看一個故事。有一天,魯國飛來了一隻海鳥,這只海鳥非常漂亮,從來沒有人見過這麼漂亮的鳥,於是魯國國君就寶貝得不得了,為它舉行國宴。當時的國宴是鐘鳴鼎食,吃飯的時候用鼎上菜,用編鐘奏樂,結果怎麼樣?鳥被嚇死了。莊子說,你們這是不把鳥當鳥啊!把鳥當鳥應該怎樣?讓它在大自然吃蚯蚓、吃泥鰍、吃蟲子、吃穀物,想睡就睡,想飛就飛,而不是鐘鳴鼎食。由此,我們可以推出莊子的另一個思想,那就是己所甚欲,也勿施於人。你認為這樣非常好,那是你認為的,跟我無關。好心有時會辦壞事。 ◎不屬於自己的活法不值得羡慕 《莊子》的第一篇叫《逍遙遊》。在《逍遙遊》開頭就說,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這只名叫鯤鵬的鳥,從北海起飛,扶搖直上九萬里,在海上掀起巨浪,它準備用半年時間從北海飛到南海。當它路過一片樹林,樹林裡有晏鳥雀和蟬,它們看到一隻大鳥從天空中飛過去,就笑起來了。晏鳥雀就說,哎呀,我們可飛不了那麼高,我們頂多能夠飛到樹梢上。飛不了那麼高就落下來,不是也很好嗎?莊子說:「此大小之辯也!」說的是它們之間的不同。 這個故事常常被理解為勵志故事,我們要向鯤鵬學習,不要學習晏鳥雀,晏鳥雀胸無大志,小富即安。莊子並不是這個觀點,他認為鯤鵬有鯤鵬的活法,晏鳥雀也有自己的活法,有什麼不對的呢?有什麼不好呢?那莊子為什麼要嘲笑晏鳥雀?因為晏鳥雀嘲笑鯤鵬,你飛不高我們不笑你,鯤鵬飛得高,你反而笑人家,這沒道理。 所以,莊子有個觀點叫齊物論。齊物論的意思就是說所有的物都是平等的,沒有區別的,所有的活法都是平等的。為什麼現在的人那麼焦慮、緊張,就是因為沒有這樣平等的觀念。 再講一個故事。有一天,有人向管祭祀的官員報告,豬圈裡有只豬得了抑鬱症。古代有祭祀儀式,《左傳》中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說的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兩個,一個是祭祀,包括祭祀天地、祭祀祖宗;一個就是戰爭。祭祀的時候要上「犧牲」,一共有六牲。這只豬養來就是做犧牲品的,但是它不樂意,就抑鬱了。於是,這位管祭祀的官員就換上一身新衣服,戴著帽子恭恭敬敬地走到豬圈,給豬做思想工作。這官員說,豬啊豬,你為什麼要鬱悶呢?你很光榮啊,你被選中了呀。你要知道這三個月,我會給你吃世界上最好吃的東西,你的身子下麵每天都會更換稻草。宰殺之前十天,我就開始齋戒了,每天香湯沐浴,最後把你莊重地放在最好的盤子裡,那上面還雕著花。豬啊豬,你死得其所啊,你還有什麼意見嗎?豬什麼話都不說,你要殺了我,我有什麼話好說的。 這又得出了一個什麼觀點,就是不屬於自己的活法不值得羡慕。 對豬來說,最好的活法就是把它扔在豬圈裡吃最簡單的東西,在泥巴裡打滾,它覺得很好,很快樂。但是偏偏有人不懂得這個道理,要用自己的標準去規範別人的人生,莊子對這樣的做法繼續進行了批判。 生命的價值在於真實而自由 《莊子•馬蹄》說馬的蹄可以踏霜雪,毛可以禦風寒,餓了就吃草,渴了就喝水,高興了就撒歡。這就是馬的真性情呀。可是來了個伯樂,把馬圈起來,說自己會馴馬,讓它變成世界上最強的馬。於是開始培訓,又是釘馬掌,又是套韁繩,這馬就死了三分之一。然後,又訓練它立正稍息齊步走,這馬又死了三分之一。最後把馬馴得乖乖的,讓它幹什麼就幹什麼,莊子說,這馬就死完了。為什麼?因為這不是馬要的生活,馬的生活就是在大草原上,自由自在,想去哪去哪。 那麼,我們又得出什麼結論呢?就是生命的價值在於真實而自由,這就是莊子人生哲學的核心內容。 ◎莊子思想和禪宗都是人生哲學 禪宗是中國化的佛教,佛學化的莊子。佛教大約是在東漢傳入中國的,外來文化能否在中國落腳生根,不簡單,這有一個過程。中華文明具有人本精神、現實精神、藝術精神。人本精神,以人為本,以人為出發點,一切為了人。 ◎眾生皆有佛性 普度眾生是佛教的使命,就好比種樹,有了生命的種子,澆水才能長大。但如果是石頭,澆水也沒有用。佛性就是種子,成佛的可能性,佛就是覺悟的人。佛陀當時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成佛有三個要點: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歸根結底是覺悟。禪宗的觀點眾生皆有佛性,但為什麼眾生沒有成佛呢?佛與眾生的區別在哪裡?佛是覺悟的人,而眾生沒有覺悟。 ◎成佛在於破執 為什麼沒有覺悟?因為執著,執的結果是迷。執則迷,迷則不悟,成佛在於破執。執有三關,第一關是破我執,就是執著於我。世界上之所以有你我,是因緣和合。我是色相,法是實相。破我執就成羅漢。第二關是破法執,萬法皆空。破法執就成菩薩。第三關是破空執,空是空,也是不空。大乘佛教中道空觀,萬物非有非無,而又非非有非非無....。 ◎破執全靠自己 禪不立文字,不是不要文字,而是不執著於文字。成佛是每個人自己的事,破執全靠自己。六祖慧能大師說,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何處求真佛。佛就是我們自己,成不成佛全靠我們自己。學佛是為了心安,不是為了得好處。 星雲大師弘揚人間佛教的理念,就是禪宗的觀點。六祖慧能大師說過: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似覓兔角。心中有佛,處處是佛。心中有善,處處是善。 我把禪宗概括為三句話:眾生皆有佛性、成佛在於破執、破執全靠自己。 禪不可說、禪不必說,禪是一種智慧。參禪有許多高妙的禪機,無論怎麼說,至少是一種智力遊戲。簡單地說,知識靠傳授、方法靠示範、智慧靠啟迪。人生的修行完全靠自己,做一個真實、自由有獨立人格的人,這樣才能實現生命的價值。從某種意義上講,我們把莊子思想和禪宗都看作是一種哲學的話,它們都是人生哲學。
-
黑龍江省委書記王憲魁 嘆佛光山傳承中華文化
黑龍江省委書記王憲魁、中共黑龍江省委員會常委暨統戰部長趙敏等一行,4月22日專程參訪佛陀紀念館,由於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在大陸弘法,佛光山常務副住持慧傳法師率佛館法師、佛光小姐、叢林學院師生及普中棒球隊及管樂隊列隊歡迎。 王書記親和力十足,不僅關心普門中學棒球隊員,也與佛光山叢林學院來自剛果、法國與台灣的法師親切互動,王書記親民的態度,令大眾驚訝不已。 慧傳法師提及師父3-4月份在大陸的弘法行程,不僅參與博鰲論壇、受邀在揚州鑑真圖書館「揚州論壇」開講,乃至4月15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簡體字版《365》新書發布會,希望透過人間佛教喚起人們的慈悲心,近日也舉辦素食博覽會,推廣吃素的好處,更期盼兩岸你來我往、我往你來,來來往往兩岸一家親。 王憲魁說,此次參訪重點為「交流、合作與發展」,到佛光山是心靈與感情的交流,佛教是中華文化最好的傳承,同根、同文、同脈,兩岸和平一起努力。他提及常閱讀大師的經典名句,並分享大師對時間定位的詮釋,「一個人做任何事,心中有定律則能平衡,做事心中若能平衡,則任何事都能做得好。」慧傳法師讚嘆王書記這一番體悟,正如大師所說的「不忘初心」。 趙敏提到,大師在大陸弘法頗有影響力,不僅是佛教界,平民百姓對大師弘揚人間佛教理念也很熟悉,對兩岸交流有所貢獻。佛光山在傳播中華傳統文化不遺餘力,中華文化弘傳5千年,其中佛教也是中華文化之一,希望大師能到黑龍江講經說法,推動兩岸文化交流。 慧傳法師代表大師贈一筆字墨寶「從善如流」給王憲魁,他亦回贈「瑪瑙」龍型雕刻,給予佛光山。 隨後由慧傳法師、慧僧法師及慧是法師陪同王憲魁等人參訪佛館本館,觀音殿內的千手觀音及運用科技的祈求甘露法水方式,令王書記嘖嘖稱奇;而本館宗史館內從1953開始一路述說大師學習、弘法的故事,也令他回味無窮。
-
北京建工建築設計研究院 佛光山建築取經
負責中國佛學院校舍總體規劃設計方案的北京建工建築設計研究院團隊,由研究院副院長王葵帶領,10月13日來到佛光山與佛陀紀念館學習交流,希望找尋更多寺院建築靈感,並了解寺院建築的功能與需求。 建築師與佛光山副住持慧倫法師晤面時,王葵提問「如何將現代化的概念,融入佛學院的建築設計?」慧倫法師表示,古代叢林道場建築有大雄寶殿、客堂、講堂、禪修等開放空間,另設有僧寮,與大眾活動區隔開;他建議設計者有空可到寺院體驗道場生活,了解空間所蘊含的宗教意涵。 一行人巡禮佛館時,認真考察建築細節,從排水系統、建築結構到空間規劃,絲毫不馬虎;行至五和塔喜慶之家時,看到佛館的夜景照片,直呼「這就是中國佛教協會法師們希望營造的夜景,氣氛莊嚴,之前的設計太時尚了。」 王葵表示,為了設計符合現代化的中國佛學院,傷透腦筋,於是帶領建築、土木、水利等專業技師到台灣考察各地寺院建築,希望新校舍布局以學院教育為主,切合教學研究、宗教修持、文化交流、師生生活等實用需求,建造出符合法師期待的「出家人的家」。
駐日內瓦辦事處處長 訪日內瓦佛光山
2023-06-10南非德本協會捐贈輪椅 佛光人愛心超越距離
2023-06-10多倫多佛光人森林浴 體會人間一方淨土
2023-06-10南投國姓國中生命教育講座 從服務看未來與希望
2023-06-10育德工家 林賜勳暢談霸凌
2023-06-10南華大學舉辦運動競技與健康促進趨勢學術研討會 致力打造棒球專業訓練基地
2023-06-10【星雲大師全集16】佛法真義2.佛法義理55皈依
2023-06-10國際義工在佛光山 深刻體驗佛門生活
2023-06-09瑞典佛教會慶祝衛塞節
2023-06-09惠中寺未來與希望講座 詹慶齡談閱讀傳愛
2023-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