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惠中寺未來與希望系列講座 心保和尚談佛教故事的啓發
【人間社 林淑玲 台中報導】2023-05-28佛光山惠中寺2023年未來與希望系列講座,主題為「厚道」。5月27日恭請佛光山宗長心保和尚主講「佛教故事的啟發」,惠中寺官方YouTube頻道、FB、ZOOM會議室同步現場LIVE直播,現場及網路點閱人數共9229人。 智慧如火,能燒盡一切煩惱;究竟智慧,能解除生命中大大小小的束縛。生活中,從智慧上精進努力勇猛精進,可以去除貪、瞋、痴、慢、疑、邪見六種根本煩惱,遠離顛倒妄想。 心保和尚引述《六祖壇經》惠能大師公案,風動幡動仁者心動的故事,闡說心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起起伏伏,有了生滅、煩惱、對待、痛苦,這是世間;心不被外界影響,可以解脫自在,是出世間。《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昨日事歷歷在目又真實,到了今日,昨日事如同夢幻泡影,世間一切是無常、幻化、無我、非我所,因此在人間,透過佛法智慧可以解脫自在。 慧可禪師對菩提達摩說:「我的心不安寧,請幫我安心。」達摩說:「把心拿來,我替你安。」慧可沉默了好久說:「覓心了不可得」六祖惠能也說本來無一物。心保和尚表示,心有但拿不出來,有是生滅相續,不可得是生滅相續;有是幻化,幻化的相續就是夢幻泡影。 佛陀降生、修行、成道、說法都在人間,透過修行可以成佛,佛陀做了最好的示範。佛陀在世間教化廣度人天,佛陀知道因緣、方法、煩惱在那裡。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說:「我是佛」;《金剛經》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發成佛的心。成佛由凡夫成為聖賢,煩惱變為解脫自在。成佛有無量的智慧及無量的慈悲。 經通三藏的比丘生起「我慢」慢心的煩惱,雖然熟悉三藏,但卻不知奉行;而證阿羅漢果的比丘,精進修行克服貪瞋痴。心保和尚援引此故事,曉諭大眾,證悟是知行合一、解行並重,修行重點在滅除貪瞋痴,貪瞋痴滅掉,就不再輪迴。再引據佛經記載,五百位仙人在天空中飛行,忽然聽到空中傳來天女演奏美妙的樂音,因為貪瞋痴的心未斷,失去了神通,一一墜地,說明即使有神通還是抵不過業力–貪瞋痴。 談及無我,佛陀說世間是因緣和合、五蘊、十二因緣;《金剛經》無四相,都沒有講到「我」,身體也不是「我」,有我是妄想,有我有煩惱,會讓自己產生痛苦,破除這個「我」,覺悟無我,就不會產生執著和煩惱。佛陀讓人知道無我,讓每個人早點覺悟,就少受點苦。 宋.無門慧開禪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擁有很多就是快樂嗎?擁有很多是負擔,只要放得下,處處是淨土,悟到夢幻泡影及空性,才能真正放下。心保和尚勉眾說,佛法具可證性,對自己要有信心,有信心成佛,精進努力可以與佛平等,「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相關新聞
-
《奮起飛揚在人間》 看到星雲大師的慈悲與智慧
佛光山宏法社5月6日晚上舉辦2023年人間佛教佛學講座,禮請佛光山常務副住持暨都監院院長慧傳法師,以「奮起飛揚在人間」為題,探討星雲大師每年新春賀詞隱含的深意,超過370位的聆聽者,從中領受大師的慈悲與智慧,種下菩提種子。 慧傳法師講述歷時13年完成《奮起飛揚在人間》一書的出版因緣,及撰寫過程的感想。因於在美國西來寺看到信徒、訪客,接到大師墨寶時的歡喜快樂,試著想將其涵義講出,卻無法詮釋到位。在2008年美國「次級房貸」引發全世界金融危機,大師提出「生耕致富」做為2009年的新春賀詞,體悟到背後意涵,可成為經濟風暴下的對治良藥,至此圓心願,將多年演講內容整理成冊。 慧傳法師也透過網路影片,及蘇東坡、司馬相如、范仲淹等人的故事,告訴大家,「生耕致富」需從耕耘生活、耕耘心靈做起,運用智慧,勤奮努力,堅持到底,必能獲得外財與內財的豐收富足。更指出除了獲得「三陽開泰」的機緣,仍要保持奮發向上、廣結善緣、持盈保泰,才能做到「三陽和諧」。而「巧智慧心」需有從心靈啟發的真正般若智慧,去除妄想與執著,才能明白自己、認識自己,洞察一切,預知未來。 從墨寶中看到大師的學識涵養,令人敬佩,符合時代需求,更以身作則。慧傳法師提醒「人間佛教是做出來的,不是講出來的。」,期許大家發心、布施,精進用功,真誠為別人,行三好、四給,善心善良留存天地,綿延不斷。 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頭份第三分會督導劉玉貴帶著全家大小9人一起來同霑法益,特別提到自己弟弟非常喜歡慧傳法師的音聲,當得知講座訊息時,第一個響應,並邀集家人出席。劉玉貴的媳婦黃嘉鳳心得分享,任何職業角色,只能接受好話讚美,不願意受到批評,代表對自己沒有自信,如果經得起訓練考驗,聽進別人的建議,多了解做到熟練,是一種淬鍊;另外提到金錢可以買到美食、床墊,卻買不到好的食慾和好的睡眠,有好食慾、好睡眠,吃的都是美食,睡的都是好床墊,所以無形財富很受用。 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桃竹苗區協會長林依潔、監事張金川、區委張德維、苗栗區督導長張寶蓮、頭份市長羅雪珠、苗栗縣議員陳永賢、蟠桃里里長黃玉桃、勸化堂董事長黃錦源、大化宮主委曾玉增、東華宮宮主陳寶嬿等貴賓,出席講座同霑法益。
-
新加坡佛光山佛學講座 心保和尚談佛教故事的啟發
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4月30日晚上在新加坡佛光山大雄寶殿,為500位信眾主講「佛教故事的啟發」佛學講座。出席聆聽的有住持妙穆法師、國際佛光會新加坡協會顧問陳友明和黎慧麗、督導長沈清發、會長周應雄、副會長蘇政文、黃冠禎和黃薆璉、理事與信徒。 心保和尚透過真實的佛教典故,啟發大眾的悟性。如禪宗公案《六祖壇經》中所說「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不思善,不思惡」、「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都可以探究人們的本來面目。 心保和尚說,佛陀因夜睹明星而徹悟緣起法;空,是透過世間法的道理而意識到諸法因緣的生滅,生命由五蘊和合,沒有一個永遠固體存在的「我」,皆是由無數因緣相互影響而形成。所謂「非我所」,心保和尚勉眾在日常生活裡,要經常思惟「無我」,並引用《心經》所說的:「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指出所謂的五蘊是指「色、受、想、行、識」,都是空性的,沒有自性存在。 同時,心保和尚也引用《金剛經》中的「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和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的教言,強調生死皆為無常,若能如實觀照去修行和體證,即可消除執著和煩惱,內心才能真正解脫和歡喜。 另外,心保和尚也指出,禪定不等於開悟,唯有破除「貪、瞋、痴」,才能獲得清淨行的法益,就如「千年暗室,一燈即明」,智慧升起,堅固力量,用佛法熏習多察覺和思惟,也正是大眾對佛法的信心。
-
慧喜法師岡山講座 披荊斬棘的星雲大師
佛光山岡山講堂人間佛教系列講座4月29日場次,禮請佛光山傳燈會男眾教育培訓組主任慧喜法師,主講「披荊斬棘的星雲大師」,逾200位實體、300位線上信眾同霑法益。 法師娓娓道來星雲大師21-30歲(1946-1953)參學時期的經歷,期間種種的挫折、苦難、失敗、衰微,以及如何面對及突破。播放的影片讓信眾從1946年大師參加「中國佛教會務人員訓練班」的經歷開始;1947年大師擔任白塔山國民小學校長、創辦《怒濤月刊》、被抓入獄幾乎遭到槍斃;1948年擔任南京華藏寺住持、擬定寺院僧伽制度、新生活規約、歷經徐蚌會戰;1949年佛教僧侶救護隊、渡海來台、顛沛流離,無安身之處,被迫送到台南受訓;1950-1951年大師看守山林、擔任「台灣佛教講習會」教務主任、主編《人生月刊》;1952年大師開始三年寫作計畫、之後應邀至宜蘭弘法等種種過往與苦難。 大師說「人生的路,要靠自己走出來,不走出自己的路,總是沒有把人生活得淋漓盡致的。」一起來台的同學們,為求安定,有了不同的選擇,有人脫下僧服換上軍裝。而當時,即使窮途潦倒,大師仍然堅守自己對佛教的信念,保全一件僧衣。大師說:「人生在世,若能時時以『心甘情願』的態度來實現理想,必能有苦時不覺苦,有難時不覺難,一切困境自可迎刃而解,而無事不辦,無願不成。」 1952年9月10日那天是農曆7月22日,是大師的「母難日」。大師在日記上寫道:「母親是愛我的,常常含著眼淚教我學好,但從來不曾有一次是責備我的。我雖然和母親同住的時間不久,但我深深感到慈母的慈和。我至少有二十年的時間沒有和母親在一起,出家十幾年來雖然見過幾次母親,那不過都是三五天的事。常常深夜思親,淚水潸潸而下。哪年?哪月?我才能再見著母親?今天早上打一堂麵齋供眾,所謂供佛及僧,希望諸佛菩薩的慈光庇佑我夢魂依繞和恩深似海的母親。母親!我在這兒為您虔誠的祝福,願您康寧與安樂。」 大師為了佛教說出:「我要讀書、我要參學、我要勤勞、我要發心、我要結緣、我要興辦各種佛教事業。」法師勉勵大家都能跟隨大師腳步前進。學習大師發心、承擔、堅持與忍耐的精神。 香港籍佛光青年周世軒表示:聽完講座,非常佩服大師不畏艱難,為了眾生,為佛教,經歷挫折、磨難,始終歡喜面對,而自己卻常常跨不出遇到的困擾;同樣港籍青年梁銘軒則說:大師的勇氣與耐心值得我們學習,發願期許自己今後將跟隨大師腳步將人間佛教傳承下去。岡二分會劉又菁讚嘆慧喜法師對大師敘述完整,似乎親身經歷般,大師曾連續4餐未進食物,仍堅持與忍耐熬過去,那份為佛教發心的意志力,讓人不忍,聽完講座更了解大師的慈心悲願,大師雖然離開我們,但精神永遠與我們同在。
-
心保和尚法駕新馬寺講座
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4月27日法駕新山佛光山新馬寺,列舉多則禪宗公案及佛教故事,進行「佛教故事的啟發」講座,與現場近600名信眾結法緣。 心保和尚指出,人人都愛聽故事,故事裡的情節往往能讓人記得,而且故事更具生動力與啟發性。諸如《六祖壇經》裡面的公案「風吹幡動」,究竟是風動?還是幡動?六祖惠能禪師卻說是「心動」,啟發無數後人思維。 再舉「磨磚成鏡打坐成佛」公案,一般人錯以為打坐是為開悟成佛,心保和尚稱應是「禪觀」。佛陀入滅前囑咐,學佛修行以「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四念處為主,其中觀受包括苦受、樂受,困於受中,只會跟著情緒反應,跟著感覺走,即墮入世間的對待。多思維觀照自心,機緣具足、功夫做足,就會悟道一切都是「生滅」。 佛教教育重視解行並重,除了義理,更需老實修行,不生貪不生嗔就是修行。心保和尚以偈語「孔雀雖有色嚴身,不如鴻雁能遠飛」,勉眾不要執著外六塵,因有所住煩惱才會生起,世間跟夢一樣不可得,煩惱本來不生,只有通過禪定忍辱,才可以降伏煩惱。 佛光山新馬泰印教區總住持覺誠法師、新加坡佛光山住持妙穆法師、佛光山曼谷文教中心住持覺機法師,國際佛光會馬來西亞南馬協會會長林培傳、督導長周振文等人出席講座。
烏日分會幸福百法生活講座 暢談保健養生之道
2023-06-10【星雲大師全集17】佛法真義2.佛法義理55皈依
2023-06-10駐日內瓦辦事處處長 訪日內瓦佛光山
2023-06-10南非德本協會捐贈輪椅 佛光人愛心超越距離
2023-06-10多倫多佛光人森林浴 體會人間一方淨土
2023-06-10南投國姓國中生命教育講座 從服務看未來與希望
2023-06-10育德工家 林賜勳暢談霸凌
2023-06-10南華大學舉辦運動競技與健康促進趨勢學術研討會 致力打造棒球專業訓練基地
2023-06-10慧傳法師開示 法會度脫有緣無緣眾生
2023-06-09國際義工在佛光山 深刻體驗佛門生活
2023-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