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屆「佛光山國際翻譯中心佛教友誼大學獎學金」開課
【人間社 陳嬿如、蔡月琴 洛杉磯報導】2023-03-07「佛光山國際翻譯中心佛教友誼大學奬學金」第一屆錄取學生20人,於3月4日在西來寺香雲堂舉行第一梯次課程。佛光山國際翻譯中心主任依超法師帶領7位輔導委員,協助關懷學員。 依超法師首先說明此獎學金的創立緣起,佛光山重視教育,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理事王家培、許月琴伉儷,有感於信仰和文化傳承的重要性,特與佛光山國際翻譯中心合作舉辦。依超法師以「大佛與大磬」譬喻,生命中要接受種種考驗,才可以淬鍊成佛;並藉由「蒼蠅和蜜蜂」的故事勉勵學員,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端賴看事物的角度去決定生命的高度和廣度。 社教本土化組組長知行法師從三好與四給,介紹人間佛教的精神和理念,輔以影片傳達助人具有感染性,鼓勵學員要常行善,把正能量傳播給大眾。佛光西來學校老師何祥鈺帶領唱〈三好歌〉及手語教學,學員各個精神抖擻。 金星公司營運長王君平早年畢業於佛光西來學校,受邀講說他在西來寺和佛光山學佛的經歷,以及襌修對他工作及身心的好處。他呼籲學員們,要用積極的態度來參與學習,才能淨化心靈,在人生旅程裡,做出對自己和社會正確的決定。
相關新聞
-
龍泉國小書墨香 佛光生命教育沐學子
臺中市龍井區龍泉國小以書法著稱,對外參加比賽屢獲殊榮,尤其參加多次佛光盃書法比賽,均有出色表現,校方同時亦非常重視生命教育,本學期將有兩場校園講座,3月3日邀請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檀講師蕭麗歡到校進行「生命教育十堂課-從人我看情緒管理」演講,與四年級學生以輕鬆歡樂的氛圍,談情緒管理之道。校長王銘男、輔導室組長蕭靜園與各班級導師親自到場,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海線區督導長陳淑貞、龍井分會督導、幹部、佛光人,共有170人參加。 蕭麗歡說,建立和諧的社會需要您我他友好的關係,首先必須由自身做起,一早龍泉國小學生很有禮貌主動的打招呼,這就是讓自己與別人能好好相處、搭起友誼橋梁友好的開始。提到馬鈴薯與番茄本來不是同一掛,但是它們後來走在一起,因為一個變成薯條、一個打成泥變成番茄醬,成為絕配好吃的食物。人跟人之間相處,也不是人人天生就是適合做朋友,每個人各有各的個性,需要建立友情變成好朋友時,就必須要學會互相包容缺點、欣賞優點、尊重特點。 講師提到,要有好的人際關係,必須踏出第一步廣結善緣,對人要『善待你我他』、『動怒慢半拍』、『吃虧要常在』、『笑口要常開』做起,提到自己最敬愛的星雲大師雖然圓寂了,他常常告訴我們要有好人緣,人我相處要你大我小、你對我錯、你樂我苦、你有我無,做事不邀功不比較,自然傻人有傻福,就減少對手與敵人,結交到更多好朋友,處事就更順利沒有阻礙。 講師鼓勵學生常行三好,人與人相處要搭橋不要築牆,心存善念,心中常存愛,他分享一位推拿師的真實故事:推拿老師以前是開公司的老闆,一天有位印度人來台灣找朋友,他的朋友出遠門不在家,老闆見他人生地不熟的,就好心把他接到家中用餐暫住一晚,隔天再載他找到朋友,因此成為好朋友,這位印度朋友就教老闆推拿,甚至買機票送他到印度,介紹他的老師再教導更高升瑜伽推拿技術,後來老闆在高速公路上開車,忽然失控撞上護欄,他從此失去雙眼,也只好關閉公司,開始推拿工作,方能維持生活。所以好因緣就是廣結善緣,給別人幸福的希望,也給自己幸福的理由。 蕭靜園表示,感謝佛光會安排此次講座嘉惠學子獲益匪淺,講師運用深入淺出的故事與幽默十足的方式與同學互動,帶出此次演講的主題,在蕭檀講師有獎徵答時,同學們非常熱情的舉手回答,展現出學生對於老師的講演是非常用心聆聽,整堂課没有冷場,現場一片歡樂,相信學生經過此次講座,在做事之前,定會三思而後行,管理好情緒,讓自己的人際關係更加和諧。
-
歡慶三五童軍節 高雄區佛光童軍獲得績優殊榮
高雄市112年三五童軍節慶祝大會暨童軍嘉年華活動,3月4日上午在科工館舉行,一共有來自全高雄地區600位大小童軍、服務員及家長參與此盛會。 高雄地區各佛光童軍團持續推動童軍運動,受到極大肯定,包括普賢、岡山、小港、南屏等4個佛光童軍團,皆榮獲全國績優童軍團。岡山團劉家溱、南屏團張智勝以優異成績榮獲吳兆棠博士紀念獎學金;個人獎項也獲獎無數,高雄區各童軍團表現亮眼交出漂亮成績單。 此次童軍嘉年華活動在科工館戶外追風廣場,設置了包括急救心肺復甦術、繩結、指北針測量、雙旗通訊、射箭體驗、童軍規律、益智七巧板、日月球高手、疊疊不休等15個站,還有租稅宣導、國防反毒防災宣導、交通安全宣導分別在戶外穿堂設站;另外運用科工館資源在北館地下室及四樓展廳,設置定向探索體驗,其中平等大道設置的CS鐳戰關卡最受歡迎。 普賢團蘇嫚琳、顏孝勳第一次参加CS鐳戰,穿上背心,拿著雷射槍,和林園高中的大哥哥大姊姊對戰,覺得既刺激又有趣;許川延對CS鐳戰背心上的感應科技十分佩服;蘇嫚娟對科工館地下室的奇幻世界定向活動最有收穫,透過尋寶圖找到正確的位置,他認為是很棒的探索體驗。 岡山團林芮安和林芮羽姐妹,覺得最好玩的是驚喜箱大冒險;劉仲堯最喜歡拿水晶彈槍射擊靶心的闖關遊戲;程筠淇印象最深刻的是在館內B1奇幻館的定向遊戲;竇之吟參與射箭;劉文毓學到怎麼用指北針,覺得童軍嘉年華的活動實在太精彩了。 今天與會貴賓包括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副局長黃盟惠、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館長李秀鳳、立法委員許智傑、高雄市議員何權峰、高雄市政府三民區區長宋貴龍、高雄市政府顧問陳梧桐、新高雄紅十字會會長李宗銘、高雄市童軍會理監事等。
-
懷念星雲大師 未來的佛教必然是人間佛教
由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辦「【懷念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學十堂課」,第一堂課「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在3月1日隆重登場。邀請西北大學哲學學院副院長王雪梅教授主持;上海大學佛教思想史暨人間佛教學研究院院長程恭讓教授親自導讀《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程恭讓首先以沉痛心情,悼念星雲大師,語重心長地提出:「星雲大師的離世,是一個時代的終結。」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是一部專注研討當代人間佛教思想家、理論家、實踐家,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著作。本書有5大重點,首先,確立星雲大師弘法的時間軸;第二、論析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特質取向;第三、提出星雲大師十大貢獻主張;第四、論析星雲大師為佛教現代化第一人;第五、提出星雲大師思想具有般若與方便不一不異之內涵。 在這場論壇中,程恭讓從「人間佛教研究的方法論」、「人間佛教合法性的理論探索路徑」、「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張力特質」、「人間佛教未來的展望」四個面向來闡釋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與傳統佛教、現代佛教、未來佛教的承繼、連接和開創。 程恭讓以佛教史的眼光為「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定位,說明「般若智慧」與「善巧方便」是傳統佛教的核心思想,並從《瑜伽師地論》的「釋經學」方法論說明星雲大師的人格修養是「般若智慧」與「善巧方便」的融合與並重:「把深奧的義理,用通俗的語言表達出來,並經由通俗的語言,將背後蘊含的深奧道理揭示出來。」星雲大師把深奧的佛理講清楚了,講通俗了,講得跟我們的時代合拍了,接地氣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成了當代文明下的人類精神上的一種寄託、一種安慰、一種引導、一種淨化。 程恭讓認為人間佛教雖然是當代佛教的創新與改革,但與傳統佛教並非切割為二,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與傳統佛教,都是本著佛教的核心原則「般若智慧」與「善巧方便」一脈相承。星雲大師把「般若智慧」跟「善巧方便」辯證統一,在他推動人間佛教的實踐中全面彰顯,把人間佛教帶到了一個歷史的高度,將菩薩乘的佛教,藉助人間佛教的形式,高度地落實下來。人間佛教可以說是佛教發展過程中「理想型佛教」的落實。 談到人間佛教和未來的佛教,程恭讓引用星雲大師所說:「未來的佛教必然是人間佛教。未來人類文明的特點,將是注重更多的交流性。」佛教文明是一種交流性的文明,佛教的哲學核心是無我,包容、接納各種不同文化、文明的融合,在世界各地發展。 課程最後,王雪梅教授表示:星雲大師一生以弘揚人間佛教為職志,對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討論,就是我們對他最好的懷念,也一定是大師所樂見。感念大師對人間佛教國際化和現代化弘傳的卓越識見與非凡貢獻,也在此表達我們最深的敬意與懷念。
-
板橋講堂助念講習 建立助念佛事基本觀念
佛光山板橋講堂於2月28日舉辦助念講習,禮請住持妙兆法師及監寺妙素法師授課,課程包含星雲大師對生死新解、往生佛事與參與告別式須知等,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板橋區分會幹部與信眾共逾120位全程參與講習,對生死、佛事助念等議題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板橋講堂住持妙兆法師說到,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對生死的看法很自在,大師說,死亡是不會等我們的,要把生死規劃好,只要是應該做的事情,就趕快去做;對我有恩的人,就趕快報恩;該幫助人的,就趕快去幫助,不能老是說「以後」。 妙兆法師也提及,「佛事」的定義,廣義是指世間所有好事即為佛事;狹義是指寺院的誦經拜懺,如:消災祈福、往生超薦等。佛事可以度眾,一個人要往生淨土,需要助念念佛。助念可助臨終者、亡者及家屬一臂之力,讓他們提起正念。往生的佛事誦經,須請法師協助處理,前去助念結緣的蓮友,服裝要統一,態度莊嚴肅穆,不得輕舉言笑,表示對亡者及家屬的尊重。為讓亡者及家屬提起正念,可引導家屬輪流助念,一心稱念四字洪名阿彌陀佛,迴向亡者,蒙佛接引。若家屬有共識,可接引至道場做佛事,因緣殊勝。 監寺妙素法師則講授參與告別式應注意事項,包括自備念佛機、整隊排班等細節。參與告別式,佛光會幹部應如何有秩序的排班入場,視會場空間大小,也可以彈性的在靈前與家屬後方站定位。課程中,也安排與會大眾分組演練,如何排班入場及捻香,透過莊嚴的助念團體,不僅讓亡者能領受誦經的功德利益,也讓家屬得以攝受。在最後的小組討論與問答環節,住持及監寺也一一回答大家的問題,圓滿此次的助念講習。 住持妙兆法師勉勵與會大眾,每天要讓自己過得很充實,好好運用時間、空間,精進用功,更感謝大師留給我們受用無窮的法語。大師說,生命是我們的體,生死是我們的相,生活是我們的用,體、相、用是一體的。如果我們能把生死看成是一如的,把握有限的生命,不要把歉疚帶到棺材裡,那麼死亡就像四季更替的自然,猶如秋風吹落葉子的美麗。生死何等灑脫自然,何須有所畏懼呢?
烏日分會幸福百法生活講座 暢談保健養生之道
2023-06-10【星雲大師全集17】佛法真義2.佛法義理55皈依
2023-06-10駐日內瓦辦事處處長 訪日內瓦佛光山
2023-06-10南非德本協會捐贈輪椅 佛光人愛心超越距離
2023-06-10多倫多佛光人森林浴 體會人間一方淨土
2023-06-10南投國姓國中生命教育講座 從服務看未來與希望
2023-06-10育德工家 林賜勳暢談霸凌
2023-06-10南華大學舉辦運動競技與健康促進趨勢學術研討會 致力打造棒球專業訓練基地
2023-06-10慧傳法師開示 法會度脫有緣無緣眾生
2023-06-09國際義工在佛光山 深刻體驗佛門生活
2023-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