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版《如來之子》新書推介禮 覺誠法師分享巴西滿滿感恩心
【人間社 許俊傑 馬來西亞仁嘉隆報導】2023-01-27當年的義工奉獻之心,讓他留在巴西如來寺,用10年成就了逾3,000名「如來之子」的壯舉。佛光山新馬泰印教區總住持覺誠法師如今回首來時路,才發現自己當年在巴西推動「如來之子」,其實是在圓夢。 「有夢就要逐夢,可是逐夢過程哪會不難呢?如果不做的話,又怎知會不會成功?」覺誠法師2003年在巴西如來寺開展「佛光山如來之子教育計畫」,收留街童並為他們辦學,以教育改變貧童命運,同時成立「如來之子足球隊」及創辦「光明學習中心」,實際改變當地貧童命運。 這些經歷,都寫進2016年出版的《如來之子─踏上21公里外的生命地圖》一書。隨著2023年初,英文版付梓面世─《Son of Tathagata-Stepping on the map of life 21 kilometres》,覺誠法師在「2023年東禪寺平安燈會及花藝展」上舉行新書分享與簽書會時,分享當年的難行能行,發現一路走來滿滿都是感恩的心。 「我在寫這本書時,才發現當年承擔『如來之子』計畫是歷經了很多困難,卻也考驗佛心。每個出家人沒經過二三十年考驗,怎會體驗出家心得。」 法師說:「當年,我和師父一起去巴西,看到一批小孩在運動。師父問我要不要為這群孩子做更多事,給他們教育?我連連點頭說要。師父說,好,就叫這群孩子為如來之子,給他們教育、食物、教唱歌跳舞、音樂、讀書。師父還說要出獎學金,培養他們上大學。」 師徒之間在前往亞馬遜河流域參觀的路上,奠下了「如來之子」計畫,隔日就在巴西如來寺宣佈成立「如來之子」。 檢視「如來之子」計畫開展17年,讓3,000名巴西貧民窟孩子接受教育,如今長大成人,成為各領域傑出人才,包括律師、軍官、警察、藥劑師、建築師、藝人、導演、醫生等,有些人更回到光明教育中心服務,讓佛光法水長流巴西。 《如來之子》一書,還紀錄覺誠法師被槍抵頭,洗劫寺院的駭人遭遇。法師說:「我在巴西2度遇劫,一次是在信徒家裡,雖然過程驚心動魄,但劫匪也知道尊重出家人,沒有傷害我們。」「一次是劫匪跑進如來寺,當時我在吃飯,見他跑進來拿著槍要打劫,我請他坐下來一起吃,但他不要,我就讓他去搜財物。」 住持說,當年星雲大師給他2萬美元費用應急,非但沒有動用,也把錢分作4份藏在不同地方。劫匪找到其中一處,還帶走各種生活用品。 覺誠法師說:「我問他為何做這行業,住哪裡?他說他住貧民區。這是我第一次聽到巴西貧民窟。後來我去了,每個人都瞪著我,環境很糟糕,看見他們都住在木板屋,有錢就建一點,都是用空心磚。」出家人不忍眾生苦,決定領養80名孩子,「結果來了200人,來了不好拒絕,但寺院沒那麼多錢,我只好去借錢,讓這些孩子安頓下來。」 每人早餐有2個麵包、牛奶及水果,但400個麵包很快被吃完,後面的孩子沒得吃,覺誠法師說:「我問前面的孩子你們吃了幾個,他們說吃了10個。因為要把午餐也裝在肚子裡,這樣就不會餓肚子。」因為如此,「如來之子」計畫後來開設了麵包作坊,以盈利來支撐計畫進行。 「要改變一個國家的命運,就要從教育開始。」「如來之子」計畫如今已交棒,覺誠法師並沒有閑下來,現在他前往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印尼視察,並立誓要協助當地的教育事業。覺誠法師說:「身為領導的,我希望義工在道場付出時,看見佛教的真善美,而我也期許自己能給義工多多掌聲。」
相關新聞
-
中央大學李瑞騰教授 七秩著作展暨新書發表會
在中央大學總圖書館開幕,有感於高等教育制度震盪、人文學科式微、各校教授風波不斷,特籌辦「李瑞騰教授七秩著作展暨新書發表會」,為期3周從12月6日至25日止,展出李瑞騰教授著作專書27種,所編圖書70餘種。展示其教研表現及面向文壇積極性的成果,並對話時代潮流,呼喚同道之人,共同護持人文素養命脈。 新書發表會發表5本新書,分別為李教授著作3本及報導、側寫李教授的專書2本:《像我這樣的教授》、《府城四年》、《阿疼說》、《從愛出發—李瑞騰教授七秩榮退紀念文集》、《深情回望—李瑞騰受訪錄》等。 李瑞騰教授1952年南投草屯出生,1991年至中央大學中文系任教至今,長達31年的教學資歷,曾任中文系主任、文學院院長、出版中心總編、人文研究中心主任、人文藝術中心主任,也曾借調至台灣文學館館長。這次展覽,集結李教授畢生著作和教學成果,以及校內校外主編的各種出版品,呈現一位人文學者的專業知識與人文關懷的情操。 適逢李教授70歲生日,同時進行新書發表會,是一場溫馨的座談會,與會來賓有中央大學校長周景揚、副校長吳瑞賢、教務長王文俊、學務長林沛練、文學院院長林文淇、人事室主任郭春錦、中文系系主任與老師們、昆曲博物館館長洪惟助、李教授的學生們,親臨現場嘉賓,紛紛表示對李教授的教學典範與著作的讚揚。 學生康佩由衷感激的表示「無法想像沒有李老師的中央大學,老師把畢生最美好的歲月都留給了學校,留給了學生」,言語間流露出感謝不捨之情。林沛練表示,李老師上課很有創意,爆發力十足,書是一套一套的出版,每天都有令人驚奇的創新發表,散文新詩字字珠璣,對台灣現代文學影響深遠,學校裡的碑文公告,大都出自李老師的手稿,將央大的人文歷史融入碑文之中,深厚的文化底蘊令人讚嘆。 中文系系主任卓清芬提及李老師教學有40年之久,正逢李老師70大壽,選在今年12月舉辦新書發表會別具意義,往昔李老師舉辦藝文相關活動,諸如琦君研討會、詩之夜、余繼中的講座…等,也結合了中央大學在地的人文素養,書寫一系列的書籍,例如《小行星的故事》,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值得肯定。 學生汪淑珍現任靜宜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副院長表示,李老師曾說,要走自己的路,不要太在乎別人的眼光,不要擋到別人的路,有時候我們會不自覺的發光,可能擋到別人的路,也因此傷害別人。這讓我凡事學會多替別人想,有能力要幫助別人開路,學會低調低調再低調,至今我仍然不敢或忘,且受用無窮。 中文系系主任卓清芬提到李老師教學有40年,今年又是李老師的70大壽,選在今年12月為他舉辦新書發表會別具意義,過去李老師舉辦藝文相關的活動,諸如琦君研討會、詩之夜、余繼中的講座…..等,老師也結合了中大在地的人文素養寫了一系列的書籍,例如《小行星的故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深獲肯定。 值得一提的是,透過這些書所呈現的形象如千手觀音普渡眾生,老師把工作和同事、學生的關係,當作修行的試煉,從來沒有對任何事有微詞,這是很高深的修煉。 師母楊錦郁風趣地說,我的視野與李教授的視野是完全對立的,因為彼此工作作息不同,李教授經常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家,半夜起床,又是繼續工作的時間。在介紹5本新書中《阿疼說》一書,說明「阿疼」這兩個字對我們都具有特別的意義,叫他阿疼的人,通常是大學研究所時代的朋友,疼有疼痛、疼惜兩個意義,對他自己而言,他把疼痛留給自己,疼惜留給別人。「愛」是有對價的,但「疼」是沒有對價關係的,疼代表有能力、有更多的能量來疼愛別人,疼惜家人、同學和許多不相干的人,「疼」對李老師來說,是生命裡很重要的字。 《深情回》這本書,是師母20幾歲時和李老師共同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就叫做深情,結婚至今超過40年,這本是敘述,他生命的核心,由「深情」再到「深情回望」,相信對李老師來說,這是一段深情款款的回望。 《府城四年》這本書,相較之下是感到情緒複雜的,但有助於我理解,李老師在外界互動做事的因由,作為一個文化人,我也很感動,在府城生活4年,對家人來說是很大的折衝,當時他尚在文學院院長任內,因為台灣府城有資源推廣文學,而決定選擇錢少事多離家遠的工作,感謝這4年的府城歲月,讓我們彼此成長很多,因而才有此書的發表出版。 李瑞騰教授勉勵在場每個人都該找到與自己相應,而且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並且與生命互相結合,便能更加圓滿,生活穩定,必須扎根,且根扎得愈深,能照顧的人就越多,廣結更多善緣。
-
法海鉅獻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學研究叢書》新書預購
為傳揚當代人間佛教的永續發展,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於2022年結集11位學者專家論述,出版首部《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學研究叢書》。這是研究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學的重要論述,更是獻給社會大眾認識人間佛教文化思想學術研究的一部學術巨典! 此套叢書收錄程恭讓、闞正宗、吳光正、邱永輝、永本法師、杜保瑞、黃國清、陳劍鍠、李向平、翟本瑞、尤惠貞等兩岸三地學者教授多年的研究成果,學者們以人間佛教的視角,分別從宗教社會學、管理學、佛學及文學等多元面相深入探討,不僅豐富社會各界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各方面內涵及外延的認識,也促進現代佛教文化學術的發展。 星雲大師一生推動人間佛教,以「傳統與現代融合、僧眾與信眾共有、行持與慧解並重、佛教與藝文合一」為理念,回到佛陀本懷,展現人間佛教以人為本、重視現實人生,社會參與的核心價值,在資訊碎片化的時代,提供社會大眾一套系統化、學術化、專業化的人間佛教思想的研究。 研討會報名:https://reurl.cc/91Grev 新書預購:https://reurl.cc/06pj5o
-
宜蘭寺志成果發表暨座談 為宜蘭佛教史研究掀新頁
佛光大學佛教學院於10月12日舉行「宜蘭縣佛寺志第一集成果發表暨學術座談會」,聚焦上學期由闞正宗老師帶領同學進行佛寺田野調查,並將資料內容匯集成書的成果。由校長何卓飛帶領教務長林信華、人文學院院長蕭麗華、樂活學院院長許興家、創科院院長謝元富及諸位一級主管、老師蒞臨參與;校外貴賓有宜蘭縣縣史館主編李素月、宜蘭縣文史工作者廖大慶、宜蘭縣佛教會代表暨明光寺住持惟定法師、政治大學宗教所所長李玉珍教授、佛光大學宗教學系姚玉霜教授等。共同探討如何將學術專業運用於佛教,共同發展、保留宜蘭縣佛教發展的脈絡軌跡。 宜蘭縣佛寺志計畫以每年6間寺院進度撰寫,指導老師闞正宗帶領博碩士生進行田野調查,走進寺院,將理論與實務結合。第一集內容為九股山吉祥寺、羅東菩提寺、員山明光寺,九股山吉祥寺是宜蘭佛教發祥地,1904年由來自鼓山的真精法師創建。羅東菩提寺前身是羅東念佛會,最初禮請真華法師為導師,帶動羅東的念佛風氣。員山明光寺開山祖師紹悟法師現年97歲,與其弟子真明法師創辦幼稚園、成立慈善塔,一生盡力於提供員山鄉民的精神寄託。 郭朝順院長首先介紹計畫案緣起,認為佛教的每間道場之發展,都是靠許多人共同成就,若未被保留下來,終將被歷史長河淹沒。透過佛寺志書寫,除了訓練田野調查方法,更是教導學生做人處事,如何讓寺方感受到我們志在保留歷史的誠懇,這就是學習「尊重」,同時也是身教最好的示範。佛教學系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協助推動佛教的發展,回饋社會與教界,關懷人間,以期培養更多人才投入佛教的文史研究工作。 何卓飛表示,創辦人星雲大師希望大學能為地方發展盡一些責任,因此在地服務是佛大很重要的使命;今天這個活動實踐了在地服務,展現了一所大學擔負著社會責任。在過去教育不發達的時代,寺廟是一個文教中心、社區居民的活動中心、品德涵養中心,其內涵是非常豐富的。宜蘭佛寺志的撰寫,就是呈現宜蘭區人間佛教的情況。期待未來能看到溪南、溪北的佛教樣態,一起為宜蘭佛教完成使命。 惟定法師表示,宜蘭佛教會感謝佛大整合了宜蘭的佛教,連結教界與學界,意義非凡,也是空前未見的一件盛事。希望有更多人能將佛教人間化、深入化,對於佛教發展將會是很大的助益。感謝學界願意帶著青年學者一同努力,宜蘭縣佛教會願意作為後盾。 李素月致詞,以一個從事宜蘭地方研究的角度來看,非常感動佛大有龐大的團隊支持佛寺歷史的研究;下田野如同一個試煉場,要找到珍貴的、不易被發掘的資料,相當不容易。而佛教史涵蓋社會、人文、經濟等面向的發展史,相信佛寺志的撰寫能留下更多地方發展史,縣史館也將提供珍貴史料,為宜蘭歷史的建構與佛大一同努力。 廖大慶以20年前撰寫南方澳歷史發展為例,當時收集50多年歷史文物痕跡已非常不易,現在再次採訪同批耆老,已有明顯的人物記憶殘缺、資料不全的情形;相較於此次計畫是著眼寺院的百年歷史調查,更屬不易,為此既感動又震撼佛大不畏艱難地投入,培養青年,必當全力支持。 闞正宗報告3所寺院的田調成果並表示,歷史是人活動的軌跡,宜蘭寺院面臨「人寺俱老」,現在不做以後則更難保留歷史。而學生以實際的調查行動,收集資料,並發展出感興趣的研究主題。李玉珍則以政大現在發展的「元宇宙」計畫為例,建議田野調查資料可匯集成檔案資料庫,將來可提供學界更廣泛的運用。姚玉霜分享,目前全球學界發展學術詞條,未來也能以每座寺院發展出詞條,甚至是多國語言的流通,將能保留更多歷史軌跡。
-
三好成就孩子好素養 共識營暨新書發表會成功
「第十二屆三好校園實踐學校共識營暨《三好,成就孩子好素養》新書發表會」10月7日在佛光山台北道場盛大展開。「三好校園實踐學校」選拔迄今已邁入第12年,超過一千校次響應,公益信託星雲大師教育基金攜手遠見‧天下文化推出新書《三好,成就孩子好素養》,記錄17所典範學校動人實例,新書發表會以全程直播,由線上線下貴賓及第十二屆三好校園實踐學校獲選學校代表,近350位教育工作者共同見證「三好」成為改變社會的力量。 《三好,成就孩子好素養》序文有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什麼是「三好」?〉,以及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三好校園實踐學校指導委員會主委暨佛光山教團系統大學總校長楊朝祥、中央大學講座教授洪蘭、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撰寫推薦序。 公益信託星雲大師教育基金諮詢委員暨佛光山常務副住持慧傳法師、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三好校園實踐學校指導委員會主委楊朝祥、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發行人王力行、教育部參事鄭乃文、中央大學講座教授洪蘭、三好校園指導委員會副主委暨南華大學校長林聰明、公益信託星雲大師教育基金諮詢委員覺培法師、佛光山台北道場住持滿謙法師等出席《三好,成就孩子好素養》新書發表會。 楊朝祥總校長於共識營開營時表示,「三好運動已成為學校招生品牌」,期許能遍及世界各地,擴展影響力。為新書發表會揭開序幕的是三好校園實踐學校佛光山普門中學原音社,帶來由星雲大師作詞的〈人間音緣〉及組曲,唱出了感恩心與三好理念,也溫暖在場每一個人的心。 慧傳法師於開場致詞提及,與人為善是三好校園實踐重點所在,三好如一塊磁鐵,也如發電機、溫暖太陽,能讓枯竭的心靈找回光明與智慧。王力行表示書籍出版只是一個開始,希望這一本書能帶動更多人從小開始行三好。洪蘭教授則說,好的學習環境非常重要,好品格從小培養,祈願每個學校都是三好校園。鄭乃文參事感謝公益信託星雲大師教育基金,長期對台灣品德教育的挹注,樂見三好校園的蓬勃發展與成果。 新書座談中,三好校園實踐學校指導委員會委員楊昌裕與4所典範學校代表,分別為台中市大里區塗城國小校長劉淑秋、新北市立淡水國中學輔主任吳琪玉、佛光山普門中學校長蔡國權、健行科技大學企管系教授暨學禮書院院長羅新興,分享推行三好的實務經驗與推動過程中的感人故事。 第十二屆三好校園實踐學校獲選學校共有228所,其中大專校院組23所、高中職組37所、國中組53所、國小組115所,於獲選公告後舉辦共識營,提供交流平台,凝聚三好共好力量,也更認識三好。第一場專題講座由三好校園實踐學校評審委員吳清鏞以「三好實踐與詮釋」為題分享,他說,「教育投資不在投入多少,在於環境薰陶。」有好的環境創造善循環,能帶動社會一起共好,而推廣三好是做有益於「人」的事,讓善的教育種子開花結果。 「元宇宙善用科技,問教學為何物」,企業人文講師楊田林第二場專題講座示範「有效有趣的三好教學法」,以「角度改變,看法就改變,改變從不習慣開始」等關鍵句,提醒教學要老實備課、老實教學,要能「換位思考」讓學生有思考的空間,將學習自主權還給學生,善用感官教學法提升學生學習效果。並示範透過分組討論,了解何謂知識的詛咒、元無知及內捲化,來提升教師四大能力「專業學科、口語表達、教學技巧、班級經營」。分享過程中體會出演講法不是唯一教學法,只要願意改變,原來學習也可以這麼快樂。 鳳山商工活動組長蘇鈺婷表示學習到活化教學內容的方法,讓教學趣味化,有效提升教學熱誠及班級經營能力。高雄小港區鳳林國小學務主任黃渝楨表示,原來三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不只是品德教育,落實在教學能讓師生互動更好,值得在校園推廣。內湖高中數學科教師周廷諭表示支持三好走入校園,經過今日課程,學習到如何調整備課的方法,相信能提升教學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