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lossary of Humanistic Buddhism 3rd Print Released
【人間社 Kathryn Lee Dashu, Kaohsiung報導】2023-08-28The Glossary of Humanistic Buddhism gained immediate popularity upon its initial release in 2018, with over ten thousand copies circulated. Now, the eagerly anticipated third print is released, aiming to encourage use of this toolbook for learning terminology of Humanistic Buddhism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further promoting global Dharma propagation. Since its release, The Glossary of Humanistic Buddhism has been widely regarded as a valuable tool for Humanistic Buddhist expressions in English. Growing demand over the years has urged Fo Guang Shan Institute of Humanistic Buddhism Center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to release the third print in August, 2023. In this Glossary, vocabulary is carefully reviewed and aligned with the English terms used in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recent translated publications, enhancing its comprehensiveness while offering user-friendly search functions to translators and readers. With its four distinctive features, the Glossary makes an essential companion for Dharma propagators and translators of contemporary Humanistic Buddhism, as well as individuals interested in learning English Buddhist terminology to gain deeper insights into Humanistic Buddhist thoughts. The four features include: Rich Content: Contains over 5,000 commonly used terminologies of Humanistic Buddhism in Chinese and English, a handy tool book for English Dharma propagators and translators. Diverse Vocabulary: Divides vocabulary of Humanistic Buddhism into 20 categories from Buddhist terminologies, temple buildings, exclusive terms from Fo Guang Shan, to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One-Stroke Calligraphy. It is useful for Buddhist translations, English Buddhist courses, lectures, and promotional materials. Easy Term Lookup: Utilizes the Chinese phonetic notation Hanyu Pinyin and index by strokes, enabling Chinese users of all proficiency levels to quickly search for terms, enhancing translation efficiency. This feature also aids prospective English Dharma propagators and Chinese learners in finding English equivalents for Chinese articles and Buddhist terms, facilitating language learning and Buddhist studies simultaneously. Online Search: Includes a digital vocabulary database, accessible anytime and anywhere on computers, cellphones, and other electronic devices. Visit the official website of Fo Guang Shan Institute of Humanistic Buddhism, the “Buddhist Glossary” section: https://www.fgsihb.org/dictionary/?__locale=zh_TW The compilation of The Glossary of Humanistic Buddhism originated from the need to standardize the vast array of Chinese and English terminology in Humanistic Buddhism, with the aim of sharing resources effectively to disseminate Humanistic Buddhist ideas and practices. Since 1990, Venerable Jue Men and the late Venerable Man Ho, former Executive Directors of the International Buddhist Progress Society, have been actively compiling frequently used vocabulary from Fo Guang Shan’s international Dharma propagation efforts spanning several decades. In recent years, the endeavor is continued by Venerable Miao Guang, Personal English Interpreter to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and Deputy Chancellor of Fo Guang Shan Institute of Humanistic Buddhism. She led an international translation team consisting of youths from global Fo Guang Shan temples, and students from the English Buddhist College of Fo Guang Shan Tsung Lin University in the compilation of this Glossary. The release of the third print of the Glossary marks a significant step in making these teachings accessible across cultures. Gratitude extends to all contributors for their roles and collaborative efforts in this project. The Glossary aims to continue expanding its collection of terminologies, disseminating the wisdom of Humanistic Buddhism, and fostering its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 daily life. Book Order: Foguang Cultural Enterprise Co., Ltd http://www.fgs.com.tw fgce@ecp.fgs.org.tw Phone: 07-6561921 #6664-6666
相關新聞
-
佛光山開山 57 週年紀念 《星雲大師永遠與我們同行》出刊
5月16日正逢佛光山開山57年,同時也是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圓寂百日。 每次,從外地回佛光山,車子行駛進入高雄大樹區,沿途層層疊疊的山巒,樸實的房舍,誰會想到這裡是弘揚人間佛教的聖地─佛光山。 57年前,星雲大師在這塊貧瘠偏僻充滿刺竹的土地,舉起復興中國佛教的旗幟,讓佛法回到人間社會,重現盛唐佛教的光輝燦爛,光照寰宇。人間佛教,點亮了人心,溫暖了人間,回到佛陀示教利喜的本懷。 今年2月5日,大師圓寂後,來自全球各界緬懷大師的文章,如《法華經》〈從地湧出品〉般紛紛湧現,呈現大師化世與益人的無限因緣。為了更完整地呈現大師推動人間佛教對近現代國家社會的影響以及佛教多元發展的軌跡,如何「改革了佛教,改善了人心,改變了世界」,《人間佛教學報》編輯群繼第44期學報《懷念一代宗師─與星雲大師交會的時光》專刊後,於45期再次推出《佛光山開山57週年.繼承與開拓─星雲大師永遠與我們同行》,回顧大師開山弘法的目標,以及收錄從教育、文化、出版、學術、媒體、文學、藝術、體育、博物館等各界對大師緬懷的文章,文中反映了人間佛教對現當代社會人心起到重要影響,以及為未來佛教的發展指出一條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道路。 佛光山開山57週年,我們收錄大師的〈佛光山開山故事〉長詩,〈我說佛光山的因緣〉、〈佛光山的「人事法制」〉以及〈佛光山對佛教的影響〉等文,從佛光山的開山、佛教的歷史、制度、文化、環境的發展,大師諄諄教誡佛光子弟,創業唯艱,守成不易,如何開拓發展人間佛教,並且帶領大眾在人間佛教上繼承傳統優良文化,突破保守、消極、僵化的陋習,走出一條適應現代化社會,並且成為世代人心的歸趣與精神寄託的大道。 本期力邀與大師一同開山的長老慈莊法師、慈惠法師、慈容法師以及心定和尚、蕭碧霞師姑,撰述他們跟隨星雲大師弘法利生一甲子以上的體悟。這些內容文獻,有助於後輩的我們理解台灣早期社會在戰後、在戒嚴時期,大師如何克服重重困難限制,以文化、教育為基礎,為佛教培養人才、為興隆佛教,一步一腳印跨出新里程,當中至關重要的精神理念。對於各界關心佛光山的未來,佛光山宗長心保和尚的〈以大師精神的「人間佛教」為依靠〉一文也做了回應。 此外,與大師結緣的文化界朋友,如著名作家王鼎鈞先生在〈佛光普照文學〉中表示,他認識的大師「不但是佛學的大師,也成了文學的大師。你可以說文學是他的護法,更可以說他是文學的護法。他的名字寫在佛教史上,也寫在文學史上。我在英語的世界蟄伏在中文的窯洞裡,終於也感受到他的震波。」道出大師一生傳播佛教「以哲學為體,文學為用」知行合一的精神理念。 世界儒學研究傑出人物獎獲得者、武漢大學國學院榮譽院長郭齊勇教授讚譽大師「現代化需要儒釋道,儒釋道需要現代化。在這些方面,星雲大師與佛光山走在了前面」。 知名文學家、旅行家余秋雨先生〈承受苦難其實是為世界承擔〉文章中,帶領我們看到大師推動人間佛教,從靜僻的山林踏上淨化人間的道路;讓清淨智慧的佛法,圓融社會各界的界限;從冷淡的清修,走上家庭的幸福安樂。大師越過窮山惡水,將佛法的甘露,一點一滴的滋潤人間,讓深埋人心的菩提種子,萌芽、抽枝、茁壯,彼此相依相靠,超越宗教、族群、地區、語言、文化,促進和諧人我、和諧社會的關係。 大陸《人民出版社》原書記黃書元社長在他〈胸懷大善的聖僧─關於星雲大師的幾個記憶片斷〉一文提到,參與2015年4月15日,《人民出版社》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獻給旅行者365日─中華文化佛教寶典》新書發布會,有17位部級領導等重要嘉賓以及各界人士出席,現場擠得水瀉不通。89歲高齡的星雲大師不顧色身老邁,專程趕到北京,當他坐著輪椅進入人民大會堂,全體與會人員起立向他致敬。黃社長引述《道德經》云:「聖人恆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他之所以值得崇敬,是因為他的心裡從來沒有自己,只有信仰、只為團體、為社會、為蒼生,他不僅在佛教這個領域把人間佛教理念推廣至世界,以一己之力使佛光山的事業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崇高境界。」 來自各界的文章,都是大師慈悲喜捨的人間因緣。如:德國哥廷根大學東亞系施耐德教授、韓國釜山弘法寺住持深山法師、蘇州寒山寺住持秋爽法師、西安西北大學李利安教授、北京清華大學聖凱教授,博物館界的廖新田館長等等近百篇,此在無法一一詳盡描述,我們在收錄的同時,摯誠感謝各界對大師的紀念與追思。 大師一生致力兩岸和平往來,做為一個愛國愛教愛眾生的僧侶,在〈人間佛教的宗要〉一文中,大師提出「家國為尊,生活合理,人事因緣,心意和悅」的踐行理念,讓人間佛教無遠弗屆的走入千家萬戶,他的慈悲、智慧、結緣,潤物無聲,深入民心。如大師的隨侍英文翻譯妙光法師所言:「他不是一個政治和尚,而是一位憂國憂民的出家人。」 適逢佛光山開山 57 週年,過去、現在、未來,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我們相信,只要我們心裡有人間佛教,心心念念懷抱眾生,那麼,即如大師在〈真誠的告白〉所言:「奉行人間佛教,就是對我最好的懷念。」 星雲大師永遠與我們同行。 索閱洽詢: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藏經樓) 聯絡人: 林郁婷 電話:07-6561921 分機 2542 線上登記:https://reurl.cc/xl53Z5
-
英文版《如來之子》新書推介禮 覺誠法師分享巴西滿滿感恩心
當年的義工奉獻之心,讓他留在巴西如來寺,用10年成就了逾3,000名「如來之子」的壯舉。佛光山新馬泰印教區總住持覺誠法師如今回首來時路,才發現自己當年在巴西推動「如來之子」,其實是在圓夢。 「有夢就要逐夢,可是逐夢過程哪會不難呢?如果不做的話,又怎知會不會成功?」覺誠法師2003年在巴西如來寺開展「佛光山如來之子教育計畫」,收留街童並為他們辦學,以教育改變貧童命運,同時成立「如來之子足球隊」及創辦「光明學習中心」,實際改變當地貧童命運。 這些經歷,都寫進2016年出版的《如來之子─踏上21公里外的生命地圖》一書。隨著2023年初,英文版付梓面世─《Son of Tathagata-Stepping on the map of life 21 kilometres》,覺誠法師在「2023年東禪寺平安燈會及花藝展」上舉行新書分享與簽書會時,分享當年的難行能行,發現一路走來滿滿都是感恩的心。 「我在寫這本書時,才發現當年承擔『如來之子』計畫是歷經了很多困難,卻也考驗佛心。每個出家人沒經過二三十年考驗,怎會體驗出家心得。」 法師說:「當年,我和師父一起去巴西,看到一批小孩在運動。師父問我要不要為這群孩子做更多事,給他們教育?我連連點頭說要。師父說,好,就叫這群孩子為如來之子,給他們教育、食物、教唱歌跳舞、音樂、讀書。師父還說要出獎學金,培養他們上大學。」 師徒之間在前往亞馬遜河流域參觀的路上,奠下了「如來之子」計畫,隔日就在巴西如來寺宣佈成立「如來之子」。 檢視「如來之子」計畫開展17年,讓3,000名巴西貧民窟孩子接受教育,如今長大成人,成為各領域傑出人才,包括律師、軍官、警察、藥劑師、建築師、藝人、導演、醫生等,有些人更回到光明教育中心服務,讓佛光法水長流巴西。 《如來之子》一書,還紀錄覺誠法師被槍抵頭,洗劫寺院的駭人遭遇。法師說:「我在巴西2度遇劫,一次是在信徒家裡,雖然過程驚心動魄,但劫匪也知道尊重出家人,沒有傷害我們。」「一次是劫匪跑進如來寺,當時我在吃飯,見他跑進來拿著槍要打劫,我請他坐下來一起吃,但他不要,我就讓他去搜財物。」 住持說,當年星雲大師給他2萬美元費用應急,非但沒有動用,也把錢分作4份藏在不同地方。劫匪找到其中一處,還帶走各種生活用品。 覺誠法師說:「我問他為何做這行業,住哪裡?他說他住貧民區。這是我第一次聽到巴西貧民窟。後來我去了,每個人都瞪著我,環境很糟糕,看見他們都住在木板屋,有錢就建一點,都是用空心磚。」出家人不忍眾生苦,決定領養80名孩子,「結果來了200人,來了不好拒絕,但寺院沒那麼多錢,我只好去借錢,讓這些孩子安頓下來。」 每人早餐有2個麵包、牛奶及水果,但400個麵包很快被吃完,後面的孩子沒得吃,覺誠法師說:「我問前面的孩子你們吃了幾個,他們說吃了10個。因為要把午餐也裝在肚子裡,這樣就不會餓肚子。」因為如此,「如來之子」計畫後來開設了麵包作坊,以盈利來支撐計畫進行。 「要改變一個國家的命運,就要從教育開始。」「如來之子」計畫如今已交棒,覺誠法師並沒有閑下來,現在他前往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印尼視察,並立誓要協助當地的教育事業。覺誠法師說:「身為領導的,我希望義工在道場付出時,看見佛教的真善美,而我也期許自己能給義工多多掌聲。」
-
中央大學李瑞騰教授 七秩著作展暨新書發表會
在中央大學總圖書館開幕,有感於高等教育制度震盪、人文學科式微、各校教授風波不斷,特籌辦「李瑞騰教授七秩著作展暨新書發表會」,為期3周從12月6日至25日止,展出李瑞騰教授著作專書27種,所編圖書70餘種。展示其教研表現及面向文壇積極性的成果,並對話時代潮流,呼喚同道之人,共同護持人文素養命脈。 新書發表會發表5本新書,分別為李教授著作3本及報導、側寫李教授的專書2本:《像我這樣的教授》、《府城四年》、《阿疼說》、《從愛出發—李瑞騰教授七秩榮退紀念文集》、《深情回望—李瑞騰受訪錄》等。 李瑞騰教授1952年南投草屯出生,1991年至中央大學中文系任教至今,長達31年的教學資歷,曾任中文系主任、文學院院長、出版中心總編、人文研究中心主任、人文藝術中心主任,也曾借調至台灣文學館館長。這次展覽,集結李教授畢生著作和教學成果,以及校內校外主編的各種出版品,呈現一位人文學者的專業知識與人文關懷的情操。 適逢李教授70歲生日,同時進行新書發表會,是一場溫馨的座談會,與會來賓有中央大學校長周景揚、副校長吳瑞賢、教務長王文俊、學務長林沛練、文學院院長林文淇、人事室主任郭春錦、中文系系主任與老師們、昆曲博物館館長洪惟助、李教授的學生們,親臨現場嘉賓,紛紛表示對李教授的教學典範與著作的讚揚。 學生康佩由衷感激的表示「無法想像沒有李老師的中央大學,老師把畢生最美好的歲月都留給了學校,留給了學生」,言語間流露出感謝不捨之情。林沛練表示,李老師上課很有創意,爆發力十足,書是一套一套的出版,每天都有令人驚奇的創新發表,散文新詩字字珠璣,對台灣現代文學影響深遠,學校裡的碑文公告,大都出自李老師的手稿,將央大的人文歷史融入碑文之中,深厚的文化底蘊令人讚嘆。 中文系系主任卓清芬提及李老師教學有40年之久,正逢李老師70大壽,選在今年12月舉辦新書發表會別具意義,往昔李老師舉辦藝文相關活動,諸如琦君研討會、詩之夜、余繼中的講座…等,也結合了中央大學在地的人文素養,書寫一系列的書籍,例如《小行星的故事》,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值得肯定。 學生汪淑珍現任靜宜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副院長表示,李老師曾說,要走自己的路,不要太在乎別人的眼光,不要擋到別人的路,有時候我們會不自覺的發光,可能擋到別人的路,也因此傷害別人。這讓我凡事學會多替別人想,有能力要幫助別人開路,學會低調低調再低調,至今我仍然不敢或忘,且受用無窮。 中文系系主任卓清芬提到李老師教學有40年,今年又是李老師的70大壽,選在今年12月為他舉辦新書發表會別具意義,過去李老師舉辦藝文相關的活動,諸如琦君研討會、詩之夜、余繼中的講座…..等,老師也結合了中大在地的人文素養寫了一系列的書籍,例如《小行星的故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深獲肯定。 值得一提的是,透過這些書所呈現的形象如千手觀音普渡眾生,老師把工作和同事、學生的關係,當作修行的試煉,從來沒有對任何事有微詞,這是很高深的修煉。 師母楊錦郁風趣地說,我的視野與李教授的視野是完全對立的,因為彼此工作作息不同,李教授經常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家,半夜起床,又是繼續工作的時間。在介紹5本新書中《阿疼說》一書,說明「阿疼」這兩個字對我們都具有特別的意義,叫他阿疼的人,通常是大學研究所時代的朋友,疼有疼痛、疼惜兩個意義,對他自己而言,他把疼痛留給自己,疼惜留給別人。「愛」是有對價的,但「疼」是沒有對價關係的,疼代表有能力、有更多的能量來疼愛別人,疼惜家人、同學和許多不相干的人,「疼」對李老師來說,是生命裡很重要的字。 《深情回》這本書,是師母20幾歲時和李老師共同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就叫做深情,結婚至今超過40年,這本是敘述,他生命的核心,由「深情」再到「深情回望」,相信對李老師來說,這是一段深情款款的回望。 《府城四年》這本書,相較之下是感到情緒複雜的,但有助於我理解,李老師在外界互動做事的因由,作為一個文化人,我也很感動,在府城生活4年,對家人來說是很大的折衝,當時他尚在文學院院長任內,因為台灣府城有資源推廣文學,而決定選擇錢少事多離家遠的工作,感謝這4年的府城歲月,讓我們彼此成長很多,因而才有此書的發表出版。 李瑞騰教授勉勵在場每個人都該找到與自己相應,而且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並且與生命互相結合,便能更加圓滿,生活穩定,必須扎根,且根扎得愈深,能照顧的人就越多,廣結更多善緣。
-
法海鉅獻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學研究叢書》新書預購
為傳揚當代人間佛教的永續發展,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於2022年結集11位學者專家論述,出版首部《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學研究叢書》。這是研究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學的重要論述,更是獻給社會大眾認識人間佛教文化思想學術研究的一部學術巨典! 此套叢書收錄程恭讓、闞正宗、吳光正、邱永輝、永本法師、杜保瑞、黃國清、陳劍鍠、李向平、翟本瑞、尤惠貞等兩岸三地學者教授多年的研究成果,學者們以人間佛教的視角,分別從宗教社會學、管理學、佛學及文學等多元面相深入探討,不僅豐富社會各界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各方面內涵及外延的認識,也促進現代佛教文化學術的發展。 星雲大師一生推動人間佛教,以「傳統與現代融合、僧眾與信眾共有、行持與慧解並重、佛教與藝文合一」為理念,回到佛陀本懷,展現人間佛教以人為本、重視現實人生,社會參與的核心價值,在資訊碎片化的時代,提供社會大眾一套系統化、學術化、專業化的人間佛教思想的研究。 研討會報名:https://reurl.cc/91Grev 新書預購:https://reurl.cc/06pj5o
南方寺逾110人參加佛學會考 深入經藏
2023-09-26大林講堂佛學講座 慧讓法師:「人間佛教的信解行證」
2023-09-26瓜地馬拉國防部長訪佛光山 允代言三好四給
2023-09-26西來寺一日禪 學習「悟後起修」的方法與次第
2023-09-26佛光好事集 多元美食令人驚豔
2023-09-26禪茶與法師的相會 萬年寺傳統茶禪教學
2023-09-26星光野餐佐音樂 光明寺八風茶會慶中秋
2023-09-26金光明寺佛光寶寶祝福禮 觀世音菩薩契子女福德智慧具足
2023-09-26星雲大師的人生三百歲 覺具法師南方寺開講
2023-09-26屏東爆炸殉職勇消 佛光山誦經祈生淨土
2023-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