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光山開山 57 週年紀念 《星雲大師永遠與我們同行》出刊
【作者:妙善】2023-05-155月16日正逢佛光山開山57年,同時也是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圓寂百日。 每次,從外地回佛光山,車子行駛進入高雄大樹區,沿途層層疊疊的山巒,樸實的房舍,誰會想到這裡是弘揚人間佛教的聖地─佛光山。 57年前,星雲大師在這塊貧瘠偏僻充滿刺竹的土地,舉起復興中國佛教的旗幟,讓佛法回到人間社會,重現盛唐佛教的光輝燦爛,光照寰宇。人間佛教,點亮了人心,溫暖了人間,回到佛陀示教利喜的本懷。 今年2月5日,大師圓寂後,來自全球各界緬懷大師的文章,如《法華經》〈從地湧出品〉般紛紛湧現,呈現大師化世與益人的無限因緣。為了更完整地呈現大師推動人間佛教對近現代國家社會的影響以及佛教多元發展的軌跡,如何「改革了佛教,改善了人心,改變了世界」,《人間佛教學報》編輯群繼第44期學報《懷念一代宗師─與星雲大師交會的時光》專刊後,於45期再次推出《佛光山開山57週年.繼承與開拓─星雲大師永遠與我們同行》,回顧大師開山弘法的目標,以及收錄從教育、文化、出版、學術、媒體、文學、藝術、體育、博物館等各界對大師緬懷的文章,文中反映了人間佛教對現當代社會人心起到重要影響,以及為未來佛教的發展指出一條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道路。 佛光山開山57週年,我們收錄大師的〈佛光山開山故事〉長詩,〈我說佛光山的因緣〉、〈佛光山的「人事法制」〉以及〈佛光山對佛教的影響〉等文,從佛光山的開山、佛教的歷史、制度、文化、環境的發展,大師諄諄教誡佛光子弟,創業唯艱,守成不易,如何開拓發展人間佛教,並且帶領大眾在人間佛教上繼承傳統優良文化,突破保守、消極、僵化的陋習,走出一條適應現代化社會,並且成為世代人心的歸趣與精神寄託的大道。 本期力邀與大師一同開山的長老慈莊法師、慈惠法師、慈容法師以及心定和尚、蕭碧霞師姑,撰述他們跟隨星雲大師弘法利生一甲子以上的體悟。這些內容文獻,有助於後輩的我們理解台灣早期社會在戰後、在戒嚴時期,大師如何克服重重困難限制,以文化、教育為基礎,為佛教培養人才、為興隆佛教,一步一腳印跨出新里程,當中至關重要的精神理念。對於各界關心佛光山的未來,佛光山宗長心保和尚的〈以大師精神的「人間佛教」為依靠〉一文也做了回應。 此外,與大師結緣的文化界朋友,如著名作家王鼎鈞先生在〈佛光普照文學〉中表示,他認識的大師「不但是佛學的大師,也成了文學的大師。你可以說文學是他的護法,更可以說他是文學的護法。他的名字寫在佛教史上,也寫在文學史上。我在英語的世界蟄伏在中文的窯洞裡,終於也感受到他的震波。」道出大師一生傳播佛教「以哲學為體,文學為用」知行合一的精神理念。 世界儒學研究傑出人物獎獲得者、武漢大學國學院榮譽院長郭齊勇教授讚譽大師「現代化需要儒釋道,儒釋道需要現代化。在這些方面,星雲大師與佛光山走在了前面」。 知名文學家、旅行家余秋雨先生〈承受苦難其實是為世界承擔〉文章中,帶領我們看到大師推動人間佛教,從靜僻的山林踏上淨化人間的道路;讓清淨智慧的佛法,圓融社會各界的界限;從冷淡的清修,走上家庭的幸福安樂。大師越過窮山惡水,將佛法的甘露,一點一滴的滋潤人間,讓深埋人心的菩提種子,萌芽、抽枝、茁壯,彼此相依相靠,超越宗教、族群、地區、語言、文化,促進和諧人我、和諧社會的關係。 大陸《人民出版社》原書記黃書元社長在他〈胸懷大善的聖僧─關於星雲大師的幾個記憶片斷〉一文提到,參與2015年4月15日,《人民出版社》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獻給旅行者365日─中華文化佛教寶典》新書發布會,有17位部級領導等重要嘉賓以及各界人士出席,現場擠得水瀉不通。89歲高齡的星雲大師不顧色身老邁,專程趕到北京,當他坐著輪椅進入人民大會堂,全體與會人員起立向他致敬。黃社長引述《道德經》云:「聖人恆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他之所以值得崇敬,是因為他的心裡從來沒有自己,只有信仰、只為團體、為社會、為蒼生,他不僅在佛教這個領域把人間佛教理念推廣至世界,以一己之力使佛光山的事業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崇高境界。」 來自各界的文章,都是大師慈悲喜捨的人間因緣。如:德國哥廷根大學東亞系施耐德教授、韓國釜山弘法寺住持深山法師、蘇州寒山寺住持秋爽法師、西安西北大學李利安教授、北京清華大學聖凱教授,博物館界的廖新田館長等等近百篇,此在無法一一詳盡描述,我們在收錄的同時,摯誠感謝各界對大師的紀念與追思。 大師一生致力兩岸和平往來,做為一個愛國愛教愛眾生的僧侶,在〈人間佛教的宗要〉一文中,大師提出「家國為尊,生活合理,人事因緣,心意和悅」的踐行理念,讓人間佛教無遠弗屆的走入千家萬戶,他的慈悲、智慧、結緣,潤物無聲,深入民心。如大師的隨侍英文翻譯妙光法師所言:「他不是一個政治和尚,而是一位憂國憂民的出家人。」 適逢佛光山開山 57 週年,過去、現在、未來,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我們相信,只要我們心裡有人間佛教,心心念念懷抱眾生,那麼,即如大師在〈真誠的告白〉所言:「奉行人間佛教,就是對我最好的懷念。」 星雲大師永遠與我們同行。 索閱洽詢: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藏經樓) 聯絡人: 林郁婷 電話:07-6561921 分機 2542 線上登記:https://reurl.cc/xl53Z5
相關新聞
-
英文版《如來之子》新書推介禮 覺誠法師分享巴西滿滿感恩心
當年的義工奉獻之心,讓他留在巴西如來寺,用10年成就了逾3,000名「如來之子」的壯舉。佛光山新馬泰印教區總住持覺誠法師如今回首來時路,才發現自己當年在巴西推動「如來之子」,其實是在圓夢。 「有夢就要逐夢,可是逐夢過程哪會不難呢?如果不做的話,又怎知會不會成功?」覺誠法師2003年在巴西如來寺開展「佛光山如來之子教育計畫」,收留街童並為他們辦學,以教育改變貧童命運,同時成立「如來之子足球隊」及創辦「光明學習中心」,實際改變當地貧童命運。 這些經歷,都寫進2016年出版的《如來之子─踏上21公里外的生命地圖》一書。隨著2023年初,英文版付梓面世─《Son of Tathagata-Stepping on the map of life 21 kilometres》,覺誠法師在「2023年東禪寺平安燈會及花藝展」上舉行新書分享與簽書會時,分享當年的難行能行,發現一路走來滿滿都是感恩的心。 「我在寫這本書時,才發現當年承擔『如來之子』計畫是歷經了很多困難,卻也考驗佛心。每個出家人沒經過二三十年考驗,怎會體驗出家心得。」 法師說:「當年,我和師父一起去巴西,看到一批小孩在運動。師父問我要不要為這群孩子做更多事,給他們教育?我連連點頭說要。師父說,好,就叫這群孩子為如來之子,給他們教育、食物、教唱歌跳舞、音樂、讀書。師父還說要出獎學金,培養他們上大學。」 師徒之間在前往亞馬遜河流域參觀的路上,奠下了「如來之子」計畫,隔日就在巴西如來寺宣佈成立「如來之子」。 檢視「如來之子」計畫開展17年,讓3,000名巴西貧民窟孩子接受教育,如今長大成人,成為各領域傑出人才,包括律師、軍官、警察、藥劑師、建築師、藝人、導演、醫生等,有些人更回到光明教育中心服務,讓佛光法水長流巴西。 《如來之子》一書,還紀錄覺誠法師被槍抵頭,洗劫寺院的駭人遭遇。法師說:「我在巴西2度遇劫,一次是在信徒家裡,雖然過程驚心動魄,但劫匪也知道尊重出家人,沒有傷害我們。」「一次是劫匪跑進如來寺,當時我在吃飯,見他跑進來拿著槍要打劫,我請他坐下來一起吃,但他不要,我就讓他去搜財物。」 住持說,當年星雲大師給他2萬美元費用應急,非但沒有動用,也把錢分作4份藏在不同地方。劫匪找到其中一處,還帶走各種生活用品。 覺誠法師說:「我問他為何做這行業,住哪裡?他說他住貧民區。這是我第一次聽到巴西貧民窟。後來我去了,每個人都瞪著我,環境很糟糕,看見他們都住在木板屋,有錢就建一點,都是用空心磚。」出家人不忍眾生苦,決定領養80名孩子,「結果來了200人,來了不好拒絕,但寺院沒那麼多錢,我只好去借錢,讓這些孩子安頓下來。」 每人早餐有2個麵包、牛奶及水果,但400個麵包很快被吃完,後面的孩子沒得吃,覺誠法師說:「我問前面的孩子你們吃了幾個,他們說吃了10個。因為要把午餐也裝在肚子裡,這樣就不會餓肚子。」因為如此,「如來之子」計畫後來開設了麵包作坊,以盈利來支撐計畫進行。 「要改變一個國家的命運,就要從教育開始。」「如來之子」計畫如今已交棒,覺誠法師並沒有閑下來,現在他前往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印尼視察,並立誓要協助當地的教育事業。覺誠法師說:「身為領導的,我希望義工在道場付出時,看見佛教的真善美,而我也期許自己能給義工多多掌聲。」
-
中央大學李瑞騰教授 七秩著作展暨新書發表會
在中央大學總圖書館開幕,有感於高等教育制度震盪、人文學科式微、各校教授風波不斷,特籌辦「李瑞騰教授七秩著作展暨新書發表會」,為期3周從12月6日至25日止,展出李瑞騰教授著作專書27種,所編圖書70餘種。展示其教研表現及面向文壇積極性的成果,並對話時代潮流,呼喚同道之人,共同護持人文素養命脈。 新書發表會發表5本新書,分別為李教授著作3本及報導、側寫李教授的專書2本:《像我這樣的教授》、《府城四年》、《阿疼說》、《從愛出發—李瑞騰教授七秩榮退紀念文集》、《深情回望—李瑞騰受訪錄》等。 李瑞騰教授1952年南投草屯出生,1991年至中央大學中文系任教至今,長達31年的教學資歷,曾任中文系主任、文學院院長、出版中心總編、人文研究中心主任、人文藝術中心主任,也曾借調至台灣文學館館長。這次展覽,集結李教授畢生著作和教學成果,以及校內校外主編的各種出版品,呈現一位人文學者的專業知識與人文關懷的情操。 適逢李教授70歲生日,同時進行新書發表會,是一場溫馨的座談會,與會來賓有中央大學校長周景揚、副校長吳瑞賢、教務長王文俊、學務長林沛練、文學院院長林文淇、人事室主任郭春錦、中文系系主任與老師們、昆曲博物館館長洪惟助、李教授的學生們,親臨現場嘉賓,紛紛表示對李教授的教學典範與著作的讚揚。 學生康佩由衷感激的表示「無法想像沒有李老師的中央大學,老師把畢生最美好的歲月都留給了學校,留給了學生」,言語間流露出感謝不捨之情。林沛練表示,李老師上課很有創意,爆發力十足,書是一套一套的出版,每天都有令人驚奇的創新發表,散文新詩字字珠璣,對台灣現代文學影響深遠,學校裡的碑文公告,大都出自李老師的手稿,將央大的人文歷史融入碑文之中,深厚的文化底蘊令人讚嘆。 中文系系主任卓清芬提及李老師教學有40年之久,正逢李老師70大壽,選在今年12月舉辦新書發表會別具意義,往昔李老師舉辦藝文相關活動,諸如琦君研討會、詩之夜、余繼中的講座…等,也結合了中央大學在地的人文素養,書寫一系列的書籍,例如《小行星的故事》,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值得肯定。 學生汪淑珍現任靜宜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副院長表示,李老師曾說,要走自己的路,不要太在乎別人的眼光,不要擋到別人的路,有時候我們會不自覺的發光,可能擋到別人的路,也因此傷害別人。這讓我凡事學會多替別人想,有能力要幫助別人開路,學會低調低調再低調,至今我仍然不敢或忘,且受用無窮。 中文系系主任卓清芬提到李老師教學有40年,今年又是李老師的70大壽,選在今年12月為他舉辦新書發表會別具意義,過去李老師舉辦藝文相關的活動,諸如琦君研討會、詩之夜、余繼中的講座…..等,老師也結合了中大在地的人文素養寫了一系列的書籍,例如《小行星的故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深獲肯定。 值得一提的是,透過這些書所呈現的形象如千手觀音普渡眾生,老師把工作和同事、學生的關係,當作修行的試煉,從來沒有對任何事有微詞,這是很高深的修煉。 師母楊錦郁風趣地說,我的視野與李教授的視野是完全對立的,因為彼此工作作息不同,李教授經常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家,半夜起床,又是繼續工作的時間。在介紹5本新書中《阿疼說》一書,說明「阿疼」這兩個字對我們都具有特別的意義,叫他阿疼的人,通常是大學研究所時代的朋友,疼有疼痛、疼惜兩個意義,對他自己而言,他把疼痛留給自己,疼惜留給別人。「愛」是有對價的,但「疼」是沒有對價關係的,疼代表有能力、有更多的能量來疼愛別人,疼惜家人、同學和許多不相干的人,「疼」對李老師來說,是生命裡很重要的字。 《深情回》這本書,是師母20幾歲時和李老師共同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就叫做深情,結婚至今超過40年,這本是敘述,他生命的核心,由「深情」再到「深情回望」,相信對李老師來說,這是一段深情款款的回望。 《府城四年》這本書,相較之下是感到情緒複雜的,但有助於我理解,李老師在外界互動做事的因由,作為一個文化人,我也很感動,在府城生活4年,對家人來說是很大的折衝,當時他尚在文學院院長任內,因為台灣府城有資源推廣文學,而決定選擇錢少事多離家遠的工作,感謝這4年的府城歲月,讓我們彼此成長很多,因而才有此書的發表出版。 李瑞騰教授勉勵在場每個人都該找到與自己相應,而且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並且與生命互相結合,便能更加圓滿,生活穩定,必須扎根,且根扎得愈深,能照顧的人就越多,廣結更多善緣。
-
法海鉅獻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學研究叢書》新書預購
為傳揚當代人間佛教的永續發展,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於2022年結集11位學者專家論述,出版首部《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學研究叢書》。這是研究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學的重要論述,更是獻給社會大眾認識人間佛教文化思想學術研究的一部學術巨典! 此套叢書收錄程恭讓、闞正宗、吳光正、邱永輝、永本法師、杜保瑞、黃國清、陳劍鍠、李向平、翟本瑞、尤惠貞等兩岸三地學者教授多年的研究成果,學者們以人間佛教的視角,分別從宗教社會學、管理學、佛學及文學等多元面相深入探討,不僅豐富社會各界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各方面內涵及外延的認識,也促進現代佛教文化學術的發展。 星雲大師一生推動人間佛教,以「傳統與現代融合、僧眾與信眾共有、行持與慧解並重、佛教與藝文合一」為理念,回到佛陀本懷,展現人間佛教以人為本、重視現實人生,社會參與的核心價值,在資訊碎片化的時代,提供社會大眾一套系統化、學術化、專業化的人間佛教思想的研究。 研討會報名:https://reurl.cc/91Grev 新書預購:https://reurl.cc/06pj5o
-
宜蘭寺志成果發表暨座談 為宜蘭佛教史研究掀新頁
佛光大學佛教學院於10月12日舉行「宜蘭縣佛寺志第一集成果發表暨學術座談會」,聚焦上學期由闞正宗老師帶領同學進行佛寺田野調查,並將資料內容匯集成書的成果。由校長何卓飛帶領教務長林信華、人文學院院長蕭麗華、樂活學院院長許興家、創科院院長謝元富及諸位一級主管、老師蒞臨參與;校外貴賓有宜蘭縣縣史館主編李素月、宜蘭縣文史工作者廖大慶、宜蘭縣佛教會代表暨明光寺住持惟定法師、政治大學宗教所所長李玉珍教授、佛光大學宗教學系姚玉霜教授等。共同探討如何將學術專業運用於佛教,共同發展、保留宜蘭縣佛教發展的脈絡軌跡。 宜蘭縣佛寺志計畫以每年6間寺院進度撰寫,指導老師闞正宗帶領博碩士生進行田野調查,走進寺院,將理論與實務結合。第一集內容為九股山吉祥寺、羅東菩提寺、員山明光寺,九股山吉祥寺是宜蘭佛教發祥地,1904年由來自鼓山的真精法師創建。羅東菩提寺前身是羅東念佛會,最初禮請真華法師為導師,帶動羅東的念佛風氣。員山明光寺開山祖師紹悟法師現年97歲,與其弟子真明法師創辦幼稚園、成立慈善塔,一生盡力於提供員山鄉民的精神寄託。 郭朝順院長首先介紹計畫案緣起,認為佛教的每間道場之發展,都是靠許多人共同成就,若未被保留下來,終將被歷史長河淹沒。透過佛寺志書寫,除了訓練田野調查方法,更是教導學生做人處事,如何讓寺方感受到我們志在保留歷史的誠懇,這就是學習「尊重」,同時也是身教最好的示範。佛教學系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協助推動佛教的發展,回饋社會與教界,關懷人間,以期培養更多人才投入佛教的文史研究工作。 何卓飛表示,創辦人星雲大師希望大學能為地方發展盡一些責任,因此在地服務是佛大很重要的使命;今天這個活動實踐了在地服務,展現了一所大學擔負著社會責任。在過去教育不發達的時代,寺廟是一個文教中心、社區居民的活動中心、品德涵養中心,其內涵是非常豐富的。宜蘭佛寺志的撰寫,就是呈現宜蘭區人間佛教的情況。期待未來能看到溪南、溪北的佛教樣態,一起為宜蘭佛教完成使命。 惟定法師表示,宜蘭佛教會感謝佛大整合了宜蘭的佛教,連結教界與學界,意義非凡,也是空前未見的一件盛事。希望有更多人能將佛教人間化、深入化,對於佛教發展將會是很大的助益。感謝學界願意帶著青年學者一同努力,宜蘭縣佛教會願意作為後盾。 李素月致詞,以一個從事宜蘭地方研究的角度來看,非常感動佛大有龐大的團隊支持佛寺歷史的研究;下田野如同一個試煉場,要找到珍貴的、不易被發掘的資料,相當不容易。而佛教史涵蓋社會、人文、經濟等面向的發展史,相信佛寺志的撰寫能留下更多地方發展史,縣史館也將提供珍貴史料,為宜蘭歷史的建構與佛大一同努力。 廖大慶以20年前撰寫南方澳歷史發展為例,當時收集50多年歷史文物痕跡已非常不易,現在再次採訪同批耆老,已有明顯的人物記憶殘缺、資料不全的情形;相較於此次計畫是著眼寺院的百年歷史調查,更屬不易,為此既感動又震撼佛大不畏艱難地投入,培養青年,必當全力支持。 闞正宗報告3所寺院的田調成果並表示,歷史是人活動的軌跡,宜蘭寺院面臨「人寺俱老」,現在不做以後則更難保留歷史。而學生以實際的調查行動,收集資料,並發展出感興趣的研究主題。李玉珍則以政大現在發展的「元宇宙」計畫為例,建議田野調查資料可匯集成檔案資料庫,將來可提供學界更廣泛的運用。姚玉霜分享,目前全球學界發展學術詞條,未來也能以每座寺院發展出詞條,甚至是多國語言的流通,將能保留更多歷史軌跡。
駐日內瓦辦事處處長 訪日內瓦佛光山
2023-06-10南非德本協會捐贈輪椅 佛光人愛心超越距離
2023-06-10多倫多佛光人森林浴 體會人間一方淨土
2023-06-10南投國姓國中生命教育講座 從服務看未來與希望
2023-06-10育德工家 林賜勳暢談霸凌
2023-06-10南華大學舉辦運動競技與健康促進趨勢學術研討會 致力打造棒球專業訓練基地
2023-06-10【星雲大師全集16】佛法真義2.佛法義理55皈依
2023-06-10國際義工在佛光山 深刻體驗佛門生活
2023-06-09瑞典佛教會慶祝衛塞節
2023-06-09惠中寺未來與希望講座 詹慶齡談閱讀傳愛
2023-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