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寶門中修福慧 種善因得福無量
【人間社 張媚惠 台南報導】2023-01-31佛光山南台別院年度的供佛齋天法會,精心佈置壇場美侖美煥,法會莊嚴且隆重。1月29日特別恭請佛光山退居和尚心培和尚法駕主法,並於法會圓滿後為大眾開示,指出「大眾能跟隨星雲大師弘揚人間佛教,在三寶門中修福修慧,自在地生活,都是非常有福報的人,鼓勵大眾勤於道場修福修慧。」 所謂「施捨三寶門中福好修,一文施捨萬文收;不信但看梁武帝,曾施一笠管山河。」 心培和尚譬喻梁武帝虔誠恭敬為菩薩戴斗笠故事,並引用《佛說罪福報應經》,來說明種善因得福無量。 心培和尚接著開示鼓勵大眾,舉例一棵尼枸樹,播種善的種子,在因緣成熟時就可以果實累累,如同現在我們在佛門勤修的智慧種子,這顆未來善的果報現在雖未成熟,但它卻是一顆不睡的智慧種子,無所不在與我們相隨,也是我們未來成道的資糧。 心培和尚接著說,佛陀從真實無我的真理找到自己,找到回家的路,也從未迷失過,勉勵大家要善用佛法來調伏自己的心。在生活中找到信心,在信心中產生力量,開智慧、斷煩惱。更鼓勵每個人都可以勤加善用星雲大師全集的智慧,在佛法真理中去尋找智慧方法,讓今生生命活得非常自在快活、有智慧與尊嚴。活在生活每個當下,用智慧去修六度波羅蜜,清楚明白四聖諦、三法印、六度萬行一切都不離我們的心。 最後心培和尚祝福與會大眾平安吉祥,同時期望大家每次回到道場都能發現心中的智慧與日增加,愈來愈明白佛說的無我與智慧的真理,也明暸祖師的開示,及道場法師諄諄教誨。
相關新聞
-
寶華寺元旦佛學講座 慧開法師解讀《阿彌陀經》的密碼與修持心法
迎接新的一年,佛光山寶華寺2023元旦禮請佛光山副住持慧開法師,主講「解讀《阿彌陀經》的密碼與修持心法」,現場近150人及線上290位信眾,攝受聆聽法要,深入經藏,同霑法益。 慧開法師說明《阿彌陀經》是釋迦牟尼佛為阿隬陀佛淨土的招生宣導,並談到隬陀淨土世界生活及教學環境介紹,極樂國土的軟、硬體教學都比我們現今的教學「後現代、超現代」還要先進,其境教環境充滿創意設計,境教內涵包含生活及教學環境,針對眾生的身口意與身心靈而設計規畫,山河大地、一草一木、諸眾鳥、行樹羅網等等都在說法,猶如超現實的大自然多媒體效應,到處都能出微妙音。 能到極樂國土的眾生都是「阿鞞跋致」,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只會精進向上,不會退轉。法師提點大眾,在隬陀淨土中,可以與菩薩、阿羅漢做同學,能夠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甚至能周遊十方的佛國淨土,培養「心懷法界、回向十方」的慈悲與智慧,以期未來修道圓滿,更有能力廣度眾生,是非常殊勝的修學情境之所。 要如何入學申請呢?報名申請沒有任何資格限制,但有最低錄取標準。法師提出三個要點:一、要有足夠的善根福德因緣。二、要執持阿隬陀佛名號,一心不亂。三、命終之時,心不顛倒。 如何與佛、菩薩On-line連線,法師傳授念佛四感心法,「感覺」、「感情」、「感動」、「感應」,念佛要有Feeling,勿把佛當路人甲,念佛要帶入深厚的感情,念佛要深切知道諸佛護念自己,而心生感動,有了前三感後,自然會有感應現前。 除了三要點及四感心法之外,更重要的是「探取實際行動」及「發願往生」,一步一腳印才能向前邁進,才能實現願望,並親自向佛、菩薩告白發願,必須要「信、願、行」,堅信佛不虛,並深信法門,深心發願求生淨土,歡喜信受,依教奉行,廣結善緣累積福德智慧,讓資糧具足,到時阿隬陀佛與諸聖眾會到府接送。 真正的捨報往生是一項積極自主的行動,而真正的往生,身心必需有足夠的動能支持才能完成,法師叮嚀想要蒙佛接引,如願往生淨土,必須有足夠的精神和體力,在跟阿隬陀佛連線(On-line)時,才能感應道交。 最後,慧開法師以他的著作《生命永續經營》和《生死自在》的四句偈,勉勵聽眾並為講座畫上句點。《生命永續經營》四句偈:「真誠擁抱生命,坦然面對老病,自在迎接死亡,永續經營來生」;《生死自在》四句偈:「活得充實而精采,老得成熟而睿智,病得深思而豁達,走得瀟灑而無憾」,期望每個人都能懂得與佛連線。
-
從東西方宗教觀之對比談起 慧開法師宣講人間佛教真實義
12月17日,香港佛光道場舉辦「2022-2023人間佛教系列」講座,禮請佛光山寺副住持慧開法師於線上主講「人間佛教真實義─從東西方宗教觀之對比談起」,接近4,300人聆聽講座。法師提出星雲大師以人間佛教跨越東西宗教觀,走向國際化在世界各地紮根,把「三好」與「八正道」普及化,並落實在日常生活中的人間佛教理念。 法師帶領聽眾進入東西方宗教的歷史旅程和因緣,西文的Religion與漢語的「宗教」的語源與文化意涵,從而了解東、西方宗教的同異。西文的Religion帶有主導與規範性,充分顯示出啟示性的宗教特質;東方的「宗教」二字最初由日本德川家康以漢字翻譯西方一字而來,「宗教」意涵是宗旨教化及自覺覺他,從阿羅漢自覺與菩薩覺他,趨向佛陀的覺行圓滿。東方的「宗教」核心精神是不以神道設教,以人為主,以心性為本,任何人都可以經由自我修練而超凡入聖。 法師進一步闡釋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真實義,指出人間佛教以「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來跟隨佛陀的教法,以弘法為家務、利生為事業,一步一腳印的務實精神來實踐。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三好」運動即是成佛的基礎,以「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修學佛法與正念的心法秘笈整合我們的身心,「做好事」把事情做好、態度認真,方法要正確;「說好話」態度要誠懇親切,言詞要輕重適當,學習細心觀察與耐心傾聽;「存好心」要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要虛情假意。以上能所作皆辦的話,已修正身口意三業了,以「八正道」深化在三好的言行中,就能達至安頓身心的生命終極關懷。 法師最後結論,能時時檢視己身,處處觀照自心,體恤他人,透過力行三好將佛法行持在生活當中,就能破除煩惱,終究這一生能瀟灑走一回。
-
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榮譽董事長簡靜惠 分享閱讀書籍的方法與心態
佛光山金光明寺在12月16日舉辦「學習好快樂」講座,特邀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榮譽董事長簡靜惠蒞臨指導,以生動活潑的影片,配合輕鬆的談話互動方式,暢談敏隆講堂20幾年來,為社會人文默默耕耘的經驗分享,以及指導有效閱讀書籍的方法與心態,幫助我們找到學習的樂趣,線上線下共有200位學員一同參與。 簡靜惠從事文化教育與藝術推廣,對各地人文發展皆有甚深的影響,一邊看著敏隆講堂的影片介紹,一邊分享敏隆講堂成立的因緣與有趣的故事,走進敏隆講堂,走進讀書會,共同閱讀一本書,師生透過講授、聆聽、分享彼此的生命故事與經驗,簡靜惠勉勵學員,不要將學校學習作為終點,學習能夠擴展生命,讓我們發現生命中無限的可能。 簡靜惠藉著播放〈熱情讀一本書〉的影片,教導學員透過快速瀏覽封面、封底、目錄、作者簡介初步認識書籍,選擇有趣的章節,分享感動段落及閱讀收穫,並提及熱情的去閱讀,以積極主動的心,友好的態度跟情感的去對待學習與閱讀,當我們真心去喜歡,會發現學習是很快樂的事。 最後,簡靜惠鼓勵大家要樂在學習,學習不僅限於學會書籍的知識,我們也必須培養理財規畫的能力,學習照顧身體,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找到屬於自己的理想,活出精彩的人生。
-
慧傳法師南台別院開示 念佛法門之要領
佛光山南台別院彌陀法會第五天,12月14日禮請佛光山常務副住持暨都監院院長慧傳法師蒞臨,為大眾開示「念佛法門之要領」,強調念佛重在「持之以恆」,生命中處事也貴在有恆心,方能顯現功效。350人同沾法益。 慧傳法師說,念佛需要專注,一心不亂,人往往因眼根攀緣生起比較與計較,心生煩惱而無法平靜,透過一心不亂專注念佛可以忘卻煩惱。 慧傳法師舉例世界盃足球賽故事,譬喻說明足球與念佛的關係。故事中球迷因非常專注於球賽,過於入神,而不甚引起火苗,被殃及者,也因專注投入球賽,非但完全忘卻火苗燒己之疼痛,更不責怪他人。故事意涵,當一個人全心專注事情,達到忘我境界時,會忘記是非、忘記生活中的比較與計較。反觀人生最痛苦的事情,常常記住太多的煩惱與是非,而導致心無法平靜。透過學習念佛的專注一心不亂,可以忘卻煩惱,有異曲同工之妙。 慧傳院長接著說明,念佛專注的重要性。他分享星雲大師的故事說,星雲大師於1954年在宜蘭念佛會打佛七時,一心不亂專注念佛。吃飯、刷牙都與阿彌陀佛同在,走路也猶如腳踩蓮花般輕盈,睡覺時更是每分每秒都在心裡念佛,佛號不間斷,念念皆是彌陀聖號,恍如「朝朝共佛起,夜夜抱佛眠」。七天時光就如一剎那般瞬間飛逝,念佛能達到渾然忘我境界,就是一心不亂。專注可達到不可思議境界,對念佛人非常有幫助。 至於「如何一心不亂?」慧傳法師說,念佛的重點必須「持之以恆」,人生處理各種問題同樣需要持有恆心。星雲大師在佛七用功修行的時間高達700多場次,長期精進不懈。同樣在普門中學的學子亦於老師用心陪伴,及學生「加行精進」下,不斷用功努力學習,果然於全國商業競賽中突飛猛進,進升達前十二名的輝煌成就。普門棒球隊更是日以繼夜不斷加強練習,努力強化各種球賽技巧,堅持恆心毅力,加上三好體協的鼎力贊助支持,更榮獲全國第二名佳績。足見「持之以恆」的重要性。 最後慧傳院長,再次勉勵大眾。生活中除念佛外,所有事情皆應秉持如此信念。念佛要有恆常心,只要持之以恆,自然而然,效果必定展現出來,就能念出好香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