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仁德醫護專科學校 生命教育講座嘉惠新生學子
【人間社 邱乾海 苗栗報導】2023-11-30苗栗後龍仁德醫護管理專科學校,為關懷新入學的一年級學生,對於校園常見的霸凌行為,以及目前社會上非常多的詐騙行為、術語要如何防制與自我保護,11月8、29日分別邀請國際佛光會檀講師林宏弦主講「常見詐騙手法話術」;教育部生命教育講師林賜勳主講「從霸淩看校園安全」,講師以淺顯易懂的講說方式讓一年級新生近400位受益。 仁德醫專生活輔導組組長蔣碧貞指出,學校一年級學生今年9月剛加入學校大家庭,所要學習的地方還很多,相對的生命教育更需要了解,學校對於這方面的教育很重視,所以每年都會針對一年級學生舉辦教育講座,讓學生們從中吸收知識做好防衛自己意識,同時也感謝國際佛光會的檀講師及苗栗第二分會的協助,讓講座順利舉行完畢,學生受益良多。 林宏弦講說常見的詐騙手法話術,對象雖然是青年學生,但是在現今社會上仍充斥著功利社會利誘,最常見的就是誘拐學生購買手機貸款獲利為首,青年學生稍微沒有把持好就容易掉入陷阱中。生活中的價值觀是所有學生必須學習的一門功課,了解到生活周遭詐騙的手法話術後,自然就有辦法去因應。 林賜勳談到從霸凌看校園安全,霸凌方式有很多種諸如語言、肢體、網路等,會有霸凌的情事發生,就是人與人之間觀看的世界角度不一樣,認知自己的刻板印象與偏見,就會產生謹慎應對不同立場和想法,在生活上遇到周遭有霸凌情形或是自己遇上了,自己處理的態度很重要。講師提到勇敢的出手就能幫助別人;再來就是勇敢說不,自己要表達真實的感受,自己意見表達出來後相信霸凌者會有所警惕,也可以幫助其他同學不受到霸凌行為發生。 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苗栗第二分會會長楊淑華指出,看到一年級學生專心在聽講的情形很感動,對於講師的提問也很熱烈的回饋,希望他們在聽完講座後可以謹記在心,對於生活周遭的朋友們可以有適度的關懷,讓社會呈現祥和善美的意境中。
相關新聞
-
細說星雲大師三不朽人生 慧傳法師點亮蘭陽信眾心燈
佛光山蘭陽別院11月26日晚間舉辦佛學講座,佛光山常務副住持、都監院院長慧傳法師以「星燈不滅─談星雲大師的三不朽人生」為題,透過許多事例與照片,道出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一生推動人間佛教的願心與實踐,現場大眾310人及線上近千人同霑法喜。 1953青年歌詠隊帶來熱情的表演,為講座揭開序曲,慧傳法師開心的表示,回到宜蘭懷念特別多,尤其能在家鄉看到青年們的活力,象徵著佛光山後繼有人,佛教法水永流傳的動力源源不絕。 慧傳法師談及大師今年圓寂後,全世界佛光人、佛光之友哀慟不已,至今仍有許多信眾到藏經樓宗祖殿禮拜大師。如同《左傳》:「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大師不朽的立德、立功、立言,令人永恆懷念。 以星雲大師2010年在「揚州講壇」,宣講「我怎樣走向世界」為據,慧傳法師將大師的人生分為童年篇、出家篇及來台篇,講述每個階段大師以智慧、慈悲淬鍊而出的生命經驗,成就其三不朽的人生。大師童年的貧苦環境,養成他「忍耐力、勞動力、慈悲力」的人格特質,因此培養出以退為進、以眾為我、以無為有、以空為樂的人生觀。大師的人格特質決定他未來的命運,是成就三不朽的原因,值得大家好好學習。 例舉設立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幫助弱勢家庭及偏鄉學校的孩童們,讓他們能夠安心就學、翻轉生命。曾受助的孩子回山表示,「感謝星雲大師,如果沒有他,我現在會變成壞孩子。」談到88水災,佛光山安置受災原住民,在大師指示下,以尊重與包容去照顧他們,讓他們原有的信仰安定心靈;給予飲食的方便、提供場地給他們種種的幫助,他們到現在仍十分崇敬大師。 對自己要能「不忘初心」、對國家要做「不請之友」、對朋友要肯「不念舊惡」、對社會要懂「不變隨緣」。慧傳法師以大師立身處世的準則提策眾人,面對善惡是非及誘惑,要有不變的原則;對人情得失,要有隨喜隨緣的性格。 「我沒有病,我只是不方便,但我自由自在,也非常快樂。」慧傳法師由大師的言教指出,大師體會苦空無常、三法印,與佛法相應。並勉勵大家以行動力,護持佛光山四大宗旨以報師恩。 「尊重他們的宗教,包容他們的習慣」,青年歌詠隊團員陳馨強表示,聽到佛光山對88受災原住民的關照,感受到大師無限的慈悲與智慧。
-
慧慈寺微講座 「孩子,我想和你好好說話」
「2023佛光山慧慈寺奮起飛揚微講座」第四場與慧慈幼兒園於11月26日聯合舉辦,邀請薩提爾模式專業教育講師紀宗佑以「孩子,我想和你好好說話」為題,透過實際案例、提問及對話演練,與逾130人分享親子和諧相處的秘訣,了解如何面對自己的情緒,以及用關心的話語讓孩子的情緒找到出口。 「如何和孩子好好說話?」紀宗佑舉自己和父母的對話模式、偏鄉孩子的案例,導出「家是給溫暖和愛的地方,外面的世界才是壓力的來源」。要適時讓孩子發揮創意,可以獨立自主,有自己的夢想、想法,不要將大人的經驗介入孩子的生命,過度管控只會阻斷其想像力,透過討論、平等對待,讓孩子願意把心裡的話說出來。 「如何表達情緒與應對?」紀宗佑表示,父母的身教、言教很重要,關心孩子的內心世界,引導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在資訊爆炸的加速年代,知識的搜尋快速方便,大人的角色是給孩子溫暖與關懷,擁抱、談話都能帶給他們幸福感。因此,親子之間需好好交流、和諧對話、訴說內在情緒,情緒是一種能量,不會憑空消失,負面情緒在體內長期累積,容易產生病變,所以要學會安頓自己的情緒。 課程中,紀宗佑親自示範指導家長演練「指責、討好、打岔」等情境,藉由肢體語言與對話練習的輕鬆歡笑氛圍裡,告訴大家溝通技巧是點出與重複對方的情緒、傾聽、回應等方式,藉此與孩子的渴望連結,讓其感受到被肯定與理解、被愛與認同。 紀宗佑強調對話的基本功是傾聽、好奇、表達;對話原則是不給答案、不說道理、沒有目標導向、沒有為什麼等。至於互動核心是給予孩子責任,讓他在探索的歷程上能帶著愛出去、想念家,最後懂得回家。 慧慈寺監寺知霖法師表示,慧慈幼兒園非常重視品德教育,在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的指導下,將「三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融入品德教育中。此外,情緒管理與人際溝通對所有人而言是很重要的一門功課,希望藉此講座,讓大家在親子互動與情緒管理皆有所收穫。 園長游素珍分享令他震撼的一句話「給愛、不礙」,讓他重新省思自己的想法和既有觀念,也懂得不是改變別人,而是學習調整、看待自己內心的世界;希望家長回家後能與孩子和諧對話,「讓我們就從愛、關懷、傾聽出發吧!」 家長蔡宛樺說:紀宗佑透過提問、演示讓家長反思,而不是單一方向的聽講。打破大人和小孩的階級,對話的核心在於家庭的意義,父母的關懷、溫暖,走進孩子的世界,讓孩子有機會表達內在情緒。黃蓮茵表示,這場講座後讓他了解要用孩子的角度、想法,好好地聽其說話,希望能和孩子一同成長努力。
-
法寶寺FUN輕鬆增能講座 蔡淑慧談「探索心靈的元宇宙祕密花園」
由佛光山法寶寺、竹北市東平里社區發展協會主辦,國際佛光會新竹竹塹分會、竹北第一分會、竹北第二分會承辦的輕鬆增能講座第五場,11月15日於竹北市東平里集會所舉行,主題「探索心靈的元宇宙祕密花園」,邀請工業技術研院資深物理研究員蔡淑慧博士授課,展開「心物合一」的心靈療癒饗宴,百餘人與會。 法寶寺監寺覺舜法師致詞,現代的人工作繁忙且壓力大,常處在身心的亞健康,透過專注覺察心內與心外的狀態,會發現善美的世界;鼓勵大眾多走出來參加講座、當義工,從學習與服務中成就自己,回歸真心本性。 竹北市市長鄭朝方教導大眾深呼吸吐氣法並談到,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在人生中一定會有挫折,當遇到挫折時,就要「觀自在」,學習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智慧,如此才會身心自在,讓身、心、靈與萬物融為一體。 蔡淑慧說,「心物合一」之心腦共振與生命物語,由身心靈自我療癒開始,自己努力15年,在研究舒曼雲朵床時,發現人體中的心臟與舒曼波同調的核心原理,說明心臟與舒曼波(schumann resonances)是如何產生同調共振,進而達到身心靈紓壓平衡的狀態。 當人體進入睡眠後,感官世界是如何運作?人為什麼需要睡眠?夢境它代表的生命意義?這些是科學界待探索的領域。從「清明夢」中與過世的父親對話,和自己修行的體悟,證實「清明夢」和一般雜夢的腦波不同。然而舒曼床也是從「清明夢」發明的,人一但進入夢境情景,全部腦波啟動,此時與夢境合一,達到「心物合一」的境界。 從鑽研「唯物論物理」跨越到人類心靈領域「心物合一物理」的現代科學家蔡淑慧說,《台灣物類相感誌》記錄自己的生命故事。無意中來到一座山林裡,並且長住四年,展開每天的生活哲學,心靈與夢境反思的紀錄,與大自然中的植物、動物對話,並從自然中思索、滋養人類意識研究的養分,獲得「無」中去生「有」啟蒙。 喜歡研究老祖宗思想背後的現代科學意涵,從日常生活中觀察,體會到「萬物皆有靈,草木皆有情」及佛書「四分律」提及的萬物在特定的時空之下,都可以透過「心物合一」途徑來滋養身心之靈藥。
-
吳周平聊關係 察覺感受回歸清明
彰化社區大學11月11日進行「112年秋季班公民素養周系列講座」末終場,百餘位師生專注聆聽「分享快樂學習空間創辦人暨正念關懷協會講師吳周平」暢談「這晚.我們聊關係」。副校長妙宥法師致贈結緣品給吳周平,嘉勉師生精進學習,納受美好的人我關係;空靈鼓初階班張美玲師生演奏〈紫竹調〉揭開序幕。 吳周平舉自身的嘴唇傷口實例開場:「心情指數、想法、情緒、感受,都是來來去去。」從心情指數變化中體察及感受自己與自己的關係,並引用美國家族治療大師薩提爾的話為主題作註解:「我想要愛你,而不抓緊你;欣賞你,而不評斷你;參與你,而不侵犯你。如果我也能由你那裡獲得相同的對待,那麼我們就可以真誠地相會,而且滋潤彼此。」 東方的儒家強調人與人的關係,道家講究人與天地萬物,佛家體察人與心的關係;西方心理學研究的精神分析、意識、潛意識、創傷經驗、家族治療都在說明形成「我」的感受:「我的感受不真實,但會影響我,如現今網路時代的Wi–Fi。」因此,「個人認為佛陀就是融合東、西方思想的偉大且實際的心理學家。」 吳周平邀請三組聽眾上台演示「關係的阻礙是什麼呢?為什麼會影響我們的關係呢?」印證在人我關係中會受到「溝通姿態(個性)、感受、感受的感受、規條、期待、渴望、我是(生命力、精神力量)的影響。」 透過演示「如何處理未滿足的期待?」驗證「放下未滿足的期待,找出滿足未滿足期待的其他方法(交換、調整),回到自己内在渴望的層次,找到實際而健康的其他方法以滿足渴望,在滿足那些尚未滿足的期待上工作,探索、處理實現未滿足期待的阻礙(成長經驗),決定保有那些未滿足的期待,但了解、接受付出的代價,並為此決定結果負責。」 吳周平總結,從演練過程可體驗「人我關係」實際的感受與應對方法,明白對無我的誤解及知識上的無我,與無我之前受「有我的」影響,察覺自身想法、情緒、感受。漸漸的「我」消融了,「我」變得更有彈性了,「我」變得柔軟了,「我」已經不再是原來的「我」;終究回歸「清明的我」:用這些話「無染的看待關係、無礙的進入關係、在關係中滋養彼此、在關係裡更自由、在關係中見『有』『無』。」
三好精神化敵為友 岩湖小學彩繪燈籠展創意
2023-12-03妙謙法師談星雲大師 佛光菜根譚的智慧
2023-12-03人間佛教讀書會帶領人培訓 首創微電影閱讀及會長專班
2023-12-03芝加哥佛光山參訪緬甸寺院 佛教文化交流
2023-12-032023人間佛教讀書會帶領人培訓 300位愛書人齊聚蘭陽別院盛況空前
2023-12-03國際佛光會實際行動 響應世界氣候行動峰會
2023-12-03花蓮佛光人積極參與社區活動 縣府成果展看見三好運動
2023-12-03人間佛教思想臨床運用 心理師勉勤掃內心
2023-12-03台北道場佛學講座 瑜伽燄口的人間佛教管理學啟示
2023-12-03花蓮佛光人彩繪燈籠 結緣聯誼增溫情
2023-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