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法饗宴《追星沐雲:一位弟子的隨侍心聲》 領眾親近大師
【人間社 呂茂林 馬尼拉報導】2021-02-23國際佛光會菲律賓宿霧分會,2月20日邀請佛光山都監院頭單書記暨義工會會長慧屏法師,蒞臨菲律賓佛光山分享新著《追星沐雲:一位弟子的隨侍心聲》,娓娓道來他在擔任侍者期間,觀察到星雲大師在日常生活裡,與弟子之間充滿禪機逗趣的互動。菲律賓馬尼拉、宿霧、描戈律、怡朗各島,以及海外的佛光人踴躍上線歡喜聆聽,法喜充滿。 慧屏法師以幽默風趣的口吻闡述一件件發生在自己與大師身邊生動且富有禪趣的故事,令線上的信眾有如身臨其境般,感受著大師的慈悲、智慧、豁達的胸懷與高尚的品德。並引用諸多文章語錄,展現星雲大師畢生致力弘揚人間佛教的宏願。 慧屏法師從〈建設佛陀紀念館的因緣〉,讓大家認識大師擁有一顆細膩的心,他關心身邊每一位人的需求;從〈出家人的高大莊嚴〉,讓大家看到大師是如何對身邊的弟子觀機逗教;從〈兩匹馬與十二匹馬〉,彰顯大師在處理事情上,對徒弟嚴格要求一絲不苟;從〈水蜜桃怎麼吃〉,表現大師目中有人的細心與嚴謹,善以他人的立場為思考的慈悲;從〈大師與妙光法師的互動〉,讓大家感受跟著師父學習的機會是無價的,我們要給人利用才有價值;從〈一場北京的霧霾〉,展現大師如何以身示教,告訴弟子怎麼做到內心的自我調伏,以真空生妙有的思想看世界,那麼一切都沒有什麼了不起;從〈半邊會議〉,呈現大師對弟子的老婆心切,希望大家都能夠積極珍惜身邊的善因好緣,時時準備好「敲鐘」請法的心態;從〈信仰傳承——自己的出家經歷〉,體現大師分外體諒天下父母愛護子女的心,珍惜每一位座下弟子,給人因緣、知人善任。 結語時,慧屏法師對每一位上線的信眾開示,「我們熱愛人間佛教,禮敬大師,是我們內心有一塊很深的因緣與大師串連在一起。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名師難遇,我們一定要珍惜因緣、把握當下,相信人間佛教必定是未來世界的一道光明。」 萬年寺監院覺林法師總結開示,「慧屏法師以妙語如珠、幽默風趣、饒富禪味的語言文字,敘述他與大師之間的公案,讓我們近距離了解大師日常生活中的人間情懷。大師是人間佛教行者,充滿著對眾生的慈心悲願。大師教導我們要善觀當下因緣利益大眾,給人歡喜、給人信心、給人希望、給人方便 。聽完慧屏法師《追星沐雲》的讀書分享,我們心中的感動是一時的,我們應該學習將大師的胸懷和精神融入生活修行中,以佛教靠我的精神學會承擔。」 宿務建丹表示,慧屏法師幽默風趣,分享與大師日常互動的故事充滿禪機,讓人領略到大師生活就是佛法,佛法就是生活。迫不及待想要一睹更多書中的小故事,期待新書早日在菲律賓流通。菲律賓作家林素玲分享,聆聽慧屏法師的演講後受益匪淺,彷彿也在星雲大師身邊學習,生活中處處有佛法,人間佛教就在生活中實踐。
相關新聞
-
牛如人生 如行法師、曾毓林新春對談分享
馬來西亞佛光山主辦的「2021年耕耘心田系列講座」第二場講座,2月13日由佛光文教中心副住持如行法師、《星洲日報》副執行總編輯曾毓林,針對「牛如人生」主題演講進行對談,主持人為國際佛光會教師分會秘書彭子悅。 如行法師肯定大馬人民都有「大白牛」特質,不僅前線醫護人員不分晝夜的救治病人,還有醫生因此殉職,也看到很多人冒著生命危險,為流浪漢送上一份餐食。 如行法師指出,牛,在佛教裡常用做譬喻,如佛教用語「牛皮燈籠」,意指非常固執,無論如何都無法度化;同樣出自《法華經》譬喻品的「露地白牛」,也以白牛譬喻一乘教法,形容沒有一絲煩惱污染的清淨境地。《法華經》用大白牛車為譬喻,在疫情當前,期許人人都應學習當大白牛車,可以負載很多人,把心量擴大,關懷更多人,用自己的能力不斷去造福社會。 如行法師提著提及某個監獄日前向佛光山提出需要600人的過年應節食品,佛光人在半小時內就籌足所需用度一事,以此證明人人都有大白牛的特性。他期許人人能夠發揮善心愛心,只要社會有溫暖,無論環境多糟糕,牛默默付出,不會過份張揚的特性值得學習。 如行法師說,在古時,牛不僅是家裡重要經濟來源,牛在耕田或做任何事情時都非常守本份,無論有多辛苦,都會努力付出,成為家裡的財富來源。這種甘願為家庭付出的精神,一如父母為孩子與家庭的付出,不問收獲,是人人都需培養與學習的精神。 媒體人出身的曾毓林指出,牛在人類社會中,已經從過去的農耕角色,到現今只剩下食物供應的關係,包括極不人道的產奶方式,讓原本能活上20年的母牛,為了供應牛奶而只能活4年,犧牲了16年的壽命。 他沉重表示,從農業到工業社會,牛依然為人類犧牲,老了後就會被宰殺,全身無一處不可食用,牛的一生完全奉獻給人類,讓我聯想到家中的父母,他們做牛做馬把我們養大,但最後又得到了什麼?因此他主張人類應善待牛,畢竟牛吃的是草,擠的是奶。有人說,世間最苦是耕牛,耕田的牛與放牧的牛不同,因為牠們套著嘴籠,也牽著牛鼻環,這對牛來說都是非常殘忍的,或許牛在承受著這一切的同時,默默將之當作是生活中的修行。 他進一步說,根據研究,牛是很聰明的動物,也會好奇及懂得思考,雖然不及狗聰明,唯記性非常好。牛是懂得回家的,也有情緒,母牛會照顧幼牛三年,也懂得照顧其他小牛;牛也會傷心,當小牛被帶走時,會傷心數小時到數天,也會去尋找失散的小牛。 曾毓林雖然感嘆牛的一生都在為人類犧牲,唯牛刻苦耕耘特性,是在疫情期間該學習的精神。他說,在疫情間,該做的就做吧,太多的埋怨並不能解決問題。 他勉勵大眾,很多時候我們覺得自己很辛苦,但每位眾生都一樣,比自己辛苦的人更多,都像牛般在苦幹。當覺得自己很苦時,想想更多默默付出的人,就會發現,其實你並不是最苦的。
-
法寶寺佛學講座 慧倫法師開講〈六祖壇經講話〉法要
佛光山法寶寺1月16日舉辦佛學講座,禮請佛光山副住持慧倫法師以《星雲大師全集》〈六祖壇經講話〉為題,向信眾講授禪法,法師引用生活中的實例及生命故事,闡述如何在生活中提升覺性的方法,贏得大眾熱烈掌聲。 慧倫法師開場提到,《星雲大師全集》-〈六祖壇經講話〉第七品,無盡藏比丘尼向惠能大師問疑《涅槃經》的對話,「諸佛妙理,非關文字」,說明一切經文讓迷人開悟,愚者心解;如果有人指引方向,可以了悟經中要義。 「什麼是人間佛教修行的理念?」法師表示,「萬法本在自心,從自心證悟真如本性。」當初,五祖弘忍大師一句話,「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惠能即落實於生活中與法同在,終於嚐到自性的巧克力。 法師談到,《六祖壇經》是創先的詮釋學,在人生十字交叉的兩條路,世俗人生的水平線與十法界向上提升或向下沉淪的路,如果能向上提升,則覺悟自性。法師鼓勵大眾,多學習古德精進向上,提升自己的覺性。 法師分享遊客到佛光山參訪時,走過「不二門」一段有趣的對話,指出,生活要與禪相應,從有所住中跳脫出來,才能自在解脫;「不二門」即是「無所住的本心」,從現象中,可以見到自性本心。 法師以六個主題說明《六祖壇經》的見性法門,從第一行由品談,識自本心見自本性,在生活中的會客、走路、講話、掃地與繞佛等,於一切時中念念不住,就是在修行。法師提醒,常問己心在嗎?這點很重要。 如何是佛法不二法門?佛性即是不二法門,不二之心即是佛性,智者從「能」「所」當中跳脫,沒有分別對待。般若是無形相、智慧心就是。第三決疑品談到,所謂自性覺即是佛,但是眾生因有相、有分別,透過自覺可識本心。 第四定慧品,闡述「無念」是無塵勞心,念真如本性。第五坐禪品,提到外離一切相是禪,內心不亂是定,自心本性清淨安定。 「談到今日禪者的毛病在那?」在墨守公案禪、口頭論禪、鸚鵡禪、枯木禪、健身禪與五味禪等;法師表示,最上乘禪是頓悟自心,學禪要如百川入大海,同一鹹味。眾生被攀緣、妄念、煩惱所覆,因而失去清淨本心。 第六懺悔品說明薰修自心,不可離心向外尋求。第七機緣品是心地法門,是超越對待的;隨緣而住,隨緣生活。第八頓漸品中清楚說到,頓、漸法門的之差別。 第九護法品為六祖慧能與薛簡,就「不二之性」的對話,述說道由心悟,豈在坐;當下不被外境所迷,印心即佛;法師以打籃球為喻,用平常心,專注心打球,可以把球打得好,其道理是一樣的。 第十付囑品,教導如何認識「自心的眾生」, 如何成就「中道義」?從反求諸己中,契合中道義,可以看到自己的心。「 平常心」就是佛教的生活觀。 「如何在生活中養成禪的性能?」法師引述星雲大師所說,「禪」是永遠活在現前當下的此刻。法師強調,了了分明每一個當下,當下的這一念自在,就是禪。
-
與心對談 心保和尚八關齋戒佛學講座
佛光山台北道場2021年首場八關齋戒佛學講座「與心對談」,1月9日禮請佛光山寺住持心保和尚於14樓如來殿向逾600位戒子與信眾宣說。和尚從「心是什麼,心有多大?心能生煩惱、心會造業,心能悟道、心能覺悟,心為緣起」,到「心能修行」,引領大眾體悟佛法即是心法。 「你有關心過自己的心嗎?」和尚問,我們平常都會關心別人,噓寒問暖的。何時曾關心過自己的起心動念,在想什麼?在做什麼?身口意所表現的背後即是「心」的表達。意指人的思想、念頭、觀念、心境、理智、感受、辨別能力等等。依五蘊說,心即是色、受、想、行、識的組合;依八識心王說,心又是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心」是多元的組合,需要觀照與覺察。 「心如大海無邊際,無邊無際」,如何了知心有多大?三界唯心,萬法為識,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華嚴經》:「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道信禪師:「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又《勸發菩提心文》:「虛空非大,心王最大;金剛非堅,願力最堅。」一個人的心量有多大,成就便有多大;願力有多堅,力量就有多強。心就是我們的世界。 心保和尚接著說,「心會生煩惱,心會造業。」心會升起貪欲,貪欲會轉化,進而毀人一生。《法句譬喻經》:「貪欲忘道,快心放意,不計無常,生世如寄,罪報延長」,故苦海無邊。《佛說八大人覺經》:「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佛陀觀照「無我」真理;倘若因為有「我」,而產生我貪、我瞋、我痴、我慢等煩惱,則念頭相續無間,受苦更無間斷。 《大方廣佛華嚴經》:「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瞋恨心」會障道,惹來災難、橫禍。有一首偈:「瞋是心中火,能燒功德林,欲行菩薩道,忍辱護真心。」。心保和尚說,他在美國弘法時的親身經驗的故事,有一位美國商人,為了抗議稅制不公,開著一架載滿汽油的飛機衝撞美國國稅局大樓(IRS),造成重大人員傷亡與財產損失。 「心能悟道、心能覺悟」,覺悟的人就是佛。人有覺悟的本能。《大方廣佛華嚴經・淨行品》:「善用其心,獲勝妙功德。」一句話影響一生。和尚開示,夢裡明明有六趣,覺來空空無大千,無三界可出,無菩提可求,無涅槃可入。又,《金剛經》:「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心為緣起,心能修行」,心為緣起,心是色、受、想、行、識之五蘊和合體。緣起為無常、緣起為無我、緣起為性空,所以心為無常、無我、性空,心為不可得。修行需要時間,透過修行,可以證悟實相;最後,心保和尚勉眾,修行必須靠自己,自己用功就可以進步,就有力量;否則,就沒有力量,也無人可以替代你來修行。
-
寶華寺佛學講座 瀟灑去來的心法秘笈
佛光山寶華寺1月8日舉辦2021年首埸佛學講座「生命的永續經營-瀟灑去來的心法秘笈」,禮請佛光山寺副住持慧開法師以宗教科學角度,探討此項人生重要課題,250餘名信眾及社區大眾不畏嚴寒低溫齊聚聆聽。法師開示風趣幽默,聽眾心開意解。 慧開法師開頭提到從東、西方各大宗教的觀點與立場來看,有情的生命來就是永續的,卻發現大多數的人們,對於生命的經營並沒有永續。為建立生命不死的永續經營信念,以「生命永續」四句偈:真誠擁抱生命,坦然面對老病,自在迎接死亡,永續經營來生,與「生死自在」四句偈:活得充實而精采,老得成熟而睿智,病得沉思而豁達,走得瀟灑而無憾,與大眾共勉。 如何建立生命不死的永續經營信念,慧開法師提到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理念,談到有關生命不死與生命永續的解說與詮釋,人間佛教的信念,信仰可以決定人生未來的去向,可達到不生不滅的永恆境界,即生命是永恆的,是不死的,有無限的未來。 何謂「瀟灑走一回的心法秘笈」,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不落幕的舞台,慧開法師歲末新春贈送「生死自在四千萬」秘笈,一、千萬不拖過人生的賞味期(保質期)。二、千萬不要變成生命的延畢生。三、千萬要保留精神與體力作為往生之用。四、千萬要及早成立個人的往生後援會及互助會,如此可以與佛相應,善終瀟灑走一回。 如何才能瀟灑走一回,慧開法師傳授心法,人人都要及早規劃生命的永續經營與往生的準備,生命的終極奧秘蘊藏在「死亡」,同時也是「往生」的過程常中,「求往生」就是「生命永續」的具體實踐,才能夠真正超克死亡。 「求往生」絕對不是要放棄生命「求死」,而是要養精蓄銳,保留足夠的精神與體力,集中心念發願往生,藉由持誦佛號,與佛Online,念佛要有「感覺」,念佛要如憶念慈母,帶有深厚「感情」,念佛要深知諸佛護念,心生「感動」,有了前面三感,久久功深,自然就會有感應,醞釀與佛、菩薩(或耶穌基督等)感應道交而來接引的契機。 最後,慧開法師傳授「瀟灑走一回」心法秘笈口訣「力行三好,廣結善緣。深心發願,求生淨土。所作皆辦,萬緣放下。預知時至,身心康寧。正念現前,捨報安祥。與佛Online,佛來接引。」期勉與會大眾,現世當中活著要努力認真地做功課,福慧雙修,力行三好,才能身心優雅地「瀟灑去來」,具體實踐人間佛教生死達觀。 義大教授劉文仁分享,2014年拜讀慧開法師出版的「生命是一種連續函數」,心中甚是感動不已,因為坊間很少文章能以如此清晰的觀念與理論闡述如此重大的生死問題。 很高興再次有緣聆聽慧開法師傳授「生命的永續經營」思維理路的開示,搭配慧開法師去年10月新作「生命的永續經營」上中下整套書籍的輔助下,相信未來更能正確面對「生命」及「死亡」的認知,感恩慧開法師的付出,願法喜常存心中。
2021人間佛教閱讀研討會首場 佛光人深入禪宗般若妙義
2021-02-282021人間佛教閱讀研討會首場 依空法師導讀《六祖壇經講話》
2021-02-28東禪平安燈會圓滿 覺誠法師:利人利己,佛教徒應接種疫苗
2021-02-28太麻里「有福館」揭牌啟用 嘉惠南迴的長照便利商店
2021-02-28氣候變化線上研討會 用慈悲讓世界更美好
2021-02-28佛光青年之光 顧弘開完成生存挑戰訓練
2021-02-28松鶴學苑寒假精進修持 線上開學分享喜悅
2021-02-28普門中學外籍生關懷座談會 學生心懷感恩
2021-02-28【星雲大師全集10】人海慈航:怎樣知道有觀世音菩薩24
2021-02-28東禪平安燈會最牛燈會創歷史 寫入大馬紀錄大全
2021-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