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蘭主講科學教養的藝術 幫助孩子適性成長
【人間社 彭高鳳 高雄大樹報導】2020-12-29「遇‧藝文資研創中心期末成果展」其系列講座之一,12月27日邀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講座教授洪蘭,主講「科學教養的藝術」,運用腦科學的知識於教育、學習與親子教養上。此講座由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主辦、佛陀紀念館協辦,350位民眾齊聚佛館禮敬大廳2F五觀堂,學習破除教養子女的種種迷思。 從美國雜誌《The New Yorker》(紐約客又名紐約人)的一篇報導,洪蘭指出,在21世紀AI時代,重複性、可以被編碼的工作將被機器人所取代,專業知識的半衰期愈來愈短,未來有80%工作會消失。因此,人格特質和學習能力是未來世界的關鍵主力,其涵蓋好奇心、學習力、社交力與熱情。 洪蘭解析「習」字的本義:「羽」(翅膀)加上「日」,意旨鳥反覆頻繁的習飛。《說文解字》亦說「習,數飛也。」數飛即是多次飛翔。又如《中庸》云「人一能之,己百之,己千之,及其知之一也。」上天是公平的,天賦高的人,少年得志;毅力強的人,大器晚成。成功的人不是贏在起點,而是贏在轉折點。 「讓未成年的孩子對日常生活例行的瑣事做過多決定,是浪費心智能量的有限資源。」依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Roy Baumei的立論,洪蘭闡述,由實驗發現,即使最簡單的選擇,如今天穿什麼衣服、吃哪一種口味的冰淇淋、點什麼餐,都會耗費大腦的能源。大腦是個有限的資源,它只有3磅重,佔體重的2%,卻用掉20%的能源,它無法時時刻刻注意所有的刺激,因此一天中20%的行為是習慣化了的行為。而品格決定命運,習慣決定機會,要讓孩子從小養成好習慣。 在成人腦中,與學習和記憶有關的海馬迴持續產生新的神經元,神經元新生的現象最早在齧齒動物身上發現,但之後科學家證實成人也有新的腦細胞生成,就在海馬迴中的齒狀回。大腦的神經連接不停在改變,大腦產生觀念,觀念引導行為,行為產生結果,結果改變大腦,如此周而復始循環不已。每一個人都是過去經驗的總和,「你過去的經驗,造成現在的你」。杜威「做即是學」的教育哲學,是以經驗為基礎,要讓孩子自己動手做,從做中學。 時值後疫時代,無常就是日常掌握資訊,透由閱讀、原創力、反思能力掌握勝機。「讀寫能力是21世紀知識社會的共同貨幣,它決定國家的競爭力。」洪蘭引用聯合國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PISA總監Andreas Schleicher的看法,強調閱讀決定國家的競爭力。 人的經驗會受到時空的限制,但是文字能超越,它使我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高、更遠。閱讀有如一把鑰匙,打開人類知識的門,因此,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養成他的閱讀習慣,終身受用不盡。閱讀能改變大腦的結構,大腦的思維改變人生。人的生命有限,藉由閱讀將別人的經驗內化成自己所有,用有限的生命去學習無限的知識。要孩子閱讀,父母本身要先閱讀,家庭是最早的學習場所,父母是最初的老師,由於模仿是不費力的學習,也是最原始的學習。 當跟孩子說「No」時,請指出一條他可以走的路、不要做「橡皮擦」爸媽,用成人的標準去評量孩子、可允許孩子犯錯,只是不要犯第二次錯、管教孩子只可以有一套規則,不可以一個扮黑臉,一個扮白臉,洪蘭提出諸多教養攻略。 「老師講述的每項行為、每句話都有醫學與科學的依據。我們若要日日增上,當學習佛法的觀因緣法,每一因緣都有其背景。觀世音菩薩慈眼視眾生,教導我們,透過犯錯與生命的歷練,改變行為。尤其行三好,更能產生新的神經元。」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全程聆聽後,與眾分享心得。
相關新聞
-
佛光山大學校長論壇 研議佛教的現代性、人間性
「2019佛光山大學校長論壇」11月8日第四場論壇,在佛陀紀念館佛光樓九樓國際會議廳舉行。論壇主持人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引言人為龍谷大學世界文化研究中心中谷英明教授、美國西來大學人間佛教研究院副主任郭守仁,就議題「佛教的現代性、人間性與普遍性」展開交流和討論。 陳劍鍠說明,談到現代性就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我們現處的環境面臨著環保、生存空間和人口問題的挑戰。中谷英明講演「自省與利他」,以及郭副主任談「以人間佛教的人成佛成做為中心,如何回應現代性」,正好呼應論壇議題,並進行交流討論。 中谷英明以「八頌品」作為延伸,討論發心、善法、利他,並提出科學實證。譬如當人們在幫助人的時候,得到對方的感謝,會刺激大腦前額葉產生愉悅情緒,使人們都有正向的思考、正面的情緒。這就是自利和利他。 郭守仁說明,現在的社會已走向後現代化,在眾聲喧嘩和多元並立的後現代,人間佛教如何發揮其正面影響力同時普及化。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為例,人間佛教「給」的文化,不是去除當地化,而是依當地化發展佛教。展現佛教的平等觀,發揮集體創作精神。星雲大師舉辦神明聯誼會,就是最佳的後現代社會人成佛成的重大突破活動。 來自於加爾各答大學佛教學系主任Ujjwal Kumar就佛教的「空」思想,如何教育學子。以及倫敦佛光山妙隆法師提出,如何在現代社會讓龍樹菩薩再現,展開一番熱烈討論。陳劍鍠說明,在人間佛教談到的「空」就是「有」,以「出世」的精神把「入世」的事業做好。並以所學詮釋,菩薩道代表就是空,並不是在山間修行就是「空」,而是在世間就要空,才能裝入其他。是彼此專研的領域不同,加上東西文化差異性所致,才有對空的解釋不同。郭守仁則舉例,假設在大學一星期的課程中有開莊子和南山律的課程為例,對學生而言是很難的,但沒有絕對的答案,是在激發思考。 陳劍鍠總結「現代性」的問題,並以「宗教」二字附帶說明。中國談宗教,分成二部分,「宗」是宗旨,「教」是教法,和西方不同,因此必須做轉換。再者,談到佛法的傳播,佛光山人間佛教提倡「給」,推動教育,是默默地耕耘,融入當地民俗風情和地理環境,是發展出各具特色的佛教,此為本土化。佛光山全球各地的道場,就是期待未來能有適才適所,發展出德國式佛教、俄國式佛教,未來由當地剃度的法師擔任住持,這樣佛教就能開枝散葉。
-
木村清孝:佛教大學的社會責任 21世紀智慧領航
在人心焦慮、社會失序的時代,佛教大學能為世界做些什麼?前日本鶴見大學校長木村清孝11月8日表示,理念相同的大學應攜手合作,擔綱「智慧領航」的角色,以追求智慧為方針,向世人展示人生真理,引領人類走出價值觀錯亂的迷霧森林;並建議用華嚴的「三界唯心」思想,對治物欲橫流、訊息爆量的現代文明病。 「2019佛光山大學校長論壇」第四天議程,移師佛陀紀念館佛光樓九樓舉行,在閉幕前的座談中,木村清孝展現知識分子的強烈憂患意識,發表「佛教系大學對世界的責任」壓軸主題演講,開宗明義指出,積極應對現代社會,是傳播佛教的重要手段,佛教大學應主動和世界連結,針對文明弊病深入探討,推廣跨領域研究,運用佛法智慧,提出有效應對之道,這也是佛教對世界的責任。 「日本佛教學界,長期以來缺少對社會事件的關心和問題意識,互相溝通、合作應對當代問題的行動,更是難得一見。」木村清孝表示,科技文明高度發展下,人類的物質和精神追求嚴重失衡,失去對世界的想像力和哲學思考能力,無法分辨大量生產的知識和訊息,只知道追求短暫的歡樂,而不懂生命的真正意義。 針對上述問題,專研「華嚴」的木村清孝鼓勵與會學者,不妨從重新思考「佛教不只是宗教」著手,聯合理念相同的大學,展開跨學科的佛學研究,承擔「智慧領航」使命,運用「三界唯心」理念,幫助世人在高科技時代找回人的主體性。 在隨後的綜合座談中,與會者對木村清孝的演講作出熱烈回應。主持人佛光山系統大學總校長暨佛光大學校長楊朝祥說,推動全人教育是佛教大學的責任,要教導學生成為完整的人,而且具備應對社會問題的能力。泰國摩訶朱拉隆功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主任Phrapalad Soravit Duangchai表示,曾開設正念禪修課程,對提升學生的情緒管理和合作能力很有幫助。 「耶穌和佛陀應該是兄弟,能奉獻自己的,都是偉人。」具基督教背景的比利時安特衛普宗教與人文主義比較研究學院校長Christiaan Vonck引用小故事,有個快渴死的人在找水喝,終於找到一個酒鋪,酒店老闆卻冷漠地說「不賣水,只賣酒」。他強調,宗教不是說教和宣傳,重點在傳播真理,鼓勵人類奉獻自己。菲律賓光明大學表演藝術學院主任Katherine Mae Sabate也回應道,佛教大學應呼應21世紀的需求,落實品格教育,培育現代公民。 與會者也紛紛肯定大學校長論壇的意義。美國亞歷桑那大學榮休教授兼研究員鮑家麟說,論壇讓他收穫良多,確認人間佛教的確對大眾有益,會把心得帶回學校,供訓導部門參考。光明大學校長Helen Correa分享人間佛教成功在基督教國度弘傳的經驗,他指出,由於星雲大師的智慧,人間佛教教義具普遍性,在體現慈悲和愛上,可以和基督教融和,因此能在菲國生根,深入中、小學校園。
-
佛光山大學校長論壇 研議佛學教育方向
佛教課程該怎麼教,才能與現代社會共鳴?「2019佛光山大學校長論壇」11月6日於佛光大學的議程,分論壇「現代佛教專業教育的課程、教材與教育方式」主題場次,邀請越南河內佛學院前任校長阮福壇、印度那爛陀大學巴利語系主任Dr. Rajesh Ranjan擔任引言人。兩人不約而同認為,佛學教育應與時俱進,回應當今社會重大議題,同時培養跨領域學科人才,滿足社會需求。 阮福壇表示,佛教教育最終目的是覺悟與解脫,透過教化、轉化來自度度他。他認為佛學是一門綜合性學科,應達到現代科學(外典)與佛學(內典)的平衡,且為了有效弘揚佛法,加強說服力,「現代佛學教育必須利用跨領域科學最新研究成果,重新編排課程」。 他強調,對佛學來說,信仰應是解行並重,既不盲目,也不該量化,而是「通過反覆實踐帶來真實效果」。他以諸天、佛陀、菩薩為例,應要「一邊捍衛正法,一邊避免陷入迷信,同時將佛教理論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阮福壇分享,越南河內佛學院具備佛學教材編寫能力,每年培育超過五百位僧尼,未來希望能與外界合作編寫教材,特別是和當今社會相關的課程,比方說佛教與環境、佛教與民生、佛教與政治等,盼能培養出滿足社會需求的僧才、人才,投入經濟、文化、教育、政治、教育等領域中。 Dr. Rajesh Ranjan也相當認同佛教教育具因地制宜、與時俱進的特質,並認為佛學必須與其他學科進行融和與交流。他表示,印度那爛陀大學成立於1951年,是印度第一間佛教大學,至今發展出豐富佛教研究專題,包含佛教與醫學、佛教與冥想、佛教徒對環境的態度、佛教與人權、佛教與生物倫理等,課程中也特別設計禪修,希望學生從日常生活中實踐佛法的教理。 「那爛陀大學有六百名學生,許多都是外籍生,在學成後向西方弘揚佛法,這個與星雲大師提倡的人間佛教理念不謀而合」,Dr. Rajesh Ranjan指出,透過現代化佛教推廣佛法,利用更多的語言來教育學生,並融入當地的文化生活,能得到很好成效。 他強調,「佛學研究應被納入所有高等教育機構的學科中」,因為佛學研究本身就是一門嚴格的跨領域學科,鼓勵學生發展哲學思考、決策技巧,同時提供年輕人對話、詮釋及分析的技能,協助他們投入當代社會,尤其在建立人與人之間的真正理解、減少摩擦上,發揮關鍵作用,而這也是現代佛學研究的責任。
-
段玉明談佛光山道場 引領寺院建設
四川大學佛教與社會研究所段玉明教授12月16日接受採訪,談及宗教道場建設有很深的宗教寓意,藉由空間賦予宗教所需要的神聖特質,除了站在建築的立場,站在宗教的立場同樣重要。 段玉明說明,受到印度古寺的影響,中國早期寺院多以佛塔為其中心,學界稱為「塔院」。因佛塔在印度是埋藏佛舍利的建築,象徵佛的存在。而這種寺院形制與小乘佛教一佛獨尊的觀念吻合。因此,中國早期寺院保持「一塔獨尊」的形制,以求與印度寺院建立一種神聖的聯繫,這就是第一期寺院的形制。 隋唐以後,樓塔式寺院形制與宅園式寺院形制逐漸合流,供奉佛像的佛殿轉而成為寺院的主體,佛塔儘管仍是寺院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已從寺院中心退居次要,部分寺院甚至開始在寺旁建塔,另成塔院。為區別於早期以塔為中心的塔院,學界將之稱為「樓閣式寺院」,也是第二期寺院形制。 漢代以後的寺院建築,一般都將主要建築擺在南北中軸線上,附屬設施安在東西兩側。規模較大的寺院,法堂、藏經樓前兩側,往往還有配殿,多為四菩薩的殿堂。其他尚有寢堂(僧房)、齋堂(食堂)、客堂、茶堂、大寮(廚房)等等,學界將此形制稱為「叢林式寺院」,也就是第三期的形制。 段玉明指出,如果說前二期寺院形制,意在營造崇高,第三期寺院形制則主要是在營造莊嚴,其空間展開是平面的,借此形成「三寶」象徵模式。但無論是營造崇高還是莊嚴,目的都是要讓寺院成為有意義的建築組合,增強寺院的異質、特性,借此催生信眾的敬信。 「也許將來,佛光山道場建築可以引領中國寺院道場,成為第四期寺院形制,就稱為『人間佛教式寺院』。」段玉明強調,大多數寺院道場維持傳統建築模式,而佛陀紀念館、藏經樓及佛光山也是「三寶」的象徵佈局,分別代表佛、法、僧三寶,但較之於傳統的叢林式寺院,其空間展開不是縱向式的,而是橫向式的。這樣橫向式佈局,讓佛、法、僧「三寶」可以同時面對信眾,既可以由「佛」到「法」到「僧」,也可以由「僧」到「法」到「佛」,「三寶」與信眾隨機隨緣,沒有固定模式。而直接親近「三寶」中的任何一寶都能進入佛門,這也是人間佛教的核心主張之一。「透過建築語言,就能說法」。
〔人間菩薩〕蔡淑貞直下承擔 永不退票
2021-01-16〔人間菩薩〕陳澕利伉儷 依教奉行常樂我淨
2021-01-16南華大學生死系碩士班 心靈療癒成果展超人氣
2021-01-16台北道場2021素齋談禪
2021-01-16【星雲大師全集10】人海慈航:怎樣知道有觀世音菩薩13
2021-01-16〔人間菩薩〕「雞婆菩薩」蕭麗明 信仰傳承歡喜自在
2021-01-15〔人間菩薩〕吳俊江、傅美安伉儷 一步一履傳承母親宏願
2021-01-15同德高中三好社 迦南康復之家實踐三好
2021-01-15〔人間菩薩〕明師難求今已求 洪金妍時時沐浴在佛光法喜中
2021-01-15〔人間菩薩〕Sheila 不忘初心 人成即佛成
2021-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