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榮譽董事長簡靜惠 分享閱讀書籍的方法與心態
【人間社 林憶晴 新北三峽報導】2022-12-21佛光山金光明寺在12月16日舉辦「學習好快樂」講座,特邀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榮譽董事長簡靜惠蒞臨指導,以生動活潑的影片,配合輕鬆的談話互動方式,暢談敏隆講堂20幾年來,為社會人文默默耕耘的經驗分享,以及指導有效閱讀書籍的方法與心態,幫助我們找到學習的樂趣,線上線下共有200位學員一同參與。 簡靜惠從事文化教育與藝術推廣,對各地人文發展皆有甚深的影響,一邊看著敏隆講堂的影片介紹,一邊分享敏隆講堂成立的因緣與有趣的故事,走進敏隆講堂,走進讀書會,共同閱讀一本書,師生透過講授、聆聽、分享彼此的生命故事與經驗,簡靜惠勉勵學員,不要將學校學習作為終點,學習能夠擴展生命,讓我們發現生命中無限的可能。 簡靜惠藉著播放〈熱情讀一本書〉的影片,教導學員透過快速瀏覽封面、封底、目錄、作者簡介初步認識書籍,選擇有趣的章節,分享感動段落及閱讀收穫,並提及熱情的去閱讀,以積極主動的心,友好的態度跟情感的去對待學習與閱讀,當我們真心去喜歡,會發現學習是很快樂的事。 最後,簡靜惠鼓勵大家要樂在學習,學習不僅限於學會書籍的知識,我們也必須培養理財規畫的能力,學習照顧身體,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找到屬於自己的理想,活出精彩的人生。
相關新聞
-
佛光山南屏別院菩提眷屬法座會 人間歡喜修行
佛光山南屏別院在11月20日舉行「菩提眷屬法座會」,邀請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副總會長劉招明、陳秋琴伉儷主講「人間歡喜修行」。兩人從家庭、職場、日常生活等面向,和近三百位聽眾分享歡喜修行的祕訣。 劉招明伉儷回顧當年移民澳洲,因星雲大師法水長流五大洲的願心,在澳洲建立中天寺,讓他們有因緣進入佛門,將佛法帶入生活中。因為學佛、行佛,發現修行十分重要,能修正自己的行為,提升自己的人格,修福修慧,廣結善緣,讓人生更有意義。雖然人生不免遇到困境,但以佛法為依歸,就能轉念,化煩惱為菩提,以歡喜自在心來生活。劉招明強調:「人間最寶貴的東西就是歡喜心。」 如何歡喜修行?劉招明說:「心甘情願,是堅持行佛的修養工夫,也是勇猛精進的方便法門。」修行不可能離開世間,必定要在生活中觀照與實踐。劉招明例舉曾和妻子有些齟齬,讓他發現自己的語言不夠柔軟,因此改變說話的語氣與方式,發現自己的人緣反而更好了。這讓他明白要站在對方角度去著想,體會「常樂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捨中」的實踐方法。 如何在家庭歡喜修行?「學佛的孩子不會變壞。」陳秋琴分享在家庭中快樂修行的方法,除了敬事父母,教育子女,還要引導他們建立正確信仰。他例舉婆婆在中天寺變得活潑有自信,而孩子們有了信仰後,明白要服務才有福報,懂得惜福感恩。全家因學佛建立共同價值觀,更加團結一條心。 如何在職場修行?劉招明表示,在職場是修行的道場,要敬業樂群,尊重包容、熱忱服務、自利利他,在服務中累積因緣,賺取淨財與法財。並引用彌勒菩薩所說:「眼前都是有緣人,相見相親,怎不滿腔歡喜;世上盡多難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說明經營企業必須有情有義、有容乃大。因為「一個人的心量有多大 就能成就多大的事業。」 劉招明伉儷提醒「放下」的重要,只有放下,才有手去抓住自己的快樂。勉勵大家養成布施的習慣,因為「愈布施愈富有」。指導大眾從戒定慧與聞思修來自我覺醒。並解說「八正道」能離苦得樂,轉凡為聖,勉人時時憶念善法,在生活中踐行「三好、四給」,時時充滿正能量。 劉招明伉儷說明:「佛光山的產品是歡喜,佛光山的品牌是正派,佛光山最大的力量是和諧。」並以「一日修來一日功,一日不修一日空,真正修行在日常,佛道本在生活中。」和大家共勉。並能說會唱,除了分享歡喜修行的方法,還演唱〈十修歌〉、〈幸福是啥物〉、〈無相頌〉等歌曲,讓大眾從歌聲走入佛法。 逢甲校友會、氣功協會、救國團張老師、佛光會、望輔會等團體,都組團前來聆聽講座,劉招明伉儷特別介紹人間佛教是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讓與會大眾認識人間佛教的理念。 林金華認為這場講座非常精彩、受用。把佛光山的歡喜帶到會場,將大師的「三好、四給、五和」的理念都融入其中,可以帶回家中來實施,讓家庭更幸福。黃秀絹聽聞這場講座,認為劉招明伉儷把佛法融入生活,全家一起學佛,是佛光家庭最好的典範。劉育珍則從他們演唱的歌詞中受到感染,感覺自己更加幸福了。
-
法寶講座青年系列 創意與進化的植人精神
佛光山法寶堂第50季法寶講座「全方位X找自己」青年系列,7月31日主題「創意與進化的植人精神」,法寶堂現場和線上直播同步進行。主持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與談人佛光山義工會會長慧屏法師、無肉市集創辦人張芷睿,分享無肉市集和佛教信仰中,所蘊含的創意與進化精神。 張芷睿提及舉辦「無肉市集」的初衷,來自於想要守護家人、守護地球的心,希望生命不再受到傷害。為讓所有人都可以享用美味蔬食,「無肉市集」所有品牌強調無蛋奶五辛;為提倡環保,採裸買裸賣,購買須自備餐具。為讓大眾了解無肉市集的文化與精神,張芷睿許下每辦一場市集就做一場公益的心願,即使沒生意也要深入偏鄉,「3年來舉辦17場市集,但做了無數場公益。 」 張芷睿說,籌辦市集要面對很多人事物,活動表面熱鬧風光,但背後是無數汗水淚水交織而成,「這都是很好的歷練,我們都是用自己的生命故事感動另一個生命 ,有願就有力,每個人都可以成為點燃別人心中火炬的那把火。」 慧屏法師指出,佛教的根本內涵就是看見所有人的需要,然後給予好的解決方法,此為佛教的創意與進化,因為觀機逗教,所以法無定法。星雲大師提倡的「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的「三好運動」,就是大師對佛教透徹了解後,在這個時代開展的佛法。 慧屏法師曾經為了護持星雲大師發起的「百萬人興學運動」,號召全班同學吃素食,「100元辦大學很有創意,可以讓很多人參與」;以及「雲水醫院」將醫療服務給予有需要幫助的人;「雲水書坊─行動圖書館」將書送到偏鄉,開著雲水書車的海鷗叔叔還會變魔術。慧屏法師說,星雲大師的創意來自看到所有人的需要,和對佛法的重新詮釋,從大師著作《佛法真義》,可以看到大師以獨到、精準的語言文字,啟發對佛法不一樣的思考;例如:提到「輪迴」的意義不是折磨壞人,補償好人,而是因為有輪迴,心願有實現的一天,過去犯下的錯誤也有彌補的機會,在輪迴中可以解脫;當心裡有力量,就不會害怕輪迴,在哪都很自由自在。 張芷睿表示,身為母親後,更能知道如何以同理心看待所有生命,希望用慈悲的心讓這世界愈來愈好。「無肉市集」的推動甚至打破同溫層,影響品牌從葷轉素,「波洛卡手作窯烤披薩」負責人陳致榮夫婦現身分享,由於一個轉念,他們賣掉原先用具改做素食,自己也成為素食者,雖然阻礙重重,但一路上秉持信念,並因為做素食,發現從自身原本的小小世界看到更寬廣的天地,「我們希望為下一代做對的事情!」 妙凡法師表示,如果相信這對大眾是好的,那就堅持下去,因緣會變化,旁人也能感受到,進而認同、護持。現今面臨的氣候變遷問題,是大自然的反撲,吃素是對大自然的慈悲與回應,愛護大自然,相信它也會給予善的回應。
-
活出無量光無量壽的人生 南天寺「人間的五方佛–與生命對話」系列對話
佛光山南天寺法堂於7月16日舉辦「人間的五方佛–與生命對話」系列講座「阿彌陀如來–無量光無量壽的人生」,邀請澳洲獨立搖滾樂隊「雲」的吉他手兼主唱Jodi Phillis、AIME(Australian Indigenous Mentoring Experience)、澳洲原住民組織的創始人兼執行長Jack Manning Bancroft及南天大學董事會秘書暨董事妙友法師等3位為與談人,暢談如何能夠活出無量光無量壽的人生,吸引社區大眾近百位親臨南天寺參加。 Jack Manning Bancroft畢業於澳洲雪梨大學和美國斯坦福大學,是澳洲歷史上最年輕被授予榮譽博士學位者。他帶領的AIME團隊,每年對接近萬名原住民高中生,幫助他們以其他學生同樣的速度完成學業。Jack Manning Bancroft指出,全球是一個「系統」,大自然、人類及各種物類均在同一系統生存。 「如何才能減少負面的影響及提升正能量的傳遞?」Jack Manning Bancroft強調以慈愛、積極、喜捨及慈悲來凝聚及團結社區力量,大眾需要釋放出正能量,加強人際關係的網絡,才能培育下一代在健全環境下茁壯成長。 妙友法師分享,年輕時對工作的狂熱,過度工作與壓力致令身體疲憊不堪,並感到生命價值不在於工作,經深思後,發現需要「找回自己,做自己生命的主人」,重新與自己建立關係,認識自己;聆聽、反思、輔導與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是自我認識最有效方法,禪修可以幫助平靜心靈,加強觀察能力,而「人間佛教」更能帶來和平與快樂。 Jodi Phillis的歌曲包含了對生命的熱愛、悲憫與智慧,創作中融合爵士、民謠等多種曲風,充分展現生命的相互依存。作品充滿爆發力和無盡的力量,引領聽眾到達沒有暴力、沒有恐懼的未來。Jodi Phillis因為母親往生,學習禪修改變生命,在生活上重拾信心,開發智慧,重新出發;同時現場演繹其作品「Move To The Beat」,帶動現場觀眾感受生命中的愛與熱忱。 與會大眾被與談人的生命歷程感動,現場踴躍提發問題,包括「如果幸福和快樂是貨幣,你將如何獲得財富?」及「世界存在如此多的不確定性、限制、氣候變化、生活指數上升等,您如何談論下一代的無限生活?」3位與談人均耐心詳細一一回答。 講座深獲大眾迴響,作家兼演員Marita Schlink說,透過與談人的對話,感受到每個人心中均有愛與善良,需要盡量發揚這些美德,走遍全球無往不利。平面設計師Isabela與朋友Jarrod被與談人的真誠感動,並體會到善良和同理心是促進社區和諧的美德。 Paul Smetana是與談人Jodi Phillis的父親,從10歲開始學習冥想,讚歎講座內容將理論具體化,人人皆可以實踐的美德,並且為世界帶來未來希望。社區報紙Illawarra Mercury在7月15日利用整版報導講座訊息,加強社區凝聚力,希望吸引更多社區人士蒞臨南天寺共襄盛會。
-
「以生命啟發新的生命」 楊朝祥總校長談教育
「教育使人回歸人的本性,成為真正的人。」佛光山教團系統大學總校長楊朝祥教授應邀,於7月10日為香港佛光道場和香港恒生大學合辦的「人間佛教生命應用系列講座」主講,以「教育─以生命啟發新的生命」為講題,將其一生從事教育事業的歷程娓娓道來,為香港本地和海外學員講述教育如何影響生命、生活和生涯,鼓勵大家終身學習。 楊總校長敘述他自己便是「教育改變一生」的範例。他來自鄉下工人家庭,因為教育而轉變人生,並認定了教育是自己一生的志業。他曾任台灣教育部長,退職後仍重歸教育界,更受星雲大師的信任和邀請,擔任佛光大學校長達11年。對於創辦人星雲大師的辦學精神,楊教授深感佩服和感動:「大師相信辦大學能作育英才,翻轉生命,造福社會,為世界挹注改變的力量。」亦銘記大師的叮嚀:「不要因小失大」、「不要唯利是圖」。 藉由勵志、睿智的故事,楊總校長講述了為人師表的理念:「啟發學生,讓學生有嶄新燦爛的人生,就是老師最大的回報,再多的辛苦也是值得。」並提到:三生教育就是聚焦生命、生活和生涯,展現人生的真、善、美。他以自己的豐富教學經歷和日常生活為例,鼓勵大家要活到老、學到老,要從溫飽轉而追求品質和品味的生活。因為社會變遷,知識型經濟抬頭,所以需要終身學習,而其中學佛就是最「上乘」的學習。 楊總校長並表示,在佛光山港澳總住持永富法師的支持下,開辦了佛光大學香港境外碩士班,感謝香港佛光道場及佛光人的鼎力護持,目前已經邁入第二屆,藉此因緣鼓勵大家報讀該碩士班。 永富法師為講座總結,感謝楊總校長的精采講演,對總校長的親切和幽默印象深刻,講座的內容豐富而實際,將生命和生活學習引導向正面的觀念,且著重身教說法,讓大家明白,即便邁入退休,仍可規畫學習和生活,能開發生命的智慧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