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門寺幸福與安樂系列講座 慧傳法師主講「行道天下 福滿人間」
【人間社 張彬彬 台北報導】2021-01-11佛光山普門寺幸福與安樂系列講座,元月8日禮請佛光山常務副住持慧傳法師主講「行道天下.福滿人間」,慧傳法師藉由弘法經驗、精采影片與感人故事,引導與會大眾及在YouTube同步聆聽的信眾,學習如何透過星雲大師的著作與開示等智慧法語來與大師接心,進而力行三好、跟隨星雲大師的腳步弘揚人間佛教,因為唯有發菩提心、行菩薩道,方能與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之道及佛道相應。 2020年春聯一筆字「行道天下.福滿人間」,星雲大師祝願大家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以三好行道天下、福滿人間。連續12年以星雲大師墨寶為講座主題、精心研究其意義的慧傳法師表示,星雲大師每年提供這麼好的內容來祝福與勉眾,應該好好闡揚,要懂得耕耘心田、力行三好,才能「行道天下,福滿人間」。 「道」是什麼?慧傳法師引用星雲大師智慧法語提到,我們為什麼要學佛?為了要學道,這個道即是佛道,是我們走向圓滿生命的道路,諸佛菩薩擁有發心、慈悲、恭敬、正信、忍辱等善良美德,要能運用於生活,才能與道交流、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 如何認識佛光山?慧傳法師談到,星雲大師教導大家,不要只看佛光山的外表,要看內涵。並分享星雲大師說,佛光山未來50年,重視文化、教育、音樂、體育等,並以連續四年榮獲體育績優獎勵的普門中學為例,說明星雲大師教導球員不但要重視球技,更要重視品德與讀書,也透過體育來接引大家認識佛光山、人間佛教、實踐三好。 慧傳法師分享星雲大師教導大家,具有以下幾種不好的性格,包括:忘恩負義的人、不守信用的人、利欲薰心的人、得寸進尺的人、自私貪婪的人與玩法弄權的人等,都是無法與「道」相應的人。並播放影片《抱歉》,內容描述一群人進入電梯後因超重而導致無法關門,在場沒有人願意禮讓,最後走出來的卻是一位行動不便的人。透過影片的啟示,慧傳法師以星雲大師的法語教導大家,舉手之勞的服務、恰到好處的讚美、真誠的關心,都是隨喜的道德生活。 慧傳法師也期許大家,如果能將上述不良的心態轉變成正向的心態,例如:將忘恩負義變成知恩圖報、不守信用變成遵守信用、利欲薰心變成無私的人、得寸進尺變成知所進退等,也就是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這樣才能與道相應、福滿人間。 慧傳法師並以星雲大師《佛法真義》法要勉眾,做好事就是修身、淨化身業,把侵犯、傷害人的惡行,換成利益大眾的佛行;說好話就是修口、淨化口業,把瞋恨、嫉妒人的惡口,換成柔軟讚歎的佛口;存好心就是修心、淨化我們的意念,把愚痴的邪心,換成慈悲智慧的佛心。並不忘叮嚀大家,要念念勤修十善業,永斷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與邪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方能與佛道相應,力行三好更是合乎佛陀的本懷、讓世界更美好。 講座前,普門佛光童軍團表演〈聽我說謝謝你〉來感謝大家護持善法,讓活動更添色彩,也見證信仰傳承的重要,讓大家看到佛教的未來。
相關新聞
-
人間佛教的修行觀 見塔如見佛
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元月2日蒞臨佛光山宏法社如是說,超過100位信徒,進行一場佛陀紀念館修學的深度旅行。如常法師問學佛20年、30年、40年的聽者,清楚如何修行嗎?開始契入佛陀紀念館(以下簡稱佛館)的修學。因佛牙舍利及《長阿含經・遊行經》提到「見塔如見佛」,有了佛館的建設願景。 如常法師表示,佛館從內到外的建築設計,象徵佛教的歷史流傳;由外而內的參訪動線,如同悟道成佛過程。問道塔,除了是地標(旅客服務中心),問怎麼走,也意指找尋心靈的道路。在佛道上大疑大悟、小疑小悟,如常法師提醒大家要清楚記得進道場的原因。佛法從恭敬中求,禮敬如同離境,由物質情感的世間,契入佛道出世間的精神信仰。 走在567米的成佛大道上,看見宏偉的佛光大佛和矗立兩旁的八塔,「哇!哇!哇!」地修行讚嘆法門。如常法師打趣地說,星雲大師怕弟子們忘了佛法,八塔的建築,讓弟子們走過一次、導覽一次、薰習一次,複習佛法,走進佛國,用在日常生活裡。八道塔於後,一教塔於前。修行從「八正道」開始,清楚明白因果義理,有正確的方向行為,語言要柔軟慈悲等。再說慈悲喜捨是「四給」,清淨身口意是「三好」,從人生幸福之道邁向成佛之道。 成佛大道三步一拜朝山淨化,世界神明聯誼接引六道群靈;萬人照相台37階,37道品修道總結;四十幅禪畫視覺度眾,種下佛緣;十八羅漢、八宗祖師,起菩提心,成就解脫之道;四聖塔象徵悲智願行。如常法師提到,修行要從「心」修,要內觀當下的起心動念。星雲大師尊重包容,慈悲生智慧,不捨眾生苦,不忍聖教衰,每日親赴工地以「身」建設佛館,佛館就是修行佛學法要之處。館長最後表示,學佛修佛要心甘情願,力行三好要堅持,慈悲與智慧的學習,就寫在佛陀紀念館裡。
-
依空法師佛學講座 維摩經的智慧方便
佛光山員林講堂30周年慶系列活動佛學講座最後一場,12月19日禮請佛光山文化院院長依空法師主講「維摩經的智慧方便」,超過500位信眾出席聆聽。依空法師用淺而易懂的比喻,讓大眾瞭解《維摩詰經》是一部適合在家眾、出家人修行的人間佛教大乘經典。 佛言「菩薩隨所化眾生而取佛土」,需知眾生是菩薩修行的道場,菩薩必須深入眾生群中,有眾生可度才能成佛。如果菩薩離開了眾生,就無道可修,當然也沒有淨土的存在。何謂菩薩淨土?依空法師引用《維摩詰經》的證說,「直心是淨土」、「心淨佛土淨」。眾生在娑婆世界因心有高下、染淨的分別,受業感蒙蔽的緣故,見不到國土莊嚴;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維摩經.方便品》曰:「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是身如泡,不得久立」,依空法師據此經句策勵眾人,利用有用的色身,多做利益有情的事,並發願來世做人,一定要做佛光人,才不會後悔空過一生。 依空法師並為眾人講述《維摩詰經》的經典故事如:維摩居士寢疾於床,佛陀派文殊師利菩薩前往探病,文殊問維摩詰因何生病,維摩詰稱「從癡有愛,則我病生。」另一經典為《維摩詰經·觀眾生品》裡的「天女散花」,透過散在菩薩大弟子上的花不墜,來告訴大眾花無所分別,而是當事人自生分別想,無住則無本,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對於維摩居士的為人,依空法師也做了一番闡述,鼓勵大家將維摩居士的人間性格應用在生活上,用智慧和慈悲來莊嚴身心和環境,使人覺得有佛法後,思考更正面,生活更幽默風趣。「我先生是企業家,常參加聚會,我已受菩薩戒,可以配戴首飾、化妝嗎?」曾有人問依空法師,「當然可以,如果能戴瓔珞更好;菩薩都戴瓔珞。」 「幸福其實很簡單,即便一件很簡單的事情都可感到很幸福,因只是一個觀念而已。」依空法師以「空性」勉勵眾人透過法喜修行生活。空不是「沒有」,是要破「執著」。平常所擁有的一切,都是暫時性非長久性。當擁有就要善用,而非執著一定要擁有。時時刻刻提起正念,把握每一個當下,了解緣起性空之真理,轉煩惱為菩提。 最後,指引大眾以「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一切眾導師,無不由是生;法喜以為妻,慈悲心為女,善心誠實男,畢竟空寂舍。」作為行菩薩道的方向。
-
慧無法師佛學講座 認識自己從心出發
佛光山福國寺6月13日舉辦佛學講座,邀請佛光山日光寺慧無法師主講「認識自己從心出發」,講述因緣法,勉勵大眾常觀察自己的心,用心學習,透過信仰改變自已,找到人生方向。講座依循政府衛生防護措施,行體溫檢測、戴口罩和消毒搓手液,加強環境清潔消毒,讓聽眾在安全環境中聽聞佛法。 慧無法師首先講述自身經歷,談到曾在佛光山傳燈會服務,從中學到「溝通」與「協調」,在都監院服務時,在嚴謹教育下,依教奉行,珍惜當下因緣,讓他獲得許多助緣。 法師進一步談到,人有兩個眼睛,看世間、看萬物、看他人,卻看不到自己,他運用圖片和小故事,與大眾互動輕鬆提問,開啟大眾用心思惟,選對因緣,人間佛教與佛光會,以佛法為依歸,深思探討,自己與道場的關係,在交錯的思惟中,慢慢找到自我價值。 講師分享,與佛光山泰華寺住持心定和尚參訪印度的心得,從照片中看到貧民窟裡,物質極度匱乏,頂著40度以上高溫氣候,對生活是一種磨練,看到相片人物展露笑容,不畏外在環境所困,因知天命而滿足。 場景來到印度,慧無法師展示8歲印度小沙彌的相片,他們在大寮幫忙切菜,表情祥和歡喜,說明「三刀六槌」是佛門生活必經的磨練。慧無法師讚歎說,佛光山印度沙彌學園是佛光山重要的教育單位之一,在園長慧顯法師的帶領下,積極教育培養沙彌人才。 最後法師鼓勵信眾,多多參與道場修持活動,廣結善緣發心立願,找回自我,努力修持精進。
-
慧傳法師雲講堂開講 「危」就是「機」
「危機」二字意指危險的背後就是機會,但為何一般人都只看到危險呢?佛光山常務副住持慧傳法師表示,這是一般人較悲觀、消極,只看到負面的表象,忘了其深層的正面意義。6月11日在2020未來與希望「惠中寺雲講堂」中,他揭示此次新冠病毒疫情所帶給世人的省思與學習。 慧傳法師一開始便以老子的話,「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告訴大眾,遇到危險要學習改變,因為災難的背後,幸福是存在的,而看似幸福的景象,也可能潛藏危險。美國阿拉巴馬州的某一個鎮特別為象鼻蟲設立雕像,因其帶來經濟的繁榮。該州以生產棉花聞名,1910年時,遭受象鼻蟲害,導致棉田損失,經濟凋敝。農民因而想出同時種植其他經濟作物的方法,如大豆、玉米、菸葉等,結果隔年發現經濟收益居然比前年提高4倍。由此看來,危險的背後的確是有機會,只要你學會改變。 慧傳法師分享他的發現,新冠病毒疫情肆虐全球時,防疫不佳的國家,其民族性多為比較自由浪漫,例如有一群美國年輕人因正值春假,不管疫情緊張,還是執意到佛羅里達州享受陽光,回到家鄉後,多人染病。這便是偏執、自以為是,不懂改變導致的後果。 反觀佛光山,適逢佛教徒重要節慶佛誕節,在不違反政府法令,不影響社會觀感之下,於大雄寶殿舉行雲端浴佛法會。在政府規定的人數之內,法師配戴口罩誦經,透過人間衛視及《人間福報》傳播,並與網龍網路公司合作,4月28日推播雲端浴佛網站。令人驚訝的是2天之內就有超過百萬、佛誕節當天也有100萬以上點閱率,逾5萬人閱讀〈佛誕節祈願文〉,佛法得以傳揚出去。因此遇到危險,只要懂得改變,就有機會生存,甚至發展得更好。 另外要有危機意識,積穀防饑,太平日子儲存糧食以備饑荒。慧傳法師在美弘法期間,發現美國人沒有儲蓄的習慣。在此次疫情導致失業率達20%,有2,500多萬人申請救濟金,甚至在食物銀行大排長龍領取食物。2500多年前佛陀在《雜阿含經》就提到,在家居士的財富,可以分成幾部分,一份支付生活所需、一份用以營生買賣、一份作為儲蓄,一份則拿來救助貧民百姓,種福田,為下輩子積福德,如此日子就會過得平順。 慧傳法師又以一毛不拔的富翁落水的故事,呼籲大眾遇到危險要懂得取捨,生命與財產孰輕孰重,值得細細思量。並用「塞翁失馬」的故事,呼應前面所說的「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故事中主人翁遇到各種狀況都能平常心看待,令人佩服。 最後慧傳法師提到,遇到危難應該學習互相幫助,此次疫情佛光山全世界各道場積極幫助眾生,捐贈口罩給醫護警消人員,或捐贈各種物資予民眾。印度佛學院師生也拿出積蓄,買食物分送給需要的人。令人感動的是,有些人雖然物質環境貧窮,但內心是富有的,自己得到幫助後,還指引佛光人到其他需要救助的人家裡。佛光人的善心義舉也是奉行星雲大師指示的「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希望大家都能幸福安樂的生活。
〔人間菩薩〕蔡淑貞直下承擔 永不退票
2021-01-16〔人間菩薩〕陳澕利伉儷 依教奉行常樂我淨
2021-01-16南華大學生死系碩士班 心靈療癒成果展超人氣
2021-01-16台北道場2021素齋談禪
2021-01-16【星雲大師全集10】人海慈航:怎樣知道有觀世音菩薩13
2021-01-16〔人間菩薩〕「雞婆菩薩」蕭麗明 信仰傳承歡喜自在
2021-01-15〔人間菩薩〕吳俊江、傅美安伉儷 一步一履傳承母親宏願
2021-01-15同德高中三好社 迦南康復之家實踐三好
2021-01-15〔人間菩薩〕明師難求今已求 洪金妍時時沐浴在佛光法喜中
2021-01-15〔人間菩薩〕Sheila 不忘初心 人成即佛成
2021-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