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保和尚經論講座 闡述《心經》空性慧
【人間社 許貞慧 台南報導】2021-04-16佛光山「南台別院安樂富有經論講座」4月13、14日圓滿場,禮請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主講《心經》。和尚為眾闡釋此經全名《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略稱《般若心經》,「心」意指般若的精要,般若是諸佛之母,般若即智慧之意,佛陀22年般若談,為眾生開示智慧能破煩惱,就如千年暗室一燈即明,說明修行者擁有般若的重要性。逾1600人聆聽和尚開示,悠遊法海。 住持滿舟法師於開場引言,《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如何運用此講座學習的智慧,在生活中觀自在,照見五蘊皆空,願與會大眾都能心領神會,大開般若智慧。 心保和尚開宗明義就《大智度論》的「五度如盲,般若為導」,點明般若智慧的重要,佛陀被燃燈佛授記後,思惟到修行的次第「六度」,在「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的過程,仍要以「般若」為依靠,進而對治人性的慳貪、毁犯、瞋恚、懈怠、散亂及愚痴。凡事三輪體空得自在,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自我消融,就能成就忍辱波羅蜜;並舉二十億耳精進修行公案,佛陀教導以「不急不緩」為方法,說明凡事都要恰到好處,進一步與智慧相應,方能成就。 和尚提到,「諸佛妙理非關文字」,無上甚深微妙法,要自己去體悟,解行並重;世間如幻如夢無常變化,一切都是因緣和合,緣起性空,體悟凡事不落兩邊對立,即能自在解脫。和尚以十二因緣三世二重因果說明,凡事若執著「愛取有」,就會造就生命輪迴的因緣,唯有覺悟才能解脫,般若非空談、非理想,必須去落實才能改變。 心保和尚接著為眾詮釋《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經名深義,所謂「摩訶」即大、多、勝,說明真理周遍圓滿,遍一切處。「般若」則為超越知識與智慧的無分別解脫,悟得生滅、無常、無我、不可得是空性智慧。「波羅蜜多」是從此岸度到彼岸,從煩惱到自在快樂。《心經》是闡述般若的精要,核心要義,提醒大眾透過般若的智慧運用在生活,有佛法住心,即能少煩少惱得自在。 《心經》以「照見五蘊皆空」點破除一切苦的藥方。和尚表示,「空歡喜」在《雜阿含經》原意是了解空,即能歡喜,而心樂、清淨、解脫都是空。「五蘊」譬喻色如聚沫,感如水泡,想如陽燄,行如芭蕉,識如幻事,一切不可得。明白緣起性空,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世間生滅本質如幻,不要去分別,隨緣安住,以智慧、忍辱適應環境,遠離顛倒夢想,不生貪瞋痴,心無罣礙。要對「佛法僧戒」升起堅固信心,相信自己具備成佛資糧,以般若的空性慧除一切苦厄,真實不虛。 「看生滅、知無常、進而無我亦非我所,才能放下得自在。」和尚強調了知這些生命歷程非常重要;修行非要有所得,而是要體悟真理,靠覺悟方可升起「空性」智慧般若,進而解脫涅槃。要知道「轉念」即斷煩惱,轉煩惱即菩提,勉眾時時關照自己的起心動念,身受心法四念處,利用禪修知生滅,即可從凡夫到聖賢位。 和尚強調知佛理念,就要改變自己,知世間空幻明瞭緣起法,真理遍一切處,隨時隨地都可以悟道,進而產生解脫行為,才是真修行,祝福大眾快速證得正覺的般若。
相關新聞
-
安樂富有經論講座 依空法師闡說《大智度論》
《大智度論》有「論中之王」的稱譽。主要對《大品般若經》的「性空幻有」等思想的闡發,是一部大乘佛教思想非常重要的論書。佛光山南台別院「安樂富有」經論講座進入第七天,4月11日起連二日,禮請佛光山文化院院長依空法師,主講《大智度論》。以中道實相,來闡述菩薩道及六度波羅蜜的實踐。透過善巧譬喻精彩的佛陀故事,用智慧活水引領近2日講座與會1400位信眾,認識菩薩慈悲、智慧行六度波羅蜜門的方法,進而邁向學佛的最高理想智慧,獲得自在解脫。 滿舟法師開示,諸供養中以法供養第一。聆聽依空法師闡釋《大智度論》之「布施波羅蜜」,如獲甘露灌頂。大眾用心聽講專注的眼神,掌聲不斷回響及實際行動熱列參與,等同最佳的法布施,也足見對佛法的一份供養心。祈願與會者皆法喜充滿,福慧圓滿。 首先依空法師為大眾說明,《大智度論》簡稱《大論》、《智論》,是一部為釋論《大品般若經》之作。係由古印度龍樹所著,後秦鳩摩羅什譯。共計一百卷。同時闡釋《大智度論》的論題,「大智」是摩訶般若的偉大智慧;「波羅蜜多」是「度」,意指完成的意思;至於「論」則是高僧大德對佛所自說的根本經義之闡發。法師藉由說明此論的意涵,帶領大眾走入六波羅蜜門,學習斷除生命業浪的煩惱與習氣,令一切所作皆辦。並指出六度波羅蜜如同六艘很重要的航空母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來度眾生在茫茫業海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六度彼此雖互通。惟學佛人實以「般若」為智慧圓滿的最高理想。 法師提及,《大智度論》重要的「中觀」是以「緣起性空」角度分析, 假名無自性,依義不依語,取其中道。「空」就是「中道」,就是般若智慧,能破邪顯正。 接著闡釋「六度波羅蜜」,以巧喻精譬的故事,分別詳加細述。第一度談「布施」,法師說,就是「給」。是寶藏,能破苦、得妙果,為積善福德之門,立事聚眾之緣。並列舉為名譽、咒願、輕賤、愚痴等種種不淨施。並就布施的類別說明:財施、法施、無畏施。然而菩薩的布施,主要是法施。法施勝財施,人人皆得以淨心、善心、行三好、六根、專長等布施度眾。或以佛光人「四給」精神做「無畏施」。提及「檀波羅蜜」,指出菩薩為佛法布施,佛法無量無邊,布施亦無量無邊。同時強調「布施」的重要性,必須三輪體空、不自惱亦不惱他。 依空法師進而對「持戒」波羅蜜加以說明。分別提出何謂持戒,與持戒殊勝功德。並解說持戒之人,壽終之時,風刀解身,筋脈斷絕,自知持戒清淨,心就不畏怖。而且種種妙樂,無願不得,彰顯了「持戒」的重要性。「戒」乃是自由而非束縛。「戒」如病中的良藥,恐佈中的守護,惡道中的橋樑。法師進一步說明,不殺生戒、不偷盜戒、不邪淫戒、不妄語戒、不飲酒戒、白衣戒法及八關齋戒等各種戒律。 勉勵大眾精進受持五戒、或菩薩戒。持戒能生精進、生禪定,更重要持戒能生般若智慧。 法師就「忍辱」波羅蜜,提出生忍、法忍、無生法忍。並指出「生忍」可得無量福德。菩薩其心能忍,不愛敬養眾生,不瞋加惡眾生,是名「生忍」。談及「云何瞋惱人中而得忍辱?」指出當自念為之親厚,亦是我師,益加親愛,敬心待之。面對內心的慾望、憂愁、飢渴、渴愛、睡眠、佈畏、疑悔、瞋恚、利養及憍慢等十大魔軍,應生「法忍」,修忍辱,不隨結使。更以不見忍辱法、不見己身、不見辱罵人三種方法來行「清淨法忍」。 依空法師總結時表示,星雲大師為了辦教育忍辱負重。一生推動人間佛教,承受無數忍辱波羅蜜。一路走來成了「我就這樣忍了一生」的最佳寫照。法師同時再次闡述波羅蜜的空性--無、不執著。運用在精進、禪定波羅蜜皆同等適用。學習在動盪生活中對境不動,就是動中禪。即便頓悟、開悟後仍要精進漸修。談及六度波羅蜜最高理想智慧的「般若」,心鑰全融會濃縮在心經簡短260字中。法師以多年典藏的智慧活水,擇要精闢闡釋《大智度論》。字字珠璣,句句畫龍點晴,嘉惠聽眾,醍醐灌頂的智慧,薰習講座滿溢法香。為人間佛教「布施波羅蜜」,做最佳典範。
-
南台別院經論講座 妙法蓮華入佛知見
「佛陀以一大事因緣降誕世間,希望我們離開痛苦得到快樂;眾生心如蓮花,即使世間污濁,以佛知見,能開敷清淨佛果。」妙法蓮華經是佛陀涅槃前最後8年所說的法,示教利喜直暢本懷。星雲大師制定佛光山四大工作信條,給人信心、歡喜、希望、方便,就是實踐佛陀教法。4月9、10日,佛光山南台別院安樂富有經論講座,禮請台北道場住持滿謙法師主講,與會大眾1,300人次。 南台別院住持滿舟法師開場引言:「法華經有27個地方談到信仰的重要,一稱南無佛皆共成佛道,可見信仰的價值與力量,祝福大家得到妙音妙果。」 本經宣說究竟圓滿佛境及法界實相,認識「妙法」,是此經核心課程。滿謙法師講述法華經殊勝,具足十妙不可思議,眾生不可思議—生佛平等、時間不可思議—時間不二、成佛遲速在於心、空間不可思議—遠近不二、妙行不可思議—解行並重、性能不可思議—淨穢一如,心念不可思議、一心十界百界千如,一念清淨心如序品,佛放白毫光照耀十方國土,顯出十法界,一心十界一念三千,作決定的是自己,業力由身口意決定自己的去處。 數量不可思議—一多不二,滿謙法師以一朵花與虛空何者為大?其實無二無別,一朵花集合所有陽光空氣水的因緣,沒有人可以阻止一朵花開、也沒有人可以阻止一朵花凋謝,花與虛空是無二無別的。 說法不可思議—一音得解、業力不可思議—業用自如、佛性不可思議—佛性平等無二無別,百川大海同一鹹味。 滿謙法師分析法華經,諸經之王、從地湧出、久遠成佛、慈悲教化、一乘真實、受持利益等六種思想特色,進一步詮釋法華經的教育理念,平等施教不分長幼尊卑,因為眾生都有佛性,未來都能成佛。 講座尾聲滿謙法師以經文:「若復有人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妙法蓮華經》,乃至一偈,於此經卷敬視如佛,種種供養。」又說:「如來滅後,其能書持、讀誦、供養、為他人說者,如來則為以衣覆之,又為他方現在諸佛之所護念,是人有大信力及志願力、諸善根力。」這是其他經典所不及,勸勉大眾精進,帶領大眾祈願祝禱,圓滿兩天講座。
-
禪與人生十牛圖 台北道場佛學講座
「十牛寓意拾牛,重新拾回自我的心牛」,佛光山台北道場住持滿謙法師10日在14樓如來殿,對逾500位八關齋戒佛子與信眾講說牧牛十法。他說,「牛」代表心,是自己這顆心;「牧牛」,是自己生命自我覺悟的過程。 禪宗以十牛圖說明「修行」的十個層次,自尋牛、見跡、見牛、得牛、牧牛、騎牛歸家、忘牛存人、人牛俱忘、返本還源到入廛垂手。法師說:「牧牛即牧心」,一切事物皆以心為前導,以心為主,由心所造;牧牛最終目的,在於「明心見性」。 法師善喻,以明代高僧紫柏尊者與憨山掌燈的對話,因起了「分別心」而看不到書中的字,然而分別心就是八識中的第七識「末那識」。他更進一步說明禪宗十牛圖,就是用十種覺悟的方法,使自己能看見自己的心,認識自己,進而找到自己本來的面目。 住持強調,「牧牛」,需保持時刻覺照、覺察、覺悟心,看住牛不能讓牠跑了!如《心經》云,觀照般若,有能觀、所觀。《中庸》:「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牧牛即代表,身不離修練,比喻悟後才能調心。 「感謝星雲大師推動人間佛教,讓我們在生活中修行。」滿謙法師接著說,行三好可以每天提醒自己要身口意清淨。又《金剛經》云:「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自性本心如如不動,縱有妄念紛飛隨它自去,不必強留,念念無住,念念寂滅,何來妄念? 最後,滿謙法師以大師「父母給予、社會衆緣、宗教信仰、法身慧命」的人生四階段生命,勉眾信仰傳承,要燈燈相照,才不會讓子孫從信仰軌道走失。更要在自我生命圓滿後,走入市廛人間,將雙手常垂下,摸得人心一樣平,實踐濟衆菩薩道。
-
南台別院經論講座 慧傳法師淺釋《佛說吉祥經》
佛光山南台別院 「2021安樂富有經論講座」,4月7~8日邀請佛光山常務副住持慧傳法師主講《佛說吉祥經》,南台別院住持滿舟法師引言,今年已邁入第15年的講座,唯一不缺席的主講者是「慧傳院長」,陪伴南台別院15年的成長。兩日的經論講座,由慧傳法師闡述,帶領大家穿越時空,聆聽最殊勝的「吉祥」法義,講座與會人數共計1350人,大眾受益「消災除惡、福報吉祥來」。 慧傳法師與大眾一起閱讀《佛說吉祥經》,採用李榮熙居士譯自《南傳大藏經》的版本,《佛說吉祥經》的淺釋,以序分、正宗分的經文內容,詳述吉祥經的11偈語、正宗分38則修行的條目,對照星雲大師《善生經》註解,整理出六大實踐次第綱要,契合人間佛教修行指南,為講座內容主軸。 要如何獲得「吉祥」呢?《佛說吉祥經》與星雲大師,都給了明確的定義,吉祥要如何獲得呢?是靠外力或靠自己努力?《佛地經論》舉出「世尊」有六種義,「吉祥」是其中一義。唐代李通玄在其《新〈華嚴經〉論》說:「云『吉祥』者,眾善所集名『吉』,眾福所加名『祥』。」 慧傳法師說明「吉祥」二字之典故由來,「吉」的意涵,「吉」是「土」+「口」所形成,是會意字,是古代帝王諸侯在重要儀式時所使用的重要玉器。指將圭放在「口」(即神座)上面祝禱,表示災難蠲除,福報來到的意思。 「祥」的意涵,「祥」是「示」+「羊」所形成,是形聲字,在祭祀時祈求天神、地祇、先祖指示吉凶禍福,以趨吉避兇。經過「吉祥」兩字的闡述,可以很清楚感受到凡夫眾生希望透過外在的力量、對天的祭祀,過著消災避禍、趨吉避凶的生活,也希望獲得神明的祝福加持,讓自己或家人可以過著幸福、安樂、自在、祥和的生活。 在《吉祥經》裡,佛陀指導了許多能夠獲致吉祥的方法。有六大條目:「勿近愚痴人,應與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為最吉祥」、「奉養父母親,愛護妻與子,從業要無害,是為最吉祥」、「邪行須禁止,克己不飲酒,美德堅不移,是為最吉祥」、「恭敬與謙讓,知足並感恩,及時聞教法,是為最吉祥」、「自制淨生活,領悟八正道,實證涅槃法,是為最吉祥」、「八風不動心、無憂無汙染,寧靜無煩惱,是為最吉祥」。 慧傳法師進一步例舉說明,「勿近愚痴人,應與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為最吉祥」句子的意義。《華嚴經》、《成佛之道》的「五乘共法篇」提到:「求人而得人,修天不生天。勤修三福行,願生佛陀前。」也就是勤修布施、持戒、禪定三福業,可以得到人天果報。《星雲法語.傳家之寶》提到,宋朝名相王安石曾說:「不想皈依三寶的人,不要投胎我家做子孫。」可見他要以佛教信仰做為傳家之寶。 在「廣學長技藝,嚴持諸禁戒,言談悅人心,是為最吉祥」中,例舉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論文集.從四聖諦到四弘誓願》,指出「法門無量誓願學」,是說學佛既然要發度眾之心,首先自己要具備各種知識、能力。再例舉日本文化之父鑑真大師以古印度佛學教育的「五明」-聲明、工巧明、醫明、內明、因明,先後研習戒律之學,研究天台觀及其他經論,佛學造詣成就非凡。 又以《善生經》、《釋迦牟尼傳》、《善生長者歸佛化》、〈為台鐵太魯閣列車翻覆傷亡者祈願文〉,闡述「善奉養父母,愛護妻與子,從業要無害,是為最吉祥」。 提及《楞嚴經》、《佛法真義》經文中的「布施」,列舉《星雲說喻.拉達克的小孩》的馨香一瓣、興盛不衰的范仲淹家族、西來寺功德主饒居士的遭遇,證實「淨行行布施,幫助眾親眷,行為無瑕疵,是為最吉祥。」 《佛教叢書》佛陀篇、法句經、自律的研究,解說「邪行須禁止,謹慎不飲酒,於法不放逸,是為最吉祥。」佛陀紀念館的禮敬大廳和百萬富翁的感動事跡,敘述「恭敬而謙讓,知足且感恩,逢時聞正法,是為最吉祥。」 星雲大師《佛法真義》忍辱篇及《星雲說偈.從柔不從剛》,指出家不是講道理的地方,家是說「愛」的避護所。宋朝性空妙普禪師公案、《佛法真義》的四聖諦和涅槃、《星雲禪畫.咬不到空》,註解「克己淨生活,是修持八正道,聖諦證涅槃,是為最吉祥」。慧傳法師更分別以《思益梵天所問經》、虛雲老和尚與宋朝蘇東坡的兩則幽默故事,來表述「八風不動心,無憂無汙染,寧靜無煩惱,是為最吉祥」之句。指出依六大條目的準則行持者,無往而不勝,一切處得福,是為最吉祥,再再清楚點出,只要人們能實踐佛陀所說的偈語,所到之處都能圓滿如意吉祥。 慧傳法師結論提及,「吉祥」就代表沒有災難、沒有災殃,一切都是美好的時刻、美好的因緣。世間上哪一個人不希望「吉祥」呢?要如何獲得「吉祥」呢?佛經及大師都給了定義,吉祥要如何獲得,要靠自己努力不懈的精神。將38則修行的條目,以11偈語延伸六大修行次第,近善知識、良好環境、要行三好、有信仰的生活、修行成果、得大吉祥,讓大眾清楚明白,星雲大師不只是要以「吉祥」互道祝福,更將口頭祝福的「吉祥」,運用落實在六大修行次第上,進入「你吉祥、我吉祥、大家都吉祥」的境界。
「美藝‧童年」 屏東縣光春小學畢業畫展
2021-04-17三鶯分區教育菁英 蒞金光明寺召開校長會議
2021-04-17日內瓦中法雙語講座 我如何成為佛教徒
2021-04-17【星雲大師全集11】十種幸福之道──佛說妙慧童女經4
2021-04-17紐西蘭孩童慶佛誕觀太子特展 浴佛祈福許下心願
2021-04-16南華大學現代華佗大林開講 台大雲林分院林綺英主任談新冠肺炎的防護與治療
2021-04-16吳亞鴻花開四季畫展閉幕儀式 分享創作感動故事
2021-04-16吳亞鴻典藏《十牛圖》 推介有緣人珍藏
2021-04-16佛光山於太魯閣事故現埸 舉辦超渡法會
2021-04-16大明社大安住疫情後的人心 潘慶忠談書法藝術與人生
2021-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