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光照亮北歐極夜 瑞典文《佛法真義》出版
【人間社 施慷 瑞典斯德哥爾摩報導】2021-03-01在蒙受北歐極夜與新冠疫情雙重陰霾的艱難時刻,瑞典佛光翻譯小組不忘初心,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為本懷,歷經半年多辛勞地翻譯、校對與排版,2月12日,農曆牛年首日,第一批五百冊的瑞典文《佛法真義》終於付印出版,並於27日送達斯德哥爾摩瑞典佛光山,希望以此殊勝的法寶,開解眾生心中的鬱結。 瑞典文《佛法真義》的翻譯和審校是Alison 與Lars Nordberg夫婦。二人曾供職於聯合國日內瓦總部及亞洲各國分部,是資深研究人員,對亞洲文化情有獨鍾。他們在2016年透過瑞典佛光山接觸到人間佛教,深為星雲大師「佛教靠我」的理念所折服。2018年巴黎法華禪寺的短期出家,更成為Alison終生難忘的學佛修行經歷,她認識到每個人可以通過行三好,修善業而提升自身,淨化社會,改善世界。自此,伉儷攜手發心以翻譯大師著作為精進修行路徑。 該書是繼完成《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翻譯出版以後,瑞典文佛教典籍推廣的又一成果。 Alison表示,很高興將《佛法真義》翻譯成瑞典文,目的旨在宣揚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希望通過簡潔易懂的文字,讓讀者能跨越語言的藩籬,從中受益,將佛法深植瑞典。 Lars表示,瑞典長期以來都極為注重社會責任,大乘佛教和人間佛教的中道理念完全契合這種生活方式。《佛法真義》一書以清晰明瞭的方式,描述了現代佛教在繼承傳統佛教理念的同時,所蘊含的時代特質,並基於深厚的佛學理論,回應當下的社會癥結。作為此書翻譯者,他們希望此書成為瑞典文有關佛法和戒律的啟蒙書,打破過度的教條主義,找回歷史發展過程裡,逐漸失真的佛陀初衷,照亮鼓舞大眾前行的道路。同時,此書的翻譯出版,也得到了人間佛教研究院,在義理以及排版上的指導,是集體創作的成果。 國際佛光會瑞典協會胡宗南會長感謝幕後工作者的辛勤付出,編成這本瑞典文的法寶。並將此書作為獻給大師和慶賀佛光會30周年的禮物。希望通過該書的出版,把人間佛教三好四給的精神溶入到當地社會大眾中,給予超越宗教、淨化人心的力量。希望佛光人共同努力,以人間佛教,促進家庭和順,社會和諧. 讓佛教在瑞典本土化,成就人間淨土! 瑞典佛光山滿容法師開示表示,《佛法真義》是適合現代繁忙人群的一本佛法教義普及書。瑞典佛光山至今翻譯出版了多本瑞典文的佛教書籍,同時也設有瑞典文的弘法網站,不斷即時更新佛教文章與資訊。這都是大家實踐人間佛教,讓佛光法水長流五大洲所作出的不懈努力。而在新書甫成的歡喜時刻,瑞典佛光山也在3月28日在道場和ZOOM線上同步舉行新書發佈活動,希望接引更多的佛光人,點亮心燈,為極夜的陰寒鍍上溫暖的光輝。
相關新聞
-
《獻給旅行者365日》西文版 3月隆重登場
為讓全世界的民眾都能了解佛法的智慧,並在生活中應用,各地佛光人發起將星雲大師著作《獻給旅行者365日》翻譯成不同語言,向全球推廣。國際佛光會馬德里協會在經過胡寧、Alfonso Garcia Navacerrada等人翻譯、反復地琢磨與校訂,及同出版商一次次不厭其煩地討論後,這本薈萃衆人心血的文化寶典終於將在今年3月問世。在正式發行前,常住先將樣書寄給星雲大師,得到大師的肯定與鼓勵。 法師在印刷過程中多次進廠關心進度,並於2月19日,再次與A1廣告公司潘曉微、印刷部經理Juan Carlos與工程師Juan Santigo,前往印刷工廠,確保印刷品質。看到一本本排版精良的書籍裝訂成冊,非常感動,潘曉微表示,很榮幸參與首部西班牙語版的《獻給旅行者365日》的印刷出版。 Juan Carlos說,這本書的出版是抱持著極大的熱忱才能成就,通過文字圖片向世界宣說璀璨文化,教化人心,非常有意義,自己因為參與製作,閱讀書中的部分內容,法喜充滿。 馬德里佛光山監寺覺心法師則感謝過去駐錫西班牙歷任法師的弘法付出,讓當地人漸漸接受肯定佛法,並萌發對佛法的渴求,同時多次通過與西班牙多所知名大學、巴塞隆納著名聖家堂教堂、宗教局等進行「星雲大師各類語言著作」的文化交流,對方都表示願意收藏更多佛光山及大師著作,所以翻譯西文書籍刻不容緩,由胡寧師姐、西籍信徒Alfonso 共同翻譯西文的《獻給旅行者們365日》,在古今人文協助下,從書的設計、文章內容校對、排版、印刷前調色等,經過一整年籌備工作,終於完成首版印刷3000本,可餽贈給希求大法的南歐佛子。 成書之際,胡寧分享感言表示,感謝各方善緣成就,特別是妙光法師帶領的英文翻譯工作組,提前譯出英文版,降低古詩詞的翻譯難度,給自己與佛陀及四百餘位古聖先賢對話的機會,為佛教事業盡棉薄之力,收穫比付出更多。書中匯聚的八百多篇精采詩文,像鏡子照出自己的瑕疵,也帶給自己覺醒與感動,「很榮幸將這本文化寶典獻給自已的第二故鄉西班牙,激勵大家在人生旅途中不斷前行。」 Alfonso表示,與胡寧合作翻譯這邊文化寶典,備感榮焉,翻譯工作任務艱巨,但是過程中充滿樂趣與成就感。為了讓西語讀者更能領會文中的意趣,自己在本著嚴謹態度的同時,也有一些創造性的翻譯方式,書中作品篇幅長短不同,希望讀者們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作品。這些或古老或現代的美文佳作,完全沒有因為年代的隔閡,而障礙了讀者感同身受的閱讀體驗,這也顯示了時空環境的滄桑變幻,並沒有顛覆人類的精神本質。 在領到首批樣書後,西班牙佛光山在2月20日舉辦別開生面的小型讀書分享會,由覺心法師,繆建國理事,校對Eva Morales、西籍信徒Souhail Benhalla和佛光青年劉一然,一同打開寶典,閱讀大師的詩作〈佛陀,您在哪裡?〉。 雖然疫情關係,不能廣開法筵,但這種沙龍式的讀書會更能讓與談人敞開心扉,各抒己志。法師表示,通過閱讀,了解到佛就在我們的心中,「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繆建國分享,大師不平凡的一生,也成就不平凡的事業,通過大師教導,我們也知道,佛不僅僅是外在的佛像,更是我們內在真實的佛性。 劉一然談到,雖然自己人生閱歷不足,但每當自己徬徨無措,需要信仰支持時,佛陀就是最堅實的依靠。Eva則坦誠地說自己還沒找到佛陀在哪裡,但會繼續尋找。Souhail B.表示,佛就在我們日常生活的每個細節中,通過我們行為反觀自照,就能認識到佛陀。繆建國最後總結這是中西方宗教的最大不同,西方宗教在於追求形象,而東方宗教更注重感受體驗。 雖然意猶未盡的讀書分享會已結束,這本文辭斐然,義理深刻的巨作才剛要陪伴更多的旅人,在生命的長河中探索前進。不僅希望大家透過閱讀此書,享受真善美的人生,也希望這本書在疫情嚴峻的當下,能為西班牙人帶來鼓勵與光明,讓人間佛教耕植當地,春暖花開。
-
文化獻禮 超越藩籬
繼2014年、2019年後,佛光山2020年供僧法會9月9日第三度推出「文化獻禮」。佛光山的文化事業從尚未開山時即已開展,星雲大師所立下的「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四大宗旨又以文化弘揚為首要。數十年來已是百花齊放,涵蓋藏經、論文、叢書、翻譯、漫畫、報紙、影音、數位等。內容多元豐富,且與時俱進。 佛光山文化院院長依空法師表示,今年「文化獻禮」將以四大類依序呈現在大眾面前,首先進場的是今年8月出版的《佛光大藏經‧聲聞藏》,共歷時9年完成。佛光山1977年成立「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將藏經重新分段標點,共分十六大類,以比丘尼之力編纂,星雲大師希望比丘尼能增長學識,為教界爭光,能編纂出一部人人能讀,讀而易解,解而能信,信而易行的佛教聖典,以助佛法之延續與流傳。 第二是「星雲大師與弟子著作」,星雲大師期許弟子能以文字般若弘揚佛法。除了大師本身仍然每年都有新作問世,以及其著作的翻譯、改編繪本或漫畫等。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國際佛光會署理會長慈容法師等多位大師的弟子都有著作出版。另外《我在佛學院的日子》、《淨地菩提子─佛光山動物之美》,則是透過數十位法師的集體創作,和大眾分享在佛學院成長,以及佛光山可愛的動物們的故事。 第三是在大陸出版的《中國佛教經典寶藏精選白話版》簡體版132冊。星雲大師明白許多人在閱讀佛教經典上苦無下手之處,故而集結兩岸三地百餘位學者,編纂白話經典寶藏,此為佛教史上的開創之舉。而簡體版132冊的出版,更是繼去年《星雲大師全集》簡體版108冊於大陸出版後的一項重大突破。 第四是「佛教藝文影音媒體」,包括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的學術期刊、馬來西亞普門雜誌,以及今年適逢50年的佛光山大慈育幼院出版的50周年特刊。還有人間衛視數十種出版品,以及《iBLTV APP》全新推出星雲大師全集導讀線上佛學節目《悠遊人間法海》,計94集,依空法師以生動活潑方式,有系統導讀闡述人間佛教的思想、理論和實踐結果。 除了書本出版外,還有以其他媒介做為傳播文化載體的,尤其今年新冠病毒疫情肆虐全球,《人間衛視》透過線上轉播推廣修持、講座,例如:全球雲端浴佛法會、全球雲端禪淨共修、全球雲端會議、全球雲端課程等,為安定人心提供了很大的力量。以及被視為當今媒體清流的《人間福報》,以音樂出版為主的《如是我聞》,各以不同形式傳達文化弘揚佛法。 除佛光山的出版外,還有與其他出版社的合作。另此次擔任獻禮的有佛光山叢林學院、佛光山大慈育幼院,以及佛陀紀念館的佛光小姐,他們代表教育、慈善,透過文化獻禮,彰顯文化超越藩籬、沒有隔閡的特質,更呈現佛光山四大宗旨齊備的精神。
-
【星雲大師全集7】般若心經的生活觀 透過故事讀心經 下卷(21)
生活裡有般若就是修行 佛教的根本道理怎麼講?就是一個圓。從什麼地方開始不知道,從什麼地方結束也不知道,好比時鐘滴滴答答走不完,從一點到五點、到八點、九點、十點、十一點、十二點,又從一點、二點、三點……到十二點。我們的人生就是這樣,在生死的圓圈子裡轉來轉去。無明是無始有終,我們的真如佛性是無始無終。我們的本來面貌、我們的生命究竟從哪裡來?無始以來就有。那麼,生命到什麼時候才會結束?沒有結束,它就如同時鐘的循環,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 無明從無始以來就和真如佛性在一起,有真如佛性就有無明。等於一面光明的鏡子沾染了灰塵。但是無明有終,無明煩惱是能去除的,它可以從圓圈子跳出,超越圓圈,跳出三界,超出因緣果的範圍。 假如有人問,你從哪裡來?我是爸爸媽媽生養下來的。你爸爸媽媽從哪裡來?他們是從祖父母來的。祖父母從哪裡來?曾祖父母。曾祖父母從哪裡來?高祖父母。往上推,八十代、九十代、一百多代。究竟你是從哪裡來的?生物學家講,人是從細胞組織而來的。那麼,細胞從哪裡來的?這就不知道了。不管科學家創造什麼東西,就是不能創造生命。除了細胞,一定還要有其他的東西組合,才會有生命。 所謂真理,人生從哪裡來?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生、老死,又再無明緣行,行緣識……像時辰鐘一樣輪迴不已。人生在六道輪迴裡走來走去,永遠走不完,哪裡是開始、哪裡是結束都不能知道。 我們現在來畫一個圓圈,在圓圈的中間畫一個人,旁邊寫個生老病死。人生了就會老,老了又得病,病了又死,死了又生,生了又老……生老病死是沒有結束的。人沒有結束,心也是一樣,心就是念頭,一個念頭升起,停了一下,又再換另一個念頭。第二個念頭升起,馬上又沒有了,又再開始了另外一個念頭,如是生、住、異、滅。 我們觀照自己的心是不是這樣的情況?前念生起,我想到我喜歡的人,那麼才想到那個人,後面一念又生起,那個人有對不起我的地方。老是想到這些苦惱事,即使不想他,他的影子還是會在腦筋裡出現。這顆心就是這樣生住異滅,一天到晚轉來轉去。 心如猿猴,雖然你想用繩子把它扣住,可是它還是在那裡蹦跳,一刻都不休息。我們說修行,就是要用佛法的鍊子來扣住這顆妄動的心。在每日的訓練下,一天一天把鍊子剪短,今天剪短一寸,明天剪短兩寸,剪到最後,不需要鍊子了,它也不再跳動了,心就降伏了。降伏了以後,不用鍊子它也不跑了。如何降伏其心?就是用這條鐵鍊子來訓練!如同耍猴把戲般,我們把自己的心當成猴子,耍自己的把戲。 不只心在一個圓圈裡,物也一樣。物是什麼?物就是成住壞空。桌子、講台,用了三年、五年、十年,就是用了一百年、兩百年,總有一天會壞去。壞去了、沒有了不是空,不是沒有,「空即是色」,它又會再造成。 「有」不執著了,卻執著一個「空」,也很危險。例如有人說:「既然是四大皆空,算了吧!我不要老婆了;反正一切都是空的,我也不要兒子了,管他去!一切都是空的,我也不要功名富貴了;身體是空的,我也不要了,就死了吧。」這不是很可怕嗎?佛說,如果眾生執著有,有辦法救度他們,教育他們;如果眾生執著空,就沒有辦法教,沒有辦法度了。 有不少的佛教徒為了表示持戒,要到山裡面去住茅棚;為了表示苦修,他要穿破爛的衣服。在家信徒也往往歡喜這樣的出家人,「他在閉關,真了不起!」「他不吃飯,只吃水果!」「他不吃飯,只有喝水。」不吃飯,只吃水果?那麼山裡面的猴子不也只吃水果嗎?牠們跳啊、蹦啊,精神還是那麼好。不吃飯,只吃水?水裡面的魚不也是天天都吃水,你看!牠們的活動力這麼強。 有人以為不吃飯就是修行,穿破爛衣服就是修行,住到山裡就是修行,閉關就是修行,這倒不一定。自私自利,對佛法沒有信心,對一切眾生沒有大慈悲、大智慧、大般若,我們就不能認定他是一個修行的人。 再看佛陀,他吃飯穿衣都是佛法,行住坐臥都是佛法。《金剛經》裡說:「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飯食訖,收衣鉢,洗足已,敷座而坐。」或許有的人會起了懷疑,堂堂偉大的《金剛經》,可惜一開始就是講吃飯、穿衣、走路、洗腳等無聊的日常瑣事。他並沒有想到其實這就是佛法。 「食時著衣持鉢」,是持戒;「入舍衛大城乞食」,是布施,到了吃飯的時候,要出去講說佛法,不講說佛法,就沒有人供養;「次第乞已」,是忍辱,次第托鉢,儘管所乞得的食物粗劣,也要忍耐;飯食訖,要「收衣鉢」,還要「洗足已」,是精進;「敷座而坐」,是禪定。有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就是般若。 所以,佛陀穿衣吃飯都是般若,都是六度,都在修行。生活裡就有般若,生活就是修行,要想離開生活,離開眾生,自己一個人去修行,是不可能的。慈航法師有兩句話說得很好,「只要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亦即只要還有一個人沒有得度,就不要自己逃走了。 把十二因緣歸納起來,就是三個字:惑、業、苦。起惑,眾生因為煩惱,怨天尤人,而造作種種惡業;身心造了業,就要受苦;受了苦就更是煩惱,又再起惑。我們眾生就是這樣不斷地在惑業苦裡輪迴。假如惑滅了,也就不造業了;不造業,也就不受苦了;不受苦,也就沒有煩惱了。 所以,《般若心經》講「無無明」,空裡面沒有無明,就等於說鳳梨裡沒有酸、沒有澀、沒有苦,為什麼?因為它將來會甜;我們人沒有無明,因為無明會結束。「亦無無明盡」,也沒有了脫無明。為什麼呢?無明本來就不是真我。所謂「不增不減」,空不是說先有了一個東西,我們再來空掉它,也不是說先有後空。我們要知道空和有是「不異」、「相即」,是不離的。所以我剛才說,寧可以不懂佛法、不懂空,而執著「有」,也不可以生空見。 佛經有這樣兩句話:「寧可起有見如妙高山,不可起空見如芥子許。」寧可以起「有」的見解,有房子、有你、有人、有三寶、有天堂、有地獄、有妻子、有兒女、有功名富貴。「有見」就是如妙高山也不要怕,怕就怕我們起了空見、偏執於空見,即使只如芥子許,也很糟糕。為什麼?因為我們離開了「有」談「空」,就是頑空、斷滅空。 「但願空諸所有,慎勿實諸所無。」我們體會空的什麼呢?是空的有,空和有是一起的,不要把思想境界搬挪到斷滅的無裡面去,那就危險了。
-
【星雲大師全集7】般若心經的生活觀 透過故事讀心經 下卷(20)
生命一念不覺 就有生死人我 要想從流轉回歸還滅,就要從無明說起。所謂「無明」,生命一念不覺,就有生死人我,就有了差別世界。「行」是什麼呢?行是行業,我們常講一句話,「唉呀!我前世不知道造了什麼業?」這個業就是行為,行為決定一切。世間上的苦和樂,真實說來,都不是別人可以給我們的,都是自己的行為決定自己的一切。 經典裡有這麼一個故事。爸爸對公主說:「妳應該感謝有我這麼一個國王爸爸,穿得好,吃得好,無憂無慮。沒有我這個爸爸,妳怎麼會有這樣的辦法?」公主說道:「爸爸,不是你的關係,現在我這麼幸福、這麼快樂是我的關係,是我的福德因緣。」這個專制的父王一聽,很生氣,「妳講這樣忤逆我的話,好!我就看看妳有多大的福氣!」就叫大臣找來一個乞丐,強迫她嫁給一個乞丐,「讓妳去享受富貴榮華吧!」 這個公主叫作善光公主,她嫁給了乞丐之後,一點都不難過,也不傷心,因為在她的思想裡,一直有著「自己會有辦法的」想法。她對乞丐丈夫說:「夫君,你怎麼會流落到做乞丐的地步呢?」丈夫說:「我還小的時候,家裡萬貫家財,但是一把無情火來,把房子都燒掉了,家人都死光了。我那時候年紀小,沒有其他能力,只有出來討飯。」一個討飯的人,還有什麼辦法來復興家業呢? 公主一聽,「你本來不是窮人家的小孩,那麼家裡的房子燒了之後,土地還在吧!在哪裡?」「土地有什麼用?都是斷瓦殘垣,都是破瓦片、破磚頭。」她說:「沒有關係,你帶我去看一看,我們可以把地犁一犁,種種葡萄,或種種什麼東西。」回家之後,兩人努力地犁地,不犁則已,一犁犁出他父母過去埋藏的黃金、珍珠、寶貝,一下子就發財了,沒有多久,高樓大廈又在原地興建起來了。國王得知此事,心想:「真的是如佛陀所講的,人的罪業要自己承擔,福德也是自己享受。」你有多少福德因緣存在銀行裡,它都會讓你自由取用。 什麼銀行?就是我們的堅牢庫,我們的功德寶藏。不過,若浪費功德,老是透支,寶藏用完了,就要貧窮了。所謂「行」業,自己造作的業,就要自作自受。幸福也是我們自己創造的,苦痛也是我們自己招感的,所以自己對個人的苦樂要負最大的責任。從無明而行業,行業有善惡,然後就有「識」,這個識就是佛教唯識家講「第八識」,就是我們生命所依的阿賴耶識,又叫作藏識,一切的善惡都在裡面,所有行為造下的好與不好,都藏在第八識裡面。第八識遇到父母的緣分,就投胎去了,這個生命的識、靈魂就要去投胎了。投胎到母胎裡面,就叫作「名色」,名是精神,色是物質。父精母血一和合,生命一接觸,精神和物質就連在一起了。色,就是物質,也就是人的肉體,名就是精神,就是受想行識,兩者和合之後,哇哇墜地,就有了眼耳鼻舌身意「六入」。「六入」又叫作六根。 讀《金剛經》的人知道,眼耳鼻舌身意,不入色聲香味觸法。倘若入色聲香味觸法,也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去攀緣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入,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專門和外面的六塵境界打交道。所以六入一和六塵打交道,我們每天就要忙起來了。 眼睛要看,耳朵要聽,鼻子要聞,舌頭要嘗,身體要感觸,一天就忙起來了。六入一忙起來,就要去感觸。眼睛接觸色,耳朵接觸聲音,有了接觸,就有感受,感受到快樂,感受到很美,感受到很歡喜。 無明和行是過去的因,識、名色、六入、觸、受就是現在的果。我們由於過去的無明和行,就有了現在的識、名色、六入、觸、受的結果,也就是我們現在的人生。我們現在的人生又再製造未來的因緣。製造什麼未來的因緣?我「愛」。我愛什麼?有的人愛名,為了愛名,又造作了多少善惡業;有的人為了名而做好事,有的人為了名而做壞事。愛什麼?愛人、愛金錢、愛感情。感情,有時候讓我們成就功德善業,有時候卻讓我們造下罪業。所以感情不一定是好,也不一定是不好。感情用到好的地方就是好,用到壞的地方就是壞;感情用到好的地方,感情就不是罪惡,不過用得不當,就會製造人間的糾紛。 由愛而「取」、而執著。執著什麼?執著我愛的人、我愛的房屋、我愛的花朵、我愛的衣服、我愛的學位、我愛的名、我愛的權力,心中吶喊:「這是我的,你們都不可以動!」 執取以後就成為「有」,有也是業。把這許多善惡業統統集合在一起,就成為「有」,有了善惡業的因,又要再招感未來的生、老死。死了以後,又再從無明來起,過去、現在、未來,未來、過去、現在,就這樣不斷的流轉。大海裡的水洶洶地流著,一江春水向東流,流到哪裡去了?它會再流回頭的。不回頭哪裡能維持那麼多的水呢? 這十二種叫作「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一個接一個,像接力賽一樣的接棒。又例如我們平常燒柴火,一根木柴燒完,再換一根,一根木柴燒完,再換一根……如是燒了幾十根,火還是原來的火。這把火,就如同是生命之火,生命之火藉由木柴,一根一根的燃燒下去。雖然一根一根的木柴有所不同,但是生命的火卻沒有不同,一直延燒下去。 我們的生命一世又一世的輪轉不已,形體總是不一樣。不過儘管變成張三、叫做李四,身體的薪柴不一樣,生命的火卻是一樣的。生命在「緣」裡面,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這就是生死流轉。所以,生命的現象,是從過去到現在,現在到未來。人生的因緣,主體為因,加上緣,就有結果,即所謂因、緣、果。如果我們不要流轉,不要生死,不要輪迴,有沒有辦法?當然有!佛教提出念佛、參禪,種種的修行方法,主要就是要「了生脫死」。 我們讀《般若心經》,主要是為了要有般若,證悟般若智慧,超越對待、超越有無、超越生死之外,去認識自己生命的實相,去認識自己的本來面貌。 什麼是本來面貌?可叫做般若、真如、佛性、法身、實相……名稱儘管很多,可是意義卻只有一個。它只是從多種方面來解釋我們的本來面貌。等到我們把自己的主人翁認識了,找到自己的老家了,也就認識自己了。當認識了自己的真如般若的時候,煩惱無明也就打破了,無明一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接著六入滅、觸滅、受滅、愛滅、取滅、有滅、生滅、老死滅。老死沒有了,煩惱沒有了,還滅了,人就解脫了,就回歸我們的本來面貌,回到我們的老家了。
昆士蘭州中國新年活動 滿望法師送大師墨寶為賀禮
2021-03-01特技表演工作者范婷雅 環境艱難仍不放棄特技訓練
2021-03-01佛光30歡喜人間茶話會 安國寺僧信共讀《歡喜人間》
2021-03-01歐洲新聞稿撰寫進階培訓 68學員發願當佛光山一支筆
2021-03-01佛光會理監事會議 集思廣益傳揚人間佛教
2021-03-01迎新春耕耘心田 義工聯合讀書會
2021-03-01墨西哥駐台代表訪佛館 讚歎重要且有紀念性的參訪
2021-03-01接受訓練是連假最佳選擇 佛光童軍服務員歡笑中精進
2021-03-01佛光山南屏別院新春義工普茶 用心香供養大眾
2021-03-01講故事畫燈籠 佛光人線上一起過元宵
2021-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