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通訊社

2025年10月31日 星期五
星雲大師全集
首頁 > 心靈補給 > 其他> 法寶寺臨終關懷講座「高齡社會的生死學與臨終關懷」拓展生命的深度

其他

字級

法寶寺臨終關懷講座「高齡社會的生死學與臨終關懷」拓展生命的深度

【人間社 黎維桂 新竹報導】 2022-03-11
面對少子化與高齡社會來臨,佛光山法寶寺安排「臨終關懷系列課程」,3月4日禮請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助理教授蔡昌雄,以「高齡社會的生死學與臨終關懷」為題,從社會學觀點及自身臨終關懷經歷,說明現代人需從不斷學習中,建立正確觀念與作法,正視高齡化社會所帶來的生死課題。

蔡昌雄從社會學、護理師、社工師、宗教師、社區推廣、志工觀點,談高齡社會的生死學與臨終關懷,說明如何透過軟硬體、經驗及專長,處理所遇到問題;把臨終安寧、病人家屬協助、臨床照顧及引導照顧做好,讓臨終病人得以善終。

人間佛教本著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精神,佛弟子對臨終關懷不能缺席,因為有臨終過程的經驗,才能深刻體驗活著的感覺,進而拓展生命的深度。

對於現代人的生死問題,英國社會學家紀登斯(Anthony Giddens)提到,現代人因為生命經驗被封存隔絕,故欠缺「本體安全感」;奧地利精神醫師弗克蘭(Viktor Franki)、美國心理學家羅洛梅(Rollo May)及文學家吳爾夫則說,現代人受到社會高度發展,理性獨霸及重大疾病死亡現象被隔離,心理上有空虛、焦慮,回不了家的感受。

當家中親人病危時,面對延續生命的插管急救或放棄,以至於癌末病人安寧療護,及癌症病人以外,自主做出不積極維生的決定等問題;需對生命倫理本質有正確認識,才能以專業方法處理相關問題。

有關安寧緩和條例與病人自主權法差異,在於法源、適用疾病、拒絕醫療範疇、保障程序上的不同;主要在於醫生尊重病人意願,不強加醫療措施延長生命,讓生命回歸自然,也是歐美各國承認的普世人權。

面對高齡社會的死亡課題,如老人贍養照顧、安寧療護、死亡、多重失落的生命意義挑戰,以及如何與孩子談生死問題等,必須從看待、了解、接受中,逐漸建立正確生死觀,正視處理相關課題。

蔡昌雄表示,死亡是自然的事,因時代演變造成不同的死亡態度與文化,而理性與科技高度發展,人們大都以死亡否認文化為主,當代人的死亡經驗,因被封存於特定機構與抽象系統中,導致心理不安、焦慮與空虛中,對於高齡化死亡、老人樂活安養課題,必須善加面對及解決。
12345678910第1 / 11頁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