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 大
- 中
- 小

【星雲大師全集18】佛法真義3.佛教常識125
2024-02-17
●天下第一經
世界上,不管哪個宗教,甚至哪些學派,都有它用來作為精神指標的經典。那麼,在許許多多的經典當中,究竟哪一部經才堪稱為「天下第一經」呢?
對基督教徒而言,世界上發行量最大、最能夠表達真理的經典,當屬《聖經》,所以對他們來說,可以稱為「天下第一經」的,應該是《聖經》。但事實上,由於這部經的內容有「新約」、「舊約」之分,彼此信徒爭論不休,能不能稱為「天下第一經」,還有待研究。
至於伊斯蘭教教徒,對於《可蘭經》的信奉、受持,已經是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一環,他們也認為《可蘭經》是天下第一經。不過,《可蘭經》裡帶有戰鬥、暴力、執著的思想,對這個世界不能尊重包容,能不能稱為「天下第一經」,也還難說。
在中國的道家,他們也稱《老子道德經》是「天下第一經」。但是有人說,這部五千字的經典,充滿了「無為」的思想,太過消極,不契合於人間積極的生活。所以,《道德經》能不能稱為「天下第一經」,也還有商榷之處。
說到儒家,本來它並不是宗教,不過,一般人認為儒、釋、道是三教一家,儒家也就因此成了儒教。在儒家認為,《論語》是天下第一經,有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只是說,今日儒家所倡導的做人基本道德和倫理思想,如「三綱五常」、「四維八德」等,雖然與佛教的「三皈五戒」、「八正道」、「十善」頗為類似,至今卻仍只有在東方發展,思想尚不能普遍地為國際所共遵,還無法真正成為學團或宗教。所以,四書五經要稱為「天下第一經」,當然是更有待商榷了。
如果以佛教來說,能稱為「天下第一經」的經典可就多了。從文字的量上說,《大般若經》六百卷、《華嚴經》八十卷,都有它一貫的思想,對真理的闡揚也有一貫的次第,應該可以稱為「天下第一經」。不過,研究《大般若經》、《華嚴經》的人畢竟是少數,我們也就不用它作為「天下第一經」。
《四十二章經》,佛教說它是最早傳播到中國的經典,不過因為內容還不足以代表佛陀完整的思想,以及佛學至高的真理,所以也不能稱為「天下第一經」。
《金剛經》,印行的數量可以媲美《聖經》,發行之廣泛,只要稍有知識的人,無論他對內容是否理解,都知道有這麼一部經的存在。所以,要稱它為「天下第一經」,應是不為過。
不過,在我們覺得,所謂的「天下第一經」,並不是比文字的多寡,一部《般若心經》雖然只有兩百六十個字,前面所述各個宗教的經典都遠遠超越它,但是在發行量上,它倒不差於那許多經典。例如:中國文人書寫的《般若心經》,光是真草隸篆等字體,就不知凡幾,各大圖書館甚至各級學校也多有蒐羅。在城市或鄉村,無論是否受過教育,會背誦《般若心經》的人,更是所在多有。因此,在宗教界裡,恐怕就屬這一部經真正能稱為「天下第一經」了。
《般若心經》雖然經文甚短,但是將宇宙觀、人生觀闡揚得淋漓盡致,其簡潔扼要,以及對人性的提升,可以說是天下所有經典都不能相比的,若能加以研讀悟道,必然堪做真理的體現者。
其實,《般若心經》光是一個「心」字,就已經道出它是宇宙的中心、人生的真心,而宇宙中心和人生真心的結合,則要以「般若」這個超越的智慧來作印證。
特別是內文所述,僅僅「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句話,就已經表明了這部經能解決人間所有的問題。再者,「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語,更加說明了「空」是建設「有」的基礎,所謂「空有不二」的道理,那也就不是一般經典所能及的了。
甚至說到人生至高的本性,它以「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來闡釋,更是一個完美的註解。最重要的,它告訴我們修正人生的方法,所謂「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如此就能到達「究竟涅槃」這種人生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
所以,今日我們認為,《般若心經》是天下第一經,應該是並不為過。
●討債
佛教在弘傳的過程中,總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觀念,讓人百思不得其解,譬如說「兒女是討債鬼」。世間上的人都希望「兒孫滿堂」,能夠「養兒防老」,為人父母者,一心「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如果硬要說兒女是討債鬼,這樣的人生還有什麼希望?十月懷胎,推乾就溼,細心呵護,卻換來一個討債鬼,這種命運,誰願意接受?
佛陀曾經為父擔棺、為母說法,甚至廣開方便之門,讓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夫人出家修道。十大弟子中的目犍連,曾經救母於倒懸,是為農曆七月(孝道月)盂蘭盆法會之濫觴;舍利弗入滅前,為報親恩,還特地返回故里,向老母辭別,免其掛念。佛教裡更有許多有為的青年,像善財童子、月光童子、金色童子、妙慧童女、月上童女、慈行童女等,他們智慧具足、充滿熱誠、勇猛精進,又怎麼能說他們是討債鬼呢?
此外,還有人說:黃金是毒蛇、名利是糞土、夫妻是冤家、親人是魔眷、歡樂是放蕩、享受是罪業、娑婆如牢獄、三界如火宅……這種傳教的方式,可以說完全否定了人間現實的需要,使得一些原本有心學佛的人聽了以後,退避三舍,裹足不前。試問:這樣的佛教,如何能對社會有所貢獻,如何能得到大眾的支持?
傳統佛教,由於太過強調出世的思想,失去了佛教的人間性,使得佛教和人們的生活脫節,讓人感到消極厭世,致使佛教衰微、了無生氣,這都是不對的。我們應該要宣揚樂觀、喜悅的佛教,來增進他們的幸福,增進他們的道德、慈悲,使他們生活的更美滿,然後再以佛法引導大家進一步充實心靈的生活、擴大精神的世界,才是佛陀示教利喜的真正本懷。
因此,娑婆不是牢獄,是我們日日感恩的美好淨土;名利不是糞土,是我們見賢思齊的增上助緣;夫妻也不是冤家,是人生相互扶持的精神伴侶;兒女更不是討債鬼,是我們悉心灌溉的菩提幼苗;黃金也不是毒蛇,能擁有更多的淨財,事業就會愈做愈大,利益更多的人。
所謂「不依世俗諦,不得第一義諦」,佛法太偏世俗,顯不出其可貴;太過出世,也不容易為人接受。而世法雖不究竟,卻是體會出世法的主要因緣,因此佛法的弘揚,首先應該落實在生活中,能可以給人利益、讓人受用,這樣的佛教才有讓人信仰的意義與價值。
世界上,不管哪個宗教,甚至哪些學派,都有它用來作為精神指標的經典。那麼,在許許多多的經典當中,究竟哪一部經才堪稱為「天下第一經」呢?
對基督教徒而言,世界上發行量最大、最能夠表達真理的經典,當屬《聖經》,所以對他們來說,可以稱為「天下第一經」的,應該是《聖經》。但事實上,由於這部經的內容有「新約」、「舊約」之分,彼此信徒爭論不休,能不能稱為「天下第一經」,還有待研究。
至於伊斯蘭教教徒,對於《可蘭經》的信奉、受持,已經是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一環,他們也認為《可蘭經》是天下第一經。不過,《可蘭經》裡帶有戰鬥、暴力、執著的思想,對這個世界不能尊重包容,能不能稱為「天下第一經」,也還難說。
在中國的道家,他們也稱《老子道德經》是「天下第一經」。但是有人說,這部五千字的經典,充滿了「無為」的思想,太過消極,不契合於人間積極的生活。所以,《道德經》能不能稱為「天下第一經」,也還有商榷之處。
說到儒家,本來它並不是宗教,不過,一般人認為儒、釋、道是三教一家,儒家也就因此成了儒教。在儒家認為,《論語》是天下第一經,有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只是說,今日儒家所倡導的做人基本道德和倫理思想,如「三綱五常」、「四維八德」等,雖然與佛教的「三皈五戒」、「八正道」、「十善」頗為類似,至今卻仍只有在東方發展,思想尚不能普遍地為國際所共遵,還無法真正成為學團或宗教。所以,四書五經要稱為「天下第一經」,當然是更有待商榷了。
如果以佛教來說,能稱為「天下第一經」的經典可就多了。從文字的量上說,《大般若經》六百卷、《華嚴經》八十卷,都有它一貫的思想,對真理的闡揚也有一貫的次第,應該可以稱為「天下第一經」。不過,研究《大般若經》、《華嚴經》的人畢竟是少數,我們也就不用它作為「天下第一經」。
《四十二章經》,佛教說它是最早傳播到中國的經典,不過因為內容還不足以代表佛陀完整的思想,以及佛學至高的真理,所以也不能稱為「天下第一經」。
《金剛經》,印行的數量可以媲美《聖經》,發行之廣泛,只要稍有知識的人,無論他對內容是否理解,都知道有這麼一部經的存在。所以,要稱它為「天下第一經」,應是不為過。
不過,在我們覺得,所謂的「天下第一經」,並不是比文字的多寡,一部《般若心經》雖然只有兩百六十個字,前面所述各個宗教的經典都遠遠超越它,但是在發行量上,它倒不差於那許多經典。例如:中國文人書寫的《般若心經》,光是真草隸篆等字體,就不知凡幾,各大圖書館甚至各級學校也多有蒐羅。在城市或鄉村,無論是否受過教育,會背誦《般若心經》的人,更是所在多有。因此,在宗教界裡,恐怕就屬這一部經真正能稱為「天下第一經」了。
《般若心經》雖然經文甚短,但是將宇宙觀、人生觀闡揚得淋漓盡致,其簡潔扼要,以及對人性的提升,可以說是天下所有經典都不能相比的,若能加以研讀悟道,必然堪做真理的體現者。
其實,《般若心經》光是一個「心」字,就已經道出它是宇宙的中心、人生的真心,而宇宙中心和人生真心的結合,則要以「般若」這個超越的智慧來作印證。
特別是內文所述,僅僅「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這句話,就已經表明了這部經能解決人間所有的問題。再者,「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語,更加說明了「空」是建設「有」的基礎,所謂「空有不二」的道理,那也就不是一般經典所能及的了。
甚至說到人生至高的本性,它以「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來闡釋,更是一個完美的註解。最重要的,它告訴我們修正人生的方法,所謂「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如此就能到達「究竟涅槃」這種人生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
所以,今日我們認為,《般若心經》是天下第一經,應該是並不為過。
●討債
佛教在弘傳的過程中,總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觀念,讓人百思不得其解,譬如說「兒女是討債鬼」。世間上的人都希望「兒孫滿堂」,能夠「養兒防老」,為人父母者,一心「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如果硬要說兒女是討債鬼,這樣的人生還有什麼希望?十月懷胎,推乾就溼,細心呵護,卻換來一個討債鬼,這種命運,誰願意接受?
佛陀曾經為父擔棺、為母說法,甚至廣開方便之門,讓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夫人出家修道。十大弟子中的目犍連,曾經救母於倒懸,是為農曆七月(孝道月)盂蘭盆法會之濫觴;舍利弗入滅前,為報親恩,還特地返回故里,向老母辭別,免其掛念。佛教裡更有許多有為的青年,像善財童子、月光童子、金色童子、妙慧童女、月上童女、慈行童女等,他們智慧具足、充滿熱誠、勇猛精進,又怎麼能說他們是討債鬼呢?
此外,還有人說:黃金是毒蛇、名利是糞土、夫妻是冤家、親人是魔眷、歡樂是放蕩、享受是罪業、娑婆如牢獄、三界如火宅……這種傳教的方式,可以說完全否定了人間現實的需要,使得一些原本有心學佛的人聽了以後,退避三舍,裹足不前。試問:這樣的佛教,如何能對社會有所貢獻,如何能得到大眾的支持?
傳統佛教,由於太過強調出世的思想,失去了佛教的人間性,使得佛教和人們的生活脫節,讓人感到消極厭世,致使佛教衰微、了無生氣,這都是不對的。我們應該要宣揚樂觀、喜悅的佛教,來增進他們的幸福,增進他們的道德、慈悲,使他們生活的更美滿,然後再以佛法引導大家進一步充實心靈的生活、擴大精神的世界,才是佛陀示教利喜的真正本懷。
因此,娑婆不是牢獄,是我們日日感恩的美好淨土;名利不是糞土,是我們見賢思齊的增上助緣;夫妻也不是冤家,是人生相互扶持的精神伴侶;兒女更不是討債鬼,是我們悉心灌溉的菩提幼苗;黃金也不是毒蛇,能擁有更多的淨財,事業就會愈做愈大,利益更多的人。
所謂「不依世俗諦,不得第一義諦」,佛法太偏世俗,顯不出其可貴;太過出世,也不容易為人接受。而世法雖不究竟,卻是體會出世法的主要因緣,因此佛法的弘揚,首先應該落實在生活中,能可以給人利益、讓人受用,這樣的佛教才有讓人信仰的意義與價值。
最新消息
板橋講堂佛學講座 佛法其實很懂你的心
2025-08-31佛光童軍與時俱進 承載願景力求永續與傳承
2025-08-31新馬寺道糧功德回向 1500人祈願國泰民安
2025-08-31佛光緣彰化館佛教藝術講座 探索各教派曼荼羅意涵
2025-08-31福山書院第15期開學 開展人間佛教修學新程
2025-08-31食在有福 愛在鳳山
2025-08-31妙法寺雲水書車暑假不打烊 炎炎夏日閱讀樂
2025-08-31【星雲大師全集19】佛教管理學.佛法的管理法⑱
2025-08-31雪蘭莪瓜拉益智小學校園講座 點燃學子希望燈塔
2025-08-30拉曼理工大學佛學會 引導青年慧點人生路
2025-08-30
相
關
消
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