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通訊社

2025年08月30日 星期六
星雲大師全集
首頁 > 大師專區> 【星雲大師全集18】佛法真義3.佛教常識123

大師專區

字級

【星雲大師全集18】佛法真義3.佛教常識123

【作者: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 2024-02-03
●輕聲慢語

《楞嚴經》云:「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語言音聲也和文字一樣,都是表達思想、溝通意見的管道,所以在佛教裡倡導「說法」,所謂「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甚至把佛陀說法,比之為「獅子吼」,獅子一吼,百獸馴服。

但這並不表示佛的音聲很大、很兇、很猛,而是如《普門品》所說:「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也就是說,佛陀說法的聲音,慈悲柔和,甚深微妙,能令眾生生起信心。

佛教一向很重視以「音聲」做佛事,因為音聲比較不受時空的限制。例如,隔牆之外發生的事情,你在這邊看不到,但牆外說話的聲音,你還是可以聽得到;過去發生的事情,已經是「明日黃花」,不過我現在說給你聽,依然可以如實呈現。

所以過去中國的說書人,講個《三國演義》,講個《水滸傳》,活靈活現,甚至比看真人實事還要精采,可見得聽聞的力量,其大無比。不過,在佛教裡,最重要的,還是「沉默是金」。所謂「維摩一默一聲雷」,甚至禪門講「隻手之聲」,沒有語言的音聲是最好的語言,只不過那是要用心去會意的。早期在我們的佛學院裡,有一位音樂老師,他在課堂上播放好幾段音樂給同學聽,然後問大家,哪一段最好聽。結果有一位同學回答得很妙,他說:「沒有聲音的那一段最好聽。」

由此可見,我們講話也要「輕聲慢語」,才能讓人覺得悅耳、動聽。可是現在我們在世界旅行,經常聽到飛機裡面有吵雜的聲音、火車裡有喧譁的聲音,或是路邊有人講話很大聲;不用問,那八成就是中國人!因此講話聲音很大,也成了中國人的一大特點。

但其實過去的中華文化,講究「輕聲慢語」,為什麼我們不來倡導呢?為什麼現在大家要把聲音放得那麼高亢呢?我們在日本坐火車,看到火車裡的日本人,都是靜靜的在看書、閱報,只有華人在講話、談笑;我們坐飛機,在飛機上,看到美國人也都是靜靜的在閉目養神,即使講話,也都是彼此輕聲慢語的交談,只有華人總是旁若無人的高談闊論,牽朋帶友的大聲吆喝。

因此,現在我們要來提倡「輕聲慢語」。輕聲慢語是文明的象徵,輕聲慢語是相處的禮貌,輕聲慢語是表示自己的修養、風度。在佛教裡有一位睒子菩薩,他怕吵醒大地、怕踩痛大地、怕汙染大地,所以從來不敢大聲講話,也不敢用力踩踏大地,更不敢隨意亂丟物品。所以佛教過去對社會人類群居的生活,重視人我關係、重視群我、重視自然、重視環保,這是多美好的社會。

輕聲慢語,就是心靈的環保,也是對自然的愛護;只要我們懂得愛護自然,懂得從日常生活中實踐環保,其實淨土就在當下了。

●海青長衫

在中國社會,只要見你穿著海青或長衫,一般人士就會認為這是出家人。其實,海青、長衫又稱為「漢服」,它代表著中華文化,你沒看現在唱京劇、演古裝劇的演員一出現,都穿著海青或長衫樣式的服飾嗎?可見這是中國人穿著的服裝。

現今時代在變遷,大家的穿著也都改變了,清末民初,西風東漸,大家開始追求新潮,從中山裝、旗袍而到洋裝、西裝,不斷演變求新,至今更是五花八門,複雜得已難以想像了,把過去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傳承放棄了;只有出家人仍然保持傳統,對於中華文化堅持不變,至今還是穿著海青、長衫。

海青又稱「大袍」,是屬於寬袍大袖的唐裝,其身腰、下襬、袖口寬闊,穿起來很自在,是僧信四眾禮佛時所穿的衣服,所謂「兩袖清風」,瀟灑、自在,如同大海一樣深廣包容,又像波浪一樣飄然無礙;唐朝李白曾形容「翩翩舞廣袖,似鳥海東來」。

海青一詞,取意於:海,因海洋浩瀚深廣,能含容萬物,自在無礙;青,因其色澤青出於藍,有鼓勵策進修行人,不同凡俗,代代更勝之意。

長衫又稱「長褂」,是出家人的常服,仿唐裝,領口斜部加以割截、縫綴,以表徵福田、百衲之意,有別於海青的袖口寬大,長衫的袖口比較窄,只有出家僧眾可穿。

此外,縫於長衫及海青右脅下的穩帶,長約一尺,其作用在於提醒行者走路要從容、穩健,不可搖擺身體,乃至大步奔跑,而使脅下的帶子左右晃動,因此穩帶有訓練行儀的功用。現在穿西裝革履的人士,想要恢復中華文化的傳統,對古老的漢服要有一個新的認識。

另外,社會人士見到佛教徒到寺院來參加法會或者八關齋戒、受五戒等,穿著海青,也不必覺得什麼古怪、新奇,因為這還是我們歷史悠久的文化,古代流傳下來的服裝,是文化的傳統,不是異類,不是奇裝異服。現在的先生女士們,對這一點常識,應該要有所了解。

寺院能保留千年文化,我們應感念佛教對中華文化的保護。除了衣著以外,像寺院建築,好比宮殿式的建築,格局布置,重重疊疊,層層進進,幾門幾間……在在都是中華文化的呈現;雖說,佛教也因應社會的改變、人心的需要,慢慢的成為大樓式的建築,卻不改佛教與中華文化結合的弘揚發展。因此,文化可以不斷的更新,但我們不能忘記過去優良的文化;當我們在接受現代文明的同時,也要把現代和傳統做一個調和。
12345678910第1 / 210頁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