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 大
- 中
- 小
圖說:佛光山宗委會宗長暨佛光山寺住持心保和尚。
圖/資料照片提供
圖說:佛光山長老院院長慈莊法師。 圖/資料照片提供
圖說:佛光山開山寮特助慈惠法師。 圖/資料照片提供
圖說:佛光山傳燈會會長慈容法師。 圖/資料照片提供【專題】佛光山供僧法會暨開山祖師星雲大師誕辰紀念
2025-09-13
編案:今年適逢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99歲誕辰紀念日,佛光山循例舉辦「供僧法會」,不言「過壽」。大師一生推動「人間佛教」,提倡「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以身教言教化世無量,惠澤全球。今日緬懷大師,不僅是追思其無盡悲願,更是承續其慈心悲願與智慧行誼。
值此紀念之際,願與大眾共勉:常憶師恩,踐行佛法,讓人間佛教的光明續照世間,化為利樂人群的真實行動。
●薪火傳燈 佛光普照
文/心保和尚(佛光山宗委會宗長暨佛光山寺住持)
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秉持「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的宗旨,創辦佛光山叢林學院,致力於僧伽教育的發展。可以說佛光山開山時期一無所有、滿山荒蕪,但大師一心堅持,有教育,佛教才有人才;有人才,才講弘法利生,讓佛法久住世間,至今六十年,人間佛教的種子遍灑五大洲。
1965年從壽山佛學院開始,到了2024年,整整一甲子,是刻苦卻又充滿生機的,而大師對僧青年也是既嚴謹又慈愛,親自帶著學生上課、出坡;也從各地找來一流師資,經常到了半夜還親自在山門口等候老師們,甚至親自煮一碗熱騰騰的麵條,感動了舟車勞頓的師長們,也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備的優秀僧才。
現在畢業生六千人,分布在世界各國分別就各自的專長為佛教服務貢獻,在各地建設道場、發揚文化藝術,透過教育把人間佛教的理念散播在各個角落;比如在印度的沙彌學園、在巴西的如來之子、在菲律賓的悉達多音樂劇,都呈顯出教育的價值和淨化人心的弘法目標。
佛光山叢林學院不僅注重佛學經典的傳承,更強調現代知識的融會貫通,旨在培養出適應時代發展需求的全方位人才。教育模式不斷地創新與完善,力求每一位學生都能在解行並重的訓練中,得到全方面的提升與發展。出家修行除了道德養成,大師也重視群育,強調集體創作;重視體育,將六度精神搬上運動場上;重視美育,鼓勵學生在各項水陸法會、平安燈法會中,發揮設計創意;重視學術智識水平,舉辦各項國際佛教論壇。可以說六十年來,大師帶動的不只是修行的涵養,更是佛教課程的改革與創新。
大師的教育也強調國際化,讓學生擁有高度的世界觀,佛光山在海內外有三百間道場,當中施設了十七所佛學院,五所佛光教團系統大學,讓學習的教室面向全世界。2021年大師更慈示佛光山叢林學院加入系統大學的行列中,也希望培養僧伽的搖籃,要禁得起時代的檢驗,同時引進優良師資、深化修行素養、完善課程建置,可以說透過教育來廣度人天、饒益有情,這就是大師的慈悲,所謂菩薩道、菩薩行。
過去佛陀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說是講經說法,其實就是在教育。僧俗二眾通過教育共同提升,讓我們從無明中走出來,因此而能翻轉人生,這也是教育。感謝星雲大師的慈悲,期望大眾共同在教育事業與修行上更加努力,讓佛光普照,法輪常轉!
●隨師一甲子 永懷德澤
文/慈莊法師(佛光山長老院院長)
我在青年時期就跟隨師父投身文教弘法的行列。師父南下高雄建壽山寺後,我與慈惠法師也從三重埔「佛教文化服務處」搬遷至高雄,1965年擔任壽山佛學院的教務工作,成為最早的教務老師。在師父的指導下,我開始推動有系統的教學計晝,為僧伽教育學程奠定基礎。
當時一般佛教學院,除了普遍的經本以外沒有課本,所以教學都要靠事先準備好的講義。講義有很多種,每一個老師的講義也不同。每一篇都要用鋼板刻印出來,靠的就是手寫的工夫,字體講求一絲不苟,看起來要端正美觀。那些講義都是我自己一個人刻寫,之後再油印出來。
那時候還在「戒嚴時期」,師父邀請的師資群都是以台灣本土的高僧大德為主,佛學資深的居士,師父也同等尊重。記得有一位教授遠從台北南下,晚上十一、二點才到山上,那時學院已搬到佛光山上,師父都會在山門口等候老師的到來。
為了辦學,籌款十分重要,師父除了夜間到殯儀館誦經,也幫忙主持信徒家裡婚喪喜慶的事。在高雄,常常有通宵念佛的佛事,一直念到早上才結束,好幾次,師父都自己發心前去,第二天早上才回來,我們大家都倍受感動。我的出家因緣也就是想到念佛要念通宵,我也會唱誦,如果我出家成為一個僧人,就可以去幫忙湊一個人了。真的就是這樣想才出家的。
無我精神 做就對了
有人問我,為何願意這樣為師父賣命?其實,無論什麼令人感動的事,一定有它的道理。最初師父叫我去做什麼事,我也會想:「做這件事有那麼重要嗎?」其實,當下只要聽從指示去做就對了。因為在做完之後,才後知後覺感到確實「有這個必要」。後來我終於明白,師父教導的,我們聽從去實行就對了。「師父教我做什麼,我就趕快去做」,沒有時間去想到「要為自己做什麼」。而在師父身邊,總有忙不完的事情,根本沒時間去想到自己。
現在回顧「星雲大師僧伽教育六十年」,希望大家把師父的精神發揚光大,做得更好。每一件要做的事情,都要正派光明,要符合師父教導的內涵方向,未來才會「向前有路,光明在望」。
●矢志僧教育 興隆佛教
文/慈惠法師(佛光山開山寮特助)
1965年,叢林學院創辦人星雲大師(以下簡稱師父)創辦壽山佛學院(後更名佛光山叢林學院),即指派我擔任第一任監學老師。
此後,我在師父的帶領下,先後於美國、澳洲、香港、馬來西亞、印度等地創辦十七所佛學院,秉持師父的理念,將一生奉獻於僧伽教育。
僧伽教育就是出家人的教育,經典說「出家人是人天師範」,因此,圓滿僧格、弘法利生是僧伽教育的意義與使命。
師父考量到學僧學習的次第與思想的脈絡,投入許多心力、時間,為了僧伽教育的完整而編輯各種教材。例如,師父編寫《佛光教科書》,是為了佛光山叢林學院的師生所編寫,但他也很樂意提供給整個佛教界,甚至整個社會有需要的人士。
其中,圖書館裡豐富的藏書,是師父一生最重視、最喜愛的一個地方。叢林學院在開辦之初,經費非常的困難,但對於佛學院的圖書館,師父不惜一切要把它設立起來。佛光山叢林學院女眾學部擁有五個圖書館,男眾學部也有相當庫藏的圖書。
給人感動 普度眾生
師父常講:「待人處事,要做得給人家感動,自然有人前來護持。」以這個觀念來興辦僧伽教育,經過六十年歲月,證明僧伽教育成功。這些年輕人發心出家,我們給予正確周全的教育,各個都能成才,成為發心發願弘揚佛法的出家人。
今天佛光山在全世界五大洲三百個道場,徒眾經過多年學習、成長以後,不管到哪一個道場,他很清楚:我應該怎麼樣弘法利生,我應該怎麼樣照顧信徒,讓信徒在生活上獲得法喜,遇到困難、煩惱,也能夠運用佛法來幫助他。
六十年來,佛光山僧伽教育已經得到見證,不管天涯海角,他們都很稱職,同心同力撐起一個道場,任勞任怨;不管在世界哪一個角落,不管生活環境如何,他總是想到「普度眾生是我的使命」,不畏艱難、不會退縮,因此能夠荷擔起佛教弘法的重任,讓佛教興隆,讓信徒在正知正見中,真正從佛法獲得幸福歡喜。
●開山啟教 弘揚人間佛教
文/慈容法師(佛光山傳燈會會長)
佛光山叢林學院,承載著星雲大師「以教育培養人才」的慈心悲願,是佛光山開山以來最早創設的學制道場。他深知教育對個人、對宗教、乃至國家的關鍵作用。
辦佛學院,是他一生的理想,更是早就立下的心願。
1965年,大師在高雄壽山寺,創辦佛學院,這是佛光山僧伽教育的起點。隨著學生人數不斷增加,原有空間無法容納,大師毅然在壽山之外尋覓更大場地,最終選定了今日佛光山的山頭,並將佛學院遷入,改名為「東方佛教學院」,也就是今天的佛光山叢林學院。可以說,佛光山的創建,就是為了辦教育而展開的。
弘法護法 不分僧信
大師為提升僧才素養,延聘佛學專家、學者來院授課,建立完整的僧伽教育體制。而他更突破傳統,開放在家青年入學,強調佛教的弘法與護法,應由出家與在家共同承擔,這種包容與遠見,至今仍是佛光山叢林學院的重要特色。
社會上許多人對佛學院有刻板印象,認為學僧生活枯燥、呆板,其實不然。佛學院的生活,是動靜皆宜、德智並修。從出坡到誦經、從運動到共修、從威儀訓練到晚課反省,點滴生活中都蘊藏修行教育。最珍貴的是,這裡是一所培養「自覺」的學校,不是外在的要求,而是內在的覺悟,是對生命意義的體會,是從修行中找到願力、找到未來。
六十多年來,佛光山叢林學院從未間斷辦學,至今已在全球設立十七所佛教學院,共同承擔培育僧才、弘揚人間佛教的使命。許多畢業學僧,如今都已成為住持、法師、講師,於世界各地弘法利生,這正是當年教育的一粒種子,如今開花結果。
佛教重視「發心」,學佛修道的根本,在於願力與恆心。
大師說:「你想成就多大的事業,就看你發了多大的心。發起心來,無事不辦。」願未來有更多青年走進佛學院、走入佛法、走上弘法利生的道路,讓佛光普照人間,讓佛教薪火永續。
值此紀念之際,願與大眾共勉:常憶師恩,踐行佛法,讓人間佛教的光明續照世間,化為利樂人群的真實行動。
●薪火傳燈 佛光普照
文/心保和尚(佛光山宗委會宗長暨佛光山寺住持)
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秉持「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的宗旨,創辦佛光山叢林學院,致力於僧伽教育的發展。可以說佛光山開山時期一無所有、滿山荒蕪,但大師一心堅持,有教育,佛教才有人才;有人才,才講弘法利生,讓佛法久住世間,至今六十年,人間佛教的種子遍灑五大洲。
1965年從壽山佛學院開始,到了2024年,整整一甲子,是刻苦卻又充滿生機的,而大師對僧青年也是既嚴謹又慈愛,親自帶著學生上課、出坡;也從各地找來一流師資,經常到了半夜還親自在山門口等候老師們,甚至親自煮一碗熱騰騰的麵條,感動了舟車勞頓的師長們,也培育出了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備的優秀僧才。
現在畢業生六千人,分布在世界各國分別就各自的專長為佛教服務貢獻,在各地建設道場、發揚文化藝術,透過教育把人間佛教的理念散播在各個角落;比如在印度的沙彌學園、在巴西的如來之子、在菲律賓的悉達多音樂劇,都呈顯出教育的價值和淨化人心的弘法目標。
佛光山叢林學院不僅注重佛學經典的傳承,更強調現代知識的融會貫通,旨在培養出適應時代發展需求的全方位人才。教育模式不斷地創新與完善,力求每一位學生都能在解行並重的訓練中,得到全方面的提升與發展。出家修行除了道德養成,大師也重視群育,強調集體創作;重視體育,將六度精神搬上運動場上;重視美育,鼓勵學生在各項水陸法會、平安燈法會中,發揮設計創意;重視學術智識水平,舉辦各項國際佛教論壇。可以說六十年來,大師帶動的不只是修行的涵養,更是佛教課程的改革與創新。
大師的教育也強調國際化,讓學生擁有高度的世界觀,佛光山在海內外有三百間道場,當中施設了十七所佛學院,五所佛光教團系統大學,讓學習的教室面向全世界。2021年大師更慈示佛光山叢林學院加入系統大學的行列中,也希望培養僧伽的搖籃,要禁得起時代的檢驗,同時引進優良師資、深化修行素養、完善課程建置,可以說透過教育來廣度人天、饒益有情,這就是大師的慈悲,所謂菩薩道、菩薩行。
過去佛陀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說是講經說法,其實就是在教育。僧俗二眾通過教育共同提升,讓我們從無明中走出來,因此而能翻轉人生,這也是教育。感謝星雲大師的慈悲,期望大眾共同在教育事業與修行上更加努力,讓佛光普照,法輪常轉!
●隨師一甲子 永懷德澤
文/慈莊法師(佛光山長老院院長)
我在青年時期就跟隨師父投身文教弘法的行列。師父南下高雄建壽山寺後,我與慈惠法師也從三重埔「佛教文化服務處」搬遷至高雄,1965年擔任壽山佛學院的教務工作,成為最早的教務老師。在師父的指導下,我開始推動有系統的教學計晝,為僧伽教育學程奠定基礎。
當時一般佛教學院,除了普遍的經本以外沒有課本,所以教學都要靠事先準備好的講義。講義有很多種,每一個老師的講義也不同。每一篇都要用鋼板刻印出來,靠的就是手寫的工夫,字體講求一絲不苟,看起來要端正美觀。那些講義都是我自己一個人刻寫,之後再油印出來。
那時候還在「戒嚴時期」,師父邀請的師資群都是以台灣本土的高僧大德為主,佛學資深的居士,師父也同等尊重。記得有一位教授遠從台北南下,晚上十一、二點才到山上,那時學院已搬到佛光山上,師父都會在山門口等候老師的到來。
為了辦學,籌款十分重要,師父除了夜間到殯儀館誦經,也幫忙主持信徒家裡婚喪喜慶的事。在高雄,常常有通宵念佛的佛事,一直念到早上才結束,好幾次,師父都自己發心前去,第二天早上才回來,我們大家都倍受感動。我的出家因緣也就是想到念佛要念通宵,我也會唱誦,如果我出家成為一個僧人,就可以去幫忙湊一個人了。真的就是這樣想才出家的。
無我精神 做就對了
有人問我,為何願意這樣為師父賣命?其實,無論什麼令人感動的事,一定有它的道理。最初師父叫我去做什麼事,我也會想:「做這件事有那麼重要嗎?」其實,當下只要聽從指示去做就對了。因為在做完之後,才後知後覺感到確實「有這個必要」。後來我終於明白,師父教導的,我們聽從去實行就對了。「師父教我做什麼,我就趕快去做」,沒有時間去想到「要為自己做什麼」。而在師父身邊,總有忙不完的事情,根本沒時間去想到自己。
現在回顧「星雲大師僧伽教育六十年」,希望大家把師父的精神發揚光大,做得更好。每一件要做的事情,都要正派光明,要符合師父教導的內涵方向,未來才會「向前有路,光明在望」。
●矢志僧教育 興隆佛教
文/慈惠法師(佛光山開山寮特助)
1965年,叢林學院創辦人星雲大師(以下簡稱師父)創辦壽山佛學院(後更名佛光山叢林學院),即指派我擔任第一任監學老師。
此後,我在師父的帶領下,先後於美國、澳洲、香港、馬來西亞、印度等地創辦十七所佛學院,秉持師父的理念,將一生奉獻於僧伽教育。
僧伽教育就是出家人的教育,經典說「出家人是人天師範」,因此,圓滿僧格、弘法利生是僧伽教育的意義與使命。
師父考量到學僧學習的次第與思想的脈絡,投入許多心力、時間,為了僧伽教育的完整而編輯各種教材。例如,師父編寫《佛光教科書》,是為了佛光山叢林學院的師生所編寫,但他也很樂意提供給整個佛教界,甚至整個社會有需要的人士。
其中,圖書館裡豐富的藏書,是師父一生最重視、最喜愛的一個地方。叢林學院在開辦之初,經費非常的困難,但對於佛學院的圖書館,師父不惜一切要把它設立起來。佛光山叢林學院女眾學部擁有五個圖書館,男眾學部也有相當庫藏的圖書。
給人感動 普度眾生
師父常講:「待人處事,要做得給人家感動,自然有人前來護持。」以這個觀念來興辦僧伽教育,經過六十年歲月,證明僧伽教育成功。這些年輕人發心出家,我們給予正確周全的教育,各個都能成才,成為發心發願弘揚佛法的出家人。
今天佛光山在全世界五大洲三百個道場,徒眾經過多年學習、成長以後,不管到哪一個道場,他很清楚:我應該怎麼樣弘法利生,我應該怎麼樣照顧信徒,讓信徒在生活上獲得法喜,遇到困難、煩惱,也能夠運用佛法來幫助他。
六十年來,佛光山僧伽教育已經得到見證,不管天涯海角,他們都很稱職,同心同力撐起一個道場,任勞任怨;不管在世界哪一個角落,不管生活環境如何,他總是想到「普度眾生是我的使命」,不畏艱難、不會退縮,因此能夠荷擔起佛教弘法的重任,讓佛教興隆,讓信徒在正知正見中,真正從佛法獲得幸福歡喜。
●開山啟教 弘揚人間佛教
文/慈容法師(佛光山傳燈會會長)
佛光山叢林學院,承載著星雲大師「以教育培養人才」的慈心悲願,是佛光山開山以來最早創設的學制道場。他深知教育對個人、對宗教、乃至國家的關鍵作用。
辦佛學院,是他一生的理想,更是早就立下的心願。
1965年,大師在高雄壽山寺,創辦佛學院,這是佛光山僧伽教育的起點。隨著學生人數不斷增加,原有空間無法容納,大師毅然在壽山之外尋覓更大場地,最終選定了今日佛光山的山頭,並將佛學院遷入,改名為「東方佛教學院」,也就是今天的佛光山叢林學院。可以說,佛光山的創建,就是為了辦教育而展開的。
弘法護法 不分僧信
大師為提升僧才素養,延聘佛學專家、學者來院授課,建立完整的僧伽教育體制。而他更突破傳統,開放在家青年入學,強調佛教的弘法與護法,應由出家與在家共同承擔,這種包容與遠見,至今仍是佛光山叢林學院的重要特色。
社會上許多人對佛學院有刻板印象,認為學僧生活枯燥、呆板,其實不然。佛學院的生活,是動靜皆宜、德智並修。從出坡到誦經、從運動到共修、從威儀訓練到晚課反省,點滴生活中都蘊藏修行教育。最珍貴的是,這裡是一所培養「自覺」的學校,不是外在的要求,而是內在的覺悟,是對生命意義的體會,是從修行中找到願力、找到未來。
六十多年來,佛光山叢林學院從未間斷辦學,至今已在全球設立十七所佛教學院,共同承擔培育僧才、弘揚人間佛教的使命。許多畢業學僧,如今都已成為住持、法師、講師,於世界各地弘法利生,這正是當年教育的一粒種子,如今開花結果。
佛教重視「發心」,學佛修道的根本,在於願力與恆心。
大師說:「你想成就多大的事業,就看你發了多大的心。發起心來,無事不辦。」願未來有更多青年走進佛學院、走入佛法、走上弘法利生的道路,讓佛光普照人間,讓佛教薪火永續。
最新消息
佛光會北區年會 歡喜齊心向前行
2025-11-02佛光西來學童遊戲體驗 行三好收穫心甜
2025-11-02月光寺多元族群料理 北區佛光人享蔬食
2025-11-02大崗山淨山健走 環保心保傳遞善與健康力
2025-11-02法水寺送給天國的信 700天燈傳達想念祝福
2025-11-02「華彩萬象」石窟藝術佛館開幕 沉浸體驗千年文化
2025-11-02南天大學社區藝術展開幕 一筆字映照藝術之光
2025-11-02沙巴SPM考生祈福 祈願考生自信展現實力
2025-11-02紐約中文學校家長會 凝聚教育共識
2025-11-02獅王文化節大顯獅威 泰山佛光蔬食禪味廣結緣
2025-11-02
相
關
消
息
《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 講演集──佛教與生活.生活與修持8-5 2025-09-23
《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 講演集──禪學與淨土.禪堂的生活與清規4-2 2025-09-03
《星雲大師全集》【經義】 佛法滿人間.應世無畏 2025-04-21
《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 講演集──人生與社會.佛教的福壽觀4-4 2024-12-20
星雲大師圓寂周年紀念日追思典禮 全球僧信發心奉行人間佛教緬師恩 2024-02-24
【星雲大師全集18】佛法真義3.佛教常識107 2023-12-09
【星雲大師全集17】佛法真義2‧佛學思想73-日日是好日 2023-08-12
最深刻的思念 各道場和金門佛光人讚頌大師 2023-04-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