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通訊社

2023年11月28日 星期二
星雲大師全集
首頁 > 社會萬象> 2018中華佛光青年團員大會 歷屆青年貢獻獎得主論壇

社會萬象

字級

2018中華佛光青年團員大會 歷屆青年貢獻獎得主論壇

【人間社記者 王虹月 高雄大樹報導】 2018-12-31
「信仰與傳承—與佛相遇‧攜手向前」2018中華佛光青年團員大會課程進入尾聲,12月30日下午安排「YAD TALK─歷屆青年貢獻獎得主論壇」,由天馬幹部古嘉琦擔任主持人,邀請天馬幹部唐鈺原、陳俗均、白象幹部楊秀蓮、陳玉霜與談,與近600位青年分享自身學佛經歷。

「能夠給人,就是有力量。」唐鈺原分享,接觸佛光山已有25年,從小便跟著父母到佛光山當小義工,耳濡目染下,很自然親近佛法。春節期間時常可以看見他們一家在大雄寶殿擔任義工的身影,而如何持續25年之久?他以回饋、感恩的心表示,「從佛光山所學習到的遠比一般人想像的還多,我願為大家服務,讓更多人得到像我當初得到的付出。」

唐鈺原也表示,影響自己最深的人就是星雲大師,因為無論大師遇到甚麼困難,總能用智慧、願力及毅力,一步一步堅持到底。反觀現在的年輕人,時常遇到一些困難和挫折,就容易退縮、放棄。他分享,自己從學員身分,到負責總務、文宣攝影、活動隊輔、行政組、值星官;從幾乎甚麼都不會,到後來慢慢接觸新的事物,一步一步累積經驗、人脈,最後慢慢轉變。勉勵大家以學員身分專心地在課堂上學習,也學習觀察各組的活動安排與細節。

接觸佛光山10年的陳玉霜分享,最初的學佛因緣,是因曾在人間衛視工作,因採訪工作而接觸佛光青年,進而加入青年團,直到現在一直是台北歌詠隊成員。而學佛後最大的轉變,便是學會「快速轉念」。

陳玉霜坦言,當身邊一起打拼的夥伴紛紛結婚、進入佛光會,各自有了人生另一段旅程,他感覺自己就像孤獨的老人,而為了不讓自己沉溺在低靡的情緒中,他決定重新振作。「快樂的妙方,不外凡事心甘情願。」陳玉霜表示,他回想自己的初心,並不是為吃喝玩樂而成為佛光青年,是因為大家擁有共同信仰,且希望用歌唱的方式帶給大家快樂,於是他開始花更多時間做事前功課,將自己在歌詠隊的本分做好,逐漸找到自己的定位。最後以一曲〈佛教青年的歌聲〉供養與會青年。

身材嬌小,卻有著「南區小巨人」稱號的楊秀蓮分享,因為一封標題寫著「漂鳥計畫─赴美學英文」的電子郵件,而開啟他的學佛生涯。他也坦言因個性直來直往,時常在對談中無意間觸犯對方地雷,因此學佛後最大的改變,「應該是從『很不會說話』,到『不太會說話』吧!」

「很多時候,煩惱來自於自己的不足。」楊秀蓮表示,剛在青年總團工作時,由於對操作系統的不熟悉,直到活動開始前,一切場地仍未準備完全。也直言,在青年團的學習經驗一直處於「趕鴨子上架」的狀態,時常有許多惶恐、不安,但他學習在遇到問題的當下,念頭是「如何將任務圓滿?」而不再只想著自己的不足。

「大師推動教育這件事,是個契機!」陳俗均分享,2016年發生的「小燈泡事件」,是他發願要成為講師的原因,適逢國際佛光會推行「生命教育十堂課」,於是他發願要講100場、總數超過5萬人的校園講座,而他要影響的不只是同學,更想影響老師。

陳俗均表示,他曾經1周到學校演講5場,演講後便去拜訪附近的客戶,這樣工作與演講兩不相誤。也透露自己曾為了7分鐘的演講,練習了70個小時,因為「一件事情如果一直沒有成功,一是努力累積的不夠,二是因緣不成熟,所以只能繼續努力。」

最後,主持人也請幾位與談人送一句話給在場青年作為勉勵,唐鈺原與楊秀蓮表示,要「不忘初心」,透過心境的轉換,希望大家都能找到「心」最原始的狀態;陳玉霜及古嘉琦勉勵大家「堅持」、「廣結善緣」,唯有自助,才能助人,創造屬於自己的生命,未來精彩可期;陳俗均則以《華嚴經》中「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表示「你的未來如何,就看你的心怎麼畫!」
12345678910第8 / 2556頁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