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通訊社

2025年10月13日 星期一
星雲大師全集
首頁 > 新聞專題 > 寶島采風> 〔寶島采風〕海不揚波澤蓬萊 北港靈祠冠闔台

寶島采風

字級

〔寶島采風〕海不揚波澤蓬萊 北港靈祠冠闔台

【人間社 周美瑩 雲林報導】 2022-07-04
雲林北港因媽祖信仰而聲名遠播,向來有「北港媽祖,鯤鯓王爺」之說,每年農曆三月「迓藝閣、瘋媽祖」的盛大繞境活動家喻戶曉,甚至衍生「北港廟壁-畫仙」、「北港香爐-大耳」等歇後語,是一個充滿宗教風情的小鎮。

北港舊名「笨港」,是明末清初台灣重要港口之一,康熙年間《諸羅縣志》記載:「笨港街,台屬街市,此為最大」、「商船輳集,載五穀貨物」;乾隆年間《台灣府志》更記載:「笨港街,俗稱小台灣」,可見當時繁華。

根據北港文化歷史工作者紀雅博撰寫的《尋根探源話笨港》一書記載,笨港自明朝天啟元年(1621年)由顏思齊率眾開墾,於今北港、水林設立十寨,為漢人大規模移民台灣之始。如今北港圓環仍有「顏思齊先生開拓台灣登陸紀念碑」。

神昭海表 宗教建築之美
清朝詩人施瓊芳寫的〈北港進香詞〉有「北港靈祠冠闔台」詩句,其中「北港靈祠」指的就是朝天宮。相傳清康熙33年(1694年)臨濟宗樹璧禪師自福建湄洲「朝天閣」迎請媽祖金身來台,在笨港登陸,居民懇留神像,並懇請樹璧禪師主持祀事,後於康熙39年(1700年)建廟。

朝天宮因北港溪多次氾濫,加上1894年北港街發生大火、1904年斗六大地震而嚴重損毀,經多次重建才得以保存。現今「一埕七院四落八殿」的廟貌,是由漳州首席木匠師陳應彬擔綱建造,於日治大正元年(1912年)完工。

朝天宮擁有許多古匾,包括雍正御筆「神昭海表」、光緒帝御筆「慈雲灑潤」、福建水師提督王得祿所提「海天靈貺」等匾額;殿內石雕、木刻精美,雕飾繁複。每年農曆三月的「真人藝閣」繞境遊行,以及白沙屯媽祖徒步進香,都是媽祖祭典中的亮點。

花燈原鄉 源自巷弄燈會
北港花燈可追溯自清代,早年是由民眾自動發起,日治時代的醫生詩人兼作家賴和,曾撰寫〈北港竹枝詞〉描述北港朝天宮元宵燈會的盛況。朝天宮於1965年舉辦第一屆元宵花燈展,首度加入電動花燈,賞燈人潮絡繹不絕,曾風靡全台,因此被喻為花燈原鄉。

歷史建築 三層自來水塔
日治時期,因北港朝天宮香火鼎盛,市街發展蓬勃,民生用水需求日益增加,因此於昭和4年(1929年)開始興築自來水廠,翌年完成,為當時全台最進步的自來水廠之一,廠內設有一座三層水塔,為雲林縣歷史建築。

這座三層式水塔,第一、二層為十角型構造,每邊各開有一扇拱型窗,第一層為辦公室,第二層為會議室,第三層為圓柱形儲水塔。當時這樣的水塔建築,台灣地區只有澎湖及北港兩座,如今只剩北港依然留存。

山東溯源 武德宮添傳奇
北港武德宮主祀武財神趙公明,相傳道光年間由先民奉請武財神金身渡海來台,後因戰亂等因素,導致金身沒入地下長達百年,後來由中醫師陳茂霖透過扶乩方式,始為財神爺重塑金身,並慷慨捐地、出資興建武德宮。

武德宮的建築、殿堂對聯及所有決策,全由神明扶鸞指示。1977年,陳茂霖僅靠一篇鸞文,即率團至山東齊河縣趙官鎮祖廟探源,但祖廟早已毀損;返台後,武財神透過扶鸞出筆,以北港作為祖廟,更是令人嘖嘖稱奇。

百年甕牆 大地震未傾倒
共和街與安和街交界處有一座「甕牆」,是清朝郊商顏東義宅第圍牆的一部分。道光年間,顏家在北港「暗街仔」建宅第,以壓艙的酒甕築成圍牆,1904年斗六發生大地震,顏家在重修宅第時,未傾倒的甕牆被留下。

顏家以開設土壟間(碾米廠)、油車行(油廠)、糖廊致富,其宅第所在的共和街舊名「蕃簽市」、安和街稱稱「暗街仔」,是昔日北港販售蕃簽、米糧及百貨的市街,由於街道狹窄,陽光照射不到,因此稱為「暗街仔」。
12345678910第6 / 23頁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