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通訊社

2025年10月19日 星期日
星雲大師全集
首頁 > 新聞專題 > 寶島采風> 〔寶島采風〕關西小鎮 客家風情八大景

寶島采風

字級

〔寶島采風〕關西小鎮 客家風情八大景

【人間社 葉淑美 新竹報導】 2021-12-21
新竹關西風景秀麗,據說地形神似彩鳳飛翔,因此古時有「啣彩鳳」雅稱;又因物產豐饒,取之不盡,猶如甕中取鹹菜,又稱「鹹菜甕」。由於「啣彩」、「鹹菜」發音與日語「關西」同音,1920年改名「關西」迄今。

關西鎮最早的開發史,可溯自清乾隆58年(1793年),由福建泉州人陳智仁取得墾權,墾號「連際盛」,墾地初名「美里庄」;翌年陳智仁因墾地屢遭原住民侵擾,於是放棄墾權,改由竹東開墾頭人衛阿貴續墾,改名「新興庄」。

1821年衛阿貴病逝,其子嗣以「衛壽宗」為墾號,繼續開墾,直到道光30年(1850年)完成墾殖,改為「鹹菜甕庄」。後來逐步發展,從庄改為街,名為「鹹菜甕街」,隸屬於新竹縣竹北堡。

至於地名「啣彩鳳」的由來,相傳清朝年間,有諸羅知縣赴竹塹(新竹)巡視,取道竹東,見關西地形猶如啣彩鳳,因此得名。《新竹縣志》記載「關西當時附近河川魚產富饒、山野鳥獸繁殖,任憑取之不盡,宛然甕中取鹹菜,隨手可得,故名。後轉書『鹹菜甕』為『咸菜硼』、『啣彩鳳』等名。」

石店老街 化身藝術園區
清嘉慶17年(1812年),地方籌建三界廟,即今「太和宮」前身。太和宮的石柱上,留有先賢寫的對聯「德遍村莊曾記復興歌美里,榮膺詔誥啣彩鳳翥關西」,將地名「美里庄」、「啣彩鳳」、「關西」寫入對聯中。太和宮於1895年遭焚毀,1929年遷至東興里重建,建築內外的剪黏、泥塑、交趾陶深具藝術價值。

關西有傳統的客家三合院、閩式建築、日治時期官舍,別具風情。舊關西分駐所前的中正路,早年有幾家打石店,又名「石店子老街」,號稱全台最窄、最短的中正路;古老的巷弄,如今已化身為時光長廊,目前有多家藝術文創店進駐。

位於中正路上的舊關西分駐所,原為「太和宮」舊址,1920年建成,入口有三角形山牆,兩側有西洋幾何圖案浮雕,屬於「興亞樣式」建築,以前有「關西銀座」之稱。舊關西分駐所宿舍建築群,於2009年列為新竹縣定古蹟,周邊則規劃為關西古蹟藝術園區。

關西八景 遊賞名山勝水
關西鎮有八大景,分別為:《帽盒翔蝙》─關西蝙蝠洞、《馬武連峰》─馬武督探索森林、《潮音聽鐘》─潮音禪寺、《南橋踏月》─東安古橋、《文祠遠眺》─文昌祠、《天峰曉望》─上南片田園風光、《彩鳳啣書》─鳥嘴山、《澄潭垂釣》─鳳山溪與牛欄河。

關西八大景源自1964年關西陶社的8首《關西八景詩》而得名。關西陶社於1924年成立,取詩可以陶冶性情而名「陶社」,是新竹縣三大詩社之一,早年常與新埔「大新吟社」、湖口「同光吟社」進行詩人聯吟。

「東安古橋」橫跨牛欄河,舊稱「彩鳳橋」,為關西八景《南橋踏月》所在。由於過去牛欄河上的木橋常被洪水沖毀,1935年8月完成五拱石橋,後來又因運輸需求,2003年在舊橋旁另築同樣的拱形新橋,形成新舊石橋並列景觀。

石橋旁是牛欄河親水公園,隨著四季變化,春天開紫色的苦楝花;夏天有花旗木的粉紅、阿勃勒的金黃;秋天則是台灣欒樹變紅的季節;冬天有金黃色的苦楝果掛滿枝頭,是一座美麗的公園。

羅屋書院 客家文化搖籃
南山里有鳳山溪流貫,溪水流淌過攔沙壩,形成美麗的水簾。羅屋書院位於南山里上南片,早期稱為「河背大樹下新屋」,是上南片唯一的門樓,南片即客家話的「那邊」,上南片指的是鳳山溪北端。

羅屋書院約自1904年起造,費時12年始完成,宅第完成之後,曾經有許多羅家子弟在此讀書習字,書院保留客家傳統文化藝術,有美麗的石雕與精緻的木雕、花磚與泥塑,是一座珍貴的百年三合院古厝。

座落於關西車站旁的鄭氏祠堂,是一棟燕尾式三合院的客家建築,正屋後方有一棵老荔枝樹,搭配紅色的屋瓦牆面,以及用鵝卵石鋪地的天井,古色古香,1991年核定為新竹縣三級古蹟。

關西天主堂位於北斗里正義路上,擁有歌德式尖形拱門,以及美麗的花飾鏤空窗格,教堂高聳削瘦,是關西鎮上最明顯的地標。1954年有4位外籍神父在此傳道,近年來有電視連續劇、偶像劇借景拍攝,使得關西天主堂聲名遠播。

關西的仙草享有盛名,是全台最大的仙草產區,農民以「一年水稻,一年仙草」的水旱田輪耕方式種植,由於仙草怕潮濕,農民因此將田土堆高,形成長壟,以利排水。秋天的仙草,會開出淡紫色的花穗,夢幻般的淡紫色仙草田,與金黃色的稻田交織,美不勝收。
12345678910第5 / 22頁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