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通訊社

2025年09月14日 星期日
星雲大師全集
首頁 > 教育人文> 第24期短期研究班 聚焦探討《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核心思想

教育人文

字級

第24期短期研究班 聚焦探討《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核心思想

【人間社 李慧琳 高雄大樹報導】 2025-06-30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辦之第24期徒眾短期研究班,已於6月22日至27日在藏經樓舉行。本期課程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為核心教材,旨在引領學員深入理解書中思想架構與實踐精神,特別邀請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與佛光山南華大學宗教學研究所教授兼人文學院院長呂凱文,從不同視角剖析本書的學術價值與當代意涵,並邀請本書主筆群分享編撰歷程,與學員面對面交流互動。

課程中,妙凡法師從歷史演進角度出發,闡釋人間佛教自釋迦牟尼佛以來即強調「關注人生、面對現實」的核心精神,傳入中國後融合中華文化,逐漸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人間佛教。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秉持此精神,結合文化教育、慈善事業、共修與國際弘法,推動佛教走向制度化與全球化,更使佛法成為安頓現代人心靈的「希望工程」。

談及《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的編纂緣起,妙凡法師表示,《星雲大師全集》共計395冊,完整記錄星雲大師90年的弘法歷程,而《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則如一幅導覽圖,以十大主題為綱領,從理論建構、弘法實踐、僧團與信眾培育,到現代轉型與國際弘傳,全面呈現大師在面對宗教現代化課題時展現的圓融智慧與實踐力量,協助學人掌握人間佛教的核心義理。

呂凱文則以「從佛教典範轉移角度論星雲模式的人間佛教」為題,透過《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三冊內容與《星雲大師全集》中節選的重要講演逐章對照,進行初步理論分析。呂凱文指出,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模式,正體現出當代佛教從傳統向現代的典範轉移,兼具系統建構與實踐導向。

在這一模式中,星雲大師不僅重構佛教的理論體系,更積極改革僧團制度、推動文化整合與國際弘法,提出「三好」、「四給」等生活化倫理,使佛教不再侷限於寺院,而成為與現代社會緊密互動的宗教實踐。呂凱文強調,這種結合理論詮釋與現實操作的模式,為佛教在全球多元文化語境中提供了轉化的可能。

藉由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章節內容與《全集》講演資料的交互閱讀,呂教授指出可清楚觀察星雲大師如何將個人思想實踐上升為制度範式,進而構築一套具備當代表述力的人間佛教知識結構。此一研究方法也為未來相關學術探索提供了重要參考路徑。

此外,課程亦安排《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主筆群與學員進行分組交流,深入講解各章撰寫重點與背後的大師思想,並引導學員共同思索:星雲大師如何帶領弟子走出叢林、走向世界。其中佛光山澳紐總住持滿可法師分享心得表示,歷屆佛光會世界會員大會所定主題,如「平等與和平」、「尊重與包容」,正是大師引領弟子實踐佛法本土化與國際化的行動軌跡,也成為弟子時時反省自我、確認修行方向的重要指南。透過此次課程,學員不僅深化對內容的理解,更重新體會人間佛教作為思想、制度與生命實踐的深層力量。
12345678910第4 / 434頁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