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 大
- 中
- 小
圖說:永光法師以音樂藝術的弘法方式,讓菲律賓青年翻轉生命。 人間社記者葛家齊攝
圖說:佛光山叢林學院院長妙南院長分享自己從老師到法師的歷程,勉勵青年勇敢跨出舒適圈,給自己重新出發的機會。 人間社記者陳聖冠攝
圖說:佛光淨土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慧知法師,在工程建設中體悟佛法,透過推廣體育傳遞三好理念。 人間社記者陳建勳攝
圖說:身為人間佛教翻譯使者的妙光法師,給予青年勉勵,面對挑戰多變的時代,每個人至少要吸收兩種語言,用兩個腦袋來看世界。 人間社記者楊才萱攝
圖說:擁有佛光青年經歷的慧屏法師,以平易近人的話語,與青年分享人生的課題與青年團務的經營。 人間社記者葛家齊攝
圖說:信眾監院室監院覺善法師,致力於英文弘法、文教推動,將人間佛教帶入澳洲,分享如何吸引外國人學佛。 人間社記者葛家齊攝
圖說:佛光山都監院二單書記慧讓法師,曾任職於國際知名會計公司,擁有百萬年薪的他,發現擁有再多的錢財也買不到從佛法中得到的快樂。 人間社記者葛家齊攝
圖說:佛光山禪淨法堂堂主慧思法師,談吐深具幽默與智慧,告訴青年如何以禪心定力面對人生的挑戰。 人間社記者楊才萱攝
圖說:大慈育幼院副院長林振瑜分享自己從極度自我封閉到現在從事社會服務的過程,還有在育幼院與孩子的相處之道。 人間社記者陳聖冠攝2020中華佛青幹部共識營 學習善財童子53參
2020-12-22
「生活處處都是修行道場,每個人都是一尊佛,都有你能學習的地方。」佛門中善財童子為了求法,尋訪了53位來自各行各業的善知識。12月19日午後的佛光山上也出現了一百多位善財童子,四處尋訪佛門中10位善知識,一場場充滿了佛法智慧的精彩對話,就此展開。
尋訪善知識課程講師分別為菲律賓佛光山總住持永光法師、佛光山都監院頭單書記曁義工會會長慧屏法師、佛光山都監院二單書記慧讓法師、佛光淨土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慧知法師、佛光山叢林學院女眾學部副院長覺軒法師、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曁國際中心執行長妙光法師、佛光山禪淨法堂堂主慧思法師、信眾監院室監院覺善法師、佛光山大慈育幼院副院長林振瑜。
有星雲大師首席翻譯官之稱的妙光法師,其獨到的翻譯功夫是許多青年最好奇的地方,青年請益妙光法師如何能像他一樣勝任翻譯任務以增進翻譯能力?妙光法師告訴青年,這是個斜槓、跨領域,需要挑戰多元任務的時代,每個人其實至少要吸收兩種語言,用兩個腦袋來看世界。妙光法師強調,一般來說語言的目的是用來溝通、表達想法,但佛門語言不只是溝通,它「一定要啟發有意義的行為」,也就是聽聞法後,要讓自己能夠產生改變,修正自己不適當的行為。
另外一位善知識是覺軒法師,年輕時曾有導演夢想,但因為曾歷經生死就在一線間的過程,他選擇跨入生死研究領域,後而進入佛門。青年請益腦袋裝滿創新及創意思維的覺軒法師,有時候青年團辦了一個有意義的活動,但回應及回饋卻不夠踴躍,該怎麼辦?覺軒法師比喻這就像「拍了好片,卻不賣座」,活動舉辦像電影叫好不叫座時,不用先否定自己,是不是先做個檢視,看看是不是宣傳不夠?是不是活動過程沒有詳細規劃等等,最重要是要回頭看看自己的活動最終目標是什麼?當你清楚活動目標的正確性跟未來性是什麼,就不會對眼前的挫敗感到挫折。
「法師和老師有何不同?」「辭職時,是否擔心自己做錯決定?」曾在小學擔任教職6年的妙南法師認為社會的規範準則無法讓生命喘息,為了讓自己看得更清楚生命,28歲決定就讀叢林學院。妙南法師提到,法師是以法為師,著重生命價值的終極目標,每個緣起都有佛法的存在,彼此互相為師,達到生活的平衡。雖然大家稱老師是鐵飯碗,無法被帶走,但實際上不會被帶走的是法身慧命。她表示,樹木能經歷從有到無,從無到有的巨大轉變,但反觀人卻太習慣於舒適圈,為何人們不能重新開始,接受挑戰?
林振瑜分享,在育幼院工作11年的經驗,他坦白過去極度的自我封閉,但因為就讀叢林學院而找到信仰的力量,遇到挫折能夠很快的轉念。孩童不好帶,相處溝通常會遇到關卡,但能運用同儕的力量,打開心胸,不執著眼前,陪伴孩子度過難關才是最重要。
曾到菲律賓與光明大學學生交流的小港青年分團長蘇品瑄分享,對於菲律賓青年的表演印象深刻,聆聽永光法師敘述菲律賓弘法故事,如何透過音樂弘法,轉變這些學生的生命,也翻轉了大眾對於佛教的觀感,讓她宛如又回到菲律賓與學生相處。
尋訪善知識課程講師分別為菲律賓佛光山總住持永光法師、佛光山都監院頭單書記曁義工會會長慧屏法師、佛光山都監院二單書記慧讓法師、佛光淨土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慧知法師、佛光山叢林學院女眾學部副院長覺軒法師、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曁國際中心執行長妙光法師、佛光山禪淨法堂堂主慧思法師、信眾監院室監院覺善法師、佛光山大慈育幼院副院長林振瑜。
有星雲大師首席翻譯官之稱的妙光法師,其獨到的翻譯功夫是許多青年最好奇的地方,青年請益妙光法師如何能像他一樣勝任翻譯任務以增進翻譯能力?妙光法師告訴青年,這是個斜槓、跨領域,需要挑戰多元任務的時代,每個人其實至少要吸收兩種語言,用兩個腦袋來看世界。妙光法師強調,一般來說語言的目的是用來溝通、表達想法,但佛門語言不只是溝通,它「一定要啟發有意義的行為」,也就是聽聞法後,要讓自己能夠產生改變,修正自己不適當的行為。
另外一位善知識是覺軒法師,年輕時曾有導演夢想,但因為曾歷經生死就在一線間的過程,他選擇跨入生死研究領域,後而進入佛門。青年請益腦袋裝滿創新及創意思維的覺軒法師,有時候青年團辦了一個有意義的活動,但回應及回饋卻不夠踴躍,該怎麼辦?覺軒法師比喻這就像「拍了好片,卻不賣座」,活動舉辦像電影叫好不叫座時,不用先否定自己,是不是先做個檢視,看看是不是宣傳不夠?是不是活動過程沒有詳細規劃等等,最重要是要回頭看看自己的活動最終目標是什麼?當你清楚活動目標的正確性跟未來性是什麼,就不會對眼前的挫敗感到挫折。
「法師和老師有何不同?」「辭職時,是否擔心自己做錯決定?」曾在小學擔任教職6年的妙南法師認為社會的規範準則無法讓生命喘息,為了讓自己看得更清楚生命,28歲決定就讀叢林學院。妙南法師提到,法師是以法為師,著重生命價值的終極目標,每個緣起都有佛法的存在,彼此互相為師,達到生活的平衡。雖然大家稱老師是鐵飯碗,無法被帶走,但實際上不會被帶走的是法身慧命。她表示,樹木能經歷從有到無,從無到有的巨大轉變,但反觀人卻太習慣於舒適圈,為何人們不能重新開始,接受挑戰?
林振瑜分享,在育幼院工作11年的經驗,他坦白過去極度的自我封閉,但因為就讀叢林學院而找到信仰的力量,遇到挫折能夠很快的轉念。孩童不好帶,相處溝通常會遇到關卡,但能運用同儕的力量,打開心胸,不執著眼前,陪伴孩子度過難關才是最重要。
曾到菲律賓與光明大學學生交流的小港青年分團長蘇品瑄分享,對於菲律賓青年的表演印象深刻,聆聽永光法師敘述菲律賓弘法故事,如何透過音樂弘法,轉變這些學生的生命,也翻轉了大眾對於佛教的觀感,讓她宛如又回到菲律賓與學生相處。
最新消息
《星雲大師全集》【傳記】 百年佛緣──生活篇.我的交通工具4-4
2025-11-21光明大學新生 勇奪歌唱大賽殊榮
2025-11-20紐約松鶴學苑結業 展現學習生命力
2025-11-20菲律賓三好校園頒獎 教育局肯定三好啟迪和諧
2025-11-20贈《獻給旅行者365日》寶典 禧榕軒大飯店共成文化善行
2025-11-20宏法社贈書三校 以閱讀陪伴偏鄉學童展開心靈旅行
2025-11-20金剛寺公益贈香米 實踐三好傳關懷
2025-11-20達拉斯出席土耳其教會感恩餐會 推動跨宗教交流與友誼
2025-11-20金門縣文化局參訪佛館 期許打造有血緣、文化、慈悲的島嶼
2025-11-20高雄市調查處參訪佛館 佛門公門目標都為社會祥和
2025-11-20
相
關
消
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