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 大
- 中
- 小








〔寶島采風〕焚風故鄉迎山海 人文慢旅續風采
2025-10-07
位於台東縣南端的大武鄉,夏季常會發生俗稱「火燒風」的焚風,氣溫屢創全台紀錄,因此有「焚風故鄉」之稱。然而大武並非僅與高溫畫上等號,它有遼闊的太平洋、巍峨山脈、森林湖泊、遊憩區等,成為南迴公路上的熱門景點。
大武鄉是排灣族原鄉之一,舊稱「巴塱衛」(Palangoe/Panglui),即排灣語「拿棒子打」的意思。相傳早年排灣族人自中央山脈遷徙至大武溪口,為了避開溼地與沼澤,會拿棒子敲打地面,以分辨適不適合居住,因此得名「巴塱衛」。
清代古道 遺留人文遺址
清同治13年(1874年)牡丹社事件發生後,清廷進行開山撫番政策。光緒8年(1882年)由清朝官員周大發等人監修的「楓港卑南道」,就是經由大武進入台東。由於道路起點有三條崙石頭營屯軍駐防,因此也稱為「三條崙古道」。
國學大師胡適的父親胡鐵花,於光緒19年(1893年)奉派擔任「台東直隸州」知州,就是利用「三條崙古道」前往台東述職。「三條崙古道」於日據時代改稱「浸水營古道」,是清代開闢橫越中央山脈的古道中,使用率最高、最久的一條道路。
這條古道西起屏東枋寮鄉水底寮,東至台東縣大武鄉加羅板部落。古道從早年的原住民交易通道,歷經時代變遷,走過其間的有原漢族群、清朝官兵、外國傳教士、日本人等,如今古道沿途仍留有「出水坡遺址」、「浸水營日警駐在所」等遺址。
台東門戶 社區轉型重生
大武鄉位於山與海的分界上,是自南迴公路進入台東縣境的第一塊平地,因此有「台東門戶」之稱。過去各項產業蓬勃發展,直到1992年南廻鐵路開通、台汽客運大武站1998年廢站之後,產業迅速沒落,區域經濟進入衰退期。
然而大武人面對衰退,並未消沉。隨著南迴公路拓寬,縮短往來台東路程,沿線觀光更加熱絡,社區發展協會號召居民提供閒置老屋,透過經費補助整修,轉型為書屋、社區服務中心、手作教室等空間,讓文化再次在街巷間流動。
大武之心 南迴驛新地標
鄰近漁港的「大武之心南迴驛」休息站,是近年最受矚目的新地標。建築以燈塔意象設計,內有旅遊諮詢、藝術季展、景觀餐飲與賞山望海平台,規模媲美高速公路休息站。這裡不只是旅人的補給站,更是地方創生與觀光服務的重要平台。
金龍湖畔 候鳥生態樂園
大武的自然景觀中,金龍湖堪稱亮點。金龍湖原名「大埤湖」,由湧泉及山間溪水匯集而成,占地約6公頃。湖區被森林與草原圍繞,放牧水牛與候鳥構成一幅生態圖畫。每年秋冬,候鳥群聚南遷,是賞鳥、散步、單騎環湖的好去處。
彩繪村落 天橋海景共賞
2009年莫拉克風災後,大竹村富山部落居民遷至大武村永久屋。2011年知名油漆品牌發起「Let’s Color色彩改造計畫」贊助彩繪社區,其中最吸睛的是放射狀彩繪民宅,以及彩繪後的大武天橋,成為拍照打卡熱點。登上天橋遠眺,可見日出、日落與太平洋壯麗海景。
浪漫濱海 景觀文化美學
位於台9線420公里處,濱臨太平洋的「9420大武濱海公園」,取自公路里程數諧音「就是愛你」。園區內有寬闊草地、原生植物、濱海步道、裝置藝術地景等,可欣賞中央山脈(山盟)、太平洋(海誓),成為戀人打卡的浪漫地標。
另外,位於台9線433公里處的大鳥休憩區,以清水模建築與排灣文化意象,打造雙層景觀平台,搭配夜間燈光點綴,榮獲「2024國家卓越建設獎」金質獎,象徵大武兼具美學與文化的新風貌。
時代印記 氣象古蹟留痕
日據時期設立的大武氣象站,曾是台灣東南海域重要觀測據點。2020年7月25日,測得高達攝氏40.2度的氣溫紀錄,成為「全台最熱氣象站」。其方形風力塔建築,至今仍是大武街的地標。
隨著氣象政策調整,2024年9月底氣象站轉型為無人自動測站,歷史任務雖告一段落,卻留下獨特的歷史印記。
大武鄉是排灣族原鄉之一,舊稱「巴塱衛」(Palangoe/Panglui),即排灣語「拿棒子打」的意思。相傳早年排灣族人自中央山脈遷徙至大武溪口,為了避開溼地與沼澤,會拿棒子敲打地面,以分辨適不適合居住,因此得名「巴塱衛」。
清代古道 遺留人文遺址
清同治13年(1874年)牡丹社事件發生後,清廷進行開山撫番政策。光緒8年(1882年)由清朝官員周大發等人監修的「楓港卑南道」,就是經由大武進入台東。由於道路起點有三條崙石頭營屯軍駐防,因此也稱為「三條崙古道」。
國學大師胡適的父親胡鐵花,於光緒19年(1893年)奉派擔任「台東直隸州」知州,就是利用「三條崙古道」前往台東述職。「三條崙古道」於日據時代改稱「浸水營古道」,是清代開闢橫越中央山脈的古道中,使用率最高、最久的一條道路。
這條古道西起屏東枋寮鄉水底寮,東至台東縣大武鄉加羅板部落。古道從早年的原住民交易通道,歷經時代變遷,走過其間的有原漢族群、清朝官兵、外國傳教士、日本人等,如今古道沿途仍留有「出水坡遺址」、「浸水營日警駐在所」等遺址。
台東門戶 社區轉型重生
大武鄉位於山與海的分界上,是自南迴公路進入台東縣境的第一塊平地,因此有「台東門戶」之稱。過去各項產業蓬勃發展,直到1992年南廻鐵路開通、台汽客運大武站1998年廢站之後,產業迅速沒落,區域經濟進入衰退期。
然而大武人面對衰退,並未消沉。隨著南迴公路拓寬,縮短往來台東路程,沿線觀光更加熱絡,社區發展協會號召居民提供閒置老屋,透過經費補助整修,轉型為書屋、社區服務中心、手作教室等空間,讓文化再次在街巷間流動。
大武之心 南迴驛新地標
鄰近漁港的「大武之心南迴驛」休息站,是近年最受矚目的新地標。建築以燈塔意象設計,內有旅遊諮詢、藝術季展、景觀餐飲與賞山望海平台,規模媲美高速公路休息站。這裡不只是旅人的補給站,更是地方創生與觀光服務的重要平台。
金龍湖畔 候鳥生態樂園
大武的自然景觀中,金龍湖堪稱亮點。金龍湖原名「大埤湖」,由湧泉及山間溪水匯集而成,占地約6公頃。湖區被森林與草原圍繞,放牧水牛與候鳥構成一幅生態圖畫。每年秋冬,候鳥群聚南遷,是賞鳥、散步、單騎環湖的好去處。
彩繪村落 天橋海景共賞
2009年莫拉克風災後,大竹村富山部落居民遷至大武村永久屋。2011年知名油漆品牌發起「Let’s Color色彩改造計畫」贊助彩繪社區,其中最吸睛的是放射狀彩繪民宅,以及彩繪後的大武天橋,成為拍照打卡熱點。登上天橋遠眺,可見日出、日落與太平洋壯麗海景。
浪漫濱海 景觀文化美學
位於台9線420公里處,濱臨太平洋的「9420大武濱海公園」,取自公路里程數諧音「就是愛你」。園區內有寬闊草地、原生植物、濱海步道、裝置藝術地景等,可欣賞中央山脈(山盟)、太平洋(海誓),成為戀人打卡的浪漫地標。
另外,位於台9線433公里處的大鳥休憩區,以清水模建築與排灣文化意象,打造雙層景觀平台,搭配夜間燈光點綴,榮獲「2024國家卓越建設獎」金質獎,象徵大武兼具美學與文化的新風貌。
時代印記 氣象古蹟留痕
日據時期設立的大武氣象站,曾是台灣東南海域重要觀測據點。2020年7月25日,測得高達攝氏40.2度的氣溫紀錄,成為「全台最熱氣象站」。其方形風力塔建築,至今仍是大武街的地標。
隨著氣象政策調整,2024年9月底氣象站轉型為無人自動測站,歷史任務雖告一段落,卻留下獨特的歷史印記。
最新消息
「秋月禪心」英語茶禪夜 各族裔共襄盛舉
2025-10-09屏榮高中生命教育十堂課講座 從服務看未來與希望
2025-10-09新加坡佛光山攜手校園 弘揚中華文化
2025-10-09敬老尊賢情滿人間 印支長者南天講堂沐佛光
2025-10-09佛光大學與宜蘭縣防災士協會 簽署區域聯防開啟韌性新篇章
2025-10-09西來寺慶中秋 明月映心光共聚佛光情
2025-10-09多倫多佛光山中文學校中秋文化課 撒播善美和歡喜
2025-10-09倫敦佛光山中秋朝山 行門淨心共修法喜
2025-10-09佛光緣美術館台中館 黑白之間-謝輝龍書法創作展
2025-10-09佛光山大明寺、宏法社 獲頒苗栗縣績優宗教團體
2025-10-09
相
關
消
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