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通訊社

2025年11月06日 星期四
星雲大師全集
首頁 > 新聞專題 > 三好校園> 〔寶島采風〕雨夜花翠影婆娑 綠顏如詩映清波

三好校園

字級

〔寶島采風〕雨夜花翠影婆娑 綠顏如詩映清波

【人間社 葉淑美 新竹報導】 2025-11-03
芎林鄉位於新竹縣中央偏西,是全縣面積最小的行政區,丘陵、台地交錯,溪水縱橫,山光水色相映成趣。「稻熟金黃翻浪,遠望白帆點點」的田園景緻,正是「台灣歌謠之父」鄧雨賢筆下對芎林的描繪,展現客庄特有的恬靜與詩意。

芎林古稱「九芎林」,因九芎樹蒼蔚成林而得名。乾隆末年漢人入墾時,以「公館」為開拓據點,日據初期仍稱「九芎林庄」,到了大正9年(1920年)地方人士以「九芎」諧音「久窮」,寓意不祥,於是去「九」字,定名為「芎林」。

芎林昔日為稻米重要產地,所出產的優質米,曾被選為進貢日本天皇御用的「貢米」。早年碾米廠規模龐大,利用水力推動水車碾米,碾米量驚人,其中最大的水車直徑達5.35公尺,但隨著碾米業式微,如此巨大的水車已不復見。

百年石橋 行善積德餘風
世居鹿寮坑的湯姓家族,於乾隆43年(1778年)渡海來台,道光年間輾轉到九芎林開墾定居。第19世祖湯湧聯熱心公益,為了改善交通、水患問題,在鹿寮坑溪創建7座石造拱橋,然而隨著時代變遷,如今僅存「湧聯橋」。

鹿寮坑因昔日野鹿成群而得名,這座山環水繞的客家山村,至今仍保留傳統夯土建築、水圳古道與濃厚人文風情;街頭電桿上的鹿角圖騰、路旁的裝置藝術,展現地方創意。村落自然景觀秀麗,是健行與生態旅遊秘境。

跨越九芎溪的「呈甘橋」,是一座三拱式石橋。前身「積德橋」建於清嘉慶23年(1818)年,歷經多次改建,日本大正12年(1923年)地方發起重建,近千人捐款,主要捐款人為呈星公、甘照財,因而改名「呈甘橋」。

文風鼎盛 傳承百年香火
芎林地方雖小,自古以來卻是竹塹地區的人文重鎮。小小的鄉間曾有過二、三十間私塾,其中以光緒2年(1876年)所建的「文林閣」最具代表性。早在同治年間,舉人鄧兆熊即設「文林社」,以文會友,後來地方創建文祠,即禮聘鄧兆熊為教師。

台灣作曲家鄧雨賢,即為「文林社」創辦人鄧兆熊的曾孫。昔日鄧雨賢曾在芎林國小教書,住在文林閣廂房。如今,每逢考季,考生總會帶著蔥、蒜、芹菜前往參拜,象徵「聰明、會算、勤快」,並將准考證與文具陳列供桌,祈求考運亨通。

松林映樂 永續台灣歌謠
有「台灣歌謠之父」美譽的鄧雨賢(1906-1944),一生創作近百首歌曲,代表作有〈雨夜花〉、〈望春風〉、〈月夜愁〉、〈四季紅〉,合稱「四月望雨」,感動無數世代。

芎林鄉公所為紀念這位音樂巨匠,將昔日國軍807醫院舊址,改建為「鄧雨賢音樂文化公園」。園區內保留國軍精神堡壘、涼亭與國徽等歷史遺跡,並設有紀念亭、露天舞台、鄧雨賢手稿展區與環園棧道等,讓遊客在松林間感受音樂之美。

飛鳳展翼 山林四季風華
飛鳳山橫跨芎林鄉與新埔鎮,山勢平緩,林木蓊鬱,因山形如鳳凰引頸展翼而得名。飛鳳山四季花木競妍,春可賞花、夏日避暑、秋天登高、冬季賞梅,昔日為新竹八景「飛鳳探梅」所在。

飛鳳山有代勸堂、雲谷寺等百年寺廟,另有感應橋、新鳳池、蓮池等景點,沿途鳥鳴花香,自然生態豐富,人文景觀交融。登頂後可俯瞰芎林聚落,遠眺角板山、五指山等層巒疊翠,天氣晴朗時甚至可遙見台北101大樓。

柑橘飄香 古廟信仰香火
芎林農產以柑橘最具代表性,海梨柑、桶柑、砂糖橘等果香四溢,新品種三寶柑、蜜橙更添風味;冬季柑橘展售、春季番茄文化節輪番登場,讓芎林成為體驗農村風光與文化魅力的好去處。

福昌宮創建於1784年,是芎林地區最早的三山國王信仰中心,由先民自廣東揭陽迎回香火供奉。廟旁有一棵600餘歲的樟樹,樹幹巨大,見證歷史悠久香火傳承。

地方後來又建廣福宮三山國王廟,成為芎林七村的信仰核心。廣福宮歷經多次修繕,廟內石碑林立,記錄信仰興衰與族群遷徙,展現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地方凝聚力。
12345678910第1 / 18頁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