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 大
- 中
- 小







〔三好校園〕三好五正童心路 食農閱讀素養圖
2025-09-23
在彰化市郊,有一所由地方捐地創辦的小學——國聖國小,正進行一場融合閱讀、美感、健康與品德的教育行動。從田園到課堂、從地方到國際,打造「看得見的學習」,以行動證明:教育不只在課本裡,也藏在生活的每一處細節中。
國聖國小位於大肚溪南岸,地名源自明永曆年間,「國姓爺」鄭成功部的將劉國軒在此屯田掘「國姓井」;因「國姓」與台語「國聖」同音,這口井後來便稱作「國聖井」。「國聖」不僅是里名、校名,也是這所小學的精神源頭。
1959年台灣發生八七水災,大肚溪堤防潰決,災情慘重,當時的國聖里長陳木為解決學生通學困難、改善教育條件,捐地設立國聖分班,並於1970年正式獨立為國聖國小,成為地方孩子的學習基地與文化搖籃。
如今的國聖國小,以「五正」(正向情緒、正向參與、正向關係、正向意義、正向成就)、「四樂」(樂動、樂活、樂食、樂眠)與「三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為校本課程的核心架構,推動健康促進與全人教育。
在地扎根 全人教育啟航
學校設計了「國聖兒童543集點手冊」,鼓勵學生將「好習慣」、「好品德」與「健康生活」落實於日常,從感恩日記、每日運動、蔬果攝取到減少3C使用等,每一項都能換取點數參加抽獎,讓正向行為在孩子的生活中扎根。
閱讀教育則以《人間福報》為主軸進行讀報教學。透過老師與閱讀義工的協力指導,學生每日閱讀選文後,進行摘要、提問、連結生活,再經由小組討論與短評發表,訓練閱讀力、表達力與媒體識讀能力,讓文字轉化為思考與對話的工具。
佛光山「雲水書車」更定期開進校園,使學生在課餘時間能接觸更多樣化的讀物,跳脫教科書的限制,自由在文字海洋中航行,讓閱讀成為一種可親近的日常。
在品格教育方面,國聖國小結合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推動的「三好運動」,不僅在教室走廊設置「五正、四樂、三好牆」,還讓學生主動策展,將讀報所見的真善美故事轉化為圖文並茂的展板,透過雙語與數位工具詮釋所學,帶動同儕一起成長。
農學並進 深耕食農教育
除了課堂內的學習,國聖國小校園內還設有農園,各班級認領一塊地,由學生親手翻土、播種、澆水、收成,體驗「從農場到餐桌」的完整歷程。農作物採收後,除了作為營養午餐食材外,也可製成果醬,並與社區食農市集合作販賣,所得作為班級活動經費。學校也會安排學生到附近農場,體驗採草莓、毛豆收成的樂趣。
今年5月20日「世界蜜蜂日」,學校舉辦「蜜蜂與我」主題教學,邀請文彬養蜂場會長鄭瑋欣到校,從蜂箱觀察、蜂蜜品嚐、影片教學到模型解說,帶領孩子理解蜜蜂授粉對農業與自然界的影響,進一步認識生物多樣性與人類共生的課題。
食農教育更是學生的五感饗宴,不僅親手製作蘿蔔糕、包粽子、爆米花、米粉、沙拉、桑椹果汁、麻糬等地方特色食物,更從料理過程中學習尊重食物、了解來源,也理解土地與人的情感連結。這些活動不僅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也讓抽象的永續理念變得更具體,可觸、可感。
跨域連線 拓展國際視野
校長李政穎強調:「教育不只是考試與課本,而是讓孩子看見更大的世界。」為此,學校今年9月與馬來西亞吉隆坡Teras Murni國際學校簽署合作備忘錄,推動線上交流與互訪計畫,讓國聖的孩子有機會與海外同齡者共學,拓展文化交流與世界觀。
今年暑假,學校帶領學生前往菲律賓宿霧大學國小部,進行國際交流與語言學習,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
國聖國小也重視藝術與表達力的培養,設有多元社團,鼓勵學生參與社區表演與長者互動,透過接觸、對話與演出,學習人際關係與生命尊重,落實「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的教育理念。
李政穎表示,未來國聖國小將持續深化「環境×閱讀×美感×食農」四大主軸課程,並以「三好」精神為核心,鼓勵學生以故事、影像、作品等多元形式表達所學,最終目標是讓素養學習轉化為生活習慣,培養具備健康心志、環境責任與跨域溝通能力的未來公民。
國聖國小位於大肚溪南岸,地名源自明永曆年間,「國姓爺」鄭成功部的將劉國軒在此屯田掘「國姓井」;因「國姓」與台語「國聖」同音,這口井後來便稱作「國聖井」。「國聖」不僅是里名、校名,也是這所小學的精神源頭。
1959年台灣發生八七水災,大肚溪堤防潰決,災情慘重,當時的國聖里長陳木為解決學生通學困難、改善教育條件,捐地設立國聖分班,並於1970年正式獨立為國聖國小,成為地方孩子的學習基地與文化搖籃。
如今的國聖國小,以「五正」(正向情緒、正向參與、正向關係、正向意義、正向成就)、「四樂」(樂動、樂活、樂食、樂眠)與「三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為校本課程的核心架構,推動健康促進與全人教育。
在地扎根 全人教育啟航
學校設計了「國聖兒童543集點手冊」,鼓勵學生將「好習慣」、「好品德」與「健康生活」落實於日常,從感恩日記、每日運動、蔬果攝取到減少3C使用等,每一項都能換取點數參加抽獎,讓正向行為在孩子的生活中扎根。
閱讀教育則以《人間福報》為主軸進行讀報教學。透過老師與閱讀義工的協力指導,學生每日閱讀選文後,進行摘要、提問、連結生活,再經由小組討論與短評發表,訓練閱讀力、表達力與媒體識讀能力,讓文字轉化為思考與對話的工具。
佛光山「雲水書車」更定期開進校園,使學生在課餘時間能接觸更多樣化的讀物,跳脫教科書的限制,自由在文字海洋中航行,讓閱讀成為一種可親近的日常。
在品格教育方面,國聖國小結合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推動的「三好運動」,不僅在教室走廊設置「五正、四樂、三好牆」,還讓學生主動策展,將讀報所見的真善美故事轉化為圖文並茂的展板,透過雙語與數位工具詮釋所學,帶動同儕一起成長。
農學並進 深耕食農教育
除了課堂內的學習,國聖國小校園內還設有農園,各班級認領一塊地,由學生親手翻土、播種、澆水、收成,體驗「從農場到餐桌」的完整歷程。農作物採收後,除了作為營養午餐食材外,也可製成果醬,並與社區食農市集合作販賣,所得作為班級活動經費。學校也會安排學生到附近農場,體驗採草莓、毛豆收成的樂趣。
今年5月20日「世界蜜蜂日」,學校舉辦「蜜蜂與我」主題教學,邀請文彬養蜂場會長鄭瑋欣到校,從蜂箱觀察、蜂蜜品嚐、影片教學到模型解說,帶領孩子理解蜜蜂授粉對農業與自然界的影響,進一步認識生物多樣性與人類共生的課題。
食農教育更是學生的五感饗宴,不僅親手製作蘿蔔糕、包粽子、爆米花、米粉、沙拉、桑椹果汁、麻糬等地方特色食物,更從料理過程中學習尊重食物、了解來源,也理解土地與人的情感連結。這些活動不僅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也讓抽象的永續理念變得更具體,可觸、可感。
跨域連線 拓展國際視野
校長李政穎強調:「教育不只是考試與課本,而是讓孩子看見更大的世界。」為此,學校今年9月與馬來西亞吉隆坡Teras Murni國際學校簽署合作備忘錄,推動線上交流與互訪計畫,讓國聖的孩子有機會與海外同齡者共學,拓展文化交流與世界觀。
今年暑假,學校帶領學生前往菲律賓宿霧大學國小部,進行國際交流與語言學習,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
國聖國小也重視藝術與表達力的培養,設有多元社團,鼓勵學生參與社區表演與長者互動,透過接觸、對話與演出,學習人際關係與生命尊重,落實「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的教育理念。
李政穎表示,未來國聖國小將持續深化「環境×閱讀×美感×食農」四大主軸課程,並以「三好」精神為核心,鼓勵學生以故事、影像、作品等多元形式表達所學,最終目標是讓素養學習轉化為生活習慣,培養具備健康心志、環境責任與跨域溝通能力的未來公民。
最新消息
澳門佛學講座 大眾樂服兩帖法藥
2025-09-29媽祖慈航護宜蘭 環保永續淨蘭陽
2025-09-28三好藝蔬節送暖花蓮 蔬食好市集護佑大地
2025-09-28佛光山三好藝蔬節 推動淨化社會行三好
2025-09-28南屏義工講習以法相會 共研《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
2025-09-28佛光山三好藝蔬節為花蓮祈福 傳遞愛與希望
2025-09-28【星雲大師全集19】佛教管理學.叢林的管理法②
2025-09-28普門寺幸福與安樂講座 信眾悠遊於山水詩詞中
2025-09-27新馬寺辦「SPM 華文試卷作答技巧學習營」 137準考生備戰學習
2025-09-27《星雲大師全集》395冊進駐頭份國中 弘揚三好精神
2025-09-27
相
關
消
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