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 大
- 中
- 小

《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 講演集──緣起與還滅.從入世的生活到出世的生活4-3
2025-08-28
時間:1975年10月21日
地點:台北國立藝術館
1963年,印度有位中國禪師,名叫「善修」,他學習鳥窠禪師,住在佛陀入滅的涅槃場邊的大樹上,印度政府不允許他住在樹上,就把那棵千年大樹砍倒。印度政府覺得他住在樹上不但危險,而且起居用物一無所有。可是善修禪師卻說:「我住在樹上非常安全,也很自在,我與佛陀涅槃的地方同在一起,日月星辰天天與我作伴,樹木花草日日和我為鄰,怎麼說我住在樹上一無所有呢?」
因為禪師們已經「悟道」,所以覺得大千世界、山河大地到處都是美的。如何與真理相應,如何得證「生亦不喜」、「死亦不悲」的超然性,那就是悟道者的認識。
隋朝的智舜禪師,有一天在草叢中打坐。有一位獵人打到一隻野雞,野雞帶傷跑到智舜禪師的地方躲起來。智舜禪師要保護這隻野雞,獵人卻執意奪雞。智舜禪師說:「一隻野雞多重,我割一隻耳朵給你夠不夠?」說罷,就將耳朵割了下來。
在禪師們悟道後的超然生活,所謂「四大本空,五陰非有」,一個耳朵算不了什麼。
有一位道樹禪師,建了一座寺院,不巧與道士的「道觀」在一起,道士因為放不下在他旁邊的這所寺院,所以經常變現一些妖魔鬼怪來擾亂寺裡的出家人,有些沙彌都畏懼的離去了,可是道樹禪師卻一住二十年。到最後,道士的法術都用完了,可是道樹禪師還是不走,道士們只好「道觀」也不要,全都搬走了。
有人問道樹禪師:「道士們的法術那麼凶猛,您怎麼能勝過他們呢?」
禪師說:「他們有法術,『有』是有窮有盡,變完就沒有了,我『無』,是無窮盡無限量,所以我當然能勝他了。」
禪者悟道的生活,就是過「無」的生活,因為他們體證到「無」,所以沒有一切人我是非,沒有一切榮辱毀譽,像行雲、像流水般的雲水行腳生活,就是禪者超然物外的生活。
(三)從般若經談菩薩無住而住的行道生活
一般修道的行者從入世而出世,他們本來都是過著世間的生活,由於人格昇華,悟入自性,所以甘願捨離世俗,過著清淨無為的出世生活。不過,大乘菩薩卻不這麼逃避世間,相反的,他們安住於出世的思想,但又大興慈悲入世度眾。慈航法師說:「只要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這就是大乘菩薩的入世生活。
菩薩在人間,像維摩大士,一樣有家庭、有眷屬、有田園、有財富,看起來他和世俗生活沒有兩樣,但大士確是超脫世間的大菩薩。因為他「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可以說,他是生活在無住而無不住的生活裡。「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是他無住生活的寫照;「猶如木人看花鳥,何妨萬物假圍繞」,是他無住生活的運用。《般若經》中說:「菩薩於法,應無所住。」因為無住,不住於生死,也不住於涅槃,則無世間憂悲苦惱、恐怖顛倒,因此能逍遙任運、隨緣放曠。
入世的人間生活,身心安住在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塵之內。塵,是動搖不安之義。所以入世的人生是生活在動盪不安之中。出世的菩薩,過的是無住生活,這個無住是「不惟不住有,亦且不住無;不惟不住無,亦且不住無無」。因為無住,才能無所不住。天上的太陽,看起來無所安住,其實因為太陽無住,太陽的光芒才能普遍照耀。
六祖慧能大師就是聽五祖弘忍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般若真理而開悟的。開悟後的慧能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菩薩已悟到自性「橫遍十方,豎窮三際」,因此把心安住於無住之處。無住而住,才是住於實相真理之中,才能過著菩薩平等解脫的生活。
隨緣應化度生 不執世間行道
菩薩無住的生活境界,是人生最美的生活,好比出家人,出家無家,以每個寺院為家,所以說「出家無家處處家」。無家,反而有更多的家;無住,反而無所不住。菩薩在無住生活中行道,如《普門品》中稱觀世音菩薩是「遊諸世間」,行道度眾生,這是多麼的逍遙自在。
有的人放不下名利,生活在名利裡,名利去了,他就無法安住;有的人放不下感情,生活在感情裡,感情變了,他就無法承受。有住的人生非常苦惱,若能在無住的生活中行道,有也好,無也好;榮也好,辱也好,則能得到佛法的受用。
在佛陀的弟子中,須菩提最懂得無住生活的妙理。例如,有一次佛陀在祇園精舍預備講說《金剛般若經》的時候,須菩提了解佛陀的心意,就在大眾中站起來,向佛陀頂禮問道:「佛陀,我們都知道您最愛護弟子,但是對於發菩提心修學菩薩道的弟子,他們如何才能安住?對那些紛擾的妄念,如何才能降伏?懇求佛陀為我們解答。」
佛陀回答:「如何安住於菩提心,不受妄念的紛擾,就是在布施時行無相布施;在度生時行無我度生。」
安住於般若空性中的菩薩,他們行道的生活,如文殊菩薩能與離執的維摩大士暢論不二法門;像觀世音菩薩,能三十三現身,隨緣應化。在世間,而不執著世間,擁有一切,而又能喜捨一切,那就是菩薩無住的行道生活。
(四)從諸經律典中談佛陀解脫果位的證道生活
佛陀降誕在人間,修行在人間,說法在人間,證道在人間。人間的證道者,他有不同於凡人的出世生活。一個證道者面對感情生活、煩惱迫害、友誼恩義、仇恨、危險、毀謗、生死等種種一切,是怎樣處理的?
佛陀雖然出家成道了,但他一樣熱愛他的祖國。(待續)
地點:台北國立藝術館
1963年,印度有位中國禪師,名叫「善修」,他學習鳥窠禪師,住在佛陀入滅的涅槃場邊的大樹上,印度政府不允許他住在樹上,就把那棵千年大樹砍倒。印度政府覺得他住在樹上不但危險,而且起居用物一無所有。可是善修禪師卻說:「我住在樹上非常安全,也很自在,我與佛陀涅槃的地方同在一起,日月星辰天天與我作伴,樹木花草日日和我為鄰,怎麼說我住在樹上一無所有呢?」
因為禪師們已經「悟道」,所以覺得大千世界、山河大地到處都是美的。如何與真理相應,如何得證「生亦不喜」、「死亦不悲」的超然性,那就是悟道者的認識。
隋朝的智舜禪師,有一天在草叢中打坐。有一位獵人打到一隻野雞,野雞帶傷跑到智舜禪師的地方躲起來。智舜禪師要保護這隻野雞,獵人卻執意奪雞。智舜禪師說:「一隻野雞多重,我割一隻耳朵給你夠不夠?」說罷,就將耳朵割了下來。
在禪師們悟道後的超然生活,所謂「四大本空,五陰非有」,一個耳朵算不了什麼。
有一位道樹禪師,建了一座寺院,不巧與道士的「道觀」在一起,道士因為放不下在他旁邊的這所寺院,所以經常變現一些妖魔鬼怪來擾亂寺裡的出家人,有些沙彌都畏懼的離去了,可是道樹禪師卻一住二十年。到最後,道士的法術都用完了,可是道樹禪師還是不走,道士們只好「道觀」也不要,全都搬走了。
有人問道樹禪師:「道士們的法術那麼凶猛,您怎麼能勝過他們呢?」
禪師說:「他們有法術,『有』是有窮有盡,變完就沒有了,我『無』,是無窮盡無限量,所以我當然能勝他了。」
禪者悟道的生活,就是過「無」的生活,因為他們體證到「無」,所以沒有一切人我是非,沒有一切榮辱毀譽,像行雲、像流水般的雲水行腳生活,就是禪者超然物外的生活。
(三)從般若經談菩薩無住而住的行道生活
一般修道的行者從入世而出世,他們本來都是過著世間的生活,由於人格昇華,悟入自性,所以甘願捨離世俗,過著清淨無為的出世生活。不過,大乘菩薩卻不這麼逃避世間,相反的,他們安住於出世的思想,但又大興慈悲入世度眾。慈航法師說:「只要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這就是大乘菩薩的入世生活。
菩薩在人間,像維摩大士,一樣有家庭、有眷屬、有田園、有財富,看起來他和世俗生活沒有兩樣,但大士確是超脫世間的大菩薩。因為他「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可以說,他是生活在無住而無不住的生活裡。「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是他無住生活的寫照;「猶如木人看花鳥,何妨萬物假圍繞」,是他無住生活的運用。《般若經》中說:「菩薩於法,應無所住。」因為無住,不住於生死,也不住於涅槃,則無世間憂悲苦惱、恐怖顛倒,因此能逍遙任運、隨緣放曠。
入世的人間生活,身心安住在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塵之內。塵,是動搖不安之義。所以入世的人生是生活在動盪不安之中。出世的菩薩,過的是無住生活,這個無住是「不惟不住有,亦且不住無;不惟不住無,亦且不住無無」。因為無住,才能無所不住。天上的太陽,看起來無所安住,其實因為太陽無住,太陽的光芒才能普遍照耀。
六祖慧能大師就是聽五祖弘忍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般若真理而開悟的。開悟後的慧能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菩薩已悟到自性「橫遍十方,豎窮三際」,因此把心安住於無住之處。無住而住,才是住於實相真理之中,才能過著菩薩平等解脫的生活。
隨緣應化度生 不執世間行道
菩薩無住的生活境界,是人生最美的生活,好比出家人,出家無家,以每個寺院為家,所以說「出家無家處處家」。無家,反而有更多的家;無住,反而無所不住。菩薩在無住生活中行道,如《普門品》中稱觀世音菩薩是「遊諸世間」,行道度眾生,這是多麼的逍遙自在。
有的人放不下名利,生活在名利裡,名利去了,他就無法安住;有的人放不下感情,生活在感情裡,感情變了,他就無法承受。有住的人生非常苦惱,若能在無住的生活中行道,有也好,無也好;榮也好,辱也好,則能得到佛法的受用。
在佛陀的弟子中,須菩提最懂得無住生活的妙理。例如,有一次佛陀在祇園精舍預備講說《金剛般若經》的時候,須菩提了解佛陀的心意,就在大眾中站起來,向佛陀頂禮問道:「佛陀,我們都知道您最愛護弟子,但是對於發菩提心修學菩薩道的弟子,他們如何才能安住?對那些紛擾的妄念,如何才能降伏?懇求佛陀為我們解答。」
佛陀回答:「如何安住於菩提心,不受妄念的紛擾,就是在布施時行無相布施;在度生時行無我度生。」
安住於般若空性中的菩薩,他們行道的生活,如文殊菩薩能與離執的維摩大士暢論不二法門;像觀世音菩薩,能三十三現身,隨緣應化。在世間,而不執著世間,擁有一切,而又能喜捨一切,那就是菩薩無住的行道生活。
(四)從諸經律典中談佛陀解脫果位的證道生活
佛陀降誕在人間,修行在人間,說法在人間,證道在人間。人間的證道者,他有不同於凡人的出世生活。一個證道者面對感情生活、煩惱迫害、友誼恩義、仇恨、危險、毀謗、生死等種種一切,是怎樣處理的?
佛陀雖然出家成道了,但他一樣熱愛他的祖國。(待續)
最新消息
瑞典佛光人友寺交流 對話增進合作
2025-08-28Z世代走進寺院 用佛法找回專注與力量
2025-08-28首屆國際青年佛教學者論壇 野呂靖解析華嚴日本本土化及影響
2025-08-28首屆國際青年佛教學者論壇 柳幹康解讀永明延壽思想及影響
2025-08-28首屆國際青年佛教學者論壇 伊吹敦談禪宗「南頓北漸」
2025-08-28首屆國際青年佛教學者論壇 木村清孝展望東亞佛教研究未來方向
2025-08-28佛大校長趙涵㨗禮拜星雲大師 祈願校務日隆
2025-08-28佛光西來學校新課程亮相 籃球與機器人熱力開跑
2025-08-28中學佛學會探索覺悟之旅 雲端課堂走近佛陀
2025-08-28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中心日本揭牌 開啟東亞佛教研究新里程
2025-08-28
相
關
消
息
《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 講演集──緣起與還滅.從入世的生活到出世的生活4-2 2025-08-27
《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 講演集──緣起與還滅.從入世的生活到出世的生活4-1 2025-08-26
《星雲大師全集》【經義】佛法滿人間.心生萬法 2025-08-25
【星雲大師全集19】佛教管理學.佛法的管理法⑯ 2025-08-24
【星雲大師全集19】佛教管理學.佛法的管理法⑮ 2025-08-23
《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 講演集──緣起與還滅.論鬼的形象的形象4-4 2025-08-22
《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 講演集──緣起與還滅.論鬼的形象的形象4-3 2025-08-21
《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 講演集──緣起與還滅.論鬼的形象的形象4-2 2025-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