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 大
- 中
- 小
圖說:眾人於佛光祖庭大覺寺大雄寶殿合影留念。 人間社記者陳弼群攝
圖說:大合照,當喊出菩薩心、青年「力」同學們展現正念向上一跳。 人間社記者楊璽樺攝
圖說: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總會長趙怡(右3)、世新大學世新大學副校長楊盛昱(左2)以及中華文化傳統協會理事長孫慶餘(右2)共同與會和青年勉勵。 人間社記者陳弼群攝
圖說:妙士法師帶領法師們和學生們合唱〈四海都有佛光人〉。 人間社記者陳弼群攝
圖說:大學青年體驗一筆字法語抄寫。 人間社記者陳弼群攝
圖說:青年們和星雲大師合影。 人間社記者林俊智攝
圖說:大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打鐵花」串起宜興的人文歷史故事戲劇,鐵花流星瀑布場景。 人間社記者楊璽樺攝
圖說:「打鐵花」是大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人間社記者楊璽樺攝走出去拓展視野 青年探訪千年中華文化
2024-07-09
「走出去吧,讓因緣成就,去拓展這視野,廣結善緣每一刻……」星雲文化教育公益基金會和國際佛光會中華佛光青年總團辦理2024年中華青年暑期文化交流之旅,從7月5日至12日為期8天,分別有北京數位文化研學營、上海科創文旅研學營、浙江科技創新體驗營與世遺非遺文化探詢營、廣東科技力量感受營、山東中華文化傳統研學營、內蒙古草原文化研學營等共6個主題。來自台灣大學生和高中生近800名學子報名交流,探索千年中華文化。
其中,上海和浙江研學營近400人,5、6日在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會合,參訪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出家寺院,經過多年來的努力和建設形成宜興區的觀光旅遊勝地,在這裡參訪宗史館、三好館、佛光緣美術館、觀音殿、大雄寶殿,並享用素食餐,從〈雲湖之歌〉中體會大覺寺的美,以及探索「打鐵花」非物質文化遺產。
大覺寺住持妙士法師用台語來歡迎學生們的到來,掀起熱烈掌聲,介紹大覺寺擁有英、日、法、葡、西、泰等7國語言服務,這裡人文、地景豐富,生態很好,同時率領法師們邀請大家一起合唱〈四海都有佛光人〉。
國際佛光會祕書長覺培法師表示,星雲大師非常愛護青年,一直傳達一個理念,「學習應走出去」。走出去,才能打開視野,打破舊有的狹隘觀念。青年到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參學,不只是了解宗教文化,也在當地城市學習不同的生活文化,兩岸青年互相學習,建立友誼。
覺培法師表示,參學團來自台灣各大專院校和高中,出發前,各地佛光山道場法師都為學生們祝福,佛光山長老也關心學生,為參學團舉行祈福法會,都監院院長慧傳法師還為參學團立平安祿位,祝福參學團盡情學習,平安滿載而歸。
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總會長趙怡勉勵學生用心觀察體驗,藉由交流互相學習優點,例如,台灣社會重視公益,超過110萬人是登記有案的義工,值得大陸學習;大陸近30年迅速發展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大國,高科技是世界頂尖,值得台灣學習。
此次參學學生大都是首次到大陸,世新大學副校長楊盛昱提醒青年,用平和開放的心去觀察、去體悟,只有對事情真實了解才有更宏觀的看法,學習不能間斷。中華文化推廣協會理事長孫慶餘也全程與會。
主辦單位特地安排學生觀賞聯合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打鐵花」。「打鐵花」始於北宋,盛於明清,匠師們將1600℃左右熔化的鐵水潑灑到天空、城牆或者花棚上,鐵水在半空灑開,構成壯觀的火樹銀花景致。
甫升上高中一年級的學生李采潔印象深刻是「打鐵花」,她提到這麼古老的技術能傳承到現在,體會到結合戲曲說故事創新的表演,是成功的原因之一。很感動自己能夠看到這技術,很震撼。
大學團的陳邑和分享,看過「打鐵花」與同伴討論,了解到台灣原民傳統技藝的傳承困難,受限於台灣原住民沒有自己的文字,只能口耳相傳,是其阻礙之一。
高一新生劉欣桐對於參訪大覺寺印象深刻,師父們和義工工都很親切、和善,觀音殿很莊嚴,一進殿堂讓人寧靜。
大學生林振新分享,大覺寺宗史館中那台退休車輛令人印象深刻,因為這台車載著星雲大師在這裡建設,沒有它就沒有大覺寺,也沒有這趟參學之旅了。
其他學生分享,「在觀音殿禮拜時,有同學站著不跪拜,師父都予以尊重,看見法師們的多元包容。」「在宗史館看到星雲大師做那麼多事,很了不起,也思索尋找自己人生的意義。」「深深地被大覺寺的法師和義工所感動,外面近40度的高溫下,還為我們服務,而且一直保持親切和善,好像回家的感覺」。
也有學生分享,「原來素食這麼好吃,打破以往對吃素的印板印象。」「年輕的星雲大師很帥。」「三好館很前衛、很數位化,很跟得上時代」等,才剛開始的見學旅程,學生們深深體會到,文化傳承需要創新,從星雲大師身上看見廣結善緣的重要。
其中,上海和浙江研學營近400人,5、6日在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會合,參訪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出家寺院,經過多年來的努力和建設形成宜興區的觀光旅遊勝地,在這裡參訪宗史館、三好館、佛光緣美術館、觀音殿、大雄寶殿,並享用素食餐,從〈雲湖之歌〉中體會大覺寺的美,以及探索「打鐵花」非物質文化遺產。
大覺寺住持妙士法師用台語來歡迎學生們的到來,掀起熱烈掌聲,介紹大覺寺擁有英、日、法、葡、西、泰等7國語言服務,這裡人文、地景豐富,生態很好,同時率領法師們邀請大家一起合唱〈四海都有佛光人〉。
國際佛光會祕書長覺培法師表示,星雲大師非常愛護青年,一直傳達一個理念,「學習應走出去」。走出去,才能打開視野,打破舊有的狹隘觀念。青年到佛光祖庭宜興大覺寺參學,不只是了解宗教文化,也在當地城市學習不同的生活文化,兩岸青年互相學習,建立友誼。
覺培法師表示,參學團來自台灣各大專院校和高中,出發前,各地佛光山道場法師都為學生們祝福,佛光山長老也關心學生,為參學團舉行祈福法會,都監院院長慧傳法師還為參學團立平安祿位,祝福參學團盡情學習,平安滿載而歸。
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總會長趙怡勉勵學生用心觀察體驗,藉由交流互相學習優點,例如,台灣社會重視公益,超過110萬人是登記有案的義工,值得大陸學習;大陸近30年迅速發展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大國,高科技是世界頂尖,值得台灣學習。
此次參學學生大都是首次到大陸,世新大學副校長楊盛昱提醒青年,用平和開放的心去觀察、去體悟,只有對事情真實了解才有更宏觀的看法,學習不能間斷。中華文化推廣協會理事長孫慶餘也全程與會。
主辦單位特地安排學生觀賞聯合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打鐵花」。「打鐵花」始於北宋,盛於明清,匠師們將1600℃左右熔化的鐵水潑灑到天空、城牆或者花棚上,鐵水在半空灑開,構成壯觀的火樹銀花景致。
甫升上高中一年級的學生李采潔印象深刻是「打鐵花」,她提到這麼古老的技術能傳承到現在,體會到結合戲曲說故事創新的表演,是成功的原因之一。很感動自己能夠看到這技術,很震撼。
大學團的陳邑和分享,看過「打鐵花」與同伴討論,了解到台灣原民傳統技藝的傳承困難,受限於台灣原住民沒有自己的文字,只能口耳相傳,是其阻礙之一。
高一新生劉欣桐對於參訪大覺寺印象深刻,師父們和義工工都很親切、和善,觀音殿很莊嚴,一進殿堂讓人寧靜。
大學生林振新分享,大覺寺宗史館中那台退休車輛令人印象深刻,因為這台車載著星雲大師在這裡建設,沒有它就沒有大覺寺,也沒有這趟參學之旅了。
其他學生分享,「在觀音殿禮拜時,有同學站著不跪拜,師父都予以尊重,看見法師們的多元包容。」「在宗史館看到星雲大師做那麼多事,很了不起,也思索尋找自己人生的意義。」「深深地被大覺寺的法師和義工所感動,外面近40度的高溫下,還為我們服務,而且一直保持親切和善,好像回家的感覺」。
也有學生分享,「原來素食這麼好吃,打破以往對吃素的印板印象。」「年輕的星雲大師很帥。」「三好館很前衛、很數位化,很跟得上時代」等,才剛開始的見學旅程,學生們深深體會到,文化傳承需要創新,從星雲大師身上看見廣結善緣的重要。
最新消息
《星雲大師全集》【經義】佛法滿人間.海潮音
2025-11-24日本山妙法寺參訪佛館 為世界和平而努力
2025-11-23南華寺課後輔導擴展至中學 學童載歌載舞表達感恩
2025-11-23第二屆三好盃咖啡沖煮賽暨佛光好事集 新春法寶堂登場
2025-11-23佛光會緬甸捐贈房舍 勉勵東禪學子堅定菩提道
2025-11-23香雲寺電影欣賞會 向內探尋看見自己
2025-11-23人間佛教研究院偕聖卡洛大學 合辦身心安適一日營
2025-11-23大慈佛社三代喜同堂 200人齊聚圓明寺樂活共讀
2025-11-23鄰居幫忙鄰居 洛杉磯協會攜手社區傳溫情
2025-11-23南華大學韓國33觀音巡禮二部曲再獲好評 頒聘4位韓國榮譽顧問
2025-11-23
相
關
消
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