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書分享」跨國英譯《人間佛教論文集》 促進東西方佛學研究交流
【新聞來源: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2021-01-22自2018年起,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和澳洲南天大學每年共同策畫出版英譯《人間佛教論文集》(Studies on Humanistic Buddhism),至今三冊成輯,共彙刊四十篇學術論文,分別論述當代人間佛教的思想脈絡、發展現況及未來方向、人間佛教理念的深化與實踐、佛教國際化與本土化發展等主題。 此論文集由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妙光法師及南天大學人間佛教中心主任覺瑋法師共同主持,收錄人間佛教研究領域中翻英論文為主,及人間佛教主題相關的英文論文。論文遴選委員會由六位資深佛學專家學者組成,分別為: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東亞語言文化系終身榮譽教授蘭卡斯特(Lewis R. Lancaster)教授、西來大學Jane Iwamura教授和龍達瑞教授、英國肯特大學Jonathan Mair教授、紐西蘭梅西大學Douglas Osto教授和新加坡佛教學院紀贇教授。 《人間佛教論文集》系列三冊之主題,簡述如下: (一) 論文集I《人間佛教論文選要》 (Studies on Humanistic Buddhism I: Foundational Thoughts) 從教義、經文分析、歷史、宗教、文化,及當代社會發展等不同角度審視人間佛教思想的形成與發展脈絡,含太虛大師、慈航法師、趙樸初居士、星雲大師等近代佛教代表人物撰寫的論述。 (二)論文集II《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研究論文集》 (Studies on Humanistic Buddhism II: Practical Applications: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on Humanistic Buddhism) 以佛光山僧團為例,探究星雲大師過去、現在、未來的人間佛教理念,及其在禪修、音樂、性別平等、社區大學、管理學、經濟學等方面的實際應用。 (三)論文集III《佛教全球本土化研究》 (Studies on Humanistic Buddhism III: Glocalization of Buddhism) 探討佛教在全球化傳播的過程中,教義如何適應新的社會環境,融入當地主流文化,並漸由當地人透過多元形式和善巧方便,開展出契合本土的人間佛教。 論文翻譯方面,由來自七個國家地區、逾三十位佛教青年義工發心促成,包括澳洲的Michael Murphy、Chris Villy、新加坡的William Chong,以及美國聖路易Min Liu教授等。在谷歌工程師Alex Amies專業技術的協助下,翻譯團隊善用科技資源,如:雲端平台和線上中英佛學辭庫,有效地翻譯、校對、審定及編輯論文。團隊中多位西方人士參與,亦展現了佛光山人間佛教在西方本土化發展的一大里程碑。 《人間佛教論文集》系列的問世承載深意,期能透過翻譯跨越語言隔閡,促進東西方佛學研究相互交流,並將人間佛教的課題及研究熱忱帶到英語學界,讓西方學者、研究員等對人間佛教──當代佛教顯學的歷史定位和價值更加認識。今年度的《論文集IV》將探討生命、生死、生活層面的人間課題,預計於9月上旬推出。 《人間佛教論文集》I-III,線上閱讀:https://journal.nantien.edu.au/
相關新聞
-
【好書分享】克服逆境邁向未來 《人間佛教與未來學》
二十一世紀不覺已走過1/5,自然災害及族群衝突,儼然成為時代的主旋律,單靠科技發展,遠不能彌補天災人禍所造成的創傷,如何淨化社會人心,仍是這個世代最急切需要面對及解決的命題。於此,人間佛教可發揮怎樣的作用? 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自2014年始辦「人間佛教座談會」,歷年廣邀兩岸三地及各國菁英學者,從學術角度持續探討人間佛教在當代的發展及影響,先後以「開放」、「宗要」、「人間佛教的體認」、「人間佛教的共識」、「人間佛教社會向度」及「人間佛教社會思想」之主題,進行跨學科的廣泛討論,並結集出版,以期為躁動不安的時代及人心,提供適切恰當的建議。 人間佛教座談會於2019年進入第七屆,主題為「人間佛教與未來學」,共有來自兩岸三地、日本、新加坡,以及歐、美、大洋洲近30位學者,分別從經律解讀、辭典翻譯、文藝音樂、社會福祉、國際交流、環境生態等多元方向,探討人間佛教如何因應全球化、現代化必需秉持的信念與實踐。 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賴品超教授於〈從利他主義的演化看人間佛教與人類的未來〉指出:對於人類的未來,有兩個十分根本挑戰;其一是與《增長的極限》尤其相關的生態問題,另一是人類族群間(當中包括種族間、國際間及宗教間)的衝突。如果人類無法妥善處理這兩個問題,無論是生態浩劫還是另一次的世界大戰,都有可能導致人類的滅絕,之後是已經再沒有人類存在的「人類後」(post-human)地球。這兩方面的挑戰都涉及人性的問題,尤其人類的利他主義(altruism)的演化。 本書出版之際,新冠病毒疫情肆虐已將近一年,生命脆弱、人心不安,運用人間佛教的思想及智慧,應是大家克服逆境,邁向未來的最佳法門。
-
【好書分享】人間佛教的倡導與創立 程恭讓專著《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
佛教思想隨著人類歴史的嬗變,到了明清佛教給人消極避世、談玄說妙、經懺山林,與社會脫軌,與人生了不相干的信仰,佛教逐漸被社會邊緣化。因此,民國以來許多高僧大德前仆後繼的努力奮鬥,致力於推動「人生佛教」、「人間佛教」,重視「以人為本」、「現實人生」、「社會參與」,其中,星雲大師近七十年兼具理論實踐推動的人間佛教,已然是當代佛教思想的典範。 現代人間佛教經過百年成長,迄今已經取得長足的進步,已然成為現當代中國佛教的主流,然而,放眼未來,諦觀全球,仍然有無窮的發展空間,上海大學道安佛學研究中心主任暨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榮譽教授程恭讓,著書出版《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從哲學、文獻學、語言學、思想史相結合的詮釋方法,深入探討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理論與實踐,從縱度和廣度審析其發展,為人間佛教思想的研究,提供詳實的脈絡史料和縝密的哲學思辨。 本書共分四卷,分別為卷一「星雲大師與二十世紀人間佛教」、卷二「星雲大師青年時期人間佛教思想之研究」、卷三「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內涵與特質之解析」、卷四「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佛理基礎之探索」。 卷一主要論述近代中國佛教思想發展當中,人間佛教可能的起源和開展,尤其是歷經二十世紀時空的轉換,從太虛大師首次公開提出「人間佛教」的倡導,引入星雲大師如何接棒和傳心,而落實為更契理契機的現代人間佛教。另外並探討明僧釋寶成的《釋氏源流》和星雲大師的《釋迦牟尼佛傳》,從兩部六百年來著名佛陀傳記的闡釋中,提出漢傳佛教內在的革新和轉型發展趨勢。 卷二則探討星雲大師青年時期的修學歴程,其間之時代背景、佛教相關的思想主張,是如何影響青年星雲大師,建構其人間佛教思想理論,而理論的核心理念又是哪些?來到台灣,思想理論又如何成熟發展?並產生了什麼佛教思想的革新和作為? 卷三主要論及人間佛教思想的內涵、特徵。如何表現「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詮釋取向。在人類生活各層面的理念、在印度佛教文化和中國佛教文化之間、在不同宗教觀、社會觀等,如何融合及尊重。乃及於民間信仰亦能以平等心,包容、導正而無礙。卷四以《維摩經》的相應佛理,探討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不一不二,不即不離」的般若思想與善巧方便之運用。 如同本書作者程恭讓教授指出:「星雲大師是深具般若與善巧方便的一位卓越的 現代人間佛教的導師,其善巧方便不可思議,隨緣施設盡稱神奇,所以宜乎成為系統建構人間佛教教理及深廣推進人間佛教實踐層面建設的二十世紀人間佛教的一位卓越創立者。」
-
慧屏法師名家講座 追星沐雲隨侍生活
佛陀紀念館五觀堂11月9日「名人對話‧名家講座」,禮請佛光山都監院頭單書記暨義工會會長慧屏法師,主講「追星沐雲-大和尚給小徒弟的生活佛法」,法師具足因緣,由佛光文化出版發行新書《追星沐雲•一位弟子的隨侍心聲》,因伴師而行,跟隨星雲大師身邊學習,大師與弟子間的生活對話,處處化導弟子於無形;在他細心觀察,以淺顯易懂,生動活潑的描述,書寫成饒富禪機的故事,與500位聆聽者分享大師鮮為人知的慈悲與智慧。 星雲大師讓全世界的人因為佛館而看見台灣,讓佛館成為人們安住身心的地方,讓十方淨財善款,以智慧成為珍貴資產。慧屏法師一開場妙語如珠敘述著,他近距離觀察大師的言行風範,以慈悲將大眾放在心中,以力行落實佛陀示教利喜,將人間佛教運用在智慧上,教導大眾善觀當下因緣,所努力的一切,只為給眾生利益,給眾生歡喜,打造人間淨土。 慧屏法師分享,年少的大師仰慕太虛大師,親睹其風采,得到「好!好!好!」的箴言,如雷貫耳,大師立志要好好端正言行,好好注意起心動念,好好注意威儀行止,好好弘揚佛法、普度眾生、當個出家人,還打趣地說「這就是『三好運動』的由來」;太虛大師一句話成就大師的學習,讓人領悟真理遍滿虛空,無處不在,如何以謙卑的心洞察,與法相應,一切唯心造。 法師接著說,大師在某次開示前,直接先向大眾介紹身邊長老、侍者,台下如雷般掌聲不斷,輪到他時,提到他大學畢業,在幫忙推輪椅,更提到沒有自己,哪裡都去不了,頓時讓他提升重要感;也在一筆字開幕上致辭,感謝如常法師費心策劃的成就;大師內心擁有相互成就,因緣缺一不可,「以眾為我」的思維,永遠讓身邊的人,覺得自己很重要,凡事都有我一份的幸福歡喜,大師廣大無邊的慈悲智慧,處處巧妙的教育弟子,成就弟子。 與大師相遇的2009年,一句「要發大心」,成為獨子長孫的慧屏法師出家因緣,大師專程為他剃度,讓他擁有空前安定感,「身心出家」成為最有價值的事。大師以無我的個性教導他要「給人接受」,「要勇敢」直下承擔;大師以給人因緣、法無定法、安住一方、向前有路、四大皆空、不說破的原則,教導弟子在佛道上要能禁得起千錘百鍊,才能有資糧為佛門發心;師徒大眾間的互動,在他幽默的述說,傳達大師對弟子的教育,是「價值」的收獲,而非價碼,令現場掌聲熱烈。 慧屏法師娓娓道出,大師對弟子是「三分師徒,七分道友」,師徒間的對話充滿禪機,大師以身教、言教,教導弟子不求成佛,求開悟,以無我的個性行道,明白「受委屈是正常的事」,凡事各有其因緣,法無定法,不需執著,不必爭人我,唯有踏實面對自己,實踐真理,就能成就佛道。
-
孝子虔誠供養法寶 心生萬法
旅居菲律賓的韓國人崔洺賓於10月16日,開三小時車回佛光山萬年寺,恭迎《佛光大藏經‧聲聞藏》法寶回蘇比克灣(Subic)。心生萬法,崔居士虔誠供養和滿懷孝順的心,讓他氣力增盛,哪怕路途遙遠,也感到法喜充滿。 崔洺賓居士得知2020年八月即將出版《佛光大藏經‧聲聞藏》全套55冊,9月18日立即聯絡萬年寺法師,表達要珍藏一套送給母親。崔居士本著孝順的心,因韓國太冷了,為了不讓父母在冬天受凍,選擇移民氣溫涼爽不冷冽的菲律賓海港城市蘇比克灣居住。 崔洺賓的母親賈惠媛篤信佛教,每天定課韓文金剛經從不間斷,心中一直有個願望,能在天主教國家找到佛教道場,後來從網路上得知馬尼拉有一座佛教道場—佛光山萬年寺,立即帶著母親朝拜參訪,受到法師及師兄姐親切熱情招呼,好像回到家一般歡喜自在。他的母親喜歡大悲懺法會,每次會陪同她回寺參加,乃至浴佛、法會、戒會及過年佛光會等活動,崔居士亦會帶父母參與其中。 崔居士隻身在首都馬尼拉工作,一到週末假日必定駕駛三小時車程回家陪伴雙親。10月15日載法寶的船剛運到馬尼拉,他隔天即刻前往恭迎。此部藏收錄了歷代重要的部派論書及論師們的研究著作,有:《阿毗達摩六足論》、《大毗婆沙論》、《俱舍論》、《入阿毗達摩論》等42部典籍,分為論部、論疏部、著述部及近代論著。誠如慈惠法師說,經典經過結集、譯經、抄經、刻經,延伸出2千多年信徒深厚的信仰,無論出家在家,都認為佛陀所說的法就在經典中,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歷代高僧大德不惜性命守護,他們的道念、意志在其中,是無數人的精神、血汗所成就,理解至此,讀經的功德更加殊勝。 崔居士學佛後最大體悟,佛教教導我們對不喜歡的人事物要能平等忍耐,成就沒有憎恨的人生,他非常感謝星雲大師的一句話:「給的人生就是布施」教會他給別人就是給予自己,也讓他懂得心靈富有的真諦。 崔洺賓說,去年他的父親往生,監院覺林法師和如亮法師在黃戴仁娜師姐陪同下凌晨出發到蘇比克灣,送父親最後一程,在法師帶領下,用佛號誦經洗滌內心的傷痛。崔居士感謝一切善因好緣,感謝佛光大家庭給人溫暖、給人歡喜自在,今生有幸能親近人間佛教菩薩道場,這裡就是大家永遠的法身慧命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