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 講演集──緣起與還滅.從入世的生活到出世的生活4-1
【作者: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2025-08-26時間:1975年10月21日 地點:台北國立藝術館 一、先從入世的生活說起 我們每天的衣食住行、起心動念,都是入世的生活。入世的生活包含什麼內容?以下歸納四點簡單說明: (一)入世的生活是以物質為主的生活 一般人生活的主要部分為物質,生活中的行住坐臥、開門七件事都是物質生活上的需要。為了一餐美食,甘願成天辛苦;為了一點利益,甘願屈膝爭取;為了一點虛榮,甘願無休止的做牛做馬。 在物質生活中,有的人重口腹之需,不計較穿與住;有的人只求穿得衣冠楚楚,對於吃與住不太重視;有的人只要住得舒服,穿與吃可以馬虎。不管如何,人為了延續維持生命總脫離不了物質的需要,因而被物質所囚,不能獲得真正快樂的生活。 我們把身心寄託在五欲塵勞裡,物質雖然能夠滿足我們一時的願望,但那是有限的,每個人不知要經過幾番折磨勞苦,才能獲得一點享樂。五欲六塵像陷阱,身陷其中就不易超脫。所以,我們要從物質裡面獲得真正的美滿幸福,是不可能的。 (二)入世的生活是以感情為主的生活 有的人有了豐富的物質生活仍無法滿足,進而追求感情的生活。有時候,父母的呵護之情不夠,進而再求朋友的感情;朋友的感情不滿足,進而要求男女的感情;男女的感情不美滿,進而希望子女的感情;子女的感情靠不住,轉而將感情寄託在寵物身上。所以,人是有感情的動物,佛教稱「眾生」為「有情」,有情眾生的感情過分氾濫衝動,很容易成為犯罪造惡的原因。社會上許多自殺、仇殺、毀容的事,不是由於金錢,就是由於感情;不是因為「愛」,就是因為「恨」。金錢與愛情、愛與恨,往往連在一起。 佛教不是排斥金錢、厭惡感情,不過,金錢和感情有時會帶來困擾與麻煩。我們必須以智慧運用金錢,以智慧化導感情,把金錢轉成為淨財,把感情昇華為慈悲,淨財和慈悲才是維繫人生幸福快樂的條件。 有人說,感情是生命的花朵,但是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有人說愛是幸福的,但是愛也是自私的;有人說愛是純潔的,但是愛也是染汙的;有人說被愛是幸福,但是失去愛的時候又怎麼辦?又有人說人生如果沒有愛,就猶如土地失去了水,便成為沙漠;如果感情不善處理而引起的怨恨嫉妒也會氾濫成災。總之,愛是自私而束縛的,就算恩愛夫妻也有成為怨偶的,親如父子也有脫離關係的,即使是美好的姻緣,親愛的感情,也有生離死別。所以,在感情中生活的人,是得不到最究竟的快樂。 (三)入世的生活是以人群為主的生活 「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人不能離群獨居,我們除了認識有緣的朋友,在社會上還有很多士農工商的群眾都與我們有關係,我們在世間生活,要靠人群給我們維護,如果離開大眾人群,我們就沒有辦法生存。 我們穿衣服,需要工人在工廠裡織布;吃飯,需要農夫在田裡耕種;出門,需要有人為我們開車。我們所走的路,哪一條不是別人修築的?我們所住的房子,哪一塊磚瓦不是別人為我們蓋的?我們到風景區遊山玩水,哪一處風景區不是別人開墾給我們欣賞的?因此,從人群中可以得到人生的幸福快樂。但是,人與人相處,如果以利益相結合,希望從別人那兒得到利益,難免會引起許多衝突與磨擦,彼此紛爭計較,互相勾心鬥角。所以,在現實的生活中,靠人群也不能得到最究竟的安樂。 (四)入世的生活是以根身為主的生活 人們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去追求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快樂,以維持生命。如《大智度論》所說:在家人入世的生活與出家人出世的生活不同,入世的生活,靠根身向外追求快樂,如眼睛看色塵的花花世界,耳朵聽和悅的音聲,鼻子嗅芬芳的香氣,舌頭品嘗山珍美味,身體貪戀外境的舒適,心裡攀緣一切有利自己的人事。如此追求快樂的方法,叫做以根身為主的生活。凡事以自我為中心,不斷的向外攀緣。如果遭受挫折,或遇到根身病痛磨難,稍不稱心如意時,就不快樂了。因此出世的生活,不能光靠根身向外追求快樂。修行的人,不像一般人迷戀根身以外的東西,他們眼不妄看、嘴不貪吃、耳不多聽,身體也不貪戀觸受,靜坐在那兒,開採內心的寶藏、智慧的能源,那才是真正享受無限的法樂。 物質是有限的,不能滿足我們無限的欲望;人情是缺陷的,不能永遠讓我們滿意;人群是利益衝突的,不能長久和平相處;根身是無常的,歲月會帶來散滅。我們在入世的生活裡,不能得到究竟的安樂,唯有出世的生活才有真正的安樂。 佛教的出世生活,不是要我們離開人間,到他方過生活,也不是要我們死了以後才有出世的生活,更不是只為自己了生脫死,不管世間的苦痛與困難。所謂出世的生活,是一樣在世間生活,而以佛教出世的思想、無邊深廣的悲智,從事救度眾生的事業,淨化世人的心靈,使世界繁榮,國家富強,到處充滿佛法的真理與和平。 二、次說佛教出世的生活 什麼是佛教的出世生活?可以從四個方面來說明: (一)從四阿含經談聖者簡單樸素的修道生活 原始佛教的出家眾如何過出世間的生活?他們不以世間的物質、感情、人群、根身來維持自己的生活,因此他們放下感情,隔絕人群,過著物質貧乏、感情淡泊、孤單沉寂的簡樸生活。他們追求人格的昇華,斬斷貪圖利樂的觀念,淨化心靈的世界,以此擴展他們生命的永恆生活。 他們每一個人只擁有三件衣服、一個鉢,即所謂「三衣一鉢」,吃的是日中一食,睡的是樹下一宿。除了在深山、水邊、園林中修行以外,墳墓旁邊也可以安身,他們不求現實快樂,不為眼前利益所迷,不喜好喧譁熱鬧的地方,一心欣求速證解脫涅槃。 當然在原始佛教的生活裡面,建築有莊嚴雄偉的祇樹給孤獨園,也有眾多房舍的竹林精舍,那些講堂殿宇,到處鳥語花香,但這些都是用於大眾的修行,若是個人,則總是到山林水邊,不像現在有些人,不歡喜和人群共居共學,但又喜愛一個人居住在華麗的精舍中,這是不合佛法的生活。(待續)
相關新聞
-
《星雲大師全集》【經義】佛法滿人間.心生萬法
各位觀眾,大家平安吉祥! 今天要和各位講「心生萬法」。 佛門裡的唯識家有兩句話說得好:「三界唯心,萬法唯識。」這個世界上,萬有從哪裡來?你說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花草樹木多美好啊!這是因為有我一顆能感知的心,有我一念分別的心,萬法才有了意義。沒有這靈知之心,萬法從哪裡來呢?萬法對我就沒有什麼作用。儒家也說:「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所以這個心很重要。 比方我童年的時候也是很無知,什麼事都不懂。不過我看到岳飛的母親在他的背上,刺上一句「盡忠報國」,這一句話觸動我的心弦,我的心即刻就生起「對了!我對國家要盡忠,我對工作要盡忠,要勤勞,我對人要愛護,我對父母要孝順」,我的這個心就生起了一切。因為「盡忠報國」四個字,牽引起我的心,生起了萬種好念。所以我在修行的道路上,知道每一件事、每一句話都會引動我的心,觸動我的心弦。 等於樂器上面那個弦子,彈動它,它就有聲音一層一層的擴散出來。心也是一樣,外面的境界來動搖我的心,「心生萬法」,心生一切法生,心滅一切法滅,我們這個心是生命的主人。我們這個主人引導我這一個人,在人世間交朋友、勞作、治家、創業,晨昏忙於各種事物都靠這一個心。 我這個人的心是善人、是惡人;我的心會為善、為惡;這個人有人格、有道德,人家看得起、看不起,全看自己的這個心念。我的心好,身做好事、口說好話、心存好念,我都有三好,當然人家就會說我是好人;我這個心不好,貪心、瞋恨心、怨恨心、嫉妒心,人家當然統統都不接受我。因此「心生萬法」,要管好自己的心,讓心可以自主。 孔子說:「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各位觀眾大家平時起心動念,要存好心、生好念。「心生萬法」表面看來無足輕重的,有時也會帶來巨大的影響,就像岳飛的母親在他的背上刺了一句「盡忠報國」,對我一生誠懇待人處事有決定性的教化。讓自己有一顆好心很重要,必定會帶來福慧圓滿的人生。 祝福大家! ●明鏡台 「明鏡台」這一句話出於中國禪宗的典故,當初在中國佛教禪門五祖弘忍大師門下,有一位首座弟子神秀禪師,他的學問、道行、禪學都很高,在寺中地位崇高,常住大眾都公認,五祖以後傳法一定是非他莫屬,未來的六祖就是他了。 有一天,五祖忽然下了一道指示說:「你們各人都作首偈語,讓我看看你們悟道的狀況,偈語得到印可就可以繼任為六祖。」 神秀禪師當仁不讓,就作了一首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作好以後,他不敢直接交給五祖,怕五祖批評說他還不夠條件。猶豫之後,就把它寫在牆上,心想,如果五祖大師經過,看到以後說:「很好!」就出來承認說:「這是我作的。」如果認為不好、不足,那就算了,就隨它去吧。 在寺院的磨坊裡,有一位苦行僧姓盧,大家都叫他「盧行者」,就是後來的惠能禪師。他聽到大家念誦這一首偈語,認為這個沒有開悟,不過自己也不通文墨。他就找一個人說:「你幫我也寫一首偈語在這個牆上!」盧行者的偈語就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首偈語五祖弘忍看到以後,覺得這個人有道理! 神秀禪師是從「有」來立論,身是菩提樹,「有」一棵菩提樹;心如明鏡台,內心「有」一個明鏡台;要勤加拂拭,不要讓它染上了塵埃。這個盧行者見地比較高,高在他的「無」字,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你何必要多事,惹什麼塵埃呢! 意思是說,我們都是四大、五蘊假合的身心,最後還要塵歸塵、土歸土,回歸到「空、無」,你又何必要多事,去招惹什麼塵埃呢。 五祖弘忍看了以後,覺得這個比較妙,所以來到磨坊裡看到盧行者,拿著拄杖向著地面「咚咚咚」敲了三下,別人都沒什麼感覺,只有盧行者看懂了弘忍大師的心意。 盧行者三更時分來到弘忍大師的丈室,五祖用袈裟將窗子的燈光遮起來,不讓外人看到,就傳法給惠能,為他講說《金剛經》,惠能聽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當下豁然大悟,從此「明鏡台」成為禪門的一句成語典故。 大家不妨也了解它,看看自己心中的「明鏡台」,還明亮也無?
-
【星雲大師全集19】佛教管理學.佛法的管理法⑯
尊重不同的管理 在人類當中,有善人、惡人、好人、壞人、大人、小人,有的人心如日月、有的人惡意顛倒……有種種的不同。就是親如父母、兄弟姐妹,做人處事、見解看法,也有差異;同在一個機關共事的同事、同在一所學校讀書的同學,彼此也都各有打算和計畫。所以,這一個世間本來就是多元的,要求別人同自己一樣,很困難。再說,有時候連自己都控制不住自己,自己都不聽自己的話,哪裡還能要求別人與自己相同? 說到人間的和諧、人間的共識、人間的共業,並不是要大家統統都一個樣,還是可以保有不同,你可以有你的想法、我可以有我的想法,你可以有你的做事原則、我可以有我的做事原則,只要互相尊重包容,很多的「不同」都容許共同存在。人各有志,不必什麼都要相同,如果你能尊重「不同」,人緣必定能夠增加。 契理契機的管理 當初佛陀住世說法,有一個重要的原則──說法要「契理契機」。所謂「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根機」,契合道理、契合根機,才能對人有用。 說到「契理」,有的人講經說法,講得天花亂墜,卻不是佛陀的本懷,不合佛陀的本意,不能契合佛法真理。談玄說妙,故弄玄虛也還罷了,謬解佛法、似是而非,只怕以盲引盲。 弘揚佛法,度化眾生,「契理」還比較容易,「契機」就比較困難,說法不能契機,聽的人也會難以受用。大抵上,人的根機不同,上等根機,只要你說一句話,他就能入門;下等根機,就是你說得再多,他也不能相應。所以,一個真正會講說佛法的人,要先了解對方的根機,他能理解大乘佛法的道理嗎?談空說有、談心說識,他能接受嗎? 現在許多弘法的法師,講說道理經常都是執一己之見,沒有真正設想眾生的需要,這樣要將佛法傳播出去並不容易。過去淨土「念佛法門」之所以盛行,就是因為它「三根普被」,無論上根、中根、下根的人,只要念上一句「阿彌陀佛」,都很能受用。不過,當今的人千奇百怪,有種種個性、種種根機,豈只有「三根」而已?所以,今日佛教各宗各派、各個寺院的領導人,不只要通達道理,還要能契合根機。 不合道理,就難以服眾;不合根機,就難以讓人接受,我想,將佛門「契理契機」的法門應用在社會的合作辦事、人我相處,也是很重要的管理法。 發心的管理 在佛教裡,動員的力量來自「發心」兩個字。「發心」對人有很大的助緣、助力,任何一個人想要擁有人緣,給人接受,就要發心,要勤勞、要禮貌、要負責……就是平時灑掃、燒茶、煮飯、法務,也都要講究發心,即便吃飯,也要發心,才能吃出飯食的美味;睡覺,也要發心,才能睡得甜蜜。 一般人常說:「世間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修學佛道也是一樣,先要發心,只要心一發,人緣就會增長;只要心一發,無事不辦。 所謂「發心」,「發」就是開發,「心」則好比田地,所以,「發心」就是開發我們的心田、心地。一塊山坡地,你開發它,就能讓林木生長、果樹飄香;一塊土地,你開發它,就能建設大樓;一塊田地,你開發它,就能種植五穀。所以,開發心田、心地是一個人成功的重要關鍵。 「發心」在佛教裡也是多元的,假如你想要成功立業、榮華富貴,就要發增上心,廣行善事,才能達到目的;假如你想要修行辦道,就要發出離心,看淡世間的財富、情愛、功名利祿,淡泊世間的擁有,道業才能昇華;假如你想要做一名真正的菩薩,就要發菩提心,具有入世的增上心,以及空無的出離心。 過去講「文官不愛財,武將不怕死」,這個國家必定有辦法。同樣地,我們信仰宗教,如果能有出世的思想、入世的精神,人生會更加圓滿、未來會更有成就。所以,我們要時時記住「發心」:我要發慈悲心、我要發修道心、我要發利人的心,甚至我要發心讀經、我要發心利眾、我要發心辦事、我要發心為佛教、為社會、為國家。總之,成功是從發心開始的。 管理不難,只要能讓我們的群眾、我們的團隊,大家都發心,不為自己,還怕什麼事不能成功呢?
-
【星雲大師全集19】佛教管理學.佛法的管理法⑮
和而不流的管理 觀察今日的社會,在事業上有各種性質的不同,在學術上有各種思想的不同,在政治上有各種黨派的不同,在經濟上有各種觀念的不同,在教育上有各種方法的不同,乃至團體、村莊、鄰居、家庭裡的兄弟姐妹,因為想法見解、生活方式不同,還會分黨結派。所以,要做到「人和」並不容易。 不過,如果人能做到「和而不流」,就已經很不容易了。比方說,你我同是一家人,但你做了不當的事情,我不與你同流;你我是朋友,但你做了不好的事情,我也不跟你入流;即便是社會上的任何事業、政治黨派,我也不去樹敵,與人和平相處,但是假如有人從事非法勾當,無論如何我都不同流合汙。 人要有隨緣的性格,也要有不變的原則。人要如何自保?不傷害別人,和而不流,就是一個保全自己、尊重他人最好的方法。 皆大歡喜的管理 在這個世間上,人與人之間經常會有一些計較爭執,包括國家和國家對立、民族和民族對立、黨派和黨派對立,甚至大官和小官對立,由於彼此沒有信賴,縱有合作,也都要訂立契約、法則,深怕對方欺負我,讓我上當。 其實,人類如果能把這許多分別、計較、執著都放下,凡事顧念別人,不自私,無論訂什麼契約、說什麼話、做什麼事,都能「雙贏」,就會皆大歡喜,但這恐怕就得看你在管理上的本領如何了。 從善如流的管理 人吃百樣的米,就有百樣不同的心,有的人明明看到人家事情做得對,卻因為自私心理作祟,偏要反對,不讓他成功;明明知道這個道理是不成的,他偏要執著,要人家接受。所以,在這個世間上,要一個人順理成章、從善如流是很困難的。一般來說,通情達理的人,他不一定有什麼特長,也不一定有特殊見解,但是對人家的好話、善事,都能附和、幫助,因為從善如流,他就能攝受、融和他人,成為龍天推出的領導者。 在佛門裡,講到布施,倒不一定都是出錢布施,有錢的人出一點錢做功德,相對比較容易,但是出力布施很辛苦,就不是人人能夠承擔了。當然,有的人自覺沒有什麼力量,那也沒關係,你可以說好話,對人讚美、應和,也是功德好事。假如你說我不會說好話,那也不要緊,只要你對善人、善舉、善事都能隨喜、祝福、贊助,一樣是功德一件。 所謂「從善如流」,例如:在佛教裡,有人要講經說法了,我們讚美他熱心弘法;有人要興辦學校了,我們讚美他熱心教育;有人要修橋鋪路了,我們讚美他對社會事業非常熱心。甚至從我們身邊的親戚、朋友、家人,或者很多不相識的人口中,所聽到的好人好事,不勝枚舉,只要我們能夠從善如流,習慣了以後,自己不也就是善人了嗎? 可惜地,有的人就是不肯成就別人,不肯成就好事,明明是一句好話,他也要曲解;明明是一件好事,他也要破壞。可以說,世間的缺陷都是人為的,一個人能成就世間的美事,也能破壞世間的好事。 過去我有一個親戚,我好不容易幫助他從大陸到了洛杉磯,為了讓他在當地生活、發展,還替他找了職業,但是沒想到,只因為一件事情沒有滿他的意,他就發狠對別人說:「星雲大師花二十年建了西來寺,我只要二十分鐘就可以毀滅它。」他不只不能從善如流,還滿心的怨恨,這種心態實在很可怕。 有兄弟二人,老師告訴他們:「你們兩個人去舉薦自己最親近、最有關係的人士。」老大推舉了一位曾經幫助他的恩人,老二則是找了一位被自己幫助過的人。不料,後來老二竟然被他所幫助的人陷害,而至身敗名裂。 好人就是好人,壞人就是壞人,從善如流並不容易。所以,我們觀察一個人,要像曾國藩先生一樣會得識人,能從善如流的人必然是好人。
-
《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 講演集──緣起與還滅.論鬼的形象的形象4-4
時間:1983年4月17日 地點:台中中興堂 鬼有他們自己的生活方式,我們不必為他們操心,親人過世了,也不要以為他一定會變成鬼。我們紀念祖先,不必花一把鈔票買一堆金銀紙,把可貴的金錢付之火炬,變成沒有意義的灰燼。我們可以用祖先的名義設立獎學金,作育天下英才,或者捐獻給社會公益事業,興學辦校,印行善書,讓祖先能夠遺愛人間,留芳萬世。 關於鬼生活的苦樂情形,中國古書裡有一段精采絕倫的記載,有位剛死不久的鬼,老是找不到食物,他乾癟著肚子到處飄蕩,碰到了一個老鬼,老鬼就說:「喂!你怎麼面黃肌瘦,一臉憔悴呢?」 「我做鬼已經好幾天,一直都沒有東西吃,怎麼不消瘦呢?老兄,你做鬼比較有經驗,能不能告訴我如何才能改善生活。」 「那還不簡單,像我們這一類,只要裝神弄鬼一番,就有辦法啦!」老鬼倚老賣老地傳授錦囊妙計。 新鬼恍然大悟,於是跑到城東一戶窮人家裡。那戶人家正在磨麵粉,他一進去就替他們推磨子,磨起麵粉來。這一家人看了大叫:「這磨子沒人推,怎麼自己動起來了呢?也許是佛菩薩慈悲,可憐我們家裡貧窮,派個鬼來替我們推磨吧。」 這新鬼從初更一直推到天亮,推得精疲力盡,兩眼昏花,卻一點東西也沒有吃到,就怒氣沖沖地跑去找老鬼:「喂!老兄,你叫我裝神弄鬼就能改善生活,可是昨晚我去替城東的人家推了一夜的磨,卻什麼東西也沒吃到。」 「哎喲!你真糊塗,你去的那戶人家是信奉佛祖的,他們有正信,不怕鬼,怎麼會給你東西吃呢?」 「好!那我今晚到城西換一家。」 新鬼趁夜色迷濛趕到了城西,找了一家舂米的,趁著人們休息時,拿起棒子,兀自舂搗了起來。這家人看了都嘖嘖稱奇:「唷!昨夜佛祖慈悲叫鬼到城東去推磨;今天祖師爺顯威,也叫鬼到咱們家來舂米。」 新鬼賣力地舂到天明雞啼,腰痠背痛,渾身無力,還是沒有吃到任何東西,便氣憤不已地回去找老鬼算帳:「你倒說說看,這一家人為什麼也不給我東西吃呢?」 「老弟,這一家是信仰道教的,他們不但不怕鬼,還要抓鬼呢!」 「那我怎麼辦呢?」 「你去找一戶沒有供奉佛像或是神明的人家,就萬事可行了。」 新鬼努力的尋找,終於找到一戶什麼也沒有供奉的人家。一腳跨進去,一屋子人圍著香噴噴的魚肉酒菜大吃大嚼。新鬼看得垂涎欲滴,不知如何裝神弄鬼,突然看到桌腳下蹲著一隻瘦瘦的狗,搖尾乞憐地等待主人丟下的骨頭。新鬼一把抓起狗,在空中迅速的飛行。 「不得了啦!這隻狗怎麼會在空中飛行?中了什麼邪嗎?」 一家人亂了手腳,有人提出意見找耶穌來幫忙,有人馬上否定說:「耶穌有辦法感化人,這是鬼,他沒有辦法的。」 又有人建議:「我們讀聖賢書,應該尊重孔老夫子,我們請夫子來幫忙吧!」 「你難道忘了,孔夫子叫我們敬鬼神而遠之,何況夫子本人還不語怪力亂神,求他是沒有用的。」有人振振有詞地反對。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不知如何是好?最後終於決定找神壇的乩童來做法:「這是鬼魂在作祟,你們趕快把這條狗殺了,並且備辦豐盛的三牲酒菜來祭拜,這鬼就服服貼貼了。」 這家人趕忙依言辦了一桌酒席來祭鬼,鬼飽餐一頓,從此食髓知味,再也不肯離開,天天上門作怪討吃,這就叫做「引鬼上門」。 我們為人處世要堂堂正正、光明磊落,千萬不要引鬼上門。譬如有的人結交地痞流氓、黑道殺手,只要找他們幫一次忙,和他們搭上了線,將來就會麻煩無盡,甚至把生命都賠上。 台灣民間,各地都有拜好兄弟的陋習,把這些邪魔外道引進自己的家門,還將他奉為上賓,將來勢必會惹禍上身。我們要尊敬有道有德的人,尊敬正派、有學問的人,和這些魑魅魍魎涇渭分明,互不來往,如此必能永保康泰平安。 四、鬼的世界與人生 宇宙間,十法界各有他們的世界,佛有佛的世界,譬如東方琉璃世界,西方極樂世界;天神有天神的世界,譬如三界二十八天;人有人的世界,譬如三大洋五大洲,人類有種族、身體、富貧、智愚等種種差別;畜生有畜生的世界,譬如天上飛的鳥、地上走的獸、海裡游的魚等,種類繁多。同樣的,地獄餓鬼也有他們的世界。鬼的世界和人一樣,有他們自己的眷屬,並且還須要工作謀生,鬼的社會也有貧富貴賤的差別,彼此之間少不了是非恩怨。鬼的性格千差萬別,有脾氣暴躁的,有性情凶殘的,當然也不失溫馴善良的。 其實,鬼的存在和我們的人生有很密切的關係,因為在我們的人間到處充滿著鬼。什麼是人間的鬼呢?有不良習慣的都名之為鬼。譬如喜歡吞雲吐霧,煙嘴不離口的叫煙鬼;貪愛杯中之物,每天喝得醉眼醺醺的叫酒鬼;沉迷方城之戰,賭得天昏地暗的叫賭鬼;戀眷朱顏女色,耽溺不知自拔的叫色鬼。我們常將一些壞的名詞加在鬼的身上,舉凡有惡劣的性情、不良行為的,我們就稱之為鬼,例如懶惰鬼、膽小鬼、疑心鬼、嫉妒鬼、小氣鬼、貪心鬼、吝嗇鬼、淘氣鬼、缺德鬼,甚至剝削民脂民膏的吸血鬼等等,誰說人間沒有鬼呢? 我們只知道請法師道士來超薦陰間的鬼,卻不知道人間的鬼更需要度化。陰間的鬼超薦了,就可以夜行不驚,宅第平安;人間的鬼度化了,就可以民風轉善,社會祥和。如何來度化這些人間的鬼怪呢?佛教的三皈、五戒、六度、十善,就是超度人間鬼怪的法門。 譬如三皈依,皈依佛寶永不墮地獄,皈依法寶永不墮畜生,皈依僧寶永不墮餓鬼。受持了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從此遠離罪惡淵藪,不再種植墮落地獄的種子,當然就不會淪為惡鬼了。目前的社會人心澆薄,道德淪喪,如果我們不幸染上惡鬼的習性,趕快痛下決心來接受佛法的治療,多多提倡善良的風氣,提高民眾的知識教育,提升社會的道德水準,把這些在鬼門關裡遊蕩的鬼,早日解救出來。 我們應該共同淨化這個社會,使社會沒有鬼的存在,每一個都是頂天立地的人,都是悲智雙運的佛。每一人都能轉鬼性為佛性,化凡心為佛心,如此,我們的人間就是人間淨土,而不是人間煉獄。
Rollins College新生走進光明寺 跨文化公益服務體驗
2025-08-26三重禪淨中心民歌響起 懷舊旋律觸動人心
2025-08-26南三藩市國際童玩節 三寶寺推動三好
2025-08-26大洋洲《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講座 僧信二眾同願同行弘法利生
2025-08-26愛民頓佛光知賓研習 佛光品牌在地延續
2025-08-26北卡佛光山舉辦三好捐血 匯聚愛心守護生命
2025-08-26南非杜省公會與約堡協會 攜手推廣中國茶文化
2025-08-26里斯本佛光人抄經接龍 以筆墨傳遞吉祥
2025-08-26洛杉磯佛光人當不請之友 關懷軍人家庭
2025-08-26正向生死觀 板橋講堂開講善生而後善終
2025-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