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雲大師全集18】佛法真義3.佛教常識106
【作者: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2023-12-03●點 燈 千年暗室,一燈即明。燈,代表著光明、智慧。《華嚴經》說「慧燈可以破諸闇」,「燈」供養是佛教的十供養之一,一般寺院道場也會在新春期間舉行上燈法會。 在中國民間,流傳著這麼一句話︰「十五上燈,十八落燈,十九算帳,二十動身。」台灣的民俗裡,也有所謂的「廟會燈」,元宵的「上燈」、「提燈」等。佛光山每年從農曆正月初一至三十,都會舉辦「平安燈會」,在大雄寶殿點「光明燈」;每到藥師法會期間,也會點「藥師燈」。 為什麼要點燈呢?因為燈光能照破黑暗,令人感到溫暖;就像爐灶裡的火,可以成熟食物。所謂「佛光普照」,佛如光,可以讓我們的心光開朗;佛如光,可以給我們溫暖、依靠。心中有佛光,才能引領我們成聖成賢、成佛作祖,一切都能成熟圓滿。 佛世時,有一位知客師陀驃比丘,不管前來掛單的人來得多麼晚,他都是耐心的等候,打著燈籠送單,三十年如一日。幾十年下來,他不需要再點燈照路,手指自然放光,以手指的光就可以帶人去掛單。 在《譬喻經》卷二裡記載,佛陀十大弟子之一的阿那律尊者,有「天眼第一」的稱譽。他過去世曾是一個小偷,原本想偷寺院裡的香油錢,無意間發現佛前的燈快要滅了,就用箭去把燈芯挑正,使燈燭恢復光明。當佛前燈明亮後,抬頭看見莊嚴的佛像,心生慚愧,從此革心向善。此後經過九十一劫的修行,聽佛說法,證得聖果。因為過去以箭正燈,感得遇佛修行而證悟道果,獲得天眼通。 另外,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曾上忉利天說法,看見天女的美貌莊嚴而大為讚歎。天女說,過去在頻婆娑羅王時代,因點燈功德而招感相好莊嚴的殊勝果報。在《法苑珠林》裡也提到,點燈有八種利益:一、美貌相好;二、信心增上;三、道德、戒律增上;四、眷屬和合、美滿增上;五、辯才增上;六、修行增上;七、出生人間,可生富貴家;生天,可增品增位;八、看清目標,照亮前途,果證菩提。 其實,在供佛點燈之際,更重要的是點亮自己心靈的燈光。諸佛的國土皆為光明無量,因為佛的心無一點昏暗。點燈是一種供養,更是提起我們的正念與信仰,你的信心生起了沒有?信心即是肯定我們的佛性,沒有這個信心,燈就不亮了。點了燈以後,還要加油,這和世間的道理是一樣的。好比,汽車加了油,可以繼續往前跑;佛教所謂的「加油」,就是隨喜隨力去布施行善,做功德好事,具足了信心、功德,我們內在的心燈會長明長亮,甚至比日月光還要強大,可以遍照十方;心燈明亮了,佛性顯現,心靈充滿光明清淨,就能生起慈悲、智慧。 佛陀住世時,有神通力的聖者可以放光,他們的德行讓人尊崇禮拜;但佛陀放光、聖者放光是讓我們見賢思齊,讓我們懂得自覺,努力點亮心燈,讓自己的生命也能時時放光。在生活裡,學習口中放光,即講好話;眼中放光,即目中有人、慈眼待人;手中放光,即做好事。若每一個人都能放射出慈悲光、般若光,在照亮別人的同時,也把光明帶給了自己。 ●合掌 在佛門裡,人與人之間常以合掌為禮,表示一種尊重,就如軍人見到長官要敬禮,學生遇到師長要鞠躬,現代人見面要握手、微笑,西方人見面要擁抱一樣,這些都是彼此心意的交流。但是在世間的各種社交禮儀當中,卻沒有比合掌更為奧妙,更有意義的了。 「合掌」源於印度自古所行的禮法,他們認為人的右手是神聖的手,左手為不淨的手,所以會有不同場合要分別使用兩手的習俗。若人的兩手合而為一,則代表心裡淨與不淨融攝合一,因此佛教常以「合掌」來象徵人生最圓融的「實相」。 合掌也叫「合十」,當我們把十個手指合在一起,代表的是將佛、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等「十法界」合於一心;因為合十法界於一心,所以合掌代表的是「人我一體」,可見一個合掌就可以消除人我之間的對立,這就是一種和諧。 在叢林道場裡,老師都會要求學道者合掌時,要能做到「合掌當胸如捧水」,也就是雙手合在胸口,就像捧水一樣的謹慎。所以雙手合掌有合併兩掌,集中心思而恭敬,返本還源,入於非權非實,事理契合之意。因此,「合掌」真正的意義,就是「合權實之掌,應中道一心」。 合掌更代表了真、善、美的展現,雙手「合掌」才能與佛心相應,才能保持正念,才有倫理次序,才能做到尊重與包容。因此,一個合掌,你就能感受到一分友好、一種和善;一個合掌,就能流露出禮貌、尊重、恭敬的心意,這也是人際之間友善的無聲交流。 另外,一個人的威儀、精神,從「合掌」中也可以看得出來。只要一個合掌,顯現出的恬靜端莊,這種威儀也就能夠攝受他人,讓雙方感受到一種安穩、寧靜的氛圍。 在佛教國家如泰國,不管政經工商,甚至街上的行人,見面都以合掌為禮;南傳國家,空中小姐也以合掌待客。記得美國前副總統高爾先生訪問美國西來寺時,曾表示︰「我很喜歡佛教的『合掌』,合掌很具有美國的特性,象徵多種族、多信仰的融和,那是世界上最珍貴的,很符合美國的建國精神。」 我在創辦國際佛光會時,提出會員們彼此見面,應以兩個手印來做為行禮的方法,第一個蓮花手印是先翻掌外迎,用拇指扣住中指,其他三指外翻,代表著無限的歡迎、無我的接納、無上的接引、無礙的交映、無染的清淨;第二個手印是合掌,將雙手合十,中間保留些微的空隙,象徵無二的圓融、無量的信心、無異的正見、無生的法性和無滅的佛道。 合掌可以說是世間上最美的手,也是一種關心、祝福,說再多的話,都不如雙手合十。合掌更足以表達內心的歡喜、誠意、感謝;透過合掌,人與人可以交心、互助、祝福。比方祝賀別人的生日壽誕、向人家說「新年恭禧」、「金榜題名」、「升官發財」,又如祝福別人「有情人終成眷屬」、「家庭平安」等等,經由合掌傳達,彼此都能增加好感。 當然,佛門也不是只有合掌才是恭敬之意,像問訊、胡跪、瞻仰、圍繞都是敬禮。而合掌也不是說雙手合十不放才是恭敬,最主要還是要出自恭敬的心。悟到真理的人,禪心妙諦都在「合掌」之中;我就是宇宙,宇宙就是我。合掌的意義,實在是美妙無比。
相關新聞
-
【星雲大師全集18】佛法真義3.佛教常識105
●開 光 在佛教裡,信徒家中若要安奉佛像,都會請法師來為佛像「開光」。開光就像社會上的房屋落成典禮、橋梁通車典禮、男女的結婚典禮,經過此公開的儀式,就能獲得公眾的認可,即具有法律上的合法性。 但事實上,佛像哪裡需要我們來開光?開光主要是在開啟自己的心光,是把自己虔敬的心,融入到所供奉的佛像之中,以心光來開啟佛心,以虔誠之心來祈求諸佛菩薩的慈悲靈感。 唐朝裴休宰相,有一天請黃檗禪師到家裡為佛像開光,黃檗禪師就對他說:「何必一定要在佛像身上開光?何不在自己的心上開光呢?」可見得,禪者向來是以開啟自己的心地之光為要。就好比《金剛經》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我們自己就是佛,開發自己本具的佛性遠比為外在的佛像開光更重要。 換句話說,開光是借助佛的力量,慈悲加被,開發我們的心地,讓我們照見心中擁有無限的寶藏。例如:歡喜、智慧、發心、信仰等,能不斷的被開發出來,進而與我們內在的「佛光」相輝映。因此,開光名義上是替佛像開光,實際上是為自己開光。甚至時到今日,也不只為自己開光,普世都需要開光,例如: 一、開人我因緣之光:社會上,人我相處若能立場互調,視人如己,開啟「人我因緣」之光,彼此互相道交,就能化解鴻溝,同體共生;就像是在室內點亮了一盞燈光之後,又再點亮另一盞燈,光和光之間,並不會互相排斥,反而更加明亮。 二、開萬物共生之光:宇宙世間,所有一切有情生命,乃至大地山河,都有一個共同的生命,彼此相互依存,若能開啟「萬物共生」之光,大家相互尊重、包容,世間將是何等美好! 三、開眾生本性之光:眾生本是一體,只因個人的私欲而有鬥爭、分裂之事。若人人能開啟「眾生本性」之光,從小我中再擴大,與一切眾生結合在一起,人人有情有義,世間也就太平了。 四、開世界和平之光:「世界和平」是眾人所期盼,但不可諱言的,由於人心的不能包容異己,和平之路走來也就特別艱辛。因此若能開啟「世界和平」之光,讓世界光明起來,繼而大家跟著世界一起放光,也就可以成就一個無我、慈悲的和平世界了。 所謂「千年暗室,一燈即明」,每一個人都有自性之光,如果能掃除心地貪、瞋、痴煩惱的黑暗,開啟戒、定、慧之光,進而讓人也同處在光明之中,並效法佛陀放萬世之光,這人間即為光明善美的淨土了。 ●頭香與頭鐘、頭鼓 台灣民間的信仰,每年到了農曆正月初一,許多民眾都會到寺院裡「燒頭香、撞頭鐘、擊頭鼓」,乃至不少廟宇還有「搶頭香」的習俗,認為搶到頭香,來年諸事亨通,平安順利。因此,只見大批民眾蜂擁而上,爭先恐後,不惜大打出手,拚了命也要搶插頭香,真是讓人看了膽戰心驚。 甚至於過去在大陸,還有人事先躲在香案底下,等到零點一秒,時間一到,立刻衝出來把香插進香爐,表示「這是我的頭香」。這樣的想法實在不合乎佛意,確實有改善的必要。 《六祖壇經》提到,有一次,六祖惠能大師集合大眾,說:「我有一樣東西,它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大家還識得嗎?」當與會大眾遲遲說不出個所以然的時候,座下弟子神會立刻就站起來,回答說:「是諸佛的本源,是眾生的佛性。」 惠能大師聽後,卻呵斥他說:「已經跟你說是無頭無尾、無名無字、無背無面,你卻還要喚作本源、佛性,就是將來能有出息,也只不過是個知識分子,不是個大徹大悟的禪師!」其實,佛教對於時間的概念是圓形的循環,沒有前後、頭尾之分,無始亦無終。 「燒頭香、撞頭鐘、擊頭鼓」也是一樣的道理,它並不是在時間上界定,也不是搶在別人之前就叫作「燒頭香、撞頭鐘、擊頭鼓」。燒香是一種恭敬,你有你的頭香、頭鐘,我也有我的頭香、頭鐘,與別人沒有關係。你在正月初一燒頭香,我到三月十五才有時間燒香,那也是我的頭香。頭香並不特定在哪一天燒、哪個時間燒,比如,世界各地的時間都不同,如在台灣是清晨,在洛杉磯則是傍晚,那麼全世界有一、兩百個國家,寺廟這麼多,信徒這麼多,哪一個人燒的香才是頭香?哪一個人撞的鐘才是頭鐘?哪一個人擊的鼓才是頭鼓呢? 所以,在佛光山我們不稱「燒頭香」,而稱「燒年香」。往年的過年,佛光山都要等到晚上十二點零一秒才讓大家撞頭鐘、燒年香;但我認為,要人家等到十二點敲了鐘、燒了香才回去,路途遙遠,會造成別人的不方便,佛法是給人方便的。所以,過年到了,大家燒一炷香,那個年香就是頭香。我們的心不要給時空、地理錯亂了,燒頭香是沒有時間標準的。 佛陀上忉利天宮為母親說法,回到人間的時候,蓮花色女搶先於眾弟子之前迎接佛陀。可是佛陀卻告訴蓮花色:「事實上第一個來迎接我的人是須菩提。」蓮花色疑惑的問:「須菩提不是還在室中打坐嗎?怎麼會是第一位來迎接您的人呢?」佛陀說:「蓮花色,須菩提現在正在觀空入定,他與真理相應,就能見到佛陀,這就是迎接佛陀。」 所以說,燒香、敬佛,不可以用世俗之心與聖者接觸;只要你心意真誠,任何地方、任何時刻,即使是在家中的佛堂,獻上心香一瓣,也可稱為「燒頭香」,就是到寺院裡敲鐘、擊鼓,亦是如此。 我認為宗教不可以走向商業化,不能買賣,宗教是純粹的信仰,宗教是神聖的。每一個人只要在一年當中到寺廟插的第一炷香就是頭香,敲的第一鎚鐘就是頭鐘,擊的第一陣鼓就是頭鼓,如此才符合佛法平等的意義。
-
【星雲大師全集18】佛法真義3.佛教常識104
●神 通 有些人對神通非常嚮往,想盡各種方法要修神通;而在佛經裡也提到,有六種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漏盡通等。但是此中只有漏盡通是斷除煩惱、了生脫死的究竟神通,唯有聖者的阿羅漢和佛陀才能證得。 神通看似能帶給我們方便,但佛陀卻不鼓勵弟子追求神通,主要的原因是:神通非究竟解脫之道,神通敵不過業力,神通比不上道德,神通及不上空無。過去的祖師大德,不少人也都證得神通;然而所謂「打死會拳的,淹死會游的」;會神通的,常亡命於神通。例如,提婆、目犍連雖有神通,卻仍難逃定業,死於外道之手。 佛世時,釋迦族因為侮辱琉璃太子,而遭到滅族的惡運;即使是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運用神通力拯救了五百人,但最後他們仍然化為血水。所謂「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這些都是神通不敵業力的明證。 一般人認為,有了天耳通、天眼通、他心通,就什麼都能聽到、看到、知道,就能隨心所欲,為所欲為;殊不知這反而是更大的障礙與煩惱。比方你沒有他心通,人家要害你,你不知情就能活得自在;若事先知道了,你還能快樂嗎?你沒有天耳通,聽不到人家罵你,耳不聽心不煩。 相反的,如果你有天眼通,看到人間的苦難重重,你還能快樂得起來嗎?所謂「耳不聽,眼不看,心不知」,沒有神通,你的日子反而過得好。因此,一般人最好不要有神通,有神通反而是害了自己;神通必須要證果、有禪定,依於慈悲、住於淨戒,像菩薩基於慈悲,以神通來攝化眾生。所以,有般若智慧的人擁有神通,才不會障礙自己,傷害別人。 佛陀曾說過,佛法是要用道德來感化他人,用慈悲來救護眾生,而不是以神通來迷惑大眾;一旦有了神通,更要嚴持淨戒,做有益於大眾的事情,而不是依仗神通胡作非為。 其實,我們日常生活中,處處都有神通;只是我們和它太接近,反而感覺不出奇妙。比方說,肚子餓了,吃一碗飯就飽了,這不就是神通?天冷了,多加一件衣服就暖和了,這也是神通。精通各國語言的人,與人交談沒有障礙,就是「天耳通」;電視傳訊,給我們看到世界,不也是「天眼通」;遊走世界,只要搭乘飛機,數小時便能抵達,可說是「神足通」。其實,一切經驗的累積及智慧的判斷,都是相似的神通。 神通是人類經驗的累積,是智慧的呈現,是潛能不斷開發的超絕運用。神通若建立在有形、有相上求,這個「有」,就是有限、有量、有盡;唯有空無的真理,才有無限的妙用。所以神通不必處處求,日常生活裡處處都可以體驗,就看自己有沒有用心,有沒有智慧罷了。具有神通並不一定擁有幸福,只有道德、慈悲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 ●閉關 閉關,就是閉門謝客,隱居修行。閉關期間的住所,就稱作「關房」;關房外要有人「護關」,護持這一段期間的飲食、醫護等雜務,讓閉關者能摒除外緣,做專修的法門。閉關的時間、目的各有不同,有的人閉關一年,或二、三年,甚至進了關房就不出來,一生就在關房裡閉「生死關」。 閉關者可以依照自己的興趣、志願來專修,有的閉「法華關」,專誦《法華經》;有的閉「華嚴關」,專念《華嚴經》;有的閉「般若關」,念《般若經》;也有的閉「淨土關」,專修念佛。 閉關最怕的是「身在關中心在外」,關房的修行,不是人人都做得到的。如果在關房中,心不能安寧、不能自在,心有所執著,有種種的煩惱困擾,不能安住,那就「千年不出也徒然」了。古德說:「沒有心開意解,不可閉關;沒有開悟入道,不可住山。」沒有積集足夠的福德因緣,未能具備大死一番的決心,卻奢言住山閉關,了生脫死,就如緣木求魚。 有一個禪師被人冤枉,遭了牢獄之災。有一天,牢裡飛進一隻蒼蠅,禪師在這頭抓,牠就飛到那頭;禪師在那頭抓,牠就飛到這頭。禪師抓累了,說道:「哎呀!這個地方好大啊!連一隻蒼蠅都抓不到。」 所謂:「趙州八十猶行腳,只為心頭未悄然,即至歸來無一事,始知空費草鞋錢。」閉關閉習慣以後,虛空宇宙就在我心裡,就不會一天到晚想往外跑了。 禪門裡有「不破參,不閉關;不開悟,不住山」的教示,意思是,對佛法還沒有體證、開悟,還沒破除煩惱之前,不可以隨便閉關,因為煩惱未除,在關房中盲修瞎練,容易走火入魔。因此,修行者在佛教裡修行,快者十年,慢者要二十年以後,才有資格講閉關。另外,閉關必定要勞動他人來護關,若初學者修行才剛起步,就馬上閉關,又有何功德讓人來護關? 我認為閉關的意義應該是:一、關閉六根賊;二、禁遏妄想心;三、正觀三毒軍;四、清淨身口意。六根就像盜賊一樣住在我們身體裡,讓我們沉迷於痴惑瞋愛,所以修行過程中,最要緊的就是要「密護根門」,轉六根賊為六波羅蜜,才能脫離苦海。 閉關是一種剋期取證、超越凡間的一種自我提升方式,其境界如人飲水,就像封得很緊閉的醬缸一般,經過長期的貯放,才會更香醇。閉關的人進步會很快,人雖然被關閉起來了,心卻很自由,所以思想自然會開闊。一個修行的人在關房內,要先把自己縮小,以便養深積厚,將來出關後,再擴大自己,利益群生。
-
【星雲大師全集18】佛法真義3.佛教常識103
●教旗的意涵 每一個國家都會有代表這一個國家精神標誌的國旗,懸掛的國旗代表國家的主權。每一所學校為了表現它的特色,也會有一面校旗,它彰顯著這一所學校的文化、理念。軍隊上前線時,也會揮揚旌旗,以鼓舞士氣;當然各宗教也都有它代表的標誌,如佛教的教旗,就是一面五色旗。 一九六三年,越南總統吳廷琰為維護天主教而破壞佛教,不允許佛誕節懸掛教旗,並燒毀教旗,以致民怨沸騰。越南佛教徒為此示威遊行,持續了好幾個月,而廣德法師等七位僧人,則以自焚殉教來表達心中的悲憤。這是因為佛教教旗對佛教徒而言,代表著心中的佛陀、信仰,是神聖而不可侵犯的。就如同美國人在「中途島事件」時,犧牲幾萬軍民,就是為了在島上插一面國旗,因為這一面國旗所代表的不只是一塊布而已,而是一個國家。 「佛教教旗」的議案是一九五二年,在日本舉行第二次「世界佛教徒友誼會」時通過。它是一面五色旗,橫向與縱向皆由藍、黃、紅、白、橙五種色條構成。五色象徵著佛陀智慧、平等、慈悲、和平、清淨等精神;也代表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五乘佛法」。橫向與縱向則代表法身佛性的特色──「橫遍十方,豎窮三際」,也象徵十方法界融和,三時法輪常轉。 其中,「五乘佛法」是佛陀為了教化眾生,依據眾生的不同根性所施設的五種法門,例如:佛陀為「人乘」性格者說受持三皈五戒,令其遠離三途,生於人趣;為「天乘」性格者說修十善法,令其上生天界;為「聲聞乘」性格者說四諦法,令其脫離三界,成為阿羅漢;為「緣覺乘」性格者說十二因緣,令其脫離三界,成為辟支佛;為「菩薩乘」性格者說行六度法門,令其超越三界二乘境界,得到無上究竟的佛果。 法門雖有上述五種,實則最終目的只有一個,即:引導眾生悟入佛之知見,證悟本自具足的佛性。因此佛陀在法華會上曾說:「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餘乘,若二、若三。」又說:「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這本自具足的佛性,其特色便是「橫遍十方,豎窮三際」,意指:就橫的空間而言,它至大無外,至小無內,無處不遍,無所不在,故曰「橫遍十方」;就豎的時間而言,它超越過去、現在、未來三際,無生無滅,永恆一如,故曰「豎窮三際」。 「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的法身佛性用之於日常,除須妥當拿捏空間因素與時間因素,兼顧事物的互動關係與歷史的發展脈絡,更應重視人際之間的互動。對於橫向的溝通聯繫,固然要善巧運用;對於縱向的承上啟下,也要周全考量。若人人都能如此,不僅社會安樂、國家興盛非為難事,要達到世界和平、法界融和,也是指日可待之事也。 ●選佛場? 「選佛場」三個字,源自於丹霞禪師「選官不如選佛」的典故。唐代丹霞天然禪師原本要上京考取功名,途中經過一座寺院掛單,寺裡的大和尚看他很有善根,就告訴他:「選佛比選官好,求官不如求佛。」丹霞禪師當下大悟,決定依止大和尚出家修道。 其實人的一生,都在做選擇,選擇一所學校、選擇一門學科、選擇一位老師、選擇一項職業、選擇一個伴侶、選擇一個宗教……總要選一個自己喜歡、相應的。但在做這些選擇的過程中,需要有智慧引導,才不致於走錯方向。 在佛光山也設有一個「選佛場」,它位於菩提路的盡頭,雲居樓旁,意謂著大眾進入此門,依佛法精進修持,可以成就佛道。另一方面,也希望大眾駐足「選佛場」前,能有所省思:外在的財富、名利、地位等有形的物質,最終會消失,如果想要有一個安身立命之處,一個永恆不變的生命,就要學佛,選擇和佛一樣修行,過著清淨覺悟的生活。 在信仰上,選擇更是重要,否則選錯了宗教,信了邪教,就像喝到毒藥,生命就會有危險。所以我常講,「邪信」不如「不信」;「不信」不如「迷信」。迷信只是一時的不了解,但至少他有因果觀念,知道要去惡向善;不信的人,就如不願意張開眼睛認識世界,失去了認識這個世界的機緣,甚為可惜。 佛世時,舍利弗、目犍連尊者,原本信奉外道,後來從佛陀的弟子阿說示口中,聽到佛陀教導的偈語:「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最後選擇佛陀作為老師,並帶領其門下弟子一起歸投佛陀座下。一百二十歲的須跋陀羅,原本也是外道門徒,晚年遇到佛陀,而棄邪歸正,最終以佛陀做為導師。蓮花色女、摩登伽女,色誘目犍連、阿難尊者,後來在佛陀的規勸之下,懺悔前愆,依佛修行,最終證得阿羅漢果。 又如,善生童子遵照先父的遺言,禮拜六方,之後遇到佛陀為其說明禮拜六方的真正含義,開啟智慧眼,當即皈依佛陀,成為三寶的信者;玉耶女自恃甚高,不孝公婆,輕慢毀辱親朋好友,在佛陀的教導下,改過遷善,佛陀為他授說六重二十八輕戒。 為什麼要選「選佛場」?因為在選佛場裡,說話要選說好話,做事要選做好事,心裡要存好的理念;在選佛場裡,朋友都是諸上善人,家人都是大善知識;選佛場是一塊淨土,裡面沒有惡人的干擾,沒有損友的陷害,沒有政治的迫害,沒有貪、瞋、嫉妒,有的是清淨安樂的佛國。所以,懂得進入「選佛場」,才是人生最有智慧的選擇。
-
【星雲大師全集18】佛法真義3.佛教常識102
●信仰的種類? 世界上,每一個人都需要有信仰,信仰是出乎自然、發乎本性的精神力。早在遠古時代,民智未開,人類就因為對大自然的神祕力量感到懼怕,因而產生了敬畏自然的信仰;慢慢的進展到對人物崇拜感恩的信仰,所以我說人在這個世界上,都是有信仰的。 你信仰國家、信仰父母、信仰師長、信仰宗教;你總不能說你不信仰這些吧!即使說你不信仰自己的國家、師長、父母、宗教,但你也不能不相信你自己!例如,相信自己能夠創造前途,相信自己可以興家立業,相信自己能為朋友排難解危,相信自己有能力為社會服務貢獻;假如你沒有這許多信仰,你怎麼會有力量生存呢?所以你必須相信你自己。 現在有一些人喜歡標榜自己不信宗教!是啊,宗教你可以不去信仰,但是你不能不信仰自己!時下不是有不少青年常說,「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嗎?這不也是信仰自己嗎?因此,說自己沒有信仰的人,事實上還是有信仰,只是你信仰的是「不信仰」;不信仰也是一種信仰!一個人自己有的潛能,自己心內有的寶藏,就是信仰;你若選擇自毀自己的寶藏,自毀自己的潛能,你要說你不信仰,那也實在是甚為可惜。 當然,信仰也有很多種類的不同,比方說,有的人相信流芳百世,但也有人相信遺臭萬年;有的人深信因果,有的人懼怕因果。總之,有的人黑白顛倒,善惡好壞錯亂等等,這些相對的種類,都是因為對信仰沒有加以辨別,不懂得去分類。現在我們只講信仰的種類,也就是信仰的層次,給大家做一個參考。 首先,信仰宗教必須要慎重選擇,否則一旦信錯了、信邪了,攀附上邪教外道,就如同把自己身心裡的寶藏給丟掉了,又如同吃錯了毒藥,等到藥效發作,則生命危矣!因此我常說:「邪信」不如「不信」。 但是,「不信」也很吃虧,就像你擁有了眼睛,卻不肯張開雙眼來看這個世界;你有了雙腳,卻不肯邁開腳步走向世界,那麼你就沒有機會去享受這世界帶給你的美好。所以對於喜歡標榜自己沒有信仰的人來說,正因為你沒有信仰,你什麼都不信,自然也就什麼都沒有了。 簡單說,如果這個社會就只有那麼一個團體,你沒有參加,那麼這個團體所給予的善緣福利,你就不能獲得。相反的,你信仰了,才會有所得;如果你什麼都不相信,即使有善因美果,你卻擁抱不到,所以「不信」不如「迷信」。 一般來說,「迷信」應該是不好的,像是迷信神鬼,迷信妖魔鬼怪,或是迷信虛幻不實、執著愚昧的神通靈異,甚至於迷信撞頭鐘、燒頭香,迷信看風水、看地理等等,這許多當然是不當、不好、不善的。但是回過頭來說,也有一些迷信,只是自己不懂,一時的不了解,但至少因為他有信仰,就有善惡因果觀念,所以我們也不能對迷信妄加論斷,說它是好是壞。 我們看,有許多的老公公、老婆婆,他們跪在神明前面祈求上天保佑,祈求神明給他消災免難;像這種迷信,對別人也不會有什麼傷害,基本上,他雖然是迷信,但那顆信仰的善念好心,還是很寶貴的,所以「迷信」要比「不信」好一點。 當然,信仰宗教最終還是「正信」最好。所謂「正信」,必須具備幾個條件: 第一、你所信仰的對象,有歷史、事實根據嗎? 第二、你所信仰的對象,有道德慈悲嗎? 第三、你所信仰的對象,有能力救苦救難嗎? 第四、你所信仰的對象,人格能淨化嗎? 換句話說,信仰要信仰實實在在有的,要信仰有慈悲、道德,有智慧、能力的;信仰能夠確實幫助我們解脫煩惱,甚至超越生死輪迴的,這才是值得我們信仰的對象。 我想,佛陀就是實實在在有的,他有生養的父母,他有修道的過程,他是人不是神;只不過他是「覺悟」的人,他覺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理──緣起。所以,除了佛陀是實實在在有的,值得我們信仰以外;他的慈悲、道德,他所證悟的真理、佛法,都能有益於我們,都能幫助我們,我們不信仰佛法,還能有其他更好的信仰嗎? ●短期出家的真義 《大智度論》說:「孔雀雖有色嚴身,不如鴻鵠能高飛;白衣雖有富貴力,不如出家功德深。」出家的功德殊勝行,出家是大丈夫之事,非將相所能為,所以順治皇帝曾慨嘆:「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肩難。」 「出家」之所以可貴,根據《出家功德經》、《法苑珠林》、《大寶積經》等諸經所說,出家的功德有︰一、出家遠離煩憂,心無罣礙;二、出家遠離束縛,淡泊灑脫;三、出家遠離計較,一切平等;四、出家遠離欲望,無求知足;五、出家遠離貧窮,心存富有;六、出家遠離諂曲,光明正直;七、出家遠離繁華,單純樸素;八、出家遠離瞋心,慈悲喜捨;九、出家遠離壓力,自然忍耐;十、出家遠離汙染,清淨自在。 在泰國,男孩子一生當中,都要過一次出家的生活,短則幾個月,長者幾年;經過出家生活的體驗,才算長大成人。但是在中國,不像南傳佛教,剃度後,在寺院生活一段時間,可以自由的離開;中國的佛教,出家就是一生,如同職業軍人,不改變身分和責任,出了家,一生都要盡到弘揚佛法的責任。 但事實上,不是每個人都有因緣終生出家,所以中國佛教經常舉辦「八關齋戒」,就是讓在家人可以到寺院經歷一日一夜的修行生活,學習出家人出世無憂的生活。甚至為了因應時代變遷,讓有心想過出家生活的人,有因緣體驗出家生活的寧靜與淡泊,佛光山於一九八八年首度舉辦「短期出家修道會」。 我認為,短期出家是一種道德的訓練,是一種人格的樹立,是一種靜定力量的開發,每個人未必都要終生出家,但能有因緣參加一次「短期出家修道會」,可以讓紛擾的身心沉澱,找到自我反省、自我進步的空間,並在寺院的生活體驗中,學習歸零,革新自己,開啟心靈無限的能源。 現今的社會,人人都想擁有更多的享受,但求不得的苦也隨之而生。出家生活,則是學習「無」,空掉心裡的妄想執著,感受到放下、無我、不計較等「禪悅」的快樂,繼而發現到你的人生在昇華擴大。因為在家生活中,不管存多少錢,都是有限的,擁有多高的名位,也是有限的;而「無」卻是無窮、無盡、無限、無量,可說是「一朝風月,萬里晴空」,所以出家所帶來的快樂,比在家生活更多。 《金剛經》說:「一念生淨信者,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既然發心出家,不論一生或是短期,最重要的是,出煩惱生死之家,出名聞利養之家,這才是「出家」的真義。
三好精神化敵為友 岩湖小學彩繪燈籠展創意
2023-12-03妙謙法師談星雲大師 佛光菜根譚的智慧
2023-12-03人間佛教讀書會帶領人培訓 首創微電影閱讀及會長專班
2023-12-03芝加哥佛光山參訪緬甸寺院 佛教文化交流
2023-12-032023人間佛教讀書會帶領人培訓 300位愛書人齊聚蘭陽別院盛況空前
2023-12-03國際佛光會實際行動 響應世界氣候行動峰會
2023-12-03花蓮佛光人積極參與社區活動 縣府成果展看見三好運動
2023-12-03人間佛教思想臨床運用 心理師勉勤掃內心
2023-12-03台北道場佛學講座 瑜伽燄口的人間佛教管理學啟示
2023-12-03花蓮佛光人彩繪燈籠 結緣聯誼增溫情
2023-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