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弟子想念您 滿地可舉辦人間音緣歌唱會
【人間社 趙淑萍 滿地可報導】2023-11-14「大師,弟子想念您!」國際佛光會滿地可協會北區分會11月12日,舉辦一場「2023緬懷大師人間音緣歌唱會」,近80人參加。老中青三代50位佛光人登上舞台,用10首人間音緣,唱出對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的思念之情,也分享歌詞對行佛的指導意義。 佛光山滿地可華嚴寺監寺妙牧法師表示,對大師最好的思念,就是演唱人間音緣,弘揚人間佛教的事業。 歌唱會是滿地可協會首次自主舉辦的文藝弘法活動,是佛光人對弘法的拓展,也是對大師最好的懷念。 歌唱會中展現輕鬆中透著莊嚴的活動氛圍,體現了音樂弘法的特殊性。由北區分會組織的18人演唱團,表演〈佛光山之歌〉、〈點燈〉。他們身著白襯衣和佛光會服,目光沉靜,雙手呈放掌姿態,從登台開始,就展現了佛光人有規矩聽指揮的良好風貌。 西南區分會帶來了12人的女生合唱〈雲湖之歌〉,她們時而合唱,時而有領唱,時而左、右兩邊對著唱,感情融入歌聲,隨著她們曼妙的歌聲和生動鬆弛的演繹,帶觀眾領略雲湖之美。 文淑君表演〈十修歌〉後表示,這是用來跟人交往時的行動指南。陳華星、文秀惠演唱〈我願〉,提醒大眾修行中發願的重要性。趙鳳嫦以〈浮生若夢〉,提醒大家除了生死,沒有大事。小朋友李佳瑩和王菲雅表演〈三好歌〉,表達力行三好的人生願景。 團員們感謝西南區合唱團領隊耿蓓蓓平時帶大家排練,表演時在舞台下打拍子,活動圓滿舉辦,皆是佛光人無我付出,以最好的音聲,歡喜供養大眾。
相關新聞
-
懷念星雲大師第七堂課「凝視人間.悲智雙運——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性格與實踐範型」
不少人質疑人間佛教不具備「神聖性」。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辦的線上課程「懷念星雲大師—2023人間佛教學十堂課」第七堂課「凝視人間.悲智雙運——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性格與實踐範型」,在9月1日邀請叢書作者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教授,以多年研究觀察所得,解說人間佛教具有神聖性與普世性的統一,並邀請新加坡佛學院顧偉康教授擔任主持及與談人。 陳劍鍠從「凝視人間.悲智雙運」的角度來審視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的作為及貢獻。星雲大師以影響、溝通、引導等行為使追隨者跟著他的節奏步伐,一起前進,並深為他所致力的使命所感動。陳劍鍠在研究過程,發現大師的人間佛教性格,具有典範轉移的實踐範型。 對於學者質疑人間佛教是否流於世俗?是否具有神聖性?陳劍鍠說明,星雲大師有自己的修持體證,清楚地明白空性的法理。大師所開展的、施設的種種活動的背後,必然是深藏佛教「緣起性空」的真理。而緣起性空的般若智慧,正是佛教的不共法。 陳劍鍠教授表示,人間佛教並非一般論者指稱,不重視了脫生死之出世問題;人間佛教不只是世俗諦,也是第一義諦。人間佛教任何作務、行持、活動皆須時時觀照自心,藉由種種作務、活動之境緣,作為證入第一義諦的手段。陳劍鍠說:「人間佛教的正行在於『行佛』,發菩提心,修菩薩道,『神聖性』在這裡豁顯出來。」 陳劍鍠也對星雲大師管理思想提出精闢見解,他指出星雲大師以「同體共生」的華嚴思想,來領導佛光山。星雲大師說:「平日我們參禪念佛、早晚反省、喜捨行善、克己利他,都是為了把心管好,也是為了修滿『心的管理』這門學科的學分呀!」大師又說:「讓自己心裡有別人的存在,有大眾的利益,能夠將自己的心管理得慈悲柔和,將自己的心管理得人我一如,以真心誠意來待人,以謙虛平等來帶人,才算修滿『管理學』的學分。」 顧偉康結論說,星雲大師個人領袖魅力及修行智慧領導佛光山,在同體共生「菩薩道」理念的指引下,取得的成就,既有佛光山特色,又有人間佛教共性的佛光淨土。佛光山的法師必定會繼承星雲大師的事業,繼續創新與前進。 Youtube 連結:https://youtu.be/DhaQMecCuJs
-
廣大群眾禮拜大師 以心印心
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圓寂後,前來禮拜的世界各地人士絡繹不絕。許多人與大師素昧平生,甚至不知大師何許人也。但透過網路、親友的口耳相傳,或是無意間閱讀大師的文章深受感動,觸動了「一定要到佛光山」的想法。於是,愈來愈多人,因著種種因緣的串連,從此與大師心心相印。 有眾多海外人士是大師圓寂後,因網路上的大量報導,開始詳讀其生平,愈讀愈感動,決定專程來台,想親眼看到大師荒山化為寶殿的傳奇。一位來自新加坡的林女士,甚至心情久久不能平復,表示回去一定要親近當地的佛光山道場,學習人間佛教。 曾有新加坡、馬來西亞的信徒,一開始還不知地點在哪,但是他們說:「莫名其妙就想來,不知不覺走到這裡,然後眼淚就掉下來」。更有人將大師視為傾訴的對象。有位特殊兒母親,每天通勤接送孩子到高雄就學,只要時間許可,就會前來向大師訴說心中的苦。彷彿可以撫平情緒般,整裝過後,又能以平常心上路了。 堂主依照法師會以大師的一筆字書籤,和前來禮拜的大眾結緣。有對經商的夫婦拿到「和而不流」,有感而發表示,看到許多商品以假亂真,這是他們不能苟同的。「大師的法語正是我們心情的寫照,太準了!」 還有人從台中獨自開車前來,表示因為有心事,所以一個人來這裡。拿到「清淨」書籤後,一言不發。沉默許久後,他說心情已經平復,一切都可以放下了。 有88歲高齡的友寺道場法師,不用拜墊,直接在地上行三跪拜禮,表達對一代宗師的崇高敬意。另一位友寺道場法師,則說隨著年紀愈長,愈能理解大師的法意。他看著〈真誠的告白〉,表示會將對大師的思念和尊敬化為行動,時刻奉行人間佛教。 顏姓教師8月26日第一次前來禮拜大師,他說這裡很溫暖,甚至讓他感到內心充滿了光明,「從外面走到這裡距離雖有點遠,但心是很近的」。由於參加道場社教課程常收到活動邀約,之前大師圓寂,他就連續幾天前來弔唁。他說這幾天不知為何,突然很想到佛光山禮佛,遇到一名義工告訴他,可以去禮拜大師。想到大師弘法一生,讓他不禁感歎,真的是「百年佛緣」。
-
西澳Bayswater市長 授予星雲大師貢獻獎
佛光山西澳道場及國際佛光會西澳協會於8月13日,舉辦隆重莊嚴的「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誕辰紀念日暨供僧法會」,道場所在地Bayswater市市長Cr Filomena Piffaretti特地前來頒發「社區服務貢獻獎」予大師,西澳佛教聯合總會會長曾美雲、西澳中華會館會長陳挺及佛光人、信徒逾400人與會。 大家懷著一顆感恩和感動緬懷大師,感謝大師及佛光山的法師們,為西澳民眾及當地社區的精神文明建設作出的重大貢獻。西澳協會、西澳佛光青年團、西澳佛光童軍以及佛光兒童佛學班,代表大眾獻上香、花、食、燈、墨寶和珠供養。 Cr Filomena Piffaretti 表示,感謝西澳道場和西澳協會在星雲大師的帶領下,人間佛教扎根社區30年,在教育、慈善及環保等方面做出的巨大貢獻。佛光山澳紐總住持滿可法師代表大師領獎,感謝市長對大師的肯定和讚賞,也是對佛光會的鼓勵、支持和關懷。 「這個獎體現了大師的情懷和心願。大師教導我們要勤勤懇懇,老老實實做好一個公民、一個人,做好每一件事,大師一生的夙願是平安幸福照五洲,以服務大眾為使命。」滿可法師致詞表示,對西澳佛光會在慈善、環保以及真、善、美的傳播方面所作的努力給予肯定,20多年秉持大師對愛護地球與社區服務的重視,共同發心種植3萬多棵西澳本土樹木、澳洲清潔日等,希望大家繼續努力為社區做更多貢獻。 國際佛光會西澳協會會長曾錦源說,感謝星雲大師,把人間佛教扎根在遙遠的西澳,讓我們有了心靈的歸宿,有了法身慧命之家。也感謝滿可法師一直以來給予大家的指導及鼓勵,讓大家在學佛、行佛的道路上不斷進步。 大眾以唱誦人間音緣的方式,緬懷最尊敬的星雲大師。其中包括兒童佛學班表演的〈我愛歡喜〉,佛光童軍手語表演〈三好〉,佛光青年表演〈一顆永恆的星〉,以及由李智文指導的西澳佛光合唱團演唱〈佛光四句偈〉、〈歌頌偉大的師父〉及〈師父頌〉緬懷大師,供養法師及大眾們。 最後,滿可法師說明舉辦「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誕辰紀念日暨供僧法會」的特殊意義,大師一生不願祝壽,但是提倡供僧,讓僧眾能安心辦道,研究佛經。法師勉勵大眾,修持佛陀教誨的「八正道」,培養正知、正見、正行,延續大師的精神,通過祝壽認識自己和生命的意義,多做善事,增加福德因緣。也期許大家以善、美、好的方式為大師、為僧眾辦供僧法會,傳承人間佛教,更也期許大師乘願再來。 最後,並有僧眾托鉢,讓大眾有供僧種福田的因緣,增長福慧。
-
星雲大師與台灣佛教 依空法師領眾溯源
第21屆「印順導師思想之理論與實踐」國際學術會議,8月12日至13日於玄奘大學舉行,12日邀請佛光山文化院院長依空法師,以「星雲大師與台灣佛教」專題演講,講述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所提倡、推動的人間佛教,如何引領當今佛教發展,深入探討台灣佛教的文化傳承。 與會貴賓有玄奘大學董事長性廣法師、玄奘大學校長簡紹琦、慈濟慈善基金會副執行長何日生、佛教弘誓學院創辦人昭慧法師、國際佛光會祕書長覺培法師,以及學者等逾百人與會。 「今生向家師星雲大師學習已近50年,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感觸,無法說盡星雲大師為教奉獻的一生。」依空法師開場寥寥數語,帶出弟子對師父的景仰,更是星雲大師以教為命的壯闊人生。 依空法師以圖文並茂的投影片、紀錄片,述說大師生平事蹟,從1927出生、出家受嚴格僧伽教育,後到台灣與諸山長老,帶領台灣佛教走入正統、正信、正知的佛教,延續佛教正統法脈。 大師於1967年創建佛光山,訂下「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四大宗旨;1988年創建海外第一座道場「西來寺」,此為國際化的開端。1991、1992年相繼成立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僧信二眾同體共生,推動佛教。 1985年台北大安森林公園發生「觀音不要走的事件」及2015年「慈濟功德會在內湖園區開發事件」,依空法師說,大師寫下《貧僧有話要說》一書為台灣佛教發聲,證明大師一生以教為命,為佛教努力貢獻。 依空法師表示,國際佛光會的成立與推動,讓佛教與人間、社會密切結合,有陽光的地方有佛光,有流水的地方有法水。後續開辦《人間福報》、「人間衛視」,推動百萬人興學辦大學,僧信二眾攜手並進「從學中做,做中學。」大師出書稿費以及「一筆字」收入,捐出成立「公益基金會」、「真善美傳播獎」,以慈善福利社會。 依空法師指出,大師改革台灣佛教,從傳統走向現代、遁世走向救世、山林走向社會、梵唄走向歌詠、地區走向世界、老年走向青年等,讓佛教興隆,年輕化。並推動佛學會考、短期出家、佛教學術論壇、七誡、三好等活動,以淨化人心,改善社會風氣。 大師具有佛陀教化的平等觀,推動「檀講師、宣講員佈教」弘法四方,在佛光大家庭內,男女平權教化、工作分工。 在大師開闊的帶領下,國際佛光會於2003年申請成為聯合國「非政府委員會」(NGO)的一員;佛光山積極走入國際,與日本、韓國、中國、泰國等寺院締結友寺,拜訪梵蒂岡、天主教教宗、伊斯蘭教等,舉辦「世界神明聯誼」讓宗教融和。 依空法師說,星雲大師雖然在今年2月5日圓寂,但是他的法身常在;《星雲大師全集》是大師一生為佛教貢獻,精神與典範長存的寫照。「大師把棒子交給我們,我們要把大師的教化延續。」大師一生有70多年的生命都在台灣,與台灣佛教的關係密切,不只在台灣,而是把人間佛教推向國際,將佛法種子播撒5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