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惠姍紐約開講 「無中生有」的藝術創意之道
【人間社 平敏 美國紐約報導】2025-02-23「2025年中美文化講壇」美加巡演的第三場講座2月21日在佛光山紐約道場三樓開講。由佛光山紐約道場與國際佛光會紐約協會聯合協辦,邀請琉璃工房創辦人暨藝術總監楊惠姍,以「無中生有的文化創意品牌」為題,深入探討玻璃藝術的創作本質與無限可能,吸引了逾百位佛光人、藝術愛好者及文化界人士參與。 楊惠姍1987年告別影壇,與夫婿張毅創辦琉璃工房,致力推廣玻璃藝術。其作品融合宗教內涵與現代創意,深受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讚譽,延續敦煌藝術精髓,開創獨樹一幟的風格。 楊惠姍分享從影視明星轉型玻璃藝術家的歷程,並探討「無中生有」的創作精神。他回顧電影經歷,從角色體悟人生百態,累積為藝術養分。佛教思想深刻影響其創作,特別是領悟「無常」後,心境從拒絕轉為承擔,開啟全新藝術道路。 楊惠姍深情講述與大師的因緣。他曾創作2米高的琉璃觀音像,於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展出。隨後,更在不到40天內不眠不休地完成6米高的千手千眼觀音像,供奉於佛陀紀念館「普陀洛伽山觀音殿」。他表示:「有心、有願,就能成就。」並進一步強調,雖然大師已圓寂,但「法幢不能倒,法燈不能滅」,其精神將永存。 在講座尾聲,楊惠姍分享琉璃工房的未來發展方向,強調將致力於環保永續,減少碳排放。他提到,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系列將持續延展,並談及與迪士尼的合作計畫,未來也將設計更多日常琉璃藝術品。 紐約協會會長陳澄慧總結時表示,這場講座充滿感動,自我提醒要學習在無常中保持無念、無住的心境,對於人生及創作至關重要。
相關新聞
-
中美文化講壇 楊惠姍分享琉璃藝術與人生智慧
國際佛光會休斯頓協會2月15日下午,於佛光山中美寺大殿舉辦中美文化論壇,邀請國際知名琉璃藝術家楊惠姍老師,透過其豐富的人生經歷與獨特創作理念,為與會者帶來一場心靈之旅。講座現場座無虛席,近200位觀眾及多位媒體記者共襄盛舉。Stafford市華裔市議員譚秋琴及駐休士頓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處長蕭伊芳亦親臨參與,見證這場文化與藝術的精采交流。 楊惠姍曾是知名影星,榮獲兩屆金馬獎及亞太影展最佳女主角,後與夫婿張毅共同創立「琉璃工房」,成為現代琉璃藝術的代表。「文化是一種態度,是一種價值觀念,是一種信仰」,她引用Michael Porter的話,闡述她對文化的理解與追求。 琉璃工房誕生於楊惠姍對玻璃藝術的熱愛,當時她發現華人世界竟無著名玻璃作品,遂決心投入創作。她與張毅變賣房產、抵押家人資產,以7500萬元、3年半時間投入,成功復興失傳2千多年的琉璃脫蠟鑄造工藝。如今,作品已被全球22家博物館典藏,如《一抹紅》系列、《焰火禪心》、《自在》,更成為奧斯卡獎品選用對象。 佛教文化對楊惠姍影響深遠,1996年,她於敦煌莫高窟親見千手千眼觀音像逐漸風化,發願以琉璃再現觀音菩薩慈悲,歷經近30年,創作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系列永久典藏於敦煌研究院、上海琉璃博物館、美國康寧博物館、日本法水寺等處。 2012年,楊惠姍完成2米高琉璃觀音像,於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展出。後來,她更不眠不休,以39天完成6米高千手千眼觀音像,供奉於佛陀紀念館「普陀洛伽山觀音殿」。她表示,雖然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圓寂,但「法幢不能倒,法燈不能滅」,其精神永存不朽。 楊惠姍計畫延續千手千眼觀音菩薩系列,與迪士尼合作,設計更多日常琉璃藝術品。琉璃工房將致力於環保永續發展,減少碳排放。 歷時2個半小時的講座,楊惠姍全程站立講述,未曾飲水,展現對藝術與文化傳承的堅持,多次贏得滿堂掌聲。Stafford副市長譚秋晴頒發國會褒揚獎,表彰她對琉璃藝術及文化交流的貢獻。 協會會長古美香於總結時表示,此次講座讓人深刻理解品牌價值,並從中學習到「做人、做事、做企業」的智慧。 蕭伊芳則分享,她從講座中體悟到人生如同琉璃一般,需經歷高溫淬煉,才能展現純粹光彩,即便內含瑕疵,也能成就獨特之美。她並表示,講座的內容將成為她未來人生的寶貴養分。 信眾朱寶秦感動地說,楊老師的故事鼓舞她勇敢突破自我,跳脫舒適圈,相信每個人都能擁有無限可能。協會理事張維佳表示,從楊老師製作琉璃的過程中,他深刻體悟到佛法的智慧與指引,在苦難中亦能尋得光明未來。 此次講壇讓與會者深刻感受文化創意品牌的無限可能,同時領略琉璃藝術的獨特魅力,為心靈帶來深遠啟發。
-
2024國際書展名家講座 楊渡談為孩子留家史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主辦的2024國際書展名家講座,11月3日於佛光山屏東講堂舉辦,邀請知名作家楊渡主講「為孩子留一本家史:關於家族史的寫作」,來自南台灣的210位聽眾齊聚一堂,靜心聆聽楊渡深入淺出的分享,現場滿溢著溫馨與感動。 講座伊始,楊渡提問:「在短視頻與即時資訊充斥的時代,還有多少人願意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深度報導,或聆聽一段真摯的故事?」此言引發共鳴,讓大家反思當前的閱讀習慣。他強調,報導文學不僅是敘述事件,更是情感的傳遞,能深刻觸動人心。 接著,楊渡以《有溫度的台灣史》與《水田裡的媽媽》為例,並哼唱50年代經典老歌〈孤女的願望〉,帶領聽眾回顧阿嬤與阿母的年代,重溫塵封的記憶。他分享了透過文字保存個人與集體回憶的方式,並以60年代的女工與頭家娘為例,闡述她們作為女性力量的象徵,補足了大歷史中未記載的非政治敘述,形容這過程為「傳功」,期盼傳承報導文學的精髓。 隨後,楊渡提到台灣本土菁英如林文月、陳逸松、吳新榮等人,他們以書寫紀錄日據時代結束的重要時刻,捕捉了歷史轉變中年輕人的感受。更提及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在動盪年代來到台灣,創立佛光山,並在著作中記錄了內心的深刻體悟。這些庶民的紀錄彌補了大歷史的缺憾,激發聽眾思考如何為自己的生活留下文字印記。 談到家族史的寫作時,楊渡幽默地說:「既然社群媒體讓每個人都成為創作者,為何不為自己的家族留下記錄?」他建議從日常小事開始,無論是祖父母的故事、家族趣事,或老照片,都是珍貴的回憶。他指出,這不僅是回顧過去,敘述家族的變遷史,更是對未來的情感承諾。 聽眾在楊渡的啟發下,認識到家族史寫作不僅是記錄,還是對家庭情感的珍視與深層連結。楊渡說:「寫作是一場跨越時間的對話,既連結過去,也連結未來。」講座激發了家族史書寫的熱情,也讓人重新體會家族故事的深層意義。不少聽眾表示希望參加更多類似活動,甚至期待楊渡開設家族史寫作課程,以燃起創作的熱情。 講座結束後,佛光山榮譽功德主陳瑞珍向楊渡老師獻花,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與屏東講堂住持永嚴法師致贈感謝狀及結緣品。
-
2024國際書展名家講座 廖玉蕙用愛來成全人間美滿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主辦2024國際書展「名家講座」的列車,11月2日開到佛光山南屏別院,邀請名作家廖玉蕙主講「用愛來成全人間的美滿」。廖玉蕙從親情、愛情、友情、師生情等多個面向,與近300多位聽眾探討「愛」的寬度與廣度。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特別前來聆聽講座,並與南屏別院住持妙樂法師頒贈感謝狀、書籍予講師。 如常法師讚許佛光山各別分院辦社教活動上的用心,也稱許廖玉蕙的文章,表現出作家用愛來關懷人間,與佛教「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異曲同工。 廖玉蕙分享了從學校畢業時,老師留下電話號碼,勉勵:「遇到考驗時,不要推辭,接下它,老師永遠在這裡。」以便讓他在遇到困難時隨時可以求助。後來,他擔任教職,也將這分責任承擔起來,在學生畢業時也留下自己的電話號碼,讓師生情誼代代相承。 她還分享一次和老同學相約吃飯前,與孩子回顧當年往事,孩子竟然買了禮物給她的同學,說道:「謝謝你當年那麼照顧我媽」。這樣溫暖的稚子之情,讓她感動不已。 廖玉蕙也提到,有因感情受挫,影響工作而來找她吐苦水的讀者。她的建議是:失戀絕非世界末日,很多事情看起來很難,其實咬咬牙也就過去了。 此外,廖玉蕙述說夫婿有位創業有成的好友,特地從海外來訪,歡聚後不久便接到好友病逝的消息。參加告別式時,好友之妻特地感謝他們,表示先生生前忙於事業,只有跟他們相處時,能放下戒備,用純真的心來相交,那段時間是他最輕鬆的時刻,讓廖玉蕙夫妻唏噓不已。 廖玉蕙提醒大家:「記住得設法把愛說出來。」「珍惜今生的情緣。」「在人生行道上不只往前衝,必要時可以做別人的後盾。」「不管被愛或愛人,永遠不要怕被愛所傷害。」廖玉蕙認為,寫作讓她思考世界的美好與不足,從中獲得釋懷與感恩。因此,「不管小情或大愛,都需要不斷地學習,讓我們期許在歡笑或眼淚中,用愛來成就人間的美滿。」 如常法師感謝廖玉蕙分享這許多感人故事,致贈感謝狀與《佛陀紀念館十周年圖志》、《佛教海線之路新媒體藝術特展》兩本書籍,勸勉聽眾多讀好書,開卷有益。
-
2024國際書展名家講座鳳山講堂開跑 蕭蕭暢談蘇東坡飲茶
佛陀紀念館主辦2024國際書展名家講座10月開跑,首場邀請台灣知名作家、教授蕭蕭,10月20日為佛光山鳳山講堂的信眾開講「跟東坡一樣飲茶、寫茶詩」,講述茶葉的一生,茶葉受苦的過程,如同人受苦的過程,「用滾燙的熱水,才能激發生命的香氣。」 活動前,高雄科技大學教授暨鳳山教師分會督導陳榮方,演奏古箏名曲〈漁舟唱晚〉,現場約150位觀眾,陶醉在優美典雅的曲調,舒緩的節奏,標題取自唐朝王勃〈滕王閣序〉中名句,「漁舟唱晚、響穹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開始茶詩的饗宴。 曾榮獲星雲教育獎的蕭蕭表示,飲茶、泡茶、煎茶,閩南語文言文,正確說法,茶的數字密碼,「柴米油鹽醬醋茶」一句,出自唐伯虎〈言志詩〉,茶聖陸羽〈六羨歌〉,詩僧皎然〈飲茶詩〉,盧仝〈七碗茶〉,蘇軾〈記夢回文二首並敘〉、〈汲江煎茶〉,回文詩,都是茶詩。 蕭蕭是第一位寫茶詩集的人,他提到最喜歡〈風雲會〉,茶葉的一生,完全的犧牲,沒有從人的身上得到好處,離開母體,經過幾次高溫,才能激發出茶香,茶葉受苦的過程,也是人受苦的過程,它括滾燙的熱水,才能激發生命的香氣。 人間大學合唱團團長暨國際佛光會高新一區督導陳素娥說,茶,不但能傳達感情與文化的藴藏優美,茶本身的淬鍊過程如佛菩薩的慈悲、無私、無我,給予人們享受溫潤的甘甜、靜心的喜悅和心靈昇華的意境。 五甲分會會員沈永宗說:茶味雖苦亦帶甘,佛教的四諦,以苦為首,茶禪不但增長智慧,解行並重,並可建立正知、正見及提升修行領域。 鳳二分會會員林艷鴻表示,心靜茶味香,以前路邊奉茶,會放些粗糠,原來是要人們喝茶時,緩緩氣,吹一吹再喝,真的是在在都是學問。 2024國際書展名家講座接下來四場,分別於11月2日邀請知名作家廖玉蕙在南屏別院開講「用愛來成全人間的美滿」、同日邀請路寒袖作家於小港講堂開講「我的南國詩生活」、11月3日知名作家楊渡於屏東講堂開講「為孩子留一本家史-關於家族史的寫作」、11月9日邀請佛光山常務副住持慧傳法師於佛陀紀念館五觀堂開講「慧心傳道覺有情」,參加講座者,可申請教師、公務人員研習時數。
光明大學劇場和舞蹈藝術糸畢業展 結合佛學發揮創意
2025-04-26南華大學校友總會理監事會 慈惠法師叮嚀謹記星雲大師教育初衷
2025-04-26佛光人走入社區 學府里談夫妻之道
2025-04-26幼安讓愛延續園遊會 歡喜浴佛結善緣
2025-04-26叢林學院參學南半球天堂 認識澳洲三十載弘法善緣
2025-04-26林口高中校園講座 從服務看未來與希望
2025-04-26高雄火車站佛誕節浴佛 萬眾法喜共沐佛恩
2025-04-26南天寺歡慶佛誕節 以喜悅之心傳遞佛陀智慧
2025-04-26佛光童軍扎根休士頓 中美寺啟動育苗計畫
2025-04-26關西分會一社區一蓮花 好的命運靠己掌控
2025-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