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雲大師全集18】佛法真義3.佛教常識108
【作者: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2023-12-10●行腳托鉢 《金剛經》開頭提到︰「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鉢,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鉢,洗足已,敷座而坐……」從中而知,佛教僧團的生活是以托鉢為開始。 在中國,比丘又稱乞士,所謂「上乞諸佛之理以養慧命,下乞眾生之食以資色身」;僧,代表福田,要播種才有收成;鉢,代表寶藏,將財物藏於其中,才不為他人所盜。 當初佛陀帶著弟子到處行腳托鉢,弘法度眾,足跡踏遍全印度,佛法也因此能傳播出去。後世佛弟子們也效法佛陀慈悲的精神,到處托鉢弘法,讓佛法普遍於社會人間,使佛弟子獲得正信,社會人間得到光明。因此,行腳托鉢不但繼承了佛教的傳統,還延續了現代傳教的步伐。 我在一九八七年,佛光山開山二十周年時,舉辦「台灣南北行腳托鉢」,有一○八位僧眾,以一個月的時間,從台北走到高雄為台灣祈福,並且訂下「走出國家富強的道路、走出人間光明的道路、走出佛教興隆的道路、走出佛子正信的道路」四大宗旨。也就是希望透過行腳托鉢,作為出家眾的修持,同時正心誠意的將佛法的光明遍布城市、鄉間的每個角落。 當時一○八位行腳僧,從北到南縱走十七個縣市,七百多公里,並且舉辦了十七場布教大會。在信徒奔相走告下,許多民眾不約而同在門口擺起香案,以鮮花素果迎接佛陀聖像及行腳僧到來,無形中提升了大眾信仰的層次,從而促進心靈的清淨、善美,也為社會增添了祥和之氣。 而那一次托鉢所得功德款,經向教育部申請通過,隔年正式成立「財團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多年來,基金會舉辦了多次學術交流、藝文活動、佛學會考、梵唄音樂會、雲水書車等淨化人心的活動,以此來回饋大眾,造福社會。 其實,托鉢的「托」,不在於錢的多少,而是在於「鉢」本身就是一塊「福田」,不管放多少在裡面,都能以一收百,以千收萬,長成無限的果實。 托鉢又叫化緣,「緣」字很寶貴,一般人不懂真正化緣的意義,化緣不是你跟我要,我給你,而是要化一分善緣、要化一分善心,要感謝出家人「讓我發心,給我布施結緣」,讓我參與佛法的功德,這是很榮幸、很寶貴的。此外,一塊錢、一個合掌、一個微笑、一點心意的布施,都可以為我們培植不可思議的福德因緣。 ●福報 「福報」是學佛的人所重視的問題,如我有多少福報?他有多少福報?大家彼此有多少福報? 其實,「福報」不是只有學佛修行的人才關心,我們在春節過年的時候,可以看到許多人家門口都喜歡張貼「五福臨門」的春聯,就是希望在新的一年,福、祿、壽、財、喜這五福能齊降門庭,閤家大小都能平安吉祥。 福報,就像我們在糧倉裡有儲蓄糧食、在銀行裡有一定的存款,因此在生活中,糧倉、銀行就會不斷供應我們所需的報酬、利息、本金。假如說銀行、糧倉沒有存款,沒有儲糧了,是負債、借貸的情況,銀行就會追討,就會要你繳回借貸,這就是福報不足,存款用光了。 你在人間做多少善事,就會有多少功德福報;你不做善事,沒有勤於耕種,再好的心地、良田,也不能生長五穀。《金剛經》說,多做多得,少做少得,它和福德性不同。福德性是你有無量的財寶,那是屬於心性上的,其數量無量無邊,不可計數;但在有相的福報裡,福德性派不上用場,福報是需要你付出實際的行動,在日常生活裡去累積功德善事,你付出有多少,收穫就有多少。 福報也不是要用來比較的,主要是要自我耕耘心田,自我勤奮,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在世俗上說,修橋鋪路、布施助人都是累積福報的方法。《普門品》也說,如果你救助他人的三災七難,如是因如是果,當然你也能吉星高照,時時逢凶化吉。 什麼是福報?簡單的說就是善、美的回報。譬如:從小出生在幸福的家庭、長相端正、聰明靈巧、身體健康、心地善良、喜樂開朗;長大後求學順利、事業如意、婚姻美滿、善友眾多;中老年後子女孝順、名節清廉、知足常樂、長壽無病、能得善終等,這些就是所謂的福報。 雖然大家喜歡求福報,可是每個人的福報卻不同,即便是同一個家庭裡的兄弟姊妹也都不會相同。這是為什麼呢?依佛教的立場來說,當然是脫離不了「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的因果關係。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這清楚說明了前世、今世、來世三世的福報厚薄是緊密相連的,就像串連的鎖鏈,彼此牽引,相互影響。 過去世的善惡行為我們已無法挽回,現在最重要的,就是要為今生與來世的福報努力;不僅一個沒有福報的人當要如是,就是一個有福報的人,也要懂得惜福、培福。因為如果只知享福而不知惜福、培福,福報遲早會用盡;就如銀行存款只出不進,存款必定一天少於一天。又如一位學生,即使再聰明,如果不用功,最終也會落到「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下場。 當然,福報有福報的來處,福報不是偷來的,福報也不是搶來的,福報不是妄想就有,福報更不是怨恨就可以獲得;那麼,福報從哪裡來呢?其實,一個人的福報有多少,是可以由自己決定的。一念的善心,可以消除很多的罪業;一念的慈悲,能夠增加很多的功德。有的人因為「拾金不昧」而獲得福報;有的人因為「不貪不義之財」有了善緣;有的人因為「救苦救難」而消災免難;有的人因為布施明燈,而得以全家團圓。如「貧女阿照」,就是藉著施燈的因緣而遇到大富長者協助,所以能和父親團聚。 因此,平時看到人點頭微笑、親切問候,或是舉手之勞的服務,乃至見人有難熱心幫助等;能夠成就他人的善事,隨時多做好事,這些都是和人結緣的方法,如此自然會增加福報。因為法界一切眾生,都是相互依存成就,共存共榮的生命體,所以想要獲得福報,廣結善緣,勤修布施,必能為我們累積今生、來世無量的福報。
相關新聞
-
【星雲大師全集17】佛法真義2‧佛學思想74-出家無家
常有人說:「出家無家!」這句話如果沒有深入去了解他的真義,常會有所誤解。就如過去有一位僧人,出家之時,寫了一封信給家人說:「我和家庭從此斷絕來往,生死不相來往啦!」這是不對的。因為就是佛陀成道後,面對父王過世了,他也回去為父擔棺;為感念母親的生育之恩,他還上忉利天去為母說法;他甚至回到迦毗羅衛國,度化堂兄弟,多少的方便說法、示現,哪裡說出家是棄家不顧呢? 「出家無家」主要是指,出家後要安住在佛法上,要「出家無家處處家」;思想上要放下執著,出離煩惱之家,當然是不以家族、愛情為主。只不過出家後,雖然修的是出世法,但是還是要懂得以佛法引導家人學佛修行;如果一旦出了家,就連自己的家人都不度,還能度一切眾生嗎?所以,出家的兒女更應該對父母盡孝道,尤其老年的父母,你不能說我出家了,就不管、不顧了。 不過,面對家人,一邊是道情、一邊是親情,你怎麼來平衡?佛教的孝道,如蓮池大師所說,可以分成三個層次:一般的在家信徒,如果是「甘旨奉養」,這只是小孝;假如說自己能可以「光宗耀祖」,就為中孝;假如是能讓家裡的人「信仰入道」,就是大孝中之大孝。 前兩者是世間的孝道,利益僅止於一世,家庭即使和敬孝悌,最終難免有生離死別之苦;家業龐大,功業彪炳,再多的富貴,無常一來,也會毀於一旦。因此唯有引導父母正信,增長菩提智慧,永斷惡道,這才是最高的孝道。 記得我出家不久,家師志開上人為了感謝我的母親,送我去跟隨他出家,於是寫了一封信給母親,開頭就說「親家大人慧眼」,我才知道原來出家兒女的父母,跟佛門的師長,可以成為「親家」。而佛光山的親家,少部分最初因為不了解,不喜歡兒女出家,現在十之八九,都已經能認同兒女的志趣,更知道能在佛教文化、教育、藝術等領域發揮所長,佛門中一樣有前途。 由此可知,現在出家的子弟們,你們父母的未來,就要看你在佛教的付出奉獻,他能得到你的庇蔭嗎?你要有出息、對佛法有貢獻,佛教就能幫助你來孝養父母;你自己都懶惰懈怠,佛門也要開除你了,他哪裡還照顧你的父母呢? 所以出家是可以孝親的,主要的關鍵,你要在佛門裡面有道、有貢獻、有成就,父母就能以你為榮,父母就是佛門、十方弟子的父母,當然就能享受到佛門的照顧。總而言之,在佛教的孝道關係,還是要自己本身有道,孝養父母一切都是自然的事。 不過,佛門裡面,出家子弟孝順父母雖是當然的,但也不能太多的攜家帶眷,讓這個道場和家庭不分。像現在很多的寺廟負責人,都把寺廟交給自己的親人、子弟,這一種佛門的敗類,只是長養個人私心,不以十方為利,真是令人良深慨嘆。 ●宗教三寶──各有各的爸爸 有一次,天主教的羅光主教在台北天主教公署舉辦「宗教聯誼會」,各宗教難得相聚在一起,為表示友好,就有人提出「三教一家」、「五教同源」,當場有不少人共鳴。 所謂「三教」,釋、儒、道。釋即指佛教釋迦牟尼佛的教法;儒家是指重倫理、禮治的孔、孟思想;道教則以貴生為主旨,含括以丹鼎、齋醮、符籙、積善、經戒為道法的各道派之教。而「五教同源」,則是延續「三教一家」之說,內容指「佛教的慈悲,道教的無為,儒教的忠恕,耶教的博愛,回教的清真」。 當時我就問羅光主教,「如果把釋迦牟尼佛、耶穌、孔子、穆罕默德、老子,供在一起,您願意拜嗎?」他說:「我拜不下去!」可見得宗教事實上是難以混合在一起的,但彼此間應該要和諧、尊重、包容、交流。 耶穌、穆罕默德、釋迦牟尼佛、孔子,本來就是各自獨立,也就是說,你盡可信你的教主,但我不能信,因為那是你的爸爸,不是我的爸爸。如果我把你的爸爸當成是我的爸爸,那是行不通的。 再有,教義也不能混合,好比文學就是文學、科學就是科學、醫學就是醫學,天文、地理,彼此性質不一樣,根本不必合;但是教徒可以互相來往,可以做朋友。你信天主教,他信基督教,我信佛教、道教,我們可以互相來往、做朋友。各人的爸爸,各自去禮拜,不必一定要「同」,讓它們各自存在,各具特色更好。 我主張「同中存異、異中求同」。在「同」的裡面,宗教的目標一致,都是勸人向善;但是「同」中也有「不同」,各個宗教各有教義,彼此說法也有不同。如同你要到台北,可以搭乘不同的交通工具,不論坐飛機、高鐵、火車、汽車,都能抵達,但功能性不同,宗教也是一樣。 現在的人很習慣將一切分作「二分法」;好的壞的,真的假的,善的惡的,喜歡不喜歡……但這樣的分法,容易導致分裂,不能和諧。像過去佛教的天台宗、華嚴宗講究「判教」,但我對各種宗教的看法,覺得不應該去分誰大、誰小、誰高、誰低,彼此各有所專。就像兒童文學、青年文學、婦女文學,不必去分哪一個好、哪一個不好,各有特色。最好就是建立「能分能合」的宗教觀,才合乎中道。
-
【星雲大師全集16】佛法真義1.佛法義理㊿佛佛道同
●佛佛道同 我出家以來,主持過的藥師法會與彌陀佛七法會不計其數,對阿彌陀佛與藥師佛很有感情。在主持法會當中,有不少參與的信徒問我︰「我們一下子打佛七念佛,拜西方阿彌陀佛,一下子舉行藥師法會,拜東方 藥師佛,會不會有所衝突?會不會讓東方、西方的佛菩薩忙不過來?」 其實「佛佛道同」,東、西只是依人的思維習慣。佛的光明,無數無量無邊,光光無礙。你拜哪一尊佛,稱念哪一尊佛的名號,只要契合佛的慈悲,心意相通,感應道交,念一方佛即念十方佛。 《普門品》說︰「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所以藥師佛、阿彌陀佛,何嘗不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藥師經》說︰「若有大眾能受持八分齋戒……以此善根,願生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佛所,聽聞正法,而未定者。若聞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臨命終時,有八大菩薩,乘空而來,示其道路。」藥師佛也在幫助阿彌陀佛弘法。 甚至《阿彌陀經》中,釋迦牟尼佛稱讚六方諸佛不可思議功德,並鼓勵大眾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六方諸佛也稱讚釋迦牟尼佛不可思議功德。由此可知,「光光無礙,佛佛道同」,阿彌陀佛有釋迦牟尼佛的悲願,釋迦牟尼佛也有阿彌陀佛救度世人的方便力。 人之所以會有張三、李四的不同,是因為眾生有分別,在佛的世界則沒有分別。也就是說,可依個人意願、性向、根機不同而入佛門,此即《楞嚴經》所說的「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所以十方三世佛中,只要以虔誠不二之心,禮敬其中的任何一尊佛,都能夠成就我們的道業,這也是佛法殊勝的地方。換句話說,禮藥師佛一樣可以往生西方淨土,拜阿彌陀佛也可以求得無量壽。 我從小禮拜觀世音菩薩,對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感受最深,我常在面對釋迦牟尼佛、藥師佛、阿彌陀佛時,心中禮拜觀世音菩薩,因為我深信觀世音菩薩隨類應化身的方便示現,更何況「佛佛道同,光光無礙」。 世間上喜歡分人相、我相,因此人我之間的鴻溝難以填平,假如我們都能視人如己,立場加以調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無我、無人,眾生一體,世間上還會有鬥爭、暴亂的事情發生嗎? 佛殿裡,供奉的是釋迦牟尼佛,但是你把他當成阿彌陀佛,佛與佛之間會計較嗎?不會的。就好像燈光,一燈亮了,再有一燈、二燈,甚至三燈、四燈,彼此光光相照,此即所謂的「佛佛道同,光光無礙」。佛性的遍及一切,空性的自在無礙,都是在說明同體共生的道理。 ●同體共生 人在世間生存,不可能單獨存在,人與人之間都是「同體共生」的生命共同體,彼此都需要仰賴眾多因緣才能存在。 例如,我們穿衣需要有工人織布,吃飯需要農夫種田,出門搭車要有司機幫忙駕駛。不但日常生活裡,時時刻刻都需要士、農、工、商,各行各業奉獻每一個人的力量,才能提供生活所需;就是人與萬物之間,也都是不可分割的,都是對方生命裡的一部分,所以佛教講「同體共生」,宇宙世界就是一個大我的生命。 所謂「同體」,含有平等、包容的意思。例如,人的身體有眼、耳、鼻、舌等諸根的差異,卻同為身體的一部分;地球雖有國家、民族、地域的不同,卻需共同仰賴地球而生存。所謂「共生」,具有慈悲、融和的意思。有這麼一則故事:聾子、瞎子、瘸子遇到房子失火了,三個人靠著互相幫忙,因此得以逃出火災現場。 在佛教的《百喻經》裡,也有一則〈蛇頭蛇尾〉的故事:蛇尾巴討厭蛇頭總是走在前面,自己卻只能跟著後面跑,於是就跟蛇頭抗議:「怎麼老是你走在前面,我走在後面?如果不是靠我這個尾巴,你又怎麼能彎曲、向前?」說完,就把尾巴繞在樹上。 經過幾天,蛇頭都沒有東西吃,只好宣布投降:「我不要走在前面了,我願意追隨你,老大給你做,我來做老二。」這下蛇尾開心的走在前面。但是,蛇尾沒有眼睛,看不到前方,走著走著就掉到深坑裡面去,於是就這樣活活給摔死了。 宇宙間的一切,彼此都是互相依附、賴以生存的生命共同體,大家如能有這樣的共識、想法,則國與國之間、種族與種族之間、宗教與宗教之間,自然不會有衝突;能在異中求同,彼此互相尊重包容,就能眾緣和合,共生共存。 不過,「異中求同」之外,也要懂得「同中存異」。例如,眼睛有眼睛的功用,耳朵有耳朵的功用;不同的功用都有它存在的價值,大家要各司其職,和諧運作,就能同體共生。如果耳朵嫉妒眼睛,眼睛看不到前方,走路就會危險;又好比一桌的菜餚,色香味皆不同,但隨大家歡喜,各取所需,就是最美味的食物。 我常說,人是一個、命是一條、心是一點;我盡我的一點心、盡我的一條命,把生命擴大到全世界。就像一滴水融入到大海之中,隨著大海的水,慢慢就能擴大成無限;又好比一滴水澆在花草上,讓花草的生命得以多采多姿的發展。 這一點水看起來不多,卻是無限;把個人的一點生命融入到國家、民族、宇宙之間,彼此同體共生,社會就能和諧。
-
【星雲大師全集16】佛法真義1.佛法義理㊾行佛
●行佛 過去一般佛教徒都說「我信佛」,若問他:「佛」是什麼?他卻說不出來。有些人遇到苦難時,就說「我求佛」、「我拜佛」;有的人平時覺得,自己有些行為需要規範,所以「我念佛」、「我學佛」,用以克制妄念、行為。但比拜佛、求佛、信佛更上一層的,那就是「行佛」。 行佛,就是依照佛陀的教法去實踐奉行,在日常的行住坐臥中,任何時候都能自動自發,覺照現前所行是否清淨,並藉由佛心把自己本具的寶藏開發出來。平時我們稱呼學佛的人為「行者」,就是要去「修行」佛法,要如佛陀所說、所行去做,例如:行佛的慈悲、喜捨、無我、忍耐、平等。所以,真正的修行人,是要「行佛」,而不只是「學佛」而已;想要有所成就,是要時時刻刻,每日地在生活中實踐,而不應是知道了訣竅卻束之高閣。 在佛教的經典裡,每部經都以「如是我聞」作為開頭,以「信受奉行」作為結束;能夠信受奉行佛法,就是行佛。所以,佛教講「解行並重」、「福慧共修」,都是說明學佛不能只在義理上鑽研,佛法要在生活中體驗、印證,唯有透過自己力行,才能融入身心,成為自己血液裡的養分,如此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 記得四、五十年前,也記不得什麼因緣,我到了北投一間寺廟,許多的信徒在那裡拜拜。我才剛進去不久,就看到過去台灣代理澳洲 OAK 奶粉的董事長曹仲植先生也走了進來。 他的太太是虔誠的佛教徒,一看到我就趕緊跑過來說:「師父!我先生來了,你趕快叫他拜佛。」我一聽,在那個時候,像這樣穿著西裝革履的大老闆,要叫他拜佛,這是很為難的事情,我也不知道從哪裡來的靈感,就說:「曹先生不必拜佛,行佛就好了。」曹仲植居士很聰明,他即刻說:「師父說得對,我不必拜佛,行佛就好。」 就這麼一句話,曹先生從事社會慈善公益活動,不遺餘力,例如他創辦台灣生命線,援助無依無助的人走向光明之路;成立曹氏基金會,獎助清寒學生。直到現在捐助了百萬輛左右的輪椅給全世界需要的人,甚至每當世界各地遇有重大災害,他都捐助千百萬元賑災。當別人讚美他善名遠播時,他總是說:「念經不如聽經,聽經不如講經,講經不如實踐,我只是『行佛』而已。」 因此,為了提升佛教徒的信仰層次,我提倡「行佛」,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能確切實踐佛法。例如佛要我們慈悲,則不可輕易傷害生命;佛要我們忍辱,則不可瞋心怒罵他人;佛要我們廣結善緣,則不可自私自利……唯有真正落實「信仰生活化」、「生活佛法化」,二六時中不論行住坐臥,都能自動自發、自覺自悟的「行佛所行」,我們才能獲得佛法的受用,佛教也才能根植於人間。 ●我是佛 「我是佛」這句話不是傲慢的話,也不是夜郎自大的狂妄之言,這是佛陀開示的言教。佛陀成道時說「人人都有佛性」,這句話是要我們直下承擔,要肯定自我,要我們相信自己也有成佛的性能。 在佛教裡求受過三壇大戒的比丘、比丘尼,應該都有誓願過:「我菩薩某某,今天在得戒某某菩薩座下求受具足戒……」所以,既然都已經成為菩薩了,如今佛陀說「人人皆有佛性」,我們就應該要直下承擔「我是佛」。 有一個信徒問禪師:「什麼是佛?」 禪師看著他說:「我告訴你,你也不會相信!」 信徒說:「師父!您的話我怎敢不信。」 禪師說:「好吧,你既然肯相信,我告訴你:『你就是佛』啊!」 信徒驚訝的說:「我是佛,我怎麼不知道呢?」 禪師說:「因為你不敢承擔啊!」 這個世間上,很多佛教徒不敢承認自己就是「佛」。像法融禪師不敢坐在寫有「佛」字的椅子上,道信禪師笑著說:「你還有『這個』在嗎?」慧忠國師有一次喊著:「佛啊!佛啊!」侍者一臉疑惑的問國師:「您在叫誰啊?」國師回答:「我在叫你啊!為什麼你不敢承擔呢?」 有一次,我在寫字,信徒來了看到,就向我索取一幅字,作為座右銘。我寫了「我是佛」送給他,這位信徒很驚訝的說:「師父,這我怎麼敢要啊!」 所以,後來我在各地主持皈依典禮,總要信徒說「我是佛!」起初大家都很小聲說:「我是佛。」我說:「太小聲了,不夠力量,再說一次。」第二次,聲音就變得宏亮了。我告訴他們:當我講「我是佛」時,我可以打人嗎?我可以罵人嗎?佛能喝酒嗎?能抽菸嗎?你敢承擔「我是佛」,你的人生就不一樣了。既然「我是佛」,就應該要慈悲,既然「我是佛」,就應該要普利天下。這句「我是佛」,對自我的勉勵,自我的肯定,自我的發心、成長、擴大,是有特別意義的。 我認識佛,甚至鼓勵大家承認「我是佛」,這是因為佛教講究平等。佛有過去的諸佛,有未來的諸佛,也有現在的諸佛。如《法華經》裡,常不輕菩薩說:「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皆當作佛。」你知道我是個好人,我是個善人,過去也有稱讚是智人、哲人、超人、能人、仁人;可是我們卻遲遲的不敢說「我是佛」。我雖是人,但人能成佛,佛是人成,人成即佛成;既然佛是人成,而佛陀也明確告訴大家,人人都能成佛,為什麼我們不敢直下承認「我是佛」呢?
-
【星雲大師全集16】 佛法真義1/佛法義理㉒
不二法門 常有人問我,佛光山有一座「不二門」,為什麼叫「不二」?其實,「不二」是取自《維摩詰經》中「維摩一默一聲雷」的典故。 有一天,維摩居士示疾,佛陀要文殊菩薩率領諸大菩薩前去探病,於是雙方就在維摩丈室裡,展開了一場「不二法門」的討論會。 首先,在場的三十餘位菩薩,各就所見,提出發言。最後文殊菩薩說:「依我見,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才是入不二法門。」說完以後,文殊菩薩就反問維摩詰居士:「菩薩如何進入不二法門?」 這時,維摩詰默然!眾人茫然,相視而對。只有文殊菩薩懂得此中奧祕,於是讚歎:「善哉!善哉!乃至無有語言文字,是真入不二法門。」 所謂「不二」,指的是佛法的出世法,佛法講「煩惱即菩提」,理上是不二的。例如,原本酸澀的水果,經過和風及太陽的吹拂照耀後,就能成熟,轉酸澀為甜美,可見酸即是甜,甜離不開酸;酸中有甜,甜中有酸,酸甜是不二的。 又如,人有生,也有死。太陽從東方升起,就像人之生;從西方落下,如人之死。生也未曾生,生了要死;死也未曾死,因為死了又會再生。可說,人生也是「生死不二」。 以出世法來看世間,是從理上來解悟;但是在還沒有覺悟之前,不可以理上廢事,還是需要用理來解事,才可以因事而明理,因理而顯事,才能夠「理事圓融」,那才是真正的「不二」。 唐朝江州刺史李渤,年輕得志,意氣風發。有一次,他問智常禪師道:「佛經上所說的『須彌藏芥子,芥子納須彌』,未免失之玄奇了,小小的芥子,怎麼可能容納那麼大的一座須彌山呢?這是騙人的吧?」 智常禪師聞言而笑,反問道:「人家說你『讀書破萬卷』,可有這回事?」 「當然!當然!我讀書豈止破萬卷?」李渤一派得意洋洋的樣子。 「那麼你讀過的萬卷書,如今何在?」 李渤抬手指著頭腦說:「都在這裡了!」 智常禪師道:「奇怪,我看你的頭顱只有一粒椰子那麼大,怎麼可能裝得下萬卷書?莫非你也是騙人的?」 李渤聽後,腦中轟然一聲,當下深有省悟。 「須彌藏芥子」是事,「芥子納須彌」是理,如果我們能夠明白理事無礙,那麼就能把宇宙的本體和現象融和在一起,把人我融和在一起了。 禪者心中 淨穢不二 有一天,趙州禪師和弟子文遠禪師在論道,正巧一位信徒送來一塊餅。文遠馬上說:「請老師吃吧!」 「這不公平,這樣吧,我們來比賽,贏的人可以吃這塊餅。」趙州禪師說。 「怎麼比賽法呢?」文遠問。 「誰把自己說的最骯髒、最無用,那一個人就贏了。」趙州首先說:「我是一頭驢子。」 文遠說:「我是驢子的屁股。」 趙州禪師馬上接著說:「我是屁股裡解出來的大便。」 文遠一聽,這下我還比什麼呢?想了想就說:「我是大便裡的蛆。」 趙州聽了,知道自己輸了,就問:「你這隻蛆在大便裡面做什麼呢?」 文遠禪師說:「我在裡面乘涼。」 人常常有分別心,但在禪者的心中,卻是淨穢不二,毫無分別。在一位真正開悟的禪師心中,他肯定自己的見道,不管他是與非、有與無、好與壞,在他心中都是一個,這才是真正懂得「法無二法」真義的人。一般人若能將「不二法門」的哲學應用在生活上,就能「人我一如」、「自他不二」了。 如是我聞 在佛教裡,只要讀過佛經的人都知道,幾乎每一部經典的開頭,都有一句「如是我聞」。那是佛陀臨涅槃前,弟子阿難請問佛陀,您講的經藏,我們結集以後,未來要怎樣才能讓人生起信心呢?佛陀就說,我所有的言說,應該在一個專論之前,安上「如是我聞」。意思是說,這一部經,是我阿難親自聽佛陀如是宣說,我把它如實記錄下來的。 因為有「如是我聞」,才有三藏十二部的佛法留傳後世。因此,佛法以音聲做佛事,所謂「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欲取三摩提,實以聞中入」。佛教的修行法門雖然很多,但是對於世間眾生來說,透過耳根來聽聞佛陀教法最深刻。像觀世音菩薩是「聞」聲救苦,以耳根來聽聞眾生求救的音聲,無論在哪個地方,觀音菩薩都能「千處祈求千處應」,了知眾生的心念,救度眾生的悲苦。 也有人問,為什麼是「如是我聞」,而不叫「如是我看」呢?因為聽聞比看更有價值。比方說,以前發生過的事,過去就看不到了,但是歷史可以回憶,可以重述;遠處的我看不到,但聲音大一點,甚至透過電台轉播,我可以聽得到;隔一道牆,你在那邊,我在這邊,看不到,但是你講話,我可以聽到。眼看耳聽,各有功用,但是耳根的功用超越眼看,因此經典裡都用「如是我聞」,不用「如是我看」。 佛教的修行法門也非常重視「多聞薰習」,何況佛陀的言教既然都是「如是我聞」,我們就應該要懂得「諦聽、善聽、全聽」。尤其在佛教裡,讚美修行的人,要以聞、思、修而入三摩地。意思是聽聞了以後,還要懂得思想、思考,把所聽聞的從遠處、大處、好處去想,思考了以後,要去實踐修行;當聞、思、修皆具足了,他就能獲得證悟、證道、證覺,就叫作三摩地。 因此,一句「如是我聞」,在過去的解釋,只表示聽經,在現在的意思是聞法。其中還包含有恭敬、供養、思考、修持等等的內容;尤其最後要能夠「信受奉行」,能如是,才能稱作「如是我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