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蓮佛光人彩繪燈籠 結緣聯誼增溫情
【人間社 楊璽樺、李美蘭 花蓮報導】2023-12-03為響應佛光山春節平安燈法會燈籠彩繪比賽,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花蓮督導區各分會於11月15日至12月1日期間,在學校、社區福氣站、旅遊景點和佛光緣,辦理彩繪燈籠活動,藉此聯誼、廣結善緣,增進親子感情和會員道情交流。 佛光山月光寺菩薩小學堂和童軍團在月光寺三好教室,有多組阿嬤帶孫子來彩繪燈籠,父母孩子攜手合作,小小朋友想像力十足,將寶可夢、噴火龍、彩色點點綴畫在燈籠,還有彩繪自己喜歡的花蓮鯉魚潭端午節龍舟比賽,花蓮的山、天空、海和溪,都是孩子們的創作題目。 光復分會鄒金霞的2名孫女姐妹,姐姐簡莛倢和妹妹簡珮絜,穿著雨衣避免顏料沾到,拿起家中的《帶小地藏去旅行》將小地藏菩薩作為燈籠創作,會長劉嘉麗帶著會員們在佛光緣一起彩繪。 吉安第二分會在2位督導張月娥和謝生才,以及準會長莫峻賀帶隊到花蓮著名觀光景點「蓮城蓮花園」,舉辦讀書會、寫生彩繪燈籠,親子同樂,創意話題十足。 吉安第三分會首次和花蓮市民生社區福氣站舉辦「彩繪燈籠」活動,有25位長者參與,社區特別邀請花蓮知名畫家田永盛老師指導,田老師高齡80歲,仍熱衷教育,將自己美術方面的專長,為大家服務,舉凡福氣站的美工、彩繪龍舟、遊行花車,都有他的身影。當天彩繪燈籠前,講解此次主題內容的彩繪技巧,再個別指導參與彩繪的長者們,讓大家都有信心畫好自己的作品。田永盛表示,盡量做到星雲大師所提倡的「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真的很開心。高齡90歲的吳清貞表示,很歡喜有這樣的場地與活動可以參加。 瑞穗第二分會和瑞穗鄉富源國小合辦繪畫,花蓮第二分會在花蓮市美崙長照據點,帶長者畫畫療癒。彩繪燈籠活動示現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四給精神,看見2024年大師墨寶「雲水自在 祥和歡喜」暨三好理念,讓大家的生活更和諧圓滿,世界更加美好。
相關新聞
-
畫出佛法繪出佛心 超越五蘊的水彩創作
由國立台東生活美學館與台東故事館合辦「水漾六蘊〜李素桂水彩個展」, 12月2日上午11時在台東故事館舉行開幕式,政商雲集,藝界高朋滿座,佛光山日光寺慧堂法師及慧翔法師也蒞臨會場祝賀。 李素桂是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光明第一分會副會長,除了公司業務經營之外,也承擔會務及道場義工,在繁忙的生活裡擠出時間跟隨江美惠老師學畫,曾多次參與水漾采薈畫會聯展及台東桂田喜來登酒店聯展等。 台東生活美學館館長江愚表示,一個素人學畫才兩三年的時間,用佛法創作的畫作呈現法喜充滿,讓人讚歎不已,並稱讚李素桂發心護持佛教。 慧堂法師表示,內心情感豐富的人,才能畫出這麼美的畫,就像宋朝無門慧開禪師的一首偈語「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外境的變化不會影響內心的純真,內心純真才能表現在生活裡。 主辦單位說明,佛教哲學中五蘊皆空是智慧的境界,透過覺悟和洞見,藉由水彩所蘊藏獨特暈染的性質,超越實體的存在與不存在,不執著和迷惑具體之象,以更平靜智慧的心態來面對生活中的挑戰和變化,創作理念以水彩為媒材,分為:「以人爲本、以景為相、以蓮為心、以海為胸襟、以生命為題、以抽象為虚幻」六大系列,故名「水漾六蘊」。 策展人蘇湘媚表示,李素桂心存感恩和善念,將本次展覽義賣所得全數捐出給社福團體,希望藉由一己力量拋磚引玉,貢獻社會。
-
均頭舉辦藝術聯展開幕茶會 學生創作展現現代藝術
佛光山均頭國民中學12月1日舉行藝術聯展開幕茶會,全校師長及國中部學生近190人一同出席共襄盛舉。本次聯展規劃四大主題,由藝術老師鄒曉雲帶領學生策劃展覽,主題有19週年校慶視覺藝術成果展、2023年均頭學生聯展、學生彭垣蓁創作個展及藝廊咖啡 校長胡金枝致詞指出,藝廊展示每位學生的作品,每個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每一道牆面、角落都是展現學生們的「學習盛宴」。 4位藝術代表發表感言,7年級鍾妤提到,課程中老師教大家要跳脫框架、大膽用色,真正的藝術是認真參與創作並享受。8年級郭駿暉分享,藝術可以表達心情,不需要嚴格要求自己,只要了解這件作品的意義就足夠。 9年級藝術代表暨策展團隊隊長吳高任說,感謝老師的指導,了解佈展及策展的技巧,也非常感謝我的團隊,共同努力完成這場開幕茶會。 9年級彭垣蓁的「蘑咒創作個展」讓人走進了蘑菇的世界裡,他說,因為喜歡吃蘑菇而引發創作的靈感,從小愛吃蘑菇也愛塗鴉,從創作中畫了很多自己,每個階段的蘑菇都是成長蛻變的證明。 此次的茶會也是屬於九年級策展學中的實習課程,鄒曉雲指導學生生活美學是將隨手可得的用品中做為擺設,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展現出生活的品味。他表示,「非常重視每位學生的作品,從一開始制式化的創作,一直到跳脫思維、發揮屬於自己的特點,從作品中顯現出每位學生獨有的藝術創意。」
-
共學茶道與香道 紐西蘭南島西方人士體驗寧靜美學
紐西蘭南島佛光山佛光緣美術館二館,於11月26日舉辦春季第二場茶禪體驗活動,由國際佛光會南島協會副會長劉盎齊、第一分會會長蘇妍等擔任行者,帶領近20位當地人士體驗茶禪及香道藝術,用禪的「專注力」將生活回歸平淡與寧靜。 學員在行者的引導下靜心禪坐,接著行者以綠茶及白茶供養學員,再講解「獻花供佛」、「賞茶溫杯」、「賞泉回甘」等茶禪步驟。學員在品茶觀照內心的同時,了解茶葉經過高溫的沖泡,恢復原本的形狀並散發香味,並隨行者細細品茶,將茶慢慢融入口中。 品茶之餘,特別安排香道藝術賞析,由第二分會會長曹倩現場示範香道。透過3種不同的味道的香在香爐燻燒,再利用模型輕輕使力,形成一幅漂亮的圖案。現場每位學員皆有機會操作練習。 學員感謝主辦單位的用心,讓他們體驗茶禪,同時也進一步了解只要保有細膩、沈穩及活在當下的心,就能為大眾泡出好茶。有學員表示,香道藝術看似簡單,但自身體驗後並非如此,要經過多番練習和耐心才會成功。
-
佛光山台北道場假日文學饗宴 佛教文學的說唱傳統論壇
佛光山台北道場11月26日舉辦「《中國佛教文學史》:佛教文學的說唱傳統」論壇,由佛光文化社長滿觀法師主持,佛光大學人文學院院長蕭麗華、佛教文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胡素華,以及中興大學中文系教授暨藝術中心主任林仁昱與談,佛光山台北道場住持滿謙法師親至現場聆聽,總計逾200人參與盛會。 滿觀法師指出,佛教文學的說唱傳統可上溯至佛陀時代,經典多有天人歌頌讚偈,如《阿彌陀經》「彼佛國土常作天樂」、《法華經》及《華嚴經》亦有「以音聲作佛事」之說。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講演時,會請弟子唱「鐘聲偈」或梵唄讚頌,現在還有星雲大師的「人間音緣」傳唱。當年佛教界認為星雲大師是標新立異,其實大師只是回歸佛陀本懷。 「文字是生生不息的循環,是弘法的資料,人不在,文字還在」,蕭麗華以星雲大師這段話作為開場,表達對於大師善用「文字」方便,以「一筆字」演繹「文字放光」的感佩。她回憶自己學佛30餘年,面對「文學是外學」的指稱感到挫折,而星雲大師的鼓舞及佛光人集體創作的力量,讓她得以耗時6年推動《中國佛教文學史》上、下冊的問世。近期收到德國詢問此書英譯進度,更感受文學與佛學結合所產生的弘傳力量。 蕭麗華指出,中國文學以詩歌為主體,兩漢時西域僧人引進佛教音樂,作品至今多已佚失,一般就將曹植的「漁山梵唄」視為起源。後來梵唄融合敦煌講唱文學,逐漸成為佛教法會的主體。蕭麗華以星雲大師圓寂的詩偈:「心懷度眾慈悲願,身似法海不繫舟;問我一生何所求,平安幸福照五洲」說明,唐宋以後,依照禪宗傳統,每位大師會以一首詩偈總結自己一生的功業。而大師撰寫的「臨終祈願文」,也蘊藏音韻的元素。 林仁昱出身佛光家庭,從小跟隨雙親在宜蘭雷音寺參與共修及法會,在佛教讚偈的薰陶下熱愛文學及音樂。1990年星雲大師到高雄中山大學演講,觸發他對佛教讚偈的研究熱忱,進而著手鑽研大正藏所載大量佛教讚偈及敦煌講唱文學。 林仁昱指出,敦煌佛教歌曲內容豐富,包含極樂淨土、五台朝聖、勸說出家、道場經驗、講述故事、闡述孝道、說禪論理、禮儀應用等。讚偈格律以七言為主,套用古調或現代的揚州小調、黃梅調,都十分契合。從敦煌出土的說唱讚偈到現代的佛教聖歌、戲劇和戲曲,過去的五臺山讚到現在的佛光山之歌、雲湖之歌,佛教文學中的說唱藝術至今仍是重要的傳統。 胡素華以《星雲大師全集》之佛光教科書8的「佛教與音樂」說明,佛教音樂可遠溯於古印度吠陀的歌詠偈頌,後來佛陀沿用作為弘法的方便,也允許比丘專做「聲唄」,因此印度佛經能歌唱。後來佛經譯為漢語,改以中國曲調來唱漢譯經文,可分為三種類型:以詠經為主稱為「轉讀」、「歌讚」則稱梵唄,以宣唱法理開導眾心則稱「唱導」。 廬山慧遠大師主張「唱導」須具備四種條件:「聲、辯、才、博」,奠定佛教宣唱藝術的基礎。在南朝過後,佛教歌曲開始民歌化,梁武帝蕭衍積極推動佛教音樂,更推行「童子倚歌梵唄」,集合兒童青年佛曲。 談到「如何閱讀中國佛教文學史?」,蕭麗華建議可列為讀書會書單,用唱誦方式來閱讀;林仁昱提到佛教文學有三分之一跟說唱有關,可以先引眾進入讚頌。胡素華說,中國文學史上、下冊共有13章在講詩歌、戲曲與歌曲說唱傳統,建議聽眾可從佛教文學的說唱傳統入門。
三好精神化敵為友 岩湖小學彩繪燈籠展創意
2023-12-03妙謙法師談星雲大師 佛光菜根譚的智慧
2023-12-03人間佛教讀書會帶領人培訓 首創微電影閱讀及會長專班
2023-12-03芝加哥佛光山參訪緬甸寺院 佛教文化交流
2023-12-032023人間佛教讀書會帶領人培訓 300位愛書人齊聚蘭陽別院盛況空前
2023-12-03國際佛光會實際行動 響應世界氣候行動峰會
2023-12-03花蓮佛光人積極參與社區活動 縣府成果展看見三好運動
2023-12-03人間佛教思想臨床運用 心理師勉勤掃內心
2023-12-03台北道場佛學講座 瑜伽燄口的人間佛教管理學啟示
2023-12-03花蓮佛光人彩繪燈籠 結緣聯誼增溫情
2023-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