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寺系列佛學講座 從心出發啟航智慧旅程
【人間社 林昀融 花蓮報導】2024-12-04為深究佛法要義,弘揚傳遞智慧與慈悲的人間佛教,佛光山月光寺將於12月16日開始辦理「乘」系列佛學講座,以「乘/從心出發,隨處啟航」為主題,邀請7位法師從各個面向講述佛法的修行與生活實踐,引領大眾進入心靈旅程。 花蓮月光寺監寺妙勳法師表示,歷經多年努力,嶄新的月光寺將於明年度完工,將會為花蓮帶來全新氣象。在寺院完工前先預備心靈沃土,深入推廣人間佛教要義,今年底特別邀請佛光山各單位重量級法師來到花蓮,共計7場次講座,連續一周每天規劃不同主題,學習佛法智慧之外,進而尋找安定的力量,開啟人生智慧與幸福的心靈旅程。 「乘」系列佛學講座16日至21日晚上7時,分別由國際佛光會祕書長覺培法師主講「不住世間,不離世間」、佛光淨土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慧知法師主講「《六祖壇經》與生活實踐」、佛光山台北道場住持滿謙法師主講「《華嚴經》的人間菩薩思想」、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妙光法師主講「《十住經》菩薩道的修行指南」、佛光山文化院院長依空法師主講「淨土思想概要」;21日至22日下午3時分別由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主講「禪的智慧」、佛光山常務副住持慧傳法師主講「慧心傳道覺有情」。 這次「乘/從心出發,隨處啟航」佛學系列講座,承辦單位國際佛光會花蓮第一督導區、花蓮第二督導區各分會,經過多方力邀,終於將佛光山7位法師聚集花蓮,實在非常難得,因為每位法師都擔任佛光山要職,身負重任,平時忙碌於國際間各道場,不論在修行及佛法實踐,都有著極為重要顯著的影響力,這次能夠前來花蓮分享佛法要義,對於花蓮地區民眾來說,真是無比殊勝因緣,因此也開放所有民眾報名參加,希望透過佛法,每個人都能從心出發,隨處啟航。 講座活動完全免費,地點在花蓮月光寺(花蓮縣吉安鄉吉昌二街28號)有興趣的民眾可線上報名或電洽03-8512802,歡迎踴躍參加,共享心靈智慧旅程,有興趣的民眾可線上報名https://bit.ly/fgsml-1216-22。
相關新聞
-
依空法師帶領溫哥華信眾 追隨玄奘大師去取經
溫哥華佛光山於11月24日舉行佛學講座,禮請佛光山文化院院長依空法師,以「跟著玄奘大師去取經」為題,吸引近300位信眾參與,深入探索玄奘大師傳奇的一生。 依空法師指出,玄奘大師與鑑真大師都是為法忘軀的冒險家。玄奘大師於隋文帝時期(600-664年)出生,13歲出家,發現當時佛經解釋眾說紛紜,為尋求正法,他發願前往印度求取經典。在27歲時,他不畏艱險出發,經歷沙漠、山脈等重重險阻,堅持「寧向西土一步死,不向東土一步生」的信念,三年後終於抵達印度。 在印度,他於那爛陀寺研習五年,深入研究空、有、中觀等經典,並遊歷五印度,所見所聞被記錄於《大唐西域記》。此書詳載西域、印度等138國的歷史、宗教、風土人情,成為後世探險家的重要參考資料。在印度期間,玄奘大師以學識和辯才享譽各國。41歲時,戒日王於曲女城為他舉行無遮辯論法會,吸引五印度的18位國王參加。玄奘大師在法會中提出的論文《真唯識量頌》,懸於會場門外,18天內無人能破。他因此獲得「大乘天」和「解脫天」的尊稱,為佛教界所推崇。 玄奘大師歷經17年求法,於44歲回國,開展19年的翻譯工作。國家特別設立譯經院,由他與眾多學者翻譯了75部、1335卷佛典,其譯經量超過其他翻譯家的總和。 玄奘大師的努力不僅促進了佛教經典的流傳,更推動中印文化的交流。他除了譯經,還撰寫了《八識規矩頌》和《大唐西域記》等著作,並將《道德經》及已失傳的《大乘起信論》譯為梵文,推動佛教思想與文化的互通。儘管玄奘弘揚唯識學,他也翻譯了六百卷《大般若經》,顯示他對佛教不同宗派的包容與尊重。 63歲時,玄奘完成《大般若經》的翻譯,感覺身體力衰,選擇擱筆。於次年二月五日圓寂,享年64歲。圓寂時,百萬人送行,三萬人守靈,充分展現他在佛教界的影響力。 依空法師總結道,玄奘大師的一生不僅是一位教育家、翻譯家、辯論家,更是法相宗的一代宗師,他的精神至今仍然啟發著世人。並勉勵聞法的大眾效法玄奘大師的精神,護持道場勇於承擔,僧信共同努力弘揚人間佛教。
-
屏東講堂佛學講座 心保和尚「禪的智慧」
佛光山屏東講堂於11月24日舉行「雲水自在,祥和歡喜」系列佛學講座,禮請佛光山現任住持心保和尚,主講「禪的智慧」,現場及線上聆聽大眾共計約900人。心保和尚透過漸進式的剖析,結合經典及古德賢聖的故事與智慧,以幽默風趣的口吻,帶入生活中的各種情境,令大眾更能深切體會、會心領受。 「智慧稱為般若,是每個人都需要」心保和尚破題說明智慧,就是從煩惱的世間,到達解脫的世界、到達快樂的世界。佛法亦是如此,引用六祖大師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猶如覓兔角」,佛法就在生活中,在行住坐臥、穿衣睡覺間。在《華嚴經淨行品》中可知「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 「覺悟好在哪裡?」心保和尚提問,在禪門公案中都在強調覺悟,是因為只要早點覺悟,就可以少受很多苦,進而早點準備、早點修行。並提到若有煩惱,如何能看見「春有百花秋有月」,而若無空的概念,「夏有涼風冬有雪」當冬天有雪時,夏天的涼風又去何處了?因此,想要了解禪,首先要有「空」的概念,是需要體驗的,不立文字,言語道斷。 「生無所從來,滅無所去處」,心保和尚提及曾經試圖找尋此物,似乎只有「閃電」較為符合,但若是仔細推敲,即可發現世間萬物皆如此。與布袋戲中「來無影去無蹤」之詞,有異曲同工之妙。玄奘大師將「一切有為法」翻譯成「眾因緣合和」,就是透過緣起性空來破除二元對立的思維。更能明白《心經》中的「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戰勝自己的貪嗔癡很困難,有多困難呢?」心保和尚舉例佛陀有一位弟子,時常懷念過去種田的日子,因而還俗種田,復又回返出家,如此往返七次,最終戰勝自己將鋤頭丟入江心,而得大歡喜,指出自己才是最大的敵人,必須不斷自我挑戰來獲得成就。 禪的智慧在於自我體證,具有「不可代替」,能從「穿衣吃飯」覺察對貪嗔癡的考驗,睡覺也是學問,不要將煩惱帶到床上,否則將會輾轉反側、夜不成眠。從弘一大師的「鹹淡有味」,體現隨緣安住,隨緣自在。心保和尚勉勵大眾光陰似箭,如能體會並肯定世間短暫無常,就能學習如何放下,在生活中,才能解脫自在、智慧法喜。否則即便福報廣大,一旦落入輪迴長河,也會漸漸磨滅消亡殆盡,將福報用在修行解脫上,才是最究竟圓滿,這就是禪的智慧。 與會貴賓有屏東市長周佳琪、大仁科技大學校務發展顧問林爵士、屏東縣愛鄉協會理事長李煥源伉儷、義守大學校長古源光伉儷、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理事陳瑞珍、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檀講師莊月香等及社會賢達。
-
蘭陽別院佛學講座 心的轉化―談觀經念佛法門
佛光山蘭陽別院11月24日佛學講座,住持妙勤法師特別禮請佛光山港澳深地區總住持永富法師於11樓大雄寶殿,為近300位來自台灣及香港、廣州、上海的信眾,並有線上逾4220人次同參共修,宣講:「心的轉化―談觀經念佛法門」。法師勉眾:「讓生命擁有正能量,以光明面來面對未來,鼓勵大家成為別人的法師。」 永富法師唱誦:「誰念南無阿彌陀佛,如來是真佛!」開場,希望大家把「心」且靜下來,靜下來才能往內觀察自心。法師講解淨土三經《無量壽佛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的重要性,後有《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及《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列入,成為淨土五經。叮嚀大眾多研讀佛教經典、少沉迷於手機。 「為何要學佛?」永富法師既問且答,學佛是以「離苦得樂」為目標,方法包括轉念、念佛、靜坐、抄經、持咒、服務大眾等,而其中以「轉念」則是最核心的方法。再從《觀無量壽佛經》的角度,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是離苦得樂的一種方式。法師提醒懺悔法門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過懺悔來淨化心靈。 永富法師強調,「心的轉化」是修行最重要的課題,觀經和念佛是有效方法。讀經持咒要注重方法次第,不要盲目與他人比較,認為娑婆世界也可以是淨土,呼籲大眾學習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的教誨,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修行要先提起後放下,要在承擔責任中體會放下的真諦。 永富法師開示「心的轉化」效果有三:第一是轉煩惱為智慧、第二是從業力到解脫、第三是可以培養願心與慈悲。例舉持咒與讀經的經驗,依序是先對經文能夠念誦,力求口頭流利,再求記憶純熟、逐句了解、依法而修,從生活當中體證。強調「學佛」是學習佛的覺醒與覺悟的總相,年輕的時候要廣結善緣,等到年紀稍大就要將佛法內化作自己的貴人。 永富法師巧喻:「要感謝讓我們痛苦與不歡喜的人,因為他是冒著下三惡道的危險,示現貪嗔癡給我們看!就是我們的戒師!」讓我們引以為戒,目的是要見者能轉邪為正、轉悲傷為歡喜、轉識成智。星雲大師說,「這世間是一半一半的,要看你擁有的那一面,進而期勉自己時時可以成為別人的法師」。 《觀無量壽佛經》先從假想觀開始,最後進到真實的觀想作意,共有16觀,依序為日想觀、水想觀、地想觀等前13觀,應不斷的多聞薰習,在定心的情況進入觀想;14-16觀講的是上品、中品及下品,如何透過信願行,一句佛號與佛相應,皆可成就蓮登上品。人生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今生不向此生度,更待何生度此生。
-
慧知法師大洋洲法寶講座 從佛教建築藝術談生活修行
佛教建築藝術如何體現空性慧?由佛光山南雪梨佛光緣主辦、國際佛光會雪梨協會南一、光明和喜捨分會承辦、澳洲星雲大師教育基金會贊助,11月23日,邀請佛光淨土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慧知法師蒞臨雪梨新南威爾斯州立圖書館,主講2024大洋洲法寶講座「佛教建築藝術與生活修行」,並以佛光山建築案例體證佛法。佛光山澳紐總住持滿可法師、南天講堂住持覺善法師、南雪梨佛光緣監寺有法法師、雪梨協會協會長胡命安、社會大眾等320人出席。 慧知法師風趣幽默,妙語如珠,剖析佛教建築藝術與文化遷移的發展,透過多元建築,既彰顯傳統,又融入本土特色。佛教經由中亞地區東傳至中國大陸、朝鮮及日本等,在佛典的翻譯以及佛教藝術的創作上,多由西域化以後才傳入中土,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中亞「犍陀羅風格」而開啟了佛陀造像。 印度佛教石窟藝術,後來傳入中國,溶爐吸收、融合,重新詮釋、創造而被漢化。佛教南傳至東南亞後,慧知法師以印尼婆羅浮屠、吳哥窟、素可泰、高棉寺院等,說明在弘傳的過程,必須融入本土,因地制宜而產生世代延續性,體證佛教的包容性與空性義理,一切是相互關聯沒有獨存。若能透過「不二之美」的平等觀,即見佛教真正的美。 慧知法師分享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如何在佛光山的建築,例如大雄寶殿的萬佛牆,透過六根的正向刺激,啟發佛性的彰顯;到佛陀紀念館四十八座地宮,體現未來時空觀。同時引用大師建造佛光大佛的慈心悲願,希望建設一座電梯,直達大佛「佛眼」位置,希望大家透過「佛眼」的寬廣自在,通達無礙的佛陀世界,見佛所見、行佛所行,若能與佛同在,當下即是千載一時。 大師創建澳洲佛光山南天寺,在西方國家以傳統寺院的外觀,定義佛教的本質。特別是大雄寶殿供奉的五方佛,法相燦爛溫暖的笑容,充分展現澳洲是一個多元文化、歡喜和知足的國家,透過五方佛的笑容,接引當地人走入佛教殿堂。 現場與會大眾踴躍提問,如「如何透過欣賞佛教建築來見佛所見及感受?」「在傳統經典的佛教建築與當代建築設計,如何取得平衡,並且能夠表現現代化及簡潔化?」慧知法師提綱挈領重點回應表示,「要與自己對話,用心感受」、「打造佛像法相的對稱基本原則,達平衡與和諧,將佛法義理呈現」及「當代佛教建築需要有多功能;寺院氛圍令人升起清淨自在為考量;給人方便,目的是助人解脫」。 最後,雪梨南區佛光童軍代表獻花,及贈送雪梨特色建築的木製紀念品,感謝慧知法師精采的演講。
佛光你我他 領略星雲大師弘法度眾精神
2024-12-06普中棒球隊禮拜星雲大師 期許做最好的自己
2024-12-06獅子會國際基金會主席伉儷一行 參訪台北道場
2024-12-06新豐國小與光武國小校際交流 三好教育成就學童的每一步
2024-12-06曼徹斯特協會捐贈玩具 傳承心燈傳遞愛
2024-12-06佛光山聯手星洲基金會 馳援吉蘭丹水災
2024-12-06南華佛光青年攜手義工成功舉辦Zithobeni和Rethabiseng育兒院半日營活動
2024-12-06佛光山關懷馬爾韋拉殘障中心 傳遞冬日溫暖
2024-12-06倫敦佛光人助力社區 捐贈物資給食物銀行
2024-12-062024有機世界大會 2500人交流環境永續
2024-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