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陽別院佛學講座《八大人覺經》心保和尚暢談解脫之道
【人間社 林志賢 宜蘭報導】2025-08-18為提升佛法信仰,蘭陽別院住持妙勤法師於8月17日禮請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於蘭陽別院11樓,為200位八關齋戒戒子及佛光人與收看線上直播近1500位信眾主講《佛說八大人覺經》。心保和尚強調,學佛是生命中最好的投資,勉勵大眾珍惜難得的佛法因緣。 妙勤法師為戒子們開示時指出,參加一日一夜八關齋戒,透過持守戒律讓心靈平靜,培養自我約束能力、增福增慧,遠離種種煩惱與罪惡,是菩薩道上殊勝的法門。今天也很榮幸恭請心保和尚為大家說法,祈願戒子們收穫滿滿。 心保和尚表示,《八大人覺經》闡述了菩薩應當知曉的八件事。首先應覺悟「世間無常」。他以當前全球暖化導致海平面上升、海邊豪宅被水淹沒、加州野火等實例,說明世間變化無常的事實。引述《七日經》中七個太陽出現的情境,意謂著宇宙乃至太陽系本身的無常,提醒大眾,地球在宇宙中其實極其渺小且脆弱。若能常作「無常觀」,便能漸漸遠離貪瞋煩惱,讓心更自在。 其次,應覺悟「多欲為苦」。心保和尚解釋,眾生因所求越多,心便越苦。唯一的解脫之道是及早覺悟與修行。並進一步闡釋佛陀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他以影子為喻,說明世間萬物皆「因緣有」,有光線就有影子,無光線就無影子,並非絕對的有或無。並幽默的解釋「空歡喜」的意義就是了悟「空」的道理而歡喜。當「心無罣礙」時,便能遠離顛倒夢想,達到究竟涅槃的解脫。 在談及修行的態度時,若「懈怠墮落」,智慧再高,若無精進之心,終究無用。要遠離「愚痴」則要廣學多聞,利益一切眾生,這呼應了菩薩「法門無量誓願學」的廣大願心。同時鼓勵大眾「廣修供養」,培養護持之心,如同佛陀常應信眾之請至家中說法,這也是「家庭普照」的精神。解決「貧苦多怨」應不念舊惡。並鼓勵大眾,發心「代眾生苦」,在生活中實踐自利利他,就如我們佛光人做義工,以慈悲、喜捨之心為大眾服務。 心保和尚強調,學佛應將佛法與身心相應,而非僅止於形式。他以一位菩薩每日念佛十小時的故事為例,提醒大眾修行不僅是時間的累積,更重要的是要與佛法相應,將佛法融入生活。佛法並非僵硬教條,如佛陀允許弟子為增加修行時間而將食物留待隔日食用,顯示佛陀教法的通權達變與慈悲。當今資訊發達,學佛便利,AI等工具亦可輔助學習,但眾生仍需謹慎辨別資訊真偽,並透過「聞思修」將佛法消化吸收,方能成為自身的智慧。 國際佛光會蘭陽教師分會督導盧如惠分享,「《佛說八大人覺經》講座中,心保和尚說『聽經聞法是一件快樂的事』,現在我身體不好及行動不便,才更深刻體會到。人在無助之時,學佛能讓我們於困境中找到方向。以「空」為樂,才能做到心無罣礙。」 國際佛光會五結分會陳秀梅表示,對於「貧苦多怨」有感,由於小時家貧又是家中老大,自小便需承擔家務,失去就學的機會,心中常有怨歎與不平。但學佛後逐漸找到生命的重心,誠如今天師父開示能修持無我、放下我執,心中就會常常感到歡喜。
相關新聞
-
「藏海無涯.大藏經通俗講座」 共探大藏經時化意義
「藏海無涯.大藏經通俗講座」第二場於8月16日舉行,特邀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主任萬金川教授,以「大藏經編纂的歷史——寫經、刻經與活字版時代的藏經」為題,深入剖析漢文大藏經的形成脈絡,從歷史背景、編纂規範到歷代典籍特色,條理分明、層層展開。講座由佛光山電子大藏經主任永本法師永本法師主持,近500位聽眾專注聆聽,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所長越建東教授亦親臨與會,共同探討大藏經的文化價值與時代意義。 萬金川指出,佛教自東漢傳入中國,經典經由翻譯融入漢地,與中華文明相互滋養,逐漸孕育出獨具特色的漢文大藏經。雖以佛典為核心,其內容涵蓋哲學、歷史、文學、藝術、醫學、天文曆算等領域,不僅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結晶,也是研究中國與東方文化的重要資料。 談到寫本時代,他說,唐玄宗開元十八年(730)智昇編成《開元釋教錄》,確立漢文大藏經的目錄體系與入藏標準,並規範卷帙、紙數與行款,使其具備完整形制。敦煌出土的唐代宮廷寫經,多為每紙28-31行、一行17字,成為當時的基本行款;自靜泰《眾經目錄》以降,「紙」數成為入藏錄的重要規範,「帙」則一般10卷為一單位。《開元錄.入藏錄》所列1076部、5048卷、480帙,奠定了唐代以來寫本大藏經的體例;至唐末五代,經帙更依序配上千字文號,便於標識與檢索。 隨著刻本時代的到來,唐代早期已出現雕版印刷,敦煌藏經洞出土的《金剛經》(868年)為現存最早有年款的木刻印刷品。北宋初年技術成熟,遂雕造《開寶藏》,依《開元錄》收經1076部、5048卷、480帙,並建立「經典取捨」、「組織結構」、「外部標記」三大標準。《開寶藏》除廣泛流通於中國寺院,還作為外交禮物贈予日本、高麗、遼、西夏等國,促成各國自刻藏經。雖全藏久已不存,但現存殘卷仍以書法端麗、雕刻精良著稱。 萬金川並介紹高麗大藏經,指出初雕本多依《開寶藏》覆刻,存世逾2700卷,是研究寫經向刻經轉變的重要依據。再雕版高麗藏於1251年完成,收1574部、6597卷,刻於81258塊木板,至今完整保存於韓國海印寺,對東亞佛教文化史意義重大。 永本法師總結時表示,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為保存與弘揚佛教文化,於1977年成立「佛光大藏經編修委員會」,致力編纂、校對與出版《佛光大藏經》,打造更契合現代閱讀需求的版本。大師期望透過此一編纂計畫,完整保存佛教經典,並以現代語言與呈現方式,讓更多人親近佛法,體會佛教的智慧與教義。 永本法師指出,《佛光大藏經》涵蓋漢傳佛教經、律、論三藏及歷代高僧大德著作,內容宏富周備。編纂團隊在整理過程中,嚴謹校對、條理編排,並輔以現代化解說與註釋,使經典更易於理解與應用。他期勉大眾藉由深入經典,修持解脫之道,並以藏經智慧安頓身心。
-
「藏海無涯‧大藏經通俗講座」首場開講 關注藏經藝術文化傳承
由人間佛教研究院、佛陀紀念館與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的「藏海無涯‧大藏經通俗講座」,於8月16日在佛光山法寶堂啟幕。首場邀請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與佛光大學星雲大師數位人文研究發展中心主任曾淑賢主講,由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主持。 兩位講者以「大藏經的雕版藝術:佛光藏珍——走讀金陵刻經處」為題,從中國古代雕版印刷的源起與演進,到佛教在東亞的傳播軌跡,層層揭示大藏經所承載的文化厚度與工藝之美,並以金陵刻經處為切入點,展現其在佛典保存與文化傳承上的重要地位。當日近600名聽眾座無虛席,氣氛熱烈,顯見各界對大藏經藝術與文化價值的高度關注。 開場時,妙凡法師拋出提問:「在人類文明史上,書的起源為何?人們又是如何記錄與傳布?」曾淑賢回顧書籍的發展脈絡,從殷商甲骨、金石刻辭,到竹木簡、帛書、紙本卷軸,再至冊葉裝與現代裝訂,形制與材質歷經數千年變化。她指出,東漢蔡倫改良造紙術,使紙張取代簡帛,為雕版與活字印刷的普及奠定基礎。 談及印刷術起源,她詳述中國古代三大印刷法的雕版、活字與套版印刷,其中雕版印刷可追溯至隋唐,宋代更臻成熟,並成為文明傳承的重要里程碑。其興起有兩大文化脈絡:一是佛教經典與佛像的大量複製需求,二是民間坊刻對年曆、字書、詩文等日用印刷品的需求。 她生動描繪雕版印刷的繁複工序從選木、浸泡、陰乾、刨平、抄寫樣稿、反覆校對、細刻、修版、試印等,每道程序皆精細嚴謹;熟練印工每日可印1500至2000張,新刻版可印數萬次不損。宋代書體更在雕版中融合唐代名家風格,孕育出沿用至今的「宋體字」。 針對佛館展出「佛光藏珍—走讀金陵刻經處」的緣起,如常法師回顧,2016年佛光山藏經樓落成,星雲大師為山門題名「慈悲門、般若門、菩提門」,寓意入佛道以慈悲為始,閱藏啟智慧、發菩提心。 2017至2018年間,長老慈惠法師有意籌辦藏經版本展覽與講座,如常法師遂向時任國家圖書館館長的曾淑賢借展經典寫本。雖歷經諸多挑戰,最終圓滿呈現,並衍生出學術講座、研討會等系列活動。 談到金陵刻經處的歷史與國際影響,如常法師介紹,金陵刻經處由楊仁山於1866年創立,珍藏12萬5千餘片經版,他一生刊刻經典211種、1155卷,流通佛典逾百萬卷,並創立中國佛教第一個文化出版社、高等僧伽教育機構「祗洹精舍」、培育太虛大師等重要人物。金陵刻經處不僅入選中國大陸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與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亦被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此次佛館展覽中,展出佛光山珍藏的多種金陵刻經處重印經論,包括《大佛頂首楞嚴經》、《淨土四經》、《大乘起信論》等,其中首次亮相的〈真誠的告白—我最後的囑咐〉雕版,更成為全場焦點。 最後,如常法師勉勵大眾珍惜聞經因緣,珍視經本的法寶價值;曾淑賢則指出,雕版印刷突破了知識與佛法的時空限制,推動文化傳承與社會進步。妙凡法師總結道:「短短一個半小時,我們跨越了三千多年的時光」,期許大眾接續弘法願力,讓佛教文化生生不息、綿延傳承。
-
慧心傳道覺有情 深耕行佛40載
佛光山金光明寺於8月9日舉辦佛學講座,禮請佛光山常務副住持慧傳法師,以「慧心傳道覺有情」為主題,暢談出家40年成長歲月中,受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教導,將法乳之恩變成生命養分,轉化為面對考驗砥礪前行的力量。法師分享著書立作的歷程、出家因緣及跟隨大師弘法踐行人間佛教的精采點滴,為現場及線上800人點亮心燈。 金光明寺住持有果法師表示,星雲大師曾經說,都監院院長慧傳法師如同時鐘的軸心,推動佛光山300多個道場運作,是佛光山總當家。更兼任世界佛光青年總團執行長,長期對青年的培育更是不留餘力。其著作《慧心傳道覺有情》內容相當精采,鼓勵大家一窺究竟。 慧傳法師以為什麼要出版這本書?為什麼命名《慧心傳道覺有情》?及踏入佛光山40年奉獻服務歷程等三個方向來探討。其中「慧心傳道覺有情」,是星雲大師寫給慧傳法師的勉勵語,即是以一顆慈悲智慧的心,弘揚人間佛教之道,覺悟一切有情眾生。剛好再呼應到慧傳法師第一套著作《奮起飛揚在人間》,形成對聯,意寓當人生遇到坎坷困難,應積極以人間佛教應對度過難關。最後,慧傳法師再下一個橫批,當佛心佛性被激發展現時,即是「心燈不滅」,而「心燈」恰好是其內號,實在是妙不可喻。 法師分享,在擔任佛光山普門中學訓導主任一職時,體悟「做中學學中做」。於擔任北海道場住持時,辦理短期出家雖遇阻礙困難,憑藉大師《往事百語》中的法語「聽而不聽,不聽而聽」來藉境練心;更在大師的慈示下,明白生命之所以可貴,在於為生命留下歷史;為社會留下慈悲;為自己留下信仰;為人類留下貢獻。2000年擔任西來寺住持,深深體會到異域他鄉「敦親睦鄰」的重要。及任佛光山都監院院長,依教奉行固守本山20年的堅持。 法師提及1988年慈莊法師一通電話,讓慧傳法師當下一聲「好」,而從此出家改變生命。這一聲「好」的背後,是來自於兒時常與外婆去寺院,見到出家法師的莊嚴外相,心生歡喜;家中開香舖店,協助大師早期推動佛教文物的流通;哥哥慧龍法師受傷時,大師來探病,慧傳法師送大師時,大師以「迷時師度,悟時自度」的勉勵。昔日種種與佛教及星雲大師的因緣,促成最後這一聲「好」的成就,因緣具足歷歷在目,法師在歌唱弘法的當下,也將昔日師徒間的互動嶄露無遺。 法師由衷的感謝星雲大師,給予機緣與指導讓智慧開展,才能與護法信徒結法緣。慧傳法師最後點出,在人間佛教40多年的重點於「依教奉行、做什麼像什麼、做中學、學中做、做中修。」在做的過程中,遇到不順利沒關係,要心甘情願去執行。以忙為營養,難關自然而然則能一一克服。 北區佛光青年林家儀表示印象最深刻的是,為了信眾學佛順利,北海道場道路開闢的艱辛過程,讓身為宜蘭人的他內心甚為感動。願追隨慧傳法師的腳步,一起弘揚人間佛教。陳冠宇談及,法師將學生分五大類型及應對之道,本身為教育工作者,未來面對孩子會給予時間成長,只問耕耘不問收穫。呂義方回饋,我們不論在什麼職務上都要「做什麼像什麼」。相信有佛法就有辦法,迷時師度,悟時自度,更謹守「依教奉行」以慧心為人間佛教傳燈。
-
心保和尚西來寺闡釋空性 大眾領悟「空歡喜」
國際佛光會洛杉磯協會8月3日於西來寺法堂舉行心保和尚與檀講師佛學座談,現場同步英文翻譯,近300人共霑法喜。心保和尚期望大眾體會般若空性,證得「空歡喜」。西來寺住持慧東法師、國際佛光會洛杉磯協會會長蔡月琴、6位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檀講師與會,除分享心得,檀講師更以「挖寶」、請教「武林秘笈」,與心保和尚交流,法堂內笑聲陣陣。 心保和尚表示,學佛者對「空」一字(梵語 śūnyatā )應耳熟能詳,佛門常被稱為「空門」,有偈云:「解脫門開誰肯入?浮生夢醒自知歸。」空,非空談,貴在體會與實踐,正如六祖惠能大師所言:「諸佛妙理,非關文字。」 「空」是因緣所生法的實相,以緣起觀性空,方得中道義,不落二邊,不淪「頑空」。龍樹菩薩《中論》言:「眾因緣說法,我說即是空,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從因緣見生滅,從生滅見無常,從無常見無我,無我即是空。 以勝義諦觀之,空即是佛。《金剛經》云:「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了知諸法空性,便能如《心經》所言,「遠離顛倒夢想」。而《阿含經》所說的無常、無我之「空」,正是大乘經典中的「般若空性」,也就是觀照六根六塵,皆應無所住,照見「不思善、不思惡」的本來面目。 心保和尚強調,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賦予「空」積極意涵,以空為樂、以無為有,這便是空的實踐,心無罣礙,領悟無上「空歡喜」。 慧東法師表示,信眾初入佛門多有所求,如祈福消災,盼心保和尚與檀講師對「空」的交流,能帶來啟發。 檀講師陳居分享因病體悟「緣起性空」,除求醫之外,也用心觀照、坦然接受病痛,並探尋其根源。檀講師陳倫傑分享唐朝的趙州從稔禪師〈魚鼓頌〉:「四大由來造化工,有聲全貴裡頭空;莫嫌不與凡夫說,只為宮商調不同。」 檀講師許慧雲請益心保和尚:「四念處與空性智慧有何關聯?」並提出她自稱為「挖寶題」的問題:「您弘法全球、日理萬機,如何在忙碌中用功?」心保和尚回應,佛陀入滅前指示「四念處」為住,透過觀身、受、心、法,了知無常、苦、空、無我,開啟空性智慧。至於日常修行,他以「不要想太多」回答,並強調「平常心是道」,聽眾掌聲陣陣。 檀講師李敏請教心保和尚「武林秘笈」:「如何超越二元對立的習性,見到空性?在疼痛當下,如何空觀?」心保和尚說明,二元對立是五種不正見中的「邊見」,如執常、執斷,應以緣起觀照破除。他以台語「有影無影」(真的假的)說明影生滅依光的因緣。並引用百丈禪師「預立為不勞 」,強調平日勤修「正定」,可於痛苦現前時起消災之效。 檀講師邱全春分享法語:「山也空來水也空,隨緣變現體無窮」、「本無一事可思求,平地風波信筆收」,說明在空與無中,隨緣自在、不執不取。 洛杉磯協會會長蔡月琴以擔任法會義工的經驗,見證壇場從無到有、再歸於無,體會「鏡花水月」的意境。雖然有人認為虛幻之物無須認真,她卻希望大眾看到鏡中之花的莊嚴、水中之月的皎潔,當下心生歡喜。她期許佛光人集體創作中,展現「有」的弘法形式,成就「無」形的功德與歡喜,實踐星雲大師所望。
Rollins College新生走進光明寺 跨文化公益服務體驗
2025-08-26三重禪淨中心民歌響起 懷舊旋律觸動人心
2025-08-26南三藩市國際童玩節 三寶寺推動三好
2025-08-26大洋洲《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傳燈錄》講座 僧信二眾同願同行弘法利生
2025-08-26愛民頓佛光知賓研習 佛光品牌在地延續
2025-08-26北卡佛光山舉辦三好捐血 匯聚愛心守護生命
2025-08-26南非杜省公會與約堡協會 攜手推廣中國茶文化
2025-08-26里斯本佛光人抄經接龍 以筆墨傳遞吉祥
2025-08-26洛杉磯佛光人當不請之友 關懷軍人家庭
2025-08-26正向生死觀 板橋講堂開講善生而後善終
2025-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