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細說星雲大師三不朽人生 慧傳法師點亮蘭陽信眾心燈
【人間社 傅娟娟、詹豫玲 宜蘭報導】2023-11-28佛光山蘭陽別院11月26日晚間舉辦佛學講座,佛光山常務副住持、都監院院長慧傳法師以「星燈不滅─談星雲大師的三不朽人生」為題,透過許多事例與照片,道出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一生推動人間佛教的願心與實踐,現場大眾310人及線上近千人同霑法喜。 1953青年歌詠隊帶來熱情的表演,為講座揭開序曲,慧傳法師開心的表示,回到宜蘭懷念特別多,尤其能在家鄉看到青年們的活力,象徵著佛光山後繼有人,佛教法水永流傳的動力源源不絕。 慧傳法師談及大師今年圓寂後,全世界佛光人、佛光之友哀慟不已,至今仍有許多信眾到藏經樓宗祖殿禮拜大師。如同《左傳》:「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大師不朽的立德、立功、立言,令人永恆懷念。 以星雲大師2010年在「揚州講壇」,宣講「我怎樣走向世界」為據,慧傳法師將大師的人生分為童年篇、出家篇及來台篇,講述每個階段大師以智慧、慈悲淬鍊而出的生命經驗,成就其三不朽的人生。大師童年的貧苦環境,養成他「忍耐力、勞動力、慈悲力」的人格特質,因此培養出以退為進、以眾為我、以無為有、以空為樂的人生觀。大師的人格特質決定他未來的命運,是成就三不朽的原因,值得大家好好學習。 例舉設立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幫助弱勢家庭及偏鄉學校的孩童們,讓他們能夠安心就學、翻轉生命。曾受助的孩子回山表示,「感謝星雲大師,如果沒有他,我現在會變成壞孩子。」談到88水災,佛光山安置受災原住民,在大師指示下,以尊重與包容去照顧他們,讓他們原有的信仰安定心靈;給予飲食的方便、提供場地給他們種種的幫助,他們到現在仍十分崇敬大師。 對自己要能「不忘初心」、對國家要做「不請之友」、對朋友要肯「不念舊惡」、對社會要懂「不變隨緣」。慧傳法師以大師立身處世的準則提策眾人,面對善惡是非及誘惑,要有不變的原則;對人情得失,要有隨喜隨緣的性格。 「我沒有病,我只是不方便,但我自由自在,也非常快樂。」慧傳法師由大師的言教指出,大師體會苦空無常、三法印,與佛法相應。並勉勵大家以行動力,護持佛光山四大宗旨以報師恩。 「尊重他們的宗教,包容他們的習慣」,青年歌詠隊團員陳馨強表示,聽到佛光山對88受災原住民的關照,感受到大師無限的慈悲與智慧。
相關新聞
-
名家講座滿謙法師 《法華經》人間佛教菩薩行
2023國際書展暨蔬食博覽會名家講座,11月10日於佛陀紀念館五觀堂,由佛光山台北道場住持滿謙法師講說「《法華經》─人間佛教菩薩行」,包括台北道場、三重禪淨中心等信眾,共260人聆聽。 滿謙法師說,佛陀一代時教所謂「五時八教」,華嚴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談,法華涅槃共八載。而第六時即「人間時」,佛陀在世間要講的就是人間佛教。 佛陀在靈鷲山和虛空兩處地方說法三遍,合稱「二處三會」,其說法是告訴每個人,只要聽聞《法華經》,未來都能成佛。娑婆和淨土是不二的,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為人間佛教下的註解:「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法華經》旨在闡揚回歸佛陀本懷此一觀點。 佛陀降誕世間一大事因緣,為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告訴每個人都可以成佛,展現人間性和平等觀。《法華經》具備喜樂性,示教利喜,方便善教度眾,令幸福安樂,如同大師說的給人歡喜。《法華經》開示五種行法,為受持、讀誦、解說、書寫、供養,能身體力行,則每個人都能做如來使。人間佛教菩薩行者,從事佈教工作,即是「如來的使者」。《法華經》並重視對家庭眷屬的教化 ,這就是生活化的表徵。 《法華經》的生活修持為「身、口、意、誓願」四安樂行,佛法的實踐是在日常生活中觀照自己,完成人格,淨化心靈,「四安樂行」就是大師倡導的三好、四給、五和。從《法華經‧醫子喻》可知,佛陀涅槃是方便示現,讓眾生對佛法更珍惜,如同星雲大師雖已圓寂,但他從未離開,是希望弟子不再依賴,他會乘願再來。 〈從地踊出品〉展現「本土化」,從地踊出無量菩薩 代表在人間修行本土化菩薩,亦可謂現世行菩薩道一切人等,實踐人間淨土。 滿謙法師說,若能以《法華經》諸佛菩薩護持佛法精神,護持一切眾生,人人當菩薩,處處做義工,整個娑婆世界就是人間菩薩實踐道場。《法華經》重要的思想是由信成佛,大師希望大家肯定自己都有如來智慧德相,自己承擔,承認「我是佛」。講座最後由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頒贈感謝狀。
-
名家講座劉淑芬 從〈大德寺五百羅漢圖〉看宋代的羅漢信仰
2023國際書展暨蔬食博覽會名家講座11月9日邀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劉淑芬,講述「從〈大德寺五百羅漢圖〉看宋代的羅漢信仰」。從晚唐開始出現,到宋代而大盛的羅漢信仰,也呈現在佛教藝術上。以日本京都大德寺所收藏的南宋〈五百羅漢圖〉,探討有關宋代羅漢信仰之樣貌。共有102人聆聽。 〈大德寺五百羅漢圖〉由南宋周季常、林庭珪所作,每一幅畫上繪有五位羅漢,總計一百幅。從晚唐開始流行的羅漢信仰,從十六羅漢,發展出十八羅漢,到五百羅漢。佛典上有許多關於「五百羅漢」的記載,其中「天台山五百羅漢」最為盛行。 有關天台山是羅漢住處之說,源自東晉僧人竺曇猷渡過天台石橋,見到傳說中的神僧的故事發展而來。宋代羅漢信仰盛行,和文人范仲淹、蘇軾等,都曾撰文讚頌羅漢不無關係。蘇軾〈十八大阿羅漢頌〉,記載外祖父程文應因遇亂事受困旅店,有16名僧人前往各借他200錢,使他得以返鄉。外祖父認為他們是十六羅漢,從此每年必設四個大型羅漢供會。 宋代羅漢信仰範圍很廣,大自祈晴、祈雨,小自祈求個人現世安康,據〈大德寺五百羅漢圖〉可辨識的48幅銘文,可知祈願內容有追薦亡者、祈求長壽、疾病痊癒、登科及第、現世安穩乃至於諸種福祐。 「羅漢供」的供品中最重要的就是「茶」,宋人認為供茶若出現乳花,為羅漢應供的徵應。圖中可以看到備茶、供茶、喫茶等,反映當時寺院生活的情景。 圖中一再出現岩石、洞窟,以及到羅漢洞參拜供養者。傳聞羅漢居住在山林石窟中,經過層巒疊嶂,才能抵達隱藏在石洞內的寺院。據文人所描述的羅漢洞寺院,堂殿、樓閣完備,光線充足。還有寺院內「平地起山」的羅漢洞。晁補之在〈龍泉寺修五百羅漢洞募緣疏〉中,就有「平地起山,凡境成聖」。〈中天嵩嶽寺常住院新修感應聖竹林寺五百大阿羅漢洞記〉,敘述該寺因唐代聖竹林寺的傳聞,在寺院內建造人工羅漢洞,吸引信眾前來供養,並有種種感應。 現場聽眾提問,羅漢信仰為何到元代而衰微?劉淑芬表示,應是當時信仰型態改變,並指出,信仰必須透過宣揚才能興盛。講座最後,由佛陀紀念館副館長永融法師頒贈感謝狀。
-
台北道場文化講座暨依空法師新書《菩提伽耶那一夜》發表
佛光山台北道場香積團文化講座,11月7日禮請佛光山文化院院長依空法師宣講「菩薩義工 義工菩薩」,同時發表法師新著書《菩提伽耶那一夜》。於11樓大齋堂湧入近500人參與盛會,法師讚歎香積廚義工菩薩及佛光人都是幸福的文化人。 「我們是義工還是志工?」依空法師問,大家回答「我們是義工!」。法師說,義字裡有一隻羊,有一隻「羊」都是好的,如美、善、羹等,集一切真善美的事。因此「義工」就是美好的「我」。法師接著說明義工與志工最大的區別,「義」表示有情有義,付諸行動,義無反顧,如義賣、義消、義演(唱)、義務服務等等。「志」即志向、立志,僅是想在心中,未付諸行動,不一定能滿志完成。 依空法師接著談到新著書,每一位宗教徒都有他們心中的聖城,就佛教徒而言就是印度。1985年第一次跟隨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前往印度,走訪佛教聖地時,是大師朝禮聖地八次中的第五次。法師問大師,印度的氣候、交通、衛生等各方面條件皆不好,為何還要一次次帶領信眾到此朝聖? 法師說,大師回答:「為了給佛弟子增長信念道心,為了開闊大家的心胸視野,體會佛陀創教的偉大本懷,藉著全世界廣大佛教徒的頻繁朝聖壯舉,引起印度政府對佛教的重視,進而保護佛教的各處聖跡!」所以大師規劃佛光山弟子參學次第,最後是朝拜佛教發源地—印度,以回歸佛陀的本懷。讓他非常感動,並至深感念大師以教為命的悲願。 法師說,在菩提伽耶停留時間很短,半夜約幾位師兄去菩提樹下、金剛座前打坐,體會皈依佛陀座下的喜悅。凌晨再到佛足石刻,簡稱「千輻輪項」。法師五體投地虔誠頂禮佛足,深深體會「接足禮」的殊勝難得。當時心中企盼得到一片菩提葉,卻因著相有求,而讓佛陀給上了一課:「有求不如不求好,進步哪有退步高。」雖未得到有形的菩提葉,但心中已然領受到無形的菩提。 依空法師指出,佛教在印度的滅亡,除了受制於印度教的婆羅門傳統種姓制度外,也因受到伊斯蘭教的毀滅暴行而衰微;又有笈多王朝的戒日王護持那爛陀寺幾萬多僧人,從此佛教僧人與人群切割。信徒有苦惱無法找到佛教僧人。印度教卻因深入印度百姓日常生活,因此在伊斯蘭教的統治被英國人結束後,而存活復興。這些經驗啟示,說明佛教是不能與人間切割,不能離開眾生,要以眾生為修行道場,唯有「人間佛教」才是佛教未來發展的一道曙光。 依空法師感謝他的父母親「留德不留金」的身教典範給後代,他說母親曾果斷大捨金鐲子變賣得300多元註冊金,供他上初中改變了他的一生。而他的父親,仁醫俠客傳奇的一生,對子孫平等慈愛,一視同仁。曾因對媳婦疼愛引起姊妹微詞,但父親說:「我疼人家的女兒,人家就會疼我的女兒!」對於行醫則以:「藥是拿來救人的,不是賺錢的。」 台北道場住持滿謙法師介紹盛會緣起提到,依空法師感念香積廚菩薩們365天都在道場烹飪典座供養大眾,想要跟大家講講話。只是因依空法師新書《菩提伽耶那一夜》剛出書,也是介紹給大家最好的機會。明年1月5日佛光山文化院也將進駐本棟大樓的五樓,「拈花軒」未來即是以文會友的好地方,讓我們一起期待。會後,依空法師歡喜地為購書大眾簽書。
-
永富法師名家講座 華嚴經淨行品導航心靈環保的生活
為闡揚2023國際書展暨蔬食博覽會主題之一「心靈環保」,佛光山港澳深地區總住持、佛光山香港道場住持永富法師,11月6日於佛陀紀念館舉辦的名家講座,主講「心靈環保的生活-華嚴經淨行品」,線上同步直播;現場禮敬大廳五觀堂座無虛席,近400人樂聞法要。 「鐘聲傳三千界內,佛法揚萬億國中;功勳祈世界和平,利益報檀那厚德。」永富法師以渾厚的音聲唱誦〈鐘聲偈〉,令眾靜心後,揭櫫《華嚴經.淨行品》的內容與成就,強調其清淨的生活方式和心靈環保的價值觀,曉諭眾人把外在的境界轉為內在的清淨,善用其心。 永富法師援引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言教,修行就是在日常生活實踐佛法,從起床到養息,乃至日常的待人接物、語默動靜。以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成就自在的人生,離苦得樂。《華嚴經.淨行品》能引導眾人,在日常生活中,淨化思想、觀念、語言、心意,即所謂心靈的環保。 華嚴會上,智首菩薩問文殊菩薩「如何得到清淨的身口意?云何得到修行的功德,云何、云何...?」「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永富法師梳理樞要,善用其心簡單來說,時時刻刻任何事情的當下,致力於身做好事、口說好話、心存好念,亦即「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淨行品〉的「淨」是清淨,「行」乃所作所為,指示修菩薩道者,面對一切環境,無論順境或逆境,善用其心、善待一切。它有141個偈頌,講述穿衣吃飯、行住坐臥等生活細節,如何合理作意。若謹遵奉行,在現實生活當中,就可過得像佛菩薩一樣解脫自在、快樂無憂。 〈淨行品〉每一偈頌都以「當願眾生」提策世人念茲在茲,無論做什麽事情,都要有「當願眾生」的念頭,如此就無你我、二元對立,心量就會慢慢擴大,内心世界會愈來愈寬廣;當心內的環保做好,心外的環保也就能完成。永富法師並把141願有條理的分類為食、衣、住、行及其他五大類,使學佛之人易於掌握其要領。 永富法師指出,人由於生活在各種概念思維觀念及價值觀意識形態裡,內心太多的情結、情緒與煩惱等,不能安住當下,勉眾當修習〈淨行品〉,從慈悲心、空性智慧進入,把生活的内容、環節進行轉化,讓自己作主,用内心的光明、慈悲,與菩提心相應的善願,賦予生命深刻的內涵。如臨濟禪師偈語「隨處作主,立處皆真。」將黑暗、被動的生活變成光明、主動的生活。 心靈環保一定要有目標,永富法師進而詳說,達到勝慧、第一慧、最上慧等十種智慧所呈現的境界;要培養行的能力,如因力、欲力、方便力等十種力具道因緣;行的要領如蘊善巧、界善巧、處善巧等十種方便。以「信」化導群迷、以「願」普度眾生、以「行」圓滿淨土。 正面思考是觀念的環保,永富法師以星雲大師法語「在委屈中學習經驗、在困難中接受挑戰、在失敗中累積智慧、在挫折中鍛鍊意志」作為總結,並祝福與會大眾身體健康、少煩少惱、善因善緣、身心自在、仁和安康、富樂吉祥。
三好精神化敵為友 岩湖小學彩繪燈籠展創意
2023-12-03妙謙法師談星雲大師 佛光菜根譚的智慧
2023-12-03人間佛教讀書會帶領人培訓 首創微電影閱讀及會長專班
2023-12-03芝加哥佛光山參訪緬甸寺院 佛教文化交流
2023-12-032023人間佛教讀書會帶領人培訓 300位愛書人齊聚蘭陽別院盛況空前
2023-12-03國際佛光會實際行動 響應世界氣候行動峰會
2023-12-03花蓮佛光人積極參與社區活動 縣府成果展看見三好運動
2023-12-03人間佛教思想臨床運用 心理師勉勤掃內心
2023-12-03台北道場佛學講座 瑜伽燄口的人間佛教管理學啟示
2023-12-03花蓮佛光人彩繪燈籠 結緣聯誼增溫情
2023-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