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十三參 慧裴法師攝影巡迴展
【人間社 張彬彬 台北報導】2025-08-04由財團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會、佛光緣美術館總部、佛光山台北道場共同主辦「五十三參-慧裴法師攝影巡迴展」,8月3日在佛光緣美術館台北館舉行最終場開幕儀式,為全台巡展畫下圓滿句點。 來自馬來西亞檳城的慧裴法師,2006年在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座下剃度出家,多年來致力以鏡頭紀錄執事與參學歷程的感動。現場展出130件攝影作品,吸引250人感受佛法與藝術交融的心靈饗宴。 星雲大師曾開示:「攝影這門藝術是拜現代科技發達所賜,因為有了照相機的發明,攝影者得以運用自己的智慧、觀點,在按下快門的剎那,把美好景物化為永恆。」 佛光山台北道場住持暨佛光緣美術館台北館館長滿謙法師表示,慧裴法師的作品引領大家穿越時空與星雲大師接心,照片中蘊含大師提倡人間佛教多元弘法的慈悲與善美。法師也強調,只要有一顆「想留下瞬間美好」的心,每張照片都是「千載一時,一時千載」的作品,不僅帶給大家歡喜與光明,也將「大師」與「三好」的精神傳遞出去。 中華藝術攝影家學會理事長屠嘉齡讚譽慧裴法師的照片「以鏡頭參學、與萬物對話」深具佛法,契合「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精神,令人動容。台北攝影學會理事長曾美莉也表示,慧裴法師用鏡頭留住佛光山感人的每一刻,使觀賞者充滿回憶與感動。 在專題講座「我不是專業攝影師」中,慧裴法師提到,展覽靈感源自《華嚴經》中善財童子的參訪歷程。他回憶,「三姐往生當日,自己正參加大覺寺的水陸法會,親見三姐已化身為觀音菩薩身旁的善財童子,讓這次展覽更具意義。」 慧裴法師分享當時16歲的外甥曾說:「師父,你可以當攝影師了!」但他回應:「我當法師比較好,攝影只是興趣,也是弘法的工具。」從不會拍照到喜歡攝影,一切都是因緣成就。法師也將攝影經歷與《法華經》「開、示、悟、入」的教義相對應,「開」是方便法門,「示」為記錄弘法,「悟」則修圖修心,「入」即是用包容心來觀照世界。 慧裴法師以佛光山寺副住持暨都監院院長慧傳法師投球照片為例,說明攝影不僅捕捉當下,更能傳遞佛法的光明與歡喜。並感恩星雲大師創建佛光山、給予舞台,期許這些影像能成為大家了解人間佛教的一扇窗。 活動由佛光青年團表演人間音緣歌曲〈菩薩心青年力〉與〈信仰〉揭開序幕。隨後佛光緣美術館台北館義工合唱團以悠揚歌聲演唱〈世紀生春〉與〈春風吻上我的臉〉。活動中也頒發「第15屆國際佛光緣小藝術家獎」,現場更精心準備手沖咖啡結緣。 出席貴賓雲集,包括中華藝術攝影家學會榮譽理事長王古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名譽教授袁金塔伉儷、基隆市攝影學會榮譽理事長應文進、新北市攝影學會榮譽理事長江建林、台北市閱讀寫作協會理事長汪詠黛、青樺視覺有限公司董事長蔡青樺、中華佛光青年總團執行長有度法師、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副總會長趙翠慧、監事周聰發等,為活動增添色彩。
相關新聞
-
佛光緣美術館三十周年紀念展 回顧人間佛教藝術弘法
佛光山佛光緣美術館總館「美學無界1994-2024:佛光緣美術館三十周年紀念展」7月26日舉辦開幕典禮,由總館長如常法師主持,參加的貴賓有故宮博物院院長蕭宗煌、高雄市立美術館代理館長林羿妏,以及琉璃工房創辦人楊惠姍、佛陀紀念館駐館藝術家洪根深、人間國寶陳啟村等逾30位藝術家,與各界嘉賓近300人參與盛會。 佛光山長老慈惠法師代表主辦單位致詞表示,佛光山剛開山時,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就在叢林學院擠出一小空間,將各界贈送的佛像字畫展示,供學生及訪客觀賞。幾年後,設置正式的美術館「寶藏館」,藉此可以看出大師對美術館的重視。大師認為,每個人都應該要有美學素養,甚至在學院也為學生開設美學課程。 慈惠法師特別提到,雖然當年為了辦大學,大師將珍藏多年的字畫,如張大千贈送的〈墨荷〉等珍貴作品義賣,但大師對美術館就如同對辦大學一樣的重視,是無庸置疑的。 蕭宗煌致詞時提及,星雲大師1949年從大陸來台,60年來建寺興學,所創辦的佛光緣美術館也歷時30年,全世界共27個分館,因為大師認為宗教講真善美,希望人間佛教藉由文化來弘法。 林羿妏表示,佛光緣美術館與高美館同時成立,也一起慶祝30周年。宗教可以改變世界,藝術可以改變空間,佛光緣30年來除了有平台讓藝術家展現作品,還弘揚佛法,呈現人間的真善美,是一項非凡的成就。 楊惠姍感動的表示,佛光緣美術館成立30年,由背後一點一滴的努力累積所成。洪根深對於本次紀念展以初心、綻放、願心三大主題,呈現大師藝術弘法的精神,全部由法師帶著義工完成,感到敬佩。已投入總館義工行列23年的趙麗娟表示,感謝星雲大師創辦佛光緣美術館、總館長如常法師帶領,在美術館不僅可以欣賞藝術品,也可從許多藝術家身上學習處世的道理。 活動中,藝術家詹獻坤(阿卜極)捐贈《般若般羅密多心經》書法作品,做為館藏,如常法師代表接受,回贈《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此外,為感謝義工的發心,如常法師也特別頒發感謝狀,向多年來辛勞奉獻的義工表達感謝之意。 佛光緣美術館成立30周年,從2024年開始規劃為期一年的慶祝活動,在系列活動即將圓滿之際,特別推出「美學無界1994-2024佛光緣美術館三十周年紀念展」作為壓軸大展,由總部挑選5件具重大意義的藏品,包含由大師從印度帶回的恆河金沙、時年30歲的楊英風為星雲大師所雕塑的第一尊佛像等,成為本次紀念展最大亮點。展期自即日起至2025年12月14日,主辦單位邀請大家,一起回顧人間佛教在藝術弘法的歷程軌跡。
-
新馬寺畫展開幕 鄭貝山師生「藝想天開」聯展
「2025藝想天開師生藝術聯展」7月5日於佛光山新馬寺展館開幕,吸引百名愛畫者出席參與。 聯展彙聚了馬來西亞著名水墨畫藝術家鄭貝山老師及其門生的多幅佳作,呈現一場結合東方美學與現代意境的藝術盛宴。畫展主題取「異」想天開的諧音,意指藝術沒有拘束,參展的畫家們想象力挣脱束缚,自由發揮藝術創作。 此次共展出38幅來自鄭貝山老師及其門生的作品。在眾多作品中,鄭老師的「且停且看且隨風」是此次畫展的亮點。鄭老師以巧思呈現的蝙蝠主題形象,透過天馬行空的手法,讓畫中充滿福氣。參與展出的畫家包括符秀群,楊晉詩,陳玟旭,陳佩綾,溫秀琴,黃淑芬,林曉莉,陳惠音及方祥華。 出席嘉賓包括佛光山新馬寺法務當家如傑法師、依斯干達公主城國會議員兼柔佛柏玲州議員劉振東辦公室代表李硌鵬、新山海南會館理事長拿督莫壯強、國際佛光會馬來西亞聯合會會長林培傳、南馬協會副會長周振文、督導長陳睦燥,及多位藝術文化界代表共同出席。 如傑法師開示時指出,以文化弘揚佛法是佛光山四大宗旨之一。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善用各類藝術平臺推廣人間佛教,水墨畫展就是朝向弘法多元方向的例子之一。 鄭貝山老師指出,他享受與學生共同創作的過程。他讚歎學生們以縱橫交錯的色彩,相輔相成的手法來完成作品。他強調,大眾若能與畫作結緣,對畫家是一種鼓勵。 李硌鵬則指出,此次畫展的畫家們以新奇獨特的畫風表達現代藝術。 林培傳認為水墨畫是中國傳統文化,他讚歎畫家們把這傳統藝術本土化,創造色彩鮮豔、創意十足的作品。 在「藝想天開,視覺盛宴」的開幕儀式上,嘉賓們進行了潑彩儀式,象徵著創意的奔放與文化的交融。鄭貝山分別以「荷花」、「朝陽」及「繁華似錦」的作品,贈予佛光山新馬寺、李硌鵬及拿督莫壯強。 聯展即日起展出至8月24日,誠邀大眾蒞臨,親身感受藝術的魅力,與畫作展開一場靈魂的對話。
-
佛光山徒眾作品聯展 法國盛大登場
睽違許久的佛光山徒眾作品終於在佛光緣美術館巴黎館展出,大家歡喜迎接一百多件作品展出。此次展出2017-2021年歷年「耕耘心田–佛光山徒眾作品巡迴聯展」各類前三名作品,包含繪畫、書法金石、立體、攝影、影音等五大類型作品,由於作品數量眾多,此次展覽將攝影類和電腦繪圖類吊掛在大雄寶殿兩側文化長廊,其他類型作品布置在美術館展場。 7月6日開幕當天由巴黎佛光敦煌舞團表演開場舞「雲水笛韻」,並由佛光山法華禪寺監院妙訓法師、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理事蔡有娣、巴黎協會協會長溫肖丹、巴黎督導委員會督導長王愛漣、對位版畫工作室負責人陳淑玲、僑務諮詢委員暨台商會名譽會長黎輝等貴賓為展覽剪綵,並與40餘人透過影片一同聆聽佛光緣美術館總館長如常法師介紹徒眾作品展。 這個展覽的創意來自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的構想與對弟子的鼓勵,大師希望徒眾在弘法之餘也能培養自己的興趣,為此星雲大師慎重其事地幫弟子們舉辦畫展。為鼓勵與提升徒眾的創作技能,大師指導由佛光緣美術館總部聘請外部專業審查委員,舉辦徵件作品審查會,由委員選出各類獎項,通過後便在佛光緣美術館總館舉辦展覽。 從一開始的書畫類,慢慢發展成目前繪畫、書法金石、立體、攝影、影音等五大類,媒材運用更達數十種之多,創作內容從傳統到當代,兼具生活性、藝術性、教育性與,觀賞性,展現佛光山僧團的人間性格。 眾多作品中,最令人驚豔的是由佛光山澳洲南天寺全體法師及工作人員一同製作的「夢幻泡影–《金剛經》」裝置藝術,這是用透明及半透明的塑膠片來製作,由法師及員義工們親手剪裁、鑽洞,並將金剛經一字一字書寫到塑膠片上,串成一串串的水晶簾。開展當天近150位信眾及訪客參觀,每個訪客走到這件作品前都駐足許久。 「耕耘心田-佛光山徒眾作品巡迴聯展」將於佛光緣美術館巴黎館展至9月7日,歡迎大眾把握機會闔家同賞。
-
高雄市國際文化藝術協會 「法緣生藝」法寶堂開幕
高雄市國際文化藝術協會會員聯展「法緣生藝」於佛光山法寶堂展出,7月5日開幕,180人出席。展出75件作品,涵蓋書法、彩墨、油畫、烙畫、陶土、礦岩水干、壓克力流彩、紅銅焊雕等豐富媒材形式,作品展現創作者對佛法、信念和真善美的追尋,部分作品結合AR,增加多元觀展感受。 開場由鳳山講堂「竹笛響叮噹」樂團,帶來〈點燈〉、〈望春風〉等,在悠揚樂聲中,高雄市國際文化藝術協會理事長林振豐題字「法緣生藝」,在畫荷花點色、用印後,宣布展覽開幕。 法寶堂堂主慧屏法師以此次主題「法緣生藝」闡述,「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一件美好的事情並不是單獨的存在,需要環境、因緣,和大家的起心動念。而「道不虛行,遇緣即應」,看似是一件作品,卻是大家真善美的凝聚。將佛法融入藝術與生命,會有更多人因為大家的作品而得到光明。 雙方互贈紀念品,慧屏法師以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向前有路‧光明在望」結緣,林振豐贈以創作「萬境自如」。 高雄市議員鍾易仲表示,星雲大師倡導「人間佛教」,希望將佛法融入人間。今日大家將佛法融入藝術作品中,讓更多因為展覽前來的藝術愛好者,能夠因此了解佛法。 高雄市藝文團體理事長協會主席柯光慶,讚歎法寶堂在準備工作上相當嚴謹,還有結合AR的呈現,讓展出藝術家備感尊榮。 高雄市小港區青溪協會理事長郭明哲分享,每次只要心中有疑惑就會到佛光山拜佛,接著就會感到智慧開啟。雖是藝術門外漢,但透過欣賞作品,和藝文界朋友相處也能耳濡目染。 屏東縣水墨書會藝術學會理事長黃煥盛表示,「法緣生藝」意義深遠,是佛法的因緣和藝術的生命,是創作過程中靈感,以及慈悲的感情流動。 台南市紅瓦厝藝術協會理事長張憲文特寫下詩作〈佛藝交輝〉,並當場誦讀。他認為弘揚佛法和推廣藝術,當中的交集點就是懷著慈悲心。藝術創作過程也是在修行,而悟道的成果就是布施。 展出代表創作分享,協會理事謝彥杉展出書法〈蘇軾詩‧題西林壁〉,表示現代視覺多元化,加入協會,也是一直希望作品能有所突破。 劉珮螓作品〈凡塵〉,則是呈現佛陀的智慧,如同黑暗中的光,引領芸芸眾生走到彼岸,蓮花則是代表眾生本自具足的清淨本性。 陳永寶展出書法〈王維詩〉,本身也是陶藝家。分享創作陶藝過程中體悟到的「三寶」,「佛」是領悟,作品裡面必須是空。「法」是技巧,製作過程不能有一絲差錯。「僧」是團隊,就像在藝術道路上不斷前行的大家。 林振豐表示文化的養成,要經久才能累積。大家在此也是學習如何提升藝文風氣,並感受當中的喜悅。 開幕後現場安排揮毫、作品導覽。出席有法寶堂行政主任慧寂法師,各藝文團體代表、收藏家、企業人士等。
西來大學市集美食、藝文兼備 社區溫馨交流
2025-08-12台北道場香積團十四周年慶 五十道創意素齋喜團圓
2025-08-12印尼蘇北協會第五分會三好動漫繪畫比賽 宣揚三好四給理念
2025-08-12小小演員大智慧 「兒童佛法故事劇場」南屏別院歡樂開演
2025-08-122025年最強景點博物館 佛陀紀念館榮獲冠軍
2025-08-12惠中寺香燈培訓 學習成為菩薩侍者
2025-08-12香雲寺皈依典禮 胎中寶貝沐佛恩
2025-08-12北區知賓培訓 以佛法慈悲與智慧廣度有緣人
2025-08-12佛羅里達協會72變 孫悟空駕到慰病童
2025-08-12《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 講演集──有情與心識.談情說愛4-1
2025-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