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通訊社

2025年09月05日 星期五
星雲大師全集
首頁 > 全球宗教 > 佛光新聞> 〔精彩紛呈〕2021年度人間佛教青年學者論壇線上舉行

佛光新聞

字級

〔精彩紛呈〕2021年度人間佛教青年學者論壇線上舉行

【新聞來源: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2022-01-05
文/西北政法大學王晶

由星雲文化教育公益基金會、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主辦,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學術協作的「關注人間佛教 傳承中華文化──2021年度人間佛教青年學者論壇」於1月1日至2日線上舉行。西北大學佛教研究所所長李利安教授、上海大學道安佛學研究中心主任程恭讓教授、星雲文化教育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妙士法師、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在開幕式上分別致辭(詳見《論壇開幕——2021年度人間佛教青年學者論壇》)。

本次論壇共分8個場次,29位博碩士研究生依次發表論文。上海社會科學院趙翠翠副研究員、福建師範大學林嘯副教授、湖南師範大學馬俊講師、天津體育學院張曉藝講師、南京大學博士生顏俊、山西師範大學樂晶講師、上海大學黃凱講師、西北大學謝志斌講師分別擔任各場次主持。李利安教授、程恭讓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張文良教授、西北大學哲學院王雪梅教授分別對各場發言進行了學術評議。

1月1日上午第一場發表由趙翠翠主持,李利安評議。張建民發表〈「無我」才能「有我」──星雲大師責任倫理思想研究〉,認為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責任思想與實踐不僅呈現自利出世和利他入世的責任倫理特徵,而且以責任共同體的形式分享責任並形成責任紐帶。潘文靜發表〈菩薩人格的內涵及其養成──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人格理念為例〉,認為人間佛教構建了系統的人格理論系統,其中菩薩人格最能體現人間佛教的人間性和生活性。鍾純發表〈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生命倫理觀及其現實啟示〉,從生命、生死、生活論述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生命倫理觀。

李利安分別對這組論文作了學術評議,認為從責任倫理、生命倫理和人格理念這些概念切入,體現了很好的學術視野,在相關問題的深化思考方面均取得可喜的推進,顯示出敏銳的觀察和活躍的思維,同時也提醒大家在傳統概念的解讀使用及論文體系的建構方面都應該精益求精。

第二場發表由林嘯主持,王雪梅評議。張鈺婧發表〈論星雲大師以禪統攝三教的思想淵源與現實意義〉,認為星雲大師以禪統攝三教,主要體現在倫理生活、行為約束與淨土思想,是繼承與發揚禪宗精神的體現。史曉琳發表〈儒釋道三教關係在近現代社會的延續與展開──以星雲大師的「三教一家」為核心〉,認為星雲大師「三教一家、五教圓融」的三教觀,構建了具有佛教特色的「五教圓融」體系,為當代國學發展提供新模式與新視角。鍾祺琪發表〈山林佛教在人間──以星雲大師的有關論述為主要材料〉,探討了山林佛教在當代人間佛教蓬勃發展背景下的定位、作用和建設等問題。王雪梅從選題價值、文章標題、文章語言、文章邏輯等方面做了精彩點評。

下午第三場發表由馬俊主持,程恭讓評議。龐景超發表〈超凡入聖──「星雲模式人間佛教」的神聖性建構問題探析〉,考察了星雲模式人間佛教對「神聖性」的建構。陳陶〈「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之研究〉,對「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提出歷史進行詳細考察。範筱嫣發表〈「三好、四給」:佛教神聖與人間需要──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神聖思想研究〉,強調星雲人間佛教具有神聖性和人間性、教育性以及文化性,真正將佛法教義回歸人世間。范曉陽發表〈《勝鬘經·十受章》注疏的敦煌本和傳世本比較研究──兼論星雲大師對《勝鬘經·十受章》的實踐性闡釋〉,論述星雲大師所著《勝鬘經十大受》和《十受章》敦煌注疏本、傳世本的思想淵源,探究該文本在人間佛教思潮下的實踐意義。本場論文發表主要圍繞「神聖性」展開,程恭讓從標題、結構、文獻等方面進行詳細點評,始終強調佛教要打破神聖性,要有自己的理論範式。

第四場發表由張曉藝主持,張文良評議。鄭潔敏發表〈極性之網中的「宗教人」──星雲人間佛教的宗教多元思想闡釋〉,在全球宗教多元主義的視角下挖掘星雲大師的宗教多元理論,呈現星雲大師宗教多元思想之形態。張露發表〈同體共生──星雲大師宗教觀研究〉,認為「同體共生」既是星雲大師宗教觀的出發點又是其回歸之處,是大師希望通過實踐真正達成的人間狀態。王晶發表〈從「五乘佛法」看星雲大師判教觀和宗教對話觀的內在統一〉,表達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五乘佛法」理論既是判教觀又是宗教對話觀的觀點,以此來突出「五乘佛法」的作用。石慶周發表〈生死學視域下的人間佛教〉,以佛光山為個案,從生死學視域對人間佛教進行研究,並從理論和實踐對人間佛教生死學進行探析。張文良從選題、結論、語言等方面對以上文章作了點評,並對優秀論文給予讚賞和肯定。

1月2日上午第五場發表由顏俊主持,王雪梅評議。汪康發表〈星雲大師白話文譯經精神與實踐的歷史意義與未來展望〉,從佛經漢譯的一貫精神與相關技術運用、星雲大師弘法譯經精神與《寶藏》的編纂、基於前人原則與工作之上的未來展望論述自己的觀點。關韶峰發表〈星雲大師的佛教傳播觀〉,從傳播內容、原則、效果對星雲大師傳播觀進行詮釋。李震發表〈星雲大師人間佛教醫療觀〉,認為佛教對疾病醫療有獨到認識,並立足於時代對星雲大師的醫療觀進行分析。楊玉娜發表〈佛教在監犯感化中的實踐──以民國江蘇省監獄為例〉,認為民國政府運用佛教在監獄教化服刑犯人的現象較為普遍,佛教感化作為江蘇省監獄宗教感化的主要方式,其所收到的效果也較為顯著。王雪梅認為本組論文選題新穎、方法先進、視野開闊,對其中優秀論文給予肯定,並給出修改完善建議。

第六場發表由樂晶主持,程恭讓評議。施誠剛發表〈佛光山人間佛教模式在中國大陸的實踐研究──以普照寺為例〉,從再議佛光山人間佛教模式、普照寺效法佛光山、佛光山對普照寺的經驗啟示、第四類研究的設想等方面陳述觀點。高鵬程發表〈禮俗互動:人間佛教的入世路徑──基於佛光祖庭大覺寺佛化儀禮的田野調研〉,以佛光祖庭大覺寺佛化儀禮為個案進行田野調研,認為星雲大師與佛光山的推動、人間佛教佛法生活化的目標和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共同促進了「禮俗互動」。官遠端發表〈馬來西亞佛光山青年信眾教育路徑探究〉,強調馬來西亞佛光山積極踐行「以教育培養人才」的宗旨,形成了「接引─培育─輸出」的良性迴圈培養模式。這場論文的主題都緊扣田野實踐,程恭讓對三篇文章的「田野風格」給予肯定的同時,提出了田野研究要客觀化、視野全球化等非常有學術價值的建議。

下午第七場論文發表由黃凱主持,李利安評議。李榮榮發表〈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觀音信仰實踐研究〉,探討星雲大師對觀音信仰的理論與實踐,認為人間佛教觀音信仰實現了「超人間性與人間性」圓融統一。王萌發表〈繼承與超越──星雲大師祈願思想的現代轉型〉,認為星雲大師在繼承傳統佛教祈願思想和實踐方式的同時,形成了一種輕鬆簡便、積極向上、慈悲利他、祥和清新的人間佛教祈願文化。徐文靜發表〈祈願的演變發展與反思〉,認為星雲大師的《佛光祈願文》不僅保留了傳統祈願中的「為大眾、國家、世界」的利他精神,更適應了當代人的需求。李沛發表〈星雲大師的感應觀〉,以人間佛教理念對星雲大師的感應觀進行解讀,以此來彰顯人間佛教的人間性和生活性特徵。

李利安認為這些論文的選題均具有創新性,文章思路順暢,提出的觀點也比較中肯,體現了對研究物件的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同時他也希望在結構安排和文獻引用等方面再作進一步的改進,並特別強調在論文寫作中既要立意高遠,又要腳踏實地,勉勵同學們繼續撰寫更多有創見性的文章。

第八場論文發表由謝志斌主持,張文良評議。孫泓發表〈「高牆心聲」──佛光山監獄教化活動的文本挖掘及LDA模型分析研究〉,從佛光山的監獄教化活動概述、佛光山的監獄教化活動分析等多個方面對自己研究的主題進行分析。李堃發表〈佛光山在馬來西亞的佛教慈善事業研究〉,認為佛光山在慈善事業方面形成了獨有的模式,重視傳統又強調本土,慈善事業為當地人帶去了社會福利的同時也得到了當地人的擁護和認可。楊森旺發表〈星雲大師共生觀在當下的生態倫理內涵及意義〉,論述了星雲大師的生態倫理觀,並指明了生命倫理思想對於我們生活的積極意義。謝奇燁發表〈明代佛教神聖空間建構──以都城寺院與四大名山為例〉,以都城寺院與四大名山為例,論述了在寺院興建的過程中,城市、山林、地方社會等逐漸與寺院形成信仰網路,明代佛教借此網路在國家與社會中構建起了自身的神聖空間。張文良對這組論文的寫作方式、選題的前瞻性及文章邏輯的連貫性等方面做了點評,肯定和讚賞同學們在這些方面取得的突破。

為期兩天的8場論文發表會,緊張激烈又精彩紛呈。參會青年學子均表示收穫滿滿。點評老師們也期望青年學子能在未來學術道路上砥礪前行,取得更高學術成就。
12345678910第1 / 932頁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