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 大
- 中
- 小
 圖說:2013年9月23日,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中)出席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左6)獲頒佛光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儀式,與莫言及其家人、開山寮特助慈惠法師(左3)、佛光會署理會長慈容法師(左2),時任佛光山叢林學院院長永光法師(左1)、佛光大學校長楊朝祥(右5)、宜蘭大學校長趙涵㨗(右4)等合影。 圖/資料照片提供
圖說:2013年9月23日,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中)出席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左6)獲頒佛光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儀式,與莫言及其家人、開山寮特助慈惠法師(左3)、佛光會署理會長慈容法師(左2),時任佛光山叢林學院院長永光法師(左1)、佛光大學校長楊朝祥(右5)、宜蘭大學校長趙涵㨗(右4)等合影。 圖/資料照片提供 圖說:佛光山教團系統大學副總校長林聰明。 圖/資料照片提供
圖說:佛光山教團系統大學副總校長林聰明。 圖/資料照片提供 圖說:佛光山南華大學校長高俊雄 圖/資料照片提供
圖說:佛光山南華大學校長高俊雄 圖/資料照片提供【專題】星雲大師僧伽教育60周年
2025-09-12
                        ●佛光山僧伽教育新里程
文╱楊朝祥(佛光山教團系統大學總校長)
「僧依戒住,僧住則法住」,自佛陀創立僧團以來,僧伽透過和合共住,以集體的力量,從思想、修行、生活等層面共同度化眾生。
適逢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僧伽教育六十周年,星雲大師作為現代佛教的重要推動者,構建培育佛教弘法人才之「僧伽教育」體系,並推廣至全球化,對佛教僧才的培養與弘法事業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大師於1949年來台,致力於「以教育培養人才」,將教育視為佛教延續與發展的根本途徑,以期為佛教界培養優秀的僧才。
自1965年創辦壽山佛學院以來,星雲大師不斷推動僧才教育的革新和擴展,相繼成立了東方佛教學院、佛光山叢林學院等教育機構。如今,佛光山於全球設有三百多間道場,藉由這些道場傳播佛法,推動文化交流,落實了人間佛教的全球化。
星雲大師曾說:「僧伽教育最注重的:第一、思想教育,要堅定信仰。第二、生活教育,生活要規律。出家人要有『為了佛教』的使命感、責任感。」以期培養出堅定信仰、具備知識與修行的僧眾,成為佛教弘法的中堅力量。
大師的僧才教育理念,重視學科教育和人格養成,為佛光山乃至全球佛教的傳承與弘法注入了源源不絕的活力。
星雲大師同時重視佛教人才的國際化發展,鼓勵並支持弟子學習外語,培養國際視野,積極開展海外弘法工作。
1978年,大師在美國洛杉磯籌建西來寺,1988年西來寺正式落成,成為佛光山海外弘法的起點,也是大師推動人間佛教國際化的重要里程碑。
除此之外,2004年,「天眼佛學院」正式招生開課,設有「人間佛教系列」、「經典導讀」、「英文佛學概論」等課程;2020年9月起,因應新冠病毒疫情開設線上課程,打破疆界、遠距學習,僧伽教育又邁向新里程碑,寫下歷史新頁。
星雲大師一生對僧才教育的堅持與弘法事業的拓展,不僅成就了佛光山遍布全球的輝煌成就,也為佛教的穩定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透過教育與弘法,星雲大師為人間佛教的理想注入實際的行動力,使佛法得以在全球廣為流傳,進而造福世界眾生。
大師的僧伽教育理念,不僅讓佛教教義在當代社會中擁有更強的影響力,也讓佛教僧團作為佛法的守護者,紹隆佛種、續佛慧命,真正實現了「僧住則法住」的深遠意涵。
●續佛慧命 弘揚人間佛教
文╱林聰明(佛光山教團系統大學副總校長)
教育是扭轉社會向上提升的樞紐。星雲大師1949年來台,有感於當時的佛教人才缺乏有系統及健全的僧伽培育制度,特別提出辦學「六成就」方案,期許僧伽教育必須符合:處成就(地點)、主成就(師資)、眾成就(學生)、聞成就(課程)、信成就(經費)、時成就(就讀期間),提升當時的佛教教育。
感謝星雲大師的用心,迄今培育了至少六千名佛教僧才、創設了五所大學、十七所佛教學院,續佛慧命,弘法利生。
有感於佛法的艱深,大眾接受不易,星雲大師大力提倡人間佛教,設法讓佛教理念普及化,深植民心,希能為公眾所推崇,特別是把它定義為「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教法,提倡三好、四給精神,如教人「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作為大眾每天的行持,淺顯易懂,容易為人所接受。
有感於社會道德有待提升,大師從2011年大力推動三好校園實踐學校的選拔,形塑校園文化,強化品德教育,增進師生關係,如今不只是台灣在推動,更普及到全球五大洲。
透過「三好」的推廣實踐,讓社會更美好;透過「四給」的實踐,讓人心中充滿了歡喜與希望,大師以其一生言行,做到「捨」與「給」無私無我的奉獻,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立下了僧伽教育身教與言教的典範。
值逢星雲大師辦理僧伽教育六十周年紀念,六十年來培養了不少的弘法人才,讓各界可以感受到佛光山及星雲大師的用心及卓越貢獻,延續及發揚了佛法的慧命。在這個特別的日子,希望所有僧信及有緣人士,本著大師的用心及期勉,繼續發揚光大,化身為大師的千手千眼,廣度有情,讓佛光普照三千界,佛法長流五大洲。
●全方位叢林教育 校友遍全球
文╱高俊雄(佛光山南華大學校長)
佛光山叢林學院提供全方位的教育,培養出一代又一代具社會責任和人文關懷的領袖。畢業校友遍布全球,無論身處何處,他們都積極服務社會,實踐「四給精神」。這些校友的實踐不僅是教育成果的真實寫照,也深刻展示佛教慈悲與智慧的力量。
星雲大師透過「百萬人興學」鼓勵全世界的有緣人支持教育,並通過募集資金建立學校,提升佛教在現代社會的影響力。依循星雲大師的理念,南華大學以生命教育為核心,提倡「生命力帶動生命力」,並以此為基礎與績效,進一步落實「身心靈健康」的發展特色,兩者相輔相成,並依其屬性分別融入課程教學。
這是學校發展的方向,也為人才培養與教師教學、研究與服務提供共同的價值基礎,促進全校師生間的共識與合作。培育學生掌握身心靈健康的認知、技能與態度,不僅能夠造福自己與他人,還能在未來的職場中展現出更強的適應力與影響力。
另外,契合政府提出的「健康台灣」施政方針,將「全齡身體活動健康促進政策」與成立「運動部」作為因應超高齡社會與壯大台灣的重要方案。透過此理念的推動,實踐「南華更卓越、師生更健康、三好更普及」的校務目標。
●春風化雨 培養慈悲與智慧
文╱趙涵㨗(佛光山佛光大學校長)
暮鼓晨鐘,法語縈迴,談起星雲大師的僧伽教育情懷,不僅是一種教育的體系,更是一分對佛教的深情、對眾生的慈悲。
星雲大師對「僧伽教育」的起心動念,旨在構建一個有組織、完善且長期運行的佛教教育機構,使人才培育制度化、國際化,讓人間佛教深植於教育、文化、慈善等領域。大師畢生致力於弘法利生,願人人行佛,使法音宣流,這不僅是他的信念,更是他的職志。
大師深知「僧伽乃佛教之砥柱」,因此以「教育」為目標,並以「弘法」為實踐方式。他的教育理念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自1965年創辦壽山佛學院以來,至今已歷一甲子,佛光山的道場遍布全球,僧眾威儀端莊,進退有矩;另一方面,在自由思想中堅定佛法信仰。
大師以「三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與「四給」(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為行持準則,以平易近人的語言,使佛法從深山古剎走入社會日常。他畢生致力於引導僧眾在生活中實踐佛法,培養慈悲與智慧,為佛教發展奠定深厚基礎。
佛光山的僧伽人才遍布世界各地,不僅教化信眾,更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使佛法融入日常生活,利益人群。人間佛教的理念因此得以實踐,佛法得以廣傳全球,不僅造福無數眾生,更使各地道場成為心靈家園與東西文化交流的平台。
這種「全球化與本土化」兼容並蓄的模式,既尊重文化差異,同時保持佛法的核心精神,從而創造出多元包容的宗教形態。
六十載歲月流轉,鐫刻著佛光山僧伽教育的輝煌篇章。撫今追昔,星雲大師那慈悲的眼神,依舊溫暖著我們的心房,他對萬教開明的胸襟,照耀著佛教未來的道路。
而今,更當承其願力,行願大師智深體大師心,步履不停,光照寰宇周。
                    
                    
                    
                文╱楊朝祥(佛光山教團系統大學總校長)
「僧依戒住,僧住則法住」,自佛陀創立僧團以來,僧伽透過和合共住,以集體的力量,從思想、修行、生活等層面共同度化眾生。
適逢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僧伽教育六十周年,星雲大師作為現代佛教的重要推動者,構建培育佛教弘法人才之「僧伽教育」體系,並推廣至全球化,對佛教僧才的培養與弘法事業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大師於1949年來台,致力於「以教育培養人才」,將教育視為佛教延續與發展的根本途徑,以期為佛教界培養優秀的僧才。
自1965年創辦壽山佛學院以來,星雲大師不斷推動僧才教育的革新和擴展,相繼成立了東方佛教學院、佛光山叢林學院等教育機構。如今,佛光山於全球設有三百多間道場,藉由這些道場傳播佛法,推動文化交流,落實了人間佛教的全球化。
星雲大師曾說:「僧伽教育最注重的:第一、思想教育,要堅定信仰。第二、生活教育,生活要規律。出家人要有『為了佛教』的使命感、責任感。」以期培養出堅定信仰、具備知識與修行的僧眾,成為佛教弘法的中堅力量。
大師的僧才教育理念,重視學科教育和人格養成,為佛光山乃至全球佛教的傳承與弘法注入了源源不絕的活力。
星雲大師同時重視佛教人才的國際化發展,鼓勵並支持弟子學習外語,培養國際視野,積極開展海外弘法工作。
1978年,大師在美國洛杉磯籌建西來寺,1988年西來寺正式落成,成為佛光山海外弘法的起點,也是大師推動人間佛教國際化的重要里程碑。
除此之外,2004年,「天眼佛學院」正式招生開課,設有「人間佛教系列」、「經典導讀」、「英文佛學概論」等課程;2020年9月起,因應新冠病毒疫情開設線上課程,打破疆界、遠距學習,僧伽教育又邁向新里程碑,寫下歷史新頁。
星雲大師一生對僧才教育的堅持與弘法事業的拓展,不僅成就了佛光山遍布全球的輝煌成就,也為佛教的穩定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透過教育與弘法,星雲大師為人間佛教的理想注入實際的行動力,使佛法得以在全球廣為流傳,進而造福世界眾生。
大師的僧伽教育理念,不僅讓佛教教義在當代社會中擁有更強的影響力,也讓佛教僧團作為佛法的守護者,紹隆佛種、續佛慧命,真正實現了「僧住則法住」的深遠意涵。
●續佛慧命 弘揚人間佛教
文╱林聰明(佛光山教團系統大學副總校長)
教育是扭轉社會向上提升的樞紐。星雲大師1949年來台,有感於當時的佛教人才缺乏有系統及健全的僧伽培育制度,特別提出辦學「六成就」方案,期許僧伽教育必須符合:處成就(地點)、主成就(師資)、眾成就(學生)、聞成就(課程)、信成就(經費)、時成就(就讀期間),提升當時的佛教教育。
感謝星雲大師的用心,迄今培育了至少六千名佛教僧才、創設了五所大學、十七所佛教學院,續佛慧命,弘法利生。
有感於佛法的艱深,大眾接受不易,星雲大師大力提倡人間佛教,設法讓佛教理念普及化,深植民心,希能為公眾所推崇,特別是把它定義為「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教法,提倡三好、四給精神,如教人「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作為大眾每天的行持,淺顯易懂,容易為人所接受。
有感於社會道德有待提升,大師從2011年大力推動三好校園實踐學校的選拔,形塑校園文化,強化品德教育,增進師生關係,如今不只是台灣在推動,更普及到全球五大洲。
透過「三好」的推廣實踐,讓社會更美好;透過「四給」的實踐,讓人心中充滿了歡喜與希望,大師以其一生言行,做到「捨」與「給」無私無我的奉獻,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立下了僧伽教育身教與言教的典範。
值逢星雲大師辦理僧伽教育六十周年紀念,六十年來培養了不少的弘法人才,讓各界可以感受到佛光山及星雲大師的用心及卓越貢獻,延續及發揚了佛法的慧命。在這個特別的日子,希望所有僧信及有緣人士,本著大師的用心及期勉,繼續發揚光大,化身為大師的千手千眼,廣度有情,讓佛光普照三千界,佛法長流五大洲。
●全方位叢林教育 校友遍全球
文╱高俊雄(佛光山南華大學校長)
佛光山叢林學院提供全方位的教育,培養出一代又一代具社會責任和人文關懷的領袖。畢業校友遍布全球,無論身處何處,他們都積極服務社會,實踐「四給精神」。這些校友的實踐不僅是教育成果的真實寫照,也深刻展示佛教慈悲與智慧的力量。
星雲大師透過「百萬人興學」鼓勵全世界的有緣人支持教育,並通過募集資金建立學校,提升佛教在現代社會的影響力。依循星雲大師的理念,南華大學以生命教育為核心,提倡「生命力帶動生命力」,並以此為基礎與績效,進一步落實「身心靈健康」的發展特色,兩者相輔相成,並依其屬性分別融入課程教學。
這是學校發展的方向,也為人才培養與教師教學、研究與服務提供共同的價值基礎,促進全校師生間的共識與合作。培育學生掌握身心靈健康的認知、技能與態度,不僅能夠造福自己與他人,還能在未來的職場中展現出更強的適應力與影響力。
另外,契合政府提出的「健康台灣」施政方針,將「全齡身體活動健康促進政策」與成立「運動部」作為因應超高齡社會與壯大台灣的重要方案。透過此理念的推動,實踐「南華更卓越、師生更健康、三好更普及」的校務目標。
●春風化雨 培養慈悲與智慧
文╱趙涵㨗(佛光山佛光大學校長)
暮鼓晨鐘,法語縈迴,談起星雲大師的僧伽教育情懷,不僅是一種教育的體系,更是一分對佛教的深情、對眾生的慈悲。
星雲大師對「僧伽教育」的起心動念,旨在構建一個有組織、完善且長期運行的佛教教育機構,使人才培育制度化、國際化,讓人間佛教深植於教育、文化、慈善等領域。大師畢生致力於弘法利生,願人人行佛,使法音宣流,這不僅是他的信念,更是他的職志。
大師深知「僧伽乃佛教之砥柱」,因此以「教育」為目標,並以「弘法」為實踐方式。他的教育理念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自1965年創辦壽山佛學院以來,至今已歷一甲子,佛光山的道場遍布全球,僧眾威儀端莊,進退有矩;另一方面,在自由思想中堅定佛法信仰。
大師以「三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與「四給」(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為行持準則,以平易近人的語言,使佛法從深山古剎走入社會日常。他畢生致力於引導僧眾在生活中實踐佛法,培養慈悲與智慧,為佛教發展奠定深厚基礎。
佛光山的僧伽人才遍布世界各地,不僅教化信眾,更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使佛法融入日常生活,利益人群。人間佛教的理念因此得以實踐,佛法得以廣傳全球,不僅造福無數眾生,更使各地道場成為心靈家園與東西文化交流的平台。
這種「全球化與本土化」兼容並蓄的模式,既尊重文化差異,同時保持佛法的核心精神,從而創造出多元包容的宗教形態。
六十載歲月流轉,鐫刻著佛光山僧伽教育的輝煌篇章。撫今追昔,星雲大師那慈悲的眼神,依舊溫暖著我們的心房,他對萬教開明的胸襟,照耀著佛教未來的道路。
而今,更當承其願力,行願大師智深體大師心,步履不停,光照寰宇周。
                        最新消息
                    
                    - 大明社區大學公民素養周 情緒教育學習說出心聲不傷人2025-10-31
- 全國圖書書目資訊網 南華大學獲金心獎肯定2025-10-31
- 普賢寺「線琇造藝」楊琇文個展 文心妙造見禪機2025-10-31
- 金剛寺雲筑苑 徐林知行米畫特展開幕2025-10-31
- 指南里首場幸福生活講座 預防失智享受優質人生2025-10-31
- 生活與信仰共融 正信是人生的導航軌道2025-10-31
- VegRun全球復蔬公益路跑 運動蔬食愛地球2025-10-31
- 丹佛三所學校Fall Feast秋季嘉年華 佛光山應邀共襄盛舉2025-10-31
- 紐約佛光人訪島上生態藝術展 倡議藝術教育2025-10-31
- 國際佛光會科州協會喜同堂 丹佛市政府南瓜園秋日樂悠悠2025-10-31
                    相
                    關
                    消
                    息
                
             
                   - 《星雲大師全集》【傳記】 百年佛緣──生活篇.我的衣食住行5-1 2025-10-31
- 《星雲大師全集》【傳記】 百年佛緣──生活篇.我的外婆5-5 2025-10-30
- 《星雲大師全集》【傳記】 百年佛緣──生活篇.我的外婆5-4 2025-10-29
- 《星雲大師全集》【傳記】 百年佛緣──生活篇.我的外婆5-3 2025-10-28
- 《星雲大師全集》【經義】佛法滿人間.平等觀 2025-10-27
- 【星雲大師全集20】佛教管理學.禪門的管理法④ 2025-10-26
- 【星雲大師全集20】佛教管理學.禪門的管理法③ 2025-10-25
- 《星雲大師全集》【傳記】 百年佛緣──生活篇.我的外婆5-2 2025-1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