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通訊社

2025年10月02日 星期四
星雲大師全集
首頁 > 教育人文 > 校園風光> 「佛教與心理療癒之理論與實踐」學術社群活動圓滿舉行

校園風光

字級

「佛教與心理療癒之理論與實踐」學術社群活動圓滿舉行

【人間社 知文 宜蘭礁溪報導】 2021-12-31
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110學年度「佛教與心理療癒之理論與實踐」總計畫,本學期終場學術社群活動於12月24日在佛光大學雲水軒舉行,Zoom視訊同步。23名校內佛教系與心理系師生,以及政治大學李維倫教授、慈濟大學彭榮邦教授、東華大學翁士恆教授等師生一同參加,傅昭銘副校長列席。本次社群由子計畫主持人佛光大學心理學系林緯倫教授、政治大學哲學系李維倫教授報告。

林緯倫老師報告「佛教止觀與意識控制:認知神經探討」,試圖透過腦波實驗來證成禪修者確實對自我意識具有較高的掌控力,因此禪修有提升認知能力、幸福感與情緒調節等正面效益。實驗方法是設計對照組,比較禪修者及一般人在不同意識狀態下所生γ、β、α、θ、δ等不同頻率的腦波,運用神經回饋儀觀察禪修者對腦波的掌控度,同時也將設計質性訪談題目,了解不同禪修者的內在經驗。

接著林老師說明其實驗是根據心理學「雙歷程論」而來,這一理論說明每人有直覺式、反思式等兩套處理訊息的類型,前者接近α波,後者接近β波,再依據既有研究成果,高創造力者較能在兩式之間彈性轉換。因此假定禪修者能主動控制α波的產生,有更高的自由切換意識的能力,如此便可以解釋禪修者具有更高的創造力、幸福感等正向心理的理由。

李維倫老師報告「從禪修經驗看佛教心理治療的可能路徑」,指出禪修與心理療癒同是「離苦」之道,各自從「經驗過程」歸納出的理論卻難互相轉譯。於是運用現象學心理學方法,試圖還原禪修與心理療癒互相對應的「經驗的本質結構」,作為雙邊有關療癒經驗的對話基礎。

「經驗的本質結構」在心理療癒方面,李維倫老師是以「意識三重構作」,在禪修方面則是從禪境經驗分析出的「靜觀者-液化身態者」結構作為解釋。李老師解釋語意、圖像、體感等三重意識各自發生程度不等的活化,這乃是導致意識狀態改變的理由。禪修也如催眠活動,都會使語意意識降低,在禪境經驗下的身體也恍如「液化」般失去由語意意識所建構的邊界位置感,進入以圖像及體感意識為主的意識狀態,成為一喪失一般世俗分別的向內靜觀者。最後李老師則提出,將聚焦於《心經》闡述存在經驗本質的「五蘊皆空」說,提出五蘊十八界對應三重意識結構的理論構想與尚待解決的問題。

傅副校長在討論時,以其物理學專業指出,心理實驗的準確性有賴於受測者陳述報告的真實性與細緻度;隨著數息、念佛、觀種字等入定方法不同,對禪境經驗的敘述也會不同,有待細緻定義進而找出背後機制;同時也指出腦波儀的訊號,就物理學家來看可以有更複雜精細的解讀方式。期待結合心理學、佛學與物理學,激發新的對話。

另外也有老師提到,目前林緯倫老師所提的實驗,只針對禪定中的「止」,尚未達到以「觀」作為實驗對象,但這不易操作,尚待基礎工作完成再行討論。又,佛教除了講「定」,也注重從「戒」之行為調伏來控制心念。此外,還有老師提到測量「動中禪」是否可能,以及定境的可測範圍與限制等問題。

郭朝順回應李維倫老師的報告時指出,其三重意識說大致可以接受,因為在佛教的修行活動中確實從止語到二禪之斷語意的尋伺作用,都顯示語意意識對於一般人的存在世界之秩序與邊界的確認作用,在般若經中也有菩薩應修三假——名假、受假、法假——之說,這便有破除語意意識之遮蔽性的作用;但對於將三重意識對應蘊處界的構想,尚持保留的態度。

由於討論的內容十分專業細緻,故只能略舉大意作為報導。幾位老師的研究成果,將在2022年6月10至11日,於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所舉辦的「解脫與療癒——佛教與心理學對話學術研討會」中發表,屆時讀者將能親自一睹為快;還請各界留意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會議相關資訊。









12345678910第1 / 93頁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