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 大
- 中
- 小
圖說: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暨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首席英語翻譯妙光法師,在佛光山惠中寺「未來與希望」講座中,分享疫情2年半來的體會,開示大眾往內心探索。 人間社記者吳雨彤攝
圖說:聽眾提筆記下妙光法師開示的要義。 人間社記者吳雨彤攝
圖說:妙光法師指出,只要信心,一定可以安然度過疫情,也要思考疫情這記警鐘到底要提醒人類什麼?我們是否可以從中得到反省? 人間社記者吳雨彤攝
圖說:妙光法師表示,在「未來與希望」系列講座「變」的主題中,從不同講師的內容,看到多種的詮釋。 人間社記者吳雨彤攝
圖說:佛光山中區總住持覺居法師(左)致贈講座紀念光碟予講師妙光法師(右)。 人間社記者吳雨彤攝2022惠中寺未來與希望系列講座 妙光法師開示如何能隨緣不變
2022-06-21
「隨緣,真能不變?」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暨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首席英語翻譯妙光法師,6月19在佛光山惠中寺「未來與希望」講座中,以此為題,分享疫情2年半來的體會,開示大眾往內心探索,打下心靈的疫苗,並祈求佛菩薩庇佑眾生,找到心裡的靜定喜悅,平安度過疫情。
妙光法師指出,這場疫情是自1920年西班牙流感以來,大家最有感的共業,因為科技的發達,人們得以見到一場疫情被確實地記錄下來,也感受到疫情將全人類緊密連結,全球同樣無助與恐慌,但只要有信心,一定可以安然度過。只是必須思考,疫情這記警鐘到底要提醒人類什麼?我們是否可以從中得到反省?
這場講座是29場「未來與希望」系列講座中的第23場,妙光法師表示,過去22天,他和大家一樣,透過網路直播追講座,在「變」的主題中,從不同講師的內容,看到多種的詮釋。每一場講座都有如一道特殊的光,穿透鑽石,綻放出各自不同的色彩。鑽石本身沒有顏色,卻能透過光線產生七彩的光芒,這顆本質踏實、清淨、透明的鑽石,就是隨緣當中的不變。
疫情敲醒人的自覺,消極想法是從生病、失去與恐懼中得到教訓,然而佛法是從積極面思考,促使我們做出生命深層的改變。令人驚喜的是,面對浩劫,許多人仍能展現無限智慧與創意,面對苦難,找到方法帶回平衡。
西方有句俚語「If you can't go outside,go inside.」無法走出去時,就往內心探索自己。妙光法師回憶,過去一年當中有半年不在台灣,而且幾乎每個星期換一座城市,除了開拓視野,在移動中也要快速調整自己,讓自己更加有彈性,去因應語言、文化、氣候,以及課程、任務的轉換。疫情之後,雖然不再飛來飛去,但實體課程轉為線上,每次電腦開啟,面對的也是不同族群,電腦關閉,自己獨處時,就開啟了生命的回顧,包括在澳洲求學及出家之初的學習,逐漸體會到隨緣中不變的生命寶藏。
「變」在佛法中,即所謂的「無常」,沒有恆常不變的事與物。因此「變」是世間唯一的真理。在緣起緣滅,不斷的變動中,找到安身立命之處,隨緣在生命中才有永恆的價值。妙光法師很喜歡英國作家蕭伯納所說:「生命的價值,不在於發現自我,而是創造自我」,他認為這跟佛法的道理是相通的。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出自《華嚴經》,他以《大乘起信論》的一心開二門,開解如何能隨緣而不變:心生滅門是隨緣對應外境;心真如門是不變,是淨化、充電,以回到清淨光明的本來面目。
接著妙光法師提出三個能夠讓自己不變的方法,一是喚醒真心,遇到困難挫折,要有熱情去接受改變的能力;二是找回初心,並舉開創數位佛典的蘭卡斯特教授,數十年來對佛教的熱情與理想為例,與大眾分享如何保持對信仰的承諾;三是交付佛心,所謂佛心是對信仰百分之百的不變,有了佛心,就能承擔信仰,能為法忘軀。
「人生是一成的遭遇,九成的態度」,在出現預料之外的變化時,能做出對的選擇,就能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因此妙光法師表示,「不變」是在經歷無數隨緣中,透過信仰培養出來的定力。如何在每天的隨緣中找到不變,他以《華嚴經淨行品》中的:「自皈依佛,當願終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見苦惱人,當願眾生,獲根本智,滅除眾苦;見歡樂人,當願眾生,常得安樂,樂供養佛。」勉勵大眾,透過修行淨化身口意,並透過發願校正回歸,啟動心靈的GPS,使自己不偏離佛心,回到對佛法熱誠的真心與初心。也祝福大眾在最困難的時候,能夠找到力量,活出生命的多采多姿。
妙光法師指出,這場疫情是自1920年西班牙流感以來,大家最有感的共業,因為科技的發達,人們得以見到一場疫情被確實地記錄下來,也感受到疫情將全人類緊密連結,全球同樣無助與恐慌,但只要有信心,一定可以安然度過。只是必須思考,疫情這記警鐘到底要提醒人類什麼?我們是否可以從中得到反省?
這場講座是29場「未來與希望」系列講座中的第23場,妙光法師表示,過去22天,他和大家一樣,透過網路直播追講座,在「變」的主題中,從不同講師的內容,看到多種的詮釋。每一場講座都有如一道特殊的光,穿透鑽石,綻放出各自不同的色彩。鑽石本身沒有顏色,卻能透過光線產生七彩的光芒,這顆本質踏實、清淨、透明的鑽石,就是隨緣當中的不變。
疫情敲醒人的自覺,消極想法是從生病、失去與恐懼中得到教訓,然而佛法是從積極面思考,促使我們做出生命深層的改變。令人驚喜的是,面對浩劫,許多人仍能展現無限智慧與創意,面對苦難,找到方法帶回平衡。
西方有句俚語「If you can't go outside,go inside.」無法走出去時,就往內心探索自己。妙光法師回憶,過去一年當中有半年不在台灣,而且幾乎每個星期換一座城市,除了開拓視野,在移動中也要快速調整自己,讓自己更加有彈性,去因應語言、文化、氣候,以及課程、任務的轉換。疫情之後,雖然不再飛來飛去,但實體課程轉為線上,每次電腦開啟,面對的也是不同族群,電腦關閉,自己獨處時,就開啟了生命的回顧,包括在澳洲求學及出家之初的學習,逐漸體會到隨緣中不變的生命寶藏。
「變」在佛法中,即所謂的「無常」,沒有恆常不變的事與物。因此「變」是世間唯一的真理。在緣起緣滅,不斷的變動中,找到安身立命之處,隨緣在生命中才有永恆的價值。妙光法師很喜歡英國作家蕭伯納所說:「生命的價值,不在於發現自我,而是創造自我」,他認為這跟佛法的道理是相通的。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出自《華嚴經》,他以《大乘起信論》的一心開二門,開解如何能隨緣而不變:心生滅門是隨緣對應外境;心真如門是不變,是淨化、充電,以回到清淨光明的本來面目。
接著妙光法師提出三個能夠讓自己不變的方法,一是喚醒真心,遇到困難挫折,要有熱情去接受改變的能力;二是找回初心,並舉開創數位佛典的蘭卡斯特教授,數十年來對佛教的熱情與理想為例,與大眾分享如何保持對信仰的承諾;三是交付佛心,所謂佛心是對信仰百分之百的不變,有了佛心,就能承擔信仰,能為法忘軀。
「人生是一成的遭遇,九成的態度」,在出現預料之外的變化時,能做出對的選擇,就能做自己生命的主人。因此妙光法師表示,「不變」是在經歷無數隨緣中,透過信仰培養出來的定力。如何在每天的隨緣中找到不變,他以《華嚴經淨行品》中的:「自皈依佛,當願終生,體解大道,發無上心;見苦惱人,當願眾生,獲根本智,滅除眾苦;見歡樂人,當願眾生,常得安樂,樂供養佛。」勉勵大眾,透過修行淨化身口意,並透過發願校正回歸,啟動心靈的GPS,使自己不偏離佛心,回到對佛法熱誠的真心與初心。也祝福大眾在最困難的時候,能夠找到力量,活出生命的多采多姿。
最新消息
印度沙彌學園出家典禮 沙彌發願復興印度佛教
2025-11-21紐西蘭北島攜手校園 為地球種植600棵樹
2025-11-21Avonside女子高中路跑 為環保植樹獻心力
2025-11-21冬季聲樂發表會 慈恩寺舉辦
2025-11-21法華禪寺迎來佛教文化探索團 肯定人間佛教魅力
2025-11-21松山第六分會敬老關懐 體現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2025-11-21佛光大學圖資長陳麒元 出任EI索引國際期刊主編
2025-11-21鳳霞國小校園講座 從人際看和諧人間
2025-11-21南華大學棒球隊授旗祈福 蓄勢待發力拼大專盃
2025-11-21成福國小生命教育十堂課 學子打開世界的窗
2025-11-21
相
關
消
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