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通訊社

2025年10月07日 星期二
星雲大師全集
首頁 > 文化藝術> 沈芯菱投身公益 啟迪人心中的真善美

文化藝術

字級

沈芯菱投身公益 啟迪人心中的真善美

【人間社記者 宋滌姬 高雄報導】 2017-07-16
沈芯菱生在雲林的農村的鐵皮屋中,家裡主要以擺攤為業,從小就邊上學邊擺攤,一面在學校學習正規教育,一面在街上就讀社會大學,體認現實的生活。因生活貧困,見到他人的痛苦往往能感同身受,因而讓她發心投入公益事業,為弱勢團體盡份心力。

11歲時,母親當掉玉珮,買了部二手電腦給她。那玉珮是母親僅有的一點嫁妝。沈芯菱利用電腦架設產銷平台,拓展家庭經濟。又看到左鄰右舍的孩童們學習資源薄弱,便發心架設教學平台。母親見她一放學就窩在電腦前,不免發出微詞,芯菱就和母親約定好,一定先完成學校功課才開電腦,並以實際行動讓母親看到她架設的「安安教學網」的功效,爭取母親支持。

如何兼顧課業與公益事業呢?沈芯菱笑說:「忙人時間多,教室內與教室外的學習是互補的,課業維持80分,公益做到60分,加起來就超過100分了。」

投入公益事業中,是否遇到挫折呢?自然是免不了的,「鐵板自然踢到很多。」沈芯菱說。但是有困難,只會讓芯菱想著如何去克服,因為她沒有退路。她想幫助從事農耕的阿公、阿嬤、鄰里的農友,也想幫忙失學的好友,只能勇往直前,堅持下去。當有人看到沈芯菱的成功,向她傾訴工作的挫折時,芯菱總耐心勸導:「你想像自己是老闆,就會知道下一步該如何做了。」

不接受任何贊助或饋贈的沈芯菱如何維持公益平台的支出呢?除了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及義工幫忙管理網站外,沈芯菱以自己的演講收入、奬學金、版稅等收入來維持。

既然家境清貧,為何收入不用在自家,而要投身公益呢?沈芯菱表示,銷售平台架設後,家境已有改善,而且母親一直表示「窮,不能窮孩子的教育。」支持她從事公益事業。當看到孩子們寫信來說,因為看了安安教學網,讓他成績進步了,就是她最開心的時候。

沈芯菱是清華大學人文社系學士,台灣大學新聞所碩士,目前為台灣大學科技創新博士生、美國哈佛大學商學院學程。從學士到博士的每階段都不同領域,為何會有這樣的選擇呢?沈芯菱認為時代需要跨領域人才,無論人文、媒體或科技創新,都是必要的能力,所以她跨領域來學習,並且與志同道合的友人們籌備「台灣6.0希望工程」,內容涵蓋:弱勢教育、人文歷史、土地正義、國情咨政、科技創新等項目。希望能為台灣貧富差距、偏鄉教育資源不足、老農受到剝削等問題貢獻心力。未來她仍然會投身公益,服務社會,啟迪人心中的真善美。
12345678910第8 / 62頁
追蹤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