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 大
- 中
- 小







人間佛教座談會 多面向談人間佛教的共識與開放
2017-12-16
2017人間佛教座談會12月16日第二場座談會「人間佛教的共識與開放」,由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程恭讓、西北大學玄奘研究院院長李利安、四川大學佛教與社會研究所所長段玉明、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李向平,分別從經典、佛光山海外道場的考察、建築和社會學等層面,展開對人間佛教的論述。
善巧方便 般若智慧
程恭讓以〈佛陀教法思想之根本宗旨是現法樂、後世樂、究竟樂之辨證統一〉為題,說明善巧方便應是佛菩薩說法和詮釋經典的依據,善巧方便是般若的智慧,但他認為在佛教思想史裡,總是重般若、輕方便,因此透過經典的梳理,討論善巧方便的思想原理。
程教授以《雜阿含經》為依據,探討《雜阿含經》展現佛陀教法的宗旨,闡述佛陀說法考量到眾生的根性,無論從現法樂、後世樂或是究竟樂,佛陀的說法都是圓滿的,說明佛陀的教法是辯證的,沒有偏向哪一邊。他進一步說,究竟樂如果脫離現世樂,這種「樂」是抽象的,從經典論證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的觀點更是正確無疑,從星雲大師的身上,可看到般若、方便不二的特點。
人間佛教在地化 佛光山想到了
李利安闡述〈澳洲人間佛教的輝煌成就〉,敘述前往澳洲考察佛光山道場的經驗,以及人間佛教西行到西方思想為主的社會,對於思想、制度、精神、道場和信徒結構的變化印象深刻。他指出,海外華人的需求,「佛光山都想到了!」從結婚、生子到所有節日的話題,佛光山都面面俱到,人間佛教在當地展現活潑、充滿感染力的氣息,而英文的法會,還有業力、因果和緣起的理論,皆吸引西方人士的關注和共鳴。
提到人才培養的成就,李利安指出,異域弘法,首當其衝的就是語言,然而佛光山以勇氣和智慧打破隔閡,澳洲人間佛教的發展有幾個特點,跨越寺院圍牆走向社會,突破固有理論走向現代文化,還有不拘泥法會,發展出多元活潑的活動,與現代的、通俗的、現實的人生接軌,李利安說,人間佛教「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在澳洲得到完整的體現。
佛光山建築 世代新啟示
段玉明在〈人間佛教的空間展開─以佛光山建設為例〉一文中,探討從寺院道場的建築分期,到佛光山的建築意義。段教授說,佛光山建築象徵著三寶,但它不是傳統的中軸線、幾進幾入的布局,在布局上是橫向的展開,所以佛法僧可以同時切入。
以「佛陀紀念館」的命名為例,其中的「紀念」,表示這個人曾存活在這世上,所以需要「紀念」,說明佛陀是一個人,此即人間佛教的基本精神,也是它和傳統截然不同的建築表述。在佛光山或佛館等處,有很多人間性的建築穿插其中,佛光山的道場建設都是為了人間佛教和未來的寺院道場,為每個世代帶來深刻的啟示。
人間佛教 最佳生活模式
李向平探討〈社會理性:人間佛教研究的新視角〉,從社會學的角度談人間佛教社會的研究,提及人間佛教基於佛陀的本懷,例如三好運動獲得大眾普遍的認同,而非僅止於個人的人心。
他指出,理性化是人間佛教的一種研究方法,在宗教場所的互動機制下,人間佛教已逐漸走出私人的「我的佛教自己拜」的型態,推崇佛光山提倡以共修淨化人心,和國際佛光會推動弘法的實例,提出人間佛教涵蓋了理性的生活模式、理性的教育方式、和善的交往方式、獨立人格的成長方式、自由精神實踐方式,以及平等的人間互動機制,印證人間佛教就是最佳的生活模式。
此外,此場座談會由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教授陳劍煌、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主持。陳劍煌說,澳洲屬於佛教的邊陲地帶,鼓勵在座學者前往澳洲,舉辦講座等相關活動,提升當地的佛學素質,為當地弘法的僧信帶來激勵的力量。妙凡法師則分享,人間佛教是生活的佛教,從中可以不斷的自覺、反省和覺悟。
善巧方便 般若智慧
程恭讓以〈佛陀教法思想之根本宗旨是現法樂、後世樂、究竟樂之辨證統一〉為題,說明善巧方便應是佛菩薩說法和詮釋經典的依據,善巧方便是般若的智慧,但他認為在佛教思想史裡,總是重般若、輕方便,因此透過經典的梳理,討論善巧方便的思想原理。
程教授以《雜阿含經》為依據,探討《雜阿含經》展現佛陀教法的宗旨,闡述佛陀說法考量到眾生的根性,無論從現法樂、後世樂或是究竟樂,佛陀的說法都是圓滿的,說明佛陀的教法是辯證的,沒有偏向哪一邊。他進一步說,究竟樂如果脫離現世樂,這種「樂」是抽象的,從經典論證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的觀點更是正確無疑,從星雲大師的身上,可看到般若、方便不二的特點。
人間佛教在地化 佛光山想到了
李利安闡述〈澳洲人間佛教的輝煌成就〉,敘述前往澳洲考察佛光山道場的經驗,以及人間佛教西行到西方思想為主的社會,對於思想、制度、精神、道場和信徒結構的變化印象深刻。他指出,海外華人的需求,「佛光山都想到了!」從結婚、生子到所有節日的話題,佛光山都面面俱到,人間佛教在當地展現活潑、充滿感染力的氣息,而英文的法會,還有業力、因果和緣起的理論,皆吸引西方人士的關注和共鳴。
提到人才培養的成就,李利安指出,異域弘法,首當其衝的就是語言,然而佛光山以勇氣和智慧打破隔閡,澳洲人間佛教的發展有幾個特點,跨越寺院圍牆走向社會,突破固有理論走向現代文化,還有不拘泥法會,發展出多元活潑的活動,與現代的、通俗的、現實的人生接軌,李利安說,人間佛教「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在澳洲得到完整的體現。
佛光山建築 世代新啟示
段玉明在〈人間佛教的空間展開─以佛光山建設為例〉一文中,探討從寺院道場的建築分期,到佛光山的建築意義。段教授說,佛光山建築象徵著三寶,但它不是傳統的中軸線、幾進幾入的布局,在布局上是橫向的展開,所以佛法僧可以同時切入。
以「佛陀紀念館」的命名為例,其中的「紀念」,表示這個人曾存活在這世上,所以需要「紀念」,說明佛陀是一個人,此即人間佛教的基本精神,也是它和傳統截然不同的建築表述。在佛光山或佛館等處,有很多人間性的建築穿插其中,佛光山的道場建設都是為了人間佛教和未來的寺院道場,為每個世代帶來深刻的啟示。
人間佛教 最佳生活模式
李向平探討〈社會理性:人間佛教研究的新視角〉,從社會學的角度談人間佛教社會的研究,提及人間佛教基於佛陀的本懷,例如三好運動獲得大眾普遍的認同,而非僅止於個人的人心。
他指出,理性化是人間佛教的一種研究方法,在宗教場所的互動機制下,人間佛教已逐漸走出私人的「我的佛教自己拜」的型態,推崇佛光山提倡以共修淨化人心,和國際佛光會推動弘法的實例,提出人間佛教涵蓋了理性的生活模式、理性的教育方式、和善的交往方式、獨立人格的成長方式、自由精神實踐方式,以及平等的人間互動機制,印證人間佛教就是最佳的生活模式。
此外,此場座談會由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教授陳劍煌、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主持。陳劍煌說,澳洲屬於佛教的邊陲地帶,鼓勵在座學者前往澳洲,舉辦講座等相關活動,提升當地的佛學素質,為當地弘法的僧信帶來激勵的力量。妙凡法師則分享,人間佛教是生活的佛教,從中可以不斷的自覺、反省和覺悟。
最新消息
三好音樂節以綠色碳足跡 邁向永續發展
2025-08-24高齡生活不孤獨 佛教天主教相攜找解方
2025-08-24「重光─顧天龍油畫作品展」開幕 充盈內美與大千世界同頻重光
2025-08-24三好音樂節融合佛光好事集 老中青幼共度夏日好時光
2025-08-24第一屆三好音樂節 打造年輕音樂舞台
2025-08-24屏東佛光人捐血報恩 以實際行動傳遞溫暖
2025-08-24北卡協會送愛心文具 助力教師學生新學期
2025-08-24國際佛光會華府協會 愛心文具捐贈幼學童迎新學期
2025-08-24三重禪淨中心宣講員培訓 佛陀善法廣布人間
2025-08-24福壽老人中心佛學講座 談福壽智慧
2025-08-24
相
關
消
息